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五六卷)  2006/11/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5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十地位,偈頌第六首看起:

  【若現無量神通力。則住不可思議土。演說不可思議法。令不思議眾歡喜。】

  前面兩句說明了,環境是可以隨著我們意念產生變化。像諸佛報土,住眾純淨純善,所以現的稱之為實報莊嚴土,我們也稱它作一真法界。如果我們的心性染著煩惱習氣,這一真的報土就產生變化,隨著我們煩惱習氣淺深的不同,這個報土就變成十法界。我們今天是住在十法界裡面的人法界。人類居住的報土,也隨著人心念善惡染淨而不同。所以人心淳樸的時候,居住的環境是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如果這個地區的人心不善,從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以個人為本位,所謂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,居住的環境就是多災多難,所謂是天災人禍。這說明了這個事實,證實佛在經上所說的,「境隨心轉」。境是我們居住的環境、生活的環境,確實是隨著我們這個地區居住眾生心的染淨善惡在那裡轉變。這是說『住不可思議土』,這個「不可思議土」是一真法界。

  後面兩句,是講「語業勝」,『演說不可思議法』。跟上一句有沒有關係?有密切的關係。關係在哪裡?在不可思議。前面是「住不可思議土」,那是證果,他要不證,他怎麼能住?那我們要問,怎麼證的?清淨心證的。什麼時候我們自己的心行真正做到純淨純善,什麼叫純善?於世出世間法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純善,什麼叫純淨?妄想斷了就純淨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它有標準,我們想想這個標準的確是太高了,是高,因為它是法身菩薩的標準,它不是十法界的標準。可是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知道在我們境界裡面怎麼學法,改變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,這個重要!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好辦了。

  這個道理,至少五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知道了。我們怎麼知道?我們讀《三字經》就知道。《三字經》上有說嗎?有,你沒有留意。《三字經》一開頭說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句話就是說出此地不思議境界,人性本善!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的善,那就不善。為什麼?有善有惡,你看看不是起了分別執著嗎?這個善怎麼講法?那個善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,都沒有了,那叫真善。善惡二邊都放下,完全跟法性相應了,法性裡面決定沒有一樣是相對的。善惡是相對,大小是相對,染淨是相對,迷悟是相對,凡聖是相對,在自性清淨心裡面,相對的統統都沒有,那叫純淨純善。

  所以接著說,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。如果統統都是,每個眾生都是本性本善,那他們住的就是不思議土,他們演說的就是不思議法。但是後頭這一句重要,「習相遠」,習是什麼?習是染污,我們一般講習慣。習慣,古人講得很好,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朱比喻是善,他親近善,他就變成善人;黑表示惡,常常跟惡人在一起,他就變成惡人。這就是說,凡夫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。

  大環境,六道裡面有三善道、有三惡道,那是大環境。我們很不幸墮落在六道輪迴,在六道輪迴裡面就麻煩了,決定受環境的影響。六道輪迴是往上提升,還是往下墮落?那就看你的染污。在佛法裡面教給我們的十善業道。十善第一個是不殺生,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你能夠親近這十善,你往上提升,情欲沒有斷,生欲界天。欲界有六層天,看你善的習氣不一樣,看你的情欲濃淡不一樣。善大,習氣輕,你就升得高。如果你有定功,你能把習氣伏住,它不起作用,那就生色界天、生無色界天去了。如果惡習氣很重,就往下墜落。這就是講習相遠,這個遠就是有十法界的差別,都是屬於習氣。

  在佛大乘教裡面講,十法界裡面善的習氣是四聖法界,惡的習氣是六道,六道都不善!在六道裡面是有三善道、三惡道,跟十法界一比,六道就不善,四聖法界善,習相遠。因此,教育就太重要了。所以諸佛菩薩與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佛應化來幹什麼?來度化眾生,也就是教眾生。教什麼?教他回歸自性,教他脫離十法界,就這麼回事情,回歸自性,脫離十法界。脫離十法界,就回歸到一真。這是諸佛菩薩教育的目的之所在,幫助我們回頭是岸,幫助我們回歸自性。所以教育從這裡興起。然後你細心去思惟,十法界裡面第一樁大事是什麼?就是教育。

