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九五0卷)  2008/4/21  華嚴講堂  檔名:12-017-195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經文第三大段偈讚分,第三個小段西方勝慧菩薩。

  它的十段就是十住,第三段就是第三住。初住是發心,二住是治地,如何對治心地;換句粗的話來說,就是如何把我們的心治好,心有病,把它治好。這是前面的二住,我們費了不少的時間,學了一些方法。這裡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真止、真觀。能止,止是定,觀是慧,有定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,所謂見異思遷,不至於有這個毛病;有慧,不會被外面境界迷惑。有這種功夫,這才談得上修行,所以第三住叫修行住。有定、有慧,不迷、不動,你才有資格去參學,到十方多看、多聽、多觀摩。在這個地方,確實我們不能不明白,不明白,我們的修學功夫就不得力。這十住,什麼叫做住?前面說過,可是還有一部分的同學沒聽到。雖然說過,我們依然得不到受用,我們的心還是住在煩惱習氣當中,所以不得受用。初住菩薩發菩提心,這先有住,發菩提心,就是落實前面一大段的經文,十信位。十信圓滿,圓滿是真正落實了,不是這個課程學完,古人,特別是佛陀在世的時候,這一堂課上了,真的境界就提升。佛給我們講初信位,我們各個都是初信位的菩薩;講到二信,各個都升級,都是二信位的菩薩;十信心滿,那你就都是初住菩薩,他真升級了。我們現在課程雖然學,沒有法子提升,這就是我們比不上古人的地方。

  我們要想到前面佛教我們的十信,培養菩提心,也就是回歸自性,自性是真性,真心裡面有十種德,這十種德就是十信心。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我們失掉,我們迷了,觀沒有了;我們的心動了,止沒有了,所以自性裡的十種德都失去了。第一個是「信心」,我們信心失掉,不信自己,不信佛菩薩。信心頭一個講自己,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跟我們講「信願行」,這是修淨土的三個條件,叫三資糧,頭一個是信。蕅益大師,這個信就給我們講了六個,第一個是信自己,第二是信他,他是誰?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真實,沒有懷疑,那你才信。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落實,沒有一願是虛願。我們只要發心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這叫信他。然後跟我們講,信因、信果、信事、信理,說六個信,自他、理事、因果,這是性德。我們現在這個信心完全喪失,所以自己的生活很苦,沒有自信,那就隨業流轉,你造的善業,你享福;造的惡業,你受罪。這個事情細說,都在因果。所以你看看,佛教導我們,第一個是建立信心,跟大乘教裡面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是一個意思。我們業障消不掉,癥結在哪裡?就在信心不足,不相信自己,這是頭一條。怎麼樣相信自己?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佛要我們相信這個,我們本來是佛。迷了,糊塗了,現在回頭,我們好好修行,修什麼?修止、修觀,回頭是岸。這個事情是個難事,那我們遇到阿彌陀佛,事情就不難,決定要生極樂世界,決定要親近阿彌陀佛。有很多人說,現代這個世間災難很多,假如我們有這個認知,有這個信心,災難對我們就構不成威脅,我們一絲毫不恐怖,沒有畏懼之心。為什麼?災難來了,正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。說實在話,不是壞事,是好事。沒有這個災難,我們往生可能延後很多年;有這個災難現前,把我們往生的這個緣提前,好事。所以我們沒有害怕,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心裡頭有止、有觀。

  第二個是「念心」,從信心再生起念心。這個念心最重要的,十方諸佛菩薩教給我們,祖師大德教給我們,一心念阿彌陀佛,不再有別的念頭,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成就。不要再有妄念夾雜,再有妄念夾雜,麻煩就大!第三個是「精進心」,精是純而不雜,進是往前進,沒有後退。這個意思就很明顯,就是古大德教給我們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那就是精進。我們這一門就是淨宗法門,我們依據的經典是淨土五經一論。《華嚴經》實在講就是五經一論的詳細講解,《華嚴經》末後,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最後方向目標是極樂世界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告訴我們,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,這話有道理。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宗的初祖,娑婆世界的初祖是普賢菩薩。從什麼地方知道?從《華嚴經》知道。釋迦牟尼佛出世,第一部講《華嚴》,在華嚴會上提倡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是普賢菩薩,《華嚴經》末後導歸極樂,他是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。蓮公很難得,他從這再往上推,還有個初祖,比這個還大。是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的初祖,淨宗初祖,那是誰?大勢至菩薩。菩薩是法界淨宗初祖,普賢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,慧遠大師是中國的淨宗初祖。我跟黃念祖認識的時候,那時候我在美國,黃老就跟我說:淨空法師,你在美國傳揚淨宗,你將來是美國淨宗初祖。這地區性的。那我們在美國也離開了十年。這個是我們講到精進,一門深入,決定不改變方向、不改變目標,沒有一個不成功,真的叫萬修萬人去。

