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一卷)  香港九龍  檔名:12-017-0171

  請掀開經本,知足天王第四首偈頌:

  【如來法身不思議。如影分形等法界。處處闡明一切法。寂靜光天解脫門。】

  寂靜光天王他所修得的法門,是「普現身說法解脫門」,在大會上他提出他的報告,讚頌就是他的心得報告。經文雖然不長,意思都是深廣無盡,可以說字字句句都圓滿含攝一切佛法,也就是一切法。第一句是說,能現的理體不可思議。一些人常說,宇宙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會有天地?為什麼會有虛空?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星星,到底從哪裡來的?宗教家們說這些天地萬物都是神造的,我們再要問,神從哪裡來的?現在有些宗教家們,這些年來也涉獵佛經,於是他們又變通一個說法,說造天地萬物的神就是佛教講的自性。這個說法倒很新鮮,我們聽了同意他的說法,肯定他的說法。如果他們這個說法在他們教義裡面能夠成立,我們可以說許許多多族群與宗教思想上矛盾的問題就全部化解了。佛法確確實實說明,這是自性所現的。自性從哪裡來的?自性是本有的,自性沒有生滅,沒有來去,所以《中觀論》上佛用「八不」來形容: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,不來不去,不一不異。這些名詞都是形容自性的狀況,而自性實實在在講是說不出的,佛經裡面常講的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這樁事情絕對不是言語能夠說得出來,為什麼?言語的能力有限、有範圍,有許多事情確確實實說不出來;實在講,很明顯、很平常的事情都沒有辦法說出來。譬如我們在飲食當中,有人喜歡吃甜的,有人喜歡吃辣的,問:口味怎麼樣?很辣!其實這個答覆也非常含糊,到底辣到什麼程度,能不能說得出來?說不出來。你嘗嘗看你就知道了,其實你嘗嘗看還是不知道,為什麼?兩個人的感觸不相同,我所嘗到的味道跟你所嘗到的味道,同樣是一道菜,決定不一樣。

  然後我們才知道,不但是言語範圍有限,連我們的思惟想像範圍也是有限度的。我們自己的體會、自己的感觸,決定沒有辦法傳達給別人,能夠傳達給別人的,只是一個很模糊、一個相似的現象,真實的感觸決定沒有辦法讓別人知道的;別人的感觸,同樣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。譬如喜歡吃辣的人,他吃得津津有味,那個不能吃辣的人,一口就辣得不得了,受不了;那個喜歡吃,不辣,這個我們能夠常常見到。從這個地方諸位細細去思惟、細細去體會,才知道每一個人感覺的情況各個不相同。由此可知,每一個人有每個人的世界,每一個人有每個人的法界,法界無量無邊,世界也無量無邊,各個不相同。楞嚴會上佛給我們講,一切眾生「同分妄見,別業妄見」,別業完全是說個人的。見是見解,妄是虛妄,不是真實的;同分,大家有共同的共業,其實共業當中還是各個不相同。我們講共業,是大家有相似的,相似的見解,相似的果報,依舊是各個不相同。佛給我們說,到什麼時候相同?到成佛時候相同,為什麼?成佛的時候,虛妄斷盡了,完全是真實的,真實相同。既然落在虛妄,每個人虛妄的境界決定不一樣,這是可以肯定的,這種虛妄叫妄相。