  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教要專,學更要專,不專就不能成就。為什麼?專與法性相應,與戒定慧三學相應,這容易成就。如果學太多,學雜了,就不容易成就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古聖先賢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菩提樹下成道,降魔成道,用什麼方法?專。專就是定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目的是開慧。定到極處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淨極光通達」,你的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,智慧就生了。智慧生起來,就通達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障礙,這個時候就可以「演說」。諸位,這兩個字重要的是「演」字,演是什麼?做到了,表演!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,為一切眾生表演,表演什麼?改毛病。所以,演跟說都沒有定法,這個要知道。

  眾生,一切眾生,看現前的眾生,現前眾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錯了,錯在什麼地方?完全違背了性德,違背自性。自性是一塵不染,他現在是嚴重染污。要叫他回頭,回頭有層次,看看我們現前的社會,最嚴重的染污是什麼?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利,嚴重的貪染。佛菩薩要是在現前示現的,表演給眾生看的是什麼?不貪,捨財、捨名、捨色、捨利,一定把它捨得乾乾淨淨,做給眾生看。現在一般人不懂得孝親,不懂得尊重師長,不知道尊師,不知道尊重長輩。菩薩一定要做出來,做出孝親的榜樣,做出尊師的榜樣,做出尊重長輩的榜樣;換句話說,眾生有什麼毛病,你一定要從自己身體來做示範,反其道而行之。還要長時間,為什麼?眾生看一次、二次,未必覺悟;覺悟之後,未必能效法你、跟你學,所以那就是長時間。

 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給我們表演了四十九年,現在講是半個世紀,確實感化很多人,一直影響到現在。年代久了,釋迦牟尼佛去我們現在已經二千五百多年,影響就愈來愈淡薄了。必須要後世的弟子們,像佛一樣認真努力做出表演,這樣的影響就不會中斷。這個東西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!本身不做,講給別人聽,沒有用處,人家不相信。現在人講科學,科學是你拿證據來,沒有證據,別人不相信。

  現在幾乎是舉世之人莫非渴望化解衝突,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全世界人所盼望的,多少人在探索用什麼方法能有效落實。西方人確實有一部分人,認為用鎮壓、用報復可以能夠收到嚇阻的效果。從九一一事件之後,真的有一部分人醒過來了,這辦法不行,嚇不倒人,反而引起反抗愈來愈嚴重,仇恨是愈結愈深。回過頭來再想用純粹和平的辦法,和平辦法就是大家在一塊商量、討論、開會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一九七0年就召開世界和平會議,到現在三十多年了,世界的動亂,頻率一年比一年增加,傷害是一年比一年嚴重。我參加九次,其中六次是聯合國的,聯合國主導的,與會的這些人士幾乎把信心都喪失掉了。對於和平的落實,真的有很多人絕望了,認為這個世界不可能和平。

  確實有些學者專家讀過中國歷史,對中國是非常的羨慕、非常的佩服。為什麼中國這麼大的國家,這麼多的族類,中國現在有五十六個民族,如果說一個姓是一個族,那麼中國現在的姓氏統計,有二萬三、四千個姓氏。這麼大的團體,居然在歷史長河當中長治久安,兩千年來維持一個統一的局面,幾乎叫人不敢相信。這是為什麼?中國人真有一套辦法,這個辦法就是《三字經》上前面的八句。所以我說《三字經》上前面八句,二十四個字,是我們的老祖宗傳給後代的真言!我們要懂,要知道依教奉行。

  所以中國這個社會長治久安靠教育。什麼教育?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靠這個,真有用!什麼時候教?中國諺語所謂「教兒嬰孩,教婦初來」,這兩句話有大道理在。教兒什麼時候?嬰孩是剛剛出生的小孩,一出生就要好好的教他。中國人重視家教,中國的教育是家教,家教是根,一生都離不開家教。好像蓋大樓,家教是地基,地基打得好,無論蓋多高,蓋到最高層,有沒有離開地基?沒有,離開地基它就完了。基礎太好了。所以中國學校教育,從前是私塾,是家教的延續;社會教育是家教的擴大;到宗教教育,宗教是智慧,是家教的圓滿。宗教教育是哲學,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超越生死,超越輪迴,超越十法界,真做得到。

