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二三卷)  2007/4/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2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第五段「現諸法門三昧門」,偈頌第三首看起:

  【或以苦行精進門。或以寂靜禪定門。】

  這是二十門裡面第五,『苦行精進』,世尊當年在世就給我們示現,我們要能夠體會到這種教育甚深的義趣。菩薩見性之後,智慧德能相好都現前,為什麼還示現苦行精進?我們要曉得,他是做給我們看的,特別是做給現代人,末法眾生。佛陀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用現在的話說,他的教學影響的時間一萬二千年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以中國古籍的記載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是三千零三十五年;但是外國人的說法,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,差距很大。那麼到底哪一種記載正確?很難講,我們所曉得的總有五、六種講法,各有依據。在我們中國祖師大德說法都是講的三千多年,我們是隨順祖師大德所說。不管是從中國記載,還是外國人的講法,現代都是末法時期。末法時期眾生業障太重,造種種不善感得的果報。

  世尊當年在世示現苦行精進,這個意思很深。尤其是在現在,科學技術所謂突飛猛進,是不是個好現象?有人認為很好,但是也有人認為不是好事,英國湯恩比就是這個看法,科技文明帶來一些方便,人們要付出慘痛的代價。慘痛的代價是什麼?湯恩比博士當年說的大家還看不出來,可是現在我們體會到,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科技發達帶給我們空氣的污染,溫室效應,氣候的反常;飲食、醫藥帶來嚴重的染污,這些化肥、農藥都是科技的產品,基因的改變也是科學技術。所以這些動植物,五穀雜糧看起來是很好看,養不養人?不養人。不但不養人,三餐飯確實像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「飲苦食毒」。這就是我們付出的代價,我們的健康,我們的免疫能力與抵抗力年年在下降。

  溫室效應現在全世界已經開始重視,地球的溫度不斷上升,將來這個世界上冰沒有了,變成歷史的名詞。南北極、高山這些冰雪全部都融化,海水上升,全世界沿海的城市統統淹沒掉;雪山冰雪融化,河流的水源斷掉,那個造成的是什麼現象?河流裡頭沒有水,長江、黃河如果乾掉,人民的生活靠什麼?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!這種災難從哪來的?人為的,不是自然災害。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產生這些現象。我們只知道今天享受科技的方便,不知道來日大患要降臨。所以世尊在當年示現苦行精進,這個意義多深!

  世尊滅度的時候,弟子們向他老人家請教:你老人家在,我們都依你為老師,你不在了,我們依靠誰做老師?佛陀沒有指定接班人,但是交代兩句話很重要,第一個是「以戒為師」,持戒;第二句話是「以苦為師」,不要怕苦。這二十門裡面前面第三門「頭陀持戒門」,以戒為師,你看這接著苦行精進。持戒苦行是佛陀教給我們的,我們不能持戒、不能吃苦,那你只能搞佛學,你不能學佛。學佛怎麼樣?要學佛持戒,要學佛苦行,那叫真學佛。能持戒,不怕苦,才能精進,你的功夫才能得力。否則的話,憑什麼成就?今天發心的人很多,退心的人也很多,為什麼?吃不了苦,持不了戒,自自然然他就淘汰掉了。世出世法裡頭,古今中外沒有例外,凡是成功的人,你去看看他的歷史,沒有一個是過著很富裕生活而成功的,沒有,都要吃苦。

