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九五六卷)  2008/4/29  華嚴講堂  檔名:12-017-195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經文第三段偈讚分,第三小段西方勝慧菩薩。我們看偈頌悟中的兩首,第四、第五,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了知一切法。自性無所有。如是解法性。則見盧舍那。因前五蘊故。後蘊相續起。於此性了知。見佛難思議。】

  前一首我們在前面學過偈頌裡面的大意,清涼大師告訴我們,前面第二、第三首偈是說迷,迷了以後內外都是虛妄的,所謂迷惑顛倒。這兩首偈是講覺悟,清涼大師首先給我們講,「今有了因,內外皆悟」。什麼叫了因?大師在這一段註解裡面給我們講「三因佛性」,三因佛性是佛門的一個術語,第一個是正因佛性,第二是了因佛性,第三是緣因佛性。這裡說了一個了因。在三因佛性裡面有很簡單的說明,「佛陀」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,覺就是講三種智慧圓滿了,這三種智慧是「佛陀」這個術語裡面所包含的。因為「佛」這個字是含多義不翻,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字彙來翻它的意思,所以只有用音譯,翻音不翻字,「佛陀耶」,然後再加以解釋。它有智慧的意思,有覺悟的意思,智有三種智,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我們中國「智」沒有這三個意思。「覺」也有三種覺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在中國找不到這個字彙,不得已用音譯。這是我們學佛同學必須要知道的,因為什麼叫佛得講清楚。翻譯佛經的時候造了不少新字,這個佛字就是翻經時候造的一個新字,中國從前字彙裡沒有,只有沒有單人邊的「弗」,這是中國的古字,這個字念佛。印度這個佛是人,所以在弗字上加上一個人字邊,意思就是這是人,佛是人。然後用三智、三覺來解釋,具足三種智、三種覺這個人就稱為佛陀,很像中國聖人的意思。中國聖人是對於一切法通達明瞭,稱之為聖人,所以佛的意思有智慧、覺悟。智慧是體,覺悟是用,有體有用,有智慧他才覺悟,沒有智慧他就不能覺悟了。

  這個覺還要加以解釋,不是普通的覺,不是普通的智。「一切智」,一切是指法,對於一切法總相通達明瞭。一切法的總相是什麼?總相是空,所以講萬法皆空。阿羅漢有這個智慧,所以他對於一切法不再執著,因為知道萬法皆空,還有什麼好執著?萬法包括自己的身心,自己的身是四大五蘊和合的一個假相,緣生的。緣我們現在講條件,它不是個單純的條件,非常複雜。佛將非常複雜的條件歸納為兩大類,這就好講了,這兩大類就是色法跟心法,分為這兩類。這個兩類,色不外乎地水火風,心不外乎受想行識,就這樣子以這簡單的方法來跟我們講解一切法。所以,一切法也可以說離不開地水火風,離不開受想行識。這是阿羅漢所證得的。第二種叫「道種智」,道是道理,包括方法在裡頭。宇宙這麼複雜,我們要問它這是什麼道理產生的;種是多,種種。這是什麼?這是講有,這不是講空。所以一切智講空,講本體,哲學裡面講的本體,道種智是講現象。現象非常複雜,這些現象怎麼產生的?我們今天講宇宙從哪來的,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?那就有種種的道理,太多了。這個智慧要是具足,就稱為道種智。阿羅漢有一切智,沒有道種智,你問他宇宙怎麼樣產生的,他不知道,他知道這些玩意兒統統是虛幻不實。菩薩比羅漢就聰明,菩薩知道。我們曉得,知道道種智當然一定知道一切智,有一切智不見得有道種智,有道種智一定有一切智。這是菩薩所證得的。最後一個叫「一切種智」,我們看這個名相你就能體會到,一切是一切智,種智是道種智,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,圓融了。菩薩雖然有,也通達一切智,也通達道種智,他還圓不過來。到什麼時候才能圓過來?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就成佛了,在《華嚴經》上,初住菩薩就證得一切種智。所以我們說,一切智是聲聞、緣覺,四聖法界下面兩層所證的;道種智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、佛法界所證的;知道現象跟本體是一不是二,那就是一切種智現前,就成佛了,超越十法界。在《華嚴》是初住以上,這是真佛,不是假佛,成一切種智。這個智慧遍一切處,我們常講遍法界虛空界全包了,無不照了。《般若心經》上跟我們講的「照見」,要注意這個「照」字,照見裡頭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而且沒有起心動念,才照見。

