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七八六卷)  2002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786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,「藏海安布莊嚴」第一段,四周輪山,長行第二句:

  【威德寶王以為其峰。】

  前面講到這一句,清涼大師跟我們說,它表法的是「威伏諸惡」,而在經文裡面就非常的明顯,他是威德的高峰,『威德寶王以為其峰』,這才能夠令人敬佩,心服口服,這就是山峰的形相。第三句:

  【妙香摩尼而作其輪。】

  這一段統統講的是四周的輪山,講華藏世界四周圍的屏障。屏障真正的意義就是護法,從這裡開始說起。『妙香摩尼而作其輪』,「輪」,清涼大師有註解,輪是山形狀彎曲之處。我們知道一座山,山窪、山腰處處都能夠看得到,這是山的輪相,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「妙香摩尼」;在此地,香有遠聞、薰習的意思。前面講的山峰,山峰是威德,威德必定有影響,影響的面廣,影響的時間長,我們講影響深遠,這就是妙香摩尼的意思。第四句:

  【燄藏金剛所共成立。】

  清涼說這一句是講「成山之緣」,上面舉了三樁事情,「各別有體」。這個地方是講「金剛內含光燄,遍成其體。如世土石,雜而成山。金剛遍故,稱為金輪」。這幾句話是清涼大師說的,我們回過頭來看經文。『燄藏』,藏是寶藏,我們現在曉得,在我們這個世間,山裡面都含藏著有礦,有金銀銅鐵七寶的含藏,藏就是地底下含藏的礦物。礦物是寶,這裡明顯給我們說出來,「金剛」。金剛,我們不要把它看呆了,一定是金剛鑽或者是黃金,金代表五金,我們講金屬,它的範圍就大了。金屬是重要的器皿的原料,包括現在用的建築,建築裡的鋼筋,這個鋼筋從哪裡來的?原料是地底下的礦藏。它的作用,用就是放光,就是它的光明。

  這一句是講的總體,前面舉了三個意思,這三個意思是山的總形(山的總體)、山峰、山窪,我們講山窪,經上講的輪相。這四句都是說它的自體圓滿。山裡頭含藏著寶藏,寶藏不僅是地下,表層裡面的樹木花草,以及表層裡面生存的這些動物、植物,無一不是珍寶,沒有一樣是沒有用途的,這些形成地面上的生態平衡,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,所以不能任意破壞。自然生存的是最健康的,我們把它破壞了,破壞帶來的後果是災難,現在講天然災害。天然災害是人為的,人破壞自然的生態,破壞自然的平衡,災難就來了。所以天然災害還是人為的禍害,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在這個地方的學習,看到這個大山,我們就懂得它表法的意思。整座大山是圓滿的形相,我們一般出去觀光旅遊,看到山水風景之美,不懂得表法的意思。你要是讀過《華嚴經》,你去觀光旅遊,都沐浴在《華嚴》境界之中,不可思議,處處都在學習,處處都在提升自己境界。所以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在哪裡?一切時一切處,六根接觸之處,無一不是「大方廣佛華嚴」,這是教我們看山。山是自己圓滿的身相,最高峰的是頂,山峰。

  「威德寶王」,整個的形相,總的來說,戒定慧三學成就的,外表是戒德所成,金剛不壞,智慧光明,降伏邪惡。降伏邪惡,這不是降伏外面的邪惡,先降伏自己內在的邪惡,然後自自然然就影響;「燄藏金剛」,這是影響,「妙香摩尼」,這都是講的影響。自己德行成就,自自然然就能影響周邊的環境,這是輪圍山的表法。

  在我們這個地球上,我們坐在飛機上,常常在飛機上往下面看,在太平洋上許許多多的島嶼。在島嶼當中,往往看到有一面高山。島嶼跟島嶼你要是細心去觀察,那個山脈好像是連著的,島嶼好像也是連著的,當中怎麼會斷?好像它陷下去變成海洋,確確實實能夠看到輪圍的樣子、形相。

  後面這六句是講它的外相莊嚴,表法的意思多。我們繼續看第五句:

  【一切香水流注其間。】

  山裡面我們看到有小溪、有泉水、有瀑布,這些都是『香水流布其間』。它表的是什麼?表的是戒定香水,表的是五分法身的香水流注其間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表這個意思。

  【眾寶為林。】

  這是講到裡面的樹林,有很多的山,我們今天講沒有開發的原始森林。『眾寶為林』表的是什麼?三寶,所以樹稱之為覺樹,菩提樹。什麼是菩提樹?我們現在說這個名稱,大家會聯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那個大樹底下,以後這個樹就叫做菩提樹,印度稱為畢缽羅樹。你在任何樹下成道,那個樹都叫菩提樹。菩提樹不是一種,不是專指某一種樹。看到樹,就要想到覺悟,就要想到建立。建立什麼?或者稱為樹立,樹立我們的德行,成就自己。為大眾樹立形相,樹立一個榜樣,樹立一個模範,樹表這個意思。所以,它代表的是三寶,佛法僧三寶,三寶的內含是覺正淨。我們看到樹林、看到大樹,要想到我們要樹立覺正淨。自己要覺而不迷,要正而不邪,要淨而不染,然後用覺正淨去影響周邊,帶動大家覺悟,這是真正的寶。

  【妙華開敷。】

  這一句說的是什麼?花是因。因上加一個「妙」,妙因能成妙果。『妙華』,通常講的六度;六度是因,菩提涅槃是果。所以佛弟子、修行人,不管在什麼地方,看到花就想到修六波羅蜜;在《華嚴》裡面,看到花就要想到文殊菩薩所修的十波羅蜜,普賢菩薩所修的十大願王。這兩句是連著的,下面一句:

  【香草布地。】

  『香草』就是表大願,普賢的十願,通常講四弘誓願。像香草一樣,布滿了大地。所以,句句話都是表法。我們到外面山野地方去旅行、去旅遊,你要是懂得《華嚴經》的義趣,你就可以當導遊,最高明的導遊,菩薩導遊。從現實這個境界裡面把你導遊到華藏世界,它真的不一樣。

  【明珠間飾。】

  『明珠』是寶珠,我們常常在書本裡面讀到夜明珠,這是寶珠,在夜晚它放光,這是稀有的珍寶。見到的人不多,我沒有見到,聽說過。這個寶珠是物質,本身它也不能放光,它要借光的明亮,它能把這個光擴大,就像放大鏡一樣,能把這個光擴大;但是它必須要借光的明亮,有一點點星火,它借這個星火能把光擴大。這個地方代表權實二智,根本智與後得智。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像明珠一樣,間雜在寶林、妙華、香草之中,到處都有。下面是:

  【種種香華。處處盈滿。】

  這是很明顯的給我們講它的作用,它起作用。這個作用就是佛法講的四攝法,普遍的攝受一切眾生,確實有這個意思在。普賢的大願、文殊的大行,如果沒有四攝,不能夠普度眾生。普度眾生要四攝,四攝是手段。我常常講這是人與人之間往來的原則,要用現在話來說,這是公共關係法、交際的方法,人與人之間往來一定要遵守的法則。我們如何能跟別人處好?四攝。不要問別人怎麼對我,要問我怎樣對人,人事關係才能處好。人事關係處好,一切事情都能做得很圓滿。所以古人常講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,世出世間法都不例外。凡是成功的人,沒有別的,我們講他很會做人,他會待人,人際關係處得很好,他得許許多多人幫助。

  這些事情要問自己,不能問別人。佛教導我們,我們有沒有懂得?有沒有把它做到?四攝法頭一個是「布施」,布施在四攝法裡面講的跟六度裡面講的不一樣。六度頭一個也是布施,六度的布施,真正的精神是放下;四攝法裡的布施,我講過很多遍,就是請客、送禮,人與人之間往來這是先決條件,我們現在講是溝通、交通,互相往來;互相往來不能沒有禮,禮物很重要,禮物不在輕重,不在多少,表達我的情意,表達我的關懷,不能夠疏忽。

  小,一個家庭裡頭夫婦,夫婦懂得四攝法,落實四攝法,這一對夫婦一定是百年好合,「家和萬事興」。我們看到今天的社會,離婚率這麼高,家庭的破碎已經不是新聞。夫妻好合,感覺得奇怪,好像今天離婚、家庭破碎是正常的。現在的社會變成什麼樣的社會?