  過去帝王家,繼承皇位的太子,物質生活雖然是很豐富,他的學習也要持戒,也要吃苦。那個苦行是什麼?求學苦,功課很多,督促嚴厲。三點鐘就要起床,大概是我們現在講的三點鐘就要起床,不能睡懶覺。每天功課不能間斷,所以他才能成就。王子都是如此,何況民間真正有成就的人!在中國,你看看歷代古聖先王堯舜禹湯,就以我們這個地方所說的「頭陀持戒,苦行精進」,你想他們哪一個不是這樣修出來的?不在位的這些聖賢人,像孔子、孟子、老莊,民間這些聖賢也都是苦學出來的,從小有很好的家教,這就使我們想到五倫裡面夫婦有別,有好母親。母親管教育,父親管家庭的經濟生活,他要外出工作賺錢養家是他的職務,母親在家裡面教養下一代。聖賢不是偶然的,我們在講經的時候也跟諸位提出過,聖賢是教出來的,誰教出來的?母親教出來的。這個諸位要細心去想想,不能夠疏忽。

  一個人從出生下來,誰教他?這大家都知道,中國諺語常說,先入為主。什麼人第一個教他,那個印象是最深刻的,那就是先入為主。第一個教他是父母,父親常常出門,特別是母親,從朝到暮不離開母親,尤其是三歲之前,跟母親真的是寸步不離,所以母親對他的關係最大。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對這樁事情很清楚、很明白,可以肯定聖賢是母親教出來的。所以中國古諺語所謂「三歲看八十,七歲看終身」,這個話有道理,不是隨便說的。小孩到六、七歲,離開父母上學了,在從前是私塾,私塾是老師來教,私塾的教育是家教的延續,所以家教是父母給嬰兒做好榜樣。做父母的要不要修苦行精進?要,在小孩面前行住坐臥規規矩矩,不敢有絲毫放逸。這個約束得很苦,為什麼?做榜樣給嬰兒看。小孩出生二、三天,眼睛張開了,他就會看,他就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了。所以周邊大人一舉一動、一言一笑都影響他,他都在學習。如果說他看的、聽的、接觸到的全是善的,全是正面的,聖賢的根就紮下去了。

  所以今天這個世界的混亂我們很清楚,今天的人把這個教育疏忽了,走向工商社會,人們的價值觀變了。從前古人的價值觀是道德第一,貧富貴賤不相干,那個不重要,道德重要;現在價值觀是倫理道德不重要了,財富重要,所以把倫理道德教育丟掉了。夫婦兩個人都要去賺錢,小孩交給別人去管去,小孩學什麼自己不知道,這就是父母對於兒女沒有盡到養育的責任。最重要的就是三歲之前,最重要的,根是從這紮下來的。

  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修苦行的。我們再看看其他的宗教,你看基督教裡面摩西、耶穌,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,再看看西方一些著名的學者,童年、青年時代沒有一個不是苦行精進。我們要想成就,怕苦怎麼行,懈怠怎麼行!成功失敗的關鍵我們明白了,過去這麼成就的,現在還是這樣,將來也不例外。我們要成就就要學諸佛菩薩,要學古聖先賢。物質生活不要緊,吃飽穿暖,我常講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足矣!精神文明的提升那才真正快樂。

  真正快樂在哪裡?在學習。孔子說得很好,他十五歲有志於學,認真努力學習,這是智慧,他知道學習重要。學什麼?學聖人,不是學別的。我們今天學什麼?學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是大聖,方東美先生當年給我介紹,說佛是大哲,佛是聖哲,所以佛是大聖,向他學習。釋迦牟尼佛好學,孔夫子十五歲立志求學,釋迦牟尼佛十九歲,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,捨棄王位的繼承,出去什麼?出去參學,學道。我們可以從他的身分,他的聰明,能夠想像得到在當時印度這個社會,宗教裡面的大德,學派裡面的大師,哪一個不喜歡這種學生?他學習十二年,各家各派都親近過,這都是做給我們看的,苦行精進。

  物質生活很清苦,精進不懈,這所學的全是世間法。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我們現在也搞清楚了,實際上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沒有差別,在事相上講完全是一樣的。差別在哪裡?差別在觀念,有妄想分別執著,一切法就叫世間法;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一切法就叫出世間法。這個我們要懂!我們今天學佛,你學的是世間法、是出世間法?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佛法是世間法;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世間法是佛法。所以古大德說得好,真放下的人,哪一法不是佛法?法法皆是!沒有放下的,哪一法是佛法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不是佛法,是什麼?佛學。

