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0四卷)  2007/2/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0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華嚴三昧」第七、八兩句:

  【施戒忍進及禪定。智慧方便神通等。】

  這兩句所說的,是文殊菩薩的十個修行綱領,十波羅蜜,我們學到禪定。禪定的意思很深、很廣,還是要多說幾句。為什麼?世尊在《金剛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忍是禪定的前方便,也就是禪定的預備功夫。沒有忍就沒有進,精進就沒有,禪定當然也更沒有了,能忍才有精進。世出世間法成敗關鍵都在這裡,所以比什麼都重要。凡是事情不能成就,說實在話,主要的原因在人事上沒有耐心,往往就把機緣錯過了。好事總是多磨的,這是肯定的,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。現在時代是工商業時代,連宗教,不光是佛教,許多的宗教也染上商業的習氣,買賣!我們在外國,教堂裡面講道,有名的、名氣很大的這些傳教師,講經講道都收門票的,不是一般,要買門票才能進去的。

  我還聽說,這是佛門的,傳授三皈,或者是摩頂授記,密宗的摩頂授記都收費的,有等級的。我剛剛去美國聽到這個事情,真是對我來講是新聞,從來沒有聽說過,所以趨向於商業化。在那邊有很多同學告訴我,叫我在那邊傳皈依要收費,價錢要訂高一點,他說價錢訂得高,人家就有信心,這真正是大德;如果不要錢的,他們瞧不起,恐怕沒有什麼功夫。這是群眾心理都被染污。我們傳授三皈收的錢愈多大概就愈靈,來的人還更多,這是怪現象;不要錢沒人來,人家認為什麼?不值錢,有這麼個錯誤心理。這種心理,這些年來,我知道至少有三十年,可能往上去還不止三十年,這三十年當中我們所看到的愈來愈嚴重,真的變成商業化。我們如果不走商業化,真的,不但一般人瞧不起,跟已經走商業化的就變得格格不入。格格不入自然就要受排斥,說得不好聽的,你自然就要接受淘汰;你要是趕上時代,那就要走向商業化,這是趕上時代。

  我們是時代的落伍者。人家說我落伍,我告訴人,我沒有入伍,沒有入伍就沒有什麼落伍,入伍就會落伍,我沒入伍。真的,我們連個寺廟道場都沒有。這麼多年來,我們講經教學始終收不到很大的效果,原因是什麼?是沒有定居的地方。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,時間都不會很長,所以說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,這就很難成就。現在我們知道,這個事情早就清楚了,沒有緣!真正培養人才,沒有十年不行,哪個地方我到那邊去能住十年?這很多同修都知道的,幾十年來我在一個地方講經,大概很少超過三個月的,三個月就走路了。這次到香港是希有的因緣,這次住了七個月,以前沒有過的。第一次是一九七七年來到香港住四個月,以後我在任何地方講經都是流動的,在全世界到處走,沒有超過三個月的,時間短的一、二個星期,長的一、二個月。

  在台灣也是如此。雖然早年在台灣,我每年在台灣的時間,大概會回台灣兩次,不超過四個月,那就一次兩個月的樣子,兩次四個月,連續住四個月就很少;這次在香港住了七個月。這就是什麼?沒有辦法真正幫助一個人、成就一個人,那個需要因緣。在國外有人想跟我學,受到簽證的關係。現在澳洲可以住,我們自己建了個道場,但是國外的人士到澳洲去頂多只能住三個月,三個月就得離開;離開可以再回澳洲住三個月,六個月,再就不行了。再進去他就要問你,你是不是有企圖非法移民?就不讓你進去。所以緣非常重要,我勸同學學佛的緣要抓緊,因為自己不知道這個緣有多長(有多麼長久)?所以有一天的緣要抓住一天,有兩天抓住兩天。諺語所謂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,我們自己做不了主,自己怎麼想都打妄想,真的是緣分。所以機緣是一定要好好的抓住,認真修行,不能空過,這個忍的關係就很大。

  今天上午有個同修給我談起來,早年我到香港講經,說很可惜,沒有把我留在香港。聽說那個時候也有些同修提出這個意見,想把我留在香港,但是大部分的人不同意,只有少數人有這種意願。我自己呢?我自己沒有意見,因為我在學佛的時候,老師章嘉大師就教了我,我們這一生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」。這一生都由佛菩薩安排,所以我一點都不操心,佛菩薩怎麼安排我們就怎麼做,不要有自己的意思,就沒有煩惱,就會生活得很自在。

