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九0七卷)  2008/2/3  華嚴講堂  檔名:12-017-190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」,李長者的《論》第二段,我們從「帝釋遙見如來者」,從這裡看。

  長者說這個地方有二義,一個是事,一個是表法,「事者,為如來於無去來性,示去來之相,故言遙見」。這個意思在前面清涼大師註疏裡面說過,跟長者的看法完全相同。就真諦來說,跟你講諸法實相確實沒有來去,我們如何能夠理解?我們看電影的底片就能看到,電影我們在銀幕上看的畫面好像有來有去,如果你看看放映機裡面的底片沒有來去,給你說真話,是沒有來去的。佛沒有來去,我們每個眾生都沒有來去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不但沒有來去,也沒有生滅,那就說更深一層的意思。這個不生不滅很不好比喻,只有在幻燈片裡面的第一張,第一張之前銀幕是一片空白,沒有生滅。第一張幻燈片放下去之後,立刻影相就顯示出來,好像是生了,但是它時間短,它只有二十四分之一秒的時間,很短。如果第二張沒有繼續,只在這麼短當中現一下,就像閃電一樣,比閃電還短,閃電的時間比這個長得多。

  好像突然有這個現象,就沒有了,你說它生了它已經不存在,它的速度太快了,實際上的速度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。通常我們介紹,多半是以《仁王經》世尊所說的來舉這個例子,為什麼?這個例子,雖然很快速,容易懂。《仁王經》上我們舉的例子,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,這在數學裡頭有概念,雖然很快,比二十四分之一秒要快多了。而實際上,佛在經上有這麼一段話說,佛問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他是法相唯識的專家,《瑜伽師地論》,這是大論一百卷,是彌勒菩薩著作的,是他作的。佛有一次問他,「心有所念,幾念幾相識也」,佛問這麼一句話。這個幾念,要用現在的話說,幾分之一秒有幾個相跟識。相是物質,識是精神,如果用唯識的術語來講,相是境界相,識是轉相、是見分,相是相分,識是見分。有幾個相分,有幾個見分,這是講心有所念。彌勒菩薩答覆說,「舉手彈指之頃」,舉手、彈指,這彈指的時間短,一彈指,他說一彈指有「三十二億百千念」。你看看我們講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,跟三十二億後頭還有百千念。彌勒菩薩後面答覆說,「念念成形」,這個成形就是念念都有相,「形皆有識」,既然有相,相是法相,識是什麼?識是法性,法性跟法相決定不能分家。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說,但是我們是粗心大意沒有領會到,真的要很細心、很留意的人,這種人很少,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。在有情的分上,佛常講的叫佛性;在無情的分上,植物、礦物跟自然現象,這是屬於無情的,有法性。其實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這就講形皆有識,這個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感應,有感它立刻就有應。就像做的水實驗一樣,一杯水,我們的意念,善的意念、惡的意念、無記的意念,它都有反應。但是這種反應,我們真的心思太粗了,所謂是心浮氣躁,不能體會。

  江本博士用科學的方法做實驗,在顯微鏡之下看到的。其實他的顯微鏡不是什麼很高級的,我去看過,它的放大也只有放大二百五十倍。所以把小小的結晶,放大成二百五十倍看起來就很清楚,所以他很多的照片,就在這種可以說很簡單的顯微鏡之下拍攝下來。所以說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要做的話會比他做得更好,他的方法很簡單,看過之後我就完全了解。只是把這個水放在小玻璃瓶裡頭,都是實驗室裡頭用的小玻璃瓶,那個玻璃瓶粗大概只有手指這麼粗,差不多有這麼長,有個六、七寸長,裡面盛的水。你只對這個水發出信號,什麼信號都可以,你寫上字貼在上面行,你用音樂的聲音對它行,它會聽音樂。用意念,你看既沒有形相又沒有音聲,我的念頭對它,善的念頭、不善的念頭。你只對它有個幾分鐘,一兩分鐘它的感應就很顯著,但是人看不見。然後把這個水放在冰箱裡面,這個冰箱的溫度是攝氏零下五度,結冰了。大概放在冰箱一小時,它就結成雪花,然後拿出來放在顯微鏡下面去觀察,就看到它的結晶。善的意念結晶很美,不善的意念結晶很醜陋,豈不是證實了彌勒菩薩講的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,有識是它有感應。我告訴江本博士,水是礦物有感應,哪有沒感應的!泥沙也是礦物,決定有感應。我讓他努力做進一步的實驗,一切萬物統統有感應,石頭有感應,你把石頭砸碎,把石頭磨成粉,每粒粉都有感應,而且你會發現很不可思議。