  諸位要曉得,佛學是世間法,學佛是出世間法。學佛學什麼?學放下!我常常勉勵同學們要真幹,佛門怎麼入?先把障礙除掉,我講十六個字,障礙,這十六個字你要是有,你永遠在門外,你進不了佛門。即使講經講得天花亂墜也沒進入佛門,為什麼?佛學,你沒有學佛,這個要知道。不是說我受了三皈、我受了五戒、我出了家,假的,不是真的;真的,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你沒有受三皈,也沒有受五戒,佛承認你是真佛弟子。所以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
  我這十六個字不知道講多少遍了,第一個是自私自利要放下,名聞利養要放下,五欲六塵要放下,貪戀五欲六塵的享受這要放下,貪瞋痴慢要放下,十六個字。你能把這個放下了,你才能入佛門,你才有資格學佛。這個放下,你不要以為那我就是聖人了,差得遠!你不過是,妄想你沒放下,分別你沒放下,執著裡頭才放下這麼一點點,這一點點你才入門。如果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了,不錯,你證阿羅漢果。證阿羅漢果是真佛弟子,你不是假的,那才行。

  所以我講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,放下貪瞋痴慢,才入門。好像我們佛教小學,你才進入一年級。到一年級去上課,一年級及不及格?那還是另外的。這個一年級要怎樣才及格?還得要放。照佛經上講的,《華嚴》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你是剛剛入門,初信位,是一年級的學生。一年級也要念一段時間,在我們世間學校那才念一年,一年考試及格才能升二年級。你只是今天頭一天上課,你進了門,你還得認真幹。要把八十八品見惑放下了,一年級及格了,你可以升到二年級;十信位的菩薩你可以升到二信位,從初信升到二信。

  八十八品見惑,佛在經教裡面把它歸納為五大類。第一類身見。身見是什麼?凡夫都執著這個身是我。你看破了,你知道身不是我,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這是什麼階級?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圓教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四相破了才是初信位,真佛弟子。在小乘須陀洹,小乘四果你證須陀洹。你從這個標準來說,我們現在只在小學一年級,我剛剛講的這十六個字放下了,你才在小學一年級上課,這個課程要一年,你現在才頭一天。你這十六個字放不下,你根本沒有資格報名,你進不去;這十六個字放下之後,你有資格報名。現在我們講,這十六個字放下不容易,確實是不容易,為什麼?煩惱習氣太重。這叫什麼?業障!障了你不能入佛門。你想入佛門,先要把這個障除掉,那怎麼辦?沒有別的辦法,只有什麼?慢慢放,學習放。

  現在我們從哪裡學起?從《弟子規》學起。《弟子規》學起就是學習放下,放下所有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言行。《弟子規》頭一句,「父母呼,應勿緩」,你先把父母叫你,慢吞吞的,沒有恭敬心,愛理不理,要把這個不善的放下。父母是舉個例子,對父母要尊重,對一切眾生亦如是。任何一個人叫你,你對他要尊重,不能用愛理不理的態度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。絕對不是說《弟子規》裡面的戒條只有三百六十條,那你就錯了,三百六十條一展開無量無邊。那是什麼?那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字字句句遍法界虛空界,這叫聖學。

  所以把一切錯誤的想法、說法、看法、做法統統改正過來,這是苦行。為什麼?養成壞習氣了,改過很不容易,不容易也得要改。不改,你永遠搞六道輪迴,這些壞習氣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在造業。造業所感的果報,善業三善道,惡業三惡道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地獄變相圖常常要看,為什麼?警惕自己,我要不能夠改過來,將來就是地獄。想到地獄苦,現在受一點苦不要緊,我將來不受地獄苦;現在不肯受苦,你將來要受地獄苦。現在不精進,要懶散,將來就墮落,你說這個多可怕!你要是想通了、想清楚了,你就會感謝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這麼好的榜樣,絕不貪圖物質的享受,修清淨心重要,真誠心、清淨心。

