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九五七卷)  2008/4/30  華嚴講堂  檔名:12-017-195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經文第三段偈讚分,第三小段勝慧菩薩,偈頌第四、五兩首。

  前面沒有講完,我們接著上一堂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末後這段。他說「此性即第一義空,第一義空即是佛性」。佛性、法性我們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,什麼是佛性,什麼是法性,因為這是佛法裡最根本的法相名詞,我們有個很清楚的概念。佛是智慧,是覺悟,智與覺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世尊告訴我們,真性平等如虛空,虛空是平等的,虛空沒有差別,真性也是平等的,真就不是假的,不是虛妄的。因為它不是精神,它也不是物質,我們六根接觸不到,你看不見、也聽不到、也摸不到,你也想不出,就是你的意也沒有辦法緣到它,可是它是一切眾生覺智之所依。我們一切眾生有智有覺,這個智跟覺從哪來的?從哪裡發生的?智覺是真性本有的。惠能大師開悟見性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本來自性它就具足,具足什麼?具足智慧、具足德能、具足相好。非常可惜的是我們迷失了自性,迷失自性,自性本來具有的這三樣東西都變質了,不能說沒有。這三樣東西,迷它也不失,覺它也不增,就是不增不減。迷的時候這三樣東西變質了,智慧變成煩惱,德能變成業力,相好變成六道三途。

  所以要曉得,確實一點都不錯,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所包含的一切是自性現的,是自性變的,自性迷了就變成十法界、六道三途。誰的自性?自己的自性。我們自己的自性跟諸佛如來的自性不一不異,你覺悟的時候就不異,完全相同,是一不是二;你迷的時候不一,不一樣,你就曉得一、異不是真的。為什麼一、異不是真的?覺了就一,迷了就異,就不一樣。那自性,自性沒有覺迷,覺迷在人,覺是自己覺,迷是自己迷,與佛菩薩不相干,與一切眾生也不相干;悟是你自己悟,迷是你自己迷。所以迷了就不一樣,就不一;悟了就不異,就沒有兩樣。這個不好懂。佛在楞嚴會上舉個比喻,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能體會到這個意思。佛把自性比喻作大海,所謂性海,大海,把一切眾生比喻作大海裡面起的水泡。水泡是依自性起的,沒有大海,水泡怎麼起得來?現在問你,水泡跟大海是一還是異?水泡在形成的時候,好多水泡,跟大海不一樣;如果水泡破掉,破掉跟大海融成一片,水泡的痕跡都沒有。所以在形成水泡的時候,水泡跟水泡也各個不相同,這就不一,水泡就是我們現在的情形。覺悟之後,水泡就破了,迷了就有水泡。悟了之後沒有一樣不相同,統統回歸到自性,回歸到大海,每一個水泡的痕跡都找不到,都沒有了。這個比喻說明,在十法界裡面我們跟其他眾生的關係,以及這些眾生跟真性的關係,都顯示出來了。所以,從心性上來講,一切眾生是一,沒有兩樣。

  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什麼叫本善?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本善,大家都會想到本善的對面是本惡。有人認為性本惡,也有人認為性本善,善惡的善都不善。古大德講的性本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沒有了才叫善,有善惡,不善!所以聖人講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聖人說的;賢人,孟子、荀子是賢人,孟子講性善,荀子講性惡,跟夫子的境界還是差一等。佛法講到究竟,所以真性是平等的,真性是清淨的,真性是真誠的,真性是慈悲的,無論是凡是聖,圓滿具足。在凡,真誠這邊沒有了,隱了,隱現不同,不是他沒有了,他隱了,浮現出來的是虛偽。六道凡夫的心是虛偽的,這個我們要承認。我們有誠意嗎?我們有真誠嗎?沒有,你覺悟了就有,沒有覺悟,真誠就變成虛偽。確實有些人自己還不知道自己虛偽,以為自己很真誠。佛法講真講假,假就是虛偽的,以什麼做標準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佛法以永恆不變做標準,只要產生變化就是假的,真的是永恆不變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、十法界依正莊嚴永恆不變,所以他是真的,他是真誠的。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就靠不住,愈往下面愈虛偽,愈往上面愈接近真誠,四聖法界接近真誠,六道距離真誠遠之遠矣,六道裡頭沒有。六道是迷,四聖是覺了,但是覺的程度不夠。我們用光明代表覺,用黑暗代表迷,這佛經上通用的。完全黑暗是六道,像夜晚,見不到陽光;四聖法界像什麼?四聖法界像早晨,太陽沒出來,但是太陽的光已經看到了。我們現在早晨大概四點半鐘就天亮,陽光出現了,到五點的時候就相當明亮,太陽還沒出來。太陽沒出來這時候就是接近,就好比四聖法界;太陽出山了,圓教初住,叫法身菩薩,用這個比喻諸位好懂。所以四聖法界見到明相,日光沒有露出來,見到明相。明相有大小、有強弱不等,這就好比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所以,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的身分,才會向上提升,如果不曉得的話,心裡想向上提升,結果走的路子是反方向的,變成愈迷愈深,這就錯了。