  一九九八年我們到新加坡,離開台灣到新加坡,那個時候跟我一起去的有二十多個出家人,我跟他們說,李木源居士歡迎我們到新加坡來學習、來弘法,我說新加坡有兩位護法,內護李木源居士,外護是李光耀先生。如果這兩個人要缺少一個人,我們在新加坡就不能夠久住,就要準備走路。到新加坡時候講的。那也是個緣,我們知道緣很不容易得到。所以在新加坡我們做了個實驗,就是用中國古老的方法來訓練講經的人才,那真叫速成班,三個月成就,做成功了。這說明這種教學方法比佛學院好,現在的佛學院是用這些一般學校的方法,我們用傳統的辦法有效果,比現在效果好。另外一樁事情,這把新加坡的九個宗教團結起來。我們希望宗教能夠和睦相處,互相往來,彼此學習,增進了解,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,這個事情做成功,也得到新加坡政府的認同。

  我們離開了新加坡,移民到澳洲。沒想到到澳洲我們跟學校產生了關係,跟澳洲的昆士蘭大學、格里菲斯大學,還有南昆士蘭大學,我們在一起做團結宗教、團結族群的工作,目標是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。世界實在是太亂了,尤其九一一之後。跟著學校一起參加國際和平工作,就是最近這幾年所做的,也有些影響,參加了許多次國際會議。這些事情成功跟失敗都是忍、進、定,真正是古德所講的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就是把很好的機會錯過了,這都是我們在這些年當中親身體驗的。

  我們在台灣,我們在美國,在許多道場學習過,都沒有一個像古大德那樣的耐心,那樣的忍辱堅定不移,這才能成就人。所以我非常感激韓館長,韓館長跟我相處三十年,不容易!三十年沒有忍進定是做不到的。韓館長有個很大的長處,任何人在她耳邊講閒話,挑撥是非,她很有智慧,她並不完全就接受,她要追究、去調查,這一追究、一調查,以後沒有人敢講是非。調查你說的這些毀謗,你聽誰說的?把那個人找出來,這話是你說的,或是你聽誰說的?一層一層的找。所以她這個做法,以後沒有人敢說,也證實古德所講的「來說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」。我們的家要和,不能聽人家的挑撥是非,批評可以,錯誤的批評也沒有關係,要當眾。善意的我們接納,改過自新;裡面有誤會,我們要包容,絕不計較,正是所謂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這個誤會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,決定不能避免,但是一切要往大處去想,要往遠處去看,不要看得太近,看得太小,那就會做錯事。

  我們最近常常講到,要培養最好的講經說法的老師,什麼樣的人有資格?這個自己一定要曉得,人人都有資格。為什麼?佛說的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本來是佛你怎麼會沒資格?當然有資格,所以從理上來講都有資格,人人都能成佛。以我們中國老祖宗傳統的說法,人性本善;換句話說,人人都可以作聖人,人人都可以作賢人,真正是平等。世出世這些大聖理上講的都相同,但是事上不然,為什麼?每個人習性不一樣。習性是什麼?染污。有人染污得輕,有人染污得嚴重,有人染污的時間短,有人染污的時間長,染污得嚴重、染污的時間長很難回頭。回頭不是靠別人,諸位一定要曉得,凡是靠別人的都靠不住,最後往往都是失敗;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人,決定是不靠別人,靠自己,靠自己你的成功率就非常大。依賴別人是不行的,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。

  那要靠自己,我在前面給你們講的幾個基本條件,前天我所說的「孝廉、誠敬、好學」,你有這六個字,你看你本來是佛,現在又具備這麼好的條件,又想學佛,你怎麼會不成佛!在這個地方世出世間法的根,根之根是孝道。沒有這個字,後頭你全都沒有!那個廉、誠敬、好學都沒有了,所以它是根。有孝道,你就一定會做個好人,為什麼?我要做不好,對不起父母,對不起祖宗,這就很大的壓力。我心裡面起個惡念,對不起父母;我做樁不好的事情,我對不起父母,這叫真孝。念念要想著父母、祖先,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父母臉上要有光采,別人要看到會讚歎,你有好兒子,你教得好,你是好孫子,父母心裡開心。我們做樁事做得不好,人家罵父母,罵我們的祖父母,這就大不孝。所以孝是世出世間聖賢的根本,不能不重視,這是外國講學術,它沒有著重到這個,這是中國最重視這孝字。

  廉就是能夠放下,不貪,不貪名聞利養,不貪受五欲六塵,真放得下了!這樣你真正能放下,你的誠意才會現前。放不下自私自利,放不下名聞利養,放不下五欲六塵,放不下貪瞋痴慢,誠意沒有了,誠就沒有了。有誠,自然你對人、對事、對物就有恭敬,那這個底子基礎具足了,只要好學,沒有不成功的。學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快樂的事情,沒有比這個更樂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你不好學,跟你講你體會不到;你真的去做你會體會到,聽到這個話會點頭、會承認。夫子這句話講的是真的,千真萬確,世尊講「法喜充滿」,法喜充滿就是不亦悅乎。這種快樂也就是方東美先生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!

