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二八卷)  2005/9/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28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九段「一道甚深」。清涼大師在科題裡面為我們標明「一道甚深,亦名一乘」,先問後答,請看經文:

  【爾時文殊師利問賢首菩薩言。佛子。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。云何今見一切佛土。所有眾事種種不同。所謂世界。眾生界。說法。調伏。壽量。光明。神通。眾會。教儀。法住。各有差別。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】

  這一段長行文是文殊菩薩的提問,問的是賢首菩薩,第九信位。凡是遇到九,九信、九住、九行、九迴向、九地,凡是遇到九都是法師,都是法師的位置。一道甚深也叫一乘,這個意思就深了。你看世尊為我們說法,在一乘經裡面,哪是一乘?《華嚴》是一乘,《法華》是一乘,《梵網》是一乘,一乘經不多。像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」,不但沒有二乘、沒有三乘,五乘更沒有,只有一乘法。可是佛後面又說了一句,「除佛方便說」,這就曉得,二乘、三乘、五乘是佛的方便說。

  方便是什麼意思?用方便幫助你悟入一乘。一乘是佛乘,一佛乘;二乘是大乘、小乘;三乘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;五乘再加上人天,現在常講的人間佛教。可是無論是一乘,無論是五乘、多乘,一切都以十善業道為基礎,這個不能不知道!諸位讀《十善業道經》你就明白了。可是《十善業道經》還要有前方便,要有基礎,那個基礎就是小乘。實在講,十善業道也是小乘人必修的課程,從小乘要契入大乘,沒有十善業道不能契入。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為我們說得很清楚,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無上菩提,乃至人天,這就是五乘都說到了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人、天,統統都是以十善業為根本,以十善業為基礎。所以今天有些同學們問我,我們要怎樣修才如法?怎樣修才得真實利益?沒有別的,十善為什麼做不到?十善一定還有前方便,前方便就是小乘,小乘經裡頭一些最基礎的東西。

  中國從唐朝中葉以後就不用小乘了,那怎樣入大乘?中國人用儒、道(孔孟、老莊),用這個代替小乘,效果非常殊勝!你看唐朝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,無論哪個宗派的祖師,都是那個時候出來的。代有傳人,一直到明清,到民國,都是用儒、道做基礎。現在麻煩來了,我們最近半個世紀,如果再多說一點,大概六、七十年,我們不學小乘,也不學孔孟,也不學老莊,直接就入大乘。入大乘也疏忽了《十善業道》,認為這是小部經,沒有重視它,所以大乘戒定慧三學都發生了嚴重的障礙,原因在此地。

  我們能把原因找到,把這個原因消除,我們學佛才有出路。現在原因我們找到了,那我們該怎麼辦?所以這些年來,我們提倡《弟子規》,用《弟子規》代替小乘,用《弟子規》代替孔孟。《弟子規》是中國幾千年來家教的根本!我曾經講過不少次,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就是家教。學校是家教的延續,社會教育是家教的擴展、擴充,宗教教育是家教的圓滿,特別是佛教;四種教育是一貫的,不能夠分割的。一乘這是到了究竟處,所以這是法師位,第九是法師位。還是文殊菩薩代表我們來問,學這個法門的賢首菩薩,由他來為我們解答。

  這個問題,首先把宗旨說出來,叫著『佛子』,這是文殊菩薩稱賢首菩薩,佛子。我們能不能稱佛子?就是像一般大乘經裡面常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我們是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?佛子比這個更高一級。善男子、善女人之獲得,必須要把《弟子規》百分之百的落實,十善業百分之百的落實,你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受持三皈,奉行五戒,你就是佛子,佛子遵守佛的教誨。佛教你什麼?首先就把學佛的宗旨、方向、目標介紹給你,就是佛家講的三皈依。皈是回歸、回頭,依是依靠,要依靠三樁事情,這叫三寶,在形相上,用佛法僧做代表,這個諸位必須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佛法僧代表什麼,你要清楚。佛代表正覺,代表覺悟,這個覺悟是純正的,絕對沒有錯誤,稱為正覺,覺而不迷。我們凡夫,不但說我們人道,六道、十法界統統都是迷而不覺,尤其是六道凡夫。現在我們要從迷惑回過頭來,我們要依自性覺,這叫皈依佛。我們供奉佛像,這是教學的善巧,用佛像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,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覺而不迷,供佛像是這個意思。這個佛像真的就保佑我們了,常常提醒我們覺而不迷,從迷惑顛倒你要回歸到正覺。這不是迷信,是教育。