  第四信位是慧,「慧心」。因為是講十信心。那就是心裡面充滿智慧,智慧的反面是煩惱,轉煩惱為菩提就是慧心。煩惱能不能斷?給你說老實話,煩惱斷不了。為什麼?煩惱斷掉了,慧心就沒有了。煩惱跟智慧是一個性,迷了這個性就是煩惱,覺了這個性就叫智慧。所以智慧跟煩惱是性德這一分迷悟的名號,我們把煩惱轉變過來它就是菩提。這就是煩惱真的沒有了,我們稱它為斷了,這個斷不是真斷,它已經變成智慧。性德有無量智慧,迷失了性德,有無量的煩惱。怎麼轉變法?一切慧菩薩教給我們真止、真觀,就轉過來。真止是定,真觀就是慧。第五是「定心」。十信心,你看他先講慧心,再講定心。二住位的菩薩,一切慧菩薩,跟我們講,先講真觀,後講真止,他相應的,這是對一般普通人說的;如果是上上根人,定慧等運,這平等的,同時的。我們這些凡夫,必須是先看破,後再放下,這是入門第一步。我們如果不能夠了解,我們對佛法生不起信心。所以當年章嘉大師教我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跟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順序完全相應。看破是真觀,放下是真止,你要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,你怎麼肯放下?這是對中根人講的。對下根人講不是這個講法,先叫他放下,然後他就看破,這也很了不起。下下根人,愚夫愚婦,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人很老實,教他放下萬緣,他真放下;教他一心念佛,就老實念佛。念個二、三年,他開悟了,他預知時至,他往生。這就是古大德常常讚美的,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,這兩種人最好教。上上根人,一說他就通,定慧等運;下下根人,教他放下,他真肯。當中這一部分人是佔絕大多數,上不上,下不下,那怎麼辦?先要跟他講,搞清楚、搞明白,然後勸他放下,他才肯,最難度的人。先觀後止,先看破,後放下,慧心,定心。

  心裡面有了定慧,不退了,所以第六信位是不退,「不退心」,這才是真正能保住了。也就是佛法裡常常講的三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他到哪個階段?他到行不退。念不退還沒有達到,念不退要初住菩薩,到初住才是真正念不退。所以方向目標純正,一絲毫偏邪都沒有,向著無上菩提圓滿的佛果邁進。十信心,到第六都是自己成就,自己成就才能幫助別人,自己不成就不能幫助別人。所以下面到第七「迴向心」,心量拓開,把自己所修學的智慧德能、所有一切功德,與一切眾生共享,心量拓開,不為自己,迴向是拓開心量。三種迴向,第一個迴向眾生,就是四弘誓願裡頭一條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這一條很重要,把眾生忘記了,菩提心就沒有了,就迷了;念念為眾生,念念為別人想,把這個擺在第一條。然後再迴向菩提,對自己,自己一生求的是什麼?菩提是覺悟,求智、求覺,除智覺之外,一概不求。用什麼心態對一切?隨緣,普賢菩薩教導我們,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。他迴向菩提。最後迴向實際,實際是什麼?我們這道場叫實際禪寺,實際是法性,那是真的,只有這是真的,法性是真的,這是總的迴向。普賢菩薩末後的三願就是三種迴向,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,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,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。所以十願,給諸位說,願只有七條,後面三條是迴向,迴向說三個。就是以迴向心,迴向心是真正的菩薩心,真正落實了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我們細心去觀察,確實就是這三種迴向,第一願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迴向眾生;第二、第三斷煩惱、學法門,是迴向菩提;末後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那是迴向實際。你看佛怎麼個說法,它是圓的,它是通的,真的一法即是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一法。哪一法?任何一法,法法皆如,沒有一法不如。所以一法通了,一切法全通了。