  所以,「演說不思議法」,諸位要知道,這不思議法,《弟子規》就是不思議法。你們不要以為《華嚴經》是不思議法,儒家的《易經》是不思議法,道家的老莊是不思議法。沒錯,好像蓋寶塔一樣,那是塔頂。弟子規是什麼?地基。地基是不是不思議法?地基承載著寶塔,寶塔是依地基而起的。所以,儒家的根是《弟子規》,道教的根是《太上感應篇》,佛家的根是《十善業道》,如果這三樣東西你疏忽,你什麼都不能成就。這是不可思議法。

  佛法常講演教,演教就是身教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現身說法,做給我們看,他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他自己全部做到。做到再說,聖人!不是理想、不是猜測,這個學問是真實的學問,一點都不假。教,你只要照著他的方法去做,慢慢你就能體會到這裡頭的道理,可以先學。先學,這有道理,《三字經》上說「習相遠」,我現在向好人學習,你就變成好人。你跟佛學習,你將來就變成佛!你跟菩薩學習,那你就變成菩薩。這個道理我們總要明白。

  所以學習一定要找個好榜樣,要找個樣子,這是從前李老師教給我的。你沒有個榜樣,你學習的效果不彰,進度很慢。找誰?找個大德,老師介紹我,學印光法師。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,他介紹給我,他不叫我學他,他說我做的還不夠好,還比不上老師,他把老師介紹給我。印光大師已經往生了,怎麼學法?不要緊,印光法師的著作在!那個時候印光大師的《全集》沒出來,沒有看到,《文鈔》有,《文鈔》有正篇、續篇。老師那時候介紹我的是四冊,正篇兩冊、續篇兩冊,叫我天天讀,認真的學習,學印光法師。真有效!有個好樣子在。沒有一個典型在那個地方,像個模子一樣,我們真的不容易成就。

  現在人學習,學儒,要以孔孟做榜樣;學道,要以老莊做榜樣;學佛,要以佛祖做榜樣。佛太遠、太高了,真的是不容易學到;祖師大德,我們選一個來學,會有成就,這就是做古人的私淑弟子。在中國,第一個以古人為老師的是孟子。孟子當年在世的時候,孔子已經過世,孔子的書在。孟子就依孔子的書來學習,不懂的地方就向孔子的學生去請教,那時候孔子的學生還有一些人在世。他學得很成功,成績卓著,你看今天一提儒家,都講孔孟,你就知道他學得好。在歷史上,孔子尊為至聖,孟子稱之為亞聖。所以孔子當年在世那些學生都比不上孟子,孟子真的後來居上。這就是跟古人學習,只要貴以專,你就能成功;就怕你不專,那你就學得不像。

  在佛門裡面也有個例子,蕅益大師,這是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。他老人家學誰?他學蓮池大師,非常佩服、非常羨慕蓮池大師。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,可是那時候蓮池大師往生了,怎麼辦?蓮池大師的著作在。他讀蓮池大師的著作,效法蓮池大師,他學得很像。所以蓮池是淨宗八祖,他是淨宗九祖。這都是說明向古人學習,向古人看齊,真的成就了,世法、佛法都不例外。

  為什麼老師不叫我學前面這些古大德,要叫我學印光大師?印光大師是近代人,跟我們現代的生活沒有脫節,能在我們現實社會環境裡面,知道怎麼學習,這大有道理。蓮池大師是明朝時候人,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,距離我們太遠,那個時候社會型態跟現在不一樣。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所說的、所行的,也就是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在現前這個時代、這個社會能行得通,我們要曉得。

