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0七卷)  2003/12/29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07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,文殊菩薩偈讚,第八首看起:

  【若於一切智。發生迴向心。見心無所生。當獲大名稱。】

  這首偈前面兩句我們講過了,現在要看的是後面兩句。『見心無所生』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,「次句又觀性離,謂了迴向心,本自不生,是離相迴向也,離相求佛,得名稱果」。十首偈確確實實給我們說的菩提超越情見,偈頌在一開頭給我們講「菩提超情」,超越情識。即使講到勸求,還是離相,還是不著相,即相離相,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我們從文殊菩薩讚頌這幾首偈知道義理很深,境界確實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不思議。《華嚴經》末後,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正是說的這個。什麼人能入?普賢行願。我們今天也學普賢行願,行不行?不行。為什麼不行?我們情執沒放下。菩提超情!情執沒放下,不行。這是我們不可以不懂得的。

  什麼叫情見?簡單的說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總的來講。什麼叫妄想、分別、執著?我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淺顯,我平常講的十六個字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沒放下。這是最嚴重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我們每天習慣在其中,習而不察,不知道這個東西就是佛法裡頭講的情見,障礙菩提,障礙涅槃。再給你說說得嚴重一點,障礙念佛往生。我們現在在學這些經教,學經教的時候障礙開悟,這個麻煩大了!現在怎麼辦?怎麼辦要看自己,自己想不想出離?願不願意出離?肯不肯出離?你要是真幹,真幹,這十六個字得放下。很想放下,實在放不下,有什麼方法教我放下?方法是有,說出來你也做不到,那就不說算了。

  我常常勸人,這十六個字要看淡一點,煩惱習氣現行的時候,也就是講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圖享受的煩惱習氣現行,念阿彌陀佛,把那個念頭轉,轉變成阿彌陀佛;或者觀想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重複的念個十遍、二十遍,把這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沖淡。天天要保持,假以時日就能產生效果,這很重要。對於世緣,這是佛常教我們,隨緣而不攀緣。

  學佛的人,尤其是初學佛,必需要找個依靠,學佛的人依靠什麼?依靠三寶。三寶,我們在傳授三皈的時候說得很具體,佛寶是阿彌陀佛,你要真正相信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法寶是《無量壽經》,是《阿彌陀經》。淨土有「五經一論」,「五經一論」裡面,這兩種最重要,我們把它當作日常課誦來學習。僧寶是觀音、勢至,觀音菩薩的慈悲,大勢至菩薩的智慧,我們現在一般習慣講理智,這不是感情;理智跟慈悲合起來,這是僧寶,理性的慈悲,不是感情的。學佛沒有別的,心同佛,願同佛,言同佛,行同佛,你這叫真學佛。

  佛不在世了,三寶裡頭以法寶為第一。佛在世的時候,佛寶第一,這不能不知道;佛不在世的時候,法寶是第一,正是所謂依法不依人。依什麼法你要知道,依自己主修的法門,我今天主修的是《無量壽經》、是《彌陀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所依的註解,黃念祖的註解好。《彌陀經》的註解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。《要解》又有兩種註解,圓瑛法師的《講記》,寶靜法師的《親聞記》,兩種註解都好,可以幫助你學習。我在這些年當中,這是我主修的課程。修學必需要正解、真信,依教修行,依照經論的教誨,祖師大德的開示,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、行為,這叫修行。至於《華嚴》,確實提高自己的境界,落實在念佛法門,肯定提升自己的品位,好事情。

  所以,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,『發生迴向心』,「見心無所生」,這句話怎麼講?前面我們讀過,法性無性,無性怎麼會生心?真如本性裡頭一法不立,哪裡來的發願?哪裡來的趣求?這是宗門所謂「向上一著」。為什麼菩薩在前面說,『若於一切智』要「發生迴向心」?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明白,「雖離見而知」,這是真知,「猶恐滯寂」,這是對什麼人?對淺學人說的,特別是對剛剛入住的人說的。當然信滿入住大多數不會,怕有少數,少數是什麼人?二乘根性的人,他帶著有二乘習氣,所以要勸他發心,這叫提醒他,有體有用。