  為什麼從前能維繫得住?從前有聖人教誨,學佛的人懂得四攝法,依教奉行。人與人之間最怕的是不往來,不通!這一不通,有德行的人、有修養的人沒有問題,雖然不往來,永遠記得他的善行善言,永遠記得他的恩德,念念不忘,那個心沒有變。如果德行、修養差一點的人,他一定在那裡猜想,愈猜與事實距離就愈遠,愈想愈訛,這樣就不可能不造成誤會;再有一些人挑撥是非,他就信以為真,知交很可能因這個誤會變成怨懟,你說這多可惜!

  我們不說別的,我們學佛的人對佛菩薩,跟諸佛菩薩沒有溝通、沒有往來,對諸佛菩薩的教誨半信半疑,這算是不錯了。還有什麼?完全不信。不信為什麼要擺上這個樣子?別有目的,打著佛的招牌,欺騙善良的信徒,造的罪業就更深了。他不知道這個罪,不相信因果報應,一定要等到惡報現前,那個時候後悔莫及了。

  我們如何跟佛菩薩溝通?天天讀佛經,時時刻刻想經典裡面的教訓,這跟佛菩薩交通了,跟佛菩薩往來。這種交通往來要密切,不可以中斷,不知不覺我們受佛菩薩的薰陶。薰陶久了,就跟他一樣了。跟善人在一起,久而久之,不知不覺自己變成善人;跟惡人在一起,久了,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惡了。這是佛法裡面講香薰,薰習。

  四攝是佛對我們的開示,比什麼都重要。把六度、十波羅蜜落實在四攝裡頭,把普賢十願落實在四攝裡頭,你怎麼不入華嚴境界?初學佛的同學,你一定要懂得把淨業三福、六和敬、十善業、古聖先賢的教誨,你要懂得落實在四攝,那是四攝具體的內容。四攝是一個框架,那完全是方法,方法裡頭要有內容。

  四攝第二個是「愛語」,愛語是從內心清淨平等的慈悲心生起的關懷照顧,一絲毫虛偽都沒有。我們這樣做法,別人不接受,決定不能說別人不接受是他業障深重,算了,我不要去理他了!這不是菩薩,這是凡夫。菩薩永遠不會過失在他那邊,過失在他那邊,自己縱然有德行也到此為止,你不可能再進步了。菩薩永遠都在提升自己境界,他回過頭來,「我自己真誠心不夠,還沒有感動他」。世出世間那些聖賢做學問的,沒有一個不是回頭反省,反求諸己,絕對不能把過失推給別人。我誠心誠意對人,人家不接受,我的誠意不足,我的誠意他沒有看到,自己要認真、要努力。再假以一段時間,你的修養、你的德行、你的學問不斷往上提升,過幾年他明白了,他看見了;過幾年還沒有看見,我做得還不夠。真的有人二十年、三十年看出這個人,「這人是好人,我過去錯待他」!二、三十年的修養,他見到了。還有一等人,幾十年到臨死的時候才覺悟過來,「那個人是好人,我一生都虧待他」!有,他覺悟了。你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關懷,他知道了。

  縱然這一生他都沒有能夠回頭,還有來生,還有後世。佛菩薩對眾生,生生世世,永遠沒有間斷。眾生對我的誤會,真正學佛覺悟的人絕對不會怪罪別人,絕對不說對方有過失。對方哪有過失?對方只有迷惑,我們自己修養的功力不夠,沒有能夠感化人。我們只能感化一些善根很深厚的人,善根薄弱的人,我們就沒有力量,不加功用行,怎麼行?努力再努力,勇猛精進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

  實在沒有辦法感化那些業障深重的眾生,我們自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。到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見到諸佛如來,成就自己圓滿的德行,倒駕慈航,我還是念念沒忘記這些迷惑、苦難的眾生,沒有忘記,沒有捨棄。不論他今天是什麼樣的心態對我,陷害我、障礙我,甚至於殺害我,我都沒有放在心上,真誠、懇切的關懷愛護,永恆不變,這是學佛,佛就是這個樣子。我們稍稍有些情執、有些分別,捨棄他,那你就不學佛了,你就跟佛法相悖。誰犯了錯?自己犯了錯,別人不犯錯,總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四攝第三個是「利行」。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處所,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決定是對人有利益。這個利益是普遍的、是平等的,絕對不是說對這一部分人有利,對那一部分人有害,這個不平等,這個不清淨,那就不是佛法。佛法是清淨平等覺。