  他老人家一生不鼓勵人出家,一生不建道場,不傳戒,只給一般在家同學傳授三皈五戒,結緣而已。提倡發菩提心,一心專念,主張同學們在一起共修建小道場、小念佛堂。他老人家已經看到現在現前的社會,小型念佛堂不超過二十個人,規模很小,不會變成觀光旅遊的道場。一蓋大廟,都變成觀光旅遊,每天客人來那麼多,你還能修行嗎?你的心還能定得下來嗎?這不可能。所以他老人家講的符合於現代。二十個人小道場,生活費用不多,真的,二、三個得力的護法就夠了,每個月給你送點錢、送點糧食就行了,真正能成就道業。

  不做法會,不做超度佛事,就是念佛。一年打幾個佛七,平常實在講就是像佛七一樣的,打幾個佛七叫加香。什麼叫加香?道場念佛的,不用鐘錶,燒香,長香,一支香一個半小時,這一堂課。一天通常是七支香,你就曉得普通每天念佛的時間是十個小時。一年打二、三個佛七,佛七就加兩支香,九支香;九支香差不多就是十幾個小時,十四個小時到十五個小時,叫加香,精進佛七。這是老人教我們的。

  現在我們的念佛道場,我教同學們,每天十個小時念佛,或者是八個小時念佛,至少一天要有四個小時聽經。為什麼?如果沒有四個小時聽經,念佛念久了,人心就疲了,他不懂得意思,他還是胡思亂想,這就很難。所以有四個小時聽經,解行相應。聽什麼經?要貴以專,專聽《無量壽經》一部經,這比什麼都好!如果是換點口味,好,那就聽兩部經,《阿彌陀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聽完,聽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聽完,再聽《無量壽經》,這兩部就夠了,不能有第三部,心是定的。聽經也是念佛,沒有離開阿彌陀佛,沒有離開彌陀淨土,這樣能成功,這個叫不可思議法。

  如果這個道場請的法師很多,講很多的經,就算是一天講八個小時,長年不斷的這樣講。很多法師講,那「不可思議法」那個「不」字就圈掉了,就是演說「可思議法」,就不是不可思議法。專一,是不可思議法;學很多,那就是可思議法,可思議法是世間法,就跟學校上課一樣,很難有成就。為什麼?心不專!凡夫很會計較,這個經上講的跟那個經上講的來做比較。換句話說,他從聽經、學教他會生起分別執著妄想;佛法是叫你要斷妄想分別執著,它現在引起你的妄想分別執著,錯了!這變成什麼?現在的術語叫佛學,不是學佛。學佛是貴以專,學得很多很雜,叫佛學,不是學佛,換句話說,佛法真實的受用你得不到!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真正一門深入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學之道,貴以專,這才『令不思議眾歡喜』。你看這個「眾」也不是平常人,什麼叫「不思議眾」?《彌陀經》上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那你就知道,不思議眾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他遇到這個緣,不思議的緣。他這個歡喜是法喜充滿,這個歡喜就是孔子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從內心裡面生出的快樂,不是外面的刺激,這個樂是真樂,是從戒定慧裡面生的樂趣。儒家讀書有樂趣,佛法裡面學經教有樂趣,你不能夠契入,這個樂趣得不到,真的契入。

  我們如果能夠體會得,能夠理解,最重要的要認真努力去幹,真學!《華嚴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修行還是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好,專一。這個經太大了,太大,利於理解,不利於修行,這個道理諸位要懂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第七首後面這兩句:

  【則以智慧辯才力。隨眾生心而化誘。】

  第一句裡頭,重心是『智慧』,下面一句是『隨眾生心』。沒有智慧就沒有辯才,『辯才』是從智慧生的。這個地方講的辯才跟世間所說的辯才不一樣,世間有「世智辯聰」,那是什麼?常識豐富,他也有辯才。佛法裡面講辯才,有「四無礙辯才」,這是佛法裡頭說的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。

  四無礙,第一個是義,義理沒有障礙。一般說對於一切法,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,它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你都能夠通達明瞭,這是第一種。辯才,佛法裡面特別是大乘教裡頭所說的,不一定要念很多書,我們從《六祖壇經》裡面能體會得到。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開悟之後,真的世出世間一切法,我們講一切法的性相,性是體,相是現象;性是能生,相是所生,宇宙之間森羅萬象。從現象裡面講,有事有理,從事裡面說,有因有果,從理裡面講,也有因也有果。這才能把一樁事情講透徹。

