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二一卷)  2003/4/2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021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《如來名號品》第二大段,文殊菩薩解說裡頭這第二段,第二科牒問總歎,我們看這段經文:

  【諸佛子,佛國土不可思議,佛住,佛剎莊嚴,佛法性,佛剎清淨,佛說法,佛出現,佛剎成就,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皆不可思議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一共說了九句。這經的體例都是用十表法,這裡只有九句,清涼大師講應當是脫掉了一個,還有「剎體」,前面有。第七句「佛出現」,前面講「威德」就是這地方講的佛出現。所以說應當是漏掉一個剎體。古人讀書研教非常精細,所以是處處小心謹慎。這句前面是牒問,他們前面問的一共問十樁事情,十句,所以是剎體此地沒有。總歎是最後這一句話,『皆不可思議』,這不可思議是讚歎,都不可思議。

  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』,這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,這句話是可以翻的。可以翻為什麼不翻?古時候譯場,就是翻譯佛經的譯場,它也有規矩,翻譯裡面有所謂五不翻,五種不翻,這是屬於五不翻裡面的一種。這屬於哪一種?尊重不翻。所以這是屬於尊重。學佛我們求的是什麼?終極的目標就是求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句話是不太好懂,要換句話說,大家就很容易懂了,這句話的意思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講法大家就好懂了。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。你就曉得佛教教的是什麼?學的是什麼?自始至終學智慧。究竟圓滿的智慧,它的作用真的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一般宗教裡頭讚美上帝、讚美神「全知全能」,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就是全知全能。這目的能不能達到?在佛法裡頭給我們是肯定的,能達到。為什麼說能?因為它是我們的本能。

  一切眾生都有個本性,在佛教裡面,有情眾生分上稱之為佛性,在植物、礦物無情眾生的分上稱之為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。有情的形相,我們講動物的樣子,植物的樣子,礦物的樣子,乃至於大自然種種形相,從哪裡來的?千萬年來,多少人都在研究,這宇宙從哪裡來的?生命從哪裡來的?一直到今天,都沒有一個令一切眾生滿意的答案,殊不知佛法裡頭有。佛說這東西從哪裡來的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他講的心,這唯心所現的心,真心,就是本性,也就是講的法性、佛性,這才是真正自己,能現能變。變現出的境界,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很多,也講得很詳細,一時頓現,沒有先後的。這一時頓現是一真法界,為什麼這法界裡頭又出現十法界,又出現無量無邊法界?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這是識變的。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識把一真變得非常非常複雜,但是要曉得,再複雜它不亂,還是有條理,還是有秩序,這不可思議!

  這樁事情實在講,難得世尊在這大經裡面,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,徹底通達明瞭,這智慧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所以究竟圓滿的智慧,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。《出現品》裡面講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智慧大家知道,德是什麼?德是能力,德能。相是相好。像大經裡面說如來果地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是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世間所謂的劣應身。因為我們這世間感覺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非常滿足,就覺得這很圓滿,其實不止,這裡人心量很小,很容易滿足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應化在一切眾生剎土世界,無不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。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,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有感的人有念頭,我們講有心,有念頭;應的人沒有心,沒有念頭,所以他得大自在。這些境界統統不可思議。再看底下一段徵歎總釋,請看經文:

  【何以故?】

  這一句叫徵。我們這科題裡面叫徵,徵就是詢問,我把他叫來,問他『何以故』,為什麼?這一句要提醒他的注意:

  【諸佛子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,知諸眾生樂欲不同,隨其所應,說法調伏,如是乃至等法界,虛空界。】

  「何以故」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詳細,「徵上難思言也」,前面講『諸佛子,佛國土不可思議』,後面又總了一句「皆不可思議」;佛住不可思議,佛剎莊嚴不可思議,佛法性不可思議,一直到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皆不可思議。為什麼不可思議?這地方總說。

