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七七五卷)  2002/7/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 檔名:12-017-0775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,《纂要》,李長者為我們開示的最後一段。他給我們說「若隨法性,萬相都無。隨願智力,眾相隨現。隱現隨緣,都無作者。」在這幾句話裡頭,最重要的是教導我們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隨順法性。隨順法性是什麼人?是明心見性的人。我們沒有明心見性,所以談到隨順法性我們沒分,凡夫沒分,法身菩薩才有分。不但我們沒有分,連四聖法界裡頭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都做不到。那怎麼辦?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,隨順經教。為什麼?經教就是法性,從如來口中、形相當中流露出來的,所以沒有見性的人也能隨順法性。

  佛法裡講依教奉行,就是隨順法性。隨順法性當然能見性,宗門用參究,教下就是用隨順,我們要明瞭。要是不隨順經教,那你就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自己的煩惱習氣是輪迴心;用輪迴心,你三業所造都是輪迴業,學佛還是輪迴業。你要問為什麼?因為你隨順煩惱習氣,把出世間第一等的聖法轉為輪迴法,這個是一切法從心想裡頭轉。聰明的人、覺悟的人轉凡成聖;我們迷惑顛倒,倒過來了,轉聖成凡。長者在此地又說,「凡夫執著,用作無明」,我們凡夫虧就吃在這裡,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就是輪迴心,就是輪迴業。口不說話,身沒有作為,念頭在造業;起心動念,妄想分別,念頭在造業,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夠脫離輪迴真正的原因。所以一定要隨順經論的教誨,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世間人講成見,一定要把自己的成見放下。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執障都沒有了,這個時候我們自己自性裡面的戒定慧都出現了。我們有煩惱習氣,自性本具的戒定慧沒有了,障礙住了,隱了,不現了。佛菩薩他們自性戒定慧現前,所以他所說的、他所做的記錄下來,就是三藏經典。三藏經典從哪裡來的?這麼來的,所以是性德自自然然的顯露。我們隨順三藏經教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。

  末後總結有幾句話,「順法身,萬象俱寂」,這就是講隨順法性,這個世界清淨寂滅。「隨智用,萬象俱生」,這個智用是自性起用;自性裡面具足三個圓滿,圓滿的智慧,那就現相了。「隨大悲,常居生死」,這就是諸佛菩薩為什麼要現身在九法界,為什麼要現身在六道三途,大慈大悲!沒有別的,幫助苦難眾生覺悟,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回頭,如是而已。「隨理智,生死恆真」,隨順真如之理、般若之智,生死與真性都是不二的。生死是相,相是幻相,相之體是什麼?是真如本性;生的體性是真如,死的體性還是真如。所以長者總結:「以此三事,隱顯萬端,不離一真之智,化儀百變。」百是形容詞,不是數字,無量無邊的變化。化儀是教化眾生的方式,無量無邊,總不離一真之智,總不離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樣說大家就容易懂了。長者為我們介紹這一品經的大意,我們就說到此地。

  下面請看經文。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將這品經分為三個大段,第一大段說明華藏因果自體,第二段是說明藏海安布莊嚴,第三段是說明所持剎網的差別,往下經文給我們說明這三樁事情。現在我們先看第一段,華藏因果自體,這裡面有長行、有偈頌。這個大段裡面分中段,也分為兩段,第一段「舉果屬人,顯因深廣」,人就是毘盧遮那如來;後面一段是「彰果體相,辨其寬容」,彰是彰顯,明顯的給我們說出果報的體相。請看經文:

  【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:諸佛子,此華藏莊嚴世界海,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,一一劫中,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,一一佛所,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就是「舉果屬人,顯因深廣」。普賢菩薩告訴大眾,加一個『復』,又告訴大眾;加一個「復」就是又是一個大段落,這是第五品的開端。叫著『諸佛子』,我們今天有緣讀到這一部經、聽到這一部經,好像諸佛子我們也有分,也喊到我們。這個『華藏莊嚴世界海』,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世界,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一個很大的星系,這個星系裡面包括真的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。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是一個佛國土、一個佛剎,像這樣的佛剎無量無邊,可見得華藏世界海大!這個意思我們要明瞭。