  所以自性,智慧是平等的,德能是平等的,相好是平等的,它的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,大而無外、小而無內,無有一法不是圓滿具足。可是迷了怎麼樣?迷了的時候,智慧變成無量無邊的煩惱,這個煩惱一展開也是遍法界虛空界,也是大而無外、小而無內,全變成煩惱。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我們一覺一切覺,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法不覺,一迷一切迷。不會說是局部性的,我這裡覺了那裡迷了,不是,如果有這些現象那就是沒有覺。我們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裡面提了一樁事情。有一個參禪的禪和子跟印光大師說,他對於《五燈會元》這裡面一千七百條公案,他跟印祖說他大部分都參透,只還有幾條,他說大概還有個十幾條他不明白。印祖告訴他,如果真的一條參透,一千七百條全透了,還有一條參不透,你那一千七百條沒有一條參透。印光大師對他當頭這一棒把他打醒了,不參了,跟著印祖老實念佛去了。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,就是《華嚴》上講的,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你要是真通了,沒有一樣不通;還有一個問題來問,你不通,你沒通,自以為通。這些公案對我們學教的人有很大的啟示,那就是我們會學得很謙虛、學得很踏實,絕不敢自以為是。你遇到問題不能解決,遇到事情還會做錯,你還是在迷,你不覺;如果真正覺悟了,從今之後,就不可能有一樁事情你做錯了的,然後我們才曉得怎樣去用功。真正用功沒有別的,就是修清淨心,我們講了五個,真誠心、平等心、清淨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是真心。真心一個得到了,其他四個統統得到。可是要學,五個都學難,學一個,或者是專學真誠,或者是專學清淨,學一個;一個得到,全得到了,全得到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菩提心現前,真心現前。決定不能說,我的心很清淨、很平等,但是對人還不夠慈悲,沒有這個道理,這講不通的;心地真正慈悲,說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也沒這回事情。這十個字五句,一就是五,五就是一,任何一個得到了,五個統統具足,為什麼?它是佛性。

  所以,佛性是覺智所依,法性是諸法所依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切法的法相,法相從哪裡起的?法性變現起來的。大智、圓覺從哪裡來的?佛性現的。我們今天一般講的是物質、精神,精神這一面,它的根,能現能變的根是佛性;萬物,物質,物質所現所變的根是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。在唯識心心所四分裡面來講,自證分是法性,證自證分是佛性,見分是精神,相分是物質。所以自證分、證自證分它不是精神,也不是物質,但是它能現精神、能現物質。精神跟物質顯現幾乎是同時,分不出先後,這是事實真相,是佛法的基本概念。

  佛法是高等科學,不是迷信,為什麼?佛給我們這樣說了,我們相信,佛沒有妄語,我們完全肯定相信,不懷疑了,算不算我們是真信?不算,佛法講證據,你自己必須證得才叫真信。自己沒有證得,聽了佛的話,我相信,我理解、我相信了,沒有證得,叫正信,不是真信,是正信,這不是迷信。自己不能理解,沒有證得不能理解,但是他相信釋迦牟尼佛是好人,這個人不會騙人,他的話靠得住,這是勉強的信,勉強相信,是有條件的,所謂是世尊人格做保證。雖然勉強的信,裡面還帶著迷在裡頭,還不能算正信。必須要把理搞通了,事上沒有證得,這個才叫正信。證得之後,證了果,這真信了,那是什麼人?阿羅漢以上。如果再把範圍擴大一點說,初信位的菩薩,小乘須陀洹以上,我們說他作真信,也能講得通,他們證得雖然不夠圓滿,但是證得少分。怎麼證得?放下,不放下不行。

