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五九卷)  2006/11/1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5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明十地位第三小段,第三段有二首偈:

  【若知煩惱無所起。永不沒溺於生死。則獲功德法性身。以法威力現世間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的,說這二首頌是「辨得法結位」,這一首是得法,下一首是結位,他證得十地的菩薩位次。前面二句是接著前段,知道煩惱性空。煩惱怎麼來的?是由於迷失了自性,所謂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是這麼起來的。你要問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?什麼時候發生這個一念不覺?在楞嚴會上,富樓那尊者問得很好,現在我們經過真正是長劫的修行,又證得十地了,或者是我們說成佛了,成佛之後,什麼時候又會遇到一念不覺?這可是個大問題。世尊在楞嚴會上給富樓那的解答,實際上就是給我們解答。

  我們知道世尊當年在世,常隨眾的弟子都不是普通人。示現的身分是阿羅漢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由初果到四果,像阿難就是初果,而富樓那是四果。實際上,都是古佛跟大菩薩再來的,與這個世間的人過去世中都有很深的緣分,所謂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這一尊佛示現為教主,其他的諸佛多了,千佛,示現做配角,好像唱一台戲一樣,他們來做配角。千萬不要輕視這些配角,這些配角很多可能資格比釋迦牟尼佛還要老,古佛再來的。

  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什麼?看到平等法。有沒有競爭?沒有。有沒有什麼名聞利養?沒有,完全是看需要。需要是從哪裡看?是眾生的緣,此時此處,此處是地球,在這個階段,這個地方眾生跟釋迦牟尼佛的緣很深。自然釋迦牟尼佛示現到這個地方,他就是教主,其他諸佛來都做他的學生,共同來唱這台戲。沒有那班學生,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也唱不起來,他所證的東西沒人懂,沒有人懂就沒有人能夠問得出來。凡是問得出來的,統統是內行人,外行人問不出來。所以,要這麼多人來幫助眾生,替眾生提出問題來,由佛來解答。

  有時候釋迦牟尼佛也提出問題來,讓這些弟子們來解答,一問一答非常活潑,讓這些六道眾生聽了之後豁然大悟,是這麼一樁事情。所以,誰有緣誰就到那裡去做主,這是最重要的。其他來的人跟這裡眾生還是有緣,如果沒有緣的話就不會一起來。緣有深有淺,緣淺一點的就做配角,就做佛的出家弟子,還有在家弟子。你看當時有些國王、大臣、長者、居士,像給孤獨長者,這都是有緣人,也都是諸佛菩薩來示現的,不是凡人!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
  教化眾生教什麼?經文裡講得很清楚,就是教眾生要覺悟,煩惱性空。煩惱可不是真的!煩惱不是真的,六道輪迴也就不是真的。為什麼?六道輪迴是果,煩惱習氣是因,因煩惱習氣才有輪迴的現象。你看永嘉《證道歌》上說得很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夢裡是什麼?你不知道,你不知煩惱當體即空,你不知道,你以為煩惱是真有。煩惱在《華嚴經》上,一般講這是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在妄想分別執著示意圖裡面講得很清楚。煩惱真的是沒有,就是一念迷,如果你一念覺悟,問題馬上解決了,『永不沒溺於生死』。淺而言之,就是六道輪迴沒有了,六道裡面生死沒有了;深一點說,十法界沒有了。

  諸位要知道,六道是眾生迷了以後隨染緣,染污;四聖法界是迷了以後隨淨緣,就生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裡頭還有變易生死,沒有分段生死。要真的覺悟了,你看四聖法界裡面,他只斷見思煩惱,就是把執著放下了。自性裡頭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也沒有妄想,統統都沒有!你要是問,什麼時候一念起來?那個什麼時候就是當下這一念,所以無明叫無始無明。無始無明什麼意思?名相上已經給你解釋得很清楚了,就是無明沒有開始。如果真的有始有終,那就不叫虛妄,那怎麼能叫妄?妄是根本沒有,而是你自己迷失了自性產生的誤會,是這麼回事情。這種事實真相,你可不能不知道。佛講得很清楚,很多人也都聽懂了,為什麼依舊還是迷惑?他不肯放下!為什麼不肯放下?沒有真聽清楚。真的清楚、真的明白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這個話說起來是五十五年前了,我親近章嘉大師。大師就跟我講,有一次討論這個問題,到底是知難還是行難?大師的結論,佛法裡頭是知難行易。行,實在講是一念之間。所以在理上講,凡夫成佛是一念,一念覺,凡夫就成佛了。幸虧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個示現,要不然我們很難相信。而且惠能的示現真的讓我們心服口服,為什麼?第一個,年輕,二十四歲,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就一念覺,他就什麼都通了。三藏十二分教,《大藏經》,沒有一部不通,全通了。不但佛法通,世間法也通了。這個很奇怪,沒有學過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你有困難向他請教,他給你解釋得很清楚,真的為你指點迷津。

