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一一九卷)  2010/2/26  華嚴講堂  檔名:12-017-211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第三修行住」。我們看經文末後的一段,就是「勝進」最後一段,我們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何以故。欲令菩薩智慧明了。有所聞法。即自開解。不由他教故。】

  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,他說「徵意云」,這一段『何以故』是徵,下面是答覆,「但總觀無常,何用廣知」,總觀無常就夠了,何必還要知道那麼多?這個意思是這樣的。下面解釋,「釋意云,觀空不礙廣有知見,性相兼了,法智增明故」,這就說得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了。總觀無常是觀空,觀空不妨礙廣有知見,廣有知見是後得智,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無所不知。《般若經》上常講,般若無知,無知就是觀空,對於一切法無常徹底的明瞭,他真的明瞭了,這是實相般若,般若無知。般若起作用,就是無知起作用,無所不知,所以它不妨礙。妨礙的是什麼?妨礙的是煩惱,兩種障礙,一種是煩惱障,一種是所知障。這兩種障礙,障礙你的智慧,障礙什麼?障礙根本智。根本智一障礙,後得智就沒有了,沒有根本,哪來的枝葉?所以要曉得,兩種煩惱障礙我們的根本智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煩惱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只要有這個東西,智慧就被障礙,雖然你天天讀經、天天聽經,有沒有聽懂?沒聽懂。不要說我們這一堂課、二堂課,二年、三年,你聽不懂,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學了一輩子,學了幾十年,都沒有懂得如來真實義。這個話是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。他為什麼沒聽懂?有障礙,沒放下。「我放下了,我真的放下了」,他自以為放下,實際上呢?實際上沒放下。所以放下難,真不容易。

  我們學佛這麼多年,不能說沒有受用,有少許受用,少許受用從哪來的?從放下來的。所以我們能禁得起考驗,這麼多年來,嫉妒、障礙、毀謗、侮辱甚至於陷害,我們都還能禁得起考驗。這個考驗是什麼?沒有一點怨恨心,我常跟諸位報告,跟著我的這些同學們都知道,沒有怨恨,不但沒有怨恨我還會感恩。韓館長往生之後,我離開台灣,我寫了六句話,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」,心平氣和。別人問我要什麼,有,統統奉獻,沒有一絲毫留戀,也沒有難過。跟著我的同學境界達不到這個程度,當然還有怨恨、還有埋怨,我用很長的時間給他們化解。告訴他,這是我們修德的一個好機會,這是佛菩薩來考驗我們,看看這次考驗及不及格。我們移民到新加坡,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,我們又經歷一次嚴峻的考驗,沒有怨恨,歡歡喜喜。我們對於這些人,在世間法講傷害我們的人,一絲毫怨恨沒有,常常感恩,每天我們誦經、念佛、講經都給他們迴向。我天天都拜老師、護法、諸菩薩,這些人,給我添加麻煩的人,都是我的護法,我都感恩,為什麼?他幫助我提升。

  沒有學佛之前,不行,沒這個境界,不但有怨恨,有強烈的報復,那是凡夫。我們總算從凡夫脫離,提升了一級,還不是真的佛弟子,我們是什麼佛弟子?我們是佛弟子的預科,要以學校來比喻,我們是幼稚園的學生,還沒到一年級。為什麼?到一年級必須把五種見惑斷掉。我只到什麼個邊緣?我常常講,自私自利沒有了;我,身見看得很淡,但是沒有斷,看得很淡。自私自利沒有了,名聞利養沒有了,對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了,真的能隨緣,貪瞋痴慢是大幅度的降溫,我只到這個程度。所以我常講,我只到一年級的門口,沒進去。進去那就必須是佛的標準。對立,我這個對立是很淡薄,不跟人對立,人家跟我對立,我不跟他對立。身見我沒破,這是根本,雖然很淡,沒破。不對立做到了。

  成見降溫了,可以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你們要怎麼做就怎麼做,我都歡喜,沒有意見,恆順眾生。在這個裡面修什麼?把成見放下。我想怎麼做怎麼做,這個念頭不好。隨順大家,沒有任何挑剔,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在工作裡頭、在處事待人接物,都能做到恆順。人人都是阿彌陀佛,人人都是我的善知識,這是我從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那裡學來的。所以才得這一點受用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,自己有這麼個水平。念念心裡有阿彌陀佛,我常講我只有一個願望、一個目標,其他的全部隨順眾生。我就是希望這一生當中能生西方極樂世界,能親近阿彌陀佛。住在這個世間一天,為阿彌陀佛工作,為釋迦牟尼佛工作,不是為我自己,把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的教誨傳播給世間。

  所以,觀空不礙廣有知見,不可以說觀空,經教我就可以不學了。性相兼了,性是空的,相是有的,空有不二。所以你的智慧就增長,煩惱慢慢的就消失,轉煩惱為菩提。前面我們講一切法無常,所以今天我們有一份參考資料,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講的十種不二法門。什麼不二?觀空跟廣有知見不二。了解之後,才曉得學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工作、待人接物,那種靈活的運用。那就是什麼?那就是後得智現前,我們過的就是佛菩薩的生活,學佛得大自在!現在很多人說這個世間災難很多,災難來了,我們也得大自在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種自在要平常訓練,不要忘掉。

