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四六卷)  2002/3/1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646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普賢三昧品」:

  【出生一切諸三昧法,普能包納十方法界。】

  這兩句是「出納一對」,出是講「出生三昧門」,這個意思是說「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,皆從此生,此為諸定本故。後攝受法界門,終歸此故,法界體性故」。這兩句經文跟前面合起來,這四句說明這個大定無所不入,它的境界深廣無際,總的解釋是毘盧遮那光明遍照之意。三昧是正受,一切諸佛如來,一切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各個修證的方法不相同,所以就成了無量三昧。『一切諸三昧法』,就是無量無邊修學三昧的方法。那要問,我們淨土法門修不修?當然修,不修怎麼能成就?淨土用什麼方法修?方法也是很多,我們採取的是持名念佛的方法,《十六觀經》裡面第十六觀。十六觀是完全講修念佛法門的,最後這一個方法就是持名念佛,執持名號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特別提示這一個修學方法;修學的目標,《阿彌陀經》上說得很清楚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,要達到這個目標。「一心不亂」是三昧,淨宗稱之為「念佛三昧」,「心不顛倒」是智慧,還是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所有一切佛法,世尊所傳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沒有一個方法不是修定的,這一點同修們特別要記住。如果不是修定,那就不是佛法,那就離開戒定慧了。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跟諸位說,是修戒定慧三學的方法,門徑無量無邊,所以才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方法不一樣,方向一樣,目標一樣。世尊為什麼要說這麼多法門?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為了契一切眾生的根性,佛宣說無量無邊的方法,以戒定慧三學統攝,無量無邊的方法、門徑統統歸戒定慧三學。

  我們學的宗派不一樣,學的法門不一樣,彼此決定不可以毀謗,毀謗那就是毀謗三寶。而且對於所有的法門不能不信,為什麼?是佛宣說的,我們要不信,那就對佛不信了。一定要信仰,仰信!可以不解,法門太多了,我只要解一門就行,何必多走路?很多條路都能達到目的地,我只要認識一條就行,我不必認識很多。為什麼?條條路都達到目的地,可能有些路近,有些路比較迂迴、比較遠,有人早到,有人遲到,但是你只要走一條路,肯定會到達。早遲沒大關係,並不是很重要,到達才是真正重要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對於所有不同的宗派、不同的法門,恭敬之心油然而生,肯定是尊重的,決定沒有輕慢心,決定沒有毀謗的行為。

  你看看《華嚴》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所表演修行的法門都不一樣,他們彼此互相讚歎、互相恭敬,決定沒有懷疑的,決定沒有輕視的,決定沒有毀謗的,我們要學!普賢菩薩入的這個三昧,一切諸佛毘盧遮那法界藏身,出生一切諸三昧門,換句話說,這個三昧是總說,無量無邊的三昧門都從這個三昧而生。他把總綱領抓到,換句話說,什麼樣疑難雜症到他這裡都解決了。好像我們學佛,你把佛法的總綱領掌握住,那麼不管哪一個宗派、不管哪一個法門,你縱然沒有學,總的綱領原則掌握到了,沒有不能解決的。

  在中國最有代表性的,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。《壇經》是他老人家的語錄,前一篇是他老人家的傳記。他實實在在講,沒有學過什麼,雖然在黃梅八個月,八個月是做勞動服務,沒有到禪堂參過禪,沒有到講堂聽過教,每天只是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,這樣度了八個月。只跟五祖見過幾次面,說話不多。為什麼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傳給他?忍和尚的學生不少,神秀禪師是他學生裡面的上首,上首好像我們現在講的班長。這裡我們要想為什麼,為什麼大眾在忍和尚會下那麼多年都不覺悟?這是盛唐的時代,這差不多將近一千五百年之後,到了今天。今天我們法會當中,許許多多同學不能開悟、不能悟入,你想想有沒有道理?有道理,其來有自。那個時候跟這樣好的祖師都沒有法子開悟,何況在今天這個時代你們跟我?我比不上忍和尚,你們當然也比不上惠能大師。可是這裡頭我們要問一問這為什麼,原因在哪裡?能這樣想,好!如果把這個原因找到,找出來了,我們也有個入處。