  你已經證得不動智佛,要起作用,你雖證得,並沒有究竟圓滿,你才在十住位,上面還有!有十行、有十迴向、有十地、有等覺、有妙覺,你怎麼可以止於現前的境界,得少為足?所以要勸你,要勸你發生迴向心。同時提醒你,你曾經發了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現在已經入佛位了,你要兌現,說話要算話,要不然你不就打妄語了!這叫什麼?自己未度,先度眾生。諸位要知道,自己未度是講自己沒有證到究竟圓滿,自己現在是法身菩薩,先度眾生。其實度眾生就是幫助自己提升,諺語常講「教學相長,師資道合」。所以,法身菩薩幫助一切眾生,就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決定不會變。度眾生辛不辛苦?見心無所生,即相離相,離相即相,他有沒有辛苦?他沒有,跟我們六道裡凡夫確實不一樣。我們總是以凡夫心來看他們,覺得他們很辛苦。尤其眾生叛逆,不接受教誨,看到菩薩苦口婆心,有些人替菩薩難過,也都是好意,但是不知道菩薩境界。我們今天在《華嚴》裡面看到菩薩境界,大可以放心了。

  自行化他、修行證果都不著相。相?相要照做,八相成道,這是常常說的。為一切苦難眾生,苦難眾生就是說還沒有覺悟的,執迷不悟就叫苦難眾生,為他們做好樣子。現身做好樣子,說法做好樣子,雖然做好樣子,確實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。這就是見心無所生,所以他得『大名稱』,「大名稱」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再看第九首,下面這首:

  【眾生無有生。亦復無有壞。若得如是智。當成無上道。】

  我們聽了這首偈子,心裡會很安慰,尤其是生在現代的社會,災難很多,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就理得心安,道理得到心安了。諸佛如來、菩薩、聲聞應化在世間,都是這個境界。清涼大師的註解好,這是十首偈裡面的第三段,有一首偈,請看清涼大師的註解。「三次一偈,所見眾生亦皆稱真,故無生壞」,其實這樁事前面已經講得很多。所見『眾生』,先要知道「眾生」兩個字的本意,生是生起,眾是眾緣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。所以動物是眾生,植物也是眾生,礦物、山河大地也是眾生,自然現象還是眾緣和合而生,包括虛空,我們今天講時間、空間。宇宙之間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?全都是。所以,眾生不只是講人,講人這個意思太窄小了。確實是我們常講的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,剎土裡面所有一切現象,眾生兩個字全都包括了。

  「亦皆稱真」,確確實實眾生相是妙有,性是真空。真空是什麼?法性。性是法性,法性無性,所以叫真空,真空不空。為什麼?能現妙有。虛空是它現的,法界是它現的,剎土是它現的,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也是它現的,一切眾生之體就是法性。法性是真的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,什麼名稱都加不上。宗門大德說,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,說不出來,這是一切眾生之理體。我們這個身也是眾生,我們的體也是法性,沒有例外的。我們的體跟畜生的體是一個體,我們的體跟樹木花草是一個體,我們跟山河大地也是一個體,我們跟泥土砂石也是一個體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性沒有生滅,相也沒有生滅。

  現在我們講相有生滅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這是佛常講。佛為什麼這樣說?這是隨順眾生知見說。我們明瞭,佛說法的原則是根據二諦,經上這個說法是依真諦,是依如來自己的現量境界;換句話說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所見的,真的,也就是說,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他所見的境界。凡夫?凡夫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裡頭所現的境界,叫俗諦。俗諦我們懂,是我們的常識,我們天天生活在這裡頭,佛一說,我們就懂。你說一切人、一切動物有生老病死,我們立刻就點頭,沒錯,是這樣的。地球有成住壞空,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,這是我們的境界。佛對六道凡夫總是多說俗諦,少說真諦,這樣教我們,我們才好懂。教我們斷惡修善,教我們破迷開悟,教我們轉凡成聖,全是俗諦。真諦?真諦,我們就迷了。

  真諦裡頭沒有善惡,沒有迷悟,沒有凡聖,我們不懂,永遠迷惑。所以世尊出世,示現的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成道二七日中為法身大士講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這是真諦,完全隨順真諦,這裡頭沒有俗諦。這個法會圓滿了,這個法會裡頭沒有時間,沒有空間,給你講七處九會,統統是表法的。世尊出了定之後,看看這個世間六道眾生,要幫助他們入佛境界,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。像辦學校,好,先辦幼稚園,再辦小學,再辦中學,再辦大學,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幫助你提升。佛為我們做這種示現。幼稚園小學就是阿含,五時說教,「阿含時」,中學是「方等時」,大學是「般若時」,研究所是「法華涅槃時」。這是世尊的善巧方便,我們要學習,知道凡夫要向上提升是有層次的,不能躐等。