  這個十門,「然此十門,皆以不二命名者,蓋法華以前,四時三教所談色心等十,一一隔異,名之為二」。《法華經》之前,確實佛是這麼說的。用現在的話來講,二就是相對,你看,空的對面是有,色的對面是心,無常的對面是涅槃,統統都是有對面的。不二,這個二邊就沒有了,這才是你真的見到了。我們雖然門入不進去,能到門邊也不錯了,也非常不容易。「至于法華」,講到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《法華經》是最晚講的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《華嚴》是定中講的,不是在人間講的,所以小乘人不承認。《華嚴》是怎麼發現的?是龍樹菩薩發現的。龍樹菩薩距離釋迦牟尼佛六百年,佛滅度之後六百年,龍樹菩薩出生在這個世間。這是一位初地菩薩,聰明智慧高,就像中國惠能大師一樣。不過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龍樹菩薩是很有學問,他學了很多東西,他真的開悟了。我們相信他老人家住世,也是一生完全是示現的,裝糊塗,不是真的糊塗。他用三個月的時間,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典全部讀完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《大藏經》。誰有這個能力,三個月的時間,《大藏經》全部讀完、全部通達?為什麼說他作示現?他覺得很傲慢,這個世間再沒有人比我聰明,在這個世間智慧第一,沒有能超過我的。傲慢生起來,這是煩惱,真有智慧的人怎麼會生煩惱?所以這是菩薩示現,大人作略。

  這樣就引起大龍菩薩,大菩薩要照顧小菩薩,小菩薩學得不錯,現在有點障礙現前了。大龍菩薩把他接引到龍宮,讓他去看看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,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入定,所講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帶他去看看。《華嚴經》也叫一切經。這一看,這分量多少?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他就嚇到了,這一嚇到,他傲慢心全沒有了。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,那麼大的分量,你知道幾何?他一看到這個分量,這不是閻浮提眾生能受持,閻浮提是指我們地球,我們這個地球上再高明的人都沒有辦法受持。所以看中本,中本就好比菁華錄,大概是大經的十分之一,這個還是不行,閻浮提眾生還是沒有辦法受持。以後再看,看小本,小本就好像目錄提要一樣,就像我們中國《四庫全書》,《四庫全書》目錄提要。你看《四庫全書》,現在精裝本一千五百冊,一個人一生能念完嗎?念不完。我當年買這套書的時候,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跟我談話,他說法師,假設一個人一出生就會念書,一天念八個小時,說他的壽命一百歲吧,念一百年,這書還沒念完。你就知道《四庫》分量多大。《四庫》有目錄提要,就是每一本書有個很簡單的介紹,它的內容,它說些什麼。這個目錄提要現在在這部大書裡頭,一共是五冊。龍樹菩薩在龍宮看到小本《華嚴》就是目錄提要,《華嚴經》的品目提要,分量多少?十萬偈,四十品。龍樹菩薩看到這個,這個行,這個分量很適合閻浮堤眾生來學習。他真有能力,他在龍宮裡面看了一遍,他就能背誦。所以從龍宮回來的時候,他就把這部經背下來,寫成文字,就是在我們世界流通的梵本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從龍樹菩薩到唐朝差不多一千年,這個經才流通到中國。最早是在東晉的時候,是個殘缺不完整的本子。全本十萬偈,第一次到中國來的時候,只有三萬六千偈,大概三分之一多一點點,在中國翻成中文經典,叫《六十華嚴》,晉譯的。這部經雖然意思不完全,殘缺太多,可是文字非常好。方東美先生當年介紹給我,他說《六十華嚴》、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這三次翻譯,文字來講,《六十》翻得最好,在文學上來講是最好的,意思上最完整的還是《八十華嚴》。以後得到「普賢行願品」的全文,這是非常難得的,你看全文,這一品四十卷,最後一次翻譯的。

  龍樹菩薩看到這個,傲慢全沒有了,才曉得諸佛如來他們那種智慧沒人能比,他是初地,初地以下更不必說了。所以究竟圓滿的智慧,必須要非常謙虛認真努力去學習,還要繼續不斷的放下,把煩惱習氣、起心動念都得放下,你才能證得圓滿的自性。《華嚴經》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是自性裡面的圓滿的般若,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《華嚴經》是如來智慧,華藏世界、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如來德相,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。再給你說穿了,如來是誰?如來是你自己,人人都是。佛在這個經上,我們已經讀了好幾遍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句話重要,這句話就是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一切眾生的性都是本善,本性本善。我們今天可憐的是什麼?迷失了自性,本善沒有了。迷失之後,智慧就變成煩惱,德能就變成造業,相好就變成六道輪迴,這麼回事情。真的一覺悟了,不但六道沒有了,十法界也沒有了,回歸自性!自性門前的庭院就是實報莊嚴土,通過這個庭院,登堂入室,那是常寂光,你真的回歸自性。

