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六六卷)  2005/2/26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366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教化甚深末後李長者的《合論》。他把這一大段分為三點來為我們介紹說明大意,第一就是「科其頌意」,我們學過了。第二大段「釋菩薩名」,我們從這裡看起。「二釋菩薩名者,為將如下頌中,善達真假法財而惠施眾生,故名為財首」。所以教化甚深這一段第二大段,二信位的菩薩,菩薩的德號稱財首。財首是什麼意思?長者為我們說出來。善達這兩個字非常重要,達是通達,善是善巧,通達什麼是真的法財,什麼是假的法財。這樣子惠施予眾生,就是教化眾生,傳授給眾生,所以菩薩德號稱為財首。

  什麼是真的法財?「以十信心中法財」,這是真的法財,「初始益生之行名之為首」。為什麼叫財首?這就說明十信位裡頭所講的「十種甚深」,字字句句都跟法性相應,這是真法財。開始教化眾生,這是十信位,信位是開始,這開始利益眾生、教化眾生稱之為首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,這是大乘圓教,在佛法裡頭無論是宗門還是教下,是大乘還是小乘,清涼大師判教,判世尊一代時教為五教,小始終頓圓;天台大師依《法華經》判為四教,藏通別圓。即使所說的教外別傳,這大家曉得禪宗就是宗門,或者說顯教、密教。無論是哪一宗、無論是哪個法門,以什麼為學習的基始?基是基礎,開始。從哪裡開始?從哪個地方奠定基礎?這諸位一定要知道,十善業道。《十善業道經》不長,分量大概跟《阿彌陀經》差不多,太重要!

  今天我們都知道佛教衰微,衰微到極處!我們自己為佛弟子,學佛多年,自己認真反省一下有什麼成就?正如我們前一代的大德常說,參禪沒開悟,學教不能圓解,不要說大開,念佛功夫成片沒有得到,持咒三密不相應,這是現代的佛教。現代人你要說不聰明我不相信,我覺得現代人在物質受用方面比過去人福報大,在聰明常識方面比古人豐富多了。為什麼學佛不能成就?不但是學佛不能成就,在世間法裡頭也很少看到有成就的。不要看到現在有許多得大財富、發大財的,具有很高地位的,他自身這一生不容易保住。我們看有些報導,傳到我這邊來,是報紙、是雜誌裡頭的我就不太清楚,他們傳來給我看。全世界前四百名的富豪,這世界知名的富豪,他們評估二十年之後百分之八十都會破產、倒閉,一代都保不住。自己本身都保不住,這不是真的有財富,真有財富,我們中國人常講富不過三代,你還能保三代。你自身都不保,這是假的,這絕對不是真的。

  世間這個財不是真的。你修學法門,這個法財裡頭也有真假,我們都要有能力辨別,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受用。你是不是真的想得財富?真想得財富,佛在經教裡面教我們,得世間這個財富要修財布施。你要得法財?你看看這個地方也是講惠施眾生,還是修布施,修法布施。修法布施你得法財,修財布施你得世間財富。法財裡頭有真有假,實際上真假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。我們現在以大乘佛法來布施都不是真正的法財,什麼原因?程序上搞錯了。譬如我送你一棟大樓,你很高興,十層的大樓,可是怎麼樣?沒有地基。我把這十層大樓的圖樣畫給你,資金給你,材料給你,你沒有地方蓋,你沒有土地、你沒有地基,空喜歡一場,所以這不是真實的。

  我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?這大乘佛法《華嚴經》是不是功德法財?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你這一生能不能得到?學習《華嚴》很歡喜,不得受用,妄想分別執著,學這麼多年沒有減少一點;不但沒有減少,煩惱執著可能還隨著你的年齡在增長,惡業依舊不斷,想一想果報還是在三途六道。那麼這法財不是真的,我們講受用,你沒有得到真實受用。真實受用要在什麼地方?在基礎。所以我們在此地看到初始益生,益是利益,利益眾生。初始諸位一定要知道是什麼法門?十善業道。