  今天早晨上海來了一位老居士,今年八十一歲,給我們做了個表演,背誦《無量壽經》。他告訴我,他用一年的時間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背下來,他說他在這裡給我們大家做個榜樣。這麼大的年歲,憑什麼能背?他講就憑真誠清淨。我們背不下來,我們的心不真誠,我們的心不清淨。真誠清淨心就能做到。一般講,年輕記憶力好,年紀大了記不得,八十一歲。真正是古德所謂「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」,有真誠心、有清淨心。我相信他背這部經是苦行精進,他才能背得出來。我們要怕苦、要懈怠,這就不行。確實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。

  當年李老師叫我學講經,我不敢接受,講經多難!以後為什麼就答應?答應老師我就可以學了,是林看治居士給我做了個榜樣,她也是我們經學班裡面的同學,年歲最大,六十歲。我那一年三十一歲,她六十歲,她的孫女兒已經做小學教員了。她自己什麼程度?小學畢業。六十歲,小學畢業,發心學講經。經本很多字不認識,她是到處問人,坐在那個地方,隨便拿個冊子:師兄,這個字怎麼念?這句什麼意思?真的是學無常師,每個人都是她的老師,對每個人都恭敬,那真叫苦行精進在學,日夜不間斷!她學成了,上台講講得不錯,法緣殊勝,她講經聽眾特別多。我看到這個現象,受到她的鼓勵,我三十一歲,她六十歲,我是初中畢業,她小學畢業,她能,我為什麼不能?我就是因為看到這個樣子,我才跟老師講:行,我可以接受。我看到林看治這個老同學,因為她學經的時候常常來問我,問我這個字怎麼念,意思是什麼,我講給她聽。這個力量太大了,如果沒有林看治居士給我做這個榜樣,我不敢發心。所以今天上海這位老居士跟大家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,說明什麼?學佛不難,給我們帶來莫大的鼓勵。

  最重要的,苦行精進裡頭最重要的,就是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下。這個的確是不容易,不容易也要做。不能一下放下,一下放下,那是頓修頓斷,這是什麼?佛門講上上根人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是頓修頓斷,他修學十二年,覺得這個不究竟,不究竟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這不究竟。所以他到恆河旁邊大樹底下去打坐,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斷了。這一下斷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

  在中國禪宗裡面,六祖惠能大師他沒有參學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在黃梅做義工做了八個月。由神秀大師一首偈子引出來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。他是頓修頓悟,跟釋迦牟尼佛示現完全相同,釋迦牟尼佛之所悟跟惠能大師所悟是同一個境界。所以我們讀了《壇經》就曉得世尊當時的境界,我們就明白了。我們不是這個根性,我們可以從哪裡?漸修漸悟,慢慢來。我就是這樣的根性,從認識章嘉大師到今年五十六年,這五十六年當中,年年放下,年年提升,漸修漸悟,半個多世紀在經教裡頭能看得出佛的境界,能看得出佛的慈悲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這句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下面一句:

  【或以寂靜禪定門。】

  『寂靜禪定』在現前也非常重要,東方,在中國、在印度自古就提倡「靜、定」,儒家總的綱領,實在講古聖所傳,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。《大學》裡頭三綱八目,三綱就是明明德、親民、止於至善;八目,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平天下的意思,天下人都得到公平,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就是平天下的意思。方法裡面最重要的,這書上說得很好,知止而後有定。由此可知,這個定是個關鍵。定是從哪裡來的?定是知止,也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知足,知足,心就定了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,日常生活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知足。知足,心是定的,定生慧,慧才能夠學習。所以沒有定慧,不但出世間法你學不到,世間法也學不到。世間法也要靠定慧,小定得小成就,大定得大成就。世出世間法成就的關鍵就在定,你說這個多重要!