  我們現在希望十個同學每個人學一個法門,大家在一起學。我們不是說十個同學大家一起學一個法門,給諸位說,古時候那個道場是這樣道場,不雜,這個道場所有住眾,出家、在家,就是一個法門,專科大學。現在我們為什麼想出這麼個主意,十個同學學十個法門,二十個同學學二十個法門?在原理原則上並不違背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那是現前我們佛門宗門教下都衰了,沒有人發心續佛慧命,所以我們希望同學們,每個宗派有興趣的都可以在一塊學習,把佛法每個宗派都復興起來,這樣子才能普度眾生。法門儘管不同,歸宿相同,統統歸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事情古大德為我們做出很好的示現,你看天台智者大師,他是學法華宗的,天台主修的是《法華經》,「教宗法華」,教是依《法華》,「行在彌陀」,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的,做樣子給我們看。華嚴宗就更不必說,近代,我們說近代是民國初年,華嚴宗的大德,應慈法師,他是「教宗華嚴,行在彌陀」。民國初年還有兩位大居士,非常出名的,江味農居士,註《金剛經講義》,他那個講義,是自古以來研究《金剛經》這些大德們他們的註疏他都讀,都真下了功夫,可以說是《金剛經》註疏的集大成。專門搞《心經》的,周止菴居士,有一本《心經詮注》。這都是給我們做榜樣,一生專攻,用多少時間?四十年,專搞一部經。我們今天學《金剛經》,也非看他的東西不可;你要學《心經》,一定找周止菴,變成權威了。他們兩個提倡的是「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」,全都是念佛往生淨土。由此可知,十個宗派,八萬四千法門,哪一法都可以學,但是歸宿一定是念佛求生淨土,這就對了。這跟《彌陀經》上六方佛的勸導,實際上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,同一個道理。西方世界要沒有特別殊勝之處,這些諸佛如來為什麼會勸我們?不是一尊佛,二尊佛,三、四、五佛,勸我們,幾乎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樣勸我們,機會難得,不能錯過。所以研教是很重要,為什麼要研教?是我們想把佛教再復興起來。念佛是大事,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全在念佛上。念佛要想成就,把握這三個原則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你心上真有佛,那就行了。

  迴向心,用現在的話來講,念念不忘正法久住,念念不忘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、破迷開悟,這真正迴向心。有一個念頭為自己,錯了,完全錯了。有個念頭為自己是增長我執,增長無明。那這個心叫輪迴心,因為六道輪迴是這個心變現的,你天天還把這個心再加強,你輪迴怎麼能出得去?阿彌陀佛想幫忙都幫不上,這個重要。所以後面這四個心,七、八、九、十是菩薩心,也就是我們講菩提心。

  第八「護法心」,有迴向心你才能護法,護法的心才生得出來。護法從哪裡護起?從自己護起,自己要不能依教奉行,你護什麼法?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,我要護釋迦牟尼佛的法,我要護三世一切諸佛的法,從自己做起,從自己戒定慧做起。古大德講得很多,講的是實話,戒沒有了,佛法就沒有了。經存在沒有用處,我常講,變成佛學,不能夠利益眾生。佛法重質不重形式,質是什麼?質是真幹,是你做到了。佛教我們從哪裡做起?教我們從十善業道做起,標準是高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真不容易!這是佛法的根,基本法,沒有這個東西就沒有佛法,那佛法是有形式沒有實質;換句話說,有佛法的樣子,沒有佛法的靈魂。為什麼這十條我們做不到?不但做不到,連念頭都沒有,起心動念跟這個不相應,完全相反,相反叫十惡。我沒有殺生,我對那個人不高興,我恨他,那是什麼?那是殺的氛圍。這個怨恨要不能止住,那一點不高興的情緒不能止住,它會擴大,擴大就變成對立,就變成矛盾,就變成衝突,那就真的要殺了。絲毫意念都沒有,不殺生這條戒才乾淨。有絲毫傷害,讓別人因我而生煩惱,這都是屬於殺這一條的範圍。偷盜,我常講,有一點點佔便宜的念頭就是盜心。十善都能落實,這才是經典裡面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那個善是有標準的。所以什麼都要從自己做起。