  第一句講『如來法身不思議』,那是理體上的不可思議,真實不可思議。虛妄又能思議嗎?虛妄實在講也不可思議。但是虛妄雖然不可思議,在我們能夠思惟、能夠言說範圍之內,我們能夠表達一部分,而沒有辦法表達得圓滿;能夠表達一部分,與別人、與其他的眾生建立一個共識,這個共識也是侷限的,也不是圓滿的。而心性真實的理體,那是真的不可思議。世尊以他的善巧方便,不可思,教我們思,不可議,也對我們說,我們能體會、能理解嗎?如果就我們思惟想像這種方式去領會、去理解,是有一定程度的錯誤,佛法說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」,就是說這樁事情。以我們自己的能力,思惟的能力,想像的能力,言說的能力,聽佛菩薩講經說法,尤其是講心性的大道理,會全解錯了。所以佛喊冤枉,三世諸佛都喊冤枉,我們把佛的意思錯會了。佛為什麼這樣說?不說又不行,不說我們簡直沒有入處,找不到門路,佛一定要幫助我們找到一條門路。但是這個門路確實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佛法的難就難在這個地方,實在講,佛法易、容易也是容易在這個地方,真的是難易不二;你會了就不難,不會了就太難。什麼叫會?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,那就是會的,會的人聽經、看經「離言說相」,我們聽經離言說,看經離文字。這個離是什麼意思?不執著,聽經不執著言語,看經不執著文字,這叫離言說相。第二「離名字相」,佛說法用了許許多多專門的術語,專門術語是為了說法方便起見而設定的,這些全是方便法,並非真實,所以你可以從中體會,決定不能執著,離名字相。不但佛法一切名字相不可以執著,世間所有一切名字相都不可以執著。老子說得好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,他也懂得離相。第三個條件「離心緣相」。心緣相就是,你聽了之後會思惟想像,不可以,不可以思惟、不可以想像;換句話說,懂了你就懂了,不懂,思惟想像更加不懂,很容易把意思錯會了。所以佛法的教學,用現代的話來說,它用直覺,叫你直接體會,當下就是,決定沒有拐彎抹角,這是會的人。不會的人,不會的人是著相,研究你所說的,研究你所寫的,落在言說相裡頭,落在名字相裡頭,落在心緣相裡面,那就全部都錯了。世間人這種邏輯的方法,對世間法可以用,對佛所說的法不可以用。

  我過去在台灣大專佛學講座裡面,我主持這個講座,有一次我邀請方東美先生為我們同學講「因明」,佛法裡有這門功課,叫因明。因明是什麼?就是邏輯,就是辯證法。方先生對這個很有研究,我請他,他告訴我,他說不必,他說佛法超過因明,因明、邏輯辯證法是教初學的,教中下根性的,大乘佛法這個東西完全用不上。我聽了明白了,確實邏輯辯證法跟因明是純粹哲學。歐陽竟無告訴我們,「佛法非宗教、非哲學」,這些人真有見地,真的是通家。方先生給我的答覆,我對他非常敬佩,用這些方法的確不能夠真正理解佛說法的義趣。換句話說,我們究竟要怎樣才能入門?我想這是每位同學們都是迫切希求的。說得簡單明白一點,沒有別的,就是用真心,佛是用真心說法,說出宇宙人生真相,我們用虛妄心來接受,你永遠沒有辦法契入境界。科學的方法論,依舊沒有擺脫分別執著,所以他不解如來真實義。要解如來真實義,決定要捨棄妄想分別執著,要用一味真心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然就有悟處,自然就有入處。所以世法跟佛法的差別,就是真心、妄心。馬鳴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就是用真心,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離妄心而已!離開妄心之後就是真心,所以不要去找真心,不要說「我要怎樣去用真心」,這個念頭就是妄念,就障礙你的真心。

  大乘經上常說「真心離念」,這句話說,真心裡頭決定沒有妄念,你有念,有念都是妄念;可是大乘法裡又說,有念是妄念,但是真心裡頭有正念,也不是完全沒有念,有正念,沒有妄念。什麼叫正念、什麼叫妄念,我們要有能力區別,最簡單的一個區別方法,這個念頭為自己這是妄念,念頭為一切眾生這是正念。可是正念,有真的正念,有相似的正念。什麼叫真的正念?什麼叫相似的正念?凡是正念都決定不是為自己,是為眾生。為眾生,與事實真相相應的,這是真的正念;為眾生,與事實真相不相應的,是相似的正念,不是真正的正念。這裡面毫釐之差,果報完全不一樣,我們必須要清楚、要明瞭。

