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八七卷) 2004/7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287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,第九段光照十億界,偈頌第三首:

  【世間放逸著五欲。不實分別受眾苦。奉行佛教常攝心。誓度於斯是其行。】

  這首偈,在前面我們把『五欲』的因緣果報,略略的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,讓我們明瞭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面,他的引業、滿業怎麼來的。我們的命運,六道眾生各有命運,命運無非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,遇到緣就起現行,正報就是六道得的這個身體,有緣。得到這個身體之後,這一生的受用,有因也有緣,受用是果。果,沒有因沒有緣,哪來的果報?譬如你命中有財富,你有財庫,命裡有。如果命裡有,你在這個世間無所事事,什麼都不想幹,你還是發不了財。為什麼?有因沒有緣。

  緣,你在這個世間總要有一種事業你去做,那就是緣。譬如命裡有財,無論你做什麼生意,做什麼買賣,一定發財;別人去做不會發財,你去做就會發財,命裡有財!別人求一個職位,求個官職,求不到,你去求很容易得到,你命裡有,那個求是緣。命裡面沒有的,你求到了,那是你這一生當中造的,不是命裡頭有的。像了凡先生,命裡面沒有舉人,沒有進士,他拼命去求,參加考試果然得到了。命裡面沒有,參加考試,所謂是名落孫山,考不取。努力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等於說把這個功德迴向他的願望,他要考中進士。了凡先生考進士是考了三次,第三次才考中,由此可知,前兩次他的功德累積的還不夠,第三次這個時候累積夠了,他就很容易考取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!

  我們的命,前生修的是常數,我們知道常數之外有變數,你要能抓住這個變數,你這一生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我年輕時在困苦環境裡頭,這句話是章嘉大師教我的,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他教我求的方法。我這一生的好處,實在講感謝父母,父母之恩沒有法子報答得盡。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老師,這是緣,遇到老師能夠尊師重道,能夠依教奉行,這是父母教的,從小教的。如果小時候沒有父母這樣嚴格的教訓,我們不懂得尊師重道,遇到好老師當面錯過。老師要傳法給學生,首先是觀機,我們佛門當中說,觀察你是不是法器,你有沒有條件接受。

  這個條件,簡單的說不外乎三種,第一個是真誠。這是最重要的,祖師常講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」,真心、誠心。第二個,對於道業的重視。從哪裡看?從尊師重道來看,對老師的尊敬。為什麼?重道,重道的人一定尊師。如果這個人沒有把老師看在眼裡,對老師很輕慢,你就可以斷定,他沒有道;要有的時候,那是裝模作樣的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時候,它是密切關聯的關係,古今中外重道的人哪有不尊師的道理!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!沒有!所以從這些地方你細心的觀察,你就知道他對於他的道業重不重視。第三個條件,好學,好學他才能夠精進不懈。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,這就是法器,這就是古今中外得道之人希求傳法的人,他一定具足這三個條件。不問他的學歷,學歷再差,即使不認識字,都能培養得出來。如果這三個條件缺了一條,縱然他拿到碩士學位、博士學位也沒用,他能搞世間法,他不能成就道業。在世間法裡頭他的成就也有限,換句話說,不出他的命運。

  現在的社會環境來說,一般人在命運裡面來講,只有虧折、減損,很少有增加的。我們今天看全世界,我們的確看到有很多大福德的人,天天所作所為都是在減,都是在除。雖然天天減,天天除,他擁有的福德還是很大,他自己不知道,累劫的修行在一世就報完了,真可惜!這一世的享受是太不值得了。你要問這原因是什麼?中國古人所講的,不讀書之過,不讀聖賢書,不曉得這裡頭的真相,讀聖賢書就明白了。自己命裡有大福報,如果天天還加,天天還乘,那他的福報不知道要享多少代,享福當中懂得修福,不至於虧損。你不讀聖賢書,不了解事實真相,不懂這個道理,大幅度的在虧折。

  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富貴人家的餘福,餘福要多,底下一代還能享受到;餘福要少,自己這一生都不能保全。為什麼?晚年就沒有福了,就敗了。多少工商業鉅子到晚年的時候,經營不善公司倒閉,宣告破產,這個事情在現在社會上我們常常聽說。那是什麼?他那一生命中的福德,他天天在減,天天在虧,被不善的心行虧折掉;如果是善心、善意、善行,它會增加,他生生世世福報相續。現在在這個社會上,有這種聰明智慧,有這種見地的人愈來愈少,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。