  我們現在知道,為什麼我們的善心生不起來?是這個善心前面還有修行的基礎,我們沒有好好學,它前面是「淨業三福」,這是出自於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世尊教導我們的。淨業三福,這三條是一切法門共同修學的基本科目。第一個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那我們就想到,前面還有三句。佛法的衰滅,佛陀滅度之後,弟子們四面八方去弘揚,我們在歷史上看到,有些地方二、三百年就沒有了,有些地方六、七百年就沒有了,唯獨傳到中國來這一支能夠存在到現在。中國史書上記載是三千年,佛滅度後,佛法是一千年後傳到中國,傳到現在有兩千多年。為什麼?因為中國有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道教裡面講因果報應是「慈心不殺」,有這麼一個基礎在,所以十善業很容易修,一點都不難。我們今天遇到的困難,因為我們儒丟掉了,道丟掉了,倫理道德的教育沒有了,因果的教育沒有了,所以十善業就非常困難。怎麼樣學,學不好,學得不乾不淨,不起作用,道理在此地。

  我們今天講對人好,愛護別人,為別人服務,說得很懇切,過幾天就變心,這是說明什麼?對自己沒有信心,那對別人更靠不住了。現在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相信你是真心,做出來給人看,人家還半信半疑,要怎麼樣?你做一輩子,做到死,人家相信,這是真的,這個人真的;沒死,靠不住。這是現在社會的狀況,我們要知道。現在學佛,弘法很辛苦,一般人講吃力不討好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吃力不討好,那對社會;吃力是真有好處,這是對自己,自己靈性上升,自己的果報殊勝。你造的是好因,你將來一定是好果報,這是肯定的。那你要不往生的話,你這一生修的福德超過天王。可是佛一再警告我們,不能享天福,天福享盡會墮落。佛總是鼓勵我們再向上,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。作佛,以菩薩的身分到十法界裡面弘化,沒有問題了,為什麼?他有定慧,他不會為外面環境動搖,也不會為外面環境迷惑,他有這個本事。這是正確,這是真實的教誨,真實的忠告。我們再自行化他,至少要做到並重。自己功夫差一點的時候,那我們要把前面講的這六條,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,要以這個為主,決定不能疏忽,我要偏重在這裡。也就是說,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,決定見阿彌陀佛,這真正是第一樁大事。利益眾生的事情把它擺在次要,附帶的來做,這是對的。如果自己有定有慧,那我們自利跟利他要平等,這樣就好。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成就,你再回來度化眾生,那是完全利他,百分之百的利他,沒有一分是自利。決定不能把這一生往生的機會錯過,不可以把這一生成就究竟圓滿佛的機會錯過,那你就真錯了。所以護法先護自己。那我們講得清楚一點,明白一點,從哪裡護起?從《弟子規》護起,真實不虛。你要不從這上下手,是假的,為什麼?不踏實。像一棵樹木,它的根不牢,這樹,小苗不要緊,它慢慢長,長大之後,它根不牢會倒掉,不能成就。

  我跟諸位報告,講得很多,昨天也跟大家講得很詳細,中國古代的家是大家庭,大家庭裡面不能不重視教育,不能不重視戒律,戒律是規矩、家規。如果沒有好好的教學,不知道著重家規,他的家就敗,那個家所謂是家破人亡。大家庭的好處在此地,小孩從出生,不准有自私的念頭,不可以有為自己,為什麼?為家族,為整個家族。這個家族有形的,就在你面前的,四代同堂、五代同堂,起心動念是為整個家族的人著想,他不能為自己。中國人的心量開闊,從小養成的,這是在小家庭裡面培養不出來的。那我們中國要學外國人,廢棄傳統,採取外國的小家庭制度,這個事情麻煩大了,社會就動亂不安,天災人禍的頻繁,其來有自。可是恢復不容易,我們怎麼想,做不到。可是那個家的精神跟功能是維繫社會安全、國家長治久安真正的因素。所以我們想到,用團體來代替,道場是個團體,如果這個團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認知,我們是一家人,我們是兄弟姐妹,比我們大二十歲的是我們的長輩,比我們小二十歲的是我們的兒女。每個人都要有這種心,中國傳統那個家雖然是沒有了,這新的家建立了,繼承道統,繼承這個精神與功能。