  『諸佛子,十方世界』,這十方太大太大了,每一方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,這些世界都有諸佛如來,『一切諸佛,知諸眾生樂欲不同』。清涼大師解釋說「能感之機,差別無邊,如來普應,周於法界,廣難思也」,到這裡是一段。清涼的提示可以說是很清楚,諸佛如來不可思議,菩薩不可思議。一切眾生的愛好,這樂是愛好,欲是欲望,這我們應當感觸比較深。我們是眾生,我有我的愛好,我有我的欲望,我們三個人在一起,各個人的愛好不相同,各個人的欲望、希求也不相同,何況十法界眾生,又何況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十法界眾生。誰知道?佛知道。這一句話決定不是誇大的,決定不是妄言,真實語。《般若經》上跟我們講的「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」。釋迦牟尼佛這說法是指十方世界一切諸佛,決定沒有妄語,知就說知,不知就說不知。實在講,真的是全知全能。為什麼?他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就是究竟的佛果。

  證得這境界,這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妙覺位;等覺只能稱為正等正覺,不能加無上。華嚴會上四十一個位次法身菩薩,從圓教初住,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成正等正覺,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正等正覺。正等正覺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,再往上面去,那就是妙覺位,無上正等正覺,智慧德相究竟圓滿了,我們不能懷疑。為什麼?佛幫助我們證得,我們自己有。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既然本有,哪有不能證得的道理!既然本無,哪有不能斷盡的道理!馬鳴菩薩的《起信論》真的給我們建立了信心。所以我們不應該懷疑,我們要求證,佛這樣說了,我們要希望在這一生能夠證得。這種學習的態度就對,這正確了。所以,佛知。

  佛怎樣幫助我們?『隨其所應,說法調伏』,這應就是應他的愛好,應他的欲望,給他說法。所以佛菩薩應化在眾生界,為什麼會得到九法界眾生的歡迎?我們在這裡看到了,這就叫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。你想幫助這些眾生,你不能滿足他的樂欲,他不接受你。如果他的愛好欲望是不善的,那怎麼辦?佛菩薩高明,你的愛好欲望是不善的,也滿足你,四悉檀裡面第一條。悉檀,這名詞是梵華合譯,悉是中國話,檀是檀那,是梵語,檀那是什麼?布施。加上一個中國字,悉施,要這樣翻,把它也翻成中國的意思,「悉施」就是平等普遍的布施。這裡頭有四種平等普遍的布施,它的目的何在?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結法緣,與一切眾生結緣,這是結緣的方法,廣結善緣。先跟眾生結緣,你跟他沒有緣,你就沒有辦法攝受。先用四悉檀,然後用四攝法,這是我們不能不學。

  四悉檀裡頭第一個世界悉檀。世界悉檀是什麼?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實在講,不是有大智慧、大德能,做不到。我們學大乘,對這樁事情不能不曉得。習性善的眾生,我們讓他生歡喜心,習性不善的眾生,更要叫他生歡喜心。為什麼?這是慈悲。習性善的人,他的心善行善,他不會墮惡道,佛菩薩一定是幫助他的善業增長。習性不善的人,心不善,行為不善,他將來肯定墮三途;換句話說,這種人要趕緊去救他,這叫大慈大悲。你去救他、幫助他,他不接受,他為什麼不接受?那是你的態度不對。你沒想想你自己用什麼態度?肯定是他有一些惡心、惡念、惡行,你看到不順眼,你勸導他,你教訓他,違背了他的樂欲。

  所以菩薩暫時隨順你,讓他感覺得「你這人不錯,你這人的確我可以跟你交朋友」,取得他的信心。然後機緣成熟,佛菩薩再勸導你,這叫善巧方便,現在人講高度的藝術。方法手段是活潑的、靈活的,終極要達到幫助他回頭是岸,這是目的。這在四攝法裡面,同事攝,跟你和光同塵,示現跟你同樣造惡,甚至於比你造得還厲害,你看到歡喜,你造惡,「我還不如他」。過一段時期之後,他悔改,他回頭,你會驚奇:你怎麼回頭?一定來請教,然後一樁一樁把因果這些道理分析給他聽,他恍然覺悟了,你不就救他把他帶回頭了嗎?這你就度了他。