  我們看看現在人,現在這個社會,我們看過許許多多國家地區,從兒童、少壯到老人,細心去觀察,絕大多數心浮氣躁。為什麼心浮氣躁?不知止,不知足。不知足,貪而無厭;不知止,一定雜亂無章,他怎麼會成就?我們再看看近代這些科學家的成就,符不符合這個原則,寂靜禪定?符合。科學家一生研究,真的一門深入,他不學很多,一門,知止,止於這一門,止於這一個科目,他心是定的,所以他能成就。如果他不曉得止於一,心裡面還有妄求,貪多嚼不爛,他就不能成就。世法尚且如此,何況聖賢大法?佛法是大聖大賢,你怎麼能成就?

  尤其是「寂靜」,寂靜不但能成就世出世法,寂靜對養生是祕訣。中國的醫學,從前李老師跟我講過,他是很好的中醫,他告訴我,他的醫術一生沒有害過人。他做過司法官,他說我在做司法官的時候,也有可能冤枉別人,但是我的醫術沒有誤過人。告訴我,中國的醫學第一個目標不是治病,那是做什麼?養生。中國醫學的目標是要一個人長生不老,依照中國醫學的理論,人的壽命應當活兩百歲。也就是人是個機器,這個機器你要是會保養,小心謹慎使用它,不要糟蹋它,可以用兩百年。不到兩百年,都是你不會使用,你錯用、誤用、糟蹋了這個機器,它的壽命就縮短了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中醫這是第一個目標。第二個目標還不是治病,防止疾病;換句話說,教你怎樣不生病,這是第二個目標。第三個目標,生了病,再講怎樣治療,所以治病是中國醫學第三個目標,這我們要知道。外國醫學裡頭沒有這個說法的。

  那麼到治病也有三等,第一等的醫生不必問話,一看你,看你氣色、看你動作、聽你的音聲(你說話的音聲),就知道你有什麼病,這是治病的時候,第一等醫生,叫望;第二等的,第二等是望了之後還要問你,問問你的狀況,這二等的;第三等,問了之後還要把脈。所以那個真高明的不需要把脈,把脈在治病的時候是第三等的。我們聽了老師這些話之後,看到把脈的醫生叫三等三的醫生。中國的這個醫學玄。

  養生之道,心要寂靜,身要運動,這個會養生。為什麼?心它本來是清淨的。心在哪裡?找不到!所以佛法用圓來表法,圓,這個是圓的,圓有圓心。在幾何裡頭,圓有沒有圓心?有,在哪裡?找不到。圓心是抽象的,不能說它沒有,也不能說它有。佛家講心,真的是如此。所以心是什麼?心是空,心不能有。心起作用就變成圓周,圓周是動的,圓周是個輪子,它要動;它要不動,它就壞了。所以養生,養心要清淨,心要寂靜,身要運動。

  佛家運動用什麼?用拜佛,拜佛是運動,一天至少也要拜一百拜。一般初學多半一天拜三百拜,這也是遇到的境界不相同。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懺雲法師住茅蓬,我沒出家,還在認識李老師之前。三十歲那一年,我辭掉工作,在懺雲法師茅蓬裡面做義工。法師規定每天拜八百拜,早晨拜三百拜,中午吃過午飯之後拜二百拜,晚上拜三百拜,每天八百拜。既是修身也消業障,拜佛是懺悔。拜佛的時候心是靜的,沒有妄念。做不到的時候就念佛,拜佛的時候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念頭都沒有,無念,這個心地清淨。身體依照規矩,動作統統做到,你全身都運動到,非常好!

