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二0卷)  2009/1/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202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十住品第十五之一」。

  這品經有兩卷,所以它有之一跟之二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介紹,「釋此品凡四門,初來意」,釋是解釋,也就是我們學習的這品經,品是品類。這部經很長,它一共有三十九品,每品經文長短也不相同,最長的是末後一品,叫「普賢行願品」,也叫「入法界品」,它有四十卷,差不多是《華嚴經》的三分之一還要超過,這是分量最大的一品。像「十住品」都是很平常的,文字不是很多,但是它的義理非常豐富,深廣無盡。清涼大師為我們講解、為我們說明,在這品經他分為四大段,第一段來意,就是佛為什麼要說這品經、要說這個法門。「來意者,上由致既彰,正宗宜顯,故次來也」。十信品講完之後,就提升到十住,十住,我們前面所學的是「須彌頂上偈讚品」,文也不長,也就是十位菩薩,就是十住菩薩,每位菩薩有十首偈頌讚歎法門的殊勝。上由致既彰,彰是明顯、彰顯。正宗宜顯,在這一會裡面,「十住品」是正宗品,所以他一定是接著要講這一品,我們怎麼學習才能把自己提升到這個階層。「又前辨所依佛德,今辨能依十住,故次來也」,前品,前面所學的是所依的佛德,通明古義;這一品就要給我們辨別能依的十住,故次來也,這是說明佛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給我們講「十住品」,這是兩個理由。能依十住,這是現在的意思,我們應當要學習,應當要把我們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一直到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就對了,這是來意。

  第二段「釋名」,釋是解釋,名就是「十住品」,「十住品」是什麼意思,也得先把它說清楚、說明白。《疏》上講「釋名者,慧住於理,得位不退,故名為住」。他解釋確實很簡單,可是非常重要。由此可知,學佛學什麼?就是學開智慧,不是別的,如果智慧開了,你自自然然就住於理。這個理是什麼?宇宙人生、天地萬物的大道理,這是我們一般講法;在佛法裡面講法,理就是自性、就是法性、就是本性。住是什麼?住是你安住,安住在理上,就是我們中國佛教禪宗裡面常講的「明心見性」,理就是性,見性就成佛了。所以十住菩薩是分證即佛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。民國初年我們佛門有位大德,在家居士,江味農老居士,他一生專攻《金剛經》,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專攻《金剛經》,替《金剛經》寫了一本註解叫《講義》,《金剛經講義》。這個註解在佛法裡面,它算是權威性的、代表性的,真正是集《金剛經》古今註解的大成,我們學《金剛經》有這部《講義》就足夠了,這裡面是包羅萬象。在《金剛經》裡面經文許多地方都講到「諸佛如來」,江居士解釋這個諸佛不是說很多很多,不是這個意思,諸佛是說什麼?就是說四十一個階級: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。這四十一個階級的這些菩薩,《華嚴》稱為法身菩薩、法身大士。

  天台宗的六即佛,他把佛說成六大類,第一類是「理即佛」,講的是理,慧住於理,理就是自性;從自性上來講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本來是佛。你是佛,他是佛,我也是佛,沒有一個不是佛,從理上講。從理上講你是佛,現在你要修行證佛果,那怎麼證不到!當然可以成佛,為什麼?因為你本來是佛,這個說得好、說得透。我學佛為什麼會能成佛?我本來是佛,《華嚴經》說得好。本來是佛,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、變成凡夫?這樁事情它的根源,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說破了,「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」;換句話說,我們是佛,但是我們現在帶著妄想分別執著,這些東西都叫做煩惱,統稱為煩惱。妄想叫無明煩惱,分別叫塵沙煩惱,執著叫見思煩惱,煩惱無量無邊,佛把它歸為這三大類。你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,現在變成煩惱,變成這些東西了。我們現在要學佛,學佛是為的什麼?不為別的,學佛是讓我們回歸自性,所以說回頭是岸,回歸自性,見性成佛,那就真的是佛,不是假的。

  到什麼時候才能見性?十住就見性了。所以要曉得,十信位在十法界,這個前面我們學過,你看從初信位到第六信是在六道,沒有出六道輪迴,是我們現前的境界。第七信位就超越輪迴,七信位相當於小乘阿羅漢,你只要到這個階層,六道就沒有了。不但是六道,包括十法界,佛說得很好,這些境界都不是真的,假的。《金剛經》最後一首偈子說得好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不是真的,是假相。我們不知道是假相,以為這是真的,在這裡面迷惑顛倒、造業、受報,幹這些事情。七信位就超越,六道就沒有了。七信、八信、九信、十信,這四個位次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,沒見性,比六道高出多多,比見性菩薩還差一大截,為什麼?四聖法界裡面執著沒有了,就是見思煩惱他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就是分別他也沒有,也放下了,但是他有妄想,就是無明煩惱沒斷。無明煩惱沒斷是在最高的一個層次,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這個佛不是真佛,天台大師給他起個名字叫相似即佛,很像佛,修得不錯,很像,但是不是真的,為什麼?他妄想沒斷。