  那是什麼?證明佛在經上講的,你放下執著,不再執著了,你就證阿羅漢果;你放下分別,你就是菩薩;你再把妄想放下,就成佛了。惠能大師這三個是同時放下。我們為什麼不肯?這個不肯,說老實話就是沒有悟,還在迷。這就是講的知難行易。你真知道了,就真放下;知得不夠透徹,還有疑惑在裡頭,那你就放不下。

  確實在中國歷史上,方老師給我說,李老師也是同樣給我說,惠能可不能學。在中國歷史上,惠能之前沒有惠能,惠能之後,這一千三百多年來也沒有出第二個惠能。那是天才!不是普通人。我們是普通人,不是天才。所以我們要怎麼學?我們得按部就班的學,我們得慢慢一點一點放下。他是一下就能放下,這個我們做不到,不要說是中下根性,上根也不行,也做不到。能大師那是上上根人,上中之上,這個我們要承認。

  那我們怎麼辦?我們一定要放下。所以我頭一天見章嘉大師,他就教我放下,就教我捨,布施就是捨。因為煩惱的根,總的根,就是我們講「捨不得」,這就糟了,糟透了。捨就是把煩惱放下,一定要先從身外之物,為什麼?容易,這有難有易。終極的目標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那就成功,那就功德圓滿了。對於自己的身體、對於外面的世界,一切的一切,沒有一絲毫貪戀,真能放下。所以還是要從事上下功夫。

  最忌諱的是佔有。你看我在講經的時候,這麼多年來常常提醒同學,如果真的想契入佛法,一定要把控制的念頭捨掉。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一般人都想,我要控制、我來管他,這個念頭不好。佔有,就更強烈了,要擁為己有,這是輪迴業!現在這幾年來,我們因為參與世界化解衝突、促進世界和平這些工作、會議,所以我又提出一項,比這個更微細的,對立;對立比佔有、比控制還要微細。我們對一切人事物,把對立的念頭放下,你才能夠真正做得好這個化解衝突跟安定和平的工作。為什麼?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了,我們自己身心調和了,就是首先自己要和,自己不能和,你怎麼能叫外面別人和?那是做不到的。這個功夫不容易!所以學佛的佛弟子,決定不可以對一切人事物有佔有,不能有控制。

  你看我們前面,還沒有多久之前我們念到的,就是在這一卷經文裡頭,佛跟我們講得非常好。五欲,不求五欲,不求就是沒有佔有的念頭,沒有控制的念頭。不求五欲,五欲是財色名食睡,再擴大講,五欲後面就是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。世出世間統統要放下,你要不肯放下,你一生學佛只是學點粗淺的皮毛知識,真正佛法你是一毫一厘都沒有辦法契入。為什麼入不進去?就是你自己的障礙太大了。佛門廣大,什麼都包容,你自己有障礙進不去。

  為什麼不捨掉?把障礙捨掉。障礙捨掉之後,於一切不再執著。不再執著就是說你不再有佔有的念頭,不再有控制的念頭,真的放下。放下是做好事,可以布施給道場,正法道場,布施給它;找不到正法道場,布施給學校。像我們這些經典,我們印的這些《大藏經》,我們買了不少的圖書,台灣印的《四庫薈要》,我們先後總共買四十九套。我們沒有佔有,我們沒有控制,贈送給學校,贈送給學術機構,贈送給真正修學的道場。要捨,不捨不行。捨得愈乾淨,你就會感到好輕鬆!你不捨,好像背了很沉重的包袱,我們常常講有壓力!