  菩薩真的所謂是大人作略,我們凡夫不知道,看不出來。凡夫心會奇怪,這菩薩怎麼會幹這些事情?他不知道菩薩(這個朋友)在度某一類的眾生。所以你慢慢看,到最後結果你才恍然大悟,你才知道菩薩這方式巧妙極了,不是這方式,度不了惡人。他能幫助那個人轉惡為善,轉迷為悟,自己也變一個惡人的樣子,這佛經裡面常講的大權示現。凡夫沒有這智慧,覺察不到,往往產生誤會。最容易產生誤會的是什麼?對善知識。所以,文殊菩薩教導善財參訪善知識,教他決定不能夠見善知識之過。為什麼?你看到善知識那些過失,他是度眾生的方法,有一類的眾生就需要這種方法他才能得度。善知識在那裡示現表演,那就是真實智慧,凡夫哪裡會懂?一看到善知識過,「算了,他也不怎麼樣,我不要跟他學了」,那不叫當面錯過嗎?

  所以文殊教導善財,實際上是教我們,善財是代表學習大乘的學人,教善財就是教我們。你知道善知識做的那種過失,他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他真正的目的何在,真正的用意何在,你曉不曉得?他不會告訴你,他也沒有必要告訴你。這叫應機,這是真正的智慧,真正的定功,方法非常靈活,能令眾生生歡喜心,能令眾生相信這善友,會聽他的,會跟他學習。時節因緣不到他不說,那就是什麼?你對我這信心還不夠,我不跟你說真的。什麼時候你對我的信心足了,我才來教你,才來勸你。這時候勸你,你不會拒絕,你會認真的思考。就好像平常做朋友,交情不夠不能說真話。那不是個善人,菩薩跟他做朋友還要等待交情夠了,什麼話都能講了,無所不談了,他能信,他能夠接受了,才跟他講。由這地方能看出佛菩薩的慈悲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。菩薩教化眾生方法太多太多了,等到我們看到結果的時候,我們才曉得,所有的方法都是最高明的。真的,無論他對於善人惡人,對於順境逆境,在這些地方細心觀察,才看到真實智慧。他的應付為什麼那麼巧妙?為什麼那麼殊勝?所以這一句關鍵在個「應」字,這應是應機說法,應機示現,應機調伏。

 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「能感之機,差別無邊,如來普應,周於法界」,要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德相怎麼能做得到?這地方也就是為我們說明,我們學佛為什麼一定要成佛?你要不成佛,你的慈悲心不圓滿,你想幫助很多苦難的眾生,結果怎麼樣?你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,力不從心。成了佛就沒有這遺憾了,真有智慧,真有能力,遍法界虛空界。但是這地方,你還要懂得一樁事情,佛度有緣人,跟你沒有緣的你度不了;那就是說,你用怎麼樣的善心善意跟他交朋友,他始終對你懷疑,他對你不相信、不信任。這時候怎麼辦?你要看哪個人跟他有緣,你就叫他去度他,這就對了。佛經裡頭給我們示現,城東老母跟釋迦牟尼佛沒有緣,佛用種種方法都不能接受,佛也是示現給大家看,無緣那就不行,排斥,不接受!佛知道多生多劫,她跟舍利弗有緣,佛叫舍利弗去度她,真的,她就皈依了,她就回頭了,跟哪個人有緣。緣過去生中結的,無論是善緣是惡緣,只要有緣關係就能搭上,沒有緣不行,所以那個四悉檀很重要。

  四悉檀是廣結法緣,到什麼時候才曉得它起了作用?到你成佛度眾生的時候,你就曉得了。跟一切眾生布施什麼?首先要懂得布施歡喜。無論在哪個地方,看到是陌生人,你對他笑笑,打個招呼,布施歡喜,我對你尊敬,將來你成佛的時候,你就跟他有緣了。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只要自己肯留意,就能跟一切眾生廣結法緣。佛菩薩法緣殊勝,就是在因地的時候,他懂得,他跟眾生結緣。這些都是佛菩薩做給我們看的,也是示相教導我們。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這第一段「結文具顯」,那就是這一品末後說到,「如世尊昔為菩薩時,以種種談論,種種語言,種種音聲,種種業,種種報,種種處,種種方便,種種根,種種信解,種種地位,而得成就,亦令眾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」,就是這樁。由此可知,佛跟眾生緣深。下面註解裡頭還有一段,「又隨宜說法,意趣難思」,諸佛菩薩心地清淨,我們常常講的純淨純善,我們應當學習。純淨純善的心,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能應一切眾生的樂欲。隨宜,宜就是前面那個應的意思,隨時,隨處,隨人,這我們講到的應機、契機,說法的意思、意趣不可思議。佛菩薩完全是應機,前面講的能感之機,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能感的眾生,他有煩惱習氣,他有妄想分別執著,佛菩薩沒有煩惱習氣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佛菩薩能應,這應不可思議。