  所以學佛要從十善業道上打基礎,十善業道是學佛的預備,沒入門!入門是什麼?在家學佛三皈五戒,諸位要知道十善你已經有了,你才能受三皈五戒;沒有十善,受三皈五戒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為什麼?不能算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善男子、善女人一定要落實十善業道,真正做到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世間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可以有資格,現在講有條件,有這個條件就可以接受三皈五戒,在家學佛。

  出家學佛的基礎也是十善業道,有了十善業道才可以去受沙彌戒。善男子受沙彌戒,善女人受沙彌尼戒。沙彌戒落實了,再受比丘、比丘尼戒;比丘、比丘尼戒落實了、都做到了,再受菩薩戒。過去三壇大戒不是一次受的,三次,你前面沒有做到,不能夠受後面的,不可以躐等。不像現在,現在受戒,三壇大戒一次完成,至於你能不能做到,那是一概不問,形式上一次就圓滿。只有形式沒有實質,所以佛教衰了。

  我實在是非常懇切的期望,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出現一個道場,這個道場人數不多沒有關係;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,五比丘起家的!你現在這個道場五個人就行,就是一個僧團,如理如法的修行。從哪裡做起?從《弟子規》做起,《弟子規》百分之百的落實,《弟子規》要非常認真的學習。為什麼?它是十善業道的基礎,是十善業道的落實,十善業道是個綱領,世尊提了個綱領。怎麼落實?弟子規就是落實,所以弟子規落實,十善業道就做到了。修《十善業道經》,你就真的懂了、明白了,你的基礎奠定。

  《十善業道》、《弟子規》這兩樣東西落實,你要是發心可以出家不能受戒。那要仔細看你是不是能真正做到百分之八十、九十,到這個時候你才有資格受戒。受什麼戒?沙彌戒,一定要照古人的規矩去做,受沙彌戒。沙彌戒三個師父就可以傳授。不像比丘戒、比丘尼戒要三師七證,沙彌戒三個師父就可以傳。一定要落實《沙彌律儀》,十戒二十四門威儀統統做到了。《沙彌律儀》是我們佛門入門的《弟子規》,佛門入門有《弟子規》。諸位要知道佛門入門的《弟子規》不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沒入門。但是《十善業道經》是入門的基礎,你有這個你就可以剃度;沒有十善業道、沒有弟子規不能剃度,這不可以不知道。剃度之後真的要學出家人,要學做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;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的標準就是《沙彌律儀》。《沙彌律儀》能做到了才能受比丘戒,比丘戒做到了才能受菩薩戒,可不是一次完成。我們這個世間要出現這麼一個僧團,人數雖然只有五個人,這個僧團是真正的僧團,必定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。這樣的僧團出現,整個世界的人都有福。為什麼?正法住世。正法住世的時候這個世間很多災難都會化解,自度度他,自利利他,就在我們肯不肯幹。

  我老了,心有餘而力不足,這麼多年來,年年歲歲都在摸索,都在反省,都在檢討,才把這樁事情看清楚、看明白。我們錯在哪裡?我們應該要從哪裡下手?希望後人能覺悟,能走向光明大道,能走向成佛之道。所以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是學佛的根基,這兩樣東西要背,不但要背還要能夠默寫。《十善業道經》過去我講過,我們印的經本是小本,為什麼?便利於攜帶,因為它分量不多。前面有雍正皇帝的「上諭」,佔了兩頁。第一、第二頁是雍正上諭,好,非常非常之好!從第三頁起這是經文。第三頁到第十一頁是《十善業道》裡頭主要的一部分,這部分要能背也要能夠默寫,要能夠講解裡頭的意思。為什麼?你才能做到!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境界現前,你才能想到佛怎樣教我,我應該怎樣學習,這就是真正發心。要想做如來的出家弟子,你要有這個標準。