  如果他把妄想放下,妄想是什麼?是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很不好體會,我們凡夫所謂是心浮氣躁,聽到這句話,起心動念好像是懂了,其實不懂,起什麼心?動什麼念?我們平常講,我喜歡這個東西,起了貪心,動了想擁有、想佔有這個念頭;不是的,佛法裡講的起心動念不是講這個事情。這個起心動念極其微細,它是煩惱的根,叫根本煩惱,它是煩惱的根,什麼時候你才能夠發現它?大乘教裡面佛講八地菩薩,八地菩薩那個定功可深了,那麼深的禪定當中才發現到這個極微細的波動。那個波動才是大乘教裡面講的無始無明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,無始妄想,才看到這個。這個東西斷了之後,十法界就沒有了,所以它是假的,真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永嘉大師說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如果把這個範圍擴大一點,是夢裡明明有十法界,覺悟之後十法界沒有了。沒有了,是什麼境界?這叫諸佛的實報莊嚴土,我們叫一真法界。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,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,那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是不是真的?實在說,它也不是真的,但是它也不假,所以說,真的、假的都不能說,為什麼?說真說假,你又分別,你又執著,那你就錯了。那個境界裡面只有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他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。那個境界存在,那境界美好,一絲毫欠缺都找不到,可是他不會起心動念,他才能證得這個境界。

  所以一切眾生他所住的國土,地球是我們現在所住的,我們是依這個地球而住,依這個地方生活。依憑的地方很複雜,也太多了,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?這個現象都是從心想生,所謂相由心生,也可以說相由念起,起就是生,有念就有相。這個相是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,有念就有,無念就沒有。這個道理很深,這是現代所謂科學跟哲學終極的目標,沒有人能夠說得出來,沒想到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把它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。宇宙怎麼來的?我從哪裡來的?宇宙是依報,我們生活環境;我是正報,禪宗裡面參話頭也常常有這麼一句話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就是說我從哪裡來的。為什麼會有我?佛把這樁事情跟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跟宇宙是同時發生的,什麼時候開始有宇宙,什麼時候開始就有我。這個說法跟近代這些科學裡面講的進化不一樣,這個進化確實是有很多問題不能解決。釋迦牟尼佛這個說法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,讓你一點疑惑都沒有。

  諸位如果要想知道,都在《華嚴經》上,在《華嚴經》上,那真的知道了嗎?我們可以說,有少數人真知道,大多數人還是迷迷糊糊,不甚清楚。這是什麼原因?佛講得很清楚,你沒有聽懂,你沒有能理會,原因是你自己本身有障礙,叫業障!障住你,你自性裡面的智慧不能現前,德能不能現前,相好不能現前,這就苦不堪言。佛菩薩的教誨沒有別的,就是讓我們把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恢復起來而已,這個東西是本有的。所以中國老祖宗也非常了不起,你看《三字經》上前面兩句話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這兩句話很多人都把它解錯了,以為那個善是善惡的善,其實錯了,不是善惡的善,那個善是讚歎,我們講太好了、太圓滿了,一點欠缺都沒有,是這個意思,它不是善惡的善。有善惡的善它就不善,善惡沒有,不但沒有善惡,連染淨都沒有,那才叫真善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自性,這就是佛性,這就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。

  我們現在是迷失了自性,再依自性產生一個虛幻的現象,這個虛幻的現象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全是虛幻的,不是實在的。《般若經》上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《般若經》大家涉獵得不多,但是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常常讀誦,《心經》就說得很明白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色是物質,物質現象,空是精神現象,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是一不是二,這現代科學家也證實了。佛的教學是希望我們徹底通達明瞭諸法實相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把這個搞清楚之後,什麼障礙都沒有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這是大學問,這是大事因緣,這不是小事。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一定要智慧。智慧不是學來的,我們讀書好學,求的不是智慧,是知識。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,智慧是你自己本有,智慧從什麼地方顯現?悟,我聽講或者我看東西悟出來了,那個悟是智慧,所以它不是學來的;講學你所得到的,你放在記憶裡面,那是知識。知識也能解決問題,解決是局部,很有限,而且有後遺症;智慧解決問題,那是全盤性的,它沒有後遺症。智慧從哪裡來?智慧從清淨心來,清淨心怎麼來?心本來是清淨的。

  在中國,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開悟了,明心見性,性是什麼樣子?他老人家說出來了,他說了五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你看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有生有滅的,自性沒有生滅。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句話重要,它具足什麼?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,具足無量無邊的德能,具足無量無邊的相好,樣樣具足,沒有一樣是欠缺的,整個宇宙的信息都在其中,我們講過去未來十方三世,統統具足,圓圓滿滿。我們是迷了,如果覺悟的話,隨手就拈出了。第四個他說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心是定的。我們現在這個念叫妄念,不是真的;真念叫正念,正念是不動的,那就是能大師所講的第四句話。末後一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那就是宇宙是自性變現的,我們是從宇宙開始,我們也就跟著一起變現出來,這真是大學問。