 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世間,人間、天上,這是講六道,六道聰明才智那是上面這兩階,是人、天兩道。人天兩道再聰明的人,對於諸法實相沒有真正的了解。這裡頭我們今天講有科學家、有哲學家、有宗教家,或者也許有思想家。我們聽了,有思想家,思是什麼?思是分別;想是什麼?想是執著。你看中國的文字,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你不知道它怎麼念法,你看到那個字的樣子你就懂得它的意思。你看「思」,思是心,心上面有什麼?心上面有一格一格的,有個「田」字,田字是畫個格子,那是分別,不分別哪有格子?所以思是代表分別。「想」,想就有相,我們想個人,腦海裡頭那個人相就現出來,想一樁事,這個事的相現出來。曾經去玩過的地方,我們想想上海灘,那是我大概二十一、二歲的時候,抗戰剛剛勝利,我到上海去看過,那個時候的上海灘。現在講上海灘我都知道,現在的上海就不知道了,那個相就浮出來。所以想是相,相是執著。思想家,你們想想是什麼味道?分別執著!

  分別執著不是智,不是智慧,是知識,知識不等於智慧;此地這三種智是智慧,不是知識。放下執著,一切智現前;放下分別,道種智現前;放下起心動念,一切種智現前,所以佛法是教我們放下。這個東西學不學不要緊,沒有關係,主要是放下,為什麼?因為它自性本具的,不是從外來的,自性裡頭本有的。三種智現前叫「大圓覺性」,圓是圓滿,覺是覺悟。三種障礙都放下,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妄想是起心動念,我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現前。也就是佛在這部經上講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智慧是圓滿的。德是什麼?相我們知道,相是物質,就是彌勒菩薩講的形,相是形,「念念成形」。德是什麼?德是識,「形形有識」,那是德,德就是見聞覺知,色聲香味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都是屬於性德。這些東西是自性裡本來有的,你去學有它,不學還是有它,關鍵在迷悟,迷了叫凡夫,覺了叫佛菩薩,除了迷悟之外,沒有差別。

  佛性,覺悟的時候沒有增加,迷惑的時候也沒有減少,不增不減。《中觀論》上講的八個不,都是形容這樁事情,「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一不異,不增不減」,也有說不常不斷,《中觀論》上講不常不斷。眾生跟佛統統具有,佛不比我們多一分,凡夫也沒有缺少一分,這叫佛性。三因佛性統統顯了就是三德,這個三德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所以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也是一切眾生統統具足的。我們現在迷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隱了,不現前;如果覺悟了,這就現前。阿羅漢,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說的,阿羅漢有解脫,解脫並不是很圓滿,解脫自在,六種神通現前。阿羅漢有天眼通、有天耳通、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、有神足通、有漏盡通,這屬於解脫。但是般若、法身還沒現前,也就是三德裡頭解脫德他現前了,般若、法身還是隱沒,隱現不同。他要慢慢的向上提升,般若現前,般若現前之後,法身就現前。般若在菩薩就證得,十法界裡面的菩薩、佛逐漸證得,到圓教初住,法身才現前。證得法身,當然這三德都具足,叫「三德密藏」,這是對我們凡夫說的。凡夫有這三德,但是不顯,好像是祕密的、隱密的藏起來,不現前,不是沒有。我們凡夫自己不知道,但是佛與法身菩薩看得清清楚楚的。

  所以,佛跟法身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禮敬,絕對沒有傲慢,絕對不敢輕視,為什麼?他是佛,這個眾生跟諸佛如來,諸佛如來看他跟自己沒有絲毫差別,怎麼可以輕慢?所以,從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是禮敬、稱讚、供養,你說多麼美好。六道凡夫這三德統統隱藏了,自己完全沒有辦法覺察,所以才起貢高我慢,起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,把般若變成了煩惱,把解脫變成了束縛,像繩索一樣把自己綑綁起來。祖師常常用作繭自縛,就像春蠶吐絲吐到最後把自己裹在裡面,解脫沒有了,法身變成什麼?法身變成了六道輪迴,你說麻不麻煩?全在!變質了。為什麼變質這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,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把法身、般若、解脫整個扭曲了。