  就像這日本的科學家,用水的結晶來做實驗。水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人有,我們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,這訊息能量加諸於它,它就有應!在顯微鏡裡面看到它的結晶,那就是它的應,這應不可思議,這應在佛法裡面叫法性應。佛、菩薩、有情眾生,他的應是佛性應。佛性跟法性雖然是一個性,還是有差別,為什麼?佛性裡頭有覺,法性裡頭有本覺,根本智,這是我們在這一段念得很多。佛性裡面不但有根本智,還有圓滿的後得智,所以那個應是更不可思議,顯得非常活潑生動。

  後面這是解釋經文末後,等法界虛空界,「舉一說法,等餘多門,門不可盡,量等法界,法門難思」。清涼小註裡頭不多,我們可以念念,「隨宜說法者,上指品末,廣故難思,今明意趣,深故難思」,今是這地方講的,這地方講的意趣太深。他這裡舉的例子也好,「亦如法華方便品說,謂稱體大用,或隨自意,或隨他意故」,這是意趣甚深不可思議。講到等法界虛空界,這又是在數量上講的,法門,法門有多少?八萬四千不多,無量。無量究竟是多少?這地方講的等法界虛空界,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法門無量。無量不可思議,這是讚歎的,或是在數量上,或是在意趣上,都是不可思議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四段廣顯難思,這一段裡面又分為兩段,先是總顯多端,第二隨門別顯。現在看第一段的經文:

  【諸佛子,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,種種身,種種名,種種色相,種種脩短,種種壽量,種種處所,種種諸根,種種生處,種種語業,種種觀察,令諸眾生,各別知見。】

  這一段說了十樁事情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「舉娑婆為首」,我們現在居住在娑婆世界,所以就我們居住的地方來說。「略顯十種,差別多端,準下結通,實通法界」,到這一品末後我們就看到了。可見得華嚴境界確實不一樣,看到這裡講的好像是侷限在這一四天下,娑婆世界這一四天下,實際上,它能夠通遍法界虛空界。

  「十句不出三業」,這三業就是身語意三業。「身為總相,現十法界不同,故云種種」,我們念這一段,都是講的身相。下面這有十句,十法界的身不一樣,為什麼不一樣?前面的經文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,是因為眾生樂欲不同,隨其所應。換句話說,諸佛如來示現在我們人間,樣子是人的樣子;示現在畜生之間,他的樣子就像畜生;示現在餓鬼道,他的身就是餓鬼身;示現在欲界天,他是欲界天人身。『種種身』,十法界不同,確確實實應以什麼身示現,他就示現什麼身,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。隨心應量,他不是隨自己意思,他自己沒有意思,正因為自己沒有意思,才能夠隨眾生的意念現身。

  第二句是『種種名』。清涼大師講「名以召實,次下廣辨」,下面還有詳細的說明。前面實際上我們也讀了不少,這一品是佛名號品,所以下面會給你說十方諸佛名號,種種名號不同。名號的作用是教化眾生,佛示現種種身,還不是為眾生現相嗎?示現身,現相教化眾生,我們世間人講身教。我們不懂這個意思,在佛法裡面很多殊勝的我們就學不到了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我們要看看一切眾生,觀察他的愛好、他的欲望。在這個大時代裡面,因為聖賢教誨脫節了,在過去這一個世紀,逐漸逐漸淡薄了,原因固然很多,科學技術的發達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。

  大家相信科學,科學很現實,不相信神聖,神聖太渺茫了,神聖的教誨不學了,對於神聖的尊敬也逐漸淡薄了,甚至於宣布上帝死亡了。在中國,古聖先賢的教誨都要把它當作垃圾廢除了。好,舊的東西除掉了,沒有新的東西來代替。現在新的東西是什麼?諸位看看電視裡面的內容,電影、音樂、歌舞、報章雜誌,這些社會教育顯示出現代人的樂欲。現在人樂欲發展是什麼?確確實實人欲橫流,道德淪喪。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,無不是殺盜淫妄,無不是損人利己,這樣發展下去,這世界的前途可悲。

