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四二六卷)  2001/6/20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426

  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主方神偈頌第六首:

  【若有眾生至佛前,得聞如來美妙音,莫不心生大歡喜,遍遊虛空悟斯法。】

  這是第六尊菩薩,前面我們在長行裡面讀過,「遍遊淨空主方神,得恆發妙音,令聽者皆歡喜解脫門」。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這十尊菩薩的德號都有密切連帶的關係,從「遍住」到「周遍遊覽」,我們從名號、從得法,就知道諸佛菩薩是如何來教化虛空法界一切眾生。「恆發妙音」,這在眾生根性裡面是偏取耳根獨利的眾生。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為我們揀選圓通,說了兩句很有名的話: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。」此方是指娑婆世界,特別是指閻浮提眾生;這個地區的眾生絕大多數耳根最利。所以古聖先賢,無論是中國、外國,特別明顯的西方宗教家,各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神聖,佛教的釋迦牟尼佛,中國的老子、孔子,無一不是用音聲來做教學的工具;佛法裡面稱之為教體,以音聲為教體。

  今天我們在偈頌裡面看到,菩薩在這裡敘說他的心得報告。『若有眾生至佛前』,「若有」是假設,如果有眾生,這一句關鍵在「至」,「至」含義就很深;誠心誠意到佛前去求教,我們一般人講「請教」,假如有眾生以真誠心向佛請教,這樣說大家就很好懂了。如果沒有真誠心,即使遇到佛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,正是印光法師他老人家常常教人:「一分誠敬,得一分利益;十分誠敬,得十分利益。」這句話說得好!這句話是真理,可以貫穿一切人事物,不僅僅是對佛、對老師,其實在整個生命當中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要用誠敬心,至誠恭敬,我們會得利益,會得非常殊勝的利益。也許人家要問:「這個人是惡人,我們也是用這個心態對待他嗎?」沒錯!我們對善人,我們得到的是正面的教育;我們對惡人,我們得到的是反面的教育。正面、反面是一不是二,唯有真誠才能得一,唯有真誠才能自利利他。善惡兩面都得利益,善的一面大家能夠想像而知;惡的一面,他造惡,存惡念,行惡事,損人利己,甚至於對我自己都有很大的傷害,可是我們用真誠心對他,我們的傷害彌補過來了,而且能夠感化他。

  諸位要知道,佛在經上說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我們中國古人講「一切人都有良心」,有天良,他要是常常遇到真誠人,他的良心會發現,他的佛性會現前,這就是我們幫助惡人變成善人。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,我們知不知道?世間人常說「成人之美」,怎樣才能成人之美?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,這個心能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,只要用這個心就行了。這個心就是真心,這個心就是佛心,這個心就是神聖的一心。我們自己學到了,學到就必須落實在自己生活行為當中,你才真正學到了。落實之後,要把你的功夫加深,要把你的心量擴大,大到虛空法界,你自己不知不覺就成佛了。盡量的擴大,擴大心量就是擴大我們的服務面,我們全心全力去做,自自然然有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前。

  菩薩廣度一切眾生,也不能夠疏忽物質條件。物質條件從哪裡來?物還是由心變現的。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常看到,經上給我們寫的:菩薩幫助一切眾生,兩個手掌出無盡的寶藏,做布施供養。這不是想像,不是讚歎,而是實際的,事實。難道他那個無盡寶藏從手上變現出來的?這個說法也可以,但是一般人不能理解。菩薩的德行、菩薩的真誠,感動一切善良眾生,菩薩教化眾生、安立眾生,所謂「得道者多助」,道理在此地。一切眾生都願意為佛菩薩貢獻他自己一分心力,這就等於手中出無量妙寶。佛教給我們:一切法不能向外求。向外求,錯誤了!心外求法,無有是處,向內求!內就是真心,你的心、願跟諸佛如來一樣,等同,向內求。我們的心跟佛的心相同,願跟佛的願相同,言跟佛的言相同,行跟佛的行相同,自自然然就得諸佛護念。我們一發心,諸佛如來就知道。我們不知道他,是我們這邊有障礙,佛那邊沒有障礙。所以,就像楞嚴會上《觀世音菩薩圓通章》所說,「上與諸佛,下與一切眾生,自自然然感應道交」。我們要想學佛,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成就,大心的人,他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圓滿的成就,可不可能?答案是肯定的。答案既然是肯定的,為什麼許許多多人不成就?這是他對於理論、方法、境界欠缺明瞭,這樣才產生了障礙。如果他對於佛在經教裡面所說的道理通達明瞭,佛所教導我們的方法、境界也完全能夠明瞭,他障礙沒有了,他當然圓滿成就。