  所以學佛,在中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,你要常常記住人性本善,最重要的不是講人,是講自己,我本來是本善。本善裡面,就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德目圓圓滿滿具足,五倫具足,五常具足,四維具足,八德具足,這是本善。在佛法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那你十善業道具足,十善具足。佛家這個十善了不得,在小乘展開是三千威儀,從十善生三千條。大乘菩薩,從十善生下來是八萬四千條,叫八萬四千細行,那是什麼?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《華嚴經》,圓滿《華嚴經》落實在生活上,八萬四千細行。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找不到絲毫缺點,這是自己。迷失之後,頭一個我們生慚愧心,對不起自己,我們中國人講對不起良心,良心是什麼?是本善。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如來,如來智慧德相,如來是自己,迷了真對不起自己。已經覺悟的這些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,他們來幫助我們,幫助我們覺悟,幫助我們回歸自性,我們只要認真努力依教奉行。

  根性不相同,上上根人一聞千悟,他立刻就入進去。我們從這個標準,自己細心去反省,我是什麼根性?中下根性。不是沒有悟處,很慢,但是還算不錯,每年都提升。一年比一年清楚,一年比一年明白,一年比一年放下多一些,現在是勉勉強強不受外頭境界所轉。在一般人講這是很了不起,這是什麼?功夫剛剛得力,沒有什麼了不起。比起古大德,我們慚愧得不得了,古大德像我這樣的成績,應該在三、四十歲的時候他們就得到,我今年八十四了。所以,他們三、四十歲達到這個境界,我到八十多歲才達到,怎麼會不慚愧?但是很幸運,幸運什麼?自己有這麼長的壽命,壽命是三寶加持,不是我自己有的。三寶加持我,讓我慢慢提升,這就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,只要你真幹,佛菩薩真幫忙。到現前這個程度,我們可以說我們獲得的是解悟,往下呢?往下徹底放下,我們就會到證悟。

  我們在此地學一切法不二,十是代表一切法。佛末後講《法華經》,第一是講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是兩個星期,二七。然後就是講阿含,小乘,阿含講十二年,小乘。慢慢提升,像辦學一樣,從小學辦起,小學十二年,再辦中學,方等,方等八年,這是中學。中學成就了,再向上提升,大學,大學是般若,這個時間長,二十二年。你就曉得,般若是佛法的核心,前面阿含、方等都是手段,幫助你提升,提升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可以給你談般若,般若是自性裡面的智慧,二十二年講般若。二十二年之後講《法華》,《法華》是最後一個階段,好比是研究所,多少年?也是八年。釋迦牟尼佛滅度了,走了,這個教學完成了,你看等於說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。所以世尊講得好,「佛子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這是佛告訴我們,學教要按次第來,一定是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要按照這個次第。真的,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,中國人確實是遵從佛陀的教誨,小乘經翻譯得非常完備。《四阿含》,就是現在在我們《大藏經》阿含部,你用我們阿含部的經跟南傳巴利文的《藏經》一比較,你就知道。巴利文比我們多的,我沒有去比較,我沒有去看,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大概只多五十幾部。小乘經也有將近三千多部,你看只多五十幾部,可見得我們中國翻譯得完備。所以小乘在當時有兩個宗,成實宗、俱舍宗,這兩個宗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,現在人都不知道,在從前學佛一定是先從這個開始的。中國從唐朝中葉之後,出家、在家的就不學小乘,典籍保存得很完整,沒人學。為什麼?我們這些祖師大德真的他們有智慧、有德行,他們用儒、用道代替小乘,所以成就不亞於小乘,大乘佛法的成就在中國遠遠的超過印度。這就說明,祖師們選擇是正確的,用儒跟道。所以,中國傳統文化就變成儒釋道的集合,儒釋道在形象上不一樣,骨子裡頭完全相同。

  那就是什麼?他真學,從前學佛,無論在家、出家,你問問他有沒有念過四書五經?念過;十三經不一定完全念過,四書五經肯定讀過,他有基礎。道家的《老莊》有沒有?肯定念過。所以他有這個基礎,進入大乘很方便。而且儒跟道的思想比小乘有過之而無不及,用這個來代替小乘,比學小乘還要好、還要方便。這個歷史、教訓,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。今天佛教衰了,研究佛經的人,經年累月苦修,不開智慧,什麼原因?基礎沒有。我們不學小乘,但是你至少要學儒釋道,儒跟道也不學,小乘也不學,直接學大乘,大概世尊當年說的話就是為這些人說的,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這個話應當是為這些人說的。為什麼?從前的人都聽話,現在的人不聽話。所以我們看到這句經文,要深深去反省,錯在哪裡?為什麼我們不開智慧?我們這些年來發現這個毛病,所以全心全力在提倡,勸告同學們,我們要惡補三個根。這三個根,儒的《弟子規》,道的《感應篇》,佛的《十善業》,這是少到不能再少了。這三個根要是沒有的話,難了,太難了!你學儒,你不能成為聖賢,你學道,你不能成神仙,你學佛,你不能成佛菩薩,沒根,你就曉得這三個根是多麼重要。我們紮下這三個根,你就是有具備聖賢的善根,我們學佛的人講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你有善根。你能夠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這就是你有福德,那你就肯定有成就。因緣,不怕,佛菩薩會加持你、會幫助你,最重要的就是善根。這個根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,出家人還要加一個《沙彌律儀》,四個根。這四個根紮穩了,你就不會被社會這些習尚所動搖、所染污,就不會。這些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你不會動搖了,你把它看破了,一切法無常,看破了,不為它所動,你的定、你的慧不就成就了嗎?