  從前的家族,這個團體,它的基礎是血統,這是凝聚的力量。那現在的結合不是血統,我們不是同一個祖宗,不是同一個姓氏,這樣的結合要靠道義,沒有道義就不能凝聚,這就是佛法講的六和敬。所以六和敬的「見和同解」,在世法裡能夠依四書就很好。「戒和同修」,清朝乾隆年間,兩廣總督陳弘謀編的《五種遺規》,那是戒律,那是中國傳統戒律,家教,這可以做為團體的戒律。在佛法,我們今天講得最簡單、最容易學習的,就是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十善業、沙彌律儀,用這個來落實戒和同修,這是行道。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是行道,後面「身同住」、「口無諍」、「意同悅」、「利同均」這是德。所以六和敬是行道德,它用在僧團裡面,同樣可以用在家庭裡面。中國過去的家庭,雖然佛法沒到中國來,中國家庭是六和敬的家庭。它的「見和同解」是老祖宗的教誨,老祖宗的教誨就是現在的四書五經,以這個為基礎。規矩是《儀禮》,治國是《周禮》,《周禮》是周朝的憲法,治國的大法,《儀禮》是民間一般人在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,很詳細,儀禮三千。佛法就更詳細,佛法講八萬細行。這屬於戒律規範,我們要遵守、要學習。你首先要肯定,不是別人訂這麼多規矩給我們守,你要這樣想法你完全錯會意思,你學不好。它是性德的流露,如果你是聖人、是賢人,你起心動念、言語自然是這樣。佛法的戒律也是性德的自然流露。所以你才曉得,這些東西看到我們的本性,看到我們自己本來面目,本來是這樣的。總的一句話說,「人性本善」。所以那不是人制定的,不是人創造發明的,不是,是自然而然。很多人不曉得這個道理,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以為是古人制定這些規矩來約束我們,來限制我們,那錯了,完全錯了。

  護法從自己護起,要護這些。這是自己本性裡面的性德,所以護自己的性德,護自己的本性,這叫自愛。不知道守護這個性,不自愛。確實凡夫之人迷失了自性,所以他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悖,相違背了。違背的幅度各人不一樣,有一百八十度完全違背,有九十度,有四十度,愈來愈靠近了。親近聖賢的人,與自己的性德愈來愈近,叫自愛。不親近聖賢,不親近佛菩薩,肯定他隨煩惱習氣去轉,距離愈來愈遠,這不自愛。不自愛怎麼會愛人?這一定的道理。佛法裡面,古大德有一句諺語講得好,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」;換句話說,如果要家業興,你的一家人一定得要互相讚歎,沒有批評,沒有毀謗,它就興旺,家和萬事興。不善,凡夫當然有不善,不善,不批評,你要修忍辱波羅蜜,你能忍,不批評。自己做好樣子給他看,這就是真的幫助他回頭。你批評他、說他,他不服氣,他沒有這個智慧,他不會接受。你自己做好樣子讓他看,他看長久了,也會有豁然大悟,回頭是岸,你真的救了他。所以要有耐心,長時間去感化人。習氣不太厚,業障還輕,很容易感化;習氣很深,業障很重,那就要長時間去感化,沒有不能感化的。這個自己要相信,就是肯定人性本善,人人本來是佛。

  道場,我們從這個道場做起,真有道、真有學,道場沒有別的,就是道風、學風。道是什麼?修行,如理如法的修行。我們今天這個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,行為有錯誤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用什麼來修?用《弟子規》、用《感應篇》、用《十善業》、用《沙彌律儀》來修行。我們要求自己,不要求別人。要求別人你就生煩惱,要求自己。別人做得不好,做錯了,我做好給他看,這是真正幫助他。絕對不是把他叫來教訓一頓,他起反感,他不服,那麼產生反效果。要人心服口服才是真正有效果。表面上你有權有勢,他不敢得罪你;背後不但老毛病要犯,他犯得更凶。那這個就不善教人,你不會教。不會教是什麼?他不會教自己,他就不會教人,會教自己就會教別人。所以古人講的話是有大道理、大學問,一切法一定從自己做起,業障才真正能消除。外面力量加持,如果自己沒有力量,加持力量再大,自己得不到,所以一定要合作,我們有相對的修學的功夫,這個效果就很大。自己一定要回心轉意,要好好的愛護自己,護自己的性德,要化解自己的煩惱,遠離自己的習氣。所以最重要的,轉這個最重要的,就是忍辱波羅蜜,你要能忍。在能忍的時候還要特別學謙卑,那個忍辱才產生效果,不能有絲毫傲慢的態度。要常常想到,別人都成佛、都成菩薩,我還在搞六道凡夫,還在繼續搞輪迴,還免不了墮三惡道,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那一點傲慢心是什麼?是業障,是無知、愚痴,狂妄自大,明眼人看得很清楚,「可憐憫者」。起心動念都在造業,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。