  凡夫雖然自己的靈性沒有生滅,靈性就是自性,本經上講的自心、自性、本性、法性、佛性,名詞很多很多,都是說一樁事。一樁事為什麼說這麼多名稱?這是世尊教學的善巧,教你不要執著,教你不要分別,你知道說這樁事情,行了。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你真正明白,明白就叫覺悟,就叫做悟入,你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。所以眾生不生,不生哪有滅?生滅不是真實的,知道生滅不是真實的,你就知道所有的法相不是真實的。如果你對於法相的性質完全通達明瞭了,法相就叫真相,真相大白,這叫諸法實相。你看看實性無性,實相無相,相即無相,無相即相。

  所以,這些境界相不能說有,不能說無,佛用的比喻用得好,經裡頭常常用「夢幻泡影」。這四個比喻裡頭,實際上以一個為主,那就是夢,幻、泡、影都是輔助的,都是形容夢不是真實的。可是你正在作夢的時候,不能說它沒有,永嘉大師說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覺是什麼?明白了,明白就沒有了。明白,是不是真的就沒有了?明白,夢還在,不是真沒有,相還在,你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有了,你要懂這個道理。覺後,覺後這個境界就真的沒有了嗎?有!釋迦牟尼佛不是在裡頭嗎?佛有沒有覺?覺了!他覺了之後空空無大千?對,在他心目中是這樣的,他對於這個境界,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你們有大千世界,有六道輪迴,為什麼?你分別它,你執著它。

  所以,有、無是你心裡面執著的有、執著的無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都斷掉了,有無都沒有了。這時候眾生說有,你隨順他說有,眾生說無,你隨順他說無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你才能幫助眾生,你要隨順他。到某一個境界之後,你要幫助他提升,眾生說有,菩薩說無;眾生說無,菩薩說有。這是什麼意思?破執著!你執著有,他說無,破你有的執著;你說無,你執著無,他說有,破你無的執著。所以,有無兩邊都不能執著!絕對不是佛說法自己矛盾。不了解佛說法義趣的人,看了佛經之後:釋迦牟尼佛說話顛倒,一會兒說有,一會兒說無,到底是有還是無,他沒有交代清楚!這對佛說法的真實義真的一無所知。什麼原因造成的?著相!他著了言說相,著了名字相,著了心緣相。於是把佛所說的意思完全錯解了,他根本不了解佛在說些什麼,曲解如來真實義,誤解如來真實義,這個事情很多。

 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遇到一些台灣大學的教授,還都是當時很知名的教授,我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法,他們跟我談佛法,就是這般見解。他們年歲比我大,老師的身分,我聽了不好意思辯駁。我親近李老師,把聽說這些大學教授們讀佛經這種解釋,向老師報告,老師哈哈大笑,下士聞道!真的。我們也是真的費了不少的時間,不斷的在學習,慢慢的懂得這個意思了。確實再看現在科學上的說法,相應了,科學裡面講物質不滅。實在講,物質本來就不生,現在科學家懂得,不承認宇宙間有物質的存在,宇宙之間什麼東西存在?能量的存在。只有「能」存在,不相信有物質。物質是什麼?物質是能量振動產生的幻相。他們是這樣解釋的,這個解釋跟佛法裡頭非常接近。

  科學說動,佛法講無明,無明就是動相;覺是靜止的,是不動的。動,一念才動就叫無明,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一念不覺就是無明,所以無明是動相。我們看到六道輪迴的相,六道輪迴完全是在運動;我們看到整個宇宙,宇宙之間的星球都在運動。我們所沒有看到動的是虛空,所以虛空在《百法》裡面,列在無為法裡頭,虛空無為。禪定是不動的,你必須在不動裡面才能夠看到真相;它在動,你也跟著動,你就很不容易看到真相,你迷在裡頭,必須自己不迷,才能看到事實真相。所以科學這些說法,跟佛法相應。

  科學的發展,確實幫助我們解釋了佛經所說的部分現象,佛法裡頭還有很多很多的理論與境界,科學現在還不能證實。科學能不能完全證實?在我們想像是不可能。為什麼?方法不一樣。有一部分,局部它能證實,有一部分它不能證實。這是佛在經上都說得很明白的,科學沒有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是沒離阿賴耶。心意識功能最大的,第六意識分別,但是它決定緣不到真性,我們講法性、佛性、真如本性,它緣不到。科學是從心意識裡面發生出來的,所以充其量只能夠緣到心意識,心意識之外的自性,科學沒有法子緣到。