  到法華時,世尊講《法華》,「開顯四時三教所談偏權之法,皆即圓實」。《法華》是開權顯實,告訴你,世尊過去所講的方便法,法法都是真的。這個話我們一乍聽的時候感到很奇怪,以前不都是假的嗎?他說無常的,怎麼現在全是真的?這就是講的不二,你明白不二,那法法是圓實,圓滿真實。「實理既彰,色心等法,圓融自在,互攝無外,咸名不二。」你才曉得,華藏世界在哪裡?就在現前。諸佛如來在哪裡?也在現前,你不認識。我曾經跟諸位說過,那是我淺顯的一點心得報告,我講《四十華嚴》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沒講完,上一次講了一半,我深深體會到,原來五十三參是我們現實生活。從早到晚,你看到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那就是什麼?那就是五十三參的善知識。聖凡不二,生佛不二,眾生本來是佛,你要是真看透的話,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真佛,不是假佛。他在那裡做示現,他做善事,就像舞台表演一樣,他演正派的,我們要向他學習。另外一個佛菩薩他演反派的,演丑角,演反派,也演得很逼真,演一些不善的,讓我們反省。善的要跟他學習,不善的,我們反省,有沒有他那種行為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不都是教導我們的嗎?都是演得很逼真,都是一流的演員,統統拿一樣的獎牌。你就把所有眾生看平等了,你對所有一切眾生,恭敬心就生起來,敬愛的心就生起來。你就不會再分別,不會再嫌棄,不會再有比較,你已經入不二法門;入不二法門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因為我們現在總在二裡,總是分別、總是執著,分別執著這是六道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所以一入不二,智慧就大開了。「色心等法」這個在十種不二它排在第一,因為它是根,這一門入進去,圓融自在了,其他的全都迎刃而解。所以這個十門,無論哪一個門你覺悟了,你就從那個門進去,開權顯實,都是實的。

  底下說,「十門既對十妙而立」,十妙今天我們不談,十妙是《法華經》上談的。妙是什麼?妙就是不二,不二就是妙。由此可知,十妙不好懂,十不二法門好懂,十妙你入不進去,你要是把不二搞清楚、搞懂的話,你就能入十妙。這個地方一開頭就給你講清楚,妙就是不二,不二就是妙。我們學過《華嚴還源觀》,《還源觀》裡給我們講四德,這個很重要。這個四德是什麼?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應化在六道、應化在十法界,他做種種表演示現最高的原則,決定不能離開這個四德。四德頭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那個妙就跟此地講的意思是一樣,不二。隨緣,恆順眾生,知道一切都不二,自他不二,生佛不二,理事不二,性相不二,恭喜你,你入門,你成佛了。你真的是以佛心、佛眼看世間,這世間多美好,都在那一念。你一念跟自性相應,這個世界是佛世界,這個世界是清淨世界,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;一念迷了,迷了什麼?迷了,頭一個就是有我,我總比別人強,別人總不如我。

  佛在經上講的,只要有我,就有四個煩惱跟著你,這四個煩惱叫根本煩惱。阿賴耶、末那識就是我,你看看法相唯識宗的經典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第一個就是執著有我。第二個,因為有我就生了愛,我愛。這個愛是廣義的,是個相對的,我喜歡的人,我愛他,我不喜歡的人,我不愛他;愛他的人,希望常常不離開,不愛的人,希望他遠遠的躲起來,我永遠也不要見到他,就起這個煩惱。這個都是屬於貪,愛是貪,貪愛,這個就跟著你來。接著是我慢,傲慢,傲慢是什麼?傲慢是瞋恚,總覺得我第一,別人不如我。再接著就是痴,我痴。你看,我愛、我慢、我痴,這是貪瞋痴,跟著我,執著有我生起,這個我叫我見,錯誤的見解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什麼時候你執著有我,貪瞋痴就跟著你來,就迷了,愈迷愈深,迷了就造業,造業就受報,報是什麼?報就是六道輪迴。佛菩薩看得清楚,墮落在輪迴裡面這些佛,他本來都是佛,現在迷惑搞成這個樣子。怎麼辦?趕快幫助他覺悟過來,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就好像喝酒喝醉了,發酒瘋,他本來都是好人,現在咱們希望他趕快清醒過來,就這麼一個意思。

  所以《還源觀》上的四德非常重要,第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在隨緣當中恆順眾生,知道這個世間一切不二。我們怎麼樣看?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《還源觀》上講得很好,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這一句話就總結惠能大師開悟的五句話。自性,能大師講,「何期自性」,沒有想到自性,真有自性,自性是怎麼樣?「本自清淨」。你看,賢首國師講自性清淨。圓明,圓是圓滿,圓滿是從德上講的,能大師第二句講自性「本不生滅」,不生不滅是德。「本自具足」那是圓,圓滿,一點欠缺都沒有。「本不動搖」也是德,「能生萬法」也是德,就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一點都不假!我們今天自性的智慧德相統統失掉,能不慚愧嗎?有沒有去想想,我怎麼能對得起自己?自性是真正的自己;我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幹這麼多錯事?自性是圓滿智慧,一絲毫缺陷你都找不到。原因是什麼?迷了,迷惑痴情,這四個字是一個意思,有輕重差別不一樣。最輕的是惑,再重一點的惑就叫迷,再重一點的迷就叫痴,再重一點的痴就叫情。我們看現在的人,現在的人都講感情,那個迷到了第四層,迷第一層叫惑,第二層叫迷,第三層叫痴,第四層叫情。所以我們現在一般講痴情,那就是嚴重的迷惑,你的智慧德相怎麼能透得出來?你不了解宇宙之間事實真相。