  《華嚴》裡面,我們現在曉得,心量等虛空法界,我們服務的對象,四攝法裡頭的服務,服務的框架,它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。菩薩,古大德翻譯的名詞有說「上求下化」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這叫菩薩。我們今天上求那個範圍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我們上求的範圍是這麼大;下化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。要平等!上求平等,下化也平等,決定不能傷害一個眾生,決定不能捨棄一個眾生,佛家常講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

  眾生智慧沒有開,智慧沒開是情執,感情用事。今天覺得你這個人很不錯,跟你做個朋友。可能睡了一覺想想,「你這個人有問題」,他起了疑惑。你對他很好,他想想,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好?他有沒有企圖?愈想問題愈嚴重,想到明天見到你,也冷冰冰的,不敢跟你接近,他想得太多。

  我們明瞭,這個現象真有,而且常常有。連諺語裡頭都說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」。他防人、保護自己,對待別人生迷惑,起了疑心。早年我初到美國去的時候,進海關問得很多。以後進去了,很多同修告訴我,海關怎麼問那麼多問題?他們告訴我,美國海關官員對於每一個進來的人都懷疑,你必須證明你是好人,他才相信。你沒有證明,他永遠懷疑,你不是好人。你一定要拿出證據出來。這就是中國人講的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」,他有防人之心,他處處都打問號,問號很多。把諸佛菩薩、大聖大賢也打了很多問號,「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?你有什麼企圖?你目的何在」?

  我們知道真正的聖賢、諸佛菩薩,四相空了,四見空了,什麼都沒有求。佛法講的這個慈悲,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,無條件的!他知道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一體就是同體,你有痛苦,我會感受到,哪有不盡心盡力幫助你的道理!但是你懷疑,你打了很多問號,那我要怎樣證明,讓你對我不懷疑,把這個問號消除?完全要靠自己德行,自己要在德行上努力,要在這上下功夫。人,上、中、下等級不齊,不止三等。上中下裡面還有上中下,無量無邊!根性不等,煩惱習氣不等,業障不等。輕的,覺悟得快;嚴重的,覺悟得慢。我們學佛的人,首先要肯定所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。儒家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我們要肯定,肯定人性是本善的。這些習氣是無量劫來被不善的惡緣薰習造成的,他的本性是善的,這一點我們要肯定。

  所以,我們自己要不斷的努力,不斷的表現。表現絕對不是為自己,表現是幫助他回頭,一切為眾生,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。諸佛如來都是為眾生,哪一個是為自己?為自己,清淨寂滅,《般若經》上講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那是自己。現相,現相包括修行,修行是做出榜樣、做出樣子,做出這個形相,讓一切眾生六根接觸,他省悟過來。所以自行就是化他,這個話是從這裡講的。我自己修行,修成一個很好的形相,讓別人一看,他心裡感動,他心裡會反省,慢慢的覺悟過來。自行就是化他,自他不二,我們從這些地方體會,不管在什麼境界,你不會退轉;無論遭遇什麼樣的艱難挫折,你不會灰心,你知道自己功力不夠。還要往上提升,永遠不斷往上提升。

  不但我們要感動一切人,幫助一切人,影響他們,還要影響動物、植物,還要影響鬼神、妖魔鬼怪,讓妖魔鬼怪都能夠回頭,你的教化成功了。不能勇猛精進,不能改過自新,豈只是自己退轉?你令所有一切眾生信心都因你而失掉,這個過失多重!我們做得好,形相好,大家對我們有信心;我們形相不好,大眾對於學佛的信心退轉,不是個人的事情,是許許多多苦難眾生的事情。想到這個地方,就不敢不勇猛精進。好,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「四周輪山」第十句,前面講到第十句:

  【種種香華。處處盈滿。】

  我用四攝法來解釋它。四攝裡面的利行,一定要記住,一定要落實。我們面對的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範圍縮小一點,我們面對的是全世界的人類,這個範圍是縮小了,縮小很多。無論是大是小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肯定對於一切眾生統統是有利益,決定沒有一絲毫的惡業。《十善業道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這叫修菩薩道,這叫修菩薩行。不但對現前眾生(就是現在眾生),我們對過去眾生、對未來眾生亦復如是。我們所修的是清淨平等覺,對過去清淨平等,對未來還是清淨平等。

  也許同學說過去、現在,未來也不例外,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有善有惡、有凡有聖、有賢愚不肖,你都一律平等對待、平等利益,你不是是非都不分、善惡也不明嗎?這叫修行嗎?這個話提出來我們聽到了,好像是很有道理。沒錯,在世俗諦裡頭,它有道理,這個理論站得住腳;在佛法裡面,特別是一乘圓頓大法裡面,沒有。圓頓大法是真正的清淨平等法,肯定造作五逆十惡的眾生、地獄眾生他有佛性,他性本善。為什麼會墮阿鼻地獄?一時糊塗,是個好人,一時糊塗做錯事情,他不是永遠糊塗,他會回頭的。他覺悟,他回頭了,他是好人,他是佛菩薩。

  所以大乘圓頓教裡頭,所有一切眾生包括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何況是人間、天上。餓鬼、地獄、妖魔鬼怪,他有沒有佛性?有!有佛性能不能作佛?當然成佛。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說的那更究竟圓滿,一般大乘經講是將來成佛,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本來成佛,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肯定他現在就是佛。所以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應化在其中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平等普度。只是說他們迷有輕重,迷得輕的,回頭得快;迷得重的,回頭得慢,就如此而已。不管是早一天、遲一天,都回頭了!

  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觀察,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尊敬的,都是我們尊重的,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。我們一定要以文殊的十度、普賢的十願來對待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這是學《華嚴》,這叫學一乘圓滿的佛法。佛法一定要落實在我們思想裡頭,我們的想法決定不錯、決定不差,落實在我們的言行上。忍辱仙人給我們示現一個好的榜樣,一個一時迷惑的人歌利王,割截我們身體,我們一絲毫都不責怪他,他沒有過失。為什麼沒有過失?一時糊塗。過失還是在自己,自己修的功夫不到家。你看看,菩薩是什麼樣的心?菩薩是什麼樣的行為?菩薩對這個事情是怎麼看法?這不是在教我們嗎?他們在表演示現教我們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遇到這樣的逆境、惡緣很多,我們怎麼處理?懷恨在心,念念不忘報復,這還得了嗎?冤冤相報,幾時才能了?沒完沒了!這是諸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。

  我們到底是學佛,還是願意當凡夫?要學佛就不能跟凡夫一般見解,不能跟凡夫一般的心行。這就是覺跟迷,佛菩薩示現覺的相,世間人一般的作為是凡夫的相,迷的相。我們現在多少是有一點覺悟,不想再做迷惑顛倒的凡夫,我要走佛的道路。所以別人懷疑我也好、誤會我也好、障礙我也好、陷害我也好,我絕對不為所動。

  這個「不為所動」是什麼?決定不能起一絲毫不善的念頭,絕對不能有一點怨恨的心。當然更不可以有報復的念頭,那還得了嗎?反過來,我們起的是什麼念頭、什麼心?感恩戴德。因為這種種示現,我在這裡頭冷靜的觀察自己現在的功力到什麼程度,這是一個考驗。一絲毫怨恨的念頭都沒有了,這時候我們的境界差不多到什麼?「八風吹不動」,到這個境界,最少是到這個境界。到這個境界,你就得到「功夫成片」。什麼叫一片?一片慈悲、一片真誠、一片清淨、一片平等,成片!這樣念佛,句句佛號都是功夫成片。

  功夫成片大家都清楚,往生淨土自在。問題是你想不想去?想去,隨時可以去,隨處可以去,前面講的自在、講的圓滿。但是我們這個功夫,這是剛剛得力,剛剛得力是把「喜怒哀樂愛惡欲」七情五欲伏住了,不會因七情五欲動心起念,不會了!你在這個境界裡頭能夠保持清淨平等覺,這個心就是禪定。念佛人這個境界,就是念佛三昧。