  前面跟諸位介紹過,娑婆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黃念祖老居士跟我們說,用現在科學家的講法,多大?十億個銀河系,我們今天科學技術能力還沒有辦法突破。現在知道太空當中銀河系,像銀河這樣大的星系很多,還沒有能看到十億個。看到十億個,那才是一個娑婆世界;娑婆世界之外,像這樣的大世界不知道有多少。這麼大的世界,這麼大的教區,不可思議!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想像到,佛智慧之大、德能之大、相好之大,真的沒有人能比!毘盧遮那是法身佛,盧舍那是報身佛,釋迦是應身佛,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,當來下生彌勒佛也是應身佛。娑婆世界過去千佛、現在千佛、未來千佛,這三千佛都是毘盧遮那佛的應化身。我們從這裡想想,才知道如來智慧福報無法想像。

  可是你要記住,佛在這個經「出現品」第三十七品說過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如來是哪一個?毘盧遮那如來,一切眾生跟他都一樣。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?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診斷出來了。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;妄想又叫做無明煩惱,分別又叫做塵沙煩惱,執著也叫做見思煩惱。一般大乘經上多半是用這個名詞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;《華嚴經》上用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我們凡夫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,就跟毘盧遮那如來一樣,無二無別,沒有兩樣。然後我們就曉得我們修行修什麼?斷煩惱而已,去障礙而已。煩惱障礙去掉了,哪一個眾生不是如如佛!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《圓覺經》上也講,許許多多大乘經論上佛都是這樣說。我們要覺悟,特別是這個經上所講的,我們要發心效法,要發心學習。清涼跟長者,前面都是這樣子教導我們的。

  『毘盧遮那如來往昔』,「往昔」是講沒有成佛之前;『於世界海微塵數劫』,這一句講的時間,不是短時間,長時間;『修菩薩行時』,長時間修菩薩行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,這一段經文他說「指此剎海」,華藏世界海,「是我本師」,本師是毘盧遮那佛,「修因所淨,然因深廣」。這一段講了三種殊勝的德相,第一個我們剛才念的「長時修」,生生世世精進不懈。我們今天修行懈怠,精神提不起來,什麼原因?業障深重。在我們自己這一生學習過程當中,我們體驗到業障要是消了一點,精神就能振作得起來。愈是真修,業障年年輕,你修行有進步;功夫好的,月月有進步。這個進步,我們不必去問別人,自己知道,這個自己是你親身的感受。月月境界不一樣,月月煩惱輕,我這一個月比上一個月煩惱輕。我常常講的,這是最容易檢查得出來的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你就想這個;其他的太微細、太廣大了,我們想不到,我們就想這一點。

  我常常教同學們這十六個字,你拿這十六個字去反省,今年跟去年比較,現前跟上一個月比較。如果你一反省一比較,真的輕了、少了,智慧增長了。為什麼?從前看經看不懂,不知道什麼意思,看註解也看不懂,現在慢慢的能看懂了。從前聽經聽不懂,好像是聽懂了,真的沒聽懂,現在再聽豁然懂了,明白了,就是這個現象,這是好境界。最重要的不能中斷,一中斷你的智慧退轉了,你的道心、智慧退轉,你的煩惱習氣又增長了,最怕的是這個。凡夫修行很不容易成就,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自己要知道,退轉得太厲害了。如果凡夫修行能夠像善財童子一樣保持著不退轉,成佛是一生的事情,不需要多生多劫,一生就成功。善財童子給我們示現的意義非常深奧,他在那裡現身說法,告訴我們一生成就。沒有覺悟的人、不能回頭的人、不能依教奉行的人,這個事情就難了!生生世世,真的是無量劫又無量劫,不只三大阿僧祇劫。

  我們為什麼不學善財?很想學,學得不像,原因在哪裡?原因就在放不下,這個放不下害慘了我們。我們聽經聞法絕對不是這一生才開始,佛在經上可以給我們做證明,我們的修學已經是多生多劫。多生多劫的修行,還落得今天這個地步,這是什麼原因?就是放不下。所以現在我們冷靜想想,心裡頭牽腸掛肚的事情還是很多,你要曉得這就是業障,這是障礙自己不能成就。我們學佛,從前老一輩的老和尚白聖法師、道源法師,這是我們常常親近的,常常給我們講,佛門有一句話說:你要害某一個人,你就請某一個人去做住持、做當家。這個話不是他們說的,可以說祖祖相傳的。為什麼說做住持、做當家就害死你了?真的把你害慘了。你能得清淨心嗎?你能在這裡面放下萬緣嗎?你能在這裡頭一塵不染嗎?那你成功了。如果讓你做住持、做當家,你天天在接觸名聞利養,天天在接觸五欲六塵,你在這裡頭起貪瞋痴慢,那你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。