  法,法是經典,正知正見。我們迷而不覺,那就是知見的不正,思想見解都有偏差,都有錯誤。錯在哪裡?夾雜著分別執著,我們一般講夾雜著成見,過失就在此地。佛菩薩決定沒有執著,決定沒有分別,決定沒有妄想,所以他們的知見正確。皈依法就是從錯誤的知見,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。所以,皈依法是正而不邪,從邪知見回過頭來依正知見。

  皈依僧,僧代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。他是不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,不管他。我要看到一個出家人,我就要回光返照,我的心清不清淨?我的身清不清淨?這才得利益。別人清淨不清淨與我不相干,他清淨我要學他,他不清淨我要反省,他不清淨我要清淨,這個形相是提醒我的。所以形相三寶有功德,功德在哪裡?時時刻刻提醒我,放下迷邪染,依靠覺正淨,是這麼個意思。你不能搞錯,搞錯了你就迷信,你對佛陀教育就產生誤會。自己誤會就罷了,你還會影響別人,那你要背因果責任。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
  佛子是皈依佛門的佛弟子,但是真的皈依才能稱佛子。形式上皈依,還是迷邪染,那不是佛子,那是假佛子,有名無實,不是真正佛子。當然在此地,圓教九信菩薩這是真佛子;不但是九信,初信就是真佛子,名副其實了。

  『諸佛世尊』,這一句通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。「世尊」是我們對於佛的尊稱。好比現在中國人常講的,對人客氣的,「尊敬的」,我們世間大眾尊敬的人。尊敬的佛陀,所以稱之為世尊,這是最尊敬的稱呼,意思一定要懂得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『唯以一道而得出離』,我們這個標題,這一章要討論的一道甚深,唯以一道而證無上菩提,正是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。為什麼(下面他提出問題)有這麼多種種不同?我們先看清涼大師這一句的註解。

  大師在《疏》裡頭說,「問中標問賢首者」,你看看菩薩名號裡頭用意就很深,「至道柔順故,又賢猶直善,佛佛皆同一直道故」。這是清涼大師跟我們解釋什麼叫一道。賢首菩薩名號裡面就顯示了一道,至道柔順!至道我們一般稱大道,在此地就是佛道,一乘一道,一道柔順。中國人講「大順成德」,沒有不隨順的。儒家講孝順,儒家是講對父母,大乘教裡面,把孝順教導我們對一切眾生。佛在大乘教裡頭常說,「一切眾生,皆是我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」,你說要不要孝順?佛說的這個話不是假話。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看到,如來是真語者,真就不假;實語者,實決定不是妄語;如語者,他所說的就是事實真相,沒加一點,也沒減少一點,所謂是如實而說;佛不妄語、不誑語,句句話都是真實。要是我們就很難相信,一切眾生都是我過去父母、未來諸佛。這個你首先要了解事實真相,六道輪迴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。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什麼關係,佛要不說,我們怎麼會搞得清楚?