  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你要是不得三昧,你沒有受用。學《華嚴》,這個境界叫華嚴三昧;學《法華》,這個境界叫法華三昧;念佛人,這個境界叫念佛三昧,功夫得力了。在佛法裡搞這麼多年,連這麼一個境界都得不到,那要大生慚愧心。順逆境界現前,如果實在是控制不住,你馬上要想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把你心裡頭那個波浪馬上伏住;然後再想想諸佛如來的教誨,要替佛菩薩增光,要給佛菩薩有面子。

  怎麼做?我要給大家做一個好的榜樣。小小不如意,就拍桌子、瞪眼睛,這不是好榜樣,這是替佛菩薩丟人。不但這個形相是損壞、破壞佛菩薩的形相,心裡起個疑惑、起個惡念,人看不到,鬼神看到,好像對人沒有什麼大影響,影響鬼神了,念頭都不能起。給眾生做好樣子,那個眾生包括鬼神,包括九法界都是眾生。功夫要從起心動念處做,只一味做下去,不要管別人。

  我天天做,沒有人讚歎我,天天有人罵我,天天招來怨恨,我還要繼續做下去嗎?真學佛的人,繼續做下去。為什麼招來這麼多嫌棄?我的功夫不到家,我的業障很重,我認真努力修學,還遭這麼多人毀謗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先世罪業」就消了,所以感恩的心生起來了。如果我們心行不善,遭受別人的嫌棄是罪有應得;我們心行很善,不能講到純善,心行確實是向善,還遭遇這個果報,這是前世罪業,這消掉了。怎麼會不感恩?感恩戴德!「先世罪業」消除了,《易經》裡面所講的「否極泰來」,業障消除了,然後福慧就現前。

  我在這五十年的修行,我學佛今年整整五十年了,這些都是我的經歷,還算是不錯,也承蒙三寶加持。我們讀這個經,每一段偈頌前面都有「承佛威神」,真的,我這一生遇到這些順逆境緣,承佛威神保佑,都能度過。我知道感恩,無論是什麼人,無論他用什麼態度對我,我都是感恩,我都得受用,都幫助我消業障、增福慧,都幫助我提升境界。這是四攝法裡的利行。自利就是利他,自利利他兩方面的得益是成正比例的,我得多大的利益,他也得多大。這個理很深,要細心去觀察。

  四攝法最後是「同事」。同事真正的意思是說什麼?是說菩薩的感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同事,現身跟你同事。應用什麼方法來度你,就用什麼方法,法同事。新加坡許哲居士,她要幫助這個世間最貧苦的人,那你要跟他同事;你要不跟他同事,你沒有辦法接近他。你的生活很富裕,他們很窮苦,他看到你,遠遠躲開,絕對不會跟你親近,不是一類!所以她的示現也要示現最窮苦的人,一看同一類,打成一片,她才能為他們服務,才能幫得上忙。你要幫助哪一類的人,你要跟哪一類的人同事。你要度富貴人,你也要有富貴人的氣派,他願意跟你接近。看你那樣窮酸,他不會理你,他覺得跟你在一起,他失去身分。你們想想,是不是這個道理?

  「同事」裡頭千變萬化,跟什麼人往來,你一定要曉得這一類人他們的方方面面;我都了解,縱然不能完全相同,也有相當的接近。佛菩薩為什麼都示現出家人?出家人比較方便,上可以跟帝王大臣同事,下可以跟貧窮乞丐同事,三教九流平等對待。釋迦牟尼佛選擇這個身分有他的道理在,諸佛菩薩的示現多半都是用這種身分。在外國,示現宗教裡面的領導人、宗教裡面的傳教師,方便!行同事方便。如果不是這樣的身分,那得示現,要度國王大臣,一定現國王大臣身,平等身;要度長者居士,你也得現長者居士身。要現同類身,不是同類身不容易在一起。孔老夫子所說的「人以類聚,物以群分」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世出世間聖人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我們如何來修同事攝。