  所以一定要知道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何必執著這些?何必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?我們現在難就難在這裡,這是無始劫以來,妄想分別執著佔據了我們的真心,真心在,不當家。真心是主人,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是家裡面的佣人,現在佣人當了家,家裡主人做不了主,主人是在,任何事情他都不能過問,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。主人是什麼?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真正主人,它的境界都是遍法界虛空界,慈悲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,這是你的真心,做不了主!你現在對眾生有愛、有瞋、有恨,你的心不平,你的心不清淨。但是你的清淨心、平等心在,它不能當家做主,主權落在僕人的手上,古時候講落在家裡奴才的手上。現在主人要聽奴才的支配,奴才造了業,他要跟著一道到三途去受罪,這真叫冤枉。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恩德沒有別的,就是把這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白。所以佛對眾生「開示」,他只能做到這兩個字,開示之後你要能「悟入」,悟是明瞭,入是真正回頭,回歸自性。回歸自性就是自性當家做主,奴才聽你使喚,就變成什麼?變成成所作智,它很聽話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,眼耳鼻舌身意聽話了,聽話就成所作智,還是用這個身體,眼耳鼻舌身為一切眾生做出最好的榜樣,這就聽話了。

  最好的榜樣具體的落實,《弟子規》做到、《感應篇》做到、《十善業》做到、《沙彌律儀》做到了,比丘戒、菩薩戒做到了,那不就叫成所作智嗎?你的思想、見解,是妙觀察智、是平等性智。思想變成平等性,意識變成妙觀察,阿賴耶裡面的習氣種子變成大圓鏡,這是什麼?這是你自己真正的主人當家做主了,是這個現象。所以,佛法終極它是教我們做個轉變,回頭,你可不能跟著外道走。什麼叫外道?外道不是罵人的話,外道是「心外求法」,你要把這句話多念幾遍,好好的去想想這句話的味道。心外求法,心外沒有法,心外求的全是妄想分別執著,哪有法?所以佛法跟世法不一樣,不一樣在哪裡?佛法是從定中求,戒定慧。這個方法萬古常新,它是真理。如果說過去用這方法行,現在用這個方法不行了,這不是真理,真理是永恆不變。古人用戒定慧成就了,回歸自性,今人還是要用戒定慧,你不用這個方法你就回不了頭來,雖有佛性你見不到佛性,雖有法性你也見不到法性。

  清涼在此地講,「此性即第一義空」,什麼叫第一義?沒有起心動念才叫第一義,起心動念就變成第二義、第三義,以後愈演愈複雜。道家講宇宙的源起叫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,又說「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生萬物」。第一義是什麼?第一義是道,第一義是太極,沒有起心動念;起心動念就是第二義,一起心動念就變成二義,二義是什麼?陰陽。在佛法裡面,沒有起心動念是自性,起心動念就變成阿賴耶。這個動我們沒法子想像,我們今天講起心動念,那是非常粗的現象。佛法裡面講起心動念極其微細,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無明就是阿賴耶,所謂是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。三細相就是:「無明業相」,業是動,它不是靜的,它是動的,非常微弱;這一動就產生「轉相」,轉是轉變,就是見分;從轉相就變成「現相」,現相是相分,阿賴耶的四分就現前。對於這些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那是證自證分,那一分就是智慧,我們通常講的佛性,覺智所依。見相所依,實在講,法性裡頭有沒有佛性?有,一個性不是兩個性,法性是一切法所依,一切法裡面有佛性。不僅僅是有情眾生有佛性,無情眾生也有,有情眾生佛性顯,明顯,無情眾生的佛性隱,不顯,不是沒有。如果沒有,這個話講不通,大圓滿怎麼講法?動物、植物裡頭沒有,不叫圓滿。