  彌勒菩薩接著講「識念極微細,不可執持」,沒有辦法執著,沒有辦法想,你想的時候它已經產生無量的變化。所以佛說這樁事情,佛講不生不滅,用這個來形容它。下面說「佛之威神入彼微識」,這個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前面讀過,普賢菩薩有能力入那種微細境界,就是一微塵裡面的世界。「皆令得度」,那個極微細的微塵裡面有世界,那個世界跟我們現在世界完全一樣,這就是科學家發現的訊息,全息的訊息。我們這個宇宙這麼大,把它磨成微塵,每粒微塵裡面都有整個宇宙,說明了部分跟全體是一不是二,永遠不能分割。所以它沒有大小、沒有先後、沒有遠近、沒有去來,這是諸法實相。這就是方東美先生講的,這個世界上哲學登峰造極的境界,不但是哲學也是科學,科學跟哲學是一不是二,也是究竟圓滿的科學境界。我們現在世界上這些科學家發展到今天,跟佛經這個一比,連小巫跟大巫都談不上,沒法子相比。佛能夠進入,這個佛要廣義的來講,初住菩薩以上就有這個能力,我們能信得過,為什麼?只要你把障礙去掉,本能!我們的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能入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成形的世界裡面去度化眾生,教化就是「皆令得度此識教化,非無識也」,非無識,你不能說它沒有感應,這個識就是感應。眾生有感,眾生是周邊環境,那個波在動就感應他,他就能夠像十大願王所說的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那是什麼?永遠隨順外面的感,他反射出來的應,這個應就是講的功德。

  這段經文講得好,確實把諸法實相解釋開了,沒有大小,沒有生滅。如果我們真的事實真相了解,心地平了,永遠保持著心平氣和,為什麼?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干擾。我們走進天堂如如不動,我們去參觀阿鼻地獄也如如不動。天堂地獄那些現象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平等的,平等相為什麼不平等?眾生造的業不平等,那是業力變現的,是幻相不是真相,念念生滅的相。念念生滅就是沒有生滅,我們現前眼前真相亦復如是,沒有例外的。那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,清淨心能生智慧,為什麼?清淨心不障礙智慧,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德相,清淨心沒有障礙,所以智慧德相全出來了,自然的流露。我們確實在大乘教裡面得到這麼一點訊息,為什麼在境界轉不過來?那是我們的習氣太深太重,要用什麼方法?不斷的薰習。像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,這個緣太殊勝;沒有這樣殊勝的緣,一個人也不放棄,也天天幹。只要有人他願意聽,他能聽得進去,聽了不反對,你就給他講。一遍一遍的講,一遍一遍的聽,聽上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,這是什麼?長時薰修。我們這種薰修的力量就很強大,這麼長的時間,這樣有力的薰修,我們的信心就扎根了,我們的信心會增長。信心有根,信心增長,就是五根、五力裡頭有根有力,後面就開花結果。開花結果是什麼?真能放下,不再執著!這一不執著,恭喜你,你入門了,你是如來入門弟子。

  可是要記住,永遠謙虛,不能有絲毫傲慢,為什麼?有一點點傲慢,你看看夫子在《論語》裡面說,他說假使有個人他的才華「如周公之才之美」,這是夫子對於周公讚歎備至,他一生當中心目裡面一個最完美的聖人,周公,「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」,他有傲慢心,他吝嗇,夫子說那他是裝的,假的,不是真的,其餘則不足觀也,這句話說得好,給我們很高的警惕。你看聖人、賢人一生謙虛,一生禮讓。孔子、孟子如是,文武周公如是,堯舜禹湯亦如是。在佛法裡面,諸佛菩薩哪個不如是!所以這個我們要學,永遠處在謙卑的地位上。這不但是中國,連外國天主教的《玫瑰經》,這部經分量不大,在天主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,是他們的早晚課誦,就像佛門的課誦本一樣。這個經我講過,它全經十五段,第一段就講謙卑,舉聖母瑪利亞做例子,瑪利亞謙卑擺在第一段。就是說你想進入天主的門,怎麼進去?從謙卑就進去了。我們中國自古以來,往上推溯至少可以推溯到伏羲,伏羲畫八卦,以後到文王演變為八八六十四卦。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一卦沒有凶相,六爻皆吉,其他六十三卦裡頭有吉有凶,唯有這一卦有吉沒有凶,這一卦是什麼卦?謙卦,謙卑。所以你要學聖賢、你要學佛菩薩,從哪裡學起?從謙卑學起,真正做到謙卑你就入門了。沒有一絲毫傲慢的習氣,這個很難,佛在經上跟我們說,阿羅漢不錯了,見思煩惱斷盡了,貪瞋痴慢真的沒有了,可是怎麼樣?還有傲慢的習氣,這點不能不知道。這就說明什麼?習氣時間太久了,不知不覺它就現行。所以看別人容易,看自己太難!會修行的人,拿別人做面鏡子,因為看別人缺點容易。這面鏡子你常常能回光返照,看到別人缺點不要放在心上,決定不要批評。立刻回過頭來想想我自己有沒有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你的道業、你的德行才會提升。