  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他修的是至道柔順。普賢菩薩十願裡面有二願,「恆順眾生」,恆順就是此地講的柔順,「隨喜功德」,普賢十個綱領裡面這就佔兩條。怎樣隨喜?怎樣恆順?禮敬、稱讚、供養、懺悔,條條都是隨順,條條都是隨喜,這叫孝順。

  下面說,「又賢猶直善」,賢猶直善的意思,直是正直,直心決定沒有委曲之相,善是善良。儒家講的「善恕成仁」,恕這個字在中國也是會意,如心;換句話說,與心相應這就是恕。什麼心?真心,它不是妄心,妄心就不相應。為什麼?妄心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,隨順我的妄想分別執著,我歡喜;違背我的煩惱習氣,我就會排斥。所以恕字,如心!中國文字妙極了,智慧的符號。你看看這個字,什麼叫恕?與真心相應。什麼是真心?佛經上講得很好,「真心離念」,念是妄想。我們通常是用最淺顯的、最容易聽懂的跟大家介紹,就是起心動念。

  我眼看外面境界,看色、色相,耳聽音聲,這是自然的,六根跟外面境界接觸;眼耳鼻舌身接觸的對象是色聲香味觸。我們凡夫一接觸,馬上就起心動念,接著就是分別執著,好快好快,速度太快了,萬分之一秒它就完成,不是等一秒、半秒,不是的。像我們現在用的照相機的快門,一般是百分之一秒,二百分之一秒,五百分之一秒,千分之一秒,我剛才講的是萬分之一秒!根塵一接觸,萬分之一秒煩惱就跟著現前;跟著現前,恕沒有了。諸位要曉得,恕這個字是賢的意思,就是直善的意思。《孟子》裡面說得很清楚,「堯舜之道,孝弟而已」。「夫子之道」,孔夫子之道是什麼?「忠恕而已」。所以這四個字把中國古聖先賢,傳統教學的總綱領提出來了,四個字,孝、悌、忠、恕,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!夫子在《論語》裡頭二次說過,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你看看跟此地講的一道很接近了,一道是忠恕;在堯舜,一道是孝悌;在佛法裡,這一道就是至善,至道柔順。

  「佛佛皆同一直道故」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這個意思《楞嚴經》上佛也說得好。佛講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他的功夫這個中間沒有委曲相,沒有委曲相就是一直道。《楞嚴》是大乘,是了義經,我們現在學起來為什麼會這麼多困難?為什麼會像文殊菩薩底下講的世界、眾生,說法、調伏說了這麼多?這是什麼?這都是委曲相。為什麼還有二乘、三乘、五乘,還有這麼多說法?這個我們要曉得。眾生迷得太深,迷得太久,佛雖然給你講一佛乘,不能接受;不能接受,佛就要用善巧方便。

  譬如一個好老師,要把他自己的大道傳授給學生,真正遇到了,善根非常深厚,那很容易。像禪宗五祖忍和尚遇到惠能大師,這是希有難逢,遇到這麼一個人,上上根人!太容易了,幾句話他就明瞭了。你看看半夜三更叫他到房間裡面來,給他說《金剛經》,不到三分之一,惠能大師就契入境界。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惠能大師就表態,就契入了。一契入,五祖就輕鬆了,後頭不要講了。不但這部經不要講,一切經都不要講了,一通一切都通,一入一切都入,一切經論、無量法門,能大師就通了。

  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根性?沒有別的,就是我們剛才講的,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夠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有這個本事!不像我們,我們今天眼睛睜開看外面的境界,受它的誘惑。合自己意思的多看一眼,不喜歡看的,眼睛迴避過去,不想看他,這裡頭就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統統有,這不行!惠能大師沒有!他跟我們不一樣。如果跟我們一樣,五祖不要說一部《金剛經》,給他講百部經、千部經,他也未必能夠悟入。我們學佛學了一輩子,學了多少經論,還是不悟,老毛病還是天天犯。老毛病就是六根被外面六塵境界染污,你見色聞聲,你會起心動念,生歡喜心,生厭惡心,這就不行!如果學佛的人,人人都是像惠能大師一樣的根性,那太簡單,太容易了!那就是一道出離,不但出離十法界,出離根本無明。這是先把問題的大前提說出來,一切諸佛都是一道而得出離。下面提出問題了。

  『云何今見』,為什麼我現在所見到的,『一切佛土,所有眾事種種不同』,這一句是總說。清涼大師註解裡頭還有一段,我們把它念一念。「正顯問端中」,這有三段,問題有三段。「標宗案定」這是第一段,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。「謂佛佛所乘,同觀心性,萬行齊修,自始至終,更無異徑,故云一道,此理共許」,這個大前提是所有學佛的人都承認的。文殊菩薩在此地說出來,「唯以一道而得出離」,這個一道就是同觀心性,萬行齊修;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任何一門都圓滿含攝一切法門。