  三因先說「正因」,正是中,中是不偏,不偏叫做中,正則不邪。我們簡單說,你的知見,你沒有偏見,你沒有邪見,那你就叫正知正見;如果你的見解思想偏了、邪了,叫邪知邪見,「正」是這樣解釋法。中就不偏,決定是雙照,面面都照到,不偏,照空、照假,雙照,空假都照到。這個照是照見,像觀世音菩薩在《心經》裡講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我們今天這個偈子就談到,你看『因前五蘊故,後蘊相續起』,你什麼時候能照見五蘊皆空,那就是『於此性了知,見佛難思議』。這首偈可以用《心經》來解釋。照空、照假,空,能見一切法空。一切法怎麼來的?現在科學家發現,一切法是無中生有,無中生有就是佛法講的空。空不等於無,如果空等於無,怎麼能生有?所以佛家講這個空字很難懂,它能生有。所以空是什麼?空是法性。知道一切法無所有這是真諦,就是總相,一切法的總相,萬法皆空。照假,假是幻相,是俗諦,俗諦是緣生的,也就是說它具足某種條件,假相現前。像我們這個宇宙是假相,它具足什麼條件?具足一念不覺,也就是起心動念。

  為什麼會起心動念?沒有原因,你要找它的原因,你怎麼找也找不到,愈找就愈陷到裡面去,就是你迷在裡面,你不找它才能夠省悟過來。這個東西你找不到,在佛法修行層面上來講,此處用不得力,這在什麼時候?我們學《華嚴》學過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無始無明的習氣還有,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法子斷。你不要去理它,什麼事都沒有,你一想它就錯了。你想它,分別執著起來了,那馬上墮落,你不想它,你不會往下墜。所以講此處用不得力,真的用不得力。一切要隨順性德,性德與一切眾生它自自然然起感應道交,為什麼?整個宇宙是一體,遍法界虛空界。佛講法界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,在理上講無量無邊,為什麼?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法界,你說你有多少念頭?真叫無量無邊。科學家給我們講,我想應該是從數學裡推算出來的,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。這個說法跟佛法也有些相應,但是不見得就是佛法所說。佛法裡面講十法界,加個一真法界,不是也十一個嗎?我想那是一種巧合,不是真實的。佛法講得深,佛法決定不是用思惟想像能解釋得了的,這是個很深、很廣、很複雜的課題,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辦不到。

  早年我年輕的時候,接觸佛法還不久,不久大概也有七、八年,我曾經提出這個問題向方東美先生請教。方先生告訴我,佛法向上一著,也就是我們講的高級的佛法,他說科學的方法論、邏輯、辯證法、因明統統用不上。這個話是真的,你想想看,這屬於科學的方法論,尤其是邏輯、辯證法,這是純粹的哲學。他要不要用分別執著?他要不要用心意識?既然落在心意識裡面,就不能解決問題。你對於六道的問題這個能解決,你對於心性的問題,這個方法就不能解決。向上一著是講心性、講理,不是在事,是在理上講,理上要是不能透徹,事上你怎麼能圓滿?佛法用的方法跟現在科學家的不一樣,科學家用數學,數學是科學之母;用儀器,尤其現在製作出精密的儀器來觀測。佛法不是,佛法是用內功,是用禪定、用清淨心來突破空間維次。所以他所見到的,不是推測的,不是想像的,是突破空間維次親自看到的。