  想想過去,世尊在世那沒有話說,每個人就三衣一缽,什麼都沒有。天天聽世尊講經,就是上課,沒有書本。佛沒有教材,大眾也不需要去做筆記,只是聽,專心聽,心地清淨,什麼都放下,他聽能記得住。經典,我們都知道,釋迦牟尼佛圓寂三個月之後才第一次結集。這些弟子們把老師,佛一生所講的,就自己能夠記得的,給大會做報告,這個報告就有人記錄。參加大會的人都是阿羅漢,他們給你做證明,不錯,佛是這麼說的,記錄下來,這樣成為經典。

  他們記沒有錯誤嗎?對,有五百羅漢給你做證明,沒錯誤。為什麼能記得?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表面上他們是大阿羅漢,就是見思煩惱斷了,實際上他們的無明都沒有,都破了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所以二種生死,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,永遠離開了。這個理事都要很透徹、很明瞭。放下執著,六道的生死就沒有了;放下分別,再破一品無明,四聖法界的變易生死沒有了。你到哪裡去?你到一真法界去了。《華嚴經》上講法身菩薩,你是法身菩薩,就是底下這一句講,『則獲功德法性身』。我們今天這個身是業報身,很苦,你受業力的支配。為什麼不把業力放下?

  真正覺悟到,我們現在這個身就是法性身。這是什麼?你在相上見到性,我們在大經裡面常常念到,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。相是幻相,性是真性,性可不是假的,相是假的;相,剎那生滅,了不可得。我們今天看的這個相,古人說得很好,這個現相是什麼?我們的身,包括虛空世界,森羅萬象,它的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相似相續,說得好!

  前一念跟後一念不是一樣的,因為一切現象,整個大自然一切現象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那個心是什麼?心是性,就是法性。從法性所現的,那就是整個宇宙都是法性身,不單單是我們這個,全部都是的。身是當體講,它有個體在,法性身。法性是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遍滿虛空法界,法性。法性身呢?法性身有身相,所以說法性變出來的就稱為法身,法身就是法性身。說了一個身它就有相,叫法相,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。但是這裡面,法相有生滅,法性沒有生滅。法相剎那不住,所以佛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就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。

  你要是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你還要不要執著?你還要不要分別?你還要不要起心動念?統統捨掉了。所以我們想想惠能大師當時他聽五祖忍和尚說法,他真的懂得了,徹底放下。五祖給他印證,給他做證明,真的他見性了,在相上見到性,這就叫成佛,禪宗裡面講「明心見性」,他的心不迷了,醒過來了。我們對自己的心不明,不明就是迷惑,迷惑你就見不到性,就見相,見相不見性。不迷惑的人見相就是性,性相是一,性相不二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性是真的,相是假的,真假不二。所以你也不要執著這是真,也不要執著那是假,你執著就見不到性。有執著的人,執著的人很多。沒有執著的時候,人在哪裡?在四聖法界,這叫分別,雖然他不執著,他還分別性是真的、相是假的,他有分別。分別破掉,放下了,他就是菩薩。菩薩最後還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也錯了,起心動念叫無明,叫一念不覺。你要曉得,覺性是不動的,起心動念是動的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一念不覺,動了。我們今天的話講,這講得很粗,你被外面境界影響了。你看到你喜歡看的東西,多看一眼;聽到喜歡聽的音聲,多聽一會兒,這就是無明,就是起心動念。佛菩薩在境界裡面起不起心動念?起心動念、不起心動念,不也是分別嗎?所以他那個境界裡真正叫入不二法門,起心動念他沒有,不起心動念也沒有,二邊不著,這叫中道。這很難懂,很不好懂。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得大自在!為什麼?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。章嘉大師當年教我是從總的綱領上說,沒說得這麼詳細,你看他只教我看破、放下就得自在。大乘教裡講得清楚,講得細,可是那時候我們初學,如果講得這麼細,愈講愈糊塗。

  所以,講東西是有階段性的,你剛剛接觸,你懂得很少,給你講得很淺、講很重要的,所謂綱領。像《三字經》上,一開頭講綱領,「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」,給你講這個。這個讓你聽到似懂非懂,不要緊,以後慢慢再提升。你也漸漸長大,智慧也有了,理解的能力也強了,逐漸把問題由淺而深再教給你。終極的目標是叫你徹悟,決不是叫你記問,你把它記得很清楚沒用處。為什麼?你不能解決問題。解決問題是了生死、證菩提,這個叫解決問題。所以你的問題解決不了,你還是在六道搞生死輪迴,這太可憐了。所以這一首是「得法」。