  我想很多同學都在想,用什麼方法把自己護持好?都有這個善心,有這個善願,這是好事,這個很難得,你不知怎麼做法?其實聖賢、佛菩薩早就教我們了,我們太大意、太粗心了。中國老祖宗教我們,《大學》一打開,三綱八目,總綱領、總原則,指導的方針給你說出來了,佛法裡面給你講的十善、三皈、五戒,你看不就說清楚了嗎?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提出同學在一起修行的綱領,五個科目,很容易記。第一個淨業三福,第二個六和敬,第三個戒定慧三學,第四個菩薩的六波羅蜜,第五個普賢十願。我們把這個做到就行了,這真護法,護自己。護自己就是護釋迦牟尼佛的法,就是護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,也是護一切眾生的法。這個東西要真幹,不是念的,不是講的,是從內心到外表的言語行為真正做到了。這麼多年來,真做到的人太少,提起來每個人都能說得出來,只有五科,五個科目,不多,很容易記。為什麼做不到?這我們想到,我們沒有根,從小沒有接受過家教,家教就是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,所以雖然把佛法端出來,做不到。我們就想到,佛法在其他地區的承傳為什麼都沒落、都消失?原因是沒有根。中國佛法能夠綿延到現在是過去有根,得家教的根,孝親尊師,它有這個根,這是儒跟道。現在我們把它歸納上來講就是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,這是根。我們如果不認真的補習、認真努力的學習,我們就沒有根。縱然自己念佛,僥倖能夠往生,佛法在中國會消失掉,這是非常可能的。

  怎麼救法?我們自己真幹就救。我們自己真幹,相信這一生當中會影響幾個人,那幾個人會接著幹,這叫傳燈,燈燈相續。就如同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來,只傳一個人,二祖慧可,慧可也只傳一個人,一直到第五代弘忍大師,都是單傳,一生傳一個,這個法沒有斷掉。到六祖惠能大師,真的才開花結果,他傳了四十三個人,四十三個明心見性的人,四十三個大徹大悟的人。你看從前人多有耐心,每個人緣不一樣,一代一代傳下去,只要有一個傳人就行,這個燈就沒有熄掉。今天這個道場,你們這麼多同學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各個都能夠發心,有這個機會天天能夠聞法,天天能在一起研經,這個福報太大了,稀有難逢,我相信你們同學都能體會。所以在這個生活環境裡面,我們發心,不但是佛法,把中國傳統的、祖宗的這些教誨,我們都把它傳下來,一個人傳一樣,傳一門,這比什麼都殊勝,有護法心。

  護法心如果沒有戒心、沒有願心,這個護法心是假的。所以第九是「戒心」,重視戒律,要把《弟子規》看得比什麼都重,你的根才深,你的根才牢固。無論學哪個法門,無論學哪部經論,沒有這個根,你就是把經講上一千遍、講上一萬遍,都還是飄飄搖搖的,隨時可以倒掉。希望同學們有這個認知,就是對於這四門,這四個根,要重視。這四個根再提升,在淨宗裡面,《無量壽經》,佛教導我們許多修行的綱領,我們都要認真去落實,根深蒂固。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性德,我們今天見人九十度的鞠躬禮是性德。我們的內心對人真誠的恭敬,九十度鞠躬禮是自自然然的表態,不是做作的。我們要做成這個習慣,對任何人,對兒童都不例外,對下屬也應該是這樣的,那是你的大慈大悲,你把他們統統都教好。言語柔和,質直,直心是道場,人要正直,態度要柔和。

  最後是「願心」,要真正認知,我們這裡講一個團體是一個家,到真正認知是什麼?整個宇宙是一家。你想想這個,宇宙從哪裡來的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誰的心?誰的識?自己,它怎麼不是一家?這個道理非常之深。這個境界,《華嚴經》最後一品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宇宙是一家,十法界的眾生是一家人,要好好的教。從哪裡教起要知道,從自我教育做起。我自己成佛了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我自己成佛了,你就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都成佛道;我醒過來,從睡夢當中醒過來,山河大地也醒過來,就這麼個道理。我迷了,一切都迷,一迷一切迷,一悟一切悟,這句話佛在經上講很多遍,我們自己也會講,不懂,不懂這意思。為什麼不懂?沒有入這個境界,所以聽了佛的這些話,半信半疑。佛不妄語,應該是可以信,但是又想不透,怎麼會有這種事情?這就是不知道這個境界是心現識變,心是自己的心,識是自己的八識五十一心所。所以願心發出來之後,菩提心發起來了,他就入初住,就超越十法界。為什麼超越十法界?他的心太大,心太大,我以前講經這麼說法,把十法界擠破,他心太大,十法界太小。阿羅漢心大了,把六道擠破,超越。十信菩薩,這願心是第十信位,也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戒心是菩薩,迴向跟護法是聲聞、緣覺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那就恭喜你,你回歸到自性。自性是沒有邊際的,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不但你看起來是一家人,會看成什麼?他是自己,自他是一不是二,這個關係多密切。所以初住菩薩住什麼?就是這個十種信心圓滿,成佛了。初住就是佛,不在十法界,在一真法界。