  像彌勒菩薩跟我們講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用我們中國人的計算方法就是三百二十兆的念頭,這個念頭就是生滅,三百二十兆生滅,這樣快速。這個生滅是動相,震動,這樣微細,這樣快速,什麼人能看見?佛經上給我們說八地菩薩,八地菩薩心地非常清淨,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能感覺到。由此可知,粗心大意那怎麼能解決問題?怎麼能見到事實真相?心浮氣躁不能學習。世出世間學習真能成就的話,都要靠心地清淨、專一,你才能學到東西。心要專,心要一,禪定就是專一到極處。修定有方法,方法是什麼作用?方法是幫助你收心,幫助你從心浮氣躁回歸到安靜。方法很多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守這些方法,用這些方法,就叫做持戒,所謂因戒得定。像我們淨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,我們持名念佛為什麼還得不到定?原因是我們雖然持名念佛,依舊沒有懂得持名念佛的方法,持名念佛的目標不曉得,方法也不曉得。什麼方法?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「圓通章」上教給我們,那是念佛的方法,就是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很多同學讀過《楞嚴經》,我一提你們都知道,我們念佛有沒有做到?「都攝六根」就是專心,覺明妙行菩薩講的是一樣的話,但說法不同,我們聽起來更好懂。他說什麼?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個好懂,這是方法。我們現在念佛實在講,對於經教所說的極樂世界是半信半疑,為什麼?我們這個世界沒放下,極樂世界沒看見,念佛念這麼多年,極樂世界連消息都沒有,念佛的時候夾雜著妄想,常常間斷。所以多少年念下來,功夫不得力,原因就是不如法。念佛有方法的,《十六觀經》上說得更詳細。都攝六根是收心,跟孟子所講的非常相似,孟夫子說: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。」你心都在外頭跑,眼,心從眼跑到色那邊去了,去分別執著色法,從耳跑到音聲上去,眼耳鼻舌身,從這往外跑。現在佛菩薩教給我們收回來,都攝六根,收回來,眼不要去緣外面的色法,耳不要去聞外面的聲法,六根收回來,收心然後才能念佛。念佛是「淨念相繼」。淨念,你有懷疑,不是淨念,有夾雜,不是淨念,所以淨念就是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相繼就是不斷。你能夠保持住,念不念沒有關係,你心裡真有阿彌陀佛,不在口念,在心上真有阿彌陀佛。除阿彌陀佛之外,別的都放下,這個人叫真念佛人,他肯定得念佛三昧,那是得定。

  開悟的時候叫「理一心不亂」,得定的時候叫「事一心不亂」,有一點清淨心,功夫得力了,叫「功夫成片」。所以念佛法門殊勝,達到功夫成片,應該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只要你能夠把我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放下,自私自利放下、名聞利養放下、五欲六塵放下、貪瞋痴慢放下,你就能到功夫成片,有功夫成片就能帶業往生。這個標準是一般人統統可以做得到的,所以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漏。再向上,我們講事一心不亂,那就不是每個人能做到,為什麼?事一心不亂是得念佛三昧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真放下了。他這個境界跟阿羅漢相等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前面念過,是七信位的菩薩。我們講功夫成片那是初信,初信位的菩薩應該是我們都能夠辦得到的,決定往生,沒有問題。念得功夫好的,預知時至,沒有病苦,自在往生,裡頭也有九品。如果得事一心的,就是得念佛三昧,他生方便有餘土,不是凡聖同居土;得理一心的生實報莊嚴土,那個人就更少了。可是極樂世界很特殊,這是我們沒想到的,極樂世界有四土、三輩、九品。就像辦學校一樣,一般人辦學,總是辦小學、辦中學、辦大學、辦研究所,小學有小學校,中學有中學校,他把它分開。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樣的,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也是這樣的。可是西方極樂世界特殊,特殊在哪裡?它有小學、有中學、有大學、有研究所,在一個課堂上課,這很特別。你看我們在娑婆世界,這個地球是凡聖同居土,確實有菩薩、有羅漢在這個世間,他見得到我們,我們見不到他。同在一個地球,但是空間維次不一樣,所以見不到。如果在極樂世界,那天天見面,為什麼?它空間維次沒有了,時間跟空間都不存在,極樂世界是這樣的情形,沒有時間,沒有空間。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,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,所以你到極樂世界去,你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,天天跟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,跟他們在一起。他們確實是實報土,我們確實是凡聖同居土,可是天天見面,就是同在一個教室上課,這是很特別的,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。這也是為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勸我們求生淨土,都勸我們親近阿彌陀佛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所以,知道一切法假有,不是真的,這是俗諦,是從相上講的。什麼時候你知道性跟相是一不是二,任何一法是性空相有,空叫真空,有叫妙有,妙有就是真空,真空就是妙有,這叫「中諦」。三諦具足,這是正因佛性。正因佛性哪個人沒有?諸佛菩薩有,他現前;一切凡夫統統都有,雖有怎麼樣?雖有不能現前。為什麼不能現前?佛說得很好,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,這個不能就是不能現前。由此可知,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正因佛性就現前,那就是三智、三諦你就證得。

  第二個「了因」,了是照了,就是照見,照見、明瞭。什麼東西照?正因照,沒有正因,就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起作用,它才能照。我們今天把我們的正因佛性,就是這三種智,已經把它變成煩惱。所以,教中常常講「煩惱即菩提」,從凡夫說,煩惱即菩提;迷了自性叫煩惱,悟了煩惱就轉變成菩提,這個菩提就是我們在此地講的三種智。智現前與理相應,理就是性,與理性相應,這叫了因。所以清涼大師講,「今有了因,內外皆悟」。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了因?後面還有個「緣因佛性」,我們現在緣不足。緣是什麼?助緣,助緣是講「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,開發正因之性」,這叫緣因佛性。這也是世尊在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正因,你怎麼知道極樂世界,知道之後想到那裡去,這個屬於了因跟緣因。