  學佛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,智慧是從清淨心來的,清淨心是從守規矩來的,就是持戒,所以佛法的教學是因戒得定、因定開慧。規矩從什麼地方學起?現在大家疏忽了,所以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,功夫不得力,智慧不開,原因是什麼?原因是我們的基礎疏忽了,基礎是持戒。戒學的根本是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的圓滿就是無上菩提。古人重視,所以古人修行,無論在家、出家,有成就、有開悟證果。現在沒有,別說證果沒有,連開悟都沒有,什麼原因?我們細心觀察一下,不必觀察別人,回光返照看看自己,心浮氣躁。心浮氣躁說明一個什麼現象?妄念太多,這是散亂心,散亂心不生智慧,沒有智慧。我們勤苦學習,在佛法學了幾十年,得到的是什麼?得到的是佛學,就是佛法裡面的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一定從清淨心裡面透出來,所以佛法的修學,它的樞紐就是定。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方法,八萬四千種門道,修什麼?都是修禪定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絕對不是禪宗才修禪定,其他宗派法門不是修禪定,那你就完全搞錯了,是用不同方法修禪定。我們的淨土宗,我們淨土宗用什麼方法修禪定?用持名念佛修禪定,一天到晚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什麼念頭都沒有,心定下來了,心就專注在阿彌陀佛,用一個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妄念全部打掉,用這個方法修禪定。如果你一面念阿彌陀佛,一面還打妄想,那就完了,你把你功夫全部破壞掉了。念佛,內不起一個念頭,外不受外面境界干擾,你就得念佛三昧,念佛三昧就是禪定,念佛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。定是體,慧是用,一定要先得定,你才能開智慧。

  你要想開智慧,你就不能不學戒律,戒律一條一條都叫你放下。它總歸納為十樁事情,「不殺生」,把傷害眾生這個念頭放下,不但是不殺他,連起一個殺他、傷害他的念頭都不可以,這叫持戒。「不偷盜」,不偷盜是決定不能有佔人便宜的念頭,為什麼?佔他一點便宜,這是盜心,雖然沒有偷盜的行為,還有佔便宜的念頭,你的盜心還有。你有偷盜的心,沒有偷盜的行為,也就是你還有偷盜的念頭,還想佔便宜、還想控制、還想佔有,這都屬於盜心,所以講得很微細。「不淫欲」。口業,「不妄語、不兩舌」,兩舌是挑撥是非,「不綺語」,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、欺騙別人,「不惡口」,惡口是說話粗魯,這是口四。意是念頭,念頭裡面「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」。佛只提出這十個綱領,這十條是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礎,無論在家出家學佛都不能離開,要在這上面下功夫。用這個尺度來衡量,我們就全不及格,不是真的學佛,真的學佛要從這裡做起,做到圓滿就明心見性。所以現在我們看,不但看我們這個地區,看全世界,這些年來我走過許多國家地區,跟我們佛門同修也結下法緣,但是認真反省,在家,十善業道沒做到,出家,沙彌律儀沒做到,所以佛法衰了,佛法衰的原因在此地。戒沒有了,佛法就沒有了,佛法變成學術,變質了,智慧變成知識,變質了。知識不能解決問題,連六道輪迴生死問題都不能解決,只能夠得一點人天福報。如果用錯了,那你還造無量無邊的罪業。首先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。

  我們再想,為什麼出家人沙彌律儀做不到,在家十善業做不到?我們修淨土的同修,會自然想到世尊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淨業三福,給我們講這三條。這三條是一切法門,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一切法門最高的指導綱領。不能小看它,只有三條,只有十一句,一句四個字,你要是違背這個綱領,那就難怪你修學功夫不得力。你修一輩子,你的功夫都不會得力,為什麼?你違背了這個綱領。這個綱領第一條四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我這些年來常常講儒釋道三個根,三個根從哪裡講的?就是這一條,你看孝親尊師儒的根,在哪裡?在《弟子規》;慈心不殺,這是講因果報應,殺人償命、欠債還錢,業因果報世世代代綿延不斷,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,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講得詳細;後頭修《十善業》。所以我們把《弟子規》丟掉不學,《感應篇》不學了,所以《十善業》也學不成功。像蓋大樓一樣,第一層是《弟子規》,第二層是《感應篇》,第三層是《十善業道》,你沒有前頭兩層,你怎麼能蓋第三層!《沙彌律儀》是第四層。我們真的要覺悟,要把毛病找出來。

  實在講,我們的智慧德能絕不輸給古人,為什麼古人能成就,我們不能成就?古人是從第一層蓋起,他有這個基礎,一層、二層、三層蓋上來;我們現在要蓋空中樓閣,第一層、第二層、第三層都不要,我們從第四層蓋起,你怎麼蓋法?所以搞一輩子都搞不成功。這就說明我們為什麼不開智慧,原因在此地。我們如何能夠契入佛境界,能夠功夫得力?咱們到經典裡面找,佛真的慈悲,說得很清楚,我們本身有障礙,有三障、有二障,這是都把它歸納,無量無邊的障礙。還特別給我們說了三重障,有三種最重要的障礙要先把它斷掉,這三種重障要是不除掉的話,不但你入不了佛門,佛經你看不懂、你聽不懂,你不解如來真實義,或者說你曲解了如來真實義。開經偈上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把如來真實義解錯、扭曲了,所以一定要依照這個次第去學習。