  二住菩薩治地住,我們前面講的最精彩的部分,就是真觀、真止,這是二住。真觀、真止修成,你心地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除掉了,真的除掉。真的除掉,為什麼還沒有圓成佛道?習氣除不掉,還有習氣在。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沒有了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執著的習氣沒有,分別的習氣也沒有,只是妄想的習氣在。妄想是無明,無始無明的習氣,這個很難斷,這必須要經過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才除盡。等覺位把無始無明習氣斷盡,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《華嚴經》上稱為「妙覺位」。這些雖然前面我們學過,還是要回頭,講到這裡回頭溫習一遍。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契入華嚴境界,這學了才管用。聽了《華嚴經》,入不了境界,等於是白聽。如果能契入境界,我們今天念到第三住,就是第三住菩薩;念到第四住,就是第四住菩薩;一部《華嚴經》學圓滿,你就成佛了,究竟圓滿佛果,跟著進,步步高升,那你就是真學了。這是把第二住我們就溫習到此地。現在我們看經文:

  【爾時勝慧菩薩。承佛威力。普觀十方而說頌言。】

  這叫長行。下面是偈頌,也是有十首偈頌。長行裡面,『勝慧菩薩』,清涼大師有小註,跟我們說明,「西方勝慧,以解佛勝智,隨空心淨,故以為名」。這是解釋什麼叫勝慧,勝是殊勝,慧是智慧,什麼叫勝慧?能夠理解佛的智慧。佛的智慧殊勝,沒有人能超越,究竟圓滿。因為三住菩薩,在前面講真止、真觀他修成了,所以他能夠體會如來殊勝圓滿的智慧,心地清淨,真的是一塵不染,所以稱為勝慧。他為什麼不染?知道諸法實相,也就是經上常常提示,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。對十法界的人來說,還要加一句,因果不空,為什麼?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因果變現出來。這是說只要在妄想沒有放下之前,十法界裡面的果報全都是因果顯現出來的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;必須把這個妄想徹底放下,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有沒有因果?報應沒有,但是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雖有應,一定要知道,還是心現識變的。所以叫,我們以極樂世界來說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這叫真性。離開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

  我們凡人,如果深信因果,起心動念不敢有不善的念頭。為什麼?不善的念頭,自己知道,出不了六道輪迴的時候,那你就有不善的果報。超越輪迴之後,像阿羅漢、辟支佛也能夠應化在六道,應化在六道有沒有因果?那就是百丈大師野狐禪的公案,「不昧因果」,不是沒有因果。這是教學,示現給眾生看的,有報應,但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為什麼有報應很清楚,這個報應以前是什麼因,現在應該受報。釋迦牟尼佛曾經在外面托缽遇到荒年,旱災,人民沒有東西吃,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托空缽,沒有人供養,只好吃馬麥,他有三個月「馬麥之報」。孔老夫子周遊列國,「在陳絕糧」,沒得吃,這有果報。琉璃王滅釋迦族,果報!那是過去殺生的果報,殺生吃肉的果報。這些事情都是真的,怎麼知道的?我們看美國在二戰那個時候有個預言家凱西,我們從他那個報告裡面看到,跟佛所說的一樣。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,沒有接觸過佛教,他說果報,因緣聚會時,他還是那一幫人,那一幫人又碰到了,從前他殺他,把這族滅掉;現在在這一次又聚會,聚會了,反過來他又滅這一族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事情,琉璃王來滅這一族,釋迦牟尼佛沒有阻攔,攔不住的。佛陀只勸人,勸人逃生,躲閉,逃掉。琉璃王的軍隊強盛,釋迦族沒有法子抵擋。事後弟子們向佛請教,這究竟是什麼因果?佛說,在過去很長的時間之前,不是一世、二世,釋迦族是一群漁夫,捕魚的;琉璃王這個族,就是池塘的魚。那個時候也是遇到災難,糧食不足,釋迦族就把這個池塘裡面的魚一網打盡,把這池塘的水放掉,魚都不能生存。魚裡頭也有王,也有頭目,牠發一個狠誓,一定要報仇。在這一生當中又碰到,這些魚牠都脫離畜生身,都變成人。看到釋迦族,前世的冤仇,他要來征伐,把這一族滅掉,一報還一報。我們想想,現在捕魚的人很多,尤其是用密網,連小魚都不放過,你就想到琉璃王的果報,還敢做這個事情嗎?所以欠命的要還命,欠債的要還錢。真正了解業因果報你就曉得,這個世界上的人,生生世世,決定沒有說哪一個人佔了便宜,沒這回事情;哪一個人吃了虧,沒有。這一生我吃了虧,他佔了便宜,來生他要還債。還債總還要加一些利息,所以實際上沒有佔到,吃虧的人沒有真吃虧,所以古人常講吃虧是福。