  我們在《華嚴》前面念過,一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,大千世界沒縮小,微塵沒有放大,大小不二。那你就想想,大宇宙裡面這些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圓滿具足,一微塵它能不具足嗎?我們從動物身上去觀察、去體會,大象很大,解剖之後,裡面五臟六腑樣樣具足;小麻雀很小,你把牠解剖,裡頭也是五臟六腑樣樣具足,一樣也不差。這是怎麼回事情?西方有不少宗教對這樁事情是個迷,解不開,到最後只好說這是神造的。那我們要再問,神是誰造的?這個問題不可以提,提出這個問題對神大不敬;換句話說,這個問題永遠存在那裡。佛告訴我們,真性法爾如是,本自具足,不是從外來的。它現相,現在微塵裡面,我們看不到五臟六腑,隱。這個經上跟你講的,條件有具、有不具,有情,在動物身上它條件具足,它現;植物、礦物它條件不具足,不是它沒有,它還是圓滿的,它不現。從江本博士水實驗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,在科學實驗這個條件之下,把它的見聞覺知這個隱藏一部分的德能,也能夠顯示出來讓我們看到。可是它還有聲音、還有香、還有味,這個就是現在科學技術不足,只能現出色,後面聲香味還沒有辦法顯示出來,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具足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你要曉得,整個宇宙就是自己,然後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真性,為什麼?那是自己真性變現出來的。就好像佛在經上講的,我們尊重水泡就是尊重大海,不尊重水泡就不尊重大海。所以普賢菩薩才教我們「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、廣修供養、懺悔業障」,這有道理。要不然普賢菩薩教這些,我問他,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法?有個道理在。道理搞明白、搞通了,普賢菩薩說出我們自然就點頭,就肯定了。所以,我們曉得第一義空是怎麼回事情,第一義空就是佛性。

  下面說,「又上性無所有,正因性也,前解此了,皆了因性」,你能夠明瞭,你能夠理解、你能明瞭這叫了因;講性無所有,講第一義空,這是正因。這個地方講到三因佛性。佛在經上講佛性有很多種講法,這就是說一樁事情從方方面面去觀察、去體會,然後才能搞清楚。有一種說法,佛性有三,「自性住佛性」,什麼叫自性住?「真如之理,自性常住,無有改變。」所以性,性的意思是永恆不變,這才叫性,如果常常變化的那就不叫做性,所以自性常住。自性真的是常住,它永遠沒有改變,為什麼沒有改變?它沒有形相,它不是精神,也不是物質。精神是受想行識,物質是地水火風,這是物質,物質的性,物性。心性,心性是見聞覺知,物性是地水火風、色聲香味;物性就是法性,心性就是佛性。一切眾生本有佛性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所以我們要肯定,一切眾生本有佛性。墮在地獄,他的佛性也沒有失掉,墮餓鬼、變畜生,佛性也沒有失掉。我們今天得人身,佛性在不在?在,沒有佛性我們接觸佛法就不能理解。我們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證,這個能是佛性,那些事是法性。

  雖然本有,如果要沒有緣顯不出來,所以第二個講「引出佛性」,引出就是緣,我們把佛性引出來。「一切眾生,佛性雖具,必假修習」,假是藉,你一定要藉著修行,修是修證,習就是在生活當中落實,把所有錯誤的修正過來。錯誤是什麼?是違背了自性,一切不善的、一切迷惑的都是違背自性。佛給我們表演的是自性的流露,佛給我們所說的是自性的現前,你要是真正體會到,你就會對佛法無比的熱愛,為什麼?你熱愛自性,不是別人。釋迦牟尼佛是自性釋迦,不是別人,正是我自己佛性變現出來的,心現識變。我想學佛,佛就現前;我想學菩薩,菩薩就現前;貪心重的,鬼現前;瞋恚心重的,地獄現前。實在跟你說,鬼、地獄哪有?佛、菩薩哪裡有?心現識變。真有個極樂世界嗎?真有阿彌陀佛嗎?不能說真有,也不能說沒有,你心裡想就有。這個「想」意思很深,不是我們一般人說你打個妄想,不是那個想。妄想跟佛經裡面所講的想,受想行識的想,不一樣。這個想是什麼?想是你心裡真有,我心裡真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現前。現前是從你心想生,這是真話,這是事實真相,哪一個人想哪個人見到。每一個見到的阿彌陀佛形像不一樣,為什麼不一樣?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。

