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四三二卷)  2001/7/10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432

  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主空神偈頌:

  【爾時淨光普照主空神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主空神眾,而說頌言。】

  這一行經文,是說偈的儀式,意思跟前面所說的相同。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謙德,人總要懂得謙虛,要知道恭敬,佛法從恭敬當中求。印光大師講得很好: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第一首:

  【如來廣大目,清淨如虛空,普見諸眾生,一切悉明了。】

  這是淨光普照主空神他的讚頌。從讚頌文意上來看,我們知道這是如來的化身,否則的話不可能有這麼殊勝。「普見諸眾生,一切悉明了」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第一句是講『如來廣大目』,就是通常經上講的十眼圓明。『清淨如虛空』,「虛空」說它做清淨,就是它不染污,它能容一切法,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不礙萬象發揮」,但是它決定不染萬象。用「虛空」來比方真心,佛在經上常說,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也說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這就是虛空的意思,這就是真正的清淨,我們的心確確實實本來無一物。現在有沒有一物?說實在的話,還是無一物,不過一些迷失自性的眾生,誤以為有一物。就像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比喻的雲彩,雲彩在虛空當中,虛空裡頭有沒有雲彩?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沒有。所以佛法跟我們講事實真相:非有非無。要說到究竟處,究竟處跟你講沒有,明明是有這個雲彩,你把雲彩仔細觀察,它是空寂的,它是虛妄的,它不存在。不但雲彩如是,虛空當中萬事萬象,佛說得好: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哪裡有一物?所以才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好、說得多,「不可得」,虛空當中所有一切萬象都不可得,你要幾時真正證得「不可得」,這個人就成佛了,這個人般若智慧就現前,他的清淨心圓滿恢復,一點也不迷了。

  清淨心、清淨眼,『普見諸眾生』。「諸眾生」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。「眾生」兩個字的定義我們一定要清楚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。我們不要看到這個字,以為這都是人,人叫眾生;人是眾生,物也是眾生,動物也是眾生,植物也是眾生,自然現象也是眾生,雲霧都是眾生,眾緣和合而生的。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都叫做眾生。換句話說,此地講的「諸眾生」,就是說我們六根所對的境界全是眾生,我們自己的根身也是眾生。『一切悉明了』,這句話就是我們常講的「宇宙人生真相」,統統清楚,沒有一樣不知道,這才是住真實慧。再看第二首:

  【佛身大光明,遍照於十方,處處現前住,普遊觀此道。】

  普遊深廣主空神,他的讚頌也是顯示身智二光遍照法界。『佛身大光明,遍照於十方』。也許我們感覺到佛光普照,為什麼沒有照到我?其實佛光是照著我們,我們自己有深厚的業障,把佛光給障礙住了。就像今天太陽照著大地,可是新加坡的上空有很厚的雲層,雲層把陽光遮住了。我們不見佛光是我們的業障把佛光障礙住了,不是不照。我們要問:聽說佛光沒有障礙,為什麼業障能障礙佛光?這個問話問得好,佛光確實沒有障礙,業障也障不住佛光,所以這個障礙是暫時的,是因為你一念不覺。如果你把念頭轉過來,一念覺了,你就感覺到佛光注照,佛光裡面具足無量智慧德相,你能感受得到,這個智慧德相能加持得到。那我們要怎樣才能感觸到?必須把業障消個一分,你就有一分的感觸,消兩分就有兩分的感觸。怎麼個消法?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的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是根本無明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。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不必過分的去計較,減少分別;不必過分執著,破一分見思煩惱,我們就能夠感受佛光注照,才知道真正『處處現前住』,這個「住」就是「在」的意思,普遊深廣主空神他證得。