  第二句說『得聞如來美妙音』,這個必須要生在有佛出世的時代,這個機會難!如果生在佛前,生在佛後,或者雖然跟佛生在同時,沒有住在一個地區,或者雖然住在一個地區,佛經常講經說法,他疏忽了,他沒有去聽。就像佛在經上給我們形容,當年世尊在王舍城講經說法,王舍城的人口有十萬人,古時候十萬人的城市就是大都市,佛在這個城裡住的時間很長,這個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見過釋迦牟尼佛;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,但是知道,聽說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人,聞名沒見面;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連釋迦牟尼佛名字都不知道。由此可知,緣分也是難得,不容易!由此可知,結緣太重要了。

  我們年輕的時候作學生,跟隨李炳南老師,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:不要忘記與一切眾生結法緣。他非常重視結緣。為什麼?佛在經上講得好,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跟佛結緣,怎麼結法?用什麼來結?稱念佛菩薩的名號,與佛有緣了;供養佛菩薩的形像,與佛有緣了。緣要結得深,「深」是什麼?心裡頭真的常常想見佛,真想!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: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。」佛雖然離開我們,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入滅,是不是真的入滅?沒有。那是表演,舞台上表演,他從舞台上下來了,舞台上面看不到他了,這叫示現入般涅槃,實際上佛沒有離開我們,不過是把那個戲裝換下來了。現在穿的服裝跟我們一樣,跟我們大眾在一起,我們不認識。世間愈是有苦難,佛菩薩應化愈密集,這是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。絕對不是說,現在眾生業障很重,心目當中完全沒有佛菩薩,完全沒有聖人,這些佛菩薩、聖人一生氣都走了,沒這回事情,他不會生氣的。他看到你愈可憐,他愈要多住在這個地方。現在社會各個階層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都有佛菩薩化現在其中,只可惜我們肉眼凡夫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。如果有心思細密的人,感應靈敏的人,我們常講煩惱輕的人,確有善根福德的人,他們有時候能看得出來;還有一些我們世間所謂具有特異功能的人,也能看出幾分。所以,不能說沒有聖賢在世間。

  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的「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現前是我們有生之年。有沒有見佛?有,我們同修當中就有。念佛人在往生的時候,佛來接引是現前見佛,他看到佛來接引,看到菩薩以及聲聞大眾來接引他,所以往生是不死,我常講是活著往生去的,不是死了以後,他一口氣還沒有斷,他還會說話。有些功夫得力的,功夫得力是什麼?業障、煩惱、習氣,他確實伏住了;雖然沒有斷,它不發作,它不起作用。像我們淨土祖師傳記裡面記載的初祖慧遠大師,他是東晉南北朝時代人,他老人家臨終的時候告訴大家:「西方極樂世界境界現前了,我這一次應該走了」;而且跟大家說:「這個境界我過去曾經三次見到過,沒有跟任何人講。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這個境界,跟《無量壽經》講的一模一樣。」遠公大師在世的時候,建立中國第一個念佛堂,集合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個人,都是志同道合,一心求生西方的,這稱之為「蓮社」。他走的時候跟大家講話,說完之後才走的,所以是活著往生,不是死了往生。往生了,這個身體軀殼不要了,換一個什麼身體?蓮花化生,紫磨真金色身,具足無量相好,跟阿彌陀佛身相一樣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這個臭皮囊不要了,丟掉了。所以,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。