  好像是在八0年代,我在香港講經,聖一法師第一次回到祖國,仁德法師邀請他在九華山講《地藏經》。他來問我,因為香港很多法師告訴他不要來,恐怕政府不能接受,他來告訴我。我說:這有沒有障礙?他說:大概沒有障礙,他們地方政府書記都同意,在九華山講一部《地藏經》。我鼓勵他,我說:這個因緣難得,你去,不要緊。他很小心、很謹慎,每次講演他都寫出講稿,講完之後回到香港,他把講稿給我看,我還給他寫個序文出版了。這是大陸上文革之後第一次法師講經。他也順便到普陀山去拜觀世音菩薩,他說在梵音洞,他們三個出家人,還有兩位法師陪他一道去的,在梵音洞的洞口拜觀世音菩薩。拜了半個小時,觀音菩薩出現,三個人都見到了,非常歡喜。耽誤時間太長了,陪他的這些人勸他要離開了。離開之後在路上三個人談到,你見到觀音菩薩是什麼樣子的?聖一法師講他見到的,全身是金色的,戴毘盧帽,就像地藏菩薩這樣子,戴毘盧帽,手上拿著淨瓶,楊枝淨瓶,統統是金色的,站在那個地方,立相。另外一位法師他說他見到的是白衣觀音,完全是白的,像我們通常畫的白衣觀音的像。第三位法師說他見到是比丘相,是個出家人的相,現的比丘身。三個人同時拜,拜半個小時,每一個人看的不一樣,這只有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才能講得通。三位法師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,觀世音菩薩真的現身,都見到了,三個人見到的身相不一樣,真是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。佛並沒有意思,觀世音菩薩也沒有意思,各人看到的不一樣,那是你的性識變現的。這在唯識裡面講得就詳細,觀音菩薩是本質相,你所見到的是你阿賴耶識裡面的相分,從本識變現出來的相分,你緣那個相分。本質相是一,各人所緣的各個不相同。這個理很深,事很祕,奧祕,不是祕密,佛法裡面沒有祕密,深密,理太深了,事非常複雜,無量因緣。

  所以必須把自己迷失自性,由煩惱所做的種種善、不善的這些業、習氣,要把它修正過來,修正的標準就是戒律。這個一定要知道,戒律是我們覺悟之後本來面目,你破迷開悟之後自自然然就是這個行為,不是誰約束誰,沒有這個道理。不是哪一個訂這些規矩叫你守,這都是我們自己把佛菩薩認錯了、看錯了,以為他訂這些規矩給我守,不是的,你自性本來是這樣的。那叫什麼?那叫本性本善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現在你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錯了,跟你本來的錯了,你本來是對的,你現在搞錯了。我們的學習,在事上、在外表上,外影響內,能夠引發自己的佛性,用這個方法來引發,所以我們必須要修戒定慧。戒是從外面修,定慧是從裡面修,內外一起下手,外影響內,內影響外。到你心地清淨了,智慧生起來,那個戒律沒有人勸導你,你自己一舉一動、一言一笑自然就是這樣的。你的行為、表現圓滿了,這是戒行的圓滿,你演出來了,演出來是什麼?為眾生做最好的榜樣。最好的榜樣就是自性圓滿的流露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這是經上的話,「必假修習智慧禪定之力,方能引發本有之性」,這叫做引出佛性。

  最後一條,那是證果了,你證得了,你佛性真的被引出來,「至得果佛性」,至是到達,你的佛性真的被引出來。「修因滿足,則本有佛性,於證得果位之時,了了顯發,是名至得果佛性。」這是什麼境界?《華嚴經》上圓教一乘,《華嚴》在大乘之上,叫一乘。大乘終極的果報是菩薩,一乘果報是成佛。大乘經很多,一乘經只有三部,《華嚴》是一乘,《法華》是一乘,《梵網經》是一乘,這是過去古來祖師大德們所肯定的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」,《法華經》上說的。一乘就是幫助眾生回歸自性,個個都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;換句話說,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終極的目的,是望所有一切眾生個個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。這叫大慈大悲,這叫慈悲到極處。不是止於阿羅漢,也不是止於菩薩。由此可知,戒定慧三學都是屬於了因、緣因,戒定慧三學是緣,依照戒定慧三學去學習,這是了因。無比殊勝的法門,幫助我們這一生圓滿成就。諸位要曉得,成佛是世出世間最難的課題,也是最高、最大、最究竟的果報,這個問題都能夠解決,十法界六道裡面那些問題叫雞毛蒜皮,哪有不能解決的?