  古時候出家人是要經過考試的,你說考什麼?如果我是個主考官,你們諸位想想你想出家,我考你什麼?《十善業道經》是必定的必修科,另外要考你的佛學常識。因為你出了家之後,你專門去攻讀這門功課。一定要考你,你對佛教的認識,你的志趣,你修學的目標,這是一定要考的。你為什麼選擇這個行業?你的目的何在?當然基礎,儒家的基礎,因為在中國不考小乘,儒家的基礎、道家的基礎,以這個代替小乘進入大乘教,你將來才能夠弘法利生,續佛慧命。續佛慧命就是世間所講的「為往聖繼絕學」,弘法利生就是「為萬世開太平」。世出世間法沒有兩樣。這樣的志向,你說這主考官取不取他?當然錄取。

  社會、國家、群眾需要導師,佛是天人師,佛的弟子是老師的身分,所以稱你法師。師,解惑、傳道、授業,你自己沒有道德、沒有學問,你怎麼能稱師?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我們已經出了家,當年出家也是糊裡糊塗出家的,根本不懂得這出家是怎麼回事情。沒有關係!各人因緣不一樣,現在懂得了,回過頭來補習還來得及。如果現在我們不補這些課程,像學校一樣補修這些學分,如果要不補,不及格,那就是古人所說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這裡頭就有你一份。很可怕,不是兒戲,不是開玩笑的。一定要認真,要好好的學習,提升自己的道德,提升自己的學問,教化眾生。

  現在這個世界一切眾生缺乏的是什麼?倫理道德。大乘佛法確確實實是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。我們淨宗,淨宗學會成立得早,在成立緣起裡面,我們就肯定「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我們淨宗修學的綱領、宗旨、目標是依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「淨業三福」為依據,指導的最高原則,目標是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。所以我們在行門方面,我們定的是「三福,六和,三學,六度,十大願王」,五個科目。三福裡面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四句前面兩句就是《弟子規》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這《弟子規》;後面兩句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這兩部經你落實了,你真正依教奉行做到了,那你就是佛在經典裡面常常叫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展開經本你有分,你有條件來學習,這是世間善。

  出世間呢?第二條才是出世間,第二條實在講世間跟出世間都有,通世間、通出世間,第二條只有三句十二個字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所以我們對出家人來講,小乘戒就是《沙彌律儀》。在家同修有在家的戒律,古大德非常慈悲,佛在經教裡面哪些教導在家同修的,他都把它會集在一起,變成《在家律》。第三條這大乘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這是我們淨宗修學指導的綱領。我們選擇經典就好像選擇課程,都是依據這個指導原則,所以我們選擇《弟子規》,是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;選擇《十善業道》,是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,都有依據的。你不遵守這些原理原則,你怎麼會成就?所以這是我勸勉同學們,還沒有出家的要依教奉行,已經出家的要發心認真來補習,把這些課程要補足。這是善達真假法財而惠施眾生,我們自己修行就是化他,為什麼?自己修行就是個好榜樣。如果說是我們有四個、五個,幾個同修志同道合認真努力來依教奉行,組成一個小僧團,這就是給全世界僧團做一個好榜樣,我們真做到,這叫財首。

  「世界名蓮華色者,明此信中,以法聖財,饒益眾生,令其自他性無染著」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,我自己不染著,也幫助別人不染著,所以這個世界叫蓮華色,表法的。菩薩名號也是表法的,讓你聽到財首菩薩,他們住的是蓮花色世界,清淨不染。在這世間決不染世間的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徹底放下了。我們在前面十首偈裡頭讀過,特別是最後一首偈總結講得太好!你要是真正了解諸法實相,你還能不放下嗎?能緣所緣,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種種諸法,速滅不暫停,念念悉如是。你能貪戀嗎?你能控制嗎?你能得到嗎?一場空。

  學了這些經文,佛祖常常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受用?依文入觀。我們真的清楚、真的明白了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你有沒有想到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的教誨?時時刻刻想到所有一切法,就是能生所生、能變所變、能緣所緣剎那不停,不停留,剎那不住。那個生滅的速度之快,我們沒有法子想像,我們想一想,我們說一句,不知道是多少億萬次的生滅,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佛知佛見。萬緣放得下,心地清淨,沒有染著。所以真看破了,他才能放下,沒看破他怎麼能放得下!