  我們真的想這一生當中有一點成就,那你要百分之百的落實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不難,我們過去在湯池做實驗,要求老師在四個月時間當中能夠把它落實。它只有一百一十三樁事,文字不長,一千零八十個字,講一百一十三樁事情。湯池的老師令我們由衷的感佩,他們兩個月就落實了,出乎我意料之外。落實之後,我們那時候三十七位老師,就分頭入鄉入戶展開教學。教學最重要是身教,我們要做出來給人看,不是講給人聽,做出來。湯池這個小鎮,三、四個月風氣整個轉過來,這說明什麼?不難!我們今天把儒釋道三個根紮下去,需要多少時間?頂多一年,你用一年的時間把根、基礎打好,然後再建高樓大廈,你一定做得圓滿;如果這三個根不紮穩,你地下是沙土,別說建高樓,蓋茅蓬都會倒塌。

  今天我們講到十住的初住,那是已經成就,大廈落成了,可以住進去,智慧安住,就是你心裡頭念念生智慧,智慧住在你心裡頭,這叫慧住於理,得位不退,故名為住。這裡面意思很多,清涼大師舉《本業經》下卷有這麼幾句話,「本業下卷云,始入空界,住空性位,故名為住」。始入是講剛剛入,十信圓滿了。十信圓滿,我們也要把它略說一說,長期來聽經的心裡都有數,我們每天都有新的同學,他就很陌生。佛給我們講三大類的煩惱,自性裡頭沒有,煩惱怎麼起的?這個話說起來就太長,好在前面我們已經學了四千多個小時,反反覆覆說了好多遍,提起來,我們的印象都相當的深刻。

  我們遵照佛菩薩的教誨,依教奉行去落實《弟子規》、落實《感應篇》、落實《十善業道》,這是有形的,從事上要修學的,要認真去做的,為什麼?外面的形相它能影響內心,內心能影響外面形相,它相輔相成,它互相起作用。我們現在裡面迷得太深,必須藉外面的事相來引發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,所以一定要歡歡喜喜去學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那個行為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是正常的行為,就是說,你覺悟了,你不迷了,你就是那樣子。這個東西不是哪個人制定給你做的,不是的,佛從來不約束任何一個人,是自性自自然然的流露,叫法爾如是。從這個地方下手,慢慢提升。

  我們在這麼多年常常勸導同修,我們要放下自私自利,這個念頭不好,這個念頭自性裡頭沒有,要放下名聞利養,要放下五欲六塵,要放下貪瞋痴慢,這是什麼?這重障,有了這些東西,障礙你智慧。也就是說,你看經看不懂,不懂佛的意思,你聽經也聽不懂;我講經你聽不懂,諸佛如來給你講經,你還是聽不懂,什麼原因?你有障礙。這十六個字放下了,有沒有入門?沒有入門,雖沒有入門,到門口了,再跨一步進去,你就入門。入門,那要用佛經的標準。先修這十六個字,把這十六個字放下。然後更進一步,把我們執著裡面,執著裡頭有兩大類,見思煩惱,第一部分是錯誤的看法,第二部分是錯誤的想法,想法叫思,看法叫見,就是見思煩惱,先把見解糾正過來,修正過來。錯誤的見解很多,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,好說話。

  五大類第一個「身見」,你看我們哪個人沒有?每個人都把自己身當作自己。佛說:錯了。這很不容易,這樁事情難辦。身不是自己,自己是什麼?什麼是自己?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,有些聰明人知道身不是自己,什麼是自己?靈魂是自己,靈魂在哪裡?靈魂住在我們身體上,身體好像是個房子一樣,裡面住了一個主人,這個主人叫靈魂。這個說法比一般人是高得很多,可是佛說靈魂不是自己。為什麼把它看作是自己?因為聰明的人知道身體有生滅,靈魂不生不滅,它投胎去了,它離開這個身體,它又去找個身體,它投胎去了,所以這個見解比一般人高多了。佛說這個不是,靈魂不是自己,為什麼?靈魂出不了六道輪迴,它的活動範圍就在六道,你要執著靈魂是自己,你永遠沒有辦法超越輪迴。什麼是自己?靈性是自己。靈魂是什麼事情?是什麼東西?實在講,靈魂就是迷了的靈性,它的體是靈性,靈性是覺悟的,覺而不迷,迷而不覺就叫它做靈魂,這要認識清楚。靈性活動的範圍就太大了,遍法界虛空界是它活動的範圍;靈魂只是在六道,身體活動的範圍就太小了。咱們這個身體現在不能離開地球,太空人雖然駕飛行工具到別的星球,還難以生存,只是去看看就得回來,他活動空間有限。所以首先要肯定身不是我,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像衣服一樣,衣服是我所有的。知道這個衣服不是我,誰要這個衣服,我脫下來就送給人,歡歡喜喜。什麼時候把身體看作像衣服一樣,是我所有不是我,這個關口要突破,就是放下我執,不再執著有我,這是頭一個要放下的。