  佛菩薩是天人師,佛的十號裡頭有這一號,我們要記住,天人師就是天上人間的好榜樣。人間,五戒十善,中品十善是人道,上品十善是天道,我們要把上品十善做出來,這才叫天人師。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講得非常清楚,有十善才是釋迦佛真正的學生;如果沒有十善,假的,不是真的,學一輩子你是造業,決定不能成就。沒有十善,所造的業全是三途,無論是善業、不善業,統統是三途業;造的善業,三途裡也有福報,惡業在三途受罪。我們才曉得,十善業是修行基本的條件,隨順性德,起碼的條件。天天要學、天天要反省、天天要檢討、天天要改過自新,為什麼?我們迷得太久,這個自己一定要承認,真的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「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,這個話說得不過分。我們可以細心去思惟,把這句話做個證明。佛說我們「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,那你就想想,我們起心動念,拿十善業做標準,是與十善相應?還是與十惡相應?不殺生,我做到沒有?確實是不殺生了,連蚊蟲螞蟻都不殺了,做到一部分。另外,我有沒有叫別人因我而生煩惱,而感覺到不痛快?這個可能有,這是殺業的習氣;殺是斷掉了,殺的習氣沒斷。我們看到別人好,有沒有嫉妒心?如果還有一念嫉妒心,你瞋恚習氣沒斷。然後你才曉得,上中品的十善不容易,下品十善或者還可以。下品十善果報是阿修羅、羅剎,魔裡頭,魔王、魔子、魔孫;中品是人道,上品是天道。

  十善業要不好好的修,要不好好的講求,認真努力學習,學到最後,所以人學佛學成魔的不在少數,數量相當可觀。學佛學成魔了,什麼原因?基礎上出了問題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上出了問題。現在沒人講,麻煩就更大了。我們同學雖然不多,現在聚集在這個小道場,如果大家真正努力救自己、救佛教,那你就認真在基礎上下功夫,基礎奠定之後,經教才能長成。如果基礎上不下功夫,我要學這個經學那個經,都是沒有根的,學到最後出問題的時候,都可能變成魔道。魔的福報很大!魔福報大,同時你能觀察得到他貪心重、瞋恚心重、疑心重,佛跟魔怎麼辨別,你從這裡細心去觀察就知道了。他的福報享盡,他所造的罪業現前,三途去了,三途的時間可長了。他能不能成佛?能,他阿賴耶裡佛的種子也很強。遇到緣,所以超度佛事有效,很多的魔跟羅剎,我們在這裡做「三時繫念」,他們很容易得度。他們墮落在惡道裡,知道苦,知道錯了,現在有人提醒他,一念回頭他就成就。凡夫往生,在理論上講一念之間,《彌陀經》上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,不假,真的。最不容易回頭就是迷惑顛倒的人道,最不容易。鬼、畜如果執著這種習氣很濃很深,他不容易得度,他知道苦,知道有災難。如果悟性高一點的,聽到「繫念」裡面的開示,繫念裡面中峰大師的開示好,講得太好了!我們做這個功課的人,最重要的是隨文入觀,對自己有大利益,對這些被超度的鬼神功德利益很大。如果我們做這個只有形式,念誦有口無心,他們所得的利益就很小。我們幫助人就是要真幹,誠心誠意認真好好的去做,自利利他。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,這一生當中就要緊抓住,決定不能放鬆,決定不能退轉,一放鬆一退轉就迷了,就墮落。這裡我們講了一個佛性,我們簡單的就介紹到此地。