  譬如我們現在選的是持名念佛,你是不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,一個法門都不漏?這個念佛就是一道。不行!為什麼不行?因為你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的一門就不能夠包含一切法門;如果離妄想分別執著,真的,一門就是一切法門。可是這個道理、這個事情,我們凡夫不知道,文殊菩薩清楚,賢首菩薩清楚。他們兩個一問一答說給我們聽,讓我們在這裡聽聽他們的問答,明白了,省悟過來了。理可以頓悟,事須漸修,理頓悟沒錯,事實上我們的境界轉不過來。

  在中國佛教史裡面,確實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,只有惠能一個,惠能之前沒看到,惠能之後也沒看到。所以他告訴我,惠能大師是天才,我們不能學他,學不到!他知道我很喜歡看《壇經》,他搖頭:學不到!所以他老人家那時候介紹我,教我學相宗或者是學性宗,他說這二宗,知識分子入門比較方便。性宗要上根人,相宗中、下根人都行,所以特別建議我學法相唯識。我因為老師的介紹,我才開始涉獵相宗的典籍。

  相宗入門的書,《百法明門論》,論文不長,薄薄的幾張紙,像講義一樣,不好懂,看註解。《大藏經》裡面,古德的註解有六種,六種註解找出來看,愈看愈不懂。那再找今人,現代人用白話註解,法相我們從這兒入門。那個時候我們看現在人的註解,有唐大圓居士的,這也是方老師介紹的。唐大圓居士跟他很熟,他們是老朋友,唐大圓居士的年齡比他大很多,大十幾歲,抗戰期間都在西南大學教書,他們都是教授。他知道唐大圓居士研究唯識,出版了不少東西,都很淺顯,容易看,介紹給我。

  雖然涉獵唯識,可是對於性宗的典籍興趣很濃厚,還是放不下!但是老師很好,老師說佛經裡頭《華嚴》是無比殊勝。我讀《華嚴經》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愈讀愈有興趣。他介紹我,這本書是佛教概論,全部的佛法統統包括在其中。他說編得太好了,有理論、有方法,後面還帶表演,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是表演,做出來給我們看,這是全世界哲學書裡面最好的。方老師把這個當作哲學,這是早年我跟他學的時候,他稱為佛經哲學,至於典籍是教科書。非常讚歎《華嚴經》,我受他的影響很大。

  初學一定要有高人指導,我們才不會浪費時間。所以我在台中,就想方法慫恿我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,請他講《華嚴》。我帶頭,我邀了幾個同學,連我有八個人,我們聯名啟請,老師答應了。開講,我們非常歡喜!我在台中聽了一卷,第一卷,這一卷聽了之後我就明白了。他老人家給我開了頭,後面我自己可以學習,自己可以契入。這是以前我在他老人家會下奠定的基礎。我聽他講經有十幾部,我跟他學的只有五部,這五部裡頭沒有《華嚴》。第一部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第二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第三部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第四部《金剛經》,第五部《楞嚴經》,這是我在台中十年跟老師學的。我用這個基礎入《華嚴》,所以《華嚴》聽一卷,八十卷後面我都懂了,我能學也能講。所以,老師的教誨非常重要,一定得依教奉行,我們才能真正得利益。