  第二個就是「邊見」,邊見,我常常不用這個名詞,用這個名詞大家不好懂,我用另外一句話來說,對立,對立就是二邊!二邊對立,二邊對立就是邊見。對立就會發生衝突,你看這個發展,有對立就有矛盾,有矛盾就有衝突,有衝突就有鬥爭,有鬥爭就會變成戰爭。這個自性裡頭沒有,自性是和諧的,沒有對立。我在這些年參加了十幾次國際和平活動,大部分是聯合國主導的,我在國際會議上告訴大家,因為討論的主題是怎樣化解衝突,衝突太多了,方方面面的,從人與人的衝突到國家與國家、族群與族群、宗教與宗教,衝突事情太多了,怎麼化解法?聯合國在這個題目之下,從七0年代開會開到現在三十七年,有沒有效果?沒效果,衝突頻率年年上升,一次比一次嚴重,所以這些開會的專家學者們,對於和諧的信心都失掉了,這才是真正的危機。我有這個緣分參與,所以我就把我們中國五千年老祖宗的教誨,在大會裡提出報告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這三種是基本的教育,這三樣是普及的教育,如果能把這個教育普及,衝突可以化解,對立可以消除。大家聽了也很歡喜,可是會後來跟我說:法師,你講得很好,這是理想,不能落實。要知道湯池小鎮那個事情,就是被聯合國這些話把我逼出來的,我們從來沒有想做實驗,你不做實驗,他們不能相信。所以這個實驗做成功了,叫祖宗之德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在巴黎,他來找我,要我們在總部辦一次活動,這個活動是紀念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週年,主題是「佛教徒對世界的貢獻」。我們就把湯池小鎮的實驗搬上去報告,還做三天展覽,產生很大的效果。會後駐聯合國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的使節,都有意願要到湯池來參觀。現在湯池小鎮我們交給國家去管理,好事情。我們把這個實驗做成功,就是告訴全世界,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對於化解衝突、化解對立是有效果的,是可以能做得到的,會給社會帶來安定和平。對立要化解,從誰化解?從我自己化解,這不能要求別人,你要求別人,做不到。我不跟別人對立,他跟我對立就對立不起來。對立一定是兩方的,一方放棄對立,這一方想對立也對立不成,都要從我心做起。所以我們學著不跟人對立,不跟事對立,不跟一切萬物對立,你的心才真正做到柔和質直,心開意解,這個心生智慧,不會生煩惱。

  第三個成見,我們中國人常講某人成見很深,成見是自己的主意,認為是對的,要求別人都要聽我的。佛不要求,佛沒有成見。成見有兩大類,一類是因上的成見,一類是果上的成見,因上的成見就叫做「戒取見」,果上的叫「見取見」。這兩種成見要放棄,不要有成見,沒有成見才能夠恆順眾生,才能做到隨緣。普賢菩薩十願教給我們隨喜功德、恆順眾生,沒有成見的人才能做到,有成見的人做不到,沒有成見的人就做到了。最後一條叫「邪見」,就是其他錯誤的看法。標準就是戒律、就是經論,經論是我們見解思想的標準,戒律是我們言語行為的標準。我們拿這個做標準來修正自己,與戒律相違背,那就是錯誤的,一定要修學,修正過來;我們想法看法跟經典上講的不一樣,那我們自己是錯誤的,一定要依照經論所說的修正,那就對了。譬如經上講,我們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是錯誤的,所以你真能放下,那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,你完全相應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恭喜你,你始入空界,你就入門了。

  是什麼地位?是《華嚴經》上十信位的初信位,就是小學,十信是小學,十住是中學,小學一年級,你才能入佛的小學之門。所以我常常告訴同學,我教導你們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聞利養、放下五欲六塵、放下貪瞋痴慢,那是什麼?那是幼稚園畢業了,在小學一年級的門口,沒進去。真的能把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放下,你正式入一年級。這個境界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還在六道,從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、四年級、五年級、六年級,都在六道。到七年級,七年級是阿羅漢,你就超越六道,不在六道裡面。七年級就是在經教裡面所說的四聖法界,十法界分為聖凡,六道外面是聖人,六道裡面是凡夫,你就入四聖法界。實際上四聖法界不是真的聖,在天台大師判教裡面,一般講,小乘聖者在大乘教裡面他還是凡夫。凡夫什麼?六道裡叫內凡,四聖法界叫外凡。他這個聖凡的標準就高了,聖是什麼?明心見性才叫做聖,沒有明心見性都叫做凡,這個標準高。到七信位的時候出了六道,八信、九信、十信,十信圓滿,這就明心見性,始入空界。這個空界是住空性位,就是初住菩薩,才住到初住。

  他既然這個地方說出來了,他引經典說出來,我們也把什麼叫空界、什麼叫空性,這是名詞術語,也得要了解一下。空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太空,太虛空,沒有邊際的虛空,這是說什麼?你心裡一塵不染,你都放下,人的心跟太空就相應。在賢首國師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,他那篇文章是講修行的方法,修《華嚴經》的方法。在三種周遍裡面是第三個,「含容空有」,含是包含,我們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量周沙界他沒有,心包太虛他有,心量拓開了。我們中國有個諺語說「量大福大」,初住菩薩量大,他的心量是包虛空法界,他有這麼大的心量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的性德自然就流露出來了。經典裡面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給我們解釋的是,空性就是本性的別名,就是自性、真如。真如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真如兩個字,真是從體上講的,如是從用上講的。我們用黃金來做比喻,黃金是真,它是體,我們把黃金造一個佛像,那個相就是如,為什麼?相如其體,體如其相,體跟相是一不是二,這個樣子講解真如,諸位就容易懂。