  忍和尚明心見性,年歲大了,總想找一個傳法的人。遇到惠能,聽他的言語,觀察他的態度、行持,這個人的根性大利,志氣非凡。當他來見忍和尚的時候,忍和尚是五祖弘忍大師,問他:「你到這個地方來,想學什麼?」他一開口:「想來作佛!」不為別的,你看看這種志氣!你們發心出家了,為什麼?不是為作佛的,當然你就做不了佛。忍和尚會下這些弟子,都沒有作佛這樣的志氣,所以他做不了佛,他開不了悟。能大師的志氣是要作佛,他不為別的。五祖叫他到碓房裡面去修苦行、修福報,你懂嗎?沒有福怎麼能度眾生?碓房是用勞力服務大眾。有許多同學曾經到曹溪去訪問過,也有到黃梅去訪問過,聽說黃梅碓房,當年六祖大師舂米,六祖的個子小,他那個碓重量不夠,他腿上綁一塊石頭增加重量,那塊石頭現在還在。用苦力來服務大眾,八個月!他工作非常勤勞、非常認真,做一般人不願意做的苦力,你就曉得忍和尚為什麼分配他這個工作。

  實在講他們兩個人都在唱戲、表演,給我們後人看的,做模範。你不是要作佛嗎?慧有了,能大師確實有智慧,智慧不凡,沒有福報。作佛,佛是「二足尊」,足是圓滿的意思,慧圓滿了,福還要圓滿,所以叫他修福,為道場大眾服務。再修布施供養,供養整個道場大眾,他的福是從這裡修來的。這個還不夠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之後,叫他離開黃梅去隱居,怕人害他。誰害他?有人不服,要奪取他的衣缽,這個我們在《壇經》上都看到了,那是不服,這就說明他的福報不夠。藏身在獵人隊裡面十五年,給獵人燒飯,現在人講是當伙夫。獵人打的這些獵物,拿回來的時候讓他來宰殺,供養他們。他看到獵物,如果傷勢不太嚴重,還能活得下去,他都放生;傷勢太重、死了,那沒法子,煮給這些獵人吃。自己吃菜,菜跟那個鍋一鍋煮,吃肉邊菜。十五年伺候這些獵人,聽獵人的指揮。你們要想想,那是得了道的聖人,不是普通人,明心見性是法身菩薩,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。給獵人當伙夫,獵人則天天殺生。給他們當伙夫,每天服侍他們、伺候他們,時間不短,十五年!

  如果你們今天要是開悟了,你肯幹這個事情嗎?那你想想六祖大師作斯示現用意何在?你能不能體會到?學佛、開悟、證果,成佛之後幹什麼?成佛之後絕對不是把你供在大雄寶殿裡,天天給人膜拜,不是!為眾生服務。在這裡面為我們示現的是消業障、修忍辱波羅蜜、修布施波羅蜜、修持戒波羅蜜。他也沒有受過戒,他持的是心地戒法,心地真正慈悲。這些野獸跟這些獵人前世有因果的關係,佛經裡面所說的「人死為羊,羊死為人」,互相吞噉;因果裡面常常講,「吃他半斤,還他八兩」,在這裡面叫我們仔細去觀察因果報應。菩薩在這裡面要度這些眾生,一般的廚師把獵物拿回來之後,宰殺來煮,跟惠能大師去宰殺煮不一樣。惠能大師在那裡宰殺煮是超度它,怎麼會一樣?傷勢很輕、能活的,當然給牠授三皈依,放它走了;活不成的,一定給牠說法。