  一道跟無量法門是一不是二,這是此地問題的中心。一般人他有分別、有執著,一不是多,多不是一,問題來了。文殊菩薩代我們問的,所以下面說了「云何今見一切佛土,所有眾事種種不同」。底下講,『所謂世界,眾生界,說法,調伏,壽量,光明,神通,眾會,教儀,法住,各有差別』,這一段是他正式提出來的疑難。疑難裡面「先總後別」,「所有眾事種種不同」這是總,「所謂」以下這是別。我們想想文殊菩薩所提出來的正合我們的意思,我們確實對佛法的看法就像文殊菩薩提的一樣。這個問題要不搞清楚,障道!不但果證上有障礙,入門都障礙。障礙你開悟,障礙你果證,怎麼修都沒有辦法進展,不能不知道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他問的,問話裡面前面這一段,註解裡面講,「前中謂因道既一,果應不別,云何現見佛剎等殊,為果異故,因非一耶,為因一故,無異果耶,若雙存者,即因果相違」。問的意思是在此地,這段前面我們介紹過了,對於老同修我想沒有問題,初學的確實是很難避免。好在《華嚴經》上,這些祖師大德們詳細給我們講解這樁事情。請看下面的文。

  「下別辨十事」,這就是舉例,舉出十樁事情。所謂『世界』,第一個是「界有染淨等殊」,這個界是世界;第二『眾生界』,眾生界就是裡面住的人,「居人善惡等異」,我們先看這二樁事情。世界,我們在前面「世界品」裡面讀過,世界實在講無量無邊!雜染的世界,像我們娑婆,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善惡混雜,這裡面有六道、有三途、有十法界,很多!可是清淨世界實在講也不少,就是一般大乘教裡面的說法,一切諸佛他自己的報土都是清淨的,我們常講的實報莊嚴土是淨土,我們凡夫見不到。也有諸佛世界純是淨土,換句話說,佛的世界裡面沒有十法界,沒有三途六道,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個例子。

  像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世界,在法界裡面不只是一個極樂世界,只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如是,其他諸佛也有淨土,也有像極樂世界純淨的。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勸我們求生他方諸佛的淨土?這裡面有二個因素,第一個因素,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跟極樂世界的緣很厚!到極樂世界不感覺到陌生,這個多麼歡喜!譬如像我們現在移民,這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國家,都可以歡迎我們移民去,到底去哪裡好?我們得打聽一下。那個國家裡頭中國人去得很多,我們移到那裡去不生疏,不感覺到陌生;十方剎土亦復如是。這是頭一個條件。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太多了!娑婆世界是個大千世界,不是指我們這個小地球。

  第二個條件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弘願不可思議;換句話說,條件很簡單,只要發菩提心,具足三資糧,一向專念,就能往生。這個條件,古大德常講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這三個條件人人都做得到,人人都具足,只要我們肯幹、想去,他真去得成!不像其他諸佛,不錯,是有淨土,那一定要修到心淨則佛土淨,這就難了;換句話說,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,諸佛、菩薩、祖師大德對它的讚歎,就是「帶業往生」,這是十方諸佛淨土裡面沒有的。帶業往生,我們就都有機會;如果不帶業,怎麼去得了!這是最殊勝的地方。

  為了這個問題,這大概總是二、三十年前,我初到美國去的時候。那邊有些同修對於淨宗有質疑,就是說「帶業往生」這句話是祖師說的,佛在經典裡頭沒有講帶業往生。那邊同修們很認真的發起查《大藏經》,查遍《大藏經》裡頭確實沒有帶業往生,對於帶業往生就產生懷疑,很多人不相信這個說法。有位老居士大概那時候八十歲了,退休的一位台灣大學的老教授,晚年學佛還念佛,聽到這個訊息他的信心就動搖了。周宣德老居士,跟我們老師是老朋友。我到洛杉磯,很難得,他到機場來迎接。從機場到我們下榻的地方大概是一個小時的車程,我們坐在車上,他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問我。

  他說:「法師,現在有人提出來,《大藏經》上沒有帶業往生這句話,那我們修這個法門還能往生嗎?」他的態度非常嚴肅,我看那樣子也很沮喪,我就跟他說:「既然沒有說帶業往生,那就不去,就算了!」他是沒想到我這個說法,就呆住了。不能帶業,不就算了!我看他那個樣子,我就告訴他,我說:「老居士,大乘教裡面有沒有講過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有沒有這個說法?」「有,這個有。」「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,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。」他一想,是!我說,那算不算帶業?他漸漸就明白了。「如果要不帶業的話,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,你去幹什麼?」這他才聽明白了。我說「哪個不帶業?觀音、勢至都帶業,只不過是帶業多少不同」。我說:「西方極樂世界,經上有沒有講到四土三輩九品?」「這個有,《無量壽經》上都講到。」我說:「如果不帶業,哪來的三輩九品?三輩九品,不過就是帶業多少不一樣。帶得多,品位下;帶得少,品位上。經上雖然沒有明文帶業往生,這些話能不能說它為帶業往生?」這他才笑起來,這個疑團算是解開了。