  下面,『以法威力現世間』。這是說明菩薩逐漸到這個程度了,已經在轉了,轉什麼?轉業報身為法性身,這是轉!這一轉就是佛門裡面講的乘願再來。為什麼?這一轉之後,生死沒有了,六道也沒有了。可是人的身體依舊還留在六道裡頭,跟六道眾生天天和光同塵,還混在一起。六道裡面眾生認為真有六道,真有生死;轉過來的人知道,六道是一場夢。就好像在作夢當中一下明白了,我現在是在作夢,夢不是真的。但是他還沒有醒過來,他還在夢中,但是已經完全覺悟、明白了,我是在作夢。這就是將轉還沒有轉成功的人,還沒有得位次的人,就像這個情形。他跟這個世間人不一樣了,世間人有苦,他沒有苦,跟乘願再來的菩薩幾乎沒有兩樣,至少我們可以說他得到相似的。一真法界裡面的諸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是感應,我們眾生有感,他應,應化而來的。

  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真正修行到這個程度,見性,在相上見性,看到所有一切現相沒有一樣不是法性身,法性身統統是法性現的相。這個講法如果諸位很難理解,還用古大德的比喻,譬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我過去曾經參觀一個工廠,也是我們佛門的同修,他做首飾,黃金的首飾,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假的是什麼?鍍金的,你看起來跟真金沒有兩樣,它是鍍金的,外面確實是真金,裡面不是的。這個首飾真漂亮。所以它價錢就很低,一副耳環、一個項鍊,大概價錢不超過十塊美金。人都喜歡戴,為什麼?丟了不心痛。我參觀他的工廠,展覽館裡面一萬多件,沒有一個是相同的,美不勝收。

  古人講的以金作器,我們把金比喻作法性,把這些器比喻作法相,一萬多種金器沒有一個是相同的。會看的人,這麼多東西是什麼?黃金!說黃金就是說它的性,樣子怎麼變,金沒有變。你能夠看到現在這個世間萬事萬物,看宇宙森羅萬象,你忽然覺悟了,它全是法性,就好像這無量無邊的金器全是黃金。你真的能夠看到,你的心,平等心生起來,你不會說看這個喜歡,看那個不喜歡,不會。為什麼?全是平等的,你不會在這裡有分別,也不會在裡頭執著。包括自己身跟所有一切眾生身一樣的,跟一切眾生身是一樣的,跟花草樹木、磚頭瓦塊也是一樣的,決定沒有兩樣。你心就定了,這個定就是三昧現前,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不起來了。這裡講的是「若知煩惱無所起」。

  那麼你就曉得煩惱怎麼起來的?不了解事實真相,你才會起這麼多煩惱。知道了一些,就會放下一些。阿羅漢知道執著是錯誤的,他把這個放下,放下,六道就沒有了;菩薩能夠把分別放下,四聖法界下面的二層,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就放下了,他提升到上面去;再把妄想斷掉,他就出了四聖法界,真的就回歸到法性土。一真法界是法性土、法性身,身土不二!這個境界沒法子說,叫不可思議。

  不可思議不是說說不出來,不是這個意思。你不能思,為什麼?你想想看,你一思一想是不是立刻就墮落到妄想分別執著?對!議是議論、言說,你一說也墮落了。所以,一真法界的相是什麼?清淨寂滅。哪裡像我們這樣的教學這麼辛苦,要說這麼多話,沒有!不能用這個,用這個就落在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頭有言說,為什麼?十法界是用心意識。一真法界,心意識沒有了,轉八識成四智,沒有了。所以那個境界裡面是定慧,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。