  能大師肯定有這個能力跟禽獸溝通、跟鬼神溝通,他不是普通人!而且還要度這些獵人,什麼時候度獵人?等到十五年之後,他成為大法師,到以後那個獵人想想,「哎呀!這樣的一個聖人,你看看千萬人來崇拜他,當年跟我當伙夫。」慚愧心生起來了,知道從前所作所為錯了,這普度了。你在造作罪業、在迷惑顛倒的時候,這個時候時節因緣沒有成熟,菩薩看著你去造業、看著你受報;到時節因緣成熟,你覺悟了,你想回頭,他就來幫助你。學佛之人,從初發心到無上道,一定要曉得自度就是度他,度他就是自度。這個「度」,用現在話來說,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。全心全力,沒有任何條件,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。心永遠是清淨的,那就是住在三昧,正受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決定不起自私自利的念頭,決定不起控制、佔有一切眾生的念頭,不起,這就住三昧。不起貪瞋痴慢的念頭,不起名聞利養的念頭,只有一個念,這個念是正念,幫助眾生覺悟、幫助眾生回頭、幫助眾生轉凡成聖,除此之外沒有一個雜念。

  「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,皆從此生」,自相,個人證得的;共相是講一個僧團、一個團體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說得很清楚,他老人家講自相,「觀色等六塵入正定,名為自相。」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,決定不被外境所迷惑,絕對不被外境所誘惑,真正做到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不取於相」,就是外不著相、內不動心,這叫做三昧的自相。「若觀無常空等入定,則名共相。」為什麼?「諸法無常,萬法皆空」,這是不管學哪一個法門,大概都不會離開的。從這一方面入定的,這個入定諸位要記住,就是契入三昧的境界,實在講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六祖大師把這兩句話說得更淺、更白一點,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。我們常常講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實在講把自相、共相都包括在其中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就是,這個時候你的受叫正受。

  總得要記住,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你的正受沒有了,三昧沒有了,落在六道凡夫裡面的五種受:苦樂憂喜捨。只要是才有分別執著、才有起心動念,就落到苦樂憂喜捨去了。苦樂憂喜捨不是正受,自性裡頭沒有。自性裡面是正受,這是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、總方法,其他的不管你講什麼方法、講哪個法門,都是修這個法門的方便,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。所以會修的人,他掌握方法。惠能大師沒有修過什麼法門,他的厲害在哪裡?他掌握原則。他一部《金剛經》沒有聽完,五祖跟他講,在我們想像當中,他三更,三更我們現在講十二點鐘,這道場大眾都睡覺了。他到忍和尚的房間,敲門進去之後,忍和尚給他講《金剛經》,這是傳法。《金剛經》講到三分之一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悟了。悟了下面不要講了,一悟一切悟。不但《金剛經》不必講了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不要講了,為什麼?他全都明白了。

  當然他不是普通人,我們佛家講的是再來人,這一生雖然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世法、佛法都沒有學過,過去生中底子太厚了。在這一生當中不管世法、佛法,只要一接觸他就通達明瞭,你有什麼疑難問題向他請教,他就給你解釋、他就給你回答,你聽了就很滿意。這能力從哪裡來的?這個能力跟諸位說,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來的。你們仔細去讀《六祖壇經》,你看看六祖是不是具足這十個字?再仔細觀察他的生活行為,你看他是不是徹底看破放下自在隨緣?他念佛,他不是念阿彌陀佛,覺正淨是佛!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是佛!他念念沒有離開,「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」,這個原則他掌握住了,所以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明瞭,成為一代了不起的大宗師。佛門的大德,世間的帝王大臣、學者名流都向他老人家請教,他的道德學問從哪裡來的?三昧當中出生、流出來的。清涼在此地說,無論是自相、共相,「皆不離如來藏性,性即真如。故起信論云:真如三昧,是諸三昧根本。」這是解釋「出生一切諸三昧法」。

  『普能包納十方法界』,這是「攝受法界門」。「終歸此者,約事法界。法界體性,約理法界」。「包納十方法界」,是從事上講的;法界體性,是從理上講的,文字雖然不多,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們總得要知道,佛在經論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的心想要純淨、要純善,實實在在要遵循世尊的教誨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,不容毫分不淨夾雜,這個修行你真的把根抓到、掌握到了。不要說是對於佛法了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代時教,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是接觸到了,自然有高度智慧的妥善處理,你不會有障礙了。