  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真的講透徹了,他從哪裡學來的?我們念《華嚴經》這一段就明白了,他從戒定慧裡頭來的,他不是從研究經教學習來的,不是!有一個代表人物,神秀大師,他是從經教裡頭學習來的。學習得也很不錯,你看在五祖道場裡面,他能夠代祖師講經說法,教化大眾。但是那個辯才無礙,「智慧辯才力」他沒有。為什麼沒有?不思議境界他沒有入進去。入不思議境界,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,一定要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放下才能跟法性相應。與法性相應才叫智慧辯才,而不是跟煩惱相應。煩惱是什麼?阿賴耶!跟阿賴耶相應,不行,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個不行;要跟法性相應,才有真正的智慧辯才。

  能與性德相應,《華嚴經》上,不僅是《華嚴經》,一切經,不僅是一切經,一切法,任何一法,要請你講,你都能講得頭頭是道,都能講到無量義。為什麼?一切諸法的體都是自性,自性是無量的!他給我們說,就顯示出他無量的辯才,原來無量辯才是性德。所以此地講的智慧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「出現品」裡面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是這種智慧。是你自性裡本有的,不是學來的,學不來的;你所學來的,不是自性的真智慧。換句話說,《壇經》裡面這兩個人物,我們就了解了,神秀大師的智慧是學來的,惠能大師的智慧不是學來的,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他透出來了。

  為什麼他能透出來?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就這麼個道理。神秀大師雖然學了那麼多年,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;他要真放下,他就不會寫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」,他就不會寫這個句子了。真放下,哪裡有?真放下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這就說明一個人放下,一個人還沒放下。放下之後,智慧德相現前;沒有放下的,我們現在的佛門裡面講,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還有個名詞,叫「世智辯聰」,世間的智慧,辯才聰明,不是佛所講的四無礙辯。

  四無礙辯裡面第二個意思,諸法名相分別沒有障礙。這個諸法不僅僅是佛法,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,你向他請教,他跟你講解、辨別沒有障礙,他全都通了。譬如學佛的同學,我們舉很淺顯的例子,遇到人問你,什麼叫佛?佛是什麼意思?你能說得清楚嗎?這個不要自性智慧,佛學常識稍稍懂一點,也都能說得清楚。當然,從智慧辯才裡面說出來,當然透徹。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語裡面音譯過來的,翻譯成佛陀、佛陀耶。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尾音省掉,就稱佛陀;那更簡單,陀也不要,就稱一個佛。所以,佛是佛陀耶的簡稱,佛陀耶是印度梵語的音譯。它的意思是什麼?我們現在學《華嚴》懂得了,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人就稱為佛陀。

  這三大類的煩惱能夠放下一種,最粗的、最明顯的就是執著,執著放下了,就稱阿羅漢,我們一般講證果,證阿羅漢果。執著放不下,凡夫!一定要學,希望我們的執著愈來愈淡薄。愈來愈淡,你的功夫就愈往上提升,不能不做,什麼都要淡,不要去計較。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方法,比什麼都好。他老人家現身說法,自己做了再告訴你。什麼方法?他的佛堂,佛像上面掛了一個字,「死」。每天你看在佛堂裡面禮佛、誦經、念佛,都看到這個字,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,還有什麼放不下?還有什麼好計較的?破見思煩惱,放下執著,這個方法妙極了。

  他一生為我們現身說法,我們生活也好、工作也好,處事待人接物也好,想到死了,還有什麼計較的?還有什麼好執著的?我們這個關能夠突破,念佛得功夫成片輕而易舉!功夫成片,生凡聖同居土就有把握了。而功夫好的,真能做到自在往生。什麼叫自在往生?想走就走,沒有障礙;想留幾年,不礙事。留幾年為誰留的?為眾生留的,絕不是為自己。為自己再留幾年,那你一定還沒有放下,你的執著沒有放下。執著真放下,有什麼好留戀的?隨時可以走!