  所以佛經裡面講,古時候祖師大德,做當家、做住持、在寺廟做執事的,是什麼人?佛菩薩再來的,倒駕慈航!凡夫不行,凡夫幹這個事情,你怎麼能不生煩惱?你生煩惱,你怎麼能不墮落?如果你下面的清眾有修行開悟證果了,你做了一點好事,你當護法護持他,你得一點什麼?人天福報,不能了生死脫輪迴。換句話說,做住持、當家的人要具足什麼條件?最低的條件,我們佛門常講「八風吹不動」,這個人有條件做住持、做當家。為什麼?煩惱輕,智慧長。他沒有自私自利,我講的這十六個字他斷了;決定沒有名利心、沒有傲慢心、沒有嫉妒心,沒有貪圖五欲六塵享受的心,無論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他接觸,他心是平等的,他心是清淨的,心地是慈悲的,這個行!他可以做當家、做住持。不到這個境界,那真的,請你做當家、請你做住持,你不墮落才怪!所以你一定要知道這種職位是為大眾服務的,不是享受的,那你就會做得很如法。你要是認為「這是我的地位很高,我的權勢很大」,你錯了!

  佛法如是,世法又何嘗不如是?你們看看《了凡四訓》,袁了凡做寶坻的知縣,縣長,他有地位、有權勢。他一個善念,下一個命令減租,自己發心修一萬樁的善事,一念就圓滿了。沒有這個權勢,你想做大善事,不容易!他在沒有當縣長之前,天天修的一些小善,發願修三千樁善事,十年才圓滿。功名成就了,考取舉人、進士,又發願修三千樁善事,四年圓滿;太太幫助他,全家做,四年圓滿。到自己有地位、有權勢,一次萬善就圓滿。為人民服務,為眾生服務,為社會服務,得這個權力地位,你要能作如是觀,這就對了。如果不是為眾生服務,這個地位萬萬不可以佔有。為什麼?我佔有,我沒有做事情,我沒有做好事,我也沒做壞事,罪都不得了!為什麼?這個位子是為人民服務,你佔這個位子不為人民服務,這就是過失,大過失,不是小過失。

  寺院庵堂是佛的道場,佛的道場是學校,佛用什麼方法為人民服務、為眾生服務?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用什麼方法?教學,一天八個小時,四十九年沒有休息。佛是用教育,不但言教,身教。身,他說到的他都做到,用這個來為眾生服務,這是大福德,所以得大福報。你們想想,這個世界上哪一個人過世三千年了,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紀念他,還有這麼多人仰慕他,還有這麼多人向他學習,誰能做得到?世間地位最高的是帝王,哪個帝王能做到?在中國孔老夫子,孔老夫子過世二千五百多年了,全世界的人都尊敬他、都仰慕他,許許多多人向他學習。特別是日本,日本人尊敬孔子,向孔子學習的人很多很多!只不過是最近這半個世紀衰了,認真學習的人少了。在民國初年,民國十幾二十年的時候,日本人儒學還很興旺。儒家的學者、大乘的法師,有修有學的人數不少。衰是衰在最近這半個世紀,這半個世紀實在講是大幅度的衰退。這裡頭的因素當然很多,我們要理解。要發憤,要精進。

  修學的時間是無止盡的,絕對不能跟世間教育相比,我念幾年可以拿到什麼學位,佛法這是沒有止盡的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證得如來果位之後,還要去教化眾生,還要為眾生做種種示現,給眾生做種種的榜樣,永遠沒有休息。這樣做是不是會太累、是不是太辛苦?沒有,不會!普賢菩薩《行願品》裡面講「無有疲厭」。為什麼無有疲厭?諸佛菩薩的心願解行與空性相應,這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的。我們為什麼會累?因為有我,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有我的執著;有我,我就會累。你們想想佛菩薩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;無我見,無人見,無眾生見,無壽者見」,誰累了?「我」就累了,沒有我,誰累!所以他不會累,他不會疲倦,他不會討厭,就是因為他無我,諸佛菩薩證得無我法。

  《金剛經》裡所講的境界,我們初學的人看這個境界不是很高,是什麼地位?初發心的菩薩。我們眼目當中,因為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佛不承認你是菩薩。菩薩就是覺悟的人,你還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你沒有覺悟,你是凡夫一個,你還是迷惑顛倒;真正覺悟的人,這個四相沒有了。要什麼樣覺悟的程度才四相沒有呢?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須陀洹,小乘初果。須陀洹如果自己以為證得須陀洹果,那就不叫須陀洹。這個話是什麼意思?自己以為自己已經證得須陀洹果,四相具足,你有我相。誰證得須陀洹?「我」證得了,我相十足!四相具足,你是凡夫,你不是聖人。起碼的小聖,小乘須陀洹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所以初信位的菩薩四相離了。我們拿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,我自己現在在什麼地位?菩薩道上的第一個位次,我們學大乘,初信位的菩薩我得到沒有?一反省就清楚、就明瞭,沒有證得!沒有證得,用一點功夫,努力一點,趕快把它證得。怎麼證得?把自私自利捨掉,起心動念都不能夠為自己想;為自己想,增長我執,增長無明。