  前面讀過的三身、三土、三智,都是這個三昧為體性。三身是法、報、應三身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講,毘盧遮那是法身,毘盧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處。盧舍那是報身,盧舍那是梵語,它的意思是淨滿,你們想想看,純淨!那個淨圓滿了,不雜毫分不淨。應化身是釋迦牟尼,釋迦牟尼翻成「能仁寂默」,我們聯想它的意思,從前面貫下來,報身是淨滿,應化身是不是善滿?仁慈是善,清淨寂滅是善,善滿。古人雖然沒有這個說法,我講這個意思你們想想對不對?純淨是報身,純善是應身,體是法身,三身。從這個三昧出生的,以三昧為體。

  三土是法性土,法性是從理上講的,是法身所依的,叫法性土。第二種是受用土,受用土是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他們自己受用的,純淨土。心淨則土淨,心善則土善,他的心純淨純善,所以無論在哪個地方,不管他在哪個地方居住,他就是在地獄裡度眾生,他的心還是純淨純善,他自己的自受用土依舊是純淨土。變化土,那是跟眾生,那是現的相有淨有穢,我們講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;雖然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,佛住純淨純善之土。

  三智有很多種講法,《唯識》、《華嚴》、《寶藏論》跟舊本,舊本就是《六十華嚴》,名相上都有不同。如果就《八十華嚴》本經來說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無礙智,是說這三種。一切智,對於一切事理沒有不通達明瞭的;自然智,覺法自性;無礙智,性相圓融,統統是從普賢三昧生的,你們就想想普賢三昧重不重要了。

  

  

  我們讀到第三小段這兩句經文,「普能包納十方法界」,真叫我們感慨萬千,為什麼學佛的人心量這樣狹小,不能夠容人?心量小對我們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,自己曉不曉得?我們希求菩提大道,而實際上菩提道連邊都沒有沾到。如果你要問這是什麼原因?這句經文就可以給你解答了,你沒有包容、接納十方一切大眾的心量!我在今天早晨寫了幾個字,儒跟佛的聖人教誨,教我們什麼?就是教我們能夠包容接納,換句話說,就是教我們要恢復心量。我們心量本來是很大的,現在為什麼變得這麼小?所以變成這麼小,就是把這個軀殼當作是我,這一生一世全心全力為這個軀殼服務,叫自私自利。心量就變小了,小得很可憐,除自己之外,任何人都不能夠容納。這樣的心量,果報在哪裡?阿鼻地獄。儒佛聖教是幫助我們養成量大福大,無所不容,就是此地講的「普能包納十方法界」,佛法裡面常講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我們本有的胸懷。怎麼搞到今天這個地步?

  我的心量也不大,也是自私自利,我跟你們講過,我在沒有學佛之前,我喜歡讀書,我非常愛惜書籍,我的書籍要是借給別人看了,還給我我也不要,送給他。為什麼?他把我的書弄髒了。很多人喜歡看書,在書上亂寫字,看到哪個地方把書折一個角、折個印子,我看到就很難過,所以我的好書不會借給別人看的。你說小氣,小氣到這個程度,一點福報都沒有!這個毛病是怎麼改過來的?章嘉大師幫我改過來的,章嘉大師教我布施供養,逐漸逐漸把心量拓開了。這五十年來,心量的拓開一年比一年殊勝,證明了量大福大。以前為什麼一點福報都沒有?真的一點心量都沒有,不能容人。我年輕的時候,那個形象很像《了凡四訓》的袁了凡先生,但是了凡先生福報還是比我大,我的福報還沒有他那麼大。這一生修的,老師教導的,我念念不忘老師教育之恩。要不是老師教導,我的壽命早就完了,哪裡能夠活到今天?

