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三二卷)  2009/1/2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203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長者的《合論》。

  前面我們學到「發心之初,住佛種智家故」,今天我們接著看,「纔發心時,即於十方現身成佛,如初發心功德品自明,以是義故,於此十住位中,入初發心住者,住一切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,即五位通修,以初住及十地,不離一佛智慧境界故」,到這裡是一段。開頭這句話非常重要,才發心,問題是這個心能不能發得出來,這個心是什麼心?就是大家都知道的,叫菩提心,我們天天常念的要發菩提心,菩提心一發出來就成佛了。所以十住菩薩,初住就叫發心住,他發心就成佛了。發心,他所具備的條件就是十信修圓滿了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

  十信怎麼修滿的?我們非常羨慕,早年老師教導我,我是向他老人家請教,「我在方老師那裡知道,得到的信息,佛法好,無比的殊勝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有沒有方法能教我們很快就契入境界?」我的話提出來,大概老師看到我還是心浮氣躁,所以他一句話都不說,他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。我看著他是等他回答,等他老人家開示,恭恭敬敬的在聽,沒想到這麼一看就看了半個多鐘點,一句話都不說。小客廳裡非常嚴肅,我記得小客廳那個時候有五個人,我跟大師,還有大師一個副官在場,另外還有陪我去的敏夫人跟她的女兒。半個小時之後,我們整個心情定下來了,他才開口說有。我們聽到有,非常歡喜,也很震撼,心就一動,老師又不說話了,這時候大概停了五、六分鐘,說了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我們沒有老師那麼深的定功,這六個字聽到是似懂非懂,好像是懂了。我接著向他老人家請教:從哪裡下手?他又停了幾分鐘,告訴我:布施,從布施下手。

  布施是什麼?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。一般人只知道佛經典裡面常常所說的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我們也看過許多古大德的講解,而老師發明這個布施的意義是身心世界、世出世法都要放下,都要捨掉,為什麼?因為它是障礙,障礙我們明心見性,障礙性德。自性,大乘教裡面所說的自性清淨圓明體,這個體被什麼東西障礙?總的來說,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。這個道理深,我那個時候初學佛,老師沒有說這些,只教給我們布施財、法、無畏,通常說的,這個好懂。我們學了五十八個年頭,將近一甲子,現在我們曉得布施財、法、無畏不重要,要把什麼東西布施掉?要把分別執著布施掉,要把起心動念布施掉,記住,布施就是放下。為什麼這麼難?不了解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是什麼?事實真相是所有一切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

 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四十九年,你一定要記住,他講《般若經》講了二十二年,你看看四十九年,《般若經》講二十二年,差不多佔一半時間。從這個地方觀察,你就曉得佛法的核心是般若,最重要的部分。二十二年講般若,般若講什麼?般若就是給我們講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我們現在恰恰搞反了,無所有以為真有,畢竟空以為不空,不可得以為可以得,一百八十度的相反。這個念頭起來之後,自性清淨心它隨緣,什麼緣?就是你的起心動念,你起什麼心,它就現什麼相;你動什麼念,它就變什麼形。我們讀到《妄盡還源觀》豁然大悟,這是自性隨緣妙用德,四大類德用的隨緣妙用德。你說為什麼隨緣?沒有理由。為什麼沒有理由?因為它不存在,有什麼理由!它是虛幻的。《金剛經》讀的人很多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佛勸得多清楚、多明白。一切有為法,就是從實報莊嚴土到凡聖同居土全是有為法,有為是什麼意思?有生有滅,有生有滅是假的,不生不滅是真的。什麼東西不生不滅?自性不生不滅,性德不生不滅,自性的功能、作用不生不滅,《還源觀》裡頭講得多清楚。

  學佛沒有別的,是把你自己本有的智慧找回來。迷了,智慧變成煩惱,智慧變成妄想分別執著;覺悟了,妄想分別執著全是智慧,就是智慧的體、相、作用,就是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四種德行,是一不是二。所以我們要覺,我們要回頭。我們今天放不下,還是沒搞清楚,雖然天天聽,聽很多遍,好像是懂,其實沒懂。這個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我跟他老人家討論知跟行的問題,他就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。我們總以為行易知難,他給我們講知難行易。知,沒有放不下的;放不下,你不知,你知了哪有放不下的!你想想看,大乘教裡佛幾乎天天都在講貪欲是錯誤的,你為什麼還有慳貪?為什麼還有欲望?這自性裡頭沒有,惡業沒有,瞋恨嫉妒沒有,懈怠懶散沒有,愚痴也沒有,樣樣都沒有。這東西從哪來的?迷失了自性才發生的。雖然發生這些妄相,一定要曉得,這妄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不是真的怎麼樣?不理它就完了,你可別去研究它,你研究叫浪費你的時間、浪費你的精力,研究到最後一場空。