  所以大乘法的教學確實有它的善巧,有它巧妙之處。佛菩薩教我們,我們不能不起心動念,要不起心動念我們就成佛了,就不是凡夫,凡夫肯定要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怎麼辦?不要緊,把念頭轉過來,起心動念為眾生想、為社會想、為大眾想,決定不為自己想。把境界轉過來了!不但不為自身想,不能為自己一家想,要為天下所有家庭去想,不能為我自己這個行業想。像我們今天在此地有一個佛陀教育協會,我要是念念為我這個協會想,增長我執。我怎麼想法?念念為整個世界上所有一切道場去著想,我執破掉了。不但為我們佛門所有道場想,我們還要為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宗教各個道場想。心量拓開了,煩惱就沒有了。我全心全力為社會、為眾生服務,盡心盡力。做得不好、做得不圓滿,緣不足,我不是不做,我是真做。

  佛經從頭到尾都講個「緣」,我想幫助大家,沒有這個機會,緣就是機會,沒有機會;沒有機會的時候怎麼辦?充實自己,等待機會。古人所講「進則兼善天下」,進是有機會,你要為天下眾生服務;「退則獨善其身」,退是什麼?沒有機會,沒有機會的時候要修自己,不能夠懈怠。沒有機會是修養自己的道德,提升自己的學問德能,準備等待下一個機會來了,我有能力,我有智慧,我可以為大眾多做一點好事,這是退則獨善其身。進退,這個進退就是替社會大眾做事有沒有機會,有機會是進,沒有機會是退。不管有沒有機會,自己都是在精進不懈,永無退轉,他怎麼會不成就?佛菩薩如是,世間大聖大賢亦復如是。

  德行學問的修養是終身的事業,永遠沒有止盡。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,後面還有一句,「學不了」,佛法裡頭生生世世都在學習。但是一個生死,也就是說我們換一個身體,換一個身體就算是很好吧,我再到人道來,來生再得人身。得人身是小孩,到什麼時候你真正才能發心接著學?至少要十五、六歲;換句話說,你學習期間肯定要中斷十幾年。這是一個真正有道心的人、真正有大願力的人,到十幾歲的時候佛菩薩會來幫助你,會給你啟示,讓你接著前生來學習。這個中斷是很大的一個障礙,所以學習非常非常困難。如果來生得人身,得人身肯定比這一生好,為什麼?你修的有道德,你為眾生服務,你的果報一定殊勝。萬一享福迷了,迷在五欲六塵裡頭,回不過頭來,這個時候麻煩大了!當然有佛菩薩來幫助你,把你喚醒。可是像我們這種博地凡夫,喚醒就相當不容易。到什麼地位你迷了很容易喚醒?一般講四果羅漢以上,他來投胎的時候有隔陰之迷,但是容易喚醒,會有佛菩薩來幫助他;四果以下的,很難!我們現在連初果都沒有證到,所以一轉世就非常危險,很容易墮落。

  這些事實真相,我們要常常有高度的警覺,那怎麼樣?這一生當中決定求生淨土,那你就有保證了,保證你不退轉,這才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的第一樁大事。你要想成就淨土,你對於這個世間一切萬緣你要統統放下;你有一樣放不下,障礙你往生,你不能夠不加警惕。求往生要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這就能成功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,第一段的經文:

  【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:諸佛子,此華藏莊嚴世界海,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,一一劫中,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,一一佛所,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。】

  這一段裡面講了三樁事,第一樁是長時間的修行,前面跟諸位報告了。現在我們看第二句,『一一劫中,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』,我們看這一句。這一句清涼大師的註解,「於多劫,一一遇多勝緣,不唯勝觀、釋迦等佛。」這個時間長,機會當然就多;時間短,機會少,這是一定的道理,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的。他的時間長,他遇到很多好的機緣。這裡頭還要知道用心,那就是與一切菩薩聖人感應道交,靠什麼?靠我們的心願。這個在感應裡頭講得很多,我們心裡頭的念頭能感,佛菩薩聖人他能應。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心、沒有這個願,願力不強就不起感應。願力要很強,很強的願力說實在話,往往也是因環境造成的。