  六祖在八句法相頌裡面講的「若於轉處不留情」,那個不留情就是徹底放下。我們想想看,我們為什麼還要留情?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。佛雖然是苦口婆心教導我們,習氣太深,為什麼?境界現前,把佛講的話忘得一乾二淨,老毛病、老習氣又現行了,還是煩惱習氣做主,還是它起作用。這樣學佛怎麼會得利益?實在講,我們的心裡面是非常想學佛,非常想能提起觀照功夫,我們真有這個心。有這個心的人還真不少,那不是假的是真的,但是就是做不到。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要把原因找到,原因找不到永遠不能解決問題。這原因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太深、太多、太雜了,無量劫一直到今天成了習慣,一下要改,哪有那麼容易。世間人常講「習慣成自然,少成若天性」,從小養成就像天性,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,這個本性就是習性。你看看多困難!困難我們也不能放棄,那要怎麼辦?佛教給我們的方法還是薰修。習氣煩惱無量劫來的薰修,那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?密集薰修會產生不思議的效果。

  密集薰修,日夜不斷,三業勤懇,身語意。所以淨宗法門真的有它特別殊勝之處,那就是什麼?一日到七日成功。密集薰修產生不思議的效果,日夜不間斷,有!不是沒有。古人最明顯的例子,宋朝的瑩珂法師,他念佛,就是一句佛號三天三夜,不吃飯、不睡覺、不喝水,三天三夜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真的,他念到沒有雜念了,一個雜念都進不去,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他也求往生。為什麼?他的毛病習氣太重,戒律清規他做不到,破戒犯規!但是他有一個好處,這好處救了他。什麼好處?相信因果,自己常常想到自己的行為,知道自己決定墮地獄,想到地獄苦,太可怕!決定不能去。

  要想不墮地獄,怎麼辦?除非往生極樂世界,他沒有中間路子好走,不是到極樂世界去往生,決定墮阿鼻地獄。他從這地方才產生了大願力,三天三夜一句佛號,懇求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來了,告訴他:你的陽壽還有十年,這十年當中你好好的修,到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。瑩珂法師他真的有自知之明,那還再十年我又不知道做多少壞事,習氣太重了,禁不起外面誘惑。他跟阿彌陀佛說:我十年陽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走。阿彌陀佛也同意,好,三天之後我來接你。佛講話算話,絕對沒有妄語。瑩珂法師就開心、高興了,把自己的寮房門打開,告訴大家三天之後往生。這個寺廟裡面沒人相信,你這個樣子門關了三天,曉得你在幹什麼?三天之後往生?好在三天時間不長,我們看,看你三天以後往生不往生!

  到第三天上殿念佛,他懇求大家,懇求大家慈悲念佛送他往生。他的言詞很懇切,不像是說假話,也不像是開玩笑。大家也很認真念到一刻鐘(古時候一刻鐘是我們現在大概半個小時)。瑩珂法師告訴大家:阿彌陀佛來了,我跟他走了。沒有生病,真的走了。這個事情就記在歷史上。所以這是淨宗法門的快速,哪一個法門能比得上!「若一日到若七日」,不是假的是真的,就是你有沒有真心,你肯不肯真幹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來看「世界名蓮華色」,我們要懂得這表法的意思。菩薩「以法施人」,這就是我們現在一般講弘法利生、講經說法,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以佛法教化眾生。佛法教化目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像法相宗裡面所說的,幫助眾生轉識成智,就是轉迷成悟。所以這一位菩薩就是二信位菩薩他的本尊佛,叫「滅暗智佛」。我們知道華藏世界的教主毘盧遮那如來,華藏世界好比是個學校、大學校,毘盧遮那佛是校長。滅暗智佛是什麼地位?是這個班的老師,這個班級是十信裡面的第二信。華藏這個學校一共是有五十一個班級,分為五個階段,十信是第一個階段,好像是小學。十住是第二個階段,十行是第三個階段,十迴向是第四個階段,十地是第五個階段,分為五個階段;好比是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。我們知道這個階段是第一個階段,不算是很高的,二年級,二年級帶班的老師就是滅暗智佛。