  關鍵?關鍵在忍。所以這一個字確實,通常大乘法裡講六波羅蜜,這是個樞紐。大乘教裡頭常說「施能得」,布施你能得,施財得財,施法得聰明智慧,施無畏得健康長壽,施能得。忍能保持,如果不能忍,雖然得到,你保不住,你會失掉;唯有忍能保得住。特別是在什麼?功德,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。所以有精進才有禪定,定是什麼?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定就是自己有主意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,這是定。你的主意是正確的,還是錯誤的?這要有智慧,這要有信心。所以信心是以六波羅蜜為基礎,沒有六波羅蜜哪來的信心?

  淨宗法門的三資糧「信、願、行」,我問你:你現在修淨土,你信不信?大家都說我信淨土。你信淨土,修了這麼多年,為什麼消息都沒有?如果真有信心,你跟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,不可思議。為什麼沒感應?問問你生淨土有把握嗎?沒有把握。蕅益大師講得好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,你有信有願,決定往生;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在念佛功夫淺深,這是行。你看信願行,具足信願決定往生。我們為什麼消息沒有?我們的信沒有根。信的根是什麼?就是六波羅蜜。才知道淨土宗也不是那麼簡單!善導大師所講的「萬修萬人去」,那個萬修萬人去是具足六波羅蜜,從六波羅蜜裡頭建立信心。你看有定、有忍、有慧,信從這裡紮的根,那就真信,真信是一點都不懷疑,感應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這兩天聽鍾茂森居士講他一個同學,就是現前的事情,他同學小他幾歲,汕頭人,得的癌症,信心治好了。那真信,決定沒有懷疑,也決定沒有貪生怕死,得那麼樣重的病,堅持不看醫生,最後被發現是非常嚴重,堅持不開刀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他相信這個病是什麼?業障,冤親債主!自己念佛消業障,發願跟冤親債主溝通,迴向給冤親債主。居然那麼樣嚴重的病,一個多星期就沒有了。再去照片子,差不多像雞蛋那麼大的瘤不見了,醫院的醫生都驚訝,是不是照錯了?照了好多張,把以前的拿來比較,真的有;可是現在去找,沒有,奇蹟!實際上這個道理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真正的信心。這也是講念佛的信願行產生的效果,讓大家在現前看到。

  我們真的具足,世法、佛法沒有一樣不成就!我們今天在此地這麼個小道場,無論是道場裡面的董事們、職員,包括我們所有的義工,要真正對道場有所認識。什麼叫道場,要有清晰明瞭的認識,護持如來道場無量功德!即使沒有依照佛法去修行,你誠心誠意愛護這個道場,幫助這個道場,果報都生天,這個事情我們親眼看到的,享大福報。如果在道場依教奉行的,認真修行的,沒有一個不生極樂世界,生極樂世界你這一生就成佛。我們在此地總希望這個道場能持久一點,讓我們多做幾年,希望這個道場真正能像佛陀在世一樣,每天講經八小時。我們知道佛陀在世,從早到晚講經沒休息。當然八小時一個人、兩個人做不到的,至少要有五、六個人,能夠有七、八個人就很輕鬆。為什麼?我們每個講經的人還可以輪流休息個一、二天。五、六個人,那每個人天天都要上台,一天都不能休息;有七、八個人,一個人可以休息個一、二天。休息一、二天不講,自己要好好的聽,好好的學,要好好的做準備工作。

  對於培養弘法人才,古時候就是這樣培養出來,古時候沒有學校,弘法人才是怎麼培養?是在聽經聽眾當中。當然古時候的聽眾,因為寺院都在山上,山頂上,不是在都市,每天寺院裡面講經上課聽眾是固定的,都是住在裡面的,住在裡面出家人多,也有在家人。譬如講一部經,一部經如果是長的,講一部《楞嚴》,講一部《法華》,差不多要半年。有很多有空閒的人,到山上聽到哪個地方講經,他就會到那邊去住半年,叫討經單,他是來聽經的。聽經之外,常住會分配一點工作給他做,掃掃地或者是常住有些什麼事情分工作,也做點義工,但是決定不耽誤他上課。上課的時候他工作就放下,工作一定不多,他是來討經單的。常住都供養,不要錢的、免費的。對常住的供養隨意,你有錢可以多供養一點;實在沒有錢,沒有關係,歡迎你來聽經,常住會供給你。

  聽眾當中有能力強的人,記憶力好的人,領悟能力強的人,老和尚就把他們選出來,選出來做什麼?複講。這就是講經人才是從複小座,從複小座裡面培養出來的,天天讓他複講。複講可以把時間縮短,不能延長,複講的內容完全講老師所講的,不准你加東西進去。你說你悟出來的不可以,你得規規矩矩的把老師東西複講,這叫持戒,你有忍。有悟出來東西不准你講,這叫你忍,你要能忍。到你畢業以後再講,你可以發表你的意見;學習的時候不可以,一定要守規矩,這持戒,就修忍辱、修定。用這種方法培養下一代人才,這是幾千年傳下的老規矩。我們當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講經,都守這個規矩,我們自己有悟處,有新東西,老師不准;就照我這個樣子,我講得不好,你也要照這樣子講。