  我勸他一定要認真努力好好去念,那些人是妄想分別執著,一定要找原文。釋迦牟尼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好,「佛沒有定法可說」,我們要懂得佛說法的義趣,帶業往生在經上可以查到許多經文來做佐證,證明真的是帶業。但是淨宗的殊勝,祖師大德給我們說得很多,無比殊勝的是什麼?凡聖同居土,太殊勝了,它的四土在一起,不像我們這個世界,我們這個世界四土不在一起。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不同的頻道,它的四土是同一個頻道,我們四土是四個不同的頻道,四個不同的法界。所以我們凡聖同居土的人見不到方便有餘土的人,方便有餘土的人也見不到實報莊嚴土的人。六道是凡聖同居土,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,一真法界是實報土,這個大乘教裡頭講得很多,你要知道。

  我們煩惱習氣太重,世界確實就是一真,為什麼會有染淨這個事情?染淨是眾生業報變現出來的,這就是《華嚴》所講的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。識心裡面有善、惡、無記三種種子,阿賴耶裡面含藏著這三種種子。善的種子現的是清淨境界,不善的種子現的是染污的境界,這個道理很難懂。佛在經教裡常常提醒我們,境隨心轉,《楞嚴經》上講,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,外面境界是隨心轉的。我們的心善,環境就變得非常善、非常美;我們心不善,環境就變得險惡。

  萬法唯心,這個心就是起心動念,這樁事情近年來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,證明出來,這很難得。我們講礦物,礦物隨著人的意願它起變化,善念,確實它就很清淨、美好;惡念,它就顯得很醜陋,嚴重的染污。那是礦物,決定沒有心,它不會起心動念;不會起心動念,它有感應。眾生心!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,我們所居住的環境跟我們的意識、念頭關係太大了。中峰禪師在「繫念」裡面開示得好,「我心即是彌陀,彌陀即是我心,此方即是極樂,極樂即是此方」。這幾句話提醒了我們,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前居住的娑婆世界是一不是二。如果我們的心純淨純善,這山河大地,芸芸眾生都變成極樂世界;我們一念貪瞋痴慢,自私自利,極樂世界立刻就變成娑婆。一真法界裡頭原本沒有娑婆,也沒有極樂,那叫一真。一真是一心所現的,無量無邊染淨剎土,十法界依正莊嚴,是唯識所變,這個道理你不能不懂。

  世尊在經教裡面教菩薩,也教我們,心性是一,心現識變,心性是一;能現能變是一,所現是一,所變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不離法性。像我們前面舉古人的比喻,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,黃金可以做無量種類的形相。我單單看人家做首飾,我就看到將近二萬種不同的樣子,我從這裡頭體會到,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你要看它的本質,能現的黃金,一個,一千種不同的樣子、一萬種不同的樣子統統是黃金;黃金沒變,花樣變了,花樣是識變;識怎麼變,金的本質不變。所以法性不變,法相變,法相就好像金器、首飾,法性是黃金,永遠不變!性相是一不是二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那你就覺悟了,你就不迷惑了。金就是器,器就是金,金離不開器,沒有器,金就沒有了;器也離不開金,沒有金,哪來的器?是一不是二!《華嚴經》上講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我們就明白過來了。這一明白,疑惑就沒有了,不再起心動念;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