  我年輕的時候,求學的心願很強,什麼原因?抗戰期間失學了。我有能力讀書,沒有機會讀書,感覺得很痛苦。到台灣之後,人地生疏,我一個人到台灣。跟我一道去的有三、四個同學,同班同學,都是很年輕的,沒有積蓄,都是赤手空拳到台灣。我到台灣身上只有一塊銀元,從上海到廣州,從廣州到高雄,身上就一塊錢。我那幾個同學跟我都差不多。所以到台灣之後,自己要工作,自己要養自己。很想讀書,讀書要學費,我們到哪裡去找錢去?沒有機會讀書,但是有很強烈的求知的欲望。利用工作空閒的時間自己學習,自己去找書來看,買書來看。沒有人指導,很辛苦!所以想方法去親近好的老師,問問現在在學校裡念書的那些學生,「你們老師給你們上什麼課,老師怎麼樣?」打聽!從打聽當中,我們就慢慢的了解到,確確實實在本地還有一些很高明的老師。我打聽到之後,給他寫信,把自己寫的文章寄給他看。

  我心裡有個想法,我常常想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如果我是個老師,現在有個陌生的年輕人寫封信給我,他很好學,希望我教他,我一定會教他。我就有這麼個信念,所以就寫信給他。果然沒有錯,跟我想像的一樣,這個老師回信的時候就約我見面。這樣一認識,我所學的東西有了問題就有地方請教了。星期假日我專門就到這些老師家裡頭,老師看到我這麼好學,興趣又是多方面的,他們同行認識的人多,就給我介紹。我在一年當中認識了十幾位,都是非常好的老師。所以每一個星期假日我都去參訪,親近善師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頭,第一句就是講:你要想學,頭一個你要親近明師。老師要去求,求學!我們去向他求,求他來教導我們。

  那個時候我們的物質生活非常艱難,對老師一點供養都沒有,只是一個真誠恭敬心,依教奉行。老師就是看我們這一點,他願意撥出時間來教我。通常都是一個星期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,我們自己感恩戴德。但是我們的緣分還是比不上人家,人家是「一一劫中,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」,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老師。當年我們不懂佛法,我們沒有接近過佛法,不知道佛是什麼。但是很有幸,我親近老師當中有方東美先生,我跟他學哲學。我年輕的時候興趣很多,某些科目都有專門的老師來教導我,哲學我是向方東美先生學的。到最後,這一門東西好,很有興趣,其他的東西我都捨棄掉了,專攻哲學。由哲學裡面方先生把佛經哲學傳給我,我才知道佛經是哲學,從前不曉得。方先生告訴我:佛經是全世界所有哲學裡面最高的哲學。真的,他不是騙我的。

  他晚年在台灣大學博士班開課,開的是魏晉佛學、隋唐佛學、大乘佛學,他在台灣大學開這三門課。以後在台灣大學退休,退休之後輔仁大學請他去,他在輔仁博士班開「華嚴哲學」,他給我介紹的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最後的十幾年,學校開課全是佛法,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權威。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於是我從哲學裡面轉到佛學這邊來,專攻佛學。佛學是最高的哲學,專攻佛學。專攻佛學的時候,這個時候又有一個好機會,都是感應,遇到章嘉大師來指導我。章嘉大師在台灣沒人跟他學佛,他地位太高;地位太高,人家不敢接近他。我是懵懵懂懂的,也不懂得活佛是什麼地位,經過一位介紹人跟他老人家認識。他跟我非常有緣,一見面就生歡喜心,我對他非常敬重,他對我也非常愛護。那時候我二十六歲,他老人家那個時候六十出頭,大概是六十一、二歲。所以你要不肯親近善友,你怎麼能成就?親近善知識的人也多,退轉的人多,為什麼會退轉?信心不足;換句話說,年輕人學問、經驗不足,往往對善知識產生疑惑,退轉了,自己吃虧。

  我在抗戰期間,抗戰八年,雖然失學的時間很長,但是有一個好處,經驗很豐富。這是八年戰爭到處流浪,我看得很多,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。所以在經驗上講,我比我同年齡的這些同學朋友,我比他們成熟得太多了。他們沒有受過戰亂的洗禮,沒有受過這些苦難。再加上我喜歡讀書,年輕人喜歡玩,我不敢玩,我要充實自己。為什麼?一般玩的人,家庭都富有,他有依靠。我沒有依靠,沒有依靠要靠自己,靠自己要靠自己學術、要靠自己能力,你將來才能在社會上生存。這些苦難加在我身上,我對老師非常尊重,我知道機緣非常難得,逼著我非常認真學習,這是我有這麼一點成就的原因。