  所以,每一個往生的人,絕對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的,那是不可能的。往生是什麼?過去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當中成熟,你才能得生。過去修得很有基礎了,這一生還沒成熟,那還得加一點功夫,讓它在這一生當中提升、成熟,這也要靠助緣。助緣總不外乎現在講的教學,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佛法,能夠遇到這些經典,特別是淨宗的經典,遇到之後,能信、能解、肯發心、肯念佛,具足信願行三資糧,你在這一生就很可能往生了。為什麼很可能?這三個條件,不能夾雜、不能間斷,你就決定得生;如果你還有夾雜,還有間斷,那就難了。夾雜什麼?總不外乎名聞利養,這最容易夾雜在裡頭;自私自利,一夾雜這個,你這一生的機會就錯過。說老實話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念佛沒能往生,錯在哪裡?錯在名利不肯放下,貪瞋痴慢沒放下,不知道錯過多少機會。這一生難得又遇到,如果這一生還是不能把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放下,你這一生就又錯過了。我們要知道,每錯過一次,下一次再遇到都要經歷很長的時間,不是一世一世接著的,要是一世一世接著的,我們早就走了。有的時候,上一次跟這一次當中間隔無量劫,所以遇到這個法門,總是很辛苦、很長的時間,幾年甚至十幾、二十年才相信。這是什麼原因?隔太久了,有人到幾十年、到老死的時候才相信。從這些事上我們就能夠體會到,他上一次跟這一次當中距離時間多長。如果很近的話,大概在過去十世,十世算是近的,遇到他就能相信,他就不懷疑。細心觀察,前因後果全在我們面前。

  所以這三種具足,第一種是性具的,第二是智慧開顯,了因,此地是『了知一切法,自性無所有』。第四偈「翻前外取」,不再執取外面這些境界相,為什麼?一切法相有性無,就是相有體空,當相即空。你要從相上見性,性是空的,性是不可得的,無所有、不可得的,我們就不再執著一切現象,不會再把這些現象放在心上,你很自在,你的煩惱去掉一大半了。世間人的煩惱從哪裡來的?患得患失,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,貪心在作祟,得到之後又怕失掉,要怎樣保持,患得患失實在講是煩惱的真正根源。「了知一切法,自性無所有」,這個煩惱就斷了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有沒有是緣!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清淨心,這個重要。清涼這裡這句話說得好,「了一切法,即心自性,性亦非性,情破理現」,這個叫見法身佛,就是你證得法身了,『盧舍那』是法身佛,「稱於法性,無內外也」。

  小註裡面我們可以把它念一念,「謂了一切法」,這是指上面這句經文,「即心自性,此是表詮」,詮是詮敘,表是表法,「由一切法無性故,即我心之實性」,實性就是自己的佛性,就是自己的法性。清涼大師後面還說了一句「性亦非性」,這是怕你執著,所以這是遮,遮是防止你執著。你執著還有個性,那你又錯了,為什麼?這是假名,這是名字,名字不能執著,名詞術語不可以執著,這才是真性。說真性,如果你又執著這個性是真性就錯了,所以清涼大師再說「以無性為性」,無性之性就是真性。「即心自性,如圓成性」,圓成實性,圓是圓滿,成是成就。「性亦非性,如勝義無自性性」,這是講三性,三性就是三自性,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。佛說這三種,實際上性哪有那麼多?從方方面面來說,讓我們對這樁事情能夠理解,是幫助我們理解,不得已而說的。所以馬鳴菩薩講得好,我們不要執著言語,不要執著文字,不要執著名相。聽懂了是悟了,聽不懂不能去想,愈想就愈錯。聽不懂沒有關係,你阿賴耶裡面落這個印象,這個印象就是疑情。所以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,你有這個疑的種子,說不定遇到什麼緣就豁然開悟,就明白了。所以佛說的這些話,要曉得說完之後痕跡都把它掃除,掃得乾乾淨淨的,痕跡都不留,這是一個善說法者。