  壽命也是屬於福報,全是這一生當中修得的。你要問怎麼修的?沒有別的,依教奉行。老師教導我,我是真幹,我不能不幹,我沒有依靠。孤身一個人從中國大陸到台灣,舉目無親,無依無靠。還算是真正非常幸運,遇到三位好老師,老師對我完全是義務的教學。當時我非常窮困,對老師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,老師是特別用心指導我,這什麼原因?我跟諸位說了,我好學,我尊師。尊師從什麼地方表現?從依教奉行。老師教我的我真做,我能懂,我能行。如果我們對老師表面恭敬,陽奉陰違,老師怎麼會教導你?讓你隨堂聽聽課就算不錯了,不可能特別撥出時間來指導你,這不可能的事情!我跟方東美先生,特別撥出時間單獨跟我一個人上課,我感恩。章嘉大師也是特別撥出時間,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,三年。所以你要問為什麼?真肯學,老師教的總是盡一切的力量要做到;你不肯學就沒有法子,再好的老師幫不上忙。首先我們這個心量要拓開,老師有慧眼,一看就知道沒有福報,這個學生是可以教,很好學;很可憐,一點福報都沒有,所以頭一天就教我學布施、學供養,修福。要拓開心量,要能夠包納別人。

  我這個後面寫的是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明德、親民就是至善的情操。「是故為人應當捨一己之成見」,捨就是放下,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「如是方能顯明德,成親民之大用」,你要是不能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,全做不到。儒跟佛的教誨,聽聽而已,你不可能做到的;換句話說,聖賢教誨的真實功德利益你得不到。所以我讀這個經文,無限的感慨!一定要認真反省檢討,改過自新、回頭是岸,好處是自己不是別人。心量太小了不能容人,最後吃虧是自己。你要曉得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,你不能容人,人就不會容你;我能包容人,人家能包容我;我以善意待人,人家以善意回報我;一個能夠包容人的人,處處得人幫助。看相算命常講,你命中有貴人,什麼是貴人?幫助你的人多。幫助你的人多的那個因,就是你寬懷大量,歡喜幫助別人、歡喜成就別人,人家也歡喜幫助你、也歡喜成就你,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【三世諸佛智光明海,皆從此生。十方所有諸安立海,悉能示現。】

  這兩句是「境智一對」。下面還有兩句,這四句是講「無德不生」,解釋前面大定名稱裡面的「一切諸佛」;「一切諸佛」是什麼意思,我們在這裡看到了。第一句「能成佛智門」,後面一句「示現諸境門」,這是講安立。清涼大師註得好,「謂不體此理,非佛智故」,『三世諸佛』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換句話說,菩薩修行成佛一個也沒有漏掉。『諸佛智光明海』都從普賢三昧生的,所以他才講「不體此理,非佛智故」,體是體會、是體悟,清涼講「體達」,你能夠體會、你能夠通達。大師說得很好,「若能證入藏身之性,即名佛智」,這是「正用起信始覺同本,名究竟覺」。大師這個說法在舉《起信論》作證,《起信論》裡面講始覺同本覺,或者始覺和本覺,始本不二。始覺就是本覺,這就叫做究竟覺,這就叫佛智,入佛智海,這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

 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,我們有沒有始覺?沒有。不要說和了,學佛學到今天從來沒有覺悟過,我們苦,真的是苦!為什麼不覺?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,用佛教術語講,業障太重。業障太重變成老生常談,大家聽了怎麼樣?麻木不仁,不起作用。所以我們不能不換句話說,我們的私心太重,起心動念無不是自私自利,沒有想到利益別人,沒有想到利益社會、利益世間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。講苦難眾生,實在講太多太多了。這個世間大富大貴的人,佛眼睛裡面看他是苦難眾生,為什麼?他現在有很高的地位,有很多的財富,他過得很自在、很快樂、很享受,怎麼說他有苦有難?苦難是他沒有覺悟,他的福報享完之後,他來生的福報就不如今生了。今生的富貴福報是過去多生多劫修的,不是一生;這一生因緣成熟,報得了,他得到這個果報。得到這個果報之後,他享福,雖然修福,修福不如過去,這個話怎麼講?