  要留下來,還有些眾生可以幫忙的,這就是說佛度有緣人,這裡還有有緣人。什麼叫有緣?聽話的,能接受,你跟他講,他歡喜,他能接受,他能夠跟你學習,這叫有緣人。如果你住在這個世間,你講的話人家不相信,人家也不願意跟你學,那毫無意義,那就趕快走!縱然有壽命也不要了,提前走。這樣的人很多,過去有,現在也有不少。這個事總要知道,你說那個多自在。這是好事,第一等的好事,每個人都可以證得,就怕你不願意做,那就沒有法子。你只要肯,沒有一個不能成就,希望我們努力。

  你再能夠放下分別,你就是菩薩。如果連妄想、起心動念也放下,你不就是即身成佛了嗎?從理上講,凡夫成佛一念之間!你一念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你就證得了。好在在中國歷史上有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榜樣,《華嚴經》上是善財,善財給我們做榜樣,《法華經》裡面是龍女,都有好樣子。這是經上講的,幾千年前我們沒見到的,可是惠能大師這個人可是真的,真有,不是假的,他的肉身現在還在。沒有別的,就是放得下!

  我們通常稱佛稱佛陀,稱佛,有的時候要看語氣,是指釋迦牟尼佛,或者是稱一切諸佛;稱佛陀也是這個意思,看上下的語氣。如果說釋迦牟尼佛,那就不能講別的佛,專指一個人。這個佛是誰?釋迦牟尼,那就不一樣。這個佛是阿彌陀佛,他不是別的佛。為什麼他要叫釋迦牟尼?經教裡面佛告訴我們,佛菩薩都沒有名字。阿羅漢還有名字,執著雖然斷掉了,習氣沒斷;菩薩沒有名字,佛當然更沒有名字。所以佛是一個三大類煩惱斷乾淨的人;菩薩是三大類煩惱斷了兩種,兩大類,就是分別、執著都斷掉;阿羅漢只斷一種,執著斷掉了。這個名稱的意思要懂。

  你要問為什麼稱釋迦牟尼佛?佛沒有名字,為什麼要立個名字?名字不是依自己建立的,是依這個地區的眾生。菩薩要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教化眾生,他的名字一定是釋迦牟尼,他不能叫別的。為什麼?就是說你到這個地方來,你看到這些眾生,你要教他什麼?佛菩薩絕對不是已經制定好的功課來教你,不是的。佛沒有定法,佛是因材施教,看你現在需要什麼,他就教你什麼。

  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,看到娑婆世界,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眾生,對人沒有慈悲心、沒有愛心,這是錯誤的。所以人跟人會起衝突,他會有鬥爭、會有戰爭,這都是嚴重的罪業。那怎麼教你?要教你仁慈,「釋迦」是仁慈的意思,仁者愛人,慈悲決定不殺,所以佛陀的教育是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。由此可知,原來提出釋迦,釋迦是教我們的宗旨,教學的宗旨,教我們對待人要慈悲、要有愛心。牟尼,牟尼是清淨的意思,這是對自己。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有嚴重的染污,貪瞋痴慢的染污,心不清淨!所以佛用這個方法來教我們。我們聽到這個名號,立刻就想起我心清不清淨?我的行為清不清淨?聽到牟尼,就想到怎麼對自己?聽到釋迦的時候,我怎麼樣對人?我能不能對一切眾生都是慈悲心、都是愛心?

  由此,名號原來是在這個地區、這個時段的教學宗旨,教學的方針,它會變的。到極樂世界去教,你說我們釋迦牟尼佛要到極樂世界去教化眾生,就不能用釋迦牟尼。為什麼?那個地方的人,人人對人都仁慈,你不必教了;人人都是自己清淨,身心清淨。所以,這個宗旨拿到西方極樂世界一點用都沒有,這個名號在那裡沒有用處。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教我們現在眾生,他還要叫釋迦牟尼,他不能叫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我們這裡不適合。