  所以,這個東西怎麼樣保持,怎麼樣讓命裡面的福報天天加,天天增長?記住佛給我們講的,施捨。你要有財,你要記住捨財,多修財布施。這個世間人,苦難的人,得到你的恩惠,得到你的救濟,永遠感恩。你生生世世報恩的人多,你做什麼事情,有很多人忠心來為你服務,於你有恩的,你曾經布施恩德的人。你這一生做事情,沒有一個得力的助手,沒有一個忠心的人士,什麼原因?你過去沒有布施恩德。如果我沒有,我懂得了,我這一生當中布施恩德,來生要辦事,人就多了,助手就多了,這個道理要參透。法布施,教別人,全心全力教人,自己智慧增長。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沒有病。有多大福報就做多少事情,專門做這三種布施。

  無畏布施裡面,你真有力量的,自己長素、戒殺、放生,這是基本的。除這個之外,鰥寡孤獨,我有能力,辦孤兒院,辦養老院,這個果報是健康長壽,辦醫院救濟病苦,要做的事情很多。法布施,特別是倫理道德的教育,要想種種方法勸導一切眾生。科學技術的方法好,我們可以用電視台,用網際網路,現在用光碟,印送經書,這一點我是跟印光法師學來的。他老人家一生,所有信眾供養他的這些錢財,他把這些錢在蘇州報國寺辦了一個弘化社,就是佛經流通處,專門印這些佛經、善書,只要對社會有利益的、有好處的,他老人家統統都印。所以實在講,多元文化他才是帶頭人,他先做了,他儒釋道都弘揚,不是一家。

  定海知縣請他去講經,他派一個人去講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。絕對沒有門戶之見,只要對社會大眾有利益,拼命在做,一生就做這一樣。我是從「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開示錄」裡頭讀到的,因為那時候他在上海做這個法會,每天在法會裡頭有一次講演,最後一天有三皈五戒的傳授,以後這個印成一個小冊子。頭一篇裡面就提到,當時北方有災難,他就賑災,賑災的錢從哪裡來?印經的款項,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三千大洋,送到北方去賑災。我們才曉得印祖一生只做一樁事情,印經,救濟急難都是從印經錢裡面撥出來一些。印經是法布施,重視法;賑災是財布施跟無畏布施,以法布施為主,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的。因為什麼?只有智慧,你才能超凡入聖,才能破迷開悟,才能了生死出三界。世間的榮華富貴,世間的學問、才藝,出不了六道輪迴,出不了欲界,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。我們這一生不可以把這樁事情錯過,這樁事情錯過,你是真錯了。

  我們現在看清涼大師給我們註解的這四句偈,「上半所救」,上半就是前面兩句,『世間放逸著五欲,不實分別受眾苦』,所救的,就是六道裡面的苦難眾生。「放逸」,緣也,「著五欲」,事也,註解註得好,你看這四句偈裡面的內容多麼豐富。「放逸」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不專心,做任何事情都很隨便,中國人所講的馬虎、隨便,沒有一樁事情是專心誠意在做,沒有,隨隨便便,這種心態就是造作罪業的緣。古時候,儒家、道家、佛家對於四眾學生的教誡,管得非常嚴。要認真,學東西不論學什麼東西要認真學,要求的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是不放逸;這個反面就是放逸。不能夠馬虎,要循規蹈矩,按部就班,循序漸進,不能懈怠,儒家講日新又新,佛法講勇猛精進。

  因為放逸,貪著五欲「財色名食睡」,起貪心,貪而無厭,到最後不擇手段去爭取,這就錯了;不擇手段的爭取,把你命中的定數天天在減少。如果用極不善的手段,我要想得到這個名聞利養,不怕傷害眾生,甚至於殺害眾生我也要想得到。殺害眾生,自己是得到了,你命裡面那個善福是大幅度的虧折。你有一百年的福報,可能一下虧折就變成二十年、三十年,你是能得到,你享受的時間短了。你要是用正常的手段去獲得,而且以仁民愛物,愛護眾生、救護眾生,這樣得到的,你那一百年的福報,可能會延伸到兩百年,到三百年,我們也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
  在中國古代,商六百年,周八百年,什麼原因?那些人懂得,常數裡面(就是定命裡面)他們天天加,他不是天天在減。也以這個道理教導他的子孫,子孫能信、能守、能行,代代相傳。早年,方東美先生告訴我,周公制定一套治國的方針,就是《周禮》,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憲法,治國的一套方法。方老師說,《周禮》,周朝這個憲法,在今天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根本法都不能跟它相比,他說那個太好了,如果周朝後代子子孫孫都能夠信守而不犯的話,我們中國到今天還是周朝。孔子讚歎周公是大聖人,雖然是帝王家,沒有私心,念念為國家、為人民。真的是帝王為人民服務,人民哪有不愛戴的道理!哪有不擁護的道理!你子子孫孫都能夠像先王一樣,你就得到天下後世人人擁護,人人讚歎。