  我們讀前人的著作,半個世紀前的人,一個世紀前的人,這距離我們算是很近的。一個世紀一百年以前的人,五十年以前的人,對於這世局已經非常感慨,認為眾生造作惡業已經非常嚴重,要遭劫難。現在這社會的濁惡,比五十年前、比一百年前增加多少倍?這些人確實迷而不覺,因迷而不覺,所以就邪而不正,染而不淨。佛菩薩到這世間來,我們冷靜思惟,他會現什麼相救度苦難眾生,消除眼前的劫難?他一定是像古聖先賢、像諸佛菩薩一樣,做正面的示現。

  現在人不知道孝親,菩薩一定示現孝親;現在的人不知道恩義,菩薩一定示現知恩行義,完全是對症社會的病態。希望這些示現,這些言說,我們在這裡看的,這是前面總說裡面我們讀到的「種種造作」,要給世間人做榜樣,所謂是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這兩句話重要!覺悟的人應當如是。換句話說,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不能給社會做負面的樣子,要做正面的,負面已經不可收拾了,還能做負面樣子嗎?名言尤其要特別注意到,我們凡夫學習離不開名言,離不開名字,離不開術語,在佛法講名相。

  第三句說『種種色相』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「金銀等色不同,三十二相等異」。色相,這一句《鈔》裡面引用佛經裡面的典故,佛菩薩的相每個人見的不一樣,確確實實說明了相隨心轉。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做了個實驗,他叫大家看他,仔細的看,從頭到腳,從腳到頭,你細心去觀察。佛在經上說,如果這人心地不善,念頭很惡,或者是毀謗三寶,沒有恭敬心,他仔細看佛相,佛這身相是黑色的;如果心地善良,對三寶恭敬,看到佛相是金色的,有人看佛相是銀色的。釋迦牟尼佛站在那裡,許多人看他,各人說出都不一樣,看到黑色的跪在地下求懺悔。居然大家看的這佛的相都不一樣。

  在中國南海普陀山,觀音菩薩的道場,我還沒去過。聽說那邊有個潮音洞,觀音菩薩常常在洞裡面現相,歷代不曉得有多少人在洞口拜觀音菩薩,希望能見到觀音菩薩。有很多人去拜,見不到,有些人去拜,見到了;見到觀音菩薩的相,見到的人,各人說說也都不一樣。我是在一九八二年在香港講經,聽聖一法師告訴我,他就是在那一年去普陀山參學。他們有三個出家人,還有一些人陪同的,也到潮音洞去拜觀音菩薩,這三個出家人都見到了,拜了半個小時,觀音菩薩出現了,時間很久!陪同他的人催他們趕快走,時間太久了。

  他說,大概現身將近有半個小時,他們看了捨不得離開。在回途路上,三個人就問:你見到觀音菩薩是什麼樣子的?居然三個人見到不一樣。聖一法師見到的是全身金色的,戴毘盧帽,就跟我們現在齋堂飯廳裡面供的西方三聖那個觀音菩薩一樣,戴毘盧帽,金色的,全身是金色的。另外一位法師他見到的是白衣觀音,像在中國的時候是最普遍的,白衣大士。第三位出家人見到的是比丘相,他所見到的是個出家人,現的比丘相。三個人同樣去拜,同時見到,不一樣。跟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,讓大家看,大家看到佛的相的時候,每個人看的不一樣。這是說的種種色相,顏色不一樣,相不一樣!世尊當年示現的時候亦復如是,色不一樣,相也不一樣,隨著眾生心應現不同,這裡頭也是不可思議,身妙難思。但是我們知道,這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佛為什麼讓大家看到這色相不一樣?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法性隨緣,就如同水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它是法性隨緣。眾生用什麼樣的心態把這訊息能量傳授給它,它立刻就有反應,這是實驗出來了,不止實驗一次,實驗太多次了,實驗了八、九年,大家都肯定了。這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事實,我們在吃飯、在喝水的時候,端著一個杯子,不要馬上喝下去,稍稍停一停,用善心來跟它祝福祈禱。在實驗裡面真的得到一個結論,愛心感謝,它的反應最好、最美。我們用真誠的祝福,用愛心、用感謝,它最好的結晶我們喝下去,我們吃下去最好的養分。