  後面這首偈,第五首,「翻前內取」,因為前面第四首偈是迷內取,這首偈是對前面的,不執著五蘊。「了蘊性相,則見自心之佛」,蘊就是色受想行識,我們講「四大五蘊」。四大五蘊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現象的歸納,四大是色法,地水火風,前面跟諸位都有詳細的介紹。地就是講的形,彌勒菩薩講的形,「念念成形」,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的相分。八識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,就是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、見分、相分,相分是物質,見分是精神。彌勒菩薩所講的念念成形,那個形就是色,「形皆有識」,識就是心。這是說明物質跟精神,現在哲學裡是這麼說法的名詞,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心法跟色法。它是同時生起的,它是密切集合在一起的,不能分割,物質裡有精神,有心法,心法裡面必然有物質。物質裡怎麼知道有精神、有心法?心法是見聞覺知,這個我們從最近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,得到現代所謂科學實驗的證明。我跟江本博士說,不但水有見聞覺知,我告訴他,所有的物質現象統統有見聞覺知。塵沙有,微塵有,樹木花草有,山河大地有,沒有一樣沒有,只要有形的東西統統都具足心法,心跟物是一不是二。

  根據這個道理,這佛經上說的道理,確實有許多人做各種不同的實驗,真的證明了。我看過一些報導,有些小學生他們用饅頭做實驗。一鍋蒸的饅頭把它放在兩邊,一邊,每經過那個地方都讚歎它,讚歎這個饅頭,那一邊就用討厭的心對待它。大概放了七天,讚歎的饅頭發酵,顏色變得黃黃的,聞起來很香;對它不善念頭的那個饅頭變得黑黑的,味道很臭。這就實驗出來了,就是它有見聞覺知。還有人用香蕉、水果,也用這個方法,隔幾天之後,讚歎的那支香蕉就變得很好吃,味道很好;反過來的那支香蕉就不能吃了,變壞了。一切萬物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這是諸法實相,真相。所以,四大五蘊包括了所有的法相,所有一切的現象總不出四大五蘊。你能照見四大五蘊,你就照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的事實真相,你就統統了解,全是自心變現的。

  所以佛說得好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一切法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這兩句話我們聽得耳熟,佛講的遍數講太多了,可是怎麼樣?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它不起作用。如果起作用是怎麼樣?起作用我們至少證阿羅漢,為什麼?我們對於這一切法真放下了,真的不再執著。為什麼我們還放不下?我們依然在執著,佛經天天在薰習,這說明一個事實,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,雖然天天薰還不起作用。我以前講經舉了個比喻,好比一根木頭放在水裡面泡,大概泡了很長的時間,溼透了,整個溼透了。現在我們把它撈出來,拿一根火柴想把它點燃,一根火柴點不行,點不燃,好,再來一根,一盒火柴燒光了還沒有點燃。我們現在的煩惱習氣就像水裡浸透的木頭一樣,佛法的薰修就像火柴一樣,你說要燒多少包火柴才能把我們點燃?就這麼個道理。我們無量劫來被煩惱習氣在薰習,薰成習慣了,現在雖然聽到佛經,點點頭,很歡喜,不起作用。可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,你不要灰心,繼續不斷的薰,總會有一天把它點燃。那就是對於經教要樂此不疲,其他東西要放下,這門東西要加強。真的有個二十年、三十年的薰習,鍥而不捨,起作用了,你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你回不了頭來。有人回頭得早,三、五年回頭的,根利,那是善根福德因緣深厚,而且上一次跟這一次距離時間短,才會有這種現象。如果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次一等,上一世跟這一世的時間距離得長,距離有幾十世甚至於幾百世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要花上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回頭,沒有這麼長的時間真的回不了頭來。所以,這裡頭的道理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瞭。