  如果你只曉得無常,你不知道無常就是真常,那是小乘,是覺悟了,不圓滿,差很遠。什麼時候知道無常就是真常,常、無常不二,你真的覺悟了。你看到一個人,那是眾生,可憐的眾生,你沒有想到這眾生就是佛,生佛不二!你要是知道,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,你的心態馬上轉變,傲慢心沒有了,恭敬心生起來,我要「禮敬諸佛」,我要「稱讚如來」,我要「廣修供養」,不都起來了嗎?迷的時候,迷的時候瞧不起他、輕視他,甚至討厭他,不知道那是一尊佛。所以這個完全不一樣,這個東西都在《華嚴》最後,《四十華嚴》裡頭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得淋漓盡致,你看他怎麼生活,他怎樣求學,他的工作是求學,他怎樣待人接物,完全把它做出來給我們看。

  所以這個時候就開,開示,顯,顯彰,不再說方便的,完全跟你講真的。給你講二法是方便說,為什麼?你好懂。到法華會上才講不二,為什麼?你有智慧了,給你一說你就懂了,智慧學了二十二年,完全講真的。所以在整個佛法裡,古大德講,一乘經,你看小乘,聲聞乘、緣覺乘,菩薩乘是大乘,最上面的是一乘經。《法華經》上說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」,二是大乘、小乘,三是大乘、中乘、小乘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沒有三乘,只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。「除佛方便說」,那是佛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,真實說只有一乘法。這個經教,你看祖師大德給我們判教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,有小乘、有中乘、有大乘,也有一乘,一乘只有三部經,裡面都跟你講真的。這三部經,第一部《華嚴》,第二部《法華》,第三部沒傳到中國來,《梵網經》,傳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品,就是「菩薩心地戒品」。好像,我記得不太清楚,《梵網經》好像有六十多品,只有這一品傳到中國來。印度現在也沒有了,也都失傳了。不過從這一品,就是「菩薩戒品」裡面,我們能夠看到《梵網經》精神之所在。菩薩的心平等,菩薩的心慈悲,菩薩成人之美,菩薩是來救度世人的。

  我們今天在一乘經教裡頭不能夠理解,這是理所當然。我講這部經,是把我讀《華嚴經》、讀這些大乘經典,我所體會的一點,在這裡報告出來跟大家分享。所以我非常抱歉,我講得不夠圓滿,原因是我只領會到這個層次。所以大家聽我講經,年年不一樣,我沒有一絲毫隱瞞,我能領略到哪個階層,我統統都說出來,絲毫沒有保留,年年不一樣,就像境界年年向上提升。所以《還源觀》我講了兩遍,第二遍比第一遍講得清楚一些,時間也延長一倍,有許多同學看到之後都很歡喜,希望我們大家一起提升。

  十門對十妙,「妙即不二,不二即妙,故此十門,不二為目」,目是綱目。「門即能通之義」,通到什麼地方?通到見性。他這裡說得好,「蓋欲以十門之義,而通十妙之難」,《法華經》上十妙比較難,但是這個十門是鑰匙,拿到這個鑰匙,你就能把十妙門打開。我們現在看第一個,「色心不二門」。「有形質礙之法」,形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,物質有障礙,「而無知覺之用」,物質沒有知覺,「既異於心」,它跟心不一樣,心有知覺,物質沒有知覺,所以把物質「稱為色」。把知覺稱之為心,這是色心,這兩個說法。「雖有知覺之用,而無質礙可見,以能緣慮,名之為心。」心不是物質,它有見聞覺知,它有知覺,能緣一切法,在一切法裡頭生起見聞覺知的作用,這稱之為心。這是把色跟心的定義說出來。「諸文有云名色者」,這個文是經文,經文裡頭常常有這樣說,名色,你看十二因緣裡面就講名色。名是什麼?名就是講的心,心有名無實,找不到實體。「心不可見,但有其名」,所以用名來代替心,我們一看名色就曉得那是心。十二因緣裡面是講人去投胎,投胎,在母親懷孕的時候,剛剛去投胎,這個時候只看到一塊肉團,頭手足都沒有長出來,這個時候就叫名色。它雖然是物質,但是物質裡頭有精神,它有心,它有覺知。我們現在人說它是個有機體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慢慢長出像人的形狀,就叫六入,他頭長出來,身體長出來,眼睛、耳朵長出來,這個時候叫六入。這都在母親肚子裡面,佛經裡頭給它這些名稱。