  那時候茅蓬在山上,山上沒有電,也沒有路,我們自己開一條小路。沒有電,點蠟燭,所以晚上睡得很早。因為茅蓬裡面是過午不食,晚上都不吃飯,所以就簡單。晚上六點鐘就開始做晚課,先拜佛,三百拜拜完之後打皈依,做個三皈依,很簡單;接著休息,八點鐘休息,睡覺。早晨兩點鐘起床,起床之後,洗了臉先去拜佛,拜三百拜,然後再開始工作。我在那裡做義工,做廚房,準備大家的早餐。

  你心是定的,身是動的,這個人身就健康。現代人恰恰相反,心是妄念太多,心在動;身喜歡舒服,身不動,你想想看,他怎麼不生病?完全顛倒了,該動的不動,不該動的偏要動,恰恰相反,這是錯誤。東方聖人懂得這個道理,東方的教誨,一般人也明白養生之道。你看看許多鄉下人很貧苦,長壽,八九十歲、一百多歲的常有,你去調查,他吃的粗茶淡飯,一般人看起來沒什麼營養,為什麼健康長壽?怎麼研究也沒有研究出一個道理出來。實實在在它有道理,它不是沒道理。鄉下人生活簡單,他什麼都不想,雖然他沒有修過寂靜禪定,他心裡什麼妄念都沒有。一天簡簡單單的工作做完了,什麼事都沒有。所以那些人一定早睡早起,妄念很少,工作勤勞,活動的時間也多,這是長壽真正的原因。

  思慮很多,我們現在講說它是最消耗能量的。我跟李老師報告我自己學習的心得,我認為消耗能量最多的是妄念,妄想太多、雜念太多、顧慮太多、疑惑太多,消耗你的體能應該是在百分之九十以上;你真正工作,無論是勞心、勞力,所消耗的能量是百分之幾,不到十。我向李老師報告,李老師同意,這正確的,是這個樣子。所以不該想的不要去想,不該顧慮的不要去顧慮,盡可能保持你的心常常是清淨的。還是有妄念,保持不了,你可以用一個對治的方法,念佛。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,用這一句佛號把妄念統統打掉,這是好方法,既是養生之道,又真正在修淨土。不念佛呢?不念佛他妄念就起來。每天能夠念佛八小時到十小時,一生都不間斷,決定得生淨土。

  這個念佛一定要記住,叫淨念相繼,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,「不懷疑,不夾雜」就是寂靜禪定,「不間斷」就是功夫成就。如果每天能夠念八個小時,一生不中斷,做為自己的定課。如果信心不足,還有疑惑,聽經,每天能夠聽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,念八個小時佛,你決定生淨土。如果念佛的時候還有妄念、還有夾雜,你的功夫就破壞了,這個念法往生沒有把握。真的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在一般講三年,頂多五年,你就得念佛三昧。什麼叫念佛三昧?你的心清淨,妄念少了,智慧增長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自在了,你想去,隨時可以去得了。所以諸位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看《往生傳》,許多念佛的人三年就往生了。

  曾經有很多人問我,這些人念佛三年往生,是不是壽命都到了?我給他們的解答,我說不可能是壽命都到,哪有那麼巧的事情?這個講不通!那是什麼原因三年都走了?他功夫成就了,雖有壽命,不要了,這才能講得通。真的得念佛三昧,往生就自在,可以提前走。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看到宋朝瑩珂法師,他念佛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,阿彌陀佛告訴他,他陽壽還有十年,叫他好好的修行,十年之後,壽命到的時候,佛來接引他。他跟阿彌陀佛說他十年壽命不要了,現在就去。佛也答應他了,告訴他說:這樣好了,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。他三天後就往生。所以功夫到的時候,這個世間可以多住幾年不礙事,也可以隨時走,這叫自在!這種例子太多太多。