 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、無量壽的意思,我們這個世界沒有。光是代表空間,壽是代表時間,那就是包括一切法,一切法都無量,在我們這個世界看不到。就是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相好,無量的才藝,這是講我們自身;那我們的環境,無量的美好,像極樂世界一樣。我們世界不可能,根本見不到!所以那個名號用在娑婆世界不恰當。用在他那個地方就非常恰當,因為人人都是好人,都回歸到自性,自性是無量的。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證得無量的圓滿,我們一般稱為大圓滿,大圓滿就是一切都是無量,那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。佛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,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說不盡!總之一切都是無量的。所以要用阿彌陀這個名號,對極樂世界的眾生就非常相應。這是略舉,一切法的名相你能夠辨別,沒有錯誤,沒有障礙。

  第三個是「詞無礙」,詞無礙辯。詞是言詞,你所用的言詞,要叫眾生真正的能聽懂,這個很重要。如果你說的雖然很好,眾生聽不懂,這不行。言詞裡面就包括語言,你看經教裡頭說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是自然的,不要用翻譯。我們這個世間各個地區語言不相同,佛一上講台跟大家講演的時候,沒有一個人聽不懂,每個人聽的都是自己的語言,都非常熟悉、非常歡喜。這種能力,是本能。這個世間確實也有人研究,有研究語言學的,發現語言有根,你真正能把根找到之後,各種語言的學習都非常容易。就像音樂一樣,基本的音符只有七個,能夠彈奏無量交響的樂章,就很像詞無礙辯。能令一切眾生聽到都能欣賞,都能感動,都非常歡喜,這很不容易。

  我們現在是凡夫,沒有這個能力,怎麼辦?老師教我求感應,至誠感通。用什麼來求感?用誠心,真誠到極處,感應就現前,所謂至誠!我們凡夫如果不用這個方法,不要說一輩子,生生世世都沒有辦法通達無礙,沒有法子。所以要想通達無礙,不是一個容易事情。要學,在從前老師告訴我,講學講經,舉這個例子,不容易。為什麼?世出世間法你都要通達,你不通世間法就不契機,不通佛法就不契理。不契機,那是廢話;不契理,是魔說。魔也有辯才,也能講得大家聽得非常歡喜,但是他講的不是正理,他講的是邪道,就是佛法裡面講的「世智辯聰」。所以要用真誠。

  什麼叫真誠?真誠怎麼說法?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,這是個讀書人,在讀書筆記裡面將誠下個定義,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,真誠到極處,就是一個雜念都沒有;換句話說,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。他不是真放下,真放下不就成佛了嗎?是怎麼放下?暫時放下。能夠放下幾秒鐘,就得感應,確實的,一秒鐘都會有感應。凡夫煩惱習氣很重,能夠有幾秒鐘,不錯了,肯定有悟處。

  我們今天講放下,暫時,並不徹底,時間並不長;換句話說,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淡化就有感應。非常明顯的是對於經教你能看得懂,你能看到很多意思。為什麼別人看不懂?我們常講粗心大意,他看不懂;細心,就看懂了。細心是什麼?煩惱輕。粗心的,煩惱重,也就是分別執著重,他就很不容易契入;分別執著很淡薄、很輕,就比較容易契入,道理在此地。

  你明白這個道理,才曉得學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究竟果地,用什麼功?無非是放下而已。你放下,叫你再放下,再放下,還要放下,最後把那個放下也要放下。還有個放下的念頭還不行,你還沒有放下。你愈是放下,愈發現什麼?還有沒放下的。你看執著完全放下,證阿羅漢果了,分別沒有放下,你才發現。現在給你講妄想分別,你只有這麼個概念,執著你還能現,你知道;分別,你不知道;妄想,你更不知道。好像我們穿三件衣服,脫衣服一定從外面脫,外面脫了一件,看到裡面的一件;再脫一件,裡頭還有一件,你看到了。你沒有脫的時候,你只看到外面這件,裡面看不到。今天是佛給我們說出來,我們才曉得有三大類,而每一類真的叫無量無邊,所以不容易!