  老師講兩個小時,我們可以講一個小時,把他兩個小時的東西縮成一個小時。因為你聽不會聽得完整,總講不完全,把兩個小時變成一個小時就行,算是及格。如果兩個小時東西讓你聽了之後,你在台上只講十五分鐘,講不下去,不及格。不及格怎麼樣?被淘汰掉了。兩個小時最低限度,你有能力講一個小時,這就錄取了;能夠講一個半小時這就是上根,那上根。所以佛門裡代代這些講經說法的高僧大德,這裡頭有居士,都是這個方法培養的。先是聽經,聽個二、三年他有基礎,有底子了,然後再選出來學講經。我們還是要用這個老規矩,這個老規矩根就紮得穩,根紮得深;要不依照這個老規矩,根深蒂固這做不到。老規矩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他的耐心,縱然有智慧也不准你發表,也把你壓下去,叫你修忍辱。決定有好處!

  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,你們想想,阿難尊者結集經教的人。佛入滅之後這些弟子們覺得是老師這一生當中,講的東西非常之好,可是沒有辦法留下來,大家開會,這最初是五百結集,五百阿羅漢。當年世尊在世,跟隨世尊的這些人,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;結集經藏沒有這麼多,五百人,我想都是這裡頭的人。由阿難出來複講,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,統統重複講一遍。所以開經「如是我聞」,那個我是阿難;如是,就是我所講的這個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,是我親自聽的,不是傳聞的。在什麼地方都要交代清楚。地點交代很清楚了,但是時間都講「一時」,沒有記年月日。這個古大德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絕對不是說阿難記不得日期,要記不得日期,那裡面可能就講錯了。阿難記憶力好,就跟現在錄音機一樣,聽了佛之後,他幾乎全部都能記住,一生不會忘記,這也是個天才,所以十大弟子當中是多聞第一。

  用一時,這個一時是什麼?一時是感應道交的時候,這裡頭意思很深,真正講你的心要到一那個時候,心到一的時候就是什麼妄念都沒有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放得很乾淨,那個時候叫一心。在一心的那個時候,釋迦牟尼佛講經你就看到了,你就親自參與了,為什麼?一心,時間、空間全部沒有了。空間沒有了,距離沒有了,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靈鷲山講經,我現在看到就在我面前。一,時間突破了,沒有過去未來,三千年前靈鷲山就在現在我們面前,這個意思深!你只要到一時的時候,佛在那裡講經,你現在親自參與。

  在中國有這個例子,隋唐時候智者大師,天台山的智者大師,他讀《法華經》,讀到「藥王品」他入定了。出定之後告訴大家,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《法華經》,還沒散會,他說我剛才在定中去參加他的法會,聽佛講《法華經》。智者大師距離釋迦牟尼佛一千多年,所以說他到一心,經上講的一時他做到了,所以他親自看到、聽到釋迦牟尼佛講《法華經》。告訴我們沒散,就是他走到過去,走到現場,這個意思多深!如果要是給你講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,那就不對了,那你到哪裡去找去?就表示那真的過去;一時沒過去,就在現前,都有機會親自聽佛說法。懂這個道理,不但可以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說法,可以親自在現場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法,只要你到一,這個境界就現前。所以這一時不是含糊籠統記不得,有一次、有一個時期,不是這麼解釋,這個解釋的話,不是真正的意思,不是如來真實義。

  這也是《法華經》上說的一句話,「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」。相雖然是幻相,幻相也不壞,問題就是說你要到清淨心的時候。《彌陀經》上講「一心不亂」,那個一時就是一心不亂之時,你就見到了,你就能夠親自參與世尊的法會。阿難尊者所複講的,你就可以比照,阿難說得沒錯,佛是這麼說。不到這個境界,不行。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,你不懷疑,我們就相信阿難複講的經就跟佛所講的是一樣的,決定沒有差錯。我們相信阿難雖然示現的須陀洹的身分,初果,實際上他是古佛菩薩再來示現的,不是真的須陀洹。他是來示現,是表演的,我們真的是凡夫,他們真的是大聖不是小聖。尤其是大乘經上「皆是大阿羅漢」,這句話你要記牢,世尊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弟子皆是大阿羅漢,大阿羅漢是什麼?大乘法雲地的菩薩,真的阿羅漢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菩薩修行的這十個科目,要時時刻刻落實在自己的生活、工作,尤其是處事待人接物。怎樣才能夠如法的落實?這裡面最重要的要懂得忍讓。你看現在的社會,從小就教人競爭,這個很不好,為什麼?爭就不肯讓,一定有個輸贏。到底哪個是贏家?這像賭博一樣,永遠沒有贏家。如果不能忍讓,你就永遠輸到底。什麼人是贏家?肯讓的人就贏,肯吃虧的人就真的贏了。這個道理古人懂,佛菩薩知道,常常教導我們「吃虧是福,忍讓是福」。我們從理論上來講,這是你要相信因果,任何人在一生當中,真正是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我們都沒有見性,自性裡面的德相是不能現前,在六道裡面所享受的都是修德,不是性德。性德是本有的,大家平等的,跟諸佛如來沒兩樣;迷失了自性,性德不能透出來,那就靠修德。