  我們看菩薩的名號,「普遊深廣」,佛住在哪裡?「處處現前住」,換句話說,諸佛菩薩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。我們今天講「諸佛菩薩」,大家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誤觀念,因為什麼?一定是個形像,說佛一定有個佛的樣子,不是的!我們這種想法看法錯誤。要用現代科學的講法,佛菩薩是個能量,沒有形、沒有相。現在基督教、天主教他們講上帝,上帝沒有形相,無處不在,跟我們佛法逐漸逐漸接近了。能量,我們佛法講的本性、講的法身,法身沒有相。它是能現能變,虛空世界、森羅萬象是所現所變,所現所變有相,能現能變沒有相。能現能變遍虛空法界,所以虛空法界它才有相,它那個地方要不在,那個地方哪裡會有相?這不可能。所以能變是遍虛空法界,所變的現象當然也遍滿虛空法界。普遊深廣神他見道了,『觀此道』,這個見道就是明心見性。底下一首:

  【佛身如虛空,無生無所取,無得無自性,吉祥風所見。】

  生吉祥風主空神,他所證得的是「了達無邊境界身相解脫門」。《華嚴》也是法相六經十一論之一,這位主空神他所契入的,在大乘佛法裡面講是相宗的,相宗總綱領是「五法三自性,八識二無我」,這是法相宗的總綱領。他的讚頌,第一句『佛身如虛空』,這是佛的法身,沒有形相。『無生無所取』,「無生」就是五法裡面,五法,諸位要記住: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。「無生」就是沒有妄想,無妄想;「無所取」就是無相、無名。名是遍計所執性,相是依他起性,我們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,以為相是真的,堅固執著假名,我們迷在名相之中,不知道名相虛妄。他們知道,了解諸法實相,所以他不著相,他也不執著名。這些道理,老子也好像懂得,老子頭一句: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,他也懂得這是假名,這不是真的。凡夫總是落在這裡頭,妄想、著相、執著名,這三條是凡夫境界;他已經遠離,無了。如果我們用佛在大經裡面常講的「妄想分別執著」來看這句話,妄想、相是分別,名是執著,也可以說名是分別,相是執著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法相裡面講的妄想、相、名,就是佛在《出現品》裡面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凡夫境界。

  下面一句『無得無自性』,這是聖人境界。「無得」,無所得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它的內容講什麼?我讀了之後,我總結它所講的就是「不可得」,一切法不可得,這是「正智」,自性般若智慧。「無自性」就是相宗講的「如如」。所以這兩句裡面的內容,有名、有相、有妄想、有正智、有如如,五法都包括在裡頭。而清涼在這裡註得很好,他註得很長,我們簡單說說。他說「空」有四個意思,就是「佛身如虛空」,這四個意思包括五法,第一個是「離能取生,即絕妄想」,無生,離能取生,絕妄想。二、「離所取相,無相無名」。三、「境無自性,即是如如」,境界相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真如自性,唯心所現的。四、「心無所得,是為正智。後面大師講得好:「迷如以成名相,妄想是生」,我們迷了,迷了自性,所以才有相、才有名、才有妄想。「悟名相之本如,執翻成智」,情執轉變成智慧。「如外無智,智體即如,此二猶空」,佛身如虛空,「寂照無礙」。這樣見佛,就叫做吉祥,『吉祥風所見』。《鈔》裡面有比較詳細的解釋,諸位自己可以做參考。第四首:

  【如來無量劫,廣說諸聖道,普滅眾生障,圓光悟此門。】

  這是離障安住主空神,這首偈清涼有解釋,「長行及列,並名安住」,離障安住主空神。現在它沒有說安住,它說圓光,「圓光表智,安住表定」,定慧是一體,所以此地用圓光,沒有用安住。『如來無量劫』,這是講時間之長,有恆心、有長遠心。『廣說諸聖道,普滅眾生障』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菩薩成佛,成佛之後並不休息;沒有成佛的時候自行化他、教學相長,教導眾生,資助自己的成就。所以不發心教別人,自己要想成就太難了,為什麼?我們在教學經驗當中所體會到的,許許多多的疑惑,如果不是別人提出來,我們自己想不到,以為自己沒有疑惑了;這個疑問提出來之後,我們答不出來,這才發現自己的疑惑。所以中國人講「教學相長」,佛法裡常講「師資之道」,老師幫助學生,學生也幫助老師,老師幫助學生叫「教」,學生幫助老師叫「資」,資助老師,這師資之道,彼此道業都在增長。不發心教學你怎麼能成就?菩薩成佛都是從教化眾生而成就的,沒有一個菩薩不教眾生他能成得了佛的,一個例子都沒有。所以我們要有能力深入經藏、深解義趣,方法決定是從一門深入,深到什麼程度?深到見性。我們從教學、從經教裡面悟入法性,法性就是佛性。所以佛法的教學,不論是哪個宗、哪個派、哪個法門,無一不是以明心見性為宗旨,這才稱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為什麼?任何一個法門都明心見性。