  我講《華嚴》,在日常講經場所我常講,常常提醒,善財童子一生(五十三參諸位知道)圓滿成佛,他憑什麼?一生圓滿成佛沒有別的,謙虛。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識,這裡頭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有行善的、也有作惡的。這一品經文真不容易,把諸佛菩薩的教誨活生生的表演出來給我們看。你看代表貪瞋痴的,代表貪愛的、貪欲的伐蘇蜜多女,代表瞋恚的甘露火王,代表愚痴的勝熱婆羅門。這三個人,兩個是在家人,一個是出家人,婆羅門是出家人,嚴重的貪瞋痴。善財童子見他們,禮敬,自己謙卑恭敬,他做到了。但是怎麼樣?他對這三個人沒有讚歎,為什麼?這三個人的思想、行為都違背性德,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,他們表現出強烈的貪瞋痴。你看人家看到怎樣?看到反省我有沒有,真的是有則改之、無則嘉勉。勉是什麼?如果我沒有,永遠記住,不要犯他們的過失。對他們禮敬不讚歎,也決定沒有毀謗、沒有批評,這對了。再想想他是不是真的貪瞋痴?不見得。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學善財,善財是把每個人都看作佛,他在我面前做種種表演,是來度我的,是來教我的。所以教我有正面的教材、有反面教材,我統統得利益。就好像演戲一樣,譬如中國人都知道盡忠報國,都知道岳飛,舞台表演的時候有演岳飛,忠臣,盡忠報國;那一個演秦檜,完全自私自利,為自己的名聞利養把岳飛害死。兩個人都演得非常逼真,感動我們聽眾,演岳飛這個人要表揚他,演得好,演秦檜那個人也演得好,一樣也表揚,一樣都獎勵。

  如果我們用這樣的心境來看這個世間,恭喜你,你這一生一定成佛,為什麼?你的心純淨純善。就跟善財童子一樣,連勝熱婆羅門跟甘露火王,他都看他是菩薩、佛,那是來教我的!演反面給我看,讓我警覺我有沒有,有要趕快改,沒有的時候不可以犯。好老師,演得那麼逼真。我講的話句句是真話,句句都是如來這樣真實教導我們。如來跟大聖大賢是真的這樣教我們的嗎?真的,哪句經文?世間聖人,你們念《三字經》上頭一句不是教你了嗎?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哪有惡人?沒有。惡人是什麼?表演出來的,他在舞台上是表演的,他不是真惡人,這個社會是大舞台。佛教給我們的,《華嚴經》上說了多少遍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就是諸佛菩薩、聖賢教給我們的經文的依據。我們自己沒有智慧,天天念這個,還天天挑別人過失,而不知道挑別人過失是自己最大的過失,別人可能沒有過失,自己犯了過失。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,「隱惡揚善」,能度自己,能救世間,你們想想這個話對不對?如果我們見到別人惡都不說,見到別人的善都讚揚,社會上都是這樣的,這個社會多美好。讓行善的人得到鼓勵更加行善,讓作惡的人看到了慚愧,改惡向善,這世界不就好了嗎?對於善不知道讚歎,對於惡要常常批評,那個惡人批評他,他不服,你批評我,我做得還壞讓你去看。這錯了!聖賢教誨是正確的。所以我們讀到「無去來性,示現來去」,又何嘗不是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度我的。

  所以善財能成就,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,凡夫只有我一個,這些人做出種種示現,都是度我的。甚至於他來坑我、騙我、害我,都是來度我,看我什麼?看我能不能忍辱,看我能不能放下,還生不生煩惱。這麼多境界來考驗,如如不動都不生煩惱,我就成佛了。我成佛要感謝所有這些老師,不是他們做出種種示現,我怎麼能通得過?怎麼能把煩惱習氣統統放下?大乘教、中國古聖先賢苦口婆心的教誨,我們要聽,要歡喜聽,要不斷的聽。為什麼?煩惱習氣太重,三天不聽忘得乾乾淨淨,我們的煩惱習氣又現行,這就錯了。佛門裡面稱菩薩稱「仁者」,仁慈的人,仁者,仁者是對菩薩尊敬的稱呼。是什麼意思?古人講了一句話,「仁者無敵」,這就說菩薩心裡面沒有一個冤家,也沒有一個對頭,他沒有敵對的。