 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,我不知道能夠親近李老師這麼長的時間。在台中是什麼心情?隨時會離開。換句話說,每天我都非常珍惜,老師每一堂課我絕不放棄。我知道那是希有難逢的因緣,不一定明天我就會離開台中,我就沒有機會了。住在台中當地的人沒有我這個心情,老師住在這裡,長住在這裡,今天學不會有明天,今年學不會還有明年,一直到老師往生了,他還沒有學成。學習的心態不一樣!親近善知識是第一個,這一句就是講親近善知識。諸佛菩薩、善友要知道親近,跟他們在一起,就是不說話坐在旁邊聽聽看看,都得利益,都長學問。

  我的學校教育只念到初中,初中畢業。但是我在台灣工作的時候,我親近這些老師都是大學教授,在當時都是很負聲望的教授。我親近這些人,我平常讀這些書,我能提得出問題來發問。我那個時候的程度不亞於大學生,甚至於還超過。我寫一篇也算是哲學的文章,送給方老師看,方老師約我見面,問我學歷,我說初中畢業。他當時愣了半天,他說:「你有沒有騙我?」我說沒有。我說:「我來親近老師,想聽老師的教誨,一絲毫不敢隱瞞老師。」他當時給我說,他說:「你寫的信、你寫的文章,我們現在台灣大學哲學系的學生寫不出來。」我就告訴老師,雖然失學多年,沒有機會受學校教育,我在工作之餘我讀書,我書讀得很多。善友接待一個學生,觀察入微,他才會接納你。所以我們自己好學,一心一意想學,這就是感。當時這些教授們,他們能夠接納我,應!這在佛法講顯感顯應。那個時候我們不曉得這些名詞術語,不知道,學佛之後才曉得,感應道交。這裡頭有沒有佛菩薩幫助?肯定是有,只是自己不知道。

  這樣子一步一步我轉向正規的佛法,接受章嘉大師教誨三年。大師圓寂之後,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,我跟他十年。所以我在佛法正規修學十三年,兩個老師教我。十三年如一日,學成之後,我也就上台講經,也在佛學院教學,守住老師的規矩,不敢違越。這是什麼?尊師重道!自己腳跟沒有站穩,要不依靠老師,古人常講的「不依規矩,不成方圓」,一定要遵守老師那個規範。這樣子磨鍊,講經在講台、教室磨鍊,十年腳跟才站穩,自己智慧慢慢開了,對於經教的意思有新的發現了。新的東西是從舊的註疏裡頭生出來,古人講的推陳出新,就有這個味道,那就歡喜了,法喜充滿。得到一點新的東西、新的啟示了,找時間到台中向老師報告,要得老師的印證,我這個發現有沒有錯誤?違不違背教義?老師給我做印證。年年月月沒有休息、沒有假期、沒有中斷,才能成就。

  過去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,同學們接受短期的訓練,可以說是相當成功。但是畢業之後,如果沒有講台練習,半年生疏了,一年就完全退轉,很不容易成就。這個要福報,這個福報就是機會,有福報有機會給你練習,沒有福報遇不到這種機緣。可是那個福報,福是什麼?福是你有恆心、你有毅力,你真正發心弘法利生。沒有機會,佛菩薩會給你找機會,會替你安排機會,這是我一生當中有這個感應。機會在哪裡,自己是一點訊息都沒有,到時候來了,佛菩薩在當中安排。這一點也是章嘉大師教我的,所以我這一生心是安定的。老師教我: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,你自己什麼都不要操心。我是真聽老師的話,這跟別的學生不一樣,老師教導我的,我百分之百的依從。我這一生什麼事情、天大的事情來了,我不操心。為什麼?佛菩薩替我安排的,佛菩薩是我的依靠。

  章嘉大師當年告訴我,人靠不住,佛菩薩可靠。為什麼人靠不住?人是感情的動物,他會變。今天他高興,他喜歡你,明天不高興,討厭你;人不可靠,要靠佛菩薩。靠佛菩薩,你沒有堅定的信心,沒有感應;堅定的信心、堅定的願心、堅定的修行,感應不可思議。大師當年教導我的,我在這個修學五十年當中,我認識章嘉大師是在我接觸佛法一個月以後,緣很殊勝。他老人家教導我的,我已經做了五十年,跟他所說的完全相應。我怎麼能不相信?我這一生挫折很多,我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,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誨,他把我的心定下來。真的就是慧可大師當年心不定,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;我雖然沒有這個念頭,但是章嘉大師替我安這個心,讓我這一生無論遇到什麼境界,順境逆境我都不動搖,我能如如不動。