  如果有辦法緣到,我深深相信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早就用這個來教化眾生了;換句話說,緣不到就是它不能成正果,因此佛菩薩不用這個方法,它不能成正果。只在旁邊給我們做助緣,使我們初學的人增長信心,堅定信心,這個行。還是要用經教裡面的方法,我們趣求,這是一條正路。所以我們知道,精神不滅,物質不滅,精神不滅是性,法性永存;物質不滅,物質本來就不生,哪來的滅!這個現象前面我們講得很詳細。所以亦復眾生,無論從體上、從相上、從作用上,確實『無有生,亦復無有壞』。

  那麼這個現象在哪裡?現象就在現前,雖在現前,見不到,為什麼見不到?迷在幻相當中。迷在夢幻泡影裡頭,就這麼回事情,這就叫可憐憫者。幾時覺悟通達了,真的得大自在了。對這個身有沒有留戀?沒有!這個身在世間,隨緣,看到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的身也在隨緣,那個緣是什麼?業力,一切眾生隨順業力。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隨順眾生的緣,這個緣就叫做感應。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哪天感沒有了,應就沒有,有感斯應。

  『若得如是智,當成無上道』。清涼大師下面的註解,「知無眾生,是無上道」,你是真的覺悟了,真的明白了。「故下經云」,向下本經有這樣說,「無上摩訶薩,遠離眾生想」。無上摩訶薩,摩訶薩是大菩薩,無上摩訶薩就是如來(因為他前面講無上道,就是諸佛如來),他根本就沒有眾生的念頭。所以,給你講眾生,完全是隨順眾生知見而說的。你說有,佛菩薩也說有,你說沒有,他也跟你說沒有,實際上,他念頭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哪來的眾生!後面這句經文好,「無上摩訶薩,遠離眾生想」,不要執著,不要分別,不要起心動念,本來就是,這正是宗門所說的,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」。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最後這首偈,第十首:

  【一中解無量。無量中解一。了彼互生起。當成無所畏。】

  這一首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教導我們,「知法」。請看註解,「末後一偈知法,即成前法會周遍所由」。前面我們讀到的,確確實實是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周遍法界。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遍一切時空,超時間、超空間,無時不在,無處不在,一一法全都是這樣子的。這首偈要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之所在。「上半標門,即十玄門中,一多相容不同門也,次一句釋所由,即十種所由中,緣起相由門也」,這個道理很深。大師在此地一語帶過,但是「圓義分齊」我們沒有講。

  開經的時候,依照規矩一定是先介紹玄義,就是全經的大義。介紹全經大義的用意有二,第一個是老參、老修行人他不要聽經,他經很熟了。他要聽的是什麼?他要聽的是你的學習心得報告,這個東西他可以做參考,也知道你契入的深度。所以,玄義等於說自己學習的心得報告,這是第一個用意,對老參。第二,對初學。初學全經太長,沒有入經文之前,他對這個經一無所知。先介紹全經大義,雖然他還沒有聽全經,全經的大義他明白了,對於聽經產生興趣,有這兩個用意在。所以,講經是應先要講玄義。清涼大師的玄義相當長,如果我們要把它細說一遍,單單講玄義,就是講得快也要講五、六個月。五、六個月要聽不到經文,很多人都會跑掉了,不聽了,所以在這個時代講經不講玄義。李老師教導我們的時候,就把這些道理跟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了。但是規矩不能不懂,不懂你是外行。

  可是今天真要講,真要講確實沒有人喜歡聽,那怎麼辦?把它化成簡單。於是李老師就教我們一個方法,把整個玄義部分撇開,開頭講個講經因緣,用講經的因緣來代替玄義。跟大家介紹,為什麼講這部經,把這部經的內容做個簡單扼要的介紹,也能夠提起學習的興趣。所以,我們在講這部經之前,就用講經因緣代替,下面接著就是講經題,玄義就免了。玄義要不要說?要說,什麼時候說?全經講完之後,再講玄義,那個時候有味道。大家把全經都聽了,再總的回顧一下全經裡頭最重要的義趣,這個有味道,這些都是屬於善巧方便。