  我這樣講大家概念就比較清楚,毘盧遮那是校長,每個班級帶班的老師都稱之為佛,為什麼?學生是菩薩。財首是菩薩,哪一位菩薩?在這個班級上課都叫財首菩薩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所以二信位的菩薩都叫財首,初信位的菩薩都叫覺首,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。你知道這個名號,就曉得他是在哪個班級。這個班級的老師滅暗智佛,這個班級叫做蓮花色世界。那就好像他這班級之所在,所在處稱為蓮花色世界。為什麼?他們所學的法門清淨無染,不染污,這大經裡頭表法的意思你要懂。所以如果你在第二信,那你就是財首菩薩,指導你的老師就是滅暗智佛,為什麼?幫助你破迷開悟。

  我們再看裡面的註解,「明當位信中」,當位就是這個位次,十信裡面第二信,「自具法門理行智之因果,故財首是當位之行,已下例然」,就是以下這四十多個位次,每個位次都是這樣的。所以在這個位子上修的是什麼?現在我們回頭想想,我們現在在目前這個位子修什麼?這是我這麼多年來深深的反省,現在感覺到這個要不落實的話,不行,沒有路可走,我才特別提倡從頭來起。我們今天講什麼位次都是空中樓閣,都是佛在經上說的,對我們來講無濟於事,我們還是博地凡夫,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,有什麼法子!真的想幹,真的想救自己,沒有第二條路走,我們也得扎根從頭來起,從《弟子規》學起,從《十善業道》學起。

  所以我想我們《華嚴經》不是不講,在《華嚴經》期間當中,我們要穿插淨土五經。淨土五經的進度,我是準備每部經不講得很長,著重在修行,著重在現在就能得受用。我的預定是每部經六十個小時,也就是一個月,一天講兩個小時三十次,便利於大家成就。這要緊!我們有《弟子規》、有《十善業道》,有這個基礎,這兩樣東西落實了,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決定沒有問題。我們也不要好高騖遠,那個錯了,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的話,我們深深的記住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我就很滿意!蕅益大師講的。可是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三輩,下輩往生,確實要具足十善業道跟弟子規有把握。為什麼?到西方極樂世界,諸位曉得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你雖然不是算上善,但是中善總是有。中善之人往生的時候,阿彌陀佛佛光一照,那個加持的力量很大,就把你中善提升到上善。佛光加持不可思議!你的功夫,你的德行,你的智慧,佛光一照統統都提升!

  羅什大師翻譯《阿彌陀經》,經文當中我們常常念「一心不亂」。一心不亂是何等功夫,所以有些初學的同學讀了這部經文信心就沒有了,什麼原因?做不到,一心不亂我做不到。一心不亂這個翻譯是鳩摩羅什大師他老人家翻的。《阿彌陀經》的原本,梵文原本,你看玄奘大師的譯本,玄奘大師是直譯的,羅什大師是意譯的。直譯是忠於原本,原本裡頭沒有一心不亂,原本是什麼?一心繫念。如果你要看到一心繫念,那就想想我們可以做得到,我只一心一意念佛就行了。

  那一心不亂是不是翻錯了?一心不亂境界高,是不是翻錯了?沒有。一心繫念,臨命終時佛來接引,一定是首先佛光注照,佛光一注照,就把你一心繫念的功夫提升到一心不亂。羅什大師沒翻錯,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一心不亂。世尊介紹《彌陀經》,教你的是一心繫念。這道理你要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就不懷疑了。你知道佛來接引的時候,你的功夫是決定向上提升。提升到什麼樣的程度?決定出乎你自己想像意料之外。又何況我們自己不曉得我們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善根,一時發現,往生的時候統統都現前;我們現前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自己不知道。李長者這些開示很難得,我們學了之後很有受用。