  修善得福,這個人生活很好,在享福,那是什麼?過去生中修善,善因善果,他得的果報;那受苦,過去生中沒修善,造惡,那就應該受苦。所以懂得因果的人,無論過什麼樣的日子,不怨天、不尤人,知道是什麼?自作自受。我們受苦受難,有沒有方法把我們的生活改進?有,《了凡四訓》就是告訴我們改造命運的方法。為什麼?命運不是操縱別人手上,絕對不是上天主宰的,也不閻羅王主宰的,自己主宰的。自己造自己受,自己造,當然自己可以改,怎麼改法?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斷惡修善,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全家改習氣、改毛病,做好事幫助人,他的命運真的改了。那個心一發,家裡面的氣氛就變了,我們現在講磁場就改變了。

  真正發心改過,修善積德,他第二年去參加考試,命裡面那年考試是第三名,不錯了,結果他考到第一名,他就相信改過的力量不可思議。命裡頭他只有五十三歲,而且只能做個很小縣分的縣長,在偏遠地區做很小的一個縣長,結果他考取進士。命裡頭沒有進士,沒有舉人,他中了舉人,中了進士,做寶坻的縣長,寶坻是大縣直接歸皇帝管的。壽命延長了,七十四歲過世的,延長了二十年;命裡沒兒子,有個很好的兒子,這是求什麼得什麼。所以命運自己可以改,改什麼?改自己不好的毛病,改自己不好的習氣,命運就轉過來。像了凡先生這種改造命運,在中國歷代的人太多了,不勝枚舉,沒有寫下來。他是寫了這篇文章給他兒子的,勸他兒子要努力修善積德,這樣留傳下來。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也是改過自新,改造命運,他不是自己寫的,是他的同鄉,別人替他寫的。所以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最重要是歡喜忍讓,看到別人有好處,決定沒有羨慕、沒有嫉妒;不要有羨慕心,不要有嫉妒心,應該歡喜,替他歡喜。嫉妒對自己是很大的傷害,它是瞋恚裡面的一分,從嫉妒再要產生障礙,那個罪過就嚴重。這個結罪無論是在德行上,是在因果上,或者是在法律上都很嚴重。如果對方是個修行人,是個有德行的人,他不會記在心上;換句話說,你怎麼樣對不起他,跟他不結罪,因為他沒有受。那跟誰結罪?這個善人所做的一些好事,好事利益很多眾生,你把他這個好事破壞了,眾生得不到福,罪從這裡結的。他能夠利益多少眾生,你障礙那些眾生,他利益眾生愈多,你的罪就愈大;他利益眾生的時間愈長,你的罪就愈深,從這裡結的。由此可知,你有沒有傷害到他?沒有,你所傷害的是眾生。

  這些大道理,世出世間聖人跟我們講得很多,所以,古訓裡頭有條講得很好,叫「殺父之仇不共戴天」,這是一定要報的大仇。如果這個仇人他現在在做官,而且是做個好官,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,你不但不能報仇,你還要讚歎他,你還要幫助他。為什麼?他是為眾生,他不是為自己。什麼時候報仇?等到他哪天下台了,他不做官,他不再做這些利益眾生的事情,這個時候可以報仇。這要忍耐、要等,什麼時候是你報仇的機會?他正在做好事,正在利益眾生,你要是報仇把他殺掉了,眾生沒福,你怎麼對得起眾生!這個道理要不是聖人給我們講清楚,我們一般人真的很不容易想通。說好,我等,等你下台再報仇,聖人教我們,不但你要忍耐,他正在辦事,你還要幫助他,你還要成就他,這是正確的。他做好事,你也做一分,他帶頭做,你要隨喜功德;不能因為說他跟我有仇,做好事我不障礙他就算了,我還要幫助他!不障礙還要幫助這才是對的,你才是個明理的人,才真正是個有智慧的人。

  如果你要曉得這是個好人,你父親如果造作真有過失,譬如他是個地方官員,把他判了死刑,這個不能報,為什麼?罪有應得。如果是冤枉、誤判了,那是有過失,你是可以報仇;如果你要是明瞭業因果報,冤冤相報,懂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應當要化解。即使冤枉、誤會,也不要再記在心裡,你修行的功德就更大。不要記著怨恨,怨總要化解,不化解總是麻煩,生生世世彼此雙方都不好過,都痛苦,這又何必?所以說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給人結怨。別人找我麻煩,我們最常遇到的毀謗、羞辱、陷害,統統要能忍,佛教給我們怎麼忍法?做還債想。可能前世我這樣對他,這一生他這麼對我,一報還一報,算了,再不報復了,這帳一筆勾銷了。你能做這樣想你就心平氣和,不會氣憤,做還債想;我們東西被人偷去了,被人竊盜去,都做還債想,做布施想,這是很快樂的事情。