  前年深圳黃居士,年歲很輕,三十幾歲,黃忠昌,給我們做了個示範,他就試試看三年是不是真的行?他閉三年關,念佛。念了二年十個月他就走了,預知時至,沒有生病,這做樣子給我們看。他這個示現,他就是有意的,試試看,能成功,他走了,也給大家做個證明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在佛法講三轉法輪,他是作證轉,給我們做個樣子,你看信不信。這個世間常講災難很多,你要是用念佛這個方法,三年能成就,你什麼都不在乎!你每天會生活得很快樂,決定沒有憂慮,決定沒有煩惱。三年時間不長,肯定能成就。古人成就的太多了,現在人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。

  這裡頭有個關鍵,關鍵是什麼?你能不能放下,你要放不下,那就去不了。你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,那就壞了;要對這個世間毫無貪戀,真放下了,念佛的功夫就得力。你對這世間有貪戀,你念佛決定有夾雜,夾雜把你念佛功夫破壞掉了,這樣一來,這一生當中只跟阿彌陀佛、極樂世界結個善緣,這一生不能成就。你要問:什麼時候成就?什麼時候你把這個世緣看破,沒有一絲毫貪戀,沒有一絲毫怨恨,你心是定的,你那個時候就有成就。

  這個法門實在講是易行道,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容易。大乘教裡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說得很容易,幾個人能做到?萬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,不是容易做到。可是念佛往生淨土,真能夠把這個世間法放下,一心專注就是念佛三昧,就是此地講的寂靜禪定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善導大師講得很好,萬修萬人去。這個法門要求的條件很簡單,信、願、行,真信,懇切的願望,行就是老實念。行這個字,大勢至菩薩講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都攝六根,收心,我們凡夫心都在五欲六塵上,把心收回來,收回來不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,不再受五欲六塵的影響,這心收回來了。

  心裡頭想什麼?專想阿彌陀佛。怎麼個收法這個要懂,看到好看的、喜歡的,阿彌陀佛,佛號就起來,阿彌陀佛,不要貪戀外面的色相;看到不好的、討厭的,阿彌陀佛,不生瞋恚。一切時一切處,念頭一起是阿彌陀佛,絕不攀緣外面的境界,色聲香味觸法,不貪求這個,也不怨恨。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這就是都攝六根,不是叫你眼不看、耳不聽,不是這個意思。眼見、耳聽、起念頭統統是阿彌陀佛,淨念!淨是清淨。對念佛不懷疑,念佛的時候不夾雜,這是淨;後頭一句重要,不間斷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你看就這麼簡單,就這麼容易。你要真正肯幹,你要真正捨得。你喜歡的要放下,你討厭的也要放下,讓你的心恢復清淨,清淨就是寂靜;寂靜的程度深,清淨淺,清淨跟寂靜相應。清淨心跟定相應,心定在佛號上,大勢至菩薩講得好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現前見佛是感應,當來見佛是將來,你一定在阿彌陀佛的身旁,在極樂世界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所以這個法門叫一生成就。

  這個法門沒有生死,你往生的時候活著去的,不是死了去。你看念佛往生的人,他走的時候告訴旁邊大眾:我看到佛來接引我了,我跟他走了。活著走的,走了,身體不要了,臭皮囊,六道輪迴裡面的不乾淨東西丟掉了,真能成就。為什麼不幹?出世間八萬四千法門放下了,你要學這個東西浪費時間,來不及,不幹了,又何況世間這些拉雜事情!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就與寂靜禪定相應。不容易!選擇一生成就的法門,又能有一個真正的毅力決心,要在這一生決定成就,這樣子沒有一個不往生。

  所以念佛人不能往生都是放不下,誰障礙你?自己障礙自己,不是外緣。外面的緣障礙不了,全是自己障礙自己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外緣是什麼?你受外緣的影響,是你自己受它影響。你自己要不受它影響,外緣再多對你不產生效果。所以關鍵還是自己,中國古人所說的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問題決不在外面,決定是在自己身上,這個話是真理,這個話是事實。這是說到念佛。