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為什麼說相是虛妄?相常常可以變,我不喜歡這尊佛像,我喜歡觀音菩薩,我把這個像熔化掉,我再用這個黃金造一個觀音菩薩,你看佛變成菩薩了。但是體,體沒有變,還是那個黃金,這就叫相是虛妄的,體是真實的。所以「真」是講體,從體上講的;「如」是從相上講的,從作用上講的。你怎樣才能證得真如?事事相相都是有真如,你要怎麼能證得?你能夠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就證得了,我們有這三樣東西,雖擺在面前,不能證得。如果把這三種放下了,也就是說,我們眼根對外面的色塵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乃至意知法,只要把執著分別妄想放下,真如就現前。真如就是空性,你就證得,住就是證得,你入空界就證空性位,所以叫住。大乘教裡面常常講,凡夫不能見性,沒有法子證得真如,就是我法二執。第一個執著我,真如是自性,自性裡頭沒有我,你執著有個我,這是你看錯了;自性裡頭沒有法,沒有萬法,能生萬法,雖生萬法,那個萬法不是真的,所以你不能執著。萬法是什麼?萬法是個幻相,你執著就錯了。

  我們現在在一起學習是用網際網路,諸位必須要有電腦,或者是有電視,利用這種方式,我們才能夠在一起交流。我們的網路衛星都能夠涵蓋全世界,都能夠收看得到。我們用這個做比喻,電視的屏幕就是真,把它比喻作體性,屏幕裡面的現相就是如。屏幕是真的,為什麼?它不變;裡面的現相千變萬化,它是無常的。屏幕是常,現相是無常,常跟無常是一不是二,這個你能懂嗎?這就叫見性。所以我們天天看電視,會看的人會大徹大悟,會見性成佛,他看出什麼?看出真假不二,理事一如。屏幕是理,裡面現相是事,你從這裡面看,所有一切對立、矛盾全沒有了,它是一不是二。所有一切現象,宇宙之間我們生活當中所看一切現象,要知道,包括我們自己身體,都是個幻相,就像電視裡面的現相一樣。你可以欣賞它,你可不能佔有它,你也不能控制它,甚至於你不能對它起心動念,何況分別執著,這叫佛知佛見。

  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這世間,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?我們吃飯他也吃飯,我們穿衣他也穿衣,我們工作他也工作,不一樣地方就是他沒有心,我們有心,就這麼回事情;他知道事實真相,我們是迷於事實真相,對於屏幕忘掉了,完全不知道,只知道屏幕裡的現相是真的,著了這個相,這叫認假不認真。其實,真有沒有離開?沒有離開。沒有真,假怎麼能現出來!沒有這個屏幕,影像怎麼能出現?這個比喻比古人的比喻還容易懂,所以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,對於「始入空界,住空性位」,這個意思你就會明白。所以這個經文,在我們《華嚴》,清涼大師引用這段文是說明菩薩剛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剛剛放下。這一放下之後,立刻就見到空性,也就是說,像我們看電視,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豁然知道事實真相,馬上就明白現相跟屏幕是一不是二,現相不能離開屏幕,屏幕不能離開現相,性相、理事是一不是二,馬上就明瞭了。自性在哪裡?相就是性。所以到這時候,菩薩才真正徹底大悟,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。性在哪裡?你不是見性了嗎,性在哪裡?隨便拈一法,哪一法不是?法法都是。就像我們在屏幕上指著這個相,屏幕在哪裡?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屏幕現出來的,隨便指哪個都是的。同一個道理,性相原本是一體,所以宗門講,拈來就是。這叫真正明白了,知道事實真相,裡面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。放下之後,你的心跟性合為一體了,這個身相呢?身相跟整個宇宙的現象融合成一體,這叫什麼?這叫證得法身。我不再執著這個身,什麼是我的身?整個屏幕裡現相是我的身,不再執著屏幕裡的一點是我的身,現在知道整個屏幕裡所有現相是我的身,相有生滅,性沒有生滅。你再細心去觀察,性無生滅,相也無生滅,相為什麼沒有生滅?相是幻相,它哪來的生滅!它要是有生滅的話,那它是個實體,它不是實體,它沒有生滅,所以六祖開悟說「本不生滅」,這才真正得大自在。所以入境界之後,是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這自然的。寂是什麼?心定的,從來沒動過,沒有起心動念過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全沒有!

  這就是佛知佛見,真的回歸了,你真的解脫,你真的成佛了。成佛之後有事,不是沒事,什麼事?幫助沒有覺悟的人,幫助他們覺悟,就這麼一樁事情。所以淨業三福最後一條說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」,這都是自己的事情;最後一句要去教化眾生,「勸進行者」,這一句就是幫助一切眾生也能達到我的境界。我這個境界就是一切諸佛如來修證的境界,完全相同。所以到成佛,就是初住以上才真正有平等,沒有入初住境界,在十法界裡頭不平等,這要知道。什麼原因?他造的因不平,果上怎麼會平等!沒這個道理。初住為什麼平等?初住你想想看,他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那叫真平等,有妄想就不平等,大家都沒有妄想,不就平等了嗎?所以叫一真法界,一真就是平等法界。凡夫有平等的理想,沒有平等的事實,這句話可以用在十法界,十法界裡頭都沒有真正達到平等。初住以上,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,「然住義多種,寄圓說十」,住的意思很多,就圓教所說,把它說十種。寄圓也就是我們現在講把它歸納,它很多,把它歸納為十類,十類展開無量無邊。所以總說十住,這裡頭帶個數,十是數字,帶數來解釋。「下諸品有十,準此可知」,往下有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它都帶個十,意思跟此地講的是一樣的。這一段清涼大師很慈悲,怕我們還是很難理解,他老人家給我們做了一個詳細的註解,就是《鈔》,鈔是解釋疏的,疏是解釋經的。我們看《鈔》,「釋名,然住有二義,一約能所合釋,故言慧住於理,則理是所住,慧是能住」,這裡頭有能有所,能住的是慧,所住的是理,理就是自性、就是法性,這是一種解釋;「二唯約慧釋」,單單就慧來解釋,「信未終極,慧未安住,得入正位,位不動搖,故云得位不退」。單就慧來講,這裡面有兩句非常重要,就是信未終極,你的信沒有圓滿,換句話說,你這個信是半信半疑,縱然到有九分相信,還有一分疑惑,都不行,你的慧沒有現前。信要講到究竟圓滿,就是一絲毫疑惑都沒有,這樁事情太難了!