  現在再往後,講這種大經的機會越來越少了。為什麼?從前寺院叢林講經,對象是出家人,寺院叢林是學校,每天上課。佛法修學總不外行、解二門,講經學教是解門,天天要講。大的寺院叫叢林,叢林就像現在我們大學一樣,確實有這種規模、這個架式在。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,我們也稱他作住持,也稱他作方丈,一般也稱主席。主席下面有三個叫綱領執事,我們知道綱領是什麼意思?現在的行政機構裡面叫一級單位,一級單位三個部門。這三個部門,用現在學校裡面的名稱,就是教務、訓導、總務。中國從前寺院叢林也是這三個職務,但是名字不是現在這個名字。名字叫首座,首座就是教務,管教學的。維那現在叫訓導,從前寺院裡面的維那。現在寺院也有維那,維那是幹什麼的?法會裡頭敲大磬的。從前維那是管秩序的,管訓導的。另外,管事務的總務,那個時候不叫總務,叫監院,當家師,監院是管總務的。你看看跟現在學校,現在學校名稱不一樣,教務、訓導、總務。所以從前叢林的組織、職務跟現在學校還是相同。

  首座和尚不是一個,有好幾位,分座講經,就是同時可以開幾個不同的科目,不同殿堂裡面授課。有共同科目,有不是共同科目,所以叢林規模就大了。但是教學宗旨還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哪是共同科目?戒律是共同科目,禪、淨是共同科目,那是行門。解門裡面,有學《華嚴》的,有學《法華》的,有學法相唯識的,有學般若的。你一定要分開教室,你學什麼就進哪個教室,由首座和尚教導。弘法人才是怎麼培養出來的?覆小座。法師每天講經,講完之後學生覆講,用這個方法。覆講好的,培養他做講經的法師,講經人才代代都是這樣培訓出來,這是講的一般解門。除這個之外,要修行,解門是學經教,行門大概就是分兩個堂口,就是兩個大教室,一個禪堂,一個念佛堂,多半是少不了這兩個堂口。你喜歡念佛的,歸念佛堂,有堂主指導你,你喜歡參禪的有禪堂。古時候的叢林。

  叢林是中國佛教的特色,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沒有。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只有講經,學生們研究、討論,至於修行,那是各人自己的事情,沒有在一起共修的。在一起共修的,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,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。馬祖、百丈是中國禪宗第八代,我們知道惠能大師是第六代,照中國世俗來說,他們是惠能大師的徒孫。叢林是從他手上興起來的,換句話說,正式辦學,走向制度化的教育。在這以前沒有制度,就好像是私塾教學一樣,這時候正式有了規模,有了制度。我初接觸佛教的時候,方東美先生常常跟我談這樁事情。他的看法,佛教如果能夠再復興,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,如果不恢復叢林制度,佛法沒有辦法復興,他老人家的看法。

  現在這樁事情非常艱難,難在哪裡?難在人才沒有了。不但是各個宗派解行的人才沒有,各宗各派沒有了,淨土宗解行相應的人才也沒有了。古人說得好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你要是把這個道興起來,第一樁大事情就是要培養人才,才真正能續佛慧命。所以,今天佛門第一樁大事是什麼?是培養人才。佛門的人才難求,難在哪裡?跟世間人才不一樣。世間大學培養個博士生不難,佛法裡培養一個人才,那叫難上青天。什麼原因?要沒有自私自利,要沒有名聞利養,要沒有貪瞋痴慢,要沒有對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,你說這個人才到哪裡找去?千萬人當中一個都找不到。這個現象是什麼?我們學佛的人心裡明白,眾生沒有福,眾生不修福;眾生有福,眾生修福,這種人才就出現了。這個人才是什麼?是諸佛菩薩再來的。所以,感應道交是大事情,眾生要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不是佛菩薩,凡夫做不到!