  《智度論》裡面有這麼一個說法,「一切諸法中,但有名與色,更無有一法,出於名色者」,這是廣義的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裡頭,惠能大師末後一句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在萬法裡面,用這兩個字,兩個名稱,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。總不外乎,用現在的話講諸位就很好懂,不外乎物質跟精神,心就是精神,色就是物質,我們這樣講,諸位就很容易懂了。近代科學家告訴我們,他說宇宙之間只有三樁東西,我們看到的森羅萬象,實際上有三樣東西,一個是物質,一個是能量,一個是信息。他講這三樣,講得好。佛法講兩樣,二樣跟三樣有沒有差別?沒差別,兩樣是把能量跟信息合在一起,這屬於心。所以佛法裡面講心,包括現在科學裡面講的能量跟信息,相對的是物質,這是說色心二法。如果就阿賴耶來講,科學家講的這三種,跟佛法講的完全相應,能量是什麼?是阿賴耶的業相,這是能量,阿賴耶的體,信息是阿賴耶的見分,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,大乘教裡面講阿賴耶的三細相,跟現在科學家講的很相應。所以科學也很了不起,不過沒有佛法講得那麼清楚、講得那麼明白。學了佛法,實在講,過去方東美先生常說,哲學跟科學你都學到了,都在其中。

  底下有句話說,「然以情見言之,色心二法有異」。這是什麼?你看情見,情是什麼?情是迷,剛才給諸位說,迷有四個等級,情是第四,迷得很深。迷惑第一個等級是惑,第二個等級是迷,第三個等級是痴,最後一個是情,情見是凡夫之見。以凡夫的見解來看,色心二法不一樣的,就是精神跟物質是不相同的,完全看外表,這就是見相沒見性。「以理而論,一切諸法,唯心本具,即是妙色妙心,心即是色,色即是心,心外無色,色外無心。」這是什麼?這是從理上講的,從體上去看。這個我們現在學起來不難,為什麼?《還源觀》裡頭講過,從一體起二用,一體,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這個體是真的。什麼是真的?佛法裡面講真妄,凡是永恆不變,就叫它是真的;它要會變,那就不是真的,就是假的。我們想想,哪一樣東西不變?找不到不變的東西。虛空,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虛空有變化。他們用光來做實驗,光在宇宙當中不是直線的,它有曲線,這就是什麼?虛空不是真的真空,它還有度數,有彎曲的度數,它會變。所以,佛法把虛空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頭,很有道理,把時間、空間都放在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,用現在的話來說,抽象概念,它不是真的。既然是抽象概念,抽象概念就有變化,所以虛空也不是真的。

  能生萬法,為什麼會能生萬法?這是佛法先給我們說自性,自性是真的。自性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物質現象,它是永恆不變的,它是永遠存在,明心見性的人都知道。為什麼會有變化?佛告訴我們,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一念不覺就叫做無明。佛還在無明上加了兩個字,叫無始無明,無始是沒有開始。沒有開始叫不生,沒有終結叫不滅,無始無明,沒開始。這顯示什麼意思?無明不是真的。所以在《華嚴經》上不稱它作無明,叫它做妄想,想就是念頭,念頭是虛妄的。如果真有開始、真有消失,那念頭就不能叫虛妄,那就是真有;找不到開始,也找不到它的終結,那就是虛妄的。我想我們常常在這裡學習《華嚴》的同學,我這個說法你都能懂,為什麼?念頭生滅太快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這一念的時間多長?一彈指,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。百千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,用我們中國人的話來說,三百二十兆。你看,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念頭,你能找出這個念頭的生滅嗎?找不到!所以,佛說這樁事情叫無始無明,這說得好,佛用的詞彙用得太巧妙了。念頭一起,彌勒菩薩講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起來了,變現起來,「形皆有識」,他不是講見聞覺知,講有識,識是什麼?識是受想行識,它有受想行識。實在講,自性裡頭有見聞覺知,那是性具的,沒有受想行識。可是從自性裡變現出阿賴耶,阿賴耶有受想行識,所以阿賴耶有四大煩惱常相隨。迷了!迷了才執著有個我,其實我根本不存在,哪來的我?把什麼東西當作我?把我見當作我,把我愛當作我,把我慢當作我,把我痴當作我,把四大煩惱當作我,根本的問題出在這個地方。

  這個事實真相,真難為釋迦牟尼佛能為我們說得這麼清楚,真不容易,我們不能不感激他。他為什麼說?他看到事實真相。怎麼看到的?自性本定看到了,入定達到自性本定,這種真相就一目了然。這個現象生起來之後,這就是物質現象,十界、宇宙出現了,我出現了,我是正報,宇宙是依報,依報正報出現了。我們不曉得這個兩種,從一體起二用,這二用真相是什麼我們不知道。佛慈悲,給我們說出來。這二用都有三種周遍,我們哪裡曉得?賢首國師用經上的例子,舉一個依報裡面一微塵,這是最小的,物質最小的,現在科學家給我們講的基本粒子夸克,我們肉眼看不見的,這是物質。正報裡面給我們講的一毛孔、一毛端,我們身上汗毛的尖端,小到不能再小。它有作用,什麼作用?三個作用,第一個「周遍法界」。周遍法界,我們用今天科學講的波動,物質有波動。為什麼有波動?因為組成這個物質的是四大。科學家也告訴我們,我們在科學報告裡面看到這樣的報告,有科學家講宇宙什麼東西都沒有,只有波動,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從波動發生的,有這麼一說。這個說得跟佛法也相應,佛法確實是講心動,就是起心動念,這個動太微細,我們沒法子覺察到。佛在經上說,八地菩薩才能見到,那是多麼深的禪定。七地以前都見不到,聽說,像我們都是聽說的,沒見到,八地就證得,他見到了。八地以上,九地、十地、十一地、妙覺五個位次,這五個位次他們見到了,它不是假的,有人來做見證。