  諸位我想《了凡四訓》都曾經讀過,了凡先生曾經舉了一個故事。他說鄉村裡頭一個很貧窮的女孩子,到寺廟裡面來燒香拜佛,身上僅有兩文錢,把這兩文錢供養道場,心誠!寺廟裡頭的方丈和尚看到了,親自給她迴向、給她祝福。過了若干年之後,她的福報現前,做了皇帝的貴妃。從這裡經過,看到從前燒香的寺廟,帶了黃金千兩來拜佛、來供養。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,她非常訝異,問老和尚:「從前我小時候,很貧窮的時候,供養兩文錢,你老人家很慈悲,替我迴向祝福;今天我帶這麼多金錢來供養,你老人家怎麼叫你的徒弟來給我迴向?」老和尚講:「以前那個時候你心地真誠,功德大,我不給你迴向對不起你。今天你富貴了,雖然供養千金,你已經有高慢的習氣,地位太高了,你的心不像從前那麼純、不像從前那麼真,我叫徒弟給妳迴向就可以了。」

  你們想想這公案裡頭的意思。今天大富大貴的人,過去生中修福,就像這一個女孩子早年貧窮時候一樣,過去生生世世心地真、心地純、心地善,累積的功德。這一生發了,就好像做了皇后,雖然也修福,不是那麼純的心,也不是那麼善的心,也不是那麼真的心;錢太多了,不做一點好事好像過意不去,因此布施的錢再多,得的福少。那個心真、心純,布施的錢少,得福大了。你從這個事實道理上去想,你就明瞭佛在經上常講量大福大,這個量是心量,不是數量。心真、心純,布施數量雖然少,得大福;心要不真、不純,數量再大,得福不大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這也就是佛經上常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們今天的心想很糟糕,我們起心動念想什麼?幾個念頭為苦難眾生著想?幫助苦難眾生最重要的,不是說他缺衣我們送衣服給他,他缺吃的我們送食物給他,小事一樁,那不是大福。真正的大福是什麼?幫他覺悟。

  聖人的教育能夠永垂不朽,千年萬世都受到人的尊敬,是什麼原因?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這個救濟眾生,我們講慈悲濟世,慈濟眾生這才是真的,是究竟的、是圓滿的。你是救他的法身慧命,不是救他的身命;法身慧命得救,身命自然就得救。救他的身命,不知道救他的法身慧命,這個身命也不久長。這個道理世出世間聖賢明瞭,凡人不懂,所以凡人怎麼修福,說實在話,修不過聖賢人。孔老夫子當年在世,生活環境並不富裕,他教學非常認真,對學生實在講一無所求。學生家境環境好的、富裕的,送他一點禮物,所謂束脩,老師收;家境很貧寒的,沒有能力供養老師的,老師不但教他,有的時候還要救濟他的生活,幫他一點。富家子弟送的財物多,老師還分一點給清寒的學生,他修的這個福大。我們佛經裡面講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三種布施都具足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亦復如是,大聖大賢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教我們怎樣去學習,這是真實智慧。

  一切諸佛究竟圓滿的智慧,是從這個三昧生的。我們讀了就要明白,智慧是從定生的,定就是清淨心。心不清淨就生煩惱不生智慧,心清淨生智慧不生煩惱。世出世間一切法擺在面前,你一接觸就通達、就明瞭,你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,你就認識哪個是真正的福田,我們在福田裡頭種福,這個應當要曉得。沒有這個能力、沒有這個智慧,不知道福田,世間人想做好事的人非常多,他所種的不是福田,所以他得不到福報,他種錯了地方。像我們種植五穀雜糧一樣,他沒有種在肥沃的泥土裡,他種在沙子裡、種在石頭上,不但什麼都得不到,連老本也失掉,這種情形古今中外我們看到很多很多。什麼是真實福田?在從前大家都曉得佛門是福田,所以布施給三寶、供養三寶,真的得大福。為什麼?那個時候的三寶真的是寶。現在的三寶是變了質的寶。那個時候的三寶好比是黃金,現在三寶是黃銅,變質了。