  四攝法,我在前面講過是佛門的公共關係法,人與人往來必須遵守的四個原則。這四個原則的內容要是具體而言,是全部的《大藏經》;從綱領上來說,佛家常講的陀羅尼。陀羅尼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總綱領、總的原則。《華嚴》裡面講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就是十願、十波羅蜜,細說是全經。在全經裡面,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榜樣,不但人給我們示現榜樣,山河大地都在示現榜樣。我們這一段講的是山,「輪圍山」,你把這一段學會之後,你要去導遊的話,你就會看山。你看到高山,你去導遊的時候,跟這些觀光遊覽的說這番大道理,這就是講經說法。我們在這個山裡面學到了真正的東西,學到了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,大學問!這就學到了。這就是『種種香華,處處盈滿』。最後一句:

  【摩尼為網。周匝垂覆。】

  這一句是什麼意思?這一句說影響,由於前面所說的自體圓滿、外相莊嚴,它當然有影響力。我們今天講,你自己知道修行,內要修實德,外面的形相當然莊嚴,哪有不感動人的道理!感動人的淺深是兩方面,一方面是自己的成德,你的德深,你的智高,影響的面就大。我的德小,我的智也不大,影響範圍就小。

  影響從什麼地方看?從你的家庭。這樁事情我們見得很多。許許多多同修初學佛的時候,家裡的人反對,甚至於毀謗三寶;可是修了幾年,十年、八年之後,家裡人慢慢發現,「不錯,沒有什麼不好!他的壞念頭沒有了,別人對他侮辱、毀謗,他能忍耐」,慢慢發現他的好處,一家人態度對他轉變了,這就影響了!

  我這一說出來,你們同學們就明白了,甚至於你自己親身體會到,學個十年、二十年,家裡人不反對,而且都跟著學了,很多!我自己早年在台灣沒有家,沒有學佛之前,我在公家機構裡面服務,有長官、有同事,我學佛是二十六歲,都說迷了,迷信,那種閒言閒語很多。到最後我把工作辭掉出家了,我的長官、同事們都以為我頭腦不正常,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不原諒的人很多,說我消極,說我迷信,說我不負責任。可是到五、六十歲的時候,差不多都退休了,再碰在一起,都給我講:你對了,你的路走對了!二、三十年他們才看出這一條路沒有走錯,過去反對,現在贊成,還有很多聽經了。台灣許多電視台都在播我們講經的錄相帶,他們都在聽。我在此地講,他們聽得到,我們的網路播過去了。這是影響。

  早年,八0年代的時候,我在香港講經,我跟我的老母親聯絡上,她那個時候身體還生病,抱著病到香港來看我。原來聽說我出家了,她哭!不知道為什麼走這麼一條路?以後見了面之後,看看這還不錯,不壞,不是壞事情!天天在這邊講經,每天聽眾還有那麼多人。我聽說她回去之後,她就念佛了,她也發心吃長素了。影響!這就是『摩尼為網,周匝垂覆』。

  自己一定要做出成績出來度自己,要把三界六道裡頭那些舊的習慣習氣放棄、放下,不能再有。天天在念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所有一切為眾生、為佛法,沒有一念為自己,沒有一樁事情為自己,你還有什麼放不下?

  放下你就自在,放下妄想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執著,這是總的綱領。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,放下貪瞋痴慢,要放下自己不好的習慣。凡是不足以為別人做好樣子的,統統要放下,這叫做學佛。這個好樣子影響大眾是好的影響,不善的心行是不善的影響。

  今天這個社會為什麼這樣混亂,犯罪率為什麼這麼高,原因在哪裡?是有不善的力量在影響。我說到這個地方,大家心裡都明瞭,聖賢的教育失掉了、疏忽了,善惡的標準失掉了。現在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善,不知道什麼是惡,往往以善為惡、以惡為善,大有人在!是非顛倒,造成整個社會的混亂,天災人禍頻繁。不善的因,招來不善的果報。

  我們在這個時代,處在這個環境裡面,能夠不受影響,沒有變壞,這已經就相當不錯了。但是這個不夠,這是消極,更要積極斷惡修善、轉迷為悟。我們不受他惡的影響,這是保全了自己,我們要更進一步,我們以善法影響他,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回頭,這就對了!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有意義,有價值。