  有個佛友早年,台灣人,到中國大陸去探親,探親回家,多少年沒見面,總買了很多小禮物。中國大陸尤其是鄉下人喜歡什麼?喜歡黃金。所以他就買了很多小的金戒指,戒指、手鐲總有幾十個,回家去送給親戚朋友。在路上的時候被人偷了,他也很難過,到最後想想,反正都是中國人,給我親戚,給他也好,這心就平下來了,這對的、正確的。一個就是送給我認識的人,一個是送給我不認識的人,認識、不認識沒有關係,都是中國人。他心能平得下來,能這樣想就很好,就很快樂,他就不會氣憤,不會煩惱。這都是忍讓的功夫,從這些小事情就能夠修學有了進步,有長進。

  那麼到定,這種修行是有層次的,就像我們住的大樓一樣,布施是第一層,持戒是第二層,忍辱是第三層,精進是第四層,禪定是第五層。沒有前面就沒有後面,第五層一定是從第四層起上來的,所以沒有精進就沒有禪定,沒有忍辱就沒有精進,這個道理要懂。從哪個地方學起?從布施!布施是放下,從放下,什麼都要放下,最重要的煩惱習氣要放下,是非人我要放下,貪瞋痴慢要放下,那你的進步就會很快。你才能夠守法,戒就是守法,你才會忍讓,你才會精進。到禪定心平氣和,無論在什麼境界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,清淨平等就是禪定。

  尤其是平等心,對待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不分別,分別都沒有了,當然沒有執著才得定;有分別,定就沒有了。有清淨,清淨是禪定的前方便,清淨要平等才有定。我們比喻水,水沒染污是清淨的,但是它有波浪,有波浪不平,雖清淨它不平。然後你才曉得,平等比清淨的功夫要深一層,平等沒有不清淨的,平等水不動,水不動,雖然有染污,它會沈澱下去,所以那個功夫更深。到完全平等,智慧就開了,《無量壽經》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覺就是智慧,覺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底下這個:

  【智慧方便神通等。】

  統統都現前了,下面這個『智慧』是根本智,般若。『方便神通』就是講的後得智,後得智就是經上常講的善巧方便。在十波羅蜜裡面是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這都講過很多遍,願跟力能幫助禪定,因為禪定要不斷的加深。方便跟智能幫助智慧,就是般若,使般若在日常生活當中起用,愈來愈靈活,愈來愈恰當。由此可知,後面這方便波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,就是前面六度裡面的禪定跟智慧,真正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通常大乘教用四個字講,這裡講得詳細,大乘教四個字說「善巧方便」,你真正得到受用了,從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這一舉一動統統跟十波羅蜜相應。真的是一言一笑、一舉一動具足十波羅蜜,這個人是菩薩,真的菩薩,這不是假菩薩,不是普通菩薩,是大菩薩。

  普通菩薩在一念當中不能具足這十條,大菩薩在一念當中、一行當中、一舉一動當中,統統圓滿具足。學佛在哪裡學?在這裡學!你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說道場在哪裡?你在哪個地方,道場就在哪裡。問題是什麼?有道!這十波羅蜜是道,道在我心裡頭,心遍虛空法界,道遍虛空法界,虛空法界就是道場。修道的意思我們就明白,修是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道相違背,與這十條相違背,你知道相違背這就叫覺悟,馬上把它改正過來叫修行、修正;你要不覺悟,你就沒法子改。所以你覺悟是看破,改過來是放下,把錯誤的放下,這真功夫!天天改,年年改,果然是每天你都在改,不要改多,每天都能改正一、二個小毛病,三年你就是賢人。你會很自然的覺察到,煩惱少了,智慧長了,煩惱輕、智慧長。

  你再想想,從前你眼睛看、耳朵聽,都沒有看清楚,都沒有聽明白;現在看什麼東西能看得清楚,聽能聽得明白,這就是智慧漸漸開了。所以煩惱分分斷,智慧分分開;煩惱一下斷,智慧一下開,那是頓悟的人,上上根人,那不是普通人。所以我們做人、學佛最重要的知道自己的根性,不要跟人去比,每個人根性不一樣。根性是從過去生中累積下來的,上上根人生生世世他修行,他才有今天的成就;下下根人生生世世造惡業,他迷惑顛倒,遇到真正的高人,佛菩薩指點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;壞人一誘惑他,他就跟他去,好人怎麼勸他不相信,你來騙我,這就是根性不相同。諸位要知道這是習性,不是本性,本性是相同,習性是什麼?習性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在一般大乘教裡面講的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,這是習性;修就是把煩惱習氣修正過來,恢復到性德。