  從佛性我們當然會聯想到法性,我們把清涼大師《鈔》裡面的註解我們念一遍。《鈔》是《疏》的註解,就是註解的註解,這是大師很慈悲,怕我們看到他的註解還是不能夠了解意思,所以再加註解。這一段節錄在此地,「又上性下」,就是上性底下所說的,「別示諸因,先指經以明,性無所有者,即前偈自性無所有,內外雖異,皆是第一義空,故指前偈」。這是我們念過的,一說都明白了。「亦即此偈於此性也。既以第一義空為正因佛性,故性無所有,即正因也」,這是三因佛性裡面的正因。「前解此了者,前偈云,如是解法性,故云前解,此偈云,於此性了知,故云此了」,這些都是了因,「並是了因」,「明知一切眾生,雖有第一義空智慧之性,若無般若等為了因者,終不成佛」。由此可知,了因重要,沒有了因不行,我們現在天天在學習,都是屬於了因。第三個是「緣因佛性」,緣是助緣,助緣是講「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,開發正因之性」,善根功德不能疏忽。

  道場貴的是有道,什麼是道?有解有行這是道。在過去,寺院庵堂都有專修的功課,所以中國古代寺院庵堂,要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叫專科大學。因為中國古大德跟佛門的祖師們知見可以說是一致的,都懂得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所以他東西專,他不雜。五台山專學「華嚴」,華嚴道場,天下學華嚴都到五台山去;天台山學「法華」,學法華的人都到天台;學「唯識」都到大慈恩寺。每個宗派有每個宗派的道場,宗下面有派,同一個宗,依據的經是相同的,但是依據的註解不相同,跟哪一個人學,所以它就分派了。譬如我們淨土宗的依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的版本很多,在《大藏經》裡面,現在傳下來的原譯本有五種原譯本。同時依靠的比較少,為什麼?太多了,所以在宋朝,王龍舒居士他就做了個會集本。以王龍舒居士的身分、地位以及他的財富,在那個時候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,宋朝的譯本他沒有見到,宋譯的就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經》。所以他的會集只有四個本子,不齊全,但是會集得算不錯,在前清《龍藏》也入藏了,可是會集不完整。

  同時,龍舒居士當然他是沒有問題,他在會集的時候,把經文裡用字他改了幾個,改得是很好。後人有批評,是改得好,但是這個事情不能做,怕開這個先例,後人沒有龍舒居士的程度,沒有他修行的功夫,看到經上自己隨便改,那以後這個經就面目全非了。這個想法是正確的,所以古人發現經裡面這個字不太妥當,他在旁邊註出來,這個字應該做什麼字,不敢改動經文。這個態度是正確的,錯也要照著錯誤把它傳下去,改是註在旁邊,或者註在經本的上面,那叫眉註,註在上面,這是應當的。所以會集本從那裡開始有,大家歡迎。因為這個本子有缺陷,所以一直到前清嘉慶年間,不是在嘉慶,在咸豐,嘉慶以後,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魏源,這也是個通宗通教的大德,他做第二次的會集。當然這個會集一定比前面的本子好,可是也有問題。後來的祖師批評他的東西,取捨欠妥當,也犯了前人的病,就是改動了原來的經文,印光大師對他的本子批評就很多。

  所以到民國初年,才有夏蓮居居士第三次的會集,這個會集本是五種原譯本統統看到了。而且他非常謹慎,會集就用了三年的功夫,閉關三年專門做這個事情,三年定稿。定稿之後,七年的修改才成為定本,可見得夏老居士對這部經的慎重,可以說畢生的精力就在這部經上。我們也可以說他老人家出現在這個世間,大概就是為這樁事情而來的。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跟我很熟,我在沒有見黃老居士之前,是在經本上看到梅光羲老居士一篇很長的序文,我們讀了非常感動。梅光羲老居士是李炳南居士的老師,由於梅老對於夏老的尊敬,所以李炳南老居士沒有親近過夏蓮居,但是對夏蓮居老居士很仰慕,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老人家常常提到。中國在民國初年,居士裡面是兩位大德,叫「南梅北夏」。南方,梅光羲居士是江西南昌人,夏老是山東人,叫南梅北夏。所以這個會集本我們現在都依靠它,這個本子是李老師在台中講過一次,他有個簡單的眉註,這個本子我現在放在澳洲,這是我們的緣殊勝。