  現代這個社會,倫理道德完全廢除,沒有了,佛法的承傳也已經中斷,重起爐灶談何容易!這個事情我也常常說,求人,到哪裡去找去?真正覺悟了的要曉得,求人不如求己。求己:我不行,我沒有條件!當年李老師教導我,我也是這樣的,跟老師也是這樣講。我沒有基礎,古書念得不夠,經文展現在面前看不懂,我怎麼學?李老師傳給我四個字「至誠感通」!我們在末法時期,生在這個環境裡頭,發心弘法利生,條件要通世出世間法。世出世間法要靠我們學習來通達,來不及了,我們讀書求學的年齡過了。世出世法學習的黃金時代,是在童年,十五歲到三十歲是黃金時代;三十以上就補習了,亡羊補牢;四十歲以上不能學了,你的習氣統統養成了,所謂是習慣成自然。

  我接觸佛法的時候二十六歲,太遲了!跟李老師的時候,三十一歲。在李老師會下一年半,非常感慨,學習的時間過了,拚命補習。我好在過去親近章嘉大師三年,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基礎,看破、放下,從布施下手。改毛病、改習氣,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,我在那時候能吃苦。尤其是我知道自己過去生中沒有修福,沒有福報,多少看相、算命都說我短命,我相信,我一點都不疑惑。所以在這一生一世當中,沒有欲望,沒有希求,真的只有一個念頭,念佛求生淨土。但是那時候對淨土信心不深,不深的原因就是對於經教有濃厚的興趣,所以走上講經弘法這條路。

  我跟諸位報告過,我是講《華嚴經》才相信淨土法門,肯定淨土法門,斷疑生信。民國六十年開始,《華嚴經》斷斷續續的前後講了十七年,那段時期常常出國,我想大概每年在台灣只住三、四個月。《華嚴經》在台灣講,實際上,一年講的時間並不長,不會超過三個月,而且一個星期講三次,每次我記得是一個半小時。所以十幾年,《華嚴》講一半;《八十》講了一半,《四十》也講了一半。以後李老師往生之後,我就開講《無量壽經》,《華嚴》不想講了。為什麼?彭際清居士說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講得好。《華嚴經》末後圓滿成就是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,《無量壽》就是極樂;換句話說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導歸《無量壽》,《無量壽》是《華嚴經》的總結,我就講這一分就好了。念頭主意就改了,不想再講了。

  以後遇到開心法師,台南般若精舍的開心法師,北京的黃念祖老居士,最後是韓館長往生的時候,在病院裡面,等於說三個人啟請,希望把這個經講一遍,這樣子才第二次我們大家有這個緣分在一起學習。學習確實有好處,真的是教學相長。這幾年來,境界確實有提升,煩惱輕、智慧長。

  這首偈讓我們了解,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,一切法的真相就如菩薩所說,『一中皆無量』,這個一不是專一,不是獨一,是任一。我們在前面讀過,前面經文裡面看到過,微塵裡面有世界,這是不思議的境界。現在科學家借用科學儀器來觀察,現在術語裡面稱夸克,物質裡頭最小的,比粒子還要小,那是不是佛家講的微塵,這是不得而知。佛家講的微塵,是決定不能夠再分析了,再分析就沒有了。所以,那個微塵也叫做鄰虛塵,虛是虛空,跟虛空做了鄰居,決定不能再分析,再分析就沒有了,佛用這個話來形容。

  但是這個佛經裡面是講微塵,沒有說鄰虛塵,微塵是不是鄰虛塵很難說。微塵還能分,分成七分,七分之一,微塵的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。色聚極微還可以分,再分成七分之一,稱為鄰虛塵。我們就不講極微之微,不講色聚極微,就講微塵。佛告訴我們,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,但是色聚極微,阿羅漢就看不到了。我們假定就是用微塵來說,阿羅漢能見,微塵裡頭有世界。微塵裡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?跟我們外面的大世界一模一樣,這個不可思議。微塵裡頭有世界,而且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普賢菩薩能入那個境界。每粒微塵裡頭都有世界,為什麼?法性,法性法爾如是,沒有理由的,法性裡頭沒有大小。所以,普賢菩薩入微塵裡面的世界,微塵沒有放大,世界沒有縮小,普賢菩薩能入。

  微塵世界裡面還有微塵,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,給諸位說,世界重重無盡,無盡的諸佛如來,無盡的華藏,無盡的眾生,無盡的法界,無盡的剎土。我們沒有辦法思量,真的是不可思議。這是講世界,微塵裡頭有世界。我們這個身有多少微塵,身是微塵集聚的,多少個微塵集聚成為一個細胞,所以一個細胞裡頭就有很多微塵。我們現在講分子、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現在講這些東西。科學家雖然發現了,並沒有發現裡頭有世界,只知道這個東西的性質有四大,佛法裡面講的四大,科學家發現了。