  我們是從這個教訓明白了,也能用在生活上,特別是這些年來,幫助這個世間化解衝突,幫助世界促進社會安定和平,我們就遵從這個教訓說出來。從事於化解衝突、促進世界和平的人,首先要自己從自己內心裡面,把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對立的念頭要化解,我們這個工作就能做得好。如果我心裡還跟人有對立,跟事有對立,跟一切萬物還有對立的念頭,有這個念頭必然它升級就是矛盾,再升級就是衝突,衝突再升級就是鬥爭,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。曉得戰爭、鬥爭的根本是什麼?是對立。內心深處的對立,這個不可以有,有這個東西你就迷了,你就造業。《地藏經》上講: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。那個罪業的根就是對立。

  菩薩在不在乎別人騙他?不在乎,為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哪有這回事情!他欺騙我,他坑我,他要害我,沒這個事,不生不滅,他害什麼!明明世間有這麼多人幹這麼多事,菩薩站在高處,看看他們在造業,將來受報。菩薩站在高處,看這些眾生在六道輪迴裡面搞三世因果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只很感嘆的說「可憐憫者」,真可憐,他真不懂事。可憐,不是說可憐就完了,菩薩還要觀察機緣來幫助他,來救度他。怎麼救度?就像在做示現,做個好樣子給他看!他看到了、他聽到了,阿賴耶識就落了善根的種子,這一世他不能起現行,來生後世遇到緣一定起現行。這是菩薩,這是真正的慈悲,這是真實的智慧。在事上講,遙見佛來。

  第二個意思是表法的意思,「表法者,明」,明是說明,「帝釋示同未悟,不見如來智身遍周,與心一體,故言遙見佛來」。你看看帝釋天王,帝釋天王不是普通人,是佛菩薩來示現的,這唱戲,釋迦牟尼佛表演佛,這也是一尊佛,他來表演做帝釋天王,演這個角色,演得都很逼真,演得都很像。所以你心裡不能有疑,那個人真對我壞,真想害我、想騙我,我把他想成菩薩,那我是不是阿Q?你有疑惑。你有疑惑,你的念不是正念,你的思惟不是正思惟,你也在造業,你還要受報。所以佛法最難的是正念,八正道,正念、正思惟,沒有懷疑,沒有懷疑是不是就正?是正的。為什麼?境隨心轉,你的心正,沒有一法不是正的;你的心邪,沒有一法不是邪的;你的心疑惑,沒有一法不模糊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你一生能不能成就,責任是自己負,與別人毫不相干。你一念覺心、一念正心,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不是佛菩薩,不管他演的什麼角色,全是佛在這個地方表演,你統統得正面的利益,得純正的利益。善財一生成就,《法華經》上龍女八歲成佛,你要問問那是什麼原因?為什麼他能做到,我們做不到?歸根結柢,總的一句話,我們是錯用了心,都是自以為聰明,我們害在這個地方。善財、龍女他的一生成就沒有別的,老實,佛菩薩的教誨他真的依教奉行,一絲毫疑慮都沒有,沒有懷疑、沒有顧慮,所以他一生成就。

  忉利天主「示同未悟」,這句話就說得很明白,他是菩薩,他是佛再來的,他哪有不知道的,裝樣子裝給凡夫看的。「不見如來智身遍周」,實在講不見自己智身周遍,見到如來智身周遍就見到自身,自己的法身周遍,「與心一體」,這個心是法性。他這裡表演,表演跟凡夫一樣:世尊來了,遠遠的走過來了。這是凡夫知見。這是兩個意思,這兩個意思並不很深。下面再從深一層的解釋,這有兩句「又信解為遙見,自心入位為佛來」。這個表法意思深,清涼大師判《華嚴經》為四分,信解行證,我們能信、能解這是遙見,見到佛道;又能行、又能證,那就是佛來了。什麼佛?自己成佛了。自心入位這個位是十住位,你自己證得佛住,佛來了,為什麼?你自己成佛了。在這一大段,在第三會總共有六品經,往後的四品就要講入位了。

  再看下面這段經文,「帝釋即以神力莊嚴此殿者」,忉利天主禮請佛到天宮來說法,就好像我們現在請法師講經一樣,當然要把道場布置得很莊嚴,表示歡迎。這裡面也有兩個意思,有事、有表法,這個事容易理解,可是事裡頭雖然容易理解,也有很多人疏忽,道場建築之莊嚴是不是對佛的禮敬?當然。佛真正要學生重視的是道業,是你自己聞法、開解、證入,這是佛最歡喜的;布置莊嚴的道場,佛不希罕。這種布置莊嚴是施主,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講這個活動的主辦人,他對於佛陀的敬意,這是世間人情。但是這裡頭很重要的一個意思,世間人喜歡莊嚴,看到這樣莊嚴的一個道場,這種設施,他從這裡經過一下,他就想進來看看,進來聽聽;換句話說,這個莊嚴是跟佛拉信徒、拉聽眾的,這才是真正莊嚴的意思。所以佛門的音樂梵唄演奏的是好聽,都是弟子們,出家、在家的弟子們替佛做廣告,讓大眾們歡喜心來親近佛菩薩,來這個地方聽經聞法,用意在此地,這個不能不懂。