  這樁事情方老師跟我講過好幾遍,我的印象深刻。他教我要找出時間,把《周禮》好好去讀讀,可是我始終沒有看這個東西。為什麼?以後學佛了,儒家東西看的時間愈來愈少,佛經太多了,看不完。這一份東西之好,我是從方老師口中得到的,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。所以,古人做事情認真負責,勤奮不怕辛勞,一切為別人著想,沒有為自己著想。一放逸就麻煩了,不認真了,決定會貪著五欲,對於五欲六塵上起貪瞋痴慢。

  「不實分別,欲因也」,五欲之因,這個說得好。實是真實,不實分別就是妄想,《華嚴》後面所講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欲是欲望、欲念,因是這個。諸位想想看,你能夠對於一切法,我們六根對的六個境界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對的外面境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如果沒有分別,如果沒有執著,怎麼會有欲這個念頭生起來?怎麼會有欲這個事件發生?沒有。法界是清淨的,法界是平等的,法界是和諧的,這裡面決定沒有對立,決定沒有矛盾。所以,這一切的業因都是妄想分別執著,在此地就是四個字「不實分別」,這是因,放逸是緣,貪著五欲之事,這個問題非常非常嚴重。

  後面說「受眾苦」,這是果報,你看有因有緣。你今天享受五欲六塵,你以為這是樂,你再細心去深入觀察,它是苦,不是樂。譬如錢財,錢財到底是樂是苦?你要懂得散財,是樂;你要是一昧只知道聚財,你就苦。有錢的人不快樂,為什麼?沒有得到的,因為他貪而無厭,他總希望還能得到,多了還要多,永遠沒有止境,貪!貪苦。已經得到怎麼樣?怕失掉,一天到晚提心吊膽,患得患失。我曾經聽說有很多億萬財富的這些富翁,每天晚上都要吃安眠藥,他不吃安眠藥他不能睡覺,他的生活神經太緊張了,不快樂!所以,我在旁邊看了之後,富而不樂。做大官的,地位很高的,權勢很大的,跟那個發財的人一樣,也是患得患失。想爬到更高的位置,一天到晚提心吊膽,沒有得到的希望往上去得到,又怕自己掉下來。

  古人講患得患失,你愈想愈有味道,身心都不安,這個日子過得很痛苦。又何況還有外面的緣,外面的緣,諺語常講「一家飽暖千家怨」,你一個人有這麼大的財富,別人很多窮人眼睛盯著你。心行不善的,你是搶劫偷盜的對象,你是別人想盡方法奪取的對象,別人陷害的對象,都來了。尤其如果是過去生中跟眾生結了很多怨恨的、冤仇的,這一生當中遇到,常常想方法來報復你,你的冤家債主就多了,你怎麼能過太平日子?所以,他們的生活是戰戰兢兢,費盡心機想保全自己的富貴,方法、手段錯了。要請一些保鏢來保護,我聽到很多人說,保鏢不可靠,到最後往往被殺害的都是保鏢。當然這些事情不是盡有,真有這個事情。古時候你請保鏢,還有講道義的,現在難了,現在恩德情義都沒有,現在人在一起是利害!那個人給他利更多一點,他就變了心,這個事情可麻煩了。

  所以,最安全的方法還是聽佛的教誨,捨財,有多少捨多少。縱然是過去的冤親債主,看到你這一生所作所為,你是真正的好人,真正的善人,遇到你的時候不忍心下手;還要讚歎你,還要保護你,化敵為友,化怨為親,布施是妙法。為什麼不捨?財要捨,法要捨,無畏自然在其中,你所得到的,真的,你物質上的生活不缺乏,這就滿足了。我們常講,衣服穿得暖,三餐吃得飽,有一個房子不要那麼豪華,能夠遮蔽風雨,有福大家享,這是真正第一大福報的人,真正第一聰明人。

  決定不能有貪心,決定不可以慳吝,要學范蠡,這是中國古時候春秋戰國很有名的一個賢人,晚年,他自己起個名號叫陶朱公。做生意發大財,發了之後,散光了,從小買賣再做起,做了幾年又發了,史書上記載他一生三聚三散。所以在中國古時候,供財神就是供他,陶朱公是財神,你們要學發財要學他。他保佑你發財,用什麼?就是教你散財。散財自然聚財,聚了再散,決定不可以留,一留就變成病,那就真要命了。所以,財寶叫通貨,像水一樣它要流通,長流不息,源源不斷,這個財寶才是真的。就是說有進有出,有出有進,不可以只進不出,那就壞了,那變成死水;死水就有毒,暢通沒有毒。