  今天我們又難得,這是無量劫的福德因緣之所感,廬江這一批出家、在家的大德,在家裡面包括地方的領導們,熱心的支持擁護,有這麼樣好的一個環境讓我們在這裡學習。佛法是講知恩報恩,不知恩你就不會報恩,知恩的時候如何報答?我們的成績就是報答,諸位真正在這個地方開悟了,在這個地方成就了學業、道業。末法時期,往生就是證果,一生做好榜樣給人看,往生的時候不生病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預知時至。確實我們聽到,我們也見到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連在家居士都能做到。我早年在台灣,在南部住的時間不長,在佛光山只住過十個月,聽到佛光山的長工,它那個工程是終年不斷的,有一位在那邊是做長工的,也是學佛的一位居士,給我講了個故事。他住的那個地方離佛光山不遠,一個小鎮,他的鄰居一個老太太,念佛三年站著往生。所以他來勸我們,他說那是真的,一點不假,他親自看到的。他說這位老太太原先也不明佛教的教理,但人非常善良、非常慈悲,佛神都拜,佛神也不分。三年前娶了個媳婦,媳婦懂得一點佛法,就勸她不要拜神,不要到外面去,在家裡建個小佛堂,專門拜阿彌陀佛,供養西方三聖,在家裡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這個老太太聽媳婦的話,就不再跑廟了,在家裡專門念,念了三年。往生的這一天她沒有說,我們理解,她要說了,她恐怕就不能往生了,家裡人會障礙,她不說。她只說,吃晚飯的時候,「你們先吃不要等我,我去洗個澡」,只告訴家人這樣。可是家裡兒子、媳婦非常孝順,等她,等了很久,怎麼還不出來?結果去看的時候,她真的是洗了澡,叫了沒人答應。到佛堂一看,老太太已經穿了海青站在佛像面前,手上拿著念珠,喊她也不答應。到她面前仔細一看,她走了,往生走的。驚動很多人,三年,站著走的,沒有生病。不告訴家人,她才安安靜靜的走,如果一告訴家人,家人一定是有的人喜歡,有的人捨不得,就擾亂她了,她就走不了。由此可知,念佛三年往生的人很多,你說她是不是壽命到了?我覺得不一定。她為什麼走?人家到功夫成片就有這個能力。功夫成片裡頭,功夫好的就能夠隨意想去就去,給念佛人做個好樣子。這就是她弘法利生,她不需要講經,做個好樣子。在家居士,女居士,能做到。

  所以,我們希望這一生當中弘法利生領眾修行,到臨走的時候表演一下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許多人都做到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做不到沒有別的,這個世間放不下,真放下,哪個做不到?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是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你就想到跟自己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到極樂世界才叫真正回到老家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曉得至少是兩種難得的殊勝,第一個是壽命,無量壽,不再有生死,不再有生病;第二個是修學的殊勝,極樂世界就是個佛教學校,阿彌陀佛他的應化身無量無邊。你在這一處修行,誰給你講經說法?阿彌陀佛,那邊那個道場也是阿彌陀佛。我們這個地方不行,沒有這個能力,現在用的電視、用的網路還不是真正的分身。但是科技還在發展,我們相信有一天科技再發展,我們可以對面談話,在螢光幕上我們提出問題,螢幕上的人聽得見,這是我們相信能做得到的。

  所以一定要做出來,把《弟子規》做出來,把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做出來給人看。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說的,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、自己的見解、自己的生活、自己的行為,我們就是過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生活。做出樣子給社會大眾看,正知正見、正語正行,這叫正法常住。正法常住要靠人,靠真正發心的人,從哪裡做起?從自己做起。同學這麼多,不可以推諉別人,推到別人身上,將來就一個都不成。每位同修都應當直下承當,從我開始,從我做起,佛法的慧命才能延續,佛陀的遺教才能夠光大。如果我們自己懈怠,那就曉得我們會墮落,我們對不起自性,對不起這一生所遇到的善緣,對不起這些護持的善信,那就叫造罪業,果報想想就明瞭將來到哪裡去。所以我們真幹,不是天堂,是極樂世界;我們不幹,前面是三途、是地獄。沒有當中選擇的路子,一定要認真努力,互相勉勵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