  否則我們會錯了意思,佛菩薩還喜歡這一套,他貪瞋痴還沒有放下,我們把佛菩薩看作凡夫了。佛菩薩真的不要這一套,就世間人喜歡這一套,所以我們做,不能做得不認真,一定很認真、很莊嚴,才曉得道場種種設施布置是替佛招生的。因為佛是師道,這個要懂得,他是老師的身分,師道是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尊師重道。古時候再高明的老師決定沒有招生的,現在學校招生,古時候沒有。那招生,這個老師太狂妄,自己認為我很了不起,我可以教你們。

  在古時候,你看連釋迦牟尼佛、連孔子都不敢自稱為老師,都非常謙虛。夫子說他沒有東西教人,沒有創造,沒有發明,他是個很普通的人,「述而不作」。我所學的,我所聽到的,我所修學的,我能教的,我能夠傳的,古聖先賢的東西,不是我自己的,是述說古聖先賢的,述而不作。自己的態度「信而好古」,我對古人的東西相信,不懷疑,我很喜歡。孔子如是,釋迦牟尼佛也如是,但是講孔子的有人,講釋迦牟尼佛的我都沒聽說。我在什麼地方知道?我在《華嚴經》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看到的,在經題上清涼大師介紹,釋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。而且引經據典,佛自己說的,他一生所講的這些經都是古佛所說,自己不敢在古佛所說的添加一個字。這比孔夫子講得更是乾淨俐落,不敢加一個字,這教我們什麼?謙虛、謙卑。佛說這個話是真話嗎?一點都不錯,古佛是什麼?古佛是自性。你明心見性,從你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,佛佛道同。每個見性的人,他從自性流露出的智慧是相同的,沒有兩樣的,所以叫佛佛道同。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你所見的、你所說的,跟釋迦牟尼佛肯定完全相同。你要不相信,你看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沒有學過佛法,但是他所講的跟釋迦牟尼佛真的沒有兩樣。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流露出來,這就不是你新的有什麼發明創造,沒有。所以我們要學孔老夫子「信而好古,述而不作」,真的能開悟,真的能夠反璞歸真。莊嚴道場所有一切設施,是為了接引大眾的,是為他們做的,絕不是為自己;為自己,真的古人說得好,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」,那是真的。眾生在迷,要恆順他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去接引他,等他悟入了他就明白。明白之後,他要接引初學,一定還是用這種方式,所以這個意思要懂得。

  「表法者,自加行也」,莊嚴道場,以神力莊嚴此殿就是我們講莊嚴道場,這是自加行。自加行裡頭也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大慈大悲,幫助佛接引大眾,這是一個意思;第二意思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使自己向上提升,幫助自己向上提升,有這兩個意思在裡頭。下面一句說「安置普光明師子之座者,亦有二義」,第一個「約位置座」,第二個「約帝釋自德根堪」。十住會,無論在家、出家,不論什麼身分,只要能參與這一會,他的地位就是住十住位。為什麼?你不是同等的程度,你不能入這個班級。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,這個學校是大學,你一定是大學的程度你才能夠進入,你中學生不能進入。這個班級是碩士班,一定是有大學畢業的程度,你才能夠進入。那一個班是博士班,必須有博士的程度,才能夠進到這個班裡面聽課,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。所以能夠在忉利天宮善法堂,聽釋迦牟尼佛講十住法的那些人,全都是十住菩薩。程度不齊,因為從初住到十住,這就是程度不齊,但是他們是同班同學,全是十住菩薩,這要明白。

  「一約位置座者,約此十住位中法位也,為十住中,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之藏,於一切法自在無畏,故置此座」。這就是就我們今天講席次,排這個席次的意思,這裡面全都是已經在學習十住的法位,什麼條件?十信心滿。前面是十信,十信心滿是賢首菩薩代表的,十信畢業,升級了,升到十住了。我們在講席裡面,將十信位比喻作一般的學校,從初信到第六信好比是小學;從七信、八信,七信是阿羅漢,八信是辟支佛,比喻作中學;九信位是菩薩,十信位是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,比喻作大學。十信心滿,佛教大學畢業了,畢業升到研究所,十住是研究所。所以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這裡頭沒有碩士班,全是博士班,大學升研究所全是博士班。為什麼?初住菩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他的妄想要不斷的話,他進不了初住位,這要知道。