  一定看現前社會需要什麼?我有多大的能力,全部奉獻出來,不要保留。念念不要想自己,想苦難眾生,怎樣去幫助他。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救濟一切苦難眾生,這裡面最重要的要曉得,幫他開智慧。為什麼?你施財給他,財能救急,不能救貧,救一時不能救長久。怎樣才能救長久?他覺悟了,覺悟了之後,他有智慧,他有德能,他就有富貴。怎麼說他有富貴?他懂得種善因,他一定會收善果,要教!不教不行。我們今天看到不少慈善機關辦養老院的,辦孤兒院的,非常遺憾,這裡面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,這很遺憾,你只是讓他們吃飽了,穿暖了。孤兒院裡面這些小孩送在附近學校念書,是很好的一個機緣,學校念書應該的。除了學校之外,家裡也要教,家裡也要請一個老師來講倫理道德,來講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」。

  老人院裡面更重要,最重要的是要跟他們講宗教教育,他心靈上得到安慰。如果這些老人天天能夠聽經,天天能夠念佛,他晚年過得多幸福、多快樂。萬緣放下,一心一意求解脫,一心一意為來生真正幸福著想,他天天在真幹。老人院裡面有幾個真正修成了,往生的瑞相讓大家看到的時候,個個都有信心了,那就是道場。我這個念頭是一九八三年在舊金山講經的時候,在一個老人公寓裡面啟發這個念頭,這是真正叫三種布施具足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辦養老院。有很多同修來找我:法師,你講得很多,你為什麼不辦一個?我是很想辦,什麼原因?沒有福報,前生沒有修福,確確實實。沒有福是什麼?譬如現在,雖然四眾同修供養的這個財,財力沒有問題,人有問題!你辦個養老院,我不能去管理,誰去管理?

  我剛剛到澳洲,我一到澳洲的時候就去參觀澳洲的退休村,我看到是真喜歡!我在全世界看到養老的這種設施,真的是澳洲第一,對老人的生活、醫療照顧得非常周到。生活的環境太好了,澳洲地大,土地太便宜,不值錢,所以養老院就是個花園,老人居住在花園裡面。他們地大,所以不要樓房,都是平房。出來之後,花園裡面布置的真是有小橋流水、樹木花草,供你欣賞的。唯一遺憾的是裡面沒有人講經說法,就缺少這個。那麼好的一個環境,有些老人身體還不錯,可以建個講堂講經教學;身體稍微差一點,在他自己房間裡面,我們用閉路電視,現場講演用閉路電視傳到他房間,他在房間裡面躺在沙發上可以聽,可以在一起學習。誰去做?我可以提倡,沒有人做,真正發心來做的,那個人是菩薩,那不是普通人。做事情要任勞任怨,要犧牲奉獻,我們找不到人,難在這個地方。我們等待機緣,看看再過幾年,有沒有菩薩出現。

  我們不想辦多,辦一個,規模也不要太大,這一個做成功了,就能影響整個世界。全世界現在年齡老化是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,養老這個事業,每個國家政府都已經重視。怎麼樣把它辦好,能夠叫老人像中國古人講的晚年享福,真正享福是在晚年;青年、壯年造福,為社會造福,你在那裡修因,晚年享福。童年的時候奠定倫理道德的根基,嚴加管教。將來他長成之後,他懂得孝親尊師,他能夠落實倫理道德,為社會造福,晚年享福。這跟西方人思想不一樣,西方人是兒童享福,福報全是在兒童時代享盡了,所以踏進社會非常辛苦,工作賺錢養活自己,到晚年的時候都進養老院。

  養老院裡頭老人跟我講,我們中國人在養老院裡很多,去的時候都很悲哀,在這裡幹什麼?坐吃等死,那是什麼味道!每天在養老院總是有一個人、兩個人過世了,抬走了。長年累月看到這個房間空了,明天、過兩天那個房間空了,慢慢想到輪到自己了,這個壓力很重。所以,住在養老院裡面,雖然物質生活不缺乏,精神很痛苦,我都去參觀過。尤其是在很多地區沒有像澳洲老人院範圍那麼大,有那麼好的庭院,沒有。一般大城市裡面,老人公寓都是高樓大廈,幾十層的房子,一個老人一個小單位。