  在我們世間修行證得這個境界,我們就用惠能大師做例子,惠能大師證得了,確實他是透徹的明瞭。可是他還在這個世間並沒有走,他能不能走?能,他生死自在,我們講他生死自在。為什麼不走?這個世界跟他有緣,他不必走了再來,這一念轉過來的時候,他就把業報身轉變成乘願再來身。不必到華藏世界打個轉再來,用不著,這身馬上就變了。所以境隨心轉,心念一轉,整個境界都轉了。所以你要問,能大師開悟之後,他的身是什麼身?他的身是法性身。他還在這個世間,他在這個世間住的是什麼土?是法性土。我們是業報身,我們是業報土。看到好像是一樣,感受完全不一樣;換句話說,他過的是一真法界的生活,我們過的是六道輪迴裡面人道的生活,不一樣!使我們對他感到莫測高深,這是事實。

  能大師為我們的示現,世間人都知道,沒有人不曉得。像能大師那個境界的,真的在歷史上不是他一個人;頓悟頓超,那他是一個。就像他當年在世,他所接引的四十三個人,這些人都入了他的境界;換句話說,跟他一樣。但是在修行證果沒有像他那麼快速,沒有像他那麼簡單。都是用了若干年的工夫,還有人用十幾二十年、三十年的工夫,才豁然大悟;不像他那樣的,他那是幾天的工夫。他跟五祖見面,在黃梅八個月就只二次,一次是去拜訪他的時候,第二次是傳法。當中雖然在黃梅,在廚房裡面工作,沒有機會見面。偶爾在賣柴,聽到一個居士念《金剛經》,也是那麼一次!總共起來,你想想看三次。

  我們《華嚴》讀到這個地方就明瞭了,他到底是怎麼回事情。在理上講,放下就是;放不下就難了,這個事情佛菩薩幫不上忙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二首偈:

  【若獲功德法性身。以法威力現世間。則獲十地十自在。修行諸度勝解脫。】

  這一首是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的「結位」。在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,這不是真正的十地品。而是十信位的菩薩對於上面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對於上面這些課程也在學習,兼而有之。這就是《華嚴》上給我們講的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

  無上甚深微妙法,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就是十善業,就是《感應篇》,就是《弟子規》,無上甚深微妙法。所以它才有用處,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如果不能落實在生活,不能落實在工作,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個東西學起來就變成玄談,說得很好聽,沒用處。所以佛法它徹上徹下,真的是一體,好像是一座五十五層的大樓,建立在一個地基的基礎上。這個地基就是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、《弟子規》,你才曉得這個東西多重要。所以沒有這三個根,什麼都談不上,你所研究的這些東西都是玄學,說得好聽,講得天花亂墜,一點都用不上。那是李老師所說的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。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依舊是罪業,換句話說,出不了六道輪迴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我們在此地看到十信修十地的課程,到將來你看到十地、看到等覺,也修初信位的課程。初信位是什麼?就是我們講的這些基礎,就是《弟子規》、十善業、《感應篇》,百分之百做到,沒有絲毫欠缺。這叫真實的受用,方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就說的這個。

  在這麼多年來,我把修學歸納為二十個字,很簡單。這二十個字,前面十個字是講發心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。我們起心動念決定沒有違背,這是菩提心;起心動念都跟這十個字相應而沒有違背,這就叫發菩提心。下聯十個字是行菩薩道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,行菩薩道。所以,自在太重要了,不自在怎麼行?不自在就有苦、就有障礙。只要有智慧你就得自在,為什麼?智慧看破,看破之後,你肯定放下,不需要別人勸的。你自己歡歡喜喜的放下煩惱、放下包袱,今天我們講放下壓力;身心都沒有壓力,你說多舒服,多自在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講十地菩薩十種自在,我們也得略略的介紹一下。第一個是「命自在」,生死沒有了,了生死,在這個世間住世隨意。隨意不是隨自己的意,為什麼?自己沒有意思。自己要有意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,所以自己沒有了。隨意隨什麼意?隨一切眾生的意。眾生有緣,多住幾年,決不礙事;就是眾生他想親近你,想聽你的教誨,你就多住幾年幫助他們。如果眾生對你的緣盡了,真的緣盡了,常常接觸,疲厭了,聽到你天天嘮叨老生常談,不想再聽了,不想再聽就可以走了。生死自在,這是叫壽命自在,這是生死自在。

  第二個,「心自在」。心怎麼自在?心裡頭沒有妄念,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心是定的。諸位要曉得,心動就不自在,心像一潭止水一樣,清淨沒有染污,又沒有波浪,這個自在。心起用的時候就是智慧,不起用的時候就是寂靜。不起用的時候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叫根本智,根本智是般若無知,念頭不起,般若無知。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,別人來問你、來請教你,你一絲毫障礙都沒有!叫心自在。