  無論是物質現象、是精神現象,統統有波動,這個波動,極其微細的波動,它已經周遍法界。我們起個念頭,說別人不知道,沒這個道理,那是什麼?那是我們自己無知,自己以為可以瞞著別人,實際上心地清淨的人全知道,諸佛菩薩都知道。極其微細的念頭,十法界裡面這些羅漢、菩薩他們不知道,但是我們粗的念頭,我們今天講我們動一個念頭,十法界都知道。極其微細的,就是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那個念頭,他不知道,阿羅漢不知道,十法界裡面的佛也不知道。什麼人知道?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我們中國人講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們知道,沒有見性的人不知道。所以你想,見性的人,我們前面算過,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,見性的人知道,這真實智慧,不是假的。所以無論是物質現象、是精神現象,它都有波動,這個波動,每一個微細的念頭都周遍法界,沒有障礙。

  第二種周遍,「出生無盡」,就是變化無窮,這個變化從哪裡來的?念頭。你的念頭善,變現什麼境界?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,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,純善。純善,簡單的來講,十善圓滿,十善圓滿的時候這個世界就現前。你的身相呢?經上跟你講的,毘盧遮那報身、阿彌陀佛報身,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;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叫劣應身,示現在我們人間現的身相。你真正要看佛的相好光明,要到極樂世界看阿彌陀佛,到華藏世界去看毘盧遮那佛、看盧舍那佛,你就真見到了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就知道今天地球上發生的這些災難,全明白了。災難怎麼出生的?居住在地球上這些眾生念頭不善,業感現前的。業是活動,我們思想的活動、見解的活動、言語的活動、造作的活動,活動就是業,不善的業感得來的,這麼回事情。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,有什麼不一樣?這個話我們在學習這麼多年當中我常講,一樣,沒有兩樣。只是極樂世界的人心地善良,沒有一個惡念,十善都圓滿,所以他們的身相都是跟阿彌陀佛一樣,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金剛不壞身,不生病,世界上什麼災難都沒有。十善業道所感得的,圓滿的十善。圓滿的十善展開,十善多少條?八萬四千。佛給我們說了個數字,實際上是圓滿的,無量無邊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

  所以十善一展開,是什麼?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所說的一切理論、方法的落實,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就是十善,行十善是真修行。我們凡夫業障很深,習氣很重,不知道從哪裡著手,十條太簡單了,佛知道我們這些習氣,所以給我們制定戒律,戒律就是十善具體說出來。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《弟子規》是十善,《感應篇》是十善,都是十善的細目落實在生活當中。你把《弟子規》做到就是修行十善,《感應篇》做到也是修十善,有這兩個基礎再看《十善業道》,你明白了。再認真再仔細的修,不斷向上提升,就像阿羅漢、就像佛菩薩,達到究竟圓滿。這是能生萬法,《還源觀》裡面講出生無盡,它的變化沒有止盡。我最初讀這一句也不懂,為什麼會出生無盡,這一微塵、一毛端?想起我們童年玩萬花筒,我想起這樁事情,我叫人去給我找萬花筒,他們找了不少送給我,桌上有一個。你看裡面很簡單,就是幾片不同顏色的碎紙,可是你一轉,你從早轉到晚,沒有一個圖案是相同的,這不是變化無窮嗎?我從這個地方就明瞭經上所說的這個道理,出生無盡,真能看到這小東西出生無盡。

  下面一個非常重要,「含容空有」,心量大,能包容。含空、容有,含空,空是虛空,就是我們經典裡面常講的「心包太虛」,這是含空;容有是度量大,你能夠有包容的心,「量周沙界」,它沒有不能包容的。這是什麼?這是你自己本來的心量,一切眾生統統如是。沒有說是佛有、眾生沒有,佛沒有這個說法,生佛不二,生佛平等。你看看,佛謙虛,把眾生說在前面,佛說在後面,沒有說佛生不二,說生佛不二,這是對眾生的尊重。為什麼?眾生本來是佛。你只要向上提升,你的謙虛自然出來,你的慈悲自然出來,為什麼?自性它是如此。用中國的話來說,五倫自然出來,不需要人教,五常,仁義禮智信也自然出來,統統具足,四維八德一個都不缺,它是自性的性德。只要見性,全部出來。沒有見性,迷了,全部起了反作用。五倫變成什麼?不孝,君臣不義,夫妻沒有真情,兄弟不和,朋友沒有信。迷了就走反方向,走反方向叫造惡業,就變現出,萬花筒變現,變現餓鬼、畜生、地獄。是自己業力變出來的,不是哪個製造的,佛不會製造這個,上帝也不會製造,閻羅王也不會製造,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,天堂是心變的,地獄也是心變的。這講得多好!