  這個社會問題怎麼解決法?我們看到,我們想到,緣不具足,我本身福報不夠。現在年歲也大了,你說從事於這些工作,第一個我沒有經驗,沒做過。這一生都是在講經教學,做這麼一個很單純的工作,所以我知道怎樣做法,但是我沒有能力做。像今天這個世界,多少志士仁人在尋求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,我對這個事情我懂得,我知道怎麼做,沒有機會去做。今天所作所為的還是沒有離這個方向,沒有離這個目標,已經盡心盡力了。

  這一首偈第三句是解決的方法,就是度脫這些執著欲望而不能放下的這些苦眾生,怎樣幫助他,怎樣來救他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第三首偈頌的後面兩句:

  【奉行佛教常攝心。】

  這個地方的『佛教』是佛教導我們,我們要能夠落實,諸佛如來教化眾生,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教我們要『攝心』。「攝心」這兩個字,跟孟子所講的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攝心就是求其放心,把我們的心從五欲六塵上面收回來,這叫攝心。這句話就是四句偈裡面所講的「自淨其意」,這是諸佛傳法的四句偈,也是佛門的法印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;不是一尊佛,諸佛,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一切諸佛教化眾生內容是什麼?總不外教人斷惡修善;諸惡莫作是斷惡,眾善奉行是修善,自淨其意就是常攝心。這一首偈是把佛法,真的是代表了佛教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宗旨說出來了。

  這四句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攝心,自淨其意,這個地方一句說出來了,這一句實際上就是四句偈,我們要認真奉行。你能夠奉行,依教奉行,你當然對於佛所教的能夠通達、理解,你要不能通達理解,做不到。為什麼現在學佛的同學,對於佛經論上的教誨沒有辦法做到?原因在哪裡?原因在你對於佛的教誨,就是經典的義理,你懂得的不夠透徹。你要真的明白,真的通達了,什麼力量都止不住叫你不學,你會日以繼夜,夜以繼日,奮發努力。你說為什麼?這裡頭有法味,這裡頭有快樂,味道你嘗到了。現在你學得這麼艱苦,不願意學習,你沒有嘗到味道。就好像吃東西一樣,吃了怎麼樣?不消化,沒有味道,吃不出味道;沒有消化,吃進去之後都變成病,你沒有吸收養分!

  今天學佛絕大多數的人都像這樣的,信不是真信,聽到別人說幾句話,信心馬上就動搖,世法、佛法皆如此。這什麼原因?你對於世法、佛法認識都不清楚,迷惑在其中,所以疑慮不能斷;你有懷疑,你有顧慮,你身心不安穩。聽這個人說,好像有道理,聽那個人說,好像也有道理,你沒有能力抉擇,你在這一生當中你沒有方向、沒有目標,所以你的生活怎麼會不痛苦?縱然過去生中修的一點福報,你有五欲六塵的享受,前面我說過了,富而不樂,貴而不樂,你的生活是苦,不是樂。如其是富而不樂,貴而不樂,不如貧而樂,賤而樂,什麼都沒有,活得很快樂,這很可貴。在中國,顏回如是,夫子對他讚歎,在中國像顏回這樣的人不是沒有,朝朝代代都有。

  貧賤他有樂趣,貧賤無所謂,貧是沒有財富,賤是沒有地位,他樂什麼?樂道,他明理,所以他對於眼前的生活他心安,他心專一,他心定,他沒有妄想,他沒有非分的希求,他也不要跟人家競爭。安貧樂道,這句話非常有道理,你要是受不了貧苦,你對道,道裡頭的樂你享受不到。中國歷代,世人常講的窮秀才,這是事實。讀書人,書念得很好,前世沒有修因,書念得很好,每逢考試都考不取。考不取,讀書人就失業了,因為古時候讀書,出路只有一條,做官,做官要通過考試。能夠考個舉人,一般講國家會任命你做縣市長,考個進士那職位就更高了。秀才只能給人做做幕僚,命好的,小縣分的、偏僻的,派你去做那個地方的縣市長,小縣市的。多半是什麼?做幕僚,這是他的出路,那算不錯了。還有些連這個命都沒有,那怎麼辦?教書,教私塾。

  你不要認為教私塾這些窮秀才沒有學問,真有學問。有學問,沒有命!這個要懂得。這個命是前世修的,前世沒有修因,這一世書念得好,字寫得好,教書。教書很辛苦,哪一個東家請你,他家裡有錢,開個私塾,學生都是他的子弟,親戚朋友的子弟,附在學校裡面來念書。一個老師教個十個二十幾個學生,每年在這裡束脩得一點錢財養家。窮秀才是真辛苦,日子都過得苦,可是怎麼?他有樂趣,他樂的是什麼?讀書樂。如果真的把書裡面的道理念通了,他就能夠修養他的道德,在我們佛法講,修懺悔法門,懺除業障,修積功德。修得好的,晚年命運就能改善。