  所以要懂得佛在經上講的一道,你看是不是一道,一道就是講的黃金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染淨世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器。森羅萬象你說是不是一?從體上講是一。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好,法性,法性不是物質,法性沒有形相,所以《般若經》裡面常常用空來形容它。《心經》大家念得很熟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空是講的法性,色是講的法相。你把性相關係搞清楚,你念這個就有味道了。無量無邊世界,染淨不同,森羅萬象不同,法性相同。

  法性是什麼?《般若經》上三句話講得好極了!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,法性!這個才叫事實真相。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這個事實真相愈來愈清楚了。科學家也告訴我們,宇宙之間森羅萬象,把我們的眼睛搞得眼花撩亂。首先給我們說,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,在某種狀況之下,空間會等於零,沒有空間,時間也沒有,科學家到今天才發現!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,在經典裡面就給我們講過這個事情。

  《百法明門》裡面給我們說明空間、時間,我們今天講空間、講時間,佛經裡面講時分、方分;方是四方,方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空間,時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。你看它排列的順序屬於哪一類的?哪一種性質的?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、不相應行法,時間、空間都是擺在不相應行法裡頭。不相應行法總共有二十四類,這是裡面的二種。不相應行法就是說它不是心法,它也不是心所法,它也不是色法,色法就是物質,它不是物質。這個東西有沒有?有,雖有,不可得,我們今天的話叫做抽象的概念。所以,時間、空間是個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實,事實上沒有!三千年前佛就講得這麼清楚,講得這麼明白。

  時間沒有了,就沒有先後;空間沒有,距離就沒有了,沒有去來。極樂世界在哪裡?就在此地;忉利天在哪裡?忉利天就在眼前,就是!很不好懂!古人能夠體會到,那我們不能不佩服,真的五體投地!現在是科學技術發達,比較容易。你看沒有距離,我們今天用電視來看。電視擺在我們面前,美國這兩天颶風造成的災難,我們一打開電視馬上就看到。這就說明沒有空間,我們是用機械把空間界限打破。佛不是用這個,佛用什麼?佛用禪定。就是說這些抽象概念怎麼造成的,佛給我們講這是妄想分別執著,唯識!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阿賴耶是妄想,末那是執著,第六意識是分別,所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唯識所變。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自體,這個經下面賢首菩薩的解答裡頭會說到,沒有自體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講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說得太好了!

  我們果然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清淨心就現前。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本有!不是修得的。也就是說,你的真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佛法裡面常講法爾如是。現在有沒有失掉?沒有,決定沒有,本來有的決定不會失掉。現在不起作用是迷失了,因為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。本有的智慧德能,佛法講智慧德相(德是德能,相是相好),跟華嚴世界裡面所說的沒有兩樣。可是現在統統都不見了,不是不見,是隨著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變成現在這個樣子。就好像那杯水一樣,本來結晶是非常美好,現在因為我們起了惡念,起了雜念,好的結晶沒有了。現在我們看這個結晶是一塌糊塗,醜陋不堪,還是這杯水。從這個實驗當中我們能夠領悟到,沒改變!

  所以界,世界,在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圓教初住就住實報莊嚴土,就不是十法界了,真正的淨土!因為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法身就是法性土,他見到了。無量無邊的世界,因為他心清淨,他看世界全是淨土,自受用土,哪有不清淨的?他來教化眾生跟我們在一起,說老實話他住的是淨土,我們住的是穢土,我們染,他們淨,他不染。就像這杯水裡頭兩種不同的結晶,他看的是最美的結晶,我們看的是最醜陋的結晶。水有沒有善惡?沒有,它沒有分別,它沒有執著,但是它隨著外面境界起變化,同時可以有不同的變化。這就說明所有一切法沒有自性,如果有自性的話,它就不能夠隨一切緣同時起很多變化,不可能,沒有自性!