  說到世出世間法的成就,佛講得好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智慧現前,世出世間法就圓滿成就,它的樞紐、它的關鍵在定。要怎樣才能得定?要持戒。持戒就是你一定要守規矩,依照規矩去做,你才能得定。規矩,哪些不能做的,哪些是應當做的,大概淨戒都是幫助你得定,止持就是不許可,幫助你得定。你看《十善業道》,這是初入佛門必修的課程,佛教給我們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(因為十善是通在家的,所以他講不邪淫)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這是叫止持,修什麼?修定,你的心就清淨,就定了。如果你不守這個規矩,你的心定不下來。作持,這是一定要你做的,要你做的那是跟慧相應,你要不做不開智慧。所以止持幫助你得定,作持幫助你開智慧。戒律有兩門,就是兩大類,先修止持。五戒也是如此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都是屬於止持,幫助你得清淨心,你不能不知道。

  你要知道這個意思,你想不想得清淨心?也就是我們自性,我們真心,佛說了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我們有,佛有,眾生有,你有,我也有,他也有,我們現在要不要把自性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能相好開發出來?很想!哪個不想?用什麼方法?用戒定慧就能把自性開發出來。自性一開發出來就本來是佛,你在六道裡頭流浪,現在你算回家了,你本來是佛。你有無量智慧,你有無量的才藝、有無量的德能、有無量的相好。你只要照這個方法,這個地方舉例二十門。這個二十門要是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門,它這裡說得比較詳細。二十門展開來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,你想這個戒律多重要。

  戒從哪裡學起?我們這些年來極力在提倡,從《弟子規》學起,一定要把《弟子規》看作戒律裡頭的根本戒,沒有《弟子規》,其他的都做不到。所以今天我們細心觀察,出家的四眾,《沙彌律儀》做不到,在家同學,《十善業道》做不到,十善業做不到,那三皈五戒都不要談了,都不是真的。什麼原因?這戒律根本的根本沒有修好。根本的根本就是《弟子規》,就是《感應篇》。

  佛教從印度,當時世尊滅度之後,他的那些弟子向四面八方去傳播,並不是特別喜歡中國,不是。但是只有傳到中國這一支,在中國生根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。傳到其他的那些地方,時間短的,二、三百年就沒有,消失了;多的六、七百年,唯獨在中國這一支成功。什麼原因?你現在就曉得,中國有儒的根、有道的根,所以十善業藉著儒跟道很容易生長。你有儒道的根,十善業太容易!我們今天十善業做不到,就是你沒有儒、沒有道的根,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?因為中國有儒道,好像植物一樣,這塊土地非常適合它生長,移植到這個地方來,非常適合它。所以它能夠在這裡生根,這個根比在印度的根還要殊勝。藉著儒跟道培養它的根,真叫根深蒂固。我們要認識清楚,要在這上下功夫,要在這裡扎根。

  這三個根紮下去,念佛生淨土,增高你的品位,不但是往生有把握,增高品位。因為你的十善、三皈五戒統統會落實,一點都不難,成就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功夫也有三等,淨宗裡面講的,理一心不亂、事一心不亂、功夫成片。理一心、事一心算是難,不是每個人能做得到,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。功夫成片需要的基礎,就是儒釋道三個根。我們今天念佛念了幾十年,要問起往生,沒有把握,什麼原因?心散亂的,就沒把握。古德講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雖然念佛了,念佛功夫不能成就。功夫就是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最初級的就叫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,生凡聖同居土;要到事一心,那是生方便有餘土;理一心,生實報莊嚴土。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。

  從這個地方你就了解這三個根多重要。黃忠昌給我們做出示現,他有沒有三個根?有,怎麼知道有?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,那根就具足了。我們今天萬緣放不下,放不下就要扎根,就要從這裡。真放下了,那你的根就圓滿,為什麼?你心地清淨,一心專注,這個十善自然你就圓滿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成就的關鍵就在寂靜禪定。佛法裡面叫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寂靜禪定,《彌陀經》上說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