  往後這四十二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所以總共四十二個位次。四十二個位次是平等的,我們在前面介紹得很清楚,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沒有。為什麼不能說有?因為他起心動念都沒有了,不起心、不動念還有什麼位次?初住菩薩不起心、不動念,到四十二個位次究竟佛果,也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有什麼差別?沒有差別。沒有差別為什麼又說四十二個階級?清涼《疏鈔》裡頭講得好,這四十二個位次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盡,無始無明的習氣厚薄程度不相同,所以說四十二個位次,這個道理要懂。這四十二個可以說有,也可以說沒有,初住菩薩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究竟佛果沒有兩樣。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。像《普門品》裡所說的一樣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現什麼身;應該給眾生說什麼法,他就說什麼法。他沒有一定的身相,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,完全是應機施教。像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一樣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眾生心感,這些佛菩薩他有應。所以天台大師講,圓教初住以上叫分證即佛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不像十法界,十法界的佛叫相似即佛,不是真佛,像佛,不是真佛。初住是真佛,不是相似佛,所以這要懂得。今天他們已經入佛位了,當然要給他們設席位。他們這些人「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之藏」,這個得是講恢復,無明破了!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法身裡面的般若智慧現前,所以叫得。這個智慧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相同的,智慧相同,德相也相同,「於一切法自在無畏」,所以這個座位是無畏之座。

  後面十行位裡面,「如十行位中,於夜摩宮中化作寶蓮華師子之座,此約行位」。這個還沒講到,在後面,通常有很多話都是把這三十個位次,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合在一起講,因為這三個它有密切連帶的關係。約行位,行,實在講非常著重自修,修行在哪裡修?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歷事鍊心你才能把習氣淘汰盡。所以我們見到善人、見到好事,習氣會不會冒出來?會。什麼習氣?歡喜的習氣,喜怒哀樂愛惡欲,你看到歡喜;看到人行不善,瞋恚的習氣就會冒出來。這個東西怎麼除掉?常常接觸、常常看、常常提醒自己,用這個方法才能把習氣淘汰盡。所以菩薩教化眾生叫自行化他,幫助眾生這大家知道,自行是什麼?淘汰自己的習氣。菩薩教化眾生,有的時候遇到逆境也會發脾氣,習氣發作了!他是不是真的有不滿?沒有。要到什麼時候?要很長的時間,慢慢這個習氣減弱,減到最後完全沒有了。完全沒有了是究竟佛果,也就是說等覺菩薩還有一點非常微薄的習氣,那種微薄的習氣,一般人決定不能夠覺察到。

  在一般理上講的話,大概八地菩薩以上,他們那個習氣就一般人見不到。不但我們人見不到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見不到,還是有那麼一點點。我們最容易覺察的是阿羅漢,因為他習氣很嚴重、很明顯,辟支佛以上我們凡夫見不到,阿羅漢可以見到。十法界裡面佛菩薩的習氣,大概是阿羅漢見不到,辟支佛可以見到。這個事情,用波動的原理我們能夠理解,波動,非常微弱的波動,就要很敏感的儀器它才能接收到,一般都接收不到。愈是細微的波動,愈要精密的儀器,非常微弱的波動,它能夠接收。像無線電波一樣,看長波、短波,我們從這個道理上能體會得到。所以心浮氣躁是大病,心浮氣躁什麼都不能接受,這是自己真的要明瞭,如何讓自己心定下來,這個氣平和下來,心平氣和你就能接受。心浮氣躁,自己有成見、有疑惑、有顧慮都不能成就。聖賢教誨就是心性之學,你沒法子,真的是一分功夫你有一分的體會,沒有功夫是體會不到的。

  在這段裡面,大師後頭一句話說得好,在行位裡頭「在一切生死,具大悲,行萬行,以理智體得無染故,以是義故,以蓮華為座體」。所以蓮花是表法的,在一切生死那就是在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裡面的生死很明顯,因為它兩種生死都具足,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它統統具足,六道裡面;四聖裡面,分段生死沒有了,只有變易生死。他在這個境界是兩種生死都沒有了,你就可以看到這功夫之深,講定功;換句話說,他心多麼清淨,定功的功夫就是清淨心的功夫。智慧現前,他能照見;具大悲,這是自性的性德,大慈大悲。行萬行,這個萬行是幫助眾生的,眾生需要什麼,就用什麼來幫助他,盡心盡力。可是幫助眾生裡頭,佛菩薩絕對不會疏忽幫助眾生覺悟,這就是佛法。所以佛法住在這個世間,示現在世間,無論用什麼方法救苦救難,裡頭必然有幫助眾生覺悟。如果沒有這一點那叫世間法,加上這一點那就叫佛法,這一點怎麼加?有慈悲心,有這個意念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只有他開悟他才能離苦得樂,他要不悟永遠不能離開。