  印光大師舉的這個例子,有一個可以跟了凡先生媲美的,俞淨意先生。跟了凡先生同時代的人,年歲比袁了凡大,應該大個十幾二十歲,他也是個窮秀才,受的苦難比袁了凡先生還要深刻。你看看《俞淨意遇灶神記》,他是誰幫的忙?灶神幫的忙。灶神化身到他家裡來,把他一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那些偽善,裝得是很像,實際上不是的,心地並不善良,一樁一樁把它說出來。他自己慚愧得五體投地,真正立下志願,改過自新,他的成就超過了凡先生;他的命運不如了凡先生,最後的成就超過。所以,書真正念得好,念通了,真的通了,真的通了怎麼樣?五欲淡了,這真通了。我們讀《論語》看到孔子讚歎顏回,顏回真通了,通能看出來,樂!通的人決定不受物質生活的影響,快樂!釋迦牟尼佛一生的生活,在中國人看的是乞丐,每天出去討飯。討飯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選擇,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示現這種生活方式,也是「奉行佛教常攝心」。

  釋迦牟尼佛是奉行古佛教誨,佛佛道同,他過得多快樂,什麼都沒有,所有的財產:三件衣、一個缽。印度那個地方熱帶,不需要很多衣服,不像我們中國是在亞熱帶的地區,溫帶地區,有四季,那個地方沒有四季。像我們在南洋,在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尼的北面,沒有四季,只有一季,夏天,所以衣服很簡單。晚上睡覺沒有房子,樹下一宿,找個樹蔭大一點的,在樹下打坐。老師跟同學們生活在一起,生活有規律,每天上課,老師教大家。同學們有問題提出來,老師解答,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,許許多多經典都是一問一答,大部經裡面,《楞嚴經》從頭到尾全部都是問答。才知道他們生活的快樂!物質生活捨掉了,這是給世間人做一個重大的啟示。因為世間人貪圖五欲生活,佛所示現的,是五欲可以捨棄,世間人所追求的財富可以捨棄,男女色欲可以捨棄,功名可以捨棄,官爵可以捨棄,權力可以捨棄,統統捨棄了。最後他要的是什麼?他要的是道德,天天在進修道德,修養道德,提升自己的靈性。他們所求的、所做的是破迷開悟,超凡入聖,他做的是這個。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他們,他們是一群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者,他這裡頭有樂趣,我是非常嚮往釋迦牟尼佛當年這種生活方式。

  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講到這一段,如果出家人能恢復托缽制度,佛法一定可以能夠興旺起來,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我講過好幾遍。早年我在台灣的時候,洗塵法師跟我很熟,到台灣去看我,我就跟他談過這個問題。他年歲比我大,出家比我早,佛門的長者,我說你能不能帶頭?你要帶頭我跟你。我說不要多,五比丘,能有五個人,我們過釋迦牟尼佛的生活,三衣一缽,我們過乞食的生活。那麼現在,現在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方便,我跟他講,我說我們不要樹下一宿,樹下一宿我們的身體都受不了,現在有帳篷。你看童子軍露營的帳篷很輕便,質料也好,能夠遮蔽風雨,很輕巧,攜帶很方便。一個人一個帳篷,五個帳篷聚集在一起,僧團!

  我說香港這個地區佛教徒很多,我們托缽決定沒有問題。但是,托缽你一定要曉得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人家不能夠說天天做素食來供養你,這個不可以的。世尊當年在世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現在南洋小乘佛教還是實行托缽制度,也是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生活簡單,日中一食。我說我們每天托缽回來之後,我們就研究經教,討論經教,念佛、打坐,這樣只要有幾個人帶頭,真的,正法會久住。他跟我說,好!你的意見好。可是回到香港之後,消息就沒有了。晚年他生病,我來看他三次。發心要真,真誠自然有三寶加持,有龍天善神護佑,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這首偈子,如果對今天世界各行各業的人來說,包括今天我們尋求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化解衝突,都要遵從佛陀教誨才能落實。我們這才肯定佛陀的智慧圓滿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,圓滿的智慧,圓滿的德能,圓滿的相好。你要不入這個境界,你看不到,擺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。真正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,身體是透明的。我們一般人身體為什麼不透明?染污,貪瞋痴慢,自私自利,染污,嚴重的染污。除掉染污,身心清淨,透明的,有一點小小通的人都能看得清楚。