  佛家講慈悲,講四種慈悲。第一種是「愛緣慈悲」,這是一切眾生都有的,你喜歡他,你愛他,你對他就慈悲,這是一切眾生都有的。第二種是「眾生緣慈悲」,他能夠把愛自己、愛父母妻子、愛兄弟眷屬,把這種心擴大到能夠愛一切世間人,他把這個愛心推廣,是眾生緣慈悲,這就是剛才講的相似的真心。他念念為眾生著想,可是他並沒有把自己忘掉,他想的是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,還帶個自己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,種善因得善果,還有個善果。這種是屬於相似的真心,不是真正的真心,是往真心這個方向邁進一步了。他修的福報的確是很大,他得的果報是三界有漏的福報,人天富貴,不究竟,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這都是屬於凡夫。聖人不一樣,菩薩的慈悲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是四聖法界的,他們是「法緣慈悲」。宇宙人生真相逐漸通達明瞭,他們這個慈悲是真的,是真實的。雖是真實,不圓滿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還是有條件。為什麼愛護一切眾生?為什麼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?知道一切眾生是自性所變現的,我們自性是同一個,正如此地講的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還是有個條件存在,所以是真心,真心不圓滿,真心不究竟。到如來果地,法身大士他們用心圓滿究竟,為什麼?沒有條件。說共同一法身都是廢話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也是廢話,那才進入真清淨、真平等,究竟圓滿真心顯露。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,你怎樣才能夠體會到佛說法的義趣?至少要到法緣慈悲。對於佛所說的話,經上所說的這些文字,你的體會跟一般人決定不一樣,佛家常講「深入義趣」,你有這個境界了。雖然講深入義趣,這個深度是無止境的,你究竟深到哪一個階層,還是要看你的功夫。十法界裡面,四聖法界不相同,也就是淺深程度不相同;一真法界裡頭,還有四十一個位次。這四十一個位次怎麼形成的?也是所入淺深不相同,都是深入。由此可知,我們現前的障難,就是念念沒有把我忘掉,沒有把我捨掉,這是我們絕大的錯誤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多清楚、多明白,「我相,人相,眾生相,壽者相」,我們四相具足,一樣也沒有捨掉,所以我們不解如來真實義。

  經文上面,「如來」就是自性,「法身」就是現相,如來是能現,法身是所現,能現、所現都不可思議。能現的是自性,自性沒有形相,所以我們六根都緣不到。法相宗跟我們說,第六意識的能力非常強,對外能夠緣虛空法界,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,但是就達不到自性。要怎樣才能夠達到自性?不用它,自性就現前了。「捨識用根」,交光法師《楞嚴正脈》上給我們提出的意見,教給我們直接用六根根性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這句話說得很容易,真正做起來那有一定的難度,難在哪裡?我們無量劫來用六識用成習慣了,現在教我們一下捨,我們很想捨,怎麼捨也捨不掉,這是事實。哪一個學佛的同修不想捨,都知道捨了就成佛,可是你捨不掉。為什麼?想捨那個想是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怎麼能捨第六意識!不想呢?不想落在無明裡頭;換句話說,想,捨不掉;不想,也捨不掉。這個麻煩大了,這是佛法修學最大的一個難關,這個難關你要是能突破,問題就解決了。所以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個「最初方便」,最初方便是什麼?修定。定是什麼?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得好,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。善惡是代表相對的,只要你能夠把一切相對的放下,你這個心就得定。隨著你定功的淺深,你的真心逐漸逐漸現前,真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,智慧就現前了。佛法的修學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方法、門徑再多,大家要曉得,統統是修禪定。那個方法是什麼?方法是戒。佛法總歸納起來,就三個字:戒定慧。無量無邊的方法都是屬於戒,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就叫做持戒,持戒就是守法;無論哪一個方法、哪一個法門,只要你如理如法的去修學,統統可以得定;定是樞紐,定能夠開智慧,慧就解決問題了。在斷煩惱層次上來說,定可以伏住煩惱,煩惱雖然沒斷,不起作用,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伏住了,沒斷,它不起作用;慧開了之後,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沒有了、化解了。智慧大小隨著你定功淺深,你定功愈深,你智慧愈大;換句話說,你所化解的面會更廣、會更深。