  什麼叫悟?須陀洹就算悟了。也就是說,知道事實真相,雖然知道不多,它起作用了,不再執著身是我,不再執著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是我所有,他沒有這個執著,這個人是須陀洹。須陀洹能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,能捨、歡喜捨,決定沒有吝嗇,能捨身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是初信位的菩薩。如果我跟我所有放不下,你到不了這個地位,沒有入門;能捨我、我所有,入門了。我們講《華嚴》,入《華嚴》之門,能捨,他能放下。這是執著裡頭初分一點點,然後逐漸再去擴大,把見思煩惱統統放下,就是貪瞋痴慢疑全放下了,六道就沒有了,證阿羅漢果,在我們這個經上是七信位的菩薩,超越六道了。六信呢?六信還在四禪天,五不還天也叫做淨居天,在那裡修行。只要把見思煩惱全斷盡,他還有習氣在,習氣沒有關係,習氣到四聖法界,自然就斷掉,你才能超越六道。超越六道才算是離苦得樂,六道生生世世輪迴,冤冤相報的苦沒有了,我們學佛最低的目標要訂在這個地方。我們來生還搞不搞六道輪迴?還要搞六道輪迴,這一生的修學不及格。不及格怎麼樣?不及格,好的留級,來生再到人道繼續修,來生再得人身是留級。你要修得好,不升級了嗎?生到天上去了,怎麼會留級!如果學得太差,造的惡業造得太多,降級,你要曉得,人道一降級降到哪裡去?下面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你降級了,跟念書一樣。所以眼光總要看遠一點,不要看現前,至少你要看到來生到哪裡去。來生最殊勝、無比的殊勝是極樂世界,但是你要想想,極樂世界是佛的世界,我們心善、行善,做了好多好事情,也念佛,也求生淨土,最後能不能去?分別執著沒放下去不了,但是去不了你會生天上。

  天上,你看這是忉利天宮,忉利天主是虔誠的佛弟子,常常請佛菩薩到天宮裡面來講經說法,接著再幹,很不錯!什麼人能真正往生?真正能放下身心世界的人決定往生,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這個條件。念佛堂堂主的口頭禪,常常提醒大家,「放下身心世界,一向專念」,這是念佛人,這個人決定往生。身心世界放不下想往生,他有障礙,這些東西障礙他。所以要捨,歡喜捨,統統放下捨盡了,沒有累贅,到極樂世界沒有障礙,這才能去得了,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。即使弘法利生、護持正法住世,都要捨!事情要不要做?要做,就像忉利天主一樣,請佛來說法,布置宮殿,樣樣都做得非常認真,心裡有沒有?沒有,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所做的莊嚴道場,接引大眾,讓每個來聽經的聽眾都生歡喜心,都生對於佛陀尊重之心。

  敬佛就是重道,尊師是重道,天主做表率帶頭,他頭一個禮敬,後頭人都跟著恭敬了。如果他不做,叫別人去做,派代表去做,這個不行,這個不可以的;一定要自己去做,表演給大家看。我們每個學人都時時刻刻要懂得,隨時隨地表演給別人看。沒有人,沒有人也要做得很認真,為什麼?有我們眼睛看不到的眾生,我們看不到他,他能看到我們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很恭敬、很謹慎,那些無形的眾生對你都尊敬,對你都擁護,他做你的護法,他不會害你。要自己做得好,自己不是個好樣子不行,鬼神不尊重你,鬼神不護持你,這都要知道。所以這句很重要,「在一切生死,具大悲,行萬行,以理智體得無染故」。理智我們簡單的來會這個意思,就不是感情用事,這樣講大家都很容易懂。凡夫情執太深,這是壞事,這是讓你在這一生當中,不能成就、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,情執!太可怕了。所以學佛要明理、要有智慧。

  實在講,理智跟情執是一樁事情,迷了,理智就變成情執,迷的時候;覺悟了,情執就變成理智,它是一樁事情,它會轉變。所以情執不能斷,情執要斷了,理智就沒有了,它一體的兩面,轉情執為理智,你把它轉過來就對了。它是性德,理智是性德;情執是迷了性德,性德扭曲了,變成情執,是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情執有染,染著;理智就不會染著,是清淨心。因為這麼個道理,所以用蓮花做座體,這個座位上真的雕刻成蓮花,有這個圖案,四面都看到,這個座位是坐在蓮花上。不是真的蓮花,讓你看到蓮花就想到出污泥而不染,在六道不染六道,在四聖法界也不染四聖,這就對了。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不染?我們也想做到,為什麼做不到?我們總以為這個世界所有一切是真的,真的你就起貪戀、就起執著,你就做不到。如果你要知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假的,念念不可得,你有什麼放不下!你還有什麼執著!