  經教裡面所講的這些科目都是性德,為什麼要布施?為什麼要持戒?為什麼要忍辱?你自性裡頭本來是這樣的。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,起心動念全部跟性德相違背,把性德變成煩惱。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對於這些科目學習不但有信心,會很歡喜,我喜歡這樣做,你學進步就很快,為什麼?你好學,好是喜歡。我們在修行,這種歡喜心生不起來,你就要知道習氣實在太重!想學就是學不過來。學不來有沒有辦法?有辦法,這個辦法不是靠別人,靠自己要發憤,真正懺悔發憤改過。

  我們讀古書,先秦時代,戰國的時候蘇秦,東漢孫敬,兩個人都做到宰相,真的發憤讀書。晚上讀書沒有精神怎麼辦?從前人頭髮不剃的,長頭髮,把梁上吊一根繩子,把自己頭髮栓起來,頭一低下來,那個繩子就會為你拉一下,懸梁刺股,這是自己學的。你要有這種精神,你才能把自己壞習氣、壞毛病改過來,叫發憤圖強,這不是人逼他的,所以他能有成就。我們怎麼樣?懶散、懶惰,一點苦都不能受。蘇秦、孫敬是自己找苦受,不是別人給他的,他不用這個方法,他提不起精神,沒有辦法對治他的懈怠懶惰。學佛的人,真正修懺悔法,實在講有個很好的方法,拜佛,一心專注,你真正能發願一天拜三千拜,下定決心拜三年,會把你的業障都拜掉,然後你再學東西,你進步就非常快。

  我們在《影塵回憶錄》,這本書是在香港出版的,倓虛法師的傳記。在香港,倓老自己講他一生的故事,大光法師記錄的,大光也不在了。倓老我沒有見過,大光是老朋友,早年我到香港來,大光法師一定會請我吃一次飯,敘敘舊。那裡面有段故事,很多人都曉得曬蠟燭的法師,這個法師也沒念過書,從小出家,非常老實,在寺廟裡做香燈師,香燈師就是專門管香、蠟燭的,香燈師管這個事情的。夏天同參道友給他開玩笑,香燈師,夏天人家衣服都拿去曬曬,蠟燭長霉了要拿去曬曬。他真聽話,把蠟燭全搬出去,這一曬全化掉了,到晚上上晚殿沒蠟燭了,他就把曬的蠟燭,蠟都沒有了,把那個蠟燭芯再去點。

  維那師看到很頭痛,你蠟燭怎麼會變這樣子?他說有人叫我拿去曬,我就曬,曬之後就變成這樣子。告訴方丈和尚,方丈和尚聽了笑笑,好,告訴他,你不要當香燈了,你到阿育王寺去拜佛,叫他一天拜三千拜。他老實,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,他每天就去拜三千拜,一拜不缺,拜了三年他開智慧。就像惠能大師一樣,不認識字,他會作偈子,叫別人寫,寫了之後給老和尚看。老和尚一看非常驚訝,真的開悟,以後他講經、他作詩,完全變了一個人。這是什麼效果?老實、真誠,真的把自己的業障消除掉了。

  我們今天要消業障,這是個很好的榜樣,你要能走他這個路子,你一點都不困難,什麼都放下,一心禮拜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想阿彌陀佛,拜阿彌陀佛。如果自己壽命到了,肯定往生極樂世界;如果還有壽命,我相信你一定像曬蠟燭師一樣,你會開智慧。所以一個人要想真正成就難不難?不難!關鍵在自己有沒有認識、有沒有恆心、有沒有毅力。恆心、毅力與此地忍辱、精進都有密切關係,一天三千拜一拜不缺,跟閉關一樣。這是我們今天很近的,深圳黃忠昌閉關三年,念佛求生淨土,滿了他的願。向小莉告訴我,他還差兩個月,兩年十個月預知時至,他就往生了,他沒有生病,他要給我們做個證明,他發的這個願。

  因為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很多人念佛三年都往生。有人來問我,是不是他三年壽命都到了?我的答案是不可能,要是一個、二個有可能;那麼多人,哪裡會那麼巧!剛剛好三年時間就到了,不是的。而是什麼?他念佛的功夫成就了,雖有壽命不要了,黃忠昌是這樣的,不要了。他才三十幾歲,我不要,我功夫成就就走,證明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如果你要是發願弘法利生,你就學曬蠟燭師,肯定開智慧;曬蠟燭師沒有念過書,跟惠能大師一樣。如果你還有點文化的基礎,更方便,這個三年就是把你,我們通常講的必須要具備的一些條件,你從這一個修行方法統統具足。我講的條件,你看看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,你都不需要學,你就天天拜佛,三年拜完之後智慧開了統統具足,你不要學,自然就是這樣的。然後你才曉得我講的話沒錯,《弟子規》是性德的流露,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統統都是性德,你愈接近性德它就自然流露,就是這樣子,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得沒錯!