  我們學佛可貴在抓住它的總綱領,第一句是能說,最難理解;第二句講『如影分形等法界』,「等」是等同。這就是說明,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從哪裡來的?從如來法身變現出來的。都是為我們詳細說明,《華嚴經》上兩句總綱領、總原則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「如來法身不思議」是唯心所現,「如影分形等法界」是唯識所變,包括我們現在這個身體,包括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沒有一法不是!大而世界,小而微塵,全是!這是講性相、講理事、講因果,將虛空法界統統說盡了,這兩句話。

  這首偈的重點在第三句,『處處闡明一切法』。「闡」是闡揚、演說,「明」是明瞭,「一切法」是什麼?一切法就是如來法身,一切法就是自己的真如自性,不是別的。虛空哪裡來的?法界哪裡來的?生命哪裡來的?全都講清楚了,都講明白了。誰給我們說?諸佛菩薩給我們說的。諸佛菩薩在哪裡?無有一法不是諸佛菩薩。《華嚴經》上講「塵說剎說」,塵剎是講空間,「無間斷說」,無間斷是講時間,所以《華嚴經》什麼時候中斷過?然後我們體會到,我們明白了,龍樹菩薩在龍宮所看到的《上本華嚴》,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這是數量嗎?不是的,你要是把它看成是數目字的話,你就全都錯了。他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?十是代表無盡,是代表圓滿,不是數字。十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代表大圓滿,究竟圓滿;一四天下,一表一真,告訴我們虛空法界萬事萬物,沒有一樣不是真實的,沒有一法不是自性。現在對我們來講,問題在哪裡?問題是我們不認識。正如過去宗門大德開悟的時候所說的,沒有悟之前是凡夫,甚深佛法當面錯過,悟了之後才知道「左右逢源,隨拈即是」,無有一法不是。

  所以《華嚴經》到末後用善財童子,用五十五位善知識,五十三參裡面總共有五十五位善知識,啟發我們,讓我們在這些經論文字當中,聽了讀了真正省悟過來。善財是誰?善財是自己。五十三位善知識是誰?是我們從早到晚接觸的芸芸眾生。不但這些人,一切時、一切處,無有間斷的給我們說明諸佛所證得的妙法,就是連山河大地無情的眾生也給我們常說妙法,永無中斷,這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的境界。我們何以不能夠契入?說個老生常談的話,不善用心,所以你入不了境界。不善用心是什麼?用妄心,不曉得用真心。

  現在大家曉得,這個世間災難很多,好像這個災難就要來臨了,還要用妄心,那你就繼續不斷再搞六道輪迴。災難現前,不要怕死,學佛的人還怕死,那你就完全學錯了,你的佛學到哪裡去了!學佛的人肯定明白沒有生死,生死是什麼一回事情?六道輪迴,轉變。世間人貪生怕死,我們明瞭生死不過是輪迴的轉變,我們從這一道轉到那一道,這是用佛法的名詞來說。如果用今天科學家的術語來講,是不同維次空間的轉變,我們從現前三度空間可能轉變成四度空間,也可能轉變成五度空間,時空的轉換而已。就像什麼?你們看電視頻道的轉換,這我們學佛的人知道,所以對生死看得就很平常、很平淡;遇到這個事情不慌不忙、不驚不怖,我們會轉換到更好的境界;如果一驚慌、一恐怖,心裡一亂,還是要轉換,轉換比現在環境還要差。既然轉換,為什麼不轉好的境界?要去轉換一個比現在更差的境界?這是我們學佛得利益得的最少的,少到不能再少了。我們曉得,我們在生死問題這個轉換會愈轉愈好,愈轉愈殊勝。所以災難來了,生死來了,我們很歡喜,歡歡喜喜的接受,就轉成更好的境界。理事要清楚、要透徹,我們才不會受干擾。