  你看佛問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答得好,決定不能執著,所有的現象剎那生滅,速度太快了。三十二億百千念,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那個念就是生滅。我們現在看電影,一秒鐘才二十四次生滅,二十四念,三十二億百千念,你看不成比例。像這些經文常常記在心上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可以犧牲身命,為什麼?假的不是真的,沒有生死,這個肉身有生有滅,靈性不生不滅。《壇經》說得多好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本不生滅就是大般涅槃。見了性的人如是,不見性的人還是如是,這個東西與見不見性沒有關係。這可以說見性的人得大自在,他明白了;沒有見性的人,還繼續搞輪迴,還繼續受苦受難。那個苦難輪迴是冤枉受的,為什麼?沒有!沒有,為什麼有?他執著有,他以為有。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以為有就有,你要知道沒有,它就沒有。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大經上講的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實相。

  我們這個機緣殊勝,勝在哪裡?天天在幹,天天在學習,天天在薰習。不但每天經教上薰習,我們現在可以應用在生活上,可以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。也有很多同學說「我現在還用不上」,這個我聽了點頭,為什麼?我學習在前面三十年也用不上,我學到今年是五十七年!前面三十年用不上。我的學習沒中斷,五十七年天天提起、天天提醒,真正用得上是最近的二十年,哪有那麼容易!所以世尊在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善根要多、福德要多、因緣要多,少一個都不行。善根福德是自己的,因緣是外面的助緣,外面助緣真的可遇不可求,遇到抓住它,不能捨棄,我們才會有成就。你要抓不到,或者這個緣消失了,消失了如何來維繫能做到不退轉?這要靠自己的警覺。我不能前進,我要保持它不退,不退就是前進,用什麼方法?讀經、講經,我是用這個方法,一生都是這個方法。講經不一定要經本,一兩個人在一塊聊天,講的都是佛法。

  所以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不是每天都有講堂、都有很多學生,像上課一樣,不是!一個人來了,見到釋迦牟尼佛,向他請教,你看佛給他說的;兩三個人來了,佛給他講的,以後記錄下來全是經典。這些小規模的、個別的在哪裡看?在《阿含經》看,你看看《雜阿含》,幾乎都是記的這個。那個經文都不長,短的一百多個字,長的二、三百個字,裡面記下的,我估計至少有一千多條。我們才知道,釋迦牟尼佛講經真的沒中斷過,開口說出來全都是的。像《長阿含》,那大概都是大的講座,大型的,總有幾百人以上的在一起聽的,講得也長。《中阿含》、《增一阿含》都不長,特別是《雜阿含》,我覺得《雜阿含》多半都是記載個別的,個別的對話,個別的請求開示。像《華嚴》這是大經,這不是個別的,這是大講座,而且不是對凡人講的,對法身菩薩講的。這個內容完全講真的,講的是什麼?講的是我們每個人自性的境界。你要見了性,見性什麼樣子?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全是見性的樣子,所以這才叫什麼?圓滿法輪。方東美先生稱它作佛學概論,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包括在其中,一個也不漏掉,所以你學了《華嚴》就是學了一切法。

  弘一大師當年在世,那是個知識分子出家的,所以他出家起了很大作用,至少一般人不敢稱佛教是迷信。他是留學生,他是教授身分出家的,他接引知識分子,在那個時候有很多大學生,對李叔同先生都很仰慕。而弘一大師把佛法介紹給大家,就是一部《華嚴經》。那個時候對高等知識分子,對大學生講佛法的時候,他介紹的是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他說從這裡入門就決定沒錯。但是我們知道那個時代,民國初年大學生的國文程度真高,現在不能比,現在找不到了。他們那些人縱然是沒有學過佛的,看《華嚴經疏鈔》他能看得懂,他沒問題。現在不行了,現在的國文程度真叫一落千丈,這已經不是形容詞,是事實。民國初年那個時代小學生,十一、二歲的小學生寫的作文,現在大學生寫不出來,不但寫不出來,恐怕讀都有困難,你就想到程度差多少。三月澳洲有個活動,我要回去參加,我在那邊還有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。以前我有六、七冊,搬家時候丟掉了,大概現在還有兩本,我帶回來給大家看看,看看那個時候小學生的程度。

  所以在此地我們看到是,「以理智體得無染故」,這以蓮花為座,它表法的意思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遇到逆境,或是順境,不要輕易用感情處世,感情處世不能避免錯誤;要冷靜,愈是重大的事情愈要冷靜。冷靜就生智慧,就能把事情處理得很妥當、很妥善,這是應當要學習的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