  四大是什麼?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是微塵的性質。說地大,地大就是它是一個物體,雖然很小,確實是物質,地代表的是物質。水代表濕度,火代表溫度,它有濕度,它有溫度。風代表它是動的,不是靜止的,它是在運動的。所以,地水火風四大是講基本的物質,佛法裡面講微塵,它有這四個現象。現在科學裡面不是講地水火風,科學講是物體,夸克是個物體,最小的物體。它帶電,它帶陰電,陰電是濕度;它帶陽電,陽電是溫度;它確實是動的。這就是說,基本物質這四大的特性,現在科學家證明了。

  除這個之外,它還有本能,大乘經上講見聞覺知,這是法性的德能。無論再小的物體都有見聞覺知,很多人不知道。我在前年,看一本台灣翻譯的書,《曠野的聲音》,內容介紹澳洲土著。土著懂得,知道人身體每個細胞有見聞覺知。他們的同伴有一次在旅行的時候,不小心跌到山崖下面,二十多公尺摔下去了。腿摔斷了,嚴重的骨折,好不容易把這個人救上來。救上來的土著,讓他躺在地上,給他治療,治療的時候不是用藥物。是用什麼?唱歌,安慰他,安慰每個細胞,鼓勵他、誘導他回復到自己工作崗位。真有效,他說這樣三個小時之後,他那個折骨自動就縮到肉裡面去了,到第二天完全恢復正常,跟大家一起旅行,若無其事。

  寫這本書的是個美國人,她自己本身也是醫生,她看到這個非常驚訝。這是什麼?我們曉得,每個細胞都有見聞覺知,不但每個細胞,組成細胞的每個原子都有見聞覺知。所以,他們懂得!他說從那麼高跌下去,跌傷的這個部分這些細胞受了驚嚇,於是安慰他、勸他不要害怕,恢復正常,他就真聽話,真有感應。這個道理,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結晶的實驗可以解釋。每個細胞、每個原子、每個粒子都有見聞覺知;換句話說,它能見、能覺、能知。我們以善意對待它,它知道,它的反應會非常好,所以很快它就恢復正常。我們今天不如土著,什麼原因?剛剛從這個經上念過,沒有信心,不相信。

  前面我們讀的這段經文,李長者說得好,在李長者的開示文裡頭,他講什麼?「凡夫不肯認自心是不動智」,不肯承認,所以沒有辦法建立信心。又說了,「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動智佛者,即永劫漂淪,何能利人濟物」,這話說得太好了!你不相信。澳洲的土著為什麼能顯出那樣神奇的醫術?他相信,他相信每個細胞,他相信組成細胞的每個原子、電子(當然他不懂得什麼叫原子、電子)統統有見聞覺知,統統懂得人的意思。這個受傷的人自己要有這個意思,善意,希望他們趕快恢復,旁邊又有人幫助,不斷在安慰、在提醒、在勸導,安撫他,驚嚇恢復正常,然後再叫他們各個回到自己工作崗位。我們一般人:太神奇了,太不可思議了,哪有這種道理!是有這個道理,道理太深了,你沒能發現。

  這我們講宇宙的真相,再說宇宙之間任何一法,為什麼?它的理體是法性,法性是圓融的。法性何以能圓融?法性無性,自然就圓融。能通一切法,一切法是一個性,一個體性。所以,一法你能夠解,一切法都能解。楞嚴會上世尊說,一根返源,六根就互通了。於是我們修學無論哪一法,法法皆妙,《金剛般若》上講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就這個道理。一法門通達,一切法門都通。所以古人講,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法門入,門門就入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任何一法,佛經裡頭任何一句、任何一字(這是佛說的),無量劫也講不完。為什麼?它通一切法,一部經通一切經。

  前兩句是講現象,後一句給你講理由,『了彼互生起』,一法不離一切法,一切法不離一法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我們今天怎麼樣?不了解彼此的關係,了解彼此的關係是諸佛如來,『當成無所畏』,「無所畏」是諸佛如來。所以我們常說,學佛,佛講的是什麼?佛講的我們總歸結起來,不外乎三樁事情,第一個,人與人的關係;第二個,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;第三個,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彼此互相生起,同一個法性,同一個根源。所以我常說,平等和睦是自然的,本來就是這樣的,你現在不平等,你現在不和睦,你違背了法性,你違背了自然法則,這個話我說得多了。所以,古聖先賢,諸佛菩薩經教裡面,所有的善德統統是本來有的。而是我們迷失了,勞累這些諸佛菩薩、聖賢大慈大悲為我們提醒而已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