  如果更深層的理解,我們趁這個機會作佛去了,轉換到最高層的境界,念佛求生淨土。這個轉換,諸佛如來都讚歎。什麼時候轉?現在就轉。這一轉,轉凡成聖,轉迷成悟。這一轉之後,非常明顯的一個心理上的現象,你自己能夠覺察得到,就是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真的放下了,自私自利的行為決定沒有;不但自私自利的行為沒有,自私自利的念頭都沒有,你這是真的轉過來了。如果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你沒有真轉過來,你很想轉,轉不過來。所以你要問,你到底是真轉過來,還是沒轉過來?不要問人,問自己還有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。只有一個念頭,為眾生,為佛法。佛法是一切眾生暗夜明燈,我們要護持,希望佛法常住在世間。

  古人的用心,我們要能體會;北京附近房山石經,這大家都曉得,這些古人用了多少人力、財力,差不多將近一千年的時間,把全部的《大藏經》刻在石頭上,埋在山洞裡,為什麼?為佛法久住世間,希望一切眾生能夠得佛法真實的利益,唯有刻在石頭上,才是真正長久保存。其次就是印書本,書本大量流通,全世界各個地方流通,災難不會完全毀掉,毀掉一部分,總還會留著一部分。最靠不住的東西是什麼?科學技術,大家不要以為,現在光牒可以能保存兩百年,萬一這個世間一個大的災難破壞了,所有電器系統全部毀掉了,你那個光牒是廢物。這個世間再沒有電力,所有一切科技文明全部都變成廢物。這是最近東西方的預言家都是這麼說,可能一個災難來了之後,人類要回到原始生活。鈔票沒有用了,全是廢紙,恢復到什麼時代?以物易物的時代。我有衣服,你有糧食,我們衣服換糧食,恢復到這個時代。不但鈔票沒有用了,黃金也沒有用了,人們需要生活,需要吃的,需要穿的,黃金白銀不能穿、不能吃,沒人要了。

  所以科學技術是最靠不住的;最可靠,靠得住的,是把它刻在石頭上。所以古代的這些聰明人,他們懂得這個道理,重要的東西都刻在石頭上,才能夠永遠流傳給後世。這部石經了不起!它的偉大超過萬里長城,我們學佛的人知道,這是地球這個世界唯一的真實寶藏,決定得到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保佑,再大的災難,這個地方決定保全。這是往後一切眾生善根福德的根源,所以它不會毀壞,這是我們有肯定的信心。古人已經做這個工作,做這個工作是為了我們學習,我們現在遇到這些經典,焉能不認真努力的學習嗎?通過學習,我們將佛在經論上所說的理論、所說的方法、所說的境界,一樁一樁在我們生活當中去體驗,工作裡面去體驗,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體會,然後你才發現佛講的話沒錯,確確實實虛空法界情與無情,一切時、一切處,無一不是在闡明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活的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我們見到了,我們明白了。自己契入這個法界,世間所有一切劫難,我們明白了,清楚了,也化解了。

  我能化解,可是還有一些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的人,他不能化解,我要如何幫助他化解?這就是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。但是這個法門,如果不是上根利智,短時間跟他演說,他很難覺悟。我們自己修學,也通過幾十年的時間才入這個境界,可見得這個不是一個容易事情。唯一能幫助他最有效果的方法,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勸他斷惡修善,持戒念佛。他要真能夠聽得進去,真能夠肯做,戒律不必講得太麻煩、不必講得太多,五戒十善夠了;或者更有多餘的時間,把《感應篇》介紹給他,就行了。讓他去讀誦,讓他去反省,讓他去懺悔,改過自新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決定可以避免這個劫難。這是對中下根性,但是還是要福德深厚的人他才肯相信,福薄的人他不相信。