  所以,這些科學家說,宗教裡面在吃飯之前祈禱很有道理,不要認為祈禱是一種迷信,科學證明一點都不迷信。經過祈禱之後,這飯菜的結晶跟沒有經過祈禱的時候完全不一樣,這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。所以,你要是會了,喝一杯水的時候,你應當用愛心感恩祈禱,這是法性自然的反應。一個人也是如此,人如果說是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離了,這身體,身體是物質,這物質就是法性,它的反射不是跟水這實驗一個道理嗎?善心的人用這善意來對它,到這形相很好,很美。惡心、瞋恚心看它,它這色相很不好。

  佛做實驗給大家看,絕對不是佛有念頭,你惡意對我,我就示現不好的相給你,不是!佛沒有這意思,自然的。這時候教別人看的,自己心裡頭沒有絲毫意思在裡頭,完全是法性自然的反應,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。《鈔》裡面引用的這些故事,是《觀佛三昧海經》裡面的,清涼大師都節錄在這地方,諸位可以做參考。

  『種種脩短』,「脩短」是講身量,脩是長,就是現在我們講的身高。註解裡面清涼大師說「形有長短,三尺丈六,乃至無邊」,我們一般人見釋迦牟尼佛的像,丈六金身。但是諸位要明瞭,印度的度量衡跟中國不一樣,古時候的跟現在的又不一樣。丈六不要想到我們現在的尺,現在的尺一丈六那很高了。所以弘一大師在他著作裡頭有一本《律學三十一種合刊》,這裡頭有一篇《周尺考》,他考據周朝時候那個尺,一尺是多長?根據他的考證,中國古代周朝時候,那個時候的尺跟我們現在用的市尺,周朝的一尺大概合現在還不到六寸。這樣丈六,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身材很高大,正常,並不很奇怪,比一般人高一些,不是高很多。如果用現在這尺來說,丈六差不多有兩個人高,那就有一點過分,那個示現不太合理。所以一定要示現我們這世間人的高個子,顯示身材雄偉,大概合現在的應當是一百八、九十公分的樣子,釋迦牟尼佛示現這丈六金身是這樣的身材。

  如果福報很劣的這一類眾生,佛在那裡示現身相是三尺。早年我在台灣,簡豐文居士跟我往來很近,他在沒有認識我之前,已經學佛了。他學禪,每天打坐,這禪坐當中的境界也非常殊勝,禪定當中他常常看到鬼道,他給我說得很多,十殿閻王他見過很多次。他說鬼道的個子都不高,大概只有三尺高。由此可知,鬼道福報跟人道就相差很大了。天人的身材比我們人高大太多,我們人間要跟欲界天,要跟他站在一起,他要高出我們一倍都不止,福報大。所以天有二十八層,愈往上面去,身材愈高大,福大壽也長。佛的示現,示現在十法界,所以這形相的長短不一樣。佛要示現在餓鬼道,他要度餓鬼,一定要示現餓鬼道,鬼道身!在餓鬼道也會示現一個福德鬼,那身高當然也跟他們差不多。乃至無邊,天身、菩薩身。

  第五句『種種壽量』。壽量長短完全看眾生感應的緣分,感應的緣時間長,佛住世就長,感應的緣很短,佛菩薩示現壽命就短,不一定。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他自己沒死,他的來去是眾生的需要,眾生想佛菩薩,他就來了,不想他就走了。來住世的時候,大家很歡迎,很喜歡,他就在這邊住世教化。等到大家退心了,不喜歡他了,心變了,他就走了,什麼時候再想他,他又來了。諸佛菩薩的示現,一個道理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