  他後面還有一段,第三段「配隨位因果者」,隨位就是當位,第二信這個位次。「常以自心根本不動智佛」,這真的是根本。我們修行依什麼?不動。不動就是大定,佛法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修什麼?統統是修定。念佛也是修定,釋迦牟尼佛說的,在《大集經》上講,念佛是修「無上深妙禪」,佛說念佛這個法門是修無上深妙禪,我們自己不知道。依據的是自性本定,根本不動智佛就是自性本定。

  「文殊師利為信心之因」。文殊表智,自性般若智慧就是文殊。「進修得解脫智佛」,從這個位次再往上修,現在是二年級,二年級帶班的老師是滅暗智佛,往上是三年級,三年級是解脫智佛。「財首菩薩是隨位之行果,佛是智果」。所以在這位次修行的人都叫做財首菩薩。這是圓教大乘,我們不能不曉得。二信就介紹到此地,下面我們繼續看第三信,是這一大段裡面的第三段「業果甚深」。第二段是「教化甚深」,業果甚深。我們看前面這段長行:

  【爾時文殊師利菩薩,問寶首菩薩言:佛子,一切眾生等有四大,無我無我所,云何而有受苦受樂,端正醜陋,內好外好,少受多受,或受現報,或受後報。然法界中,無美無惡。】

  這是文殊菩薩提出這問題,這問題當然是我們凡夫的問題。第三信菩薩是寶首,前面一個位次是財首,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看他的《疏》,這個註解註得非常之好。《疏》「文中亦二,初」,這是第一段,「標能所問人,以事中顯理是可貴」,貴就是寶貴,「故問寶首也」。這是科判段落裡頭第一個段落。第一段落就是這一句話,『爾時文殊師利菩薩,問寶首菩薩言』。下面是第二段。『佛子,一切眾生等有四大,無我無我所』。這是「正顯問端」。問端裡頭有三個小段,這是第一段「舉法案定」,提出這個問題。「謂諸眾生身」,這一切眾生,「但四大假名,四大無主,身亦無我」,我既然沒有,哪來的我所!這個事實真相,「彼此同許」。這是佛常常講的,彼是你,你肯定嗎?寶首菩薩當然肯定。我是此,此是文殊菩薩,這我們彼此都肯定的,先把大前提確定。

  在前頭「緣起甚深,教化甚深」裡面都講到諸法實相。尤其「教化甚深」最後的一首偈子,能緣所緣一切諸法,真是並皆速滅,念念不住,速滅不停,這是事實真相。哪來的四大!所以這眾生四大真的是假名,四大無主,剎那生滅。我既然沒有了,哪來的我所,這問題解得好!下面就把這個難題提出來了。「二云何下,正設疑難」。『云何而有受苦受樂,端正醜陋,內好外好,少受多受,或受現報,或受後報』。也是提了十事五對,這十樁事情一共五對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文,「能造能受,是謂為我,所造所受,即是我所」。這是先把我的定義跟我所的定義說出來。這是什麼?世間人分別執著的有我、有我所,認為什麼?認為這個身是我,通達一點佛法知道這個身、四大不是我。什麼是我?佛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那心想是我,心想能造。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心想,這妄心,那麼所造所受的,所造的,身是所造的,我現在所享受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心現識變的,這是我所享受的,以這個為我所。

  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尚且不可得,「以無我故,無能造受,誰令苦樂,無我所故,無所造受,何以現見而有苦等」。為什麼我們現前所看見的有這麼多現象在眼前?這個眼前是太多了,說不盡,舉這幾個例子,舉十樁事情,五對苦樂。第一個「苦樂者約粗相說」(這個「粗」字寫現在通俗字,不要寫古字,這個古字一般人他不懂得,查字典很麻煩,粗細的粗)。就粗相來講,三途是苦,人天是樂,這就大的來說。第二「就苦中,各有妍媸」。妍媸就是好醜,苦裡面也有好、也有醜。第三「於其樂中,有內身外境」。境界、外境就是你物質的享受,譬如說你居住的豪華住宅,今天講你出門有高級的轎車,這是外面的享受,外面的樂;內是講你的身心,有內身外境。第四「通於苦樂受中,若時若事,皆有多少」。有人多苦,有人少苦,有人多樂,有人少樂。這都是在現實生活環境裡面我們感受到的,我們現在親眼看見的,親身所體會到的。