  我們今天有這個緣分來開講這部大經,因緣確實不可思議,這是眾生有這一分善根福德因緣,諸佛菩薩慈悲加佑,加持保佑,使我們有這個緣分在一起學習。尤其在現前這個階段,我們利用這些科學技術,將我們的學習面擴大,在這個地球上無論在哪個地區,通過網路的傳播,我們都能夠在一起學習,這個緣分得來不容易。可是一定要珍惜這個緣分,每天學習的時間都要抓住,絕不能夠空過,不斷的把我們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天天提升。今天說年年提升太慢了,來不及,不能夠救自己;月月提升都嫌遲了,一定要天天提升。夏蓮居老居士勉勵我們,要真幹!分秒必爭。

  我們讀過善導大師的傳記,善導大師一生用功,可以說是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過。我們在他傳記上看到,他從學佛之後,三、四十年沒有睡過覺。我們讀到非常驚訝,人怎麼可以不睡覺?怎麼可以不吃東西?他四十多年沒睡過覺。可不可以相信?可以相信,因為李木源居士在大陸上見到一位老法師,二十多年沒睡過覺,這是真的。有許多人不相信,查證,怎麼查證?看著老和尚,大家輪流,輪流看,他果然沒有睡覺,他念佛、拜佛。這些人跟他查證,查了一個多月,果然的確是不睡覺的,才知道他二十多年不睡覺是真的。既然現在都有,我們相信善導大師四十多年不睡覺是真的,睡眠這個煩惱克服過了。佛在經上講,財色名食睡是五欲,這個東西是可以離開的,可以做到不睡覺、不吃飯。真正有功夫的人,這五樣東西都不要,對他一點用處都沒有。我們現在感覺到最困難的,財可以不要,名可以不要,色可以不要,但是飲食、睡眠沒有辦法,最難克服的兩關,能克服。我們知道在近代,印度的甘地曾經九十天沒有吃東西。所以知道飲食是可以斷掉的,甘地喝水,不吃東西,只喝水。

  大陸上這個老法師二十多年沒有睡覺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煩惱習氣業障太重了。可是要知道,煩惱業障習氣只要你一回頭,真回頭了,你自性智慧光明就把它照破了。難是難在我們不肯放下這些習氣煩惱,你不肯放下,那就沒有辦法。問題在我們自己肯不肯,肯不肯真幹,真幹的時候痛苦,要命!要命正好求往生,你這個瓶頸就能夠突破。為什麼?在初學的時候要改變習慣總有困難。譬如我們自己的經驗,我們從前吃肉食,從吃肉食改變成素食,我們整個消化系統它都受影響,這是很大的一個轉變,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適應;但是在最初的時候,它不適應,你要是不能夠克服,你就做不到。我們有這麼一段經歷,多久才完全正常化?大概是三年,最難過的是第一年,三年之後我們腸胃完全是素食正常化了。現在聞到葷腥的東西很不好受,一般吃肉食的人聞到喜歡,我們聞到噁心。

  從習慣吃三餐,你再要一天吃一餐,又要經過一個長時間的適應。如果把飲食完全斷掉,當然更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;睡眠亦復如是。不下狠心,不拼命,你就決定做不到,這是煩惱,嚴重的煩惱。在佛經裡面跟我們講,如果我們修福,福報很大,修禪定能夠生到初禪天,初禪天人這些東西都沒有了。欲界天有,欲界天人有睡眠、有飲食。但是愈是往高階層愈少;換句話說,飲食愈少,睡眠愈少,愈是往底下愈多。由此可知,我們要想真正道業上有成就,財色名食睡不能有貪心,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,就起心動念,這個麻煩大了!決定有障礙,決定不是個好事情。至少要練習到,看到很好吃的東西也不動心了,我們才行。