  以後講《楞嚴經》,在台中學的《楞嚴經》: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。章嘉大師就是教我要轉境界,你要會轉,不被外面境界干擾,不被外面境界影響,凡事隨緣,決定不要攀緣。攀緣就生煩惱,隨緣生智慧。這裡頭最重要的,第一次見面教我的「看破、放下、布施」,頭一天見面教我六個字,一生依教修行。它真有效果,效果不可思議。財布施得財用不缺,想做什麼事情,財用沒問題;法布施開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我的生活就是佛法,佛法變成了我的生活,這些年來生活在大乘經教當中。真實的功德,真實的利益,親近善知識是在第一位。

 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理解,方東美先生一生教學,他的學生有多少?章嘉大師是一代宗師,他的信徒有多少?李老師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八年,聽他講經的、跟他學佛的這些學生,最保守的估計超過五十萬人。這些大師他們的學生、信徒,真正成就的又有幾個人?為什麼那些人不能成就?學習的心不懇切,學習的願不堅固,對於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,就是這樣子退轉了,不成就的原因在此地。我們在這當中也學會了,學會什麼?觀察的能力。這個老師沒教我,但是這麼多年當中,我學會了。老師當年看我們這些學生,哪個人能成就,哪個人不能成就;哪個人可以教,哪個人不必去教他。你教他,他不能成就,浪費時間。微密觀察,哪有看不出來的?中國古人常講「三歲看八十」,這個話初聽好像未必,太誇張了一點,細細觀察裡頭有道理。怎麼看?看你起心動念,看你對人對物這種態度。

  如果你的心地善良,態度良好,這個人有出息。這個人好好的栽培,他有成就,為什麼?我們一般講根底好,在佛法講他有善根。如果看這個小孩沒有善根,對待小朋友他會跟人爭奪,對待小動物他隨意的殺害,對待一切器物不知道愛惜,從小看他的習性。這個習性是前世帶來的。你看有些小朋友從小就喜歡乾淨,他喜歡整齊;有些小朋友,髒亂他不顧。從這些地方看他的根性,真的能看到八十,看到你的一生。這個是真正的學問,親近善知識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「於多劫,一一遇多勝緣」,緣就是機會,好機會,殊勝的機會!「不唯」就是不只,不只是勝觀如來、釋迦如來等。清涼在《鈔》裡頭將這一句,這一句也是一個典故。《俱舍論》裡面,《俱舍論》第十八卷有兩首偈,「於三無數劫,各供養七萬」,這是講供佛,他遇到的佛多。「又如次供養,五六七千佛」,如次就是第一個無數劫、第二個無數劫、第三個無數劫,供養七萬五千、七萬六千、七萬七千,緣勝!供養就是親近,不親近怎麼供養?供養以什麼為供養?諸位要曉得,法供養。什麼叫法供養?依教修行供養,你一定要懂這個意思。不是用財物供養,財物供養不能成就。

  下面一首偈,「三無數劫滿,逆次逢勝觀,然燈寶髻佛,初釋迦牟尼」,這是後面一首偈。這一首就是你供養,剛才講了依教修行。你看看人家在三無數劫,在每一個無數劫裡頭供養那些佛,就是善知識教他,他能夠依教奉行。第一個無數劫七萬五千,第二個無數劫七萬六千,第三個無數劫七萬七千。這個圓滿了,你遇到佛了。為什麼?你條件具足了,不是菩薩、聲聞、緣覺來教你,佛來教你。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佛菩薩在觀察,只要你條件具足,你有誠意好學,佛菩薩當然來,他要不來,他對不起你;你不具足這個條件他不來,為什麼?他來,你造業。你沒有誠心誠意學習,那你是罪過,你造業。所以我常講佛菩薩來是大慈大悲,佛菩薩不來還是大慈大悲,不來是叫你少造一點業。