  「此上皆約生報,前生作故」。這是什麼?你現在所受的,現在所受的是果,這些果為什麼每個人不一樣?你前世造的因不一樣。這個道理我們講席裡頭常講,你前生造的因善,造的福多。譬如說,這佛常常教導我們,你前生修的財布施多,那你這一生會得大財富;你前生法布施多,你這一生有聰明智慧;你前生無畏布施多,你這一生得健康長壽。三種因都有多少,也不見得齊全。有人這一生當中有財富,沒有聰明智慧,甚至於沒有健康長壽,只是財富多,我們這曉得他修的因只修了一種,另外兩種沒修。有人前生只修法布施,聰明智慧很高,這一生當中拿多少博士學位,多少大學教授,沒有錢,只是靠工資,教書鐘點費生活。如果沒有健康長壽,縱然活到六、七十歲,病痛很多,各人果報不齊!有人健康長壽,像我們在前年訪問這邊的農村。我們看到農村裡面的老人,難得!我們很歡喜,八、九十歲還在工作,他缺少聰明智慧也沒有財富。為什麼他身體這麼健康?八、九十歲他還在工作,他還在種地,出門還自己駕車。我們看到很歡喜。前生修無畏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少,所以他的聰明智慧跟財用缺乏,生活很清苦,居住的房舍都很簡單、很簡陋。

  這些事情如果我們沒有佛法的修學,我們想不通,想不通往往怨天尤人。為什麼他沒有什麼品德,為什麼他過的生活那麼好?為什麼這個人是好人,他怎麼過得這麼苦?前世因果不一樣。你要是都能夠明瞭通達,你就心平氣和,你不會怨天尤人。我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知道命運是自己造的,與別人不相干,與佛菩薩也不相干,與天神、鬼神也不相干,確實自作自受,自己可以轉自己的業報。《了凡四訓》是個很好的例子,《俞淨意遇灶神記》是更好的例子。俞淨意他造的業、受的罪比了凡先生重。但是他遇到灶神之後,灶神給他一番開示,他真正懺悔,他懺悔的力量超過了凡先生,所以改過自新。這一改過,他所受的果報,晚年得來的果報超過了凡先生。只是他沒有像了凡先生那樣的,把自己一生改過自新詳詳細細的寫出來,他沒有,他那一篇東西是他的一位同鄉朋友替他記的。

  在中國歷史上古往今來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,說之不盡。可是現在人受了科學洗禮,對這些事情不相信,不相信有來世、有前生,不相信因果報應,那這就沒法子。這佛法裡面稱為「一闡提」,沒善根的人。我們相信,深信不疑,所以我們明瞭之後,我們就修懺悔,我們自己知道改了。這一改效果就收到,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,這一生該貧窮下賤,改過來之後,今生拼命去修。沒有錢,沒有錢我能省個一毛、兩毛、一塊、兩塊,這能省得出來的拿去布施。我有這麼多力量,我誠心誠意布施,那功德就很大。一生當中都不間斷,所以這個財用愈來愈好轉了,雖沒有發大財,但是日常生活不缺乏。沒有修無畏布施,我們也拼命學什麼?素食,素食是無畏布施,不食眾生肉,果報是健康長壽,這是現在一般人不懂。再積極的放生,愛護生命決定不殺生,決定不去佔別人便宜。我們自己這個業轉過來了,煩惱輕、智慧長,身心清淨,健康長壽。將來走的時候,什麼時候走,預知時至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於這世間一切人事物沒有絲毫貪戀。這要靠自己覺悟,自己去修學,所以這是講到前生,現在所受的不一樣。