  早年我在美國邁阿密講經,就是講「認識佛教」。那一次原本到那裡是預定講地藏經大意,結果我到那裡一看,聽眾裡面差不多有一半是當地美國人。我說這麼多,我們講外國人,這麼多外國人在那裡,很難得。曾憲煒居士擔任翻譯,現場翻譯,翻得很好。臨時改題目,地藏經大意不講了,講「認識佛教」,把佛教介紹給當地人。總共講了七天,十四個小時,實際上十四個小時就是七個小時,因為有翻譯。以後同學們把錄音帶,那時候沒有錄相,錄音帶寫出來,就是現在流通的《認識佛教》這個小冊子,七個小時講的。

  我到那邊去,那是第一次到邁阿密去,我帶了黃念祖老居士的《無量壽經註解》。在台灣剛剛印好,第一次印的,第一版,前面有夏蓮居老居士一張照片。邁阿密這裡面聽我講經的人,大概有三個人,他們有神通、有特異功能,都是美國人。他們看到這張照片,看到夏蓮居老居士這張照片,跟曾憲煒說:這個人現在已經不在了,這個人不是普通人,他的身體是透明的。從印刷的一張照片,說他身體是透明的。曾憲煒居士告訴我,我說我相信。人只要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五欲六塵,沒有自私自利,沒有貪瞋痴慢,真的,他是透明的。他們有一點點小的能力,能看得出來。曾居士喜歡神通,喜歡感應,還算不錯,他沒有走火入魔,但是這些東西是雜念,障礙他用功。學佛這麼多年,他的方向、目標常常改變,以前他學禪、學密,跟著我的時候就學念佛、就學教,出了家。出家之後,好像過了幾年,我離開美國的時候,他又還俗了。這就是沒有一個方向,沒有一個目標,不能永恆堅持下去。

  所以,我們能夠攝心,心術正,把心安住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就對了,這十個字就是佛在經論上所講的大菩提心。菩提心是真心,菩提心是佛心,大乘法裡面非常重視發菩提心。你再看看《無量壽經》,佛是怎樣教我們的?在「三輩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裡面,最重視的是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。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一心三輩(這一心三輩是慈舟老法師判的,判得好),都是講到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很多很多念佛人念了一輩子,不能往生,因為他只知道這一半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他做到了,發菩提心疏忽了,這個很重要!

  一向專念,在四十八願是第十八願講的,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講的。世間有很多人誤會了,只執著第十八願。我還聽說有本願念佛的,本願是什麼願?就是第十八願,四十八願他只執著這一願。我也遇到一些同學問我:行不行?我說:真正懂得的人行,不懂的人不行。他說:什麼叫懂得?一願即是一切願,第十八願裡面圓圓滿滿的包含其他的四十七願,這行,這個能往生;如果只有第十八願,其他的四十七願沒有,你不能往生,你這一願是孤獨的,不成為其願。四十八願是圓融的,是一體,任何一願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,這才能往生。

  又何況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那麼清楚,發菩提心,你沒有發菩提心,你那一句佛號念得再多,念得再好,古大德常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所以,念佛人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要記住,你的心要真誠,心要清淨,心要平等,心要覺悟,心要慈悲;你不具足這個條件,單單念佛,也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,不能往生。你要知道,臨終一念十念往生的,都具足菩提心,如果沒有這個心,沒有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決定不能得生,他沒有感應,佛不會來接他。這太重要了,決定不能疏忽。

  我們真正要想求往生,幹真的,不能幹假的,世間法做假的都有罪,何況出世間法!你怎麼可以做假的?希望我們的同修要明瞭、要覺悟。我們要想到極樂世界去,這一生在這個世界,別人虛情假意對我,行,為什麼?他想繼續搞輪迴,他不想到極樂世界去。我今天對他也是虛情假意,那就壞了,我跟他走了。怎麼辦?我要跟佛走。佛對一切眾生真誠,我對一切眾生也真誠,眾生對我虛假,我對他真誠,眾生自私自利,我要大慈大悲,跟著佛走!《無量壽經》上教我們的,在經題上,就是清淨、平等、覺,我講過多少遍了。清淨怎麼樣?絕不受染污,你讚歎我,我不會生歡喜;你毀謗我,我不會生煩惱,在境界裡學什麼?學如如不動,什麼都隨緣,沒有絲毫執著,這樣就對了。弘法利生還是隨緣,隨緣心才清淨,隨緣的心才平等,隨緣才真誠,隨緣才不會迷,隨緣才慈悲,什麼都有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