  逆次,逆次是從後面說起,你遇到勝觀如來;在勝觀如來之前,你遇到燃燈如來;燃燈佛之前,你遇到寶髻如來;最初是釋迦牟尼佛。我們讀這兩首偈子,我們今天遇到的是釋迦牟尼佛。但釋迦牟尼佛我們沒有遇到,我們算是有幸,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第一個一千年,我們在釋迦牟尼佛第一個一千年末期遇到佛法。按照中國歷史記載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幾年。年輕的同學,你們如果學佛只有二、三十年的話,二十多年不到三十年的話,你們是釋迦牟尼佛滅度末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遇到佛法,不錯了,很殊勝!這個機會就很難得。但是你要用功,你要能認得這個機會,這是慧眼。你能夠把這個機會抓住,那是你的福德,你會有成就。

  佛是希望你在一生當中成就,不要等到來生,等到來生靠不住,你來生能不能遇到?那個機會太渺茫了。你要曉得,佛法這個機緣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這個開經偈是武則天講的,講的話是實話。彭際清居士講: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希有難逢,我們居然遇到了,你說多麼珍貴!這個世出世間、天上人間,再沒有比這個緣更殊勝的。這個緣我抓住了,什麼我都可以放下,什麼我都可以不顧。你能有這個心、有這種志願,你怎麼會不得佛的加持!這個心願就是能感,你不求佛,佛也來了,不求菩薩,菩薩也來了。為什麼?你具足這個條件,佛菩薩來幫助你。

  釋迦牟尼,這是第一個遇到的。為什麼第一個不遇到別的,遇到釋迦牟尼佛?我們學佛要懂得,佛法的教學表法的義趣多。於是乎我們就明白,一切菩薩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釋迦牟尼佛學起。為什麼?釋迦牟尼這個名號就是你最初修學的綱領。名號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,釋迦是能仁,能夠以仁慈的心對待別人,這叫釋迦,我們要從這裡學起。我們不能用仁慈的心待人接物,佛門雖大,你入不進去。學佛頭一條,這是常講的「慈悲為本」,慈悲就是釋迦的意思。牟尼是對自己,牟尼的意思是寂滅,清淨寂滅;清淨不被外面環境污染,寂滅是把心裡面那些煩惱習氣都把它滅掉。怎麼對自己,怎麼對眾生,釋迦牟尼名號就講得很清楚,所以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入門。

  你看看毘盧遮那如來在因地裡面修行,三無數劫修滿了,條件具足,可以接受如來大法。頭一個遇到釋迦,然後才遇到寶髻、燃燈、勝觀;他所遇到的佛,「世界海微塵數諸佛」,釋迦是第一個遇到的,這個意思很深很廣,我們要懂得。我們今天要入佛門,你一定要記住,以仁慈待人接物,以清淨自守,一定要斷煩惱。斷煩惱就是「牟尼」裡頭滅的意思,牟尼是寂滅。滅煩惱,清淨心才能現前,所以牟尼是清淨寂滅的意思。自己不能夠斷煩惱,不能夠放下煩惱習氣,實在講牟尼就是放下煩惱習氣,釋迦就是能夠以仁慈的心對待一切眾生、對待一切人事物。我們天天念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什麼意思?南無是皈依的意思,要是把整個翻出來,釋迦牟尼佛的名號翻成中國的意思,就是翻成:皈依,能以仁慈心對人,能滅煩惱得清淨心,它的意思就是這個。

  所以我常講,名號是佛在這個地區、在這個時段教化眾生教育的宗旨,是因為這個階段、這個地區眾生的毛病是沒有仁慈心,對待一切人事物自私自利,對自己心地染污,煩惱、業障天天在增長,這是這個地區、這個時段眾生普遍害的大病。名號是一付藥,是一個處方,對症下藥。眾生肯學就是肯服這個藥,那就是藥到病除,你會證果的,這個一點不假,修行證果。哪些人證果?依教奉行的人證果了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真的,證菩薩果位的,明心見性。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佛法傳到中國,在中國這兩千年當中明心見性的人不少。你看《高僧傳》,你看看《居士傳》、《善女人傳》,在《大藏經》裡頭。那是什麼?根熟眾生,一生成就了。他為什麼成就?他就是不違背這個宗旨,真正的皈依釋迦牟尼佛,真正皈依了。從沒有慈悲心回過頭來修慈悲心,從不清淨、從煩惱重重回過頭來修清淨心,遠離一切煩惱習氣,這叫真正皈依釋迦牟尼佛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稱為本師,根本的老師,意思在此地。我們不能不懂!你要不懂,你是外行,你修什麼?你怎麼會有成就?

  說到這個地方,後頭還有一段,『一一佛所,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』,說大願,後頭「之所嚴淨」是總結。這段經文裡頭三個意思,我們說了兩個。現在時間到了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