  從前的道場真有修行證果開悟的人,現在沒有了。從前道場真修道、真用功、真如法,現在道場沒有修行人、沒有用功的人、沒有開悟的人,證果更不必談了。仔細去觀察,盡是享福之人,在道場裡頭作威作福,自以為是,道風、學風沒有了,這哪裡叫道場?不過道場也能講得過去,為什麼?他有三惡道,餓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,是不是這個道場?真正福田要智慧去鑑別。得福大小,了凡先生說得很中肯,一定要看它的影響。做一樁善事,它的影響面很廣、時間很久,這個福大;如果影響的層面很窄小,時間很短,這個福就很小。造作惡業亦復如是,你所造的惡,影響的面很大,影響的時間很長,那個罪過就不得了;如果造的惡影響的面不大,影響的時間很短,你這個罪就小,事跟理我們都要通達、都要明瞭。學佛要學智慧,真想學智慧,不能沒有清淨心,不能沒有三昧,普賢三昧我們是望塵莫及,至少我們要修念佛三昧,這我們本宗的。念佛三昧的體還是普賢三昧,普賢跟我們淨宗關係太深了,我們淨土五經一論,五經裡有《普賢行願品》,你看這是什麼關係?夏蓮居說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淨宗初祖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從念佛三昧下手,功夫深了就入普賢三昧。所以這個三昧的體、相、德用我們要懂,盡心盡力去學習。

  『十方所有諸安立海,悉能示現』,這就是「示現諸境門」。清涼大師說:「然安立言,總有三種,一者世界,安立依報。二者聖教,安立妙義。三者觀智,安立諦相。皆法界藏,顯示現前。」法界藏就是法界藏身。第一個是世界,安立依正莊嚴,安立依報,從三昧安立的。「安立」怎麼講法?有許多人疑惑,這個世界我們凡夫觀察天體的運行,日月、九大行星在空中運行都有軌道、都有秩序,一點都不亂;再往深處去觀察,太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系、許許多多的銀河,距離我們是以百萬光年來計算的,為什麼它們這樣有秩序,一點都不亂?「這一定有個人在安排」,於是就想到上帝,大概總是上帝安排的。我們在這裡懂得了,誰安排的?普賢三昧所出生的。普賢三昧是真正的正受,是真正的性德流露,它怎麼會亂?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,要讀《華嚴》,要親證宇宙人生真相,你要入普賢三昧,這部經不可思議!「聖教,安立妙義」,這個聖教直接來講就是指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宇宙全體、虛空法界剎土眾生,微妙之義理都在聖教裡頭,這是佛說的。「觀智」,那是我們做學生的人,「安立諦相」,諦是理,相是事。我們有觀照的智慧,你才明瞭聖教裡的妙義,你才能夠悟入法界的事理。你要沒有觀智,你不能夠入,觀智重要!聖教是老師,觀智是學生這一邊的。

  大師在《鈔》裡面告訴我們,他說這是解釋經裡面「十方所有諸安立海,悉能示現」,「上攝受法界,即言終歸此故。此能現者,文影略耳。皆自此生者,皆歸此故。故知萬物依地而生,終歸於地。」最後這是用地來比喻普賢三昧,記住前面我們所說的,這經上講的,普賢三昧能出生、能出現「三身、三土、三智」等等。就好比大地上面這一切的生物,是依大地而生,最後還回歸大地;這個比喻就說明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切諸佛、毘盧遮那法界藏身所生所現,最後還歸法界藏身。就如同大地上所有一切生物,最後還是要終歸大地,一個意思!說明世界的安立,「十方所有諸安立海」,在毘盧遮那法界藏身統統能夠示現。所示現的別忘了,前面說過的,影像!這是教導我們,你可以欣賞、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執著,你執著就錯了。不但執著是錯,分別也錯了;分別是所知障,執著是煩惱障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