  末後這一對「現作現受」。現作現受是現報,來生、後世那叫後報,隔一生去受,這叫後報,這一生做的這一生報是現報。我們看《了凡四訓》現報,《俞淨意遇灶神記》現報;你們同學跟我時間久的,你知道我一生的修學,現報!現報在佛法裡叫花報。好像植物先開花後結果,來生是後報,現在這個花報好,果報一定非常殊勝。那果報殊勝,諸位想想,你還會不會貪生怕死,不會!為什麼?來生果報比這一生好,好得太多!所以你對於生死就看得很平常,生死是什麼?換個境界,換更美好的境界,希望我們大家換極樂世界。這個地方我們總是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古人常常說「悟後起修」,明瞭是覺悟,覺悟之後你就會修。你也會很認真努力修來世,你很清楚,很明白,很有自信心,很有把握,來世非常的美好。

  這裡有幾個同修問我幾個問題,其實這些問題在講席裡面常常講,常常聽經的人這些問題都沒有。香港有個蔡居士今年七十二歲,他是一九九0年皈依的,他患心臟病有二十多年了,現在檢查是比較嚴重,家裡人希望他動手術。他自己不同意動手術,怕動手術會神智不清,耽誤往生的大事。目前體力衰弱,早晚功課沒有辦法做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向冤親債主懺悔。他來問我。確實七十二歲自己要有信心,真正修懺悔法,如果還有壽命你的病會好;如果壽命到了,安詳往生。

  所以不要說是這麼大的年歲,平常中年人以上,真正佛弟子是修淨宗的都不要把病放在心上。這有病的時候就是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機緣成熟,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,萬緣放下。這個時候就會產生兩種結果,一種就是你壽命到了,真的你往生;一種是你壽命還有,你很快就恢復健康。健康的恢復,說實實在在的話是信心,是不是醫生把你治好了?你對醫生有信心,你對於他的治療有信心,你對於他的藥物有信心,你的病會恢復。那病好信心要佔百分之九十,醫生處方用藥是增上緣,信心比什麼都重要。如果這個大夫你對他不相信,你懷疑他未必是高明,未必這個藥會有效。再高明的大夫,再好的藥物,對你的效果都失掉。這是什麼?還是佛說的一句老話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是真理,一切法從心想生!

  這裡有位居士他沒有寫名字,他說我曾經說過要把握現在,不要等待明天,現在就要精進,他說可是又需要發菩提心。他對於發菩提心還沒搞清楚。他說哪裡需要,他就要到哪裡去幫忙,這個幫忙叫發菩提心。這不是菩提心,這是服務、是善行,善心善行;菩提心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才叫菩提心。你的善心善行與這個相應,那是大菩提心;與這個不相應,你看你現在還有疑惑,還有這麼多顧慮,你心不清淨,你心也不平等,所以是善心善行不是菩提心,這要搞清楚。放下萬緣,放下萬緣是心裡放下,不是在工作上放下。如果工作上都要放下,一切都放下,釋迦牟尼佛成佛不要再講經,到處奔波,足跡幾乎遍五印度,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一天休息,他沒放下,事上沒有放下,心裡痕跡都不沾,心地清淨。這放下,這是真的佛是教我們這樣放下,什麼事情不要放在心上,心地永遠保持清淨。

  念佛人心裡面只有保持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,所以事事無礙。我有體力,還有這個身體,還可以跟大家服務,哪個地方需要我幫忙,我到哪裡去。我不把善人、惡人放在心上,我也不把好事、壞事放在心上,我心上只有阿彌陀佛,只有極樂世界。這個地方哪裡有緣哪裡去,這叫真放下;不是對事放下,這是一定要曉得。哪裡有緣就哪裡去,隨緣而不攀緣,你就很自在!把握這一句阿彌陀佛,你就是把現在掌握住了。所以同學們你們多聽經、多念佛,特別要把功力用在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上,這是基礎的基礎。你能夠把這個基礎打好了,你很多疑問都沒有了,那你聽經的時候也能聽得懂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