  註解裡面講「或無量劫,或不滿百年,下至朝現暮寂」,無量劫,像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前面讀到,有不少世界佛的壽命都是無量劫的。由此可知,那個世界眾生希有殊勝不可思議,這樣的世界,世尊在我們這經上給我們介紹,「純一清淨」,它這裡頭沒有十法界,沒有六道,純一清淨,淨土!這壽命就長了。都是法身菩薩住在那個地方,幫助這些菩薩成無上菩提,這些人現前都是正等正覺,幫助他們成就無上菩提,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。說不滿百年,這是舉釋迦牟尼佛為例子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示現住世七十九年,現在人講的時候,七十九歲釋迦牟尼佛入滅的,我們中國人算虛歲,說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,八十年是虛歲。還有更短的,朝現暮寂,大概這一類,化身,這不是應身,應身一定在這世間住一段時間。化身也很多,早晨看見佛出現了,晚上佛就入般涅槃了,所以這是佛的應化身。在我們這世間有,不是沒有。

  我在過去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周邦道的夫人遇地藏菩薩,那是地藏菩薩的化身,化身是個出家人,到她家裡面來化緣,那個時候她不信佛。問這出家人從哪裡來的?他從九華山來的。問他來做什麼?跟她化五斤香油。那個時候周夫人沒有給他,沒有給他,他就走了。走了之後,周夫人豁然想起,她家在南京那個房子很大,外面是很大的院子,院子前面有圍牆、大門、二門,進到她這客廳是三門。突然想起來,這和尚剛才來了,沒有聽到他在外頭叫門,他怎麼進來的?走了以後,這出去就不見了。發現什麼?大門沒有開,二門也沒有開,他從哪裡來的?他怎麼走掉的?遇到這事情之後,她常常心裡頭有疑問。

  以後到台灣,見到李老師。她把這事情告訴李老師,李老師說:地藏菩薩!這時候她學佛了,後悔得不得了,為什麼沒有供養地藏菩薩?這示現時間很短,前後不到半個小時,給人印象非常深刻。她沒有叫人,她家裡頭有傭人的,不知道這人從哪裡來?到哪裡去?化身。這化身跟你是也有緣分,周夫人前世要跟佛沒有緣,地藏菩薩怎麼會示現給她看?以後她學佛了,對於地藏菩薩特別尊敬,家裡面供養地藏菩薩形像。真的有緣,真的見到了,那不是作夢。這是壽量。

  第六句『種種處所』,這處所就是佛示現教化眾生的這地區,娑婆世界五濁惡世,佛來了。他方世界有很多是淨土,居住眾生不造惡業。但是佛菩薩的示現,哪個地方有感,他哪裡就現身,他就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穢土,五濁惡世,這裡頭還是有一些過去生中與佛有緣的眾生,這些人想佛,尤其是苦吃得太多了,出離的心發了,過去跟佛有緣,佛當然就有應;跟菩薩有緣,菩薩也來應。這句就是講種種處所不同。

  眾生居住的環境不同,不相同,苦樂差別很大。佛到這地方來應化示現,佛有沒有苦樂?跟諸位說,沒有。不要說佛,真正覺悟的人,阿羅漢以上,世間這受,苦樂憂喜捨都放下了。苦樂憂喜捨是六道眾生的五種受,這是享受!身有苦樂,心有憂喜,苦樂憂喜暫時停止的時候叫捨受。捨受很好,但是它時間不長,過一會他妄念又生了。如果永遠住在捨受,那就叫禪定。由此可知,色界天人這是四禪,但是他還是有樂受,禪悅為樂,他耽染禪悅。到九次第定阿羅漢,這世間的苦樂憂喜斷掉了,見思煩惱斷了。

  由此可知,阿羅漢應化在世間就得自在。在中國很著名的小說《濟公傳》,濟公,阿羅漢應化來的。他在這世間,世間人有苦樂憂喜,他有沒有?他沒有。我們就曉得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應化在這世間,確確實實他住一真法界,我們住十法界,各人所受的不一樣,這道理事實真相,我們都應當要知道。果然清楚明白了,不但我們出離心增長,我們求道的心、成佛的心,這心願會加強。真的把這樁事情,做為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來辦,其餘這世間事,逐漸你才能真正放得下。你要不搞清楚,不搞明白,你認為世間還有很多可以留戀的,值得留戀的,你錯了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