  『爾時』,第二會結束,第三修行住的勝慧菩薩,『承佛威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』。這是我們要學的,不說自己有能力,這就是前面講的「推功有本」,自己謙虛,推崇別人,不是我有能力,我是承佛威神加持。「普觀十方」,是看十方眾生,這意思是也蒙十方一切眾生的加持,我才能說。你從這裡看到人家謙虛,看到人家恭敬,一絲毫自以為是、傲慢的心態全沒有。

  我們知道,初住以上就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。天台「六即佛」裡頭「分證即佛」,他雖然不是真正究竟圓滿,他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古人用月亮做比喻,什麼是真佛?真正的月光,不是假的,真正的月光,十五滿月,就好比究竟圓滿佛;十四,還差一點,就好比等覺;十二、十三,就好比十地。那我們知道,十住菩薩是月牙,大概是初三、初四這個月牙,月牙是真的月光,不是假的。假的月光是什麼?水中看的月光,千江有水千江月,水裡面那個月光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比喻六道裡面修行有成就的,「觀行即佛」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介於這當中的叫「相似即佛」,相似怎麼比喻?佛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,捏目所見,怎麼叫捏目?我們用指頭把眼睛輕輕的按一按,兩個眼睛焦距就不一樣,你會看到兩個月亮。這兩個月亮,一個是真的,另外一個是相似即佛,很像,還不是真的。那是什麼?四聖法界,所以四聖法界是「相似即佛」。六道裡面真正修的功夫好的,比相似還要低一級,「觀行即佛」。如果沒有這個功夫的,有名無實,叫「名字即佛」,有名無實。天台的六即說得好,第一個是「理即佛」,這是真的,理上什麼?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從理上講是真的,人人都是佛。但是從現相上來講有差別,頭一個是「名字」,你學佛了,你受了三皈五戒,但是你做不到,做不到是有名無實,叫名字,這不起作用的。在六道輪迴裡面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。功夫得力,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,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是決定得生淨土,這叫「觀行即佛」。觀行有止、有觀,你有真的修行功夫。我們念佛有止、有觀,放下萬緣是止,一向專念是觀。我們心裡頭有阿彌陀佛,口裡頭念阿彌陀佛,每天拜阿彌陀佛,這是觀;一切萬緣放下,這是止,有止有觀,叫觀行即佛。觀行修到得三昧,就是得定,那就是「相似即佛」。從定中開慧,慧一開,妄想就沒有了,智慧開,妄想就沒有了,轉煩惱為菩提,十法界沒有了,你到一真法界,「分證即佛」。

  所以你看菩薩謙虛,我們自己要知道,沒有什麼好驕傲的,怎麼比也沒有辦法跟人比。你再看看人家成菩薩,分證位的菩薩,還這麼客氣。承佛佛力加持,還有十方大眾加持,才能為大家說法,你看看這種謙虛,我們講謙卑,那真的是這樣。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圓滿的流露,這我們應當要學。每一段的經文都這樣提示,都有這兩句,「承佛威力,普觀十方」,為什麼遍數這麼多?這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,所以不斷在提示我們,在警覺我們,這是佛菩薩無盡的慈悲、無盡的關懷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