  善人是好人,惡人也是好人,為什麼?他有佛性,佛性是平等的。善惡是習性,習性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大乘經上說了多少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,皆當作佛。一切眾生是未來佛,即使今天在阿鼻地獄的眾生,將來也是佛,他也要作佛。為什麼他墮地獄?消他的業障。所以,我們現在才真正明瞭,三惡道不是壞地方,三惡道是消惡業的。你造作這些惡業怎麼辦?惡業要消掉,業盡情空才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你才能出得了三界,出得了十法界。六道都是消業障,三善道是消你的善業,你造的善業你要受善報,你就消掉了;惡道是消惡業的。六道裡頭什麼事?無非是消業障而已!業障消了後,你就超越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之外,那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四聖法界是消餘業,餘業是什麼?習氣。業障真的是消除了,習氣還在,習氣再消除,再沒有了,那恭喜你,你到一真法界,你超越十法界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你要真正把這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會修了,你自己知道怎麼個修法。所以佛經上說,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,我在後面續了兩句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你不要看眼前,你往遠處看就知道了。

  各人因果,各人負責,善根厚的人,真正有福德的人,他一定捨己為人。他是不是在這裡積功累德?事真的是這樣做,心裡頭念頭都沒有,這個人是什麼?這個人叫修淨業,善業、惡業都是染業,都出不了輪迴。造作一切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是淨業,三輪體空;不執著我在造,不執著眾生在受,也不執著自己所造的一切,這叫三輪體空。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所做的,所謂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絲毫都不沾染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

  不是學不到,是你功夫不到,功夫到了,你就學到了。什麼功夫不到?你的認知不到,你對他的認識不夠,了解不夠。你要把這些事、把這些理真正明瞭,搞清楚了,你跟諸佛菩薩化身有什麼兩樣?真的做到了。世間人貪生怕死,你契入境界之後沒有生死,真的沒有生死。貪生怕死的那個人也沒有生死,只是他不知道,他是被他的愚昧、被他的迷惑嚇住,嚇到了。他要是不迷,他要是覺悟,就生死自在,了生死、脫三界;了是明瞭,了是覺了,脫是脫離。三界沒有了,就好像作夢夢醒了,夢醒之後夢中境界沒有了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

  攝心就是我們淨土宗所講的一心,一心是真心,二心是妄心。什麼叫一心?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叫一心,有妄想分別執著是三心,你看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三心!這個三心在法相唯識裡面講,講得好,妄想是阿賴耶,執著是末那,分別是意識,三心二意;二意就是第六跟第七,意識跟意根,第七識叫意根。在《華嚴經》上也說分別、執著,二意就是分別執著,三心加個妄想。攝心是攝妄心,攝妄心就是真心,攝受妄心,真心現前,真心是一心。淨宗念佛的功夫是在一心不亂,我們要把這個當作我們修行唯一的一個目標,我們要求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。一心不亂,功夫淺深不相同,所以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講,品位高下在於念佛功夫的深淺。功夫深的,品位高,功夫差的,品位就下;不是說念佛多少,是講念佛功夫。功夫就是什麼?真正能攝心。淨宗裡面也講相應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佛是什麼?覺、正、淨。與什麼相應?與覺正淨相應,與經教相應,與實相相應,這叫會念!

  我們今天這些道理,經聽多了,讀多了,也明瞭,但是不起作用。什麼原因?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,它在這裡做障礙,我們想求一心,永遠得不到一心。那麼你就要曉得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要不要放下?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最嚴重的,是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我在平常講十六個字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。這十六個字統統放下,那你就是真正「奉行佛教常攝心」;你這十六個字裡頭,還有一個字、兩個字沒放下,不能往生,嚴重障礙。這十六個字放下,功夫不深,算是你功夫剛剛得力,往生凡聖同居土,你的條件具足了,這是真話,不是假話。

  千萬不要認為這個無所謂,這種心態就是前面講的放逸。你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就是你太隨便,太馬虎,沒有把這個事情看作真實,沒有把這樁事情看作最重要。生生世世我所希求的,沒有機緣遇到,這一生當中遇到了,多麼難得,比得人身還要困難;得人身已經不容易,這個更難,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,我們今天遇到了,遇到你不認識,遇到的時候你不明瞭,當面錯過。這種遺憾,世出世間找不到,真正叫遺憾,真正叫錯了。

  末後這一句,『誓度於斯』,清涼大師註解說得好,「立誓轉化」。我們要立定誓願,這個立誓就是四弘誓願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現在我們知道眾生三界統苦,世間什麼樣的富貴,他怎麼不苦?我們要度這些苦眾生,先要度自己,自己不能自度,你就沒有辦法度人。所以前面第三句是自度,這第四句是發誓,四弘誓願廣度眾生。「於斯」,這個斯就是講的世間。世間特別是放逸、貪著五欲的這些苦眾生,指六道眾生。這是諸佛如來所行,法身菩薩所行,我們要學習的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這首偈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