  同樣這杯水,一千個人看,一千個不同的樣子,一萬個人看,一萬個不同的樣子。江本博士告訴我,他實驗了十年,做了幾百萬次的實驗,從來沒有兩個結晶是相同的。當然,我們就是同一個人,前念跟後念不一樣,怎麼可能會有兩個結晶相同?道理就在此地。學佛的人、深入經教的人很容易懂,很容易體會,一般人就難了,就相當不容易體會。「世界」我們就說到此地。

  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裡頭,就是註解裡面提到的,他舉了例子,娑婆是染,這是很顯著的不同,極樂這是淨。世界還有大小不同,形狀、體性、莊嚴好多不同的,可多了!都不出我們所講的這個原理原則。他說小世界,像娑婆世界是小世界,為什麼?它只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他說如《法華》富樓那國,如一恆河沙三千世界量,比我們這兒大太多了,實在講沒法子想像。關於世界這些複雜,實際上前面我們都讀過,「世界成就品」,「華藏世界品」,那裡面講得詳細。

  第二講到「居人善惡等異」,「等」,大師註解裡頭說,「等取或唯地上,或有地前,或通此二,或三乘一乘等也」,所以等裡面含義就很多。我們現在只著重在住眾,我們這個世界,以我們現前的地球來說,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要知道愛地球!愛地球,你就不能不重視現在所講的環保,環境保護。在過去沒這個名詞,為什麼現在會出現這個名詞?科技發達之後,大家只相信科技,對於古聖先賢傳統的教誨疏忽了。用科技的方法求眼前的利益,隨意破壞了地球生態環境。生態環境一破壞,地球上的生態就失了平衡,問題就出來了。

  我們的思想錯了,想法錯了,看法錯了,我們做錯了,錯了就是惡。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隨順自然是最健康的,現在人不懂,中國古大德對這個是非常講究。譬如飲食,中國古人所講的,你所吃的五穀雜糧、蔬菜,一定要此地所生所長的,它養這個地方的人。你不能到別的地方去找,別的地方水土不一樣。那我們現在生活所需的都講求進口,吃外國的,愈遠愈好,吃新鮮的,不養人。我們吃了養分百分之百的吸收,是當地的,這個道理現在懂得的人不多。而且中國古人要求的很嚴格,三十里,中國里跟外國里不同,中國人所講的三十里大概是現在我們一般講的十五公里,頂多是二十公里,這個範圍。二十公里之外的,我們吃那個地方生產的東西,吸收的養分就要打折扣,不過折扣還不大,愈遠折扣就愈大;百分之百的養分一定是本地的,土產,最養人!

  我們看到鄉下這些種田的農夫健康長壽,現在人感到很驚訝,感到很希奇,他到底吃什麼?他吃的東西太簡單了。窮,外面來的東西他買不起,他就吃土生土長的,最健康,長壽;現在富貴人家吃的都是進口的,吃出一身毛病。有沒有認真去想過這個問題?而且居住在這個環境,最重要的是人心要善,你看《十善業道經》上佛教導我們的,不能不知道。

  世尊對龍王說,龍王是我們大家的代表,為什麼請龍王做代表?這裡面有個道理,龍、蛇善變!佛用牠來代表變化無常,表這個意思,代表善變。代表我們的社會,社會人心千變萬化,自己不能作主,所以用龍王來代表。我們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自己做不了主,千變萬化,就像龍蛇一樣。他講,「龍王,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世間苦」,這句話太重要了。一切世間,三途、六道、十法界,都苦!哪個人不希望離苦得樂?現在佛告訴我們說,「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世間苦」,這太重要了!這一法是什麼?就是十善。

  佛教導我們「常念善法」,心善;「思惟善法」,思想善;「觀察善法」,行為善,人在世間,非常重要是要做好人,要做善人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就是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告訴龍王這句話,你果然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你一生就過最高的享受。一生當中,仰不愧於天,俯不愧於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沒有傷害任何一個眾生,你說多快樂!古大德的教誨不是某個人的,就是跟法性相合,隨順大自然的原理原則,這是至善,止於至善,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人在世間一定要知道做善人,一定要知道做好人,快樂無比,身心安穩。所以我常講,害人之心不能有,防人之心也沒有必要,防什麼!人人都是好人,事事都是好事。佛經裡頭有兩句話,「時時是好時,日日是好日」,我續了兩句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防人的念頭沒有了,這才自在,才快樂!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