  隨順倫理道德就是隨順性德,隨順自性。性德的四個根本,諸位想想看,佛講得太多了,你看看與這四條相不相應?第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它相應;第二個「威儀有則」,起心動念,我起這個心、動這個念頭對一切眾生有沒有好處?所以他要負責任,對一切眾生負責任,要對自己的心性負責任,要對諸佛如來負責任,至少要想到這三樁事。好的,這個念頭可以起,這個話可以說,這事情可以做;如果是有負面的,這個念頭不能起,這話不能講,這事不可以做,負面的是三途六道,六道不談,講三途。那就是說決定不能夠跟煩惱相應,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跟這個相應就是你在造三途,你已經在製造,製造餓鬼、地獄、畜生。你製造的,誰去?自己去,不是別人去,這個要知道!不能怨天尤人,怨天尤人那是罪加一等。你自己製造,你怎麼可以埋怨別人?那你受的罪就更重。為什麼會埋怨?不了解事實真相,不知道三途惡報是自己造的。在現前,我們這種種不快樂,無論是家庭、事業,一切不順利,身體不好,有疾病,都是自己造的,與別人不相干。所以佛經上說得多好,相由心生。我現在不講心,我講性,相由性生,境隨心轉,這個話太有道理了。

  我們的性本善,如果完全用本性本善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完全相應,身心健康,你事業順利,你家庭幸福,你這個地區安定和諧,什麼災難都沒有。所以就是與性德要相應,時時刻刻起來,我起心動念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?如果社會大眾都起像我這個念頭好不好?想想這一點。社會大眾都像我這樣說好不好?所以說話要誠信,不能欺騙人。我造作,我造的這個事,於社會大眾有沒有利益?統統跟性德相應,你才是個完美的人,在佛法講,你才具足善根、福德,你是有善根的人、有福德的人。只要有善根、有福德,佛菩薩跟你起感應,那個感應叫緣分,叫因緣。因為你有善根福德,佛菩薩來幫助你、來成就你,這就叫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一個人都不捨棄,佛來幫助你。

  這說真話了,說真話就是以理而論,就不是情見,「一切諸法,唯心本具」,我們用《還源觀》上前面這三條,唯心本具,沒有一樣欠缺。智慧、善根、福德都是你自性本有的,而且一切眾生都平等的,你就不會生傲慢心,你也不會生歧視的念頭,平等的,你有他也有。現在好像不相等,不相等是迷悟不同,迷得愈深,性德往外面透得愈少,迷得稍微淺一點,它透得就多一點,就這麼個道理,總要跟性德相應。我們很具體的跟諸位說,這個性德就是《弟子規》、就是《感應篇》、就是《十善業》。在中國人來講,就是五常、五倫、四維、八德,這是我們的標準,在中國推行了幾千年。凡是照做的沒有一個不得福報,留名千古,在歷史上都寫他,因為他是我們的好模範、好榜樣,這威儀有則。

  「柔和質直」,與人相處總是笑容滿面。柔和我們就是用彌勒菩薩(布袋和尚)做代表,沒有一絲毫煩惱,歡歡喜喜。人恭敬我,歡喜;人討厭我,我還是歡喜;別人毀謗我,還是歡喜;別人陷害我,對他還是歡喜,不改。學彌勒菩薩,「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」,為什麼那麼歡喜?心是平等的,所以法喜充滿。法喜是最好的養分,讓你身心健康,百病不生。我們學佛,這是學佛第一個好處得到了,就是歡喜心,不再討厭別人,不再歧視別人。這個人造惡業,造惡業我也恭敬他,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,諸佛是一切眾生都是佛,我們要禮敬。至於稱讚,稱讚我們學習就要有分別,他行善稱讚,他造惡不稱讚,但是禮敬、供養。禮敬、供養都是普遍的,只有他造惡不稱讚他,他造善稱讚他。這是佛教我們的,教我們凡夫、初學,給我們立的標準,統統是平等心。

  這說真話,色心是一不是二,心是空的,《心經》上講的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這個地方換了一個心字,心即是色,色即是心,用《心經》上來說,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一個意思,同樣的一句話。心外無色,色外無心,這《還源觀》上講得清楚,色心同時起來的,精神裡面有色法,物質現象裡頭決定有精神現象。這個事情,最近這十二年,日本江本勝博士跟我也是老朋友,他實驗出來。他用水,水是礦物,是色法,發現什麼?發現水會看、會聽,懂得人的意思。做了十二年,做了幾十萬次的實驗,證明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前幾年在澳洲,悟平法師從網路上看到這個信息,她下載來給我看。我看了很歡喜,我說你們想辦法跟他連絡,請他到澳洲來給我們做報告,費用我負責。他真來了,很可惜的,他來的時候,我們學院同學來接待他,我正好出國去,離開澳洲。所以以後第二年,我到日本去開會,我特別去看他,看他的實驗室,聽他給我做詳細報告。之後,我每次到日本,我一定去看他的實驗室。去年他到台灣來訪問,聽說我在高雄看牙齒,他特別來看我。水有見聞覺知,說明所有的礦物都有見聞覺知,礦物有,植物怎麼可能沒有?告訴你一切法都有!一切諸法,唯心本具,所以一切法統統有受想行識,有見聞覺知。

  「互具互攝,故名不二」,物質裡頭有精神,精神裡頭有物質,也就是物質裡頭有受想行識,受想行識裡頭有物質。「此之不二,不出一念」,這句話講得太重要了,為什麼?一念生的,這個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極其微細的念頭。「故心法妙」,最後統統歸結到心,這個心是真心、是本性,說阿賴耶也行,也能講得通,真心能現、能生,阿賴耶能變。為什麼會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不同?阿賴耶能變,阿賴耶是迷,迷有淺深不一樣。能變的心性沒有淺深,它是永恆不變的,但是阿賴耶是有變的,阿賴耶是識,是妄心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