  第三個是現在一般人、世間人所希求的財,第三個「財自在」,是自性裡頭本有的相好。你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財是屬於相好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法身菩薩各個都是這樣的。那我們想:現在眾生這麼苦,法身菩薩這個財自在為什麼不拿出來布施給全世界每個人,讓每個人都過富裕生活,這個人不是皆大歡喜嗎?佛菩薩能不能做得到?能。為什麼不做?他沒有福,真的,沒有福報。不是佛菩薩吝嗇,不是佛菩薩不給,他沒有這個福。所以佛菩薩勸眾生要修福,這個才能夠跟因果相應。佛菩薩送些金銀財寶來,他不勞而獲,能享嗎?這個道理要懂。如果人人都修福,福報是自然現前,佛菩薩也真加持得上。

  世俗諺語常講,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是命中注定,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,這個話好像是宿命論,沒錯。佛法講命運可以改,斷惡修善,命運就改過來了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我在年輕的時候見到一位將軍,也認識,少將,升中將。這個案件批准了,還沒有發布,內幕的消息傳出來,告訴他:你升中將批准了。非常高興,請些親朋好友來慶賀,實際上命令沒發布,他先得到消息,高興。就在大家為他慶賀的時候,酒一喝下去就死了,過世了。也很歡喜,沒有痛苦。所以事後很多人說,他只有少將的命,沒有中將的命。你看命令還沒有發布,只是消息透露,就已經把他壓死了。他只有這麼大的福報,就不能多給他。所以不是佛菩薩不慈悲,這個道理你要懂,福報現前,你承受不了!凡是承受不了的果報,後頭一定帶來災難,佛菩薩絕對不叫人受苦,這是我們應當要理解的。菩薩本身財自在,度化眾生需要用的這些東西他不會有欠缺。

  第四個是「業自在」,業是事業。菩薩的事業是教化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度眾生沒有障礙。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教化眾生不是那麼順利的。僧團裡面有提婆達多、六群比丘,不聽話的,不聽教誨的,破壞僧團形象;外面有六師外道,其他宗教批評毀謗,許多障礙,不是一帆風順!這是世尊示現給我們看的。他老人家在世,弘法利生都那麼困難,我們怎麼能夠一帆風順?不可能!我們自己的智慧、福德比不上佛,現前社會上這些眾生,沒有佛當時在世那些眾生的淳樸,所以應當是比世尊那個時候,自己自修要困難百倍都不止。你要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、破迷開悟,同樣的也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困難百倍都不止,這個要知道。

  自在怎麼說法?自在是說佛菩薩自己,所有一切障難不是佛菩薩這邊的,是眾生那邊的業報,這個我們要曉得。像在現前,這個世間人對於宗教誤會的很多,不了解的很多,拒絕、排斥的很多。世界很大,哪裡沒有障礙就到哪裡去,不一定一定要守在這個地方,這個道理要懂。尤其現在科技發達,我們用網路教學,用衛星電視教學,好,這就沒有障礙了。不願意聽的,他不接受;願意聽的,他打開這個頻道他就收到。

  道場不是個真正六和敬的道場,道場裡面的大眾煩惱習氣都很深,有些聽經同修不願意來道場,行,他在家裡網路上收看。這不就很自在嗎?你不喜歡見到的人,可以不要跟他接近。這真叫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就是業自在。所以今天建道場,像我們這個小小的「佛陀教育協會」,夠了,已經對全世界弘法了。每天跟電視機面前、網路面前的同學一起來學習,你說多麼快樂,多麼自在。我們的課程也全部都做成光碟,偏遠地區、不方便的地方,沒有這些設備的,我們的光碟可以流通。向我們這邊要,索取,免費供應。如果有問題,你可以傳真過來,或者用電子郵件傳過來,我們每個星期五有二個小時專門為大家解答問題,教學相長。這是業自在。

  第五,「受生自在」。這是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。現身,化身就不必說了,講應身,應身到什麼地方去,受生自在。不像我們凡夫,我們凡夫不自在,是業力牽引你的。所以我們講過,有引業、有滿業,是業力牽引,你一點都不自由。可是菩薩自在的,菩薩來受生,當然也是有感應的。像釋迦牟尼佛選擇淨飯王做父親,摩耶夫人做母親,淨飯王跟摩耶夫人過去世生中統統都有緣分,自己能做得了主宰。