  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真修,修行,行就是錯誤的行為!穿著,乾乾淨淨的,能保暖就可以了,不必講求款式,也不必講求質料。你要樣樣都講求,那就叫執著。什麼都好,不執著你就自在。飲食也是一樣的,能吃得飽就可以了,能夠有點營養,攝取能量,能量可以維持這個身體,不就夠了嗎?不必講求,一定要吃什麼樣的,錯了。人在這個世間,不應該傷害一切眾生,吃一切眾生肉,這是錯誤的。殺牠來養自己,這是違背了自性。你看就是連《三字經》上說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殺眾生,養自己,不善!這哪是善?

  學佛之後就更明瞭了,我們採取素食。如果是自己種的菜,跟一般人種菜不一樣。我們在菜沒有收割的時候,我們是同參道友,一起學佛,每天圍繞著菜園念佛,也講經供養它們。因為現在有光碟,播放講經的光碟,不必有影像,聽就很好。用念佛機播放佛號,供養這個菜,樹木花草,特別茂盛。我們收割的時候,它供養,我們互相有協調,互相有恩惠。所以這些花神、草木神真有,不是假有,我們共同成就這個道場,成就大家的道業。你真正修道,這些蔬菜也都有神,歡喜供養。千萬不要以為它是無知,那就錯了,不但植物有知,連礦物都有知。

  這是日本江本博士從水實驗裡面證實,所有的礦物都有見聞覺知。我們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體會到,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,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這個說法好像有科學家也有這個認知,認為整個宇宙是有機體。為什麼?同一個法性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性識不是死的。它的本能,佛在這裡說,本能有智慧、德相,相就是相好,德是見聞覺知。所以這邊眾生有感,那邊眾生就有應,互相感應;不一定是說我們求佛,我們來感,佛就有應。當然,我們對於所有一切萬物傳出去的訊息統統都有應,只要你很細心去體會,對一切眾生都有感應道交。

  所以我們不但對人要仁慈,對所有動物要仁慈,對所有的植物要仁慈,對山河大地都要仁慈,「愛心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」,這是菩薩。你說這個感,好善,真善美慧,一切萬物的反應也是真善美慧,到這個時候你會感到這個世界多美好。自己回歸自性了,這個世界就是法性土,所以古德講,「淨土即此方,此方即淨土」、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一點都不錯。我們迷了自性,所以變成穢土;悟了自性,它就又回復淨土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你要是把這個道理參透,你對於佛在經上講的不思議法,你就不懷疑,你就能接受。

  第四,「樂說無礙」,樂是歡喜。一切諸法隨一切眾生的根性為他說,這樣子說法才契機。你不能說得太深,太深他聽不懂;你不能說太淺,他沒興趣。如果所說的不是他所需要的,他也不願意來聽;你所說的是他迫切需要的,那他就非常愛好。

  我們在安徽廬江辦學,當地的領導告訴我們,你們最好多講一點讓人民怎麼能發財、怎麼能多賺錢,他們就非常高興,個個都會來學。這是當地地方人的想法。現在人迷在錢眼裡頭,現在錢沒有眼,從前的錢,銅錢當中有個洞,這叫錢眼,迷在這個裡頭。所以古時候,那個錢製作的意思很深,你看是個圓形,當中那個洞是方的,是個方的洞。那個樣子你細心看,就像古時候的刑罰,犯罪了,戴的那個枷,叫枷鎖,你看到銅錢樣子就像枷鎖,那很恐怖。所以古人知道,處處都在提醒你,這個東西有用,不能不要它,但是要有高度的警覺,可不能迷在裡頭,迷在裡面,你的虧吃大了。

  我們去教是教倫理道德,是教怎麼樣做個好人,最初當地的人也很不願意接受,不想來聽。結果我們的老師站在路上,看到人深深一鞠躬,請他來。當然來的人不多,還是不願意來聽的人很多,來聽的人少數。聽了之後,歡喜,一個傳一個,現在聽說講課的時候有一、二千人來聽;在從前,一、二十個人都很難得。你看不到半年,現在辦活動去講演的話,都有一千多人來聽。為什麼?嘗到味道了,知道這個好!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誨,尤其是大乘佛法,除非你不接觸,你不知道它的好處;接觸之後欲罷不能。這是「隨眾生心而化誘」。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