  然後才知道這些東西,不是哪個人的著作,不是哪個人的創造,不是哪個人制定的,你這樣想法你全錯了。自性的流露,不要學的。我們非常相信惠能大師統統具足,真的他沒有學過,甚至於你跟他講《弟子規》什麼,他都不知道,可是人家全做到了,性德自然流露。為什麼真正拜三年佛,拜三年佛你就想想看,從此地布施,布施放下了,你能把一切放下,你才肯去拜佛。叫你去拜佛這是持戒、守規矩,三千拜一拜不漏;你能夠忍受這些苦,你才能拜得下去,你才能堅持,這堅持就會有進步;你心是清淨的,智慧就開了。所以這個拜佛,三年拜佛跟六波羅蜜相應,智慧開了之後,你要發心弘法利生,那就是底下「方便神通等」。這個神通就是願、力、智自然通達,像惠能大師一樣,所有一切經教你只一接觸就明瞭,不需要學。不但佛法明瞭,世間所有一切法一接觸也明瞭,沒有一樣你不能解決。

  你真正是天人師,天上人間這些眾生遇到疑難雜症向你請教,你都能幫助他解決。像倓老所講的鍋漏匠,那是念佛往生的,三年;這個曬蠟燭師尤其了不得,他的祕訣就是真誠、就是老實。老實非常可貴,老實人對於一切人事物,絕對沒有一絲毫懷疑,所以他能聽別人的,別人欺騙他,他不知道是欺騙,不知道說這是上當,不知道。只有老和尚認識他,只有老和尚成就他,老和尚有真智慧不是凡人,老和尚指導這個方法正確,三年叫他修什麼?淨土宗裡面講修一心不亂;在一般講,用拜佛的方法修禪定,三年功夫成就了,智慧現前。三年不是長時間,並不很長,真能辦得到!

  經文裡面的神通,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要曉得,神這個字是會意。你看看它左面是個示字,我們對面看這個字,這個示如果用篆字寫出來,你就會看得很清楚。篆字這個示,上面是兩橫,上面一橫短,下面一橫長,篆字裡面是上字,上下的上。下面呢?下面是三條,這個意思是代表上天垂象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自然現象,現在人講自然現象。這個形式表示的自然現象,示這個字的意思自然現象,這邊是申在篆字寫出來,這個意思通達的意思,篆字你寫出來看很顯然三重障礙,三重障礙都通過,這三重障礙很像佛講的妄想分別執著,很有這個意思在。這三種障礙你都能突破,你對於自然現象就通達,所以通達我們現在講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個人就叫神。所以神跟聖,聖賢的聖意思是相通的,聖也是這個意思,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真相。

  通達就是個明白人,通達在佛門裡面稱就是佛、就是菩薩,佛是究竟圓滿的通達,菩薩、阿羅漢是通達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他通達了。唯有通達,定慧才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得非常恰當,應用得非常靈活,應用得非常自然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,無比的快樂!所以那個受用,佛講得很好,叫法喜充滿。你沒有神通,你哪來法喜?你哪裡來的快樂?學佛要得不到法喜,學得很苦惱,學得很枯燥,很容易退心,那是什麼?功夫不得力。如果如理如法的修行,沒有不得法喜的。由此可知,通達是慢慢來,一步一步的、一分一分的,不是一下就完全通達。好像念書一樣,你要念到個學士學位,幼兒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畢業,才拿到個學士學位;再去念個三、四年,才能拿到碩士學位;再念個二、三年,才能拿到博士學位,所以每年都有長進。

  當然我們希望速度快一點,速度快一點沒有別的,要遵守佛菩薩教給我們這套方法。這套方法完全與自性相應的,你要能信,你要能遵守,依教奉行,決定有效。如果你不相信,人家說這個方法太古老了,幾千年前的,現在還能適用嗎?你聽了他講的話,不錯,是有道理,現在要用科學方法;那一換科學方法就迷到底,這個要知道。這一條路都是我們走過的,要不是老師指導我們,把我們拉回來,我們也走向科學的方法。我被拉回來,最有力量的是章嘉大師。

  因為跟方東美先生,方先生還是用科學方法,科學方法是佛教也有,佛教是因明,大學裡面所開的邏輯辯證法,這個都是屬於科學方法,純粹哲學。可是方老師到最後,到晚年,他在佛法上進步很快,曾經告訴我,他說科學方法論,包括佛教的因明學,只適合中下根性,上根以上到上上根全沒用。方老師也很難得,他晚年在學校裡面,開的課程全是佛法,他在台灣大學講過幾個系列,「隋唐佛學」、「魏晉佛學」、「大乘佛學」,他講過這三個系列;台大退休之後,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的華嚴哲學。告訴我方法論是有限的,不是無限的,佛法是無限的,方法論對於高級的佛法完全用不上。他這些話對我講我很有受用。今天我們十波羅蜜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