  第六個是「願自在」,這個很難得。願是什麼?希求。菩薩還有希求嗎?沒有,沒有才自在,有就不自在。沒有怎麼樣?沒有,隨緣!隨緣才自在,沒有一樣不好,沒有一樣不快樂。像我們常常說的,經上給我們講的,「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」;我續了二句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你的願就自在。所以境界裡面要懂得轉,你要會轉。怎麼轉法?《華嚴經》上教我們,把諸法實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性是真的,相是假的;性上掌握住,相上不必在意,就得自在。你要是顛倒就不自在,顛倒是著相,著相就不見性,這是大錯特錯!

  性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,所以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相跟那個恰恰相反,相是有生有滅、有來有去、有常有斷、有一有異,它是幻相。所以像你參觀金器展覽的時候,你統統看到全是黃金,你對於所有的器皿就不會分別、不會執著。為什麼?平等的。著相,貪這個式樣,貪那個式樣,你就有分別執著,你心就不平。心不平,心就不清淨了。不清淨是被染污,不了解真相是迷惑顛倒,那你怎麼會自在?

  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願有求的人很多,於是他就有「求不得苦」,八苦裡頭求不得苦。如果你對這個世間真正做到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於世無求,求不得苦沒有了;於人無爭,怨憎會的苦沒有了,愛別離的苦也沒有了,八苦裡頭這三種就沒有了。這三種當中,三種苦就是你有願有求,你就有這三種苦。然後你就曉得願求是怎麼回事情,願求是求苦,求不到樂。所求全是苦,叫自找苦吃!這不叫愚痴叫做什麼?你有智慧,你自然放下了。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,無爭,愛別離、怨憎會沒有了;無求,求不得苦沒有了。智慧開了,生老病死苦也沒有了,這才真正叫願自在。

  第七個,「解脫自在」,這個「解脫」要簡單的說一說。我們念ㄒㄧㄝˋ,念去聲,念去聲作動詞講,把它解開,脫是脫離。解開的是什麼?煩惱。脫離的是什麼?生死,六道輪迴。從什麼地方解脫?從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你為什麼放不下?因為沒有看破。所以解脫自在的祕訣,是在對於諸法實相的認知,也就是在看破。這個問題對於一般根性的人來說,除了上上根,那是例外的,六道凡夫上中下根都要接受佛菩薩的教誨。而接受教誨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好學、受教,他成敗關鍵就在這四個字。自己要好學;受是真正肯接受,這個受是什麼?依教奉行。

  譬如佛教我們不殺生,我們連對於傷害眾生的念頭斷掉了。再小的小動物,蚊蟲螞蟻,甚至很小很小的小動物,決定沒有傷害牠的念頭;傷害的念頭沒有,當然沒有傷害牠的行為。真做到!做到之後,牠有感應,很不可思議,把佛法,佛在經上講的全都給我們證明了。證明什麼?證明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可以溝通,真的是生佛不二。我們不但跟這些微細的動物能溝通,跟植物也能溝通;功夫更深的,跟山河大地都能通,那就是改變風水。改變風水是化解我們現在講的自然災害,自然災害會化解,這叫解脫,脫苦,化解災難。所以要好學、要受教,非常重要的是受教。

  世尊給我們講的這十條,是務必都要做到,要非常認真努力去學習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真做,非常認真努力去做。而且這十樣,它的境界深廣沒有邊際,我們現在開始學佛的時候認真在做,到等覺菩薩還是認真在做。全部的佛法就落實在這十樁事上,這十樁事跟法性身是一體,是不二!我們要想明心見性,要想見性成佛,這十條裡頭有一條做得不圓滿,你就見不了性。所以這個十條是從一入門的時候就非常認真努力的學習,無上甚深微妙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

  我們現在非常遺憾的,就是學佛的同學很少真正能做到,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疏忽家庭教育的基礎。中國的文化,五千年來,如果說什麼是中國文化的特色,可以說就是家教。我們在講席裡講過很多次,家教是根,家教教什麼?人性本善。本善落實在哪裡?落實在父子有親。那個親情、那種親愛沒有條件的,不附帶任何條件,自然的、天性的,本性本善,裡面根本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