  這才是人世間第一等福報的大事,世間名聞利養是雞毛蒜皮,你要是貪戀世間的福報,這個第一等的大福報可能你就當面錯過了,這個損失你說有多大!所以真的明白了,真的通達了,我寧捨世間所有的福報,我只求這一個福報,這是頭腦真正的醒悟過來了。世間所有的名聞利養、所有五欲六塵的享受,邊都不沾,一心一意聽從佛陀的教誨,奉行佛陀的教誨,百分之百的做到。就像善導大師在《觀經.上品上生章》裡面教導我們的:佛教我們做的,全心全力去做到;佛教我們不能做的,我們決定禁止,不但身口不造,念頭都不生。這是決定求生西方,肯定往生高品位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首偈「若有眾生至佛前,得聞如來美妙音」,我們今天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聞彌陀如來為我說法。我們決心要在這一生成就,不能再等到來生來世,這個念頭就大錯特錯!如果有這個念頭,這一個差誤,不曉得差到哪一劫去了,這個問題嚴重!縱然來生還得人身,總不免有隔陰之迷;縱然善根深厚,你沒有辦法避免環境的影響,你的家庭環境影響,社會環境影響,你還能夠繼續努力嗎?難了!所以,聰明的人,有智慧的人,決定不肯等待,我決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。只有自己真正成就了,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幫助你的冤親債主;為什麼?冤親債主跟自己都是有緣人,不管他是善緣、惡緣,總而言之,他跟你有緣,有緣就容易度,佛不度無緣之人。由此可知,不管是善緣惡緣都好,都是好因緣。自己沒有覺悟,沒有成就,順逆善惡的境緣有差等,真正覺悟之後就沒有分別,就沒有差等了。

  偈子裡面,「如來美妙音」含有深義。什麼深義?大乘經裡面凡是講如來,多半都是講自性,從性上講的;從相上講的,多半稱佛。所以我們看到經上常常用佛,有的時候用如來,用「佛」是從事相上說的,用「如來」多半是從心性上講的。如來美妙音就是真心本性裡面流出來的言音,言語音聲,這才叫妙音。六道凡夫,甚至於四聖法界裡面的聖賢,他們的音聲是從情識裡面流出來的,不是從自性。權教菩薩、藏教通教的佛,都沒有見性,所以他們的教誨是從意識心、善心裡面流露出來的,不是從自性裡面流露的。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他們的言語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這真正是美妙音。美妙的程度真正是不可思議,為什麼?他一個音具足一切音;正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這才叫妙!沒有方法思議,沒有方法形容!

 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那是如來美妙音。佛滅度距離我們時間久了,音聲沒有辦法傳下來,但是音聲的符號還留傳在今天。我們用符號來代表音聲,這個符號就是文字,像唱歌一樣,用符號來記載它,就是歌譜;像跳舞一樣,每一個動作記錄下來,就是舞譜。經典就是諸佛菩薩說法美妙音的音譜,音聲說法不可思議,這個妙音的音譜同樣也不可思議!我們《華嚴經》啟講三年了,我聽同學們告訴我:這部經已經講了六百多個小時,我們有沒有把它的意思圓滿的說出來?沒有。我們說出來真是大海之一滴,無量義裡頭的一分,它的意思說不盡!每一字、每一句的意思,我們一生都講不盡。所以,音聲美妙!經文美妙!經文是佛說法音聲的符號。

  「眾生得聞」,這句的關鍵在「聞」,我們有沒有得聞?我們沒有。為什麼?如果我們這個「聞」字真的有了,底下一句一定就有了,「莫不心生大歡喜」。我們的大歡喜沒生,我們是聽說,還在半信半疑,還在不能確定。這個聞字怎麼講法?「聞」是聞慧,菩薩三慧,聞慧。小乘聖者三學,戒定慧三學,菩薩三慧就是建立在戒定慧的慧的基礎上,從慧裡面說之為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。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聞慧?我們沒有戒、沒有定,哪來的慧?所以我們今天講這個聞,是凡夫聽聞之聞。你聽了這個音,聽了這個音有沒有開悟?沒有。為什麼沒有開悟?你沒有聞慧。為什麼沒有聞慧?你沒有定的基礎,你沒有戒的基礎。從哪裡做起?從戒做起,佛還特別強調「以戒為師」,戒的目的是得定,定的目的是開慧。如果我們念這個經文「得聞如來美妙音」,這個聞字,聽說就行了,哪有那麼簡單?我們今天都念了,同學們都聽了,你們見性了沒有?你們開悟了沒有?沒有,那這個聞字不就有問題?所以,學佛一定從戒學做起。