  明瞭五蘊皆空,《心經》上講的,觀世音菩薩明瞭了,那你就見自心之佛了。「與盧舍那非一非異,故難思議」,盧舍那是法身佛,非一,不是一樣,非異,也不是兩樣。這個話不好懂,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也就不難懂。盧舍那不是一個人,釋迦牟尼也不是一個人,毘盧遮那也不是一個人;毘盧遮那是法身,盧舍那是報身,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。你修行證入這個境界,你證得法身,你跟毘盧遮那沒有兩樣,非異。但是很多人證得毘盧遮那,都證得法身,那就不是一個人,同入這個境界,沒有兩樣。好像你念書,你們都念博士學位,都拿到博士學位,非異;可是你們有好幾個人都拿到,不是一個人,也不是一個,統統拿到這個學位。你從這個地方慢慢去想,你就能想通,然後你再回過頭來想自己跟一切萬法的關係,跟一切眾生的關係,非一非異。我們跟一切眾生可能形狀不相同,人跟畜生不一樣,人跟鬼神不一樣,非一;但是佛性是一樣的,非異。人有佛性,畜生有佛性,鬼神有佛性,從佛性上看沒有兩樣,從你現在報身上看,那不是一樣。從法身、報身,本來是一體,從現在的業報身那就不是一體,非一非異。我們從這裡就了解,非一是講現在的業報身,非異是講我們本有的法身跟報身,這本有的那是一,那個不異。我們證得的時候,還是非一非異,非一是什麼?示現不相同,你在十法界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。所以,應化身非一,法、報身非異,這就好講了。所以這不可思議。

  「然此一偈,文含多意,一但是蘊縛,無有我人,則破前凡夫取我相也」,這個很重要。凡夫都著我,都把這個東西當作是我,這是六道輪迴的根,你著了我相。這是一般人沒法子接受的,這個不是我,什麼是我?沒有我還得了嗎?實在講根本就沒有我,他要執著有個我。沒有我,這是什麼東西?五蘊纏縛著這麼一個東西,四大五蘊眾緣和合現的這麼一個相,你怎麼能把它當作我?那不是我,是什麼?我們換個名詞叫「我所」,就是我所有的。像衣服,衣服不是我,這個大家知道,衣服跟我是什麼關係?我所有的。現在這個四大五蘊纏縛著的東西是什麼?是我所有的。我是什麼?我是法性,那才是我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靈魂不是我,一般人不把身體看作我,把靈魂看作我,確實是提升了一級,可是還不是真的。真的是什麼?真的是性,我們用靈性,靈性是我,靈性不異。靈魂跟蘊縛是完全虛妄的,凡夫都著了這個相。

  第二個意思,「前後因依,相續無性,則破凡小取法相也」。法相是什麼?法相是四大的相、五蘊的相,四大五蘊也沒有,還是眾緣和合。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面,他前後兩個意思,前面一個,「但是蘊縛等者,即涅槃二十九」,《涅槃經》第二十九卷,「師子吼」菩薩他提出一個問題,「難」是提出一個難題。「如佛所說,一切法有二種因,一者正因,二者緣因」,三因佛性前面說了三個,還有了因,這是講了一個正因,一個緣因。「以是二因,應無縛解」,應該說是沒有纏縛,既沒有纏縛,哪有解脫?他問得很有理由。「是五陰者」,色受想行識五陰,有四大五陰,「念念生滅,如其生滅,誰縛誰解」。這是向世尊提出問題,知道五蘊是相續相,我們在末後這首偈裡面,「因前五蘊故,後蘊相續起」,所以一切的現象是虛幻不實,我加上一個,抽象的相續相。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,那個相是怎麼形成的?是幻燈片,幻燈片就好比是五蘊,前面一張滅了,後面一個又接著起來,你所看到的是相續相。我們今天所看的這個色相,這個物質色相,就是物質的一種相續相,它移動的速度太快。物質現象存不存在?不存在,正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但是第二個相續它又起來,也是當處出生、隨處滅盡。這兩句話真的就像我們放電影的鏡頭的開關,你看一打開,當處出生,一關了,隨處滅盡,很有這個味道。可是底下它是念念相續,你看到的是相續相。這個現象誰縛誰解?繫縛跟解脫的相都看不出來,佛為什麼說繫縛?所以他稱「世尊,因此五陰,生後五陰,此陰自滅,不至彼陰」。這說得很有道理,跟彌勒菩薩給我們講的意思完全相同。像幻燈片一樣,前一張幻燈片滅了,後一張幻燈片生起來,它有相似,它絕對不是一張。我們講大同小異,這是相似,沒有一張是完全相同的。