  以《十善業道經》為例,這很淺的,小經初學的,果然能夠做到「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他就成無上道,他就明心見性,它怎麼不平等?《十善業道經》跟《大般若》平等,跟《華嚴》平等,跟《法華經》平等,它怎麼不平等?一樣的!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深入到那個程度,可是一定要深入!所以我們選擇法門,適合於自己修學的環境,適合於自己的程度就好,決定深入,絕不改變,把經裡面的道理、方法、教誨完全落實,我們就契入,入境界了。自己能夠契入,然後才能廣說,廣說是什麼意思?度各個不同根性的眾生。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,你就跟他說什麼樣的法門,你說得一點都不錯。這個法門縱然沒學過,聽都沒有聽說過,你所說的不會違背佛所講的。這什麼道理?佛說法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,你所說的也從自性裡流露出來,有什麼兩樣!

  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可以體會得到,六祖能大師沒有讀過經,他不認識字,他是聽別人念經,他在聽,他聽了之後他都懂了。他對法達講《法華經》,法達誦《法華》三千部沒有開悟,念一段給六祖聽,六祖就懂得了,給他開示他就大徹大悟了。《壇經》裡面講唯識講得好,講得太好太妙了,經文只有八句偈頌,他什麼都懂,這就是佛家常講的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就怕你這一經沒通。什麼叫「通」?見性叫通,沒有見性沒有通。

  我們今天學經之難,難在見不了性,為什麼見不了性?業障太重,處處著相,不懂得離相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教我們學教,那個方法妙絕了,你看看他教給我們的,怎樣去學教?「離言說相」,文字是言說的符號,離言說相同時就離文字相。我們要不要文字?要文字,要文字不要著文字相,你才聽得懂意思。第二個「離名字相」,名字是名詞術語,這裡面「如來」是名字,「聖道」是名字,「障」是名字,很多都是佛學名詞,不要執著名相。第三個祕訣「離心緣相」,聽經要一直聽下去,讀經一直讀下去,不要去想,「心緣相」是你去想,念著去想這個是什麼意思,一想就錯了,一想落在意識裡頭去了。你要是把馬鳴菩薩這個祕訣掌握到,這一生肯定開悟,時間在早遲,肯定開悟。悟了之後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,那才真正是大通家。可是很多人不會,我們雖然常常提出來講,幾個人做到?總要懂這裡頭的道理,要認真學習。

  這就叫做參究,宗門講參,教下還是講參,念佛也不離開參,參是什麼意思?不用心意識叫參。我們凡夫最難的,落在心意識裡頭,心是什麼?落印象,阿賴耶落印象;意是末那、執著;識是分別。換句話說,我們學東西,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用的是什麼心?八識五十一心所,我們用這個心。這個心無量劫以來用成習慣,現在一下改不好改,這是實在話,但是不好改也得要改,為什麼?不改你不能成就。什麼時候改,你什麼時候就能夠契入,入佛境界,入不二法門。關鍵不在外面,在自己。所以自己一定要了解這個事實狀況,如何自己幫助自己離心意識,離心意識參!佛家講參學。「參學」這個名詞大家很熟悉,但是不知道怎麼個參法,如果還落在心意識,那就不叫參,離心意識才叫參。