  果真這樣認真努力去做,我相信你法喜充滿,你的生活非常充實,這一生光陰沒有虛度,這一生過得才真正有意義、有價值。但是千萬不要忘記求生淨土,把你修學的功德迴向莊嚴佛國土,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。為什麼?那是圓滿的功德。如果不求生淨土,說老實話,我們一生累積的善行得什麼果報?來生人天福報。說老實話,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超越六道輪迴要真實功德,真實功德要斷煩惱,伏不行。

  我們今天的能力是伏煩惱,我說我自己,五十年讀經、講經、學習,這就是講的長時間的薰習,自己漸漸覺悟了,是薰習的這個力量把煩惱伏住,習氣控制住了。這也是屬於「道共戒」,沒斷!見思煩惱沒斷。見惑斷了,才證須陀洹果。所以唯一的辦法,就是走帶業往生這個路子。這個路子我們從經論裡面得到的訊息,我們符合這個標準,那對於帶業往生一點疑惑都沒有。

  同學們大家要努力一點,要看破、要放下,記住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古德這兩句是金玉良言。這兩句話的理非常之深,為什麼?果然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你的心就定了;你還有求、還有爭,你的心是浮躁不定,你修學的功夫很難成就,就是剛才講的伏煩惱,你伏不住。你想想看,你為什麼伏不住?是不是還有爭、還有求?這個「爭」跟「求」害死人!多少古往今來好心修行的人,就是被「爭」、「求」把自己的道業毀掉了,德行、學問不能成就。所以絲毫求的念頭、絲毫爭的念頭都不能有。

  一定要曉得,那個爭的念頭、求的念頭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講的不善的念頭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。學佛的人,無爭無求,隨緣。有絲毫爭跟求的念頭都是攀緣,都障礙自己的性德,何必!受害的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世間聖人成就自己的學問,世間人常說的立功、立德、立言,這是「三不朽」。是不是真正不朽,姑且不論,能做到這三點,都要把爭跟求的念頭打掉,何況佛家講超越輪迴、超越十法界的大法?我們要多想想,這個不能疏忽。

  世間法裡頭,不要說是自己、自利的,就是弘法利生的這個事業,也是隨緣而不攀緣。有緣,全心全力做;沒有緣,念頭都不起,你的心清淨平等覺。今天我們有這麼一個道場,幾位大德居士發心成就這個道場,我們全心全力在做。哪一天有個人把這個道場奪去了,念頭都不生。對我自己來講有好處,為什麼?在這裡工作、講經很累,他怕我太累,把道場拿去了,把我趕走了,對我有好處,叫我不要在這裡天天說這麼多話。對我個人來講,我感激他。他造的是什麼業?各人因果各人負責,用不著我操心。我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,錯了!沒事,自己要學著無事。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永遠保持自己心地清淨無為。

  說到影響,影響有正負兩方面。凡事都是兩方面,佛菩薩有佛菩薩的影響力,迷惑顛倒、妖魔鬼怪也有妖魔鬼怪的影響力。正法能不能住世是眾生的福德因緣,哪能勉強?佛菩薩都不能強求,我們還操什麼心?眾生有福,就感得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善人、長者多;眾生沒有福報,他所感得來的是妖魔鬼怪。學《華嚴》的人心裡很清楚,妖魔鬼怪多是替他消業障的,佛菩薩多是來勸導他回頭的,豈不是妖魔鬼怪還是佛菩薩示現的,哪有不平等?

  所以你不要看那些做惡的人都是壞人,說不定他是佛變現的,菩薩變現的。為什麼變現?消眾生的業障,他業障太重了。等他業障消得差不多,又變一個善知識勸他回頭。所以我們不可以隨便批評惡人,說不定我們搞錯了,那個惡人是佛菩薩再來的,是佛菩薩示現的。這是講到影響。所以學佛的人,心地永遠清淨真誠,一切恭敬。普賢菩薩「禮敬諸佛」,不可思議。末後一句,總結:

  【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眾妙莊嚴。】

  沒有一樣不是莊嚴,我們從這個地方去學習,細心體會去學習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