  「戒學」是什麼?我們淨宗學會建立的時候,就提了五個科目,這五個科目全是戒學,「三福」、「六和」、「三學」、「六度」、「普賢十願」。我們試問問:自己有沒有認真的做到?甚至於還有許多同學,這五個科目都記不住,那你怎麼個作法?縱然記住了,這些條目的意義、精神不知道,記得也是枉然!了解它的精神、意義,不能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,不能落實到自己工作裡面、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那有什麼用?你還是凡夫一個,你怎麼會得定!定是什麼?定於戒,不是別的定。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、生活行為,決定不違背這五個科目,我就定在這五個科目,然後念佛求生淨土,就會開悟。覺悟之後,六根聰利,聰明猛利,任何一根接觸一法就能夠一切通達,不是舉一隅而以三隅反,不是聞一知十,聞一「遍知一切」,這是智慧生,也就是智慧起了作用,我們生活在智慧裡面。聞慧,「聞」的意思是接觸。眼接觸色法,耳接觸音聲,鼻接觸氣味,舌接觸味覺,眼耳鼻舌身意,它起的作用是見聞覺知,接觸稱之為聞;一接觸就不迷惑了,不迷謂之修慧,修正過去的迷惑;明瞭叫思慧;聞、思、修三慧。聞思修三慧是一次完成的,沒有次第,絕對不是說,先聞,聞了之後再去思,思了之後再去修,不是的,聞思修三慧是一次完成的。從接觸稱之為聞,從明瞭稱之為思,從不迷稱之為修,這叫聞思修三慧。由此可知,菩薩是多麼聰明,真正是經論上講的上根利智;一聞千悟,一接觸他就通達明瞭,一絲毫都不疑惑,我們得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『莫不心生大歡喜』,歡喜心怎麼生出來的?世出世間法統統明白了,世出世間法的真相清楚了,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障礙,原本一體,不關迷悟。覺悟的人得自在隨緣的受用,迷惑的人得的是不自在,但是還是隨緣受用,就是在隨緣是決定的,一個就是自在,一個就是不自在。覺悟的人所謂講「解脫」,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講的,每一尊神聖,每一位菩薩,他所修學的法門,最後是解脫門;解脫門是什麼?自在。眾生隨緣不自在,不甘心,不情願,但是還得要受,不能不受。於是,覺悟的人自自然然會幫助沒有覺悟的人,「先知必定覺後知,先覺必定覺後覺」,後知後覺,不知不覺,不了解事實真相,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,他不知道,所以他才生起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對於事實真相愈去愈遠,愈迷愈深,他的思想行為不能不造業。既然造業,就不能沒有果報。六道三途的果報從哪裡來的?自己迷了事實真相之後,從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所做的一切業的一個反應;換句話說,完全是自作自受,不能怨天尤人。可是,世人不了解,他怨天尤人的那個念頭極為嚴重,這麻煩大了!造成的後果是自害害他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叫大錯特錯,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了,他怎麼能生歡喜心?

  古諺語有所謂「人生在世,不開口笑的是痴人」,你們想想這句話,開口笑是歡喜,生大歡喜心。心不能生大歡喜就是迷惑顛倒的人,迷惑顛倒的人他歡喜心生不起來,他生的是什麼?煩惱、憂慮、牽掛,他生這個心。在經論裡面,佛常講的常生歡喜心,此地「莫不心生大歡喜」就是常生歡喜心。誰能夠做到?覺悟的人能做到,明白的人能做到。六道眾生不可能,不但六道不能,十法界裡面的聖者也不能,他能夠生歡喜心,他不能生大歡喜心。生大歡喜心,是法身菩薩,我們一般講明心見性的菩薩,才行!這一句是形容他們生活的狀況。這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,我們用《華嚴經》來說,你要不斷見思煩惱怎麼行?見思煩惱就是嚴重的執著,執著要放下,放下之後我們身心是透明的。「事無不可告人言」,完全透明!生活在這個世間是一塵不染,生活在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祕密,現在講是「一切都是公開的」。可是,世間人他的觀念不一樣,外國的法律有隱私權,這一隱私就完了!不要說是於無上大道,聲聞小道他都沒分。你有隱私,你不能完全公開;換句話說,你充其量可以生天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你要想超越六道輪迴,你一定要放棄隱私權,大公無私!大概現在一般人,隱私裡頭最重視的一個部分,就是財產,不願意讓別人知道。甚至於很多,我聽說的,先生的財產太太不知道,太太有多少財產也保密,先生也不知道。夫妻、父子各不相知,個人在隱瞞個人,這個家試問問:怎麼能和,怎麼能興?家和萬事興!彼此互相隱瞞,縱然是和,表面的,不是實質的。實質是毫無隱藏,那個家決定會興旺,團體也如此!