  到見性之後,我們就有能力,這個能力是圓滿的、是無限的。但是我們為了教化眾生,要做慈悲的示現,要給他們做個樣子,那就是一門深入,我門門都通,我還是示現一門,給人做樣子。如果你展現出來是個大通家,門門都會、門門都好,人家看到門門都想學,結果把他的悟門堵塞,他決定不能成就,所以教初學一門深入。佛示現為菩薩,菩薩示現一門深入,在《華嚴經》末後,五十三參,那五十三位都是諸佛如來,示現菩薩身,示現一門深入,我們教化娑婆世界眾生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希望將來我們的佛學院,能夠擴展為佛教師範大學,在這個地球上一個大學就夠了,裡面如果有三千個學生,每一個學生專攻一部經,那就是一部活的《大藏經》。這方法好,個個都第一,沒有第二的,一個人一部經。一切眾生想學什麼經論,我們這裡有第一老師,一生專攻專弘。其他經教可不可以學?可以,別人講經我都去聽。我把我所悟入的境界,在我這部經上來發揮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那我們這一生過得就非常有意義,非常有價值,決定沒有空過,度了自己也度了眾生。

  【我觀佛往昔,所集菩提行,悉為安世間,妙髻行斯境。】

  這是廣步妙髻主空神他的讚頌。他在前面長行裡面所說的內容,上求下化,安住世間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學佛在行菩薩道時候那樣的修學,積集『菩提行』。什麼叫菩提行?這個字右上方圈了個圈,念去聲,當動詞用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行為。菩提是覺,揀別凡夫不覺。凡夫確實醉生夢死,糊裡糊塗來到這個世間,糊裡糊塗過了一輩子,走了,非常可惜。佛在經上常說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人身難得而易失,失掉人身再得人身,非常非常不容易。佛講得沒錯,舉的比喻也非常正確。得人身、聞佛法,這是大幸,許多人聞佛法而不能依教修行,這就是古人講的「袈裟之下失人身」,倍增痛惜,真可惜。我們要問為什麼?原因不難找到,原因究竟在哪裡?佛法薰習的時間不夠。凡人在這個世間,從早到晚,你不為聖教薰習,你決定被煩惱薰習,五欲六塵的煩惱薰習;換句話說,哪一個力量大,強者先牽,牽著你受報去了,這是事實真相。為什麼古來祖師大德這樣強調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?這話不是我說的,古大德教我們的,非常有道理。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,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?我們天天在學佛,天天在講經,你每天也都來聽經,每天來聽兩個小時經,一年到頭都不間斷,這就相當難得了。但是二十四小時,你每天是兩小時修菩提行,其他二十二小時還是隨順煩惱習氣,你怎麼能成就?

  我們再想想古時候祖師大德,建叢林、辦學校,過去的叢林就是佛教大學。我早年親近方東美先生,方老師這個話跟我講過十遍都不止,我印象很深刻。他告訴我,要想復興佛教,非叢林制度不可,這個話我非常深刻,叢林就是辦佛教大學。為什麼只有辦學校才能真正做到長時間的薰習?我們做學生,每天聽經、研究經教八小時,然後在念佛堂念佛八小時,一天十六個小時,「集菩提行」,還有八個小時吃飯、洗澡、洗衣服、睡覺,這是應當的,保持你身心的健康。你一天十六個小時在佛法裡頭,你那個妄想雜念才能夠壓得下去,兩個小時不行,壓不住,四個小時也不行。你才曉得叢林制度裡面,它那個方法,為什麼要這麼要求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每天講經八小時,學生們聽了之後去思惟,八小時聽完之後,去思惟、去觀想、去坐禪,把佛的教誨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,那就是修行,所以他行,他才能把煩惱伏得住,我們今天沒法子。但是現在如果是一等聰明人、善根福德人,他每天可以做十六個小時,我們利用電視機,你只要有一套光碟或者是錄像帶,你每天聽八個小時,然後你去思惟、去觀想,你去落實。陳光別老居士何以能夠預知時至往生?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?把我們講經的錄像帶全部搬回家去了,他生了四年病,雖然身體衰弱,神智清楚,這個福報了不起,頭腦要清楚。躺在病床上一天看錄像帶看八個小時,不看錄像帶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,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觀想!萬緣放下,一心求生淨土,四年下來成功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你薰習的時間不夠,難!