  十信位修圓滿就入住,他就有住,智慧開了,慧就住在法性上,就是見性了。見性之人,心裡不再有浮動,他定了,就跟惠能大師講的狀況完全一樣。第一個,他不染污,他清淨的,縱然示現在三惡道,菩薩到那裡去度眾生,餓鬼道的眾生有感,他就到餓鬼道去;地獄道眾生有感,他就到地獄道去,他哪裡都去,染不染污?不染污,一點都不迷惑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真的,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,我們會不會被它影響、被它染污?不會,因為我們知道那是假相。但是世間人還有習氣,雖是假相,看到他哭你也哭,看到他笑你也笑,你還是受他影響,你明明知道他不是真的。這叫什麼?我們常常講習氣,你還有這個習氣。也就是三賢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有時候還受這個影響,有習氣影響他,但是他絕不執著。換句話說,他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,可能出現一點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,他習氣沒斷乾淨。照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這是理上來講,分別執著的習氣是斷了,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。我們要細心體會,要認真努力向這個層次上提升,那就對了。

  所以信沒有終極,我們如何要把這個信心堅定下來,這比什麼都重要,堅定的信心,對佛要相信。可是現在實在很難,科學家搞個什麼東西出來,又證明了,我們相信科學去了,對佛教又打幾個問號,這什麼?這都是信心沒有到終極。我們對於科學家、哲學家對於宇宙人生的解釋,真的全世界人都相信,你能不信嗎?他們所說的跟佛在經裡講的不一樣,我們到底是相信現代科學,還是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?譬如宇宙的誕生,宇宙怎麼來的?現在科學家都說宇宙是由大爆炸來的,什麼東西爆炸?他們也很聰明,想出一個起點,是從這個起點爆炸出來的。再問這起點從哪來的?起點為什麼會爆炸?這些問題始終不能解決。他說這個點很小,我們看到科學報告,這個點多大?那個數字我記不清楚了,他有個比喻,他把我們的頭髮,像這樣是一根頭髮,假設一根頭髮,把這根頭髮從平面切斷,切斷的時候,頭髮這邊有個平面,平面當然很小,頭髮都是很細,這個平面上有個直徑,在這個直徑上排起點可以排列一百萬後面三個億,一百萬億億億個起點。

  那一個起點爆炸的時候就形成這個宇宙,這是科學家說的,所以這個起點是我們肉眼決定看不見的,他是這麼個想法。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宇宙的起源是波動,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這個一念是很偶然的,沒有原因,我們今天講這是一種自然現象。但是世間人總是會追究,為什麼會有這一念波動?佛在楞嚴會上,《楞嚴經》大概第四卷,富樓那尊者提出這個疑問,就是講無始無明怎麼起來的、為什麼會有。佛舉了一個例子,「演若達多」,這是一個人的名字,「迷頭認影」,這是一樁事實,讓大家從這個事實上去體會。真的沒有原因,迷沒有原因,迷是假的,不是真的,它不是事實,所以它就沒有原因;真有原因,它就是一樁事實。

  這個道理我們能理解,我學經教學到這個地方,我就想起我們念初中的時候,抗戰時期跟日本人打仗,所以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就有軍訓這堂課,每個星期好像有四節上軍訓課。軍訓課裡常常舉行緊急集合,教官一吹哨子,限定五分鐘服裝整齊到操場去排隊,那個時間很少。我們自己有這個經驗,服裝確實是穿整齊了,要出去集合,跑出去集合,突然一個念頭,帽子沒有戴,到處找也找不到。問同學,你們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?同學指著你頭上,你不是戴在頭頂上嗎?這就是演若達多迷頭認影的故事,相同的。你看,什麼時候戴的忘掉了,一急的時候就到處找,找不到,在頭上,告訴你,你摸摸頭上就是了!你說什麼原因?他為什麼會迷的?他幾時迷的?沒有原因,一念不覺跟這個情形完全一樣。所以你要了解,這個宇宙之間真相,宇宙裡頭,就是自性裡面,它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,時間、空間都是自性裡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裡變現出的幻相,時間、空間不是真的。所以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,沒有空間就沒有遠近,真妙!佛法裡面有太空物理,有量子力學,有高等哲學,所以哲學、科學裡面許多問題講不通的,在佛法裡都講得頭頭是道,講得非常圓滿。