  為什麼佛教的團體是所有團體裡頭最尊貴,最被大家尊重的?佛教團體每一個成員無私,見和同解,無私!見和同解要怎樣做到?什麼條件做到?佛的方法非常簡單,每一個人把自己自私自利的觀念放下,不就同了!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,你的意見跟別人總是有出入,總不能做到完全相同,所以佛教我們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成見,放下自以為是,放下自己的主張,就同了!換句話說,佛教弟子們,做人要客觀,不要主觀。客觀才能夠容納別人,才能夠接受別人;主觀觀念太強了,自然就排斥別人,很不容易接納別人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你的歡喜心怎麼能生得起來?

  世間有一等人,把自己的歡喜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,這是造極大的罪業。哪一類的眾生?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是阿修羅、羅剎。他們是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上,這個意思很深,細心的去體會,細心的去觀察,你就明瞭了。佛菩薩的歡喜心是建立在教化眾生的基礎上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幫助眾生超凡入聖,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得大歡喜心。他跟修羅、羅剎、魔王完全不相同,修羅、羅剎、魔王福報享盡了,沒有不墮地獄的,他的老家在地獄;菩薩的老家在華藏世界、在極樂世界。那真的叫天壤之別,一個是在登峰造極,一個是在地獄的底層。這些道理、這些事實真相,要不是諸佛如來給我們說明,我們怎麼會知道,作夢也想不出來!所以,世出世間真正的學問,確實是佛法,真實的教誨,確實是佛經,佛經真真實實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世出世法裡頭無上的寶典,我們怎麼能不尊重、怎麼能不愛護?如何尊重、愛護?第一個要依教修行,我們才真正得利益。不是把它收藏起來、把它保存起來,不是!我們要天天讀誦,天天研究,天天講解,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、境界。

  在最近這幾年,我們辦培訓班,我們辦淨宗學院,目的何在?目的在護持佛法,目的是真正是愛護佛法、學習佛法、弘揚光大佛法,當然常生歡喜心。我們的心真,我們的願實,實實在在的。海內外志同道合的人多,我們這個才開端,淨宗學院才有這個名,有一些同學聽到了,打電話來,寫信來,傳真來,想來參與。我們現在回覆:來參與,我們非常歡迎!但是現在機緣不成熟。什麼原因?你來了,我們沒有地方給你住。什麼時候歡迎你來?我們的校舍建好之後,歡迎你來。他就問:「建校舍大概要多少時間?」我估計至少要一年半到兩年。我們校舍建好了,你來,有居住的環境,有學習的場所,我們共同來把大乘佛法,現在雖然說是淨宗,我們的心量不是侷限在淨宗。其他宗派都還沒有理想修學的場所,所以我們要開放,我們可以多成立幾個班,來幫助大小乘的佛法,普遍成就佛法各宗各派的弘法人才,絕不侷限在淨宗。等到將來各宗各派都有學院了,像我們淨宗學院,他們有禪宗學院,有天台學院,有賢首學院,有法相學院,我們淨宗學院就專修淨宗。其他宗派還沒有成立之前,我們要兼顧,我們要幫助他們,全心全力幫助,希望在我們這裡有成就的人,將來他們自己出去建立其他宗派的學院。

  諸位同修總得要曉得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世出世間一切法要想有成就,第一個是人才。我聽大陸同修告訴我:從前趙樸老曾經在一次佛教會議裡頭說了三句:佛教要想復興起來,第一是人才,第二是人才,第三還是人才。老居士有智慧、有眼光,培養人才是今天第一樁的大事。我自己學佛五十年,講台上講經四十三年,我願意把我的經驗,把我學習的方法、學習的心得,無條件圓圓滿滿的奉獻給大家做參考。希望大家的成就,要在我之上,佛法才能夠興旺起來。學得跟我一樣,這成績平平;要不如我,要想佛法興旺就很難說了。所以我的期望,總是希望後後勝於前前,大家的成就一定要超過我的成就。

  『遍遊虛空悟斯法』,遍遊淨空主方神他悟得這個法門,他從這個法門證入的,證得無上菩提。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