  下面他又舉了個比喻,「如子生芽」,像種子,像瓜子,我們種在下面,種子生芽了,「子不至芽,而能生芽」,子不是芽,但是它能生芽,生芽之後種子就沒有了。「眾生亦爾」,眾生也是這樣的,前一個形相跟後一個形相它不是一個,這裡頭哪來的繫縛?哪來的解脫?這個問得很有道理。下面你看佛怎麼答覆,佛「引蠟印印泥,印壞文成喻」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蠟印印泥這個事情是古時候的,現在人見不到了。古時候用蠟把它刻成一個模型,然後用泥,印在泥裡面。這個泥多半是燒窯,放在窯裡面一燒,蠟就沒有了,可是印的文在這泥裡頭現出來了。大概從前瓦當都是用這些方法來造成的,有很多精美的這些藝術品,它原來是在蠟上刻的,怎麼樣用泥把它燒成。所以,印壞了,蠟印壞了,文成了,瓦當成了。用這個比喻,比喻什麼?「生時諸根有具不具」,生是現相,現相生的時候,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,有具足的,有不具的。你說哪些有具足的?哪些有不具足的?現相,譬如我們人的現相,人有具,眼耳鼻舌身有具。那一杯水具不具足?水不具足。江本勝博士用水,水是礦物,放在玻璃瓶裡,玻璃瓶裡的水它有沒有眼耳鼻舌身?它不具。「具者見色,則生於貪,生於貪故,則名為愛」,它就起了這個東西。不具它就不生,它有沒有?有,不能說它沒有。你看我們用色相,你寫個字給它看,它懂,它能感受到。甚至於什麼都沒有,我們給它個意念,你對它說「我很喜歡你,我很愛你」,你用真心對它說,它起反應;「我討厭你,我不喜歡你」,它也起反應。不具,它有,不是沒有。

  佛在底下說,「狂故生貪」,見色的時候,狂是迷了,他不覺,他才有貪,這叫「無明」。「貪愛無明二因緣故,所見境界皆悉顛倒」。什麼是顛倒?下面給你說出來了,「無常見常,無我見我,無樂見樂,無淨見淨」,舉這四個例子,常、樂、我、淨,根本都沒有,自己以為有。這是什麼?你見解錯誤。要知道,貪愛、無明,自性裡沒有,從哪裡生的?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,自性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你要想到佛所說的,起因是妄想,妄就不是真的,妄想裡面起分別,分別起執著。可見得分別是妄中之妄,執著是妄中再加個虛妄,妄想是第一個虛妄,分別是第二個虛妄,執著是第三個虛妄。從這裡你就看他迷得多深,這叫四顛倒。顛倒之後,「作善惡行」,你作善、作惡,「煩惱作業,業作煩惱,是名繫縛」。「以是義故,名五陰生」,五陰現象就是眾緣和合這樣生起來的。

  「此中意云」,佛說這裡頭的大意,「雖復生滅」,剛才講了,它雖然就像相續相,這相續相的生滅「不妨繫縛」,確實有繫縛的現象,隨著這相續相它傳下來。這繫縛實在講就是因果,所以說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我們用因果來解釋大家就好懂,它隨著相續相它也跟著下去,所以才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這個地方用意,「故今用云,但是蘊縛,無有我人」,主要是用這個來解釋這個意思。確實我們今天這個色身是四大五蘊和合,縛是比喻,像繩索一樣把我們綑綁在一塊,縛是煩惱的意思,煩惱障礙了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,雖有,因為這個障礙迷惑了,不起正用。但是你不能說它不起用,它起了副作用,副作用就是把智慧變成煩惱,把德能變成造業,把相好變成災難,變成三途六道,這就是把三德密藏完全給扭曲了。扭曲的原因就是我們不了解身體的真相,它是四大五蘊和合的一個假相,它不是我。

  我們明白之後,我們再回過頭來,我們用這個來修真的,叫「借假修真」,這個東西是假的,行,你只要好好的利用它。所以說,造三途業報是它,修行證果也是它,看你會不會用。這裡頭就是緣因,你遇到什麼樣的緣,緣是機緣,一般講機會,你遇到這個機會,你抓住這個機會,掌握這個機會,你好好的用它,這一生用這個證果。如果你迷失了,把它當作我的話,樣樣為它,吃東西講求美味,美味誰嘗?這三寸舌頭,舌頭下都不知道味道了,為這三寸舌頭造多少殺業,這個就錯了。如果曉得這不是我,我為它幹什麼,你就不會貪味了。你雖然接觸外面境界,不生貪心,也不生愛心,這個愛是貪愛,是情執,你就會用智慧、用理智了。樣樣都能隨順自性,這能成佛道。所以這個道理要懂,我們要會用。今天這一段沒講完,但時間到了,我們明天再接著來學習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