  李炳南老居士他告訴我,他從三十幾歲學佛,沒有多久他就是日中一食,他一天吃一餐,差不多吃了五十多年;他九十七歲往生的,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十多年。可是晚上有人請客,請他的時候他照去;他那個時候在台中,常常有應酬出門,他都喊我一道,我陪他去。應酬,他也吃一點,陪人家吃一點。實際上,他帶我去,處處是教我不要執著,人家好心好意來請你,你要是不去,他說你擺架子,瞧不起他,法緣就斷了。去,不是去貪吃,是去度眾生的,跟他結一個好緣,「老師看得起我,歡歡喜喜到這裡來了」;以後聽說,老師晚上不吃,晚上他也來了,更是尊敬。老師教他,他才會相信,他才肯學,這叫隨緣,不叫攀緣。這叫利益眾生,不是為利益自己。我在他那裡學到這些東西,因為我在過去沒有跟他的時候,我晚餐這一餐不吃,一般人講持午,已經有很多年了,我也很執著;老師告訴我,執著你只有自利,你不能度人。我跟著他,看到他的生活習慣,看到他的待人接物,原來在利益眾生方面,他絲毫執著都沒有。我們才懂得戒律裡面所講的開緣、開戒,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。

  所以持戒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,什麼時候應該怎樣做法,它是圓融的,它不是個死呆板的,它是活活潑潑的,一切都是為利益眾生做出發點。利益眾生,說犧牲自己,還有犧牲自己的念頭,還沒有把自己忘掉;換句話說,那個慈悲還是眾生緣慈悲,還沒有到法緣。自己根本沒有,那才叫法緣慈悲,把自己真的向上提升了一級,根本沒有自己,全是為眾生。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就去幹,什麼顧忌都沒有,傷害眾生的事情決定不能幹;不但傷害不可以,使眾生生煩惱的事情都不可以做,你做了有失慈悲心,有失厚道。眾生對我們誤會可以,毀謗、污辱、陷害都可以,我們決定不能用同樣的心態對眾生。為什麼?他迷而不覺,我們已經覺而不迷。同樣心態去對別人,你跟別人是一樣,你也沒有覺悟;你覺悟,跟人家決定不相同,決定不一樣,你真覺悟了。

  此地第三句「處處闡明一切法」,《華嚴》如是,哪一個法門不如是?《華嚴》是塵說剎說、無間斷說,試問問,哪一部經不是塵說剎說、無間斷說?法法皆是,法法皆是自性的流露,法法皆是自性,沒有差別,所以才說「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這個諸法,通常一般祖師大德們講的意思很狹窄,是講佛法的法門,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平等無有高下;實際上,不是這個意思,意思還廣還深,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,這才是《華嚴》的教義。沒有讀《華嚴》,我們侷限在法門裡頭,讀了《華嚴》才知道,原來佛所講的一切法,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不平等。為什麼?法法皆是自性。一粒微塵是自性,一個毛孔是自性,我們這個身軀是自性變現的,蚊蟲螞蟻也是自性變現的,有什麼兩樣?平等平等,無二無別。所以一切不同的族類平等,那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,怎麼會不平等?當然平等。平等就是一真法界,變十法界為一真法界。所以你契入這個境界,你就住一真法界;你沒有入這個境界,你住十法界,你住六道。並不是外頭境界有差別、有轉變,不是!一切境界隨著我們心想在轉變,佛經說得好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。我們只要懂得這個原理原則,現前這些災難,你自然就不會放在心上,沒事了,徹底的化解了。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不契入這個境界,那對你就麻煩來了。這是真正解決,徹底解決,究竟解決,希望我們同學多多的去思惟,多多去體會,決心在短時間把念頭轉過來,行為轉過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