  我們將來這個學院,甚至於將來發展為大學,我們要恢復祖師的教誨,不能跟一般學校一樣。一般學校訓練什麼?訓練佛學家,訓練成佛學的學者,與生死毫不相關,那我們就全都錯了。我們的目標,希望我們佛學院將來的同學個個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,決定往生。所以我們的佛學院有念佛堂、有禪堂;現代的修行,總歸納起來,不外乎禪與淨,要求把你所學的一些道理、所學的一些方法完全做到,圓圓滿滿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與經教相應,我們要求這個,肯定成就。這就是薰修的時間,菩提薰修的時間決定要超過煩惱,你才有救!一半一半都靠不住,決定要超過。為自己,同時也為世間,為世間人做一個好榜樣,讓世間人看看,他這樣成就的,就能效法。我們利用現在的高科技,我們設最好的網路頻道,教室裡面上課,我們統統上網,全世界都能看到。許許多多在家的同修,他家裡面要有電腦,這電腦將來會很普遍,他在家裡頭可以修學,在家裡頭可以學習。所以這樣一個佛學院,全世界有一所就夠了,不必要多,我們一定要把人力、物力、財力集中來使用。『妙髻行斯境』,廣步妙髻主空神,他修的是這個法門。第六首:

  【一切眾生界,流轉生死海,佛放滅苦光,無礙神能見。】

  這是無礙光燄主空神他的讚頌。清涼大師在這裡有個小註,解釋「生死海」。『一切眾生界,流轉生死海』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「五法相似,生死得大海名」,用海來做比喻。為什麼?第一「處無邊」,海大沒有邊,「相似故」。第二「甚深」,五法的教義甚深。第三「難度」,大海太大了,渡海不容易。在從前航海用帆船,確實非常危險,近代科技發達,航海比較安全,比從前安全多了。第四「不可飲」,海水不能飲。第五「大寶所依」,海裡面的寶物很多。他的解釋是:由前面四個意思,眾生流轉;最後一個意思「大寶所依」,佛菩薩到這個地方來教化,佛菩薩是寶。

  由此可知,這個話是真實的,除佛法之外,要想脫離六道輪迴,我們用佛經的術語說「無有是處」,辦不到!為什麼辦不到?沒有超越六道輪迴的智慧,你就辦不到。超越六道輪迴智慧在大乘佛法裡面;小乘法裡面,要想脫離六道輪迴非常不容易,為什麼?輪迴是怎麼來的?佛跟我們講,由於妄想分別執著三種煩惱變現出來的境界,唯識所變。佛跟我們說,如何才能脫離六道?決定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徹底放下,你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。執著裡頭第一個是身見,我們常講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,都是屬於我,我貪、我瞋、我痴、我慢,六道凡夫哪一個不是起心動念都是我?所以人我執斷掉了,證阿羅漢果,這超越六道輪迴了。雖然超越六道輪迴,超越不了十法界,六道輪迴是內凡,四聖法界叫外凡,還是凡夫一個,他所證得的是相似位,還不是真的。必須再進一步,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也斷掉了,諸位要曉得,執著斷掉了心清淨,但不平等,阿羅漢還有傲慢的習氣在,對一切法的分別斷掉了,這心才得平等。有分別哪裡會平等?有執著就決定不能清淨。分別執著都無,才出得了十法界,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,這就到一真法界。破一品無明,圓教初住菩薩,破二品無明,證二住菩薩。無明是最難斷的妄想,這個妄想非常微細,我們凡夫覺察不出來,凡夫以為沒有妄想了,其實微細的妄想,自己都覺察不出來。所以只有佛才能幫助我們得到真正究竟圓滿,世法做不到。再看底下這一句:

  【清淨功德藏,能為世福田,隨以智開覺,力神於此悟。】

  第七位無礙勝力主空神,他從這個地方開悟的。他的讚頌在這裡教導我們,世間的福田是什麼?『清淨功德藏』才是世間真正的福田。我們要修福,怎麼個修法?福裡頭要有智慧,『隨以智開覺』,沒有智慧,我們常講那是世間的痴福。修這種福的人,我們現前見到,現在在全世界,你們看到有得到很高地位的,有得很大財富的,億萬富翁,他是不是世間真正的福田?不是,一些跟他常常往來的人跟我們說,他生活並不快樂,富而不樂。真正的福田是什麼?幸福快樂,得大自在。他不自在,為什麼?他只有福德,他不是功德。為什麼不是功德?他沒有清淨,清淨是功德。修因要修「清淨功德藏」,這個藏是寶藏,也是含藏,我們中國人常講的「積陰德」,做的好事不要給人知道;人家知道,這個人讚歎,那個人表揚,你的這點福就報掉了。人家讚歎你是福,表揚你是福,你的福隨時就報掉了。所以古聖先賢都勸我們積陰德,陰德好,沒有人知道,不會報掉,藏在那裡,越積越厚,『能為世福田』。這是像哪些人?像古代的這些帝王,古代帝王他們的始祖決定是清淨功德藏,所以他的福報子子孫孫都享受,多少代都享不盡,積得厚!我們印祖對中國古人修積功德感受果報的,他常常讚歎孔老夫子,孔老夫子修的是清淨功德藏,確確實實能為世福田,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,不衰不壞。佛修的清淨功德藏就更圓滿,更大、更不可思議。這個偈頌裡面,我們必須要記住的,福裡頭有智,智裡面有福,福慧雙修、慧智等運,才有這樣殊勝的果報。無礙勝力主空神,諸位想想,肯定他是如來化身的。底下一首:

  【眾生痴所覆,流轉於險道,佛為放光明,離垢神能證。】

  這是離垢光明主空神他的讚頌。離垢就是遠離煩惱,遠離一切污染,叫做「離垢」。眾生很可憐,『痴所覆』,貪瞋痴,三毒煩惱裡面最嚴重的是痴,如果他不愚痴,他就不會起貪瞋煩惱。為什麼起貪瞋煩惱?愚痴,沒有智慧,不明事理真相。隨順貪瞋痴,那就『流轉於險道』,險道是三惡道,感得三途苦報。要靠誰來幫助他?除佛以外沒有人能幫助。佛慈悲,能在惡道裡頭現身,應以畜生身得度,佛現畜生身。我們在佛門一個小冊子裡面看到,《物猶如此》,這裡面記載不少的公案,佛眼觀察畜生道裡面的畜生,看到有幾隻豬,這個小豬群,這豬可憐,佛也示現成一隻豬,在這豬群裡面天天跟這些豬講經說法,這些豬都得度,這個例子我們能夠相信。這豬群裡頭有能得度的,有不能得度的,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曾經學佛,臨終時候一念錯了,得這個身。但是佛法所薰修的,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佛法種子還有相當的力量,佛去幫助牠,牠行,牠能接受。佛跟牠說什麼法門?決定是說念佛往生法門,這個法門是究竟度脫,畜生裡頭念佛往生的不少。

  諦閑法師早年在溫州頭陀寺做住持的時候,他廟裡頭一隻大公雞往生,他把這個故事常常講給大家聽。大公雞每天跟著大家一起念佛,有一天大家念佛念完了,這隻公雞還在佛堂,牠不走,香燈師要關門,趕牠走,牠跑到大殿當中,面對著佛像,叫了三聲,死了,站著死的,所以老和尚把牠當作出家人一樣,荼毗安葬在山後。我們想到這隻公雞,前世一定是個出家人,修行的功夫也不錯,臨終一念之差變畜生身,牠有靈性,牠還知道念佛。過去我們在台灣,好像是在高雄,哪個地方我記不得,有一隻狗,也是每天跟著出家人上早晚殿,牠上早晚殿,到大家打三皈牠就走了,以後被一個出家人發現,大概牠從前是這個廟裡面的住持和尚,為什麼?打三皈他就走了。有一天把這隻狗叫來訓牠一頓,「你現在是畜生,不是方丈,課誦沒有做完,不可以離開。」把牠訓了一頓之後,果然就乖乖的,到課誦完了跟大眾一起離開。好像以後過了幾個月之後往生了,所以有人說牠的前生是這個廟裡頭的老和尚,牠有靈性,牠修得還不錯。為什麼墮畜生身?執著這個寺廟是他的,捨不得離開,所以只有投畜生道,還在這個寺廟裡頭。這些故事很多,我們聽了很多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佛能度他,佛知道前因後果,佛知道他生生世世的行業,所以佛說法契機,能幫助這些苦難眾生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