  我們學了之後,信科學還是信佛法?我信佛法看科學,看科學在那裡發展,它跟佛所講的慢慢的接近,但是還是有隔礙。為什麼有隔礙?因為科學家、哲學家他有分別執著,他如果分別執著放下了,他跟佛菩薩境界完全相同。就是這個分別執著,他到不了頂級,他沒有辦法看到圓滿。所以佛用的方法跟他們用的方法不一樣,他們是用思惟,就是用分別執著,用這個心,用許多的科學儀器來幫助他們觀察,他得出的結論。得出結論,我們現在用知識來解釋它,不是智慧。在佛法講他有所知障,這裡講的二障,他有人我、有法我這兩種執著,煩惱障他有,所知障他也有,二障障住他見性,障住他見諸法實相,他問題在此地。所以,放下就是!放不下就是障礙。他的成見很深,他總認為他是對的。真正明白人不會跟他爭,慢慢來,你很不錯,這一世沒搞通,下一世再來,生生世世慢慢來,總有一天你搞通了,跟佛的見解是完全相同。因為佛知道,科學家、哲學家本來都是佛,迷失了自性,去了解宇宙人生起源,方法錯了。

  所以佛不用科學儀器,用什麼?禪定。禪定淺深層次不一樣,也是太多種了,達到高層次的禪定,像佛給我們講的《華嚴經》上五十一個位次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五十個位次,上面還有等覺。五十一個位次就是禪定功夫的等級不一樣,愈往上去,禪定就愈深,他所見的面就愈廣愈大。看到宇宙起源是八地菩薩,你看那個定功多深。八地菩薩,從十信修起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四十個次第,再十地,十地是十個階級,到第八。一共五十一個階級,好像大樓一樣,五十一層樓,他到四十八層他才看到,才看到宇宙的緣起。沒有這麼深的定功不行,四十七層樓上還聽佛說的,自己沒有證得,到四十八層樓證得了,他親眼看到了。所以禪定裡面見到的是現量境界,不是推理,不是數學,科學跟數學有密切關係,佛法跟數學沒有關係,佛法講清淨心,方法不一樣。

  但是近代科學我們也不能不佩服,真的是很難得,講得跟佛經上是很接近,有一些重要的關口他不能突破。譬如在量子力學裡面講到基本粒子,講到夸克,跟佛法講的是一樣的,但是基本粒子裡頭有世界,他沒講到,那個世界不需要什麼爆炸才出現,用不著。普賢菩薩能入微塵世界裡面去,微塵沒有放大,世界沒有縮小,而且微塵裡面還有微塵,不可思議,重重無盡,這是科學家沒有法子想像的,太奧祕了。普賢是等覺菩薩,到那個程度,我們講這個樓來比喻,四十八層樓,到那裡你才能看見,到五十一層你就能看見微塵裡面的不思議的狀況。你能夠進入,到裡面去觀光、去旅遊,那裡面也有佛在說法,也有許多眾生在學習,你統統能接觸得到。這要靠定功,一步一步來。所以講到信心,那我們要幫助信心增長,然後才能住位不退。

  位不退也有兩個意思,我們不照清涼大師這個說,這個說法比較難懂,我們照一般的說法,還是他這個意思。不退第一個,大乘初信,決定不退墮三途,因為他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從初信位到六信在六道裡頭,雖在六道裡頭,他絕對不會墮三惡道,這叫不退。我們一般凡夫很容易墮到三惡道,初信菩薩絕對不會墮三惡道,為什麼?你想想看,第一個不執著身是我,無我了;不跟人對立,也不跟事對立,也不跟萬物對立,他和諧了,一切恩怨都化解了,冤親債主也找不到他,所以他不會墮落在三途。這是第一種,就是大乘初信位,我們都從《華嚴經》上講。第二個,就不會退落到六道,這是第七位,第七信,到第七信他再不會到下面來,他就往上升,他不會到六道來。最後一個,就是十住裡面的初住,他不會退到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之後,再不會退到十法界來。十法界他可以來,那是感應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不是他自己墮落、退轉,不是,他永遠不會墮落,永遠不會退轉。你就想到,《華嚴》初信,這是《華嚴》小學一年級,他是聖人,他不是凡夫,雖在六道,不墮三惡道,這是大乘。到第七信位,就等於小乘阿羅漢,他離開六道輪迴,再不會退轉到六道,這是第二個不退。第三個就是現在講的初住菩薩,他離開十法界,永遠不會再退轉到十法界來。他的活動空間在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是遍法界虛空界是他活動的空間,那個空間太大了。十法界的空間,像阿羅漢、從七信到十信,他的活動空間是一尊佛的教化區,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是他的活動空間,他在這裡面活動,什麼障礙都沒有,這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十法界裡面的佛,不一樣。這樣講法,諸位就很容易懂,跟經的意思講的是一樣,這個叫不退的意思。不退雖然很多,總不外乎這三大類,這三種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今天是大年初一,二00九年初一,我在此地也恭祝諸位同學們新年如意,法喜充滿。我們年年用的是兩句老話,「歲歲平安,年年如意」,那是果,果必有因,修因才真正能得到果。怎樣才能夠平安?諸惡莫作,歲歲平安;眾善奉行,年年如意。恭喜諸位同學,過年好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