  你們想想看,特別是在嬰兒三、四個月的時候,你去觀察,這是非常的明顯。因為嬰兒時候,父母對他還沒有什麼要求,小孩對父母也不懂事,但是已經看出小孩對他父母的愛。你從他的表情,他不會說話,你從他的動作、表情上你能看到。見到父母,給父母抱著不放,你能看到。所以天性,中國的教育它真正的目的,就是希望這種自然的、本性的這種親愛,如何能夠在一生當中保持不變,這就靠教育,天性。第二個目標,是把這種親愛如何發揚光大,從親子之愛發展到愛兄弟、愛家族、愛朋友、愛鄰里鄉黨、愛社會、愛國家,到最後發展到凡是人皆須愛。在佛法裡推展到眾生,那就是大慈大悲。這是中國教育,這是中國文化。

  所以我們早年初到美國去,到國外,海關檢驗都非常嚴格,問話也問得很多。外國人他都把每個人當作壞人來看待,他不相信世間有好人,都是壞人。你要如何拿出證據證明你是好人,你不是壞人。這跟我們東方不一樣,我們東方五千年來沒有想到人是壞人,我們想人都是好人,這個想法恰恰相反。所以初去的時候很不習慣,為什麼人家對我們這麼懷疑?到以後了解,他們的傳統文化跟中國不一樣。

  中國你看從小就教你,「四海之內,皆朋友也」,心目當中沒有一個是壞人!縱然是做了壞事,作惡多端的,自然能夠體諒他,不忍心去責備他,希望感化他,讓他回頭。這是中國人,這是中國文化。老祖宗、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「以責人之心責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」,這是幾千年來做人的原則。一般人責備別人很苛刻,要拿責備別人的心責備自己;自己做錯事情就原諒,拿原諒自己的心去原諒別人,你做人才能做得到家。

  中國人一生教學的目標就是希聖希賢,希望你做聖人,做賢人、君子。所謂聖賢、君子,與性德相應,不違背性德。十善業道是性德,你要違背就錯了,十善業道是你本來就是那個樣子,這個不能不懂。所以這個你能夠解,解的什麼、脫的什麼,解是智慧,要用章嘉大師的話來說,解就是看破,脫就是放下,確實是從總的綱領上來講。

  第八個,「神力自在」。這是我們講的如意無礙,用現在的話說,神力就是能力。無論做什麼事情,沒有能力不行,你的能力自在。能力從哪裡來的?當然離不開智慧。像學東西,智慧高的人一學就會,無論學什麼他都能學得那麼好,這就叫神力自在。我們要想培養自己,必須從兩個方面培養自己的能力,一個從德行,一個從智慧。德行、智慧如何落實?就用十善業道來講,前面九個是屬於德行,最後一條不痴是智慧。用前面九條養最後這一條,前面九個具足,後面這條就圓滿了。所以求神力、求智慧,這些方法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

  你現在學《弟子規》,你真正把弟子規落實,神力自在的基礎你就有了,確實你有這個基礎了。然後慢慢再提升,提升一定是從德行上提升。諺語所謂「福至心靈」,有德行的人就有福報,有福報他心就靈,靈就是他心裡面充滿智慧。德行、智慧合起來就是神力自在。《太上感應篇》是德行,十善業道是德行,也是智慧。十善業道是綱領,弟子規跟感應篇是細目,有綱有目,綱是總綱,總的說。這一條怎麼樣落實,在《弟子規》、在《感應篇》裡面就講了很多條。實在講說是說不盡,你讀了之後觸類旁通,你真的就得受用。然後才知道真的是自在,一點都不假。

  有神力,無論辦什麼事情沒有辦不通的,同時你還會得到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,這是肯定的。因為在菩薩道上沒有為自己的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是為利益眾生。成就自己還是為眾生,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,像此地講的十種自在,十種自在是不是為自己?不是。有大自在才能幫助苦難眾生,才能幫助眾生覺悟,才能幫助眾生破迷,幫助眾生真正離苦得樂。離苦是離三界六道、離十法界,這真正離苦,徹底離苦,這《華嚴經》上教我們的。現在時間到了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