  所以佛教給我們,放下就沒事,放下就回歸自性,所有一切煩惱妄想統統變成妙慧。這個智慧起妙用,不礙自己的心性,它不障礙了,又能夠普度眾生,幫助那些還在迷、還在染的眾生回頭是岸,它起這個作用。這個信息老師只給我起個頭,我們搞了快六十年才搞清楚、才搞明白,這個時間不算長,六十年真是一彈指、一剎那。我們非常的幸運,這個幸運得自對經教的鍥而不捨,天天幹,沒有一天放鬆,所以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解悟。這不是證悟,真放下就是證悟,這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看得破,然後放得下。可是當年初教我的時候,他話是這麼講的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但是從哪裡做起?從放下做起,放下你才能看破,看破之後你才能真放下。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一切虛妄的愛憎,這都不是真實的,放下貪瞋痴慢,回歸到清淨心、平等心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你就入門了。入門之後,恭喜你,你就步步高升,你不會退轉。但是入門之後,你學習的,有很多人很快速,有很多人很慢,這樁事情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,總在遇緣不同。你所遇到的是真正的善友,遇到是好的環境,這個好的環境包括逆境惡緣,你有這麼多好的環境;你有智慧,無論在順境、逆境都幫助你自己提升,無論是善緣、是惡緣也幫助你提升,這個了不起,那你的速度就快了。如果在境界裡面,你還有分別執著,縱然你能保住不退,你的進度就很緩慢。古人用磨刀做比喻,刀是愈磨愈利,你嫌棄那個磨刀石,不願意在磨刀石上磨刀,那你就慢慢等著,你想要刀鋒利就不太可能。

  所以我們看歷事鍊心,看看善財童子他給我們做的好榜樣,什麼境界都接觸,聖人的、佛菩薩的境界接觸,造作種種不善、天天搞貪瞋痴慢的他也接觸,平等的接觸。這裡頭有個大原則,隨緣不攀緣。每位善知識都是經過人介紹的,介紹就是隨緣,不是自己去找的,自己去找這就攀緣,這個信息你要很仔細去體會。你看德雲比丘是他的老師文殊菩薩介紹的,海雲比丘是德雲比丘介紹的,每個善知識都有介紹人,都不是自己想我要去找誰,我要去,不是的。這裡頭有密意在裡頭,我們自己要細心去體會、去發掘,這裡頭有密意。心,我們講善財代表一個修行人的心,永遠清淨、永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等待機緣,那個來介紹的就是緣分,你就可以接觸。接觸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那就幫助你提升。特別是一些反面的示現,我這樣說大家容易懂,負面的,像勝熱婆羅門的愚痴、甘露火王的瞋恚,我們在現在的社會裡面常常見到。我們遇到了,那想想善財怎樣向他學習,我們就會了。順境裡面我們學到智慧,逆境裡面也增長智慧;善知識幫助我們提升,惡知識還是幫助我們提升。

  惡知識幫助菩薩提升,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樣,佛在修菩薩行的時候,修忍辱波羅蜜,遇到歌利王,歌利王是暴君,慘無人道,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,他遇到這麼一樁事情,冤枉!他用什麼態度?他歡喜接受,沒有怨恨,不但沒有怨恨,還有感恩,為什麼感恩?在這種狀況之下,忍辱度修圓滿了,就是看你的忍有沒有底限,沒有底限,圓滿了,沒有絲毫怨恨,而且發願報恩,我成佛了,頭一個來度你。釋迦牟尼佛成佛,第一個得度證阿羅漢果的是憍陳如尊者,憍陳如尊者就是前世的歌利王,菩薩說話算話,真的第一個度他。這叫什麼?這叫菩薩,菩薩在佛經裡面常稱為仁者,仁者是什麼意思?仁者無敵,沒有冤家、沒有對頭,仁者沒有敵人、沒有敵對的。再說得明白一點,仁者沒有對立的,你有對立就不仁,不是菩薩,菩薩怎麼可以跟人對立?哪有這種道理!我們要想學菩薩,要想真正做到菩薩,我也像個菩薩,不能對立。所以一切境緣要始終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覺,不攀緣,但是一定要隨緣,隨緣裡面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就對了。

  我們修淨土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上的經題要記住,因是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是因,果是「大乘無量壽莊嚴」,大乘是智慧,無量壽是德,莊嚴是相好。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那就曉得佛菩薩修行的祕訣,就是無論對人也好、對事也好、對物也好,生活也好、工作也好、跟大眾在一起相處也好,修什麼?修不染污,不染污就清淨;修平等,平等就沒有高下;修覺,覺就不迷惑,人家是真學佛,不是假學佛。如果大眾處在一起,對這個合自己意思生歡喜心,那個不合意思就討厭他,這就不行,這個你在日常生活、在工作、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天天是增長煩惱。我們中國古人有句話就說這種情形,說凡夫,「知事多時煩惱多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,你在境界裡生煩惱,不生智慧。學菩薩的人他生智慧,他不生煩惱,善人讚歎他、恭敬他,他不生驕慢;惡人毀謗他、侮辱他、陷害他,他不生怨恨,這叫修行,這是菩薩,這是我們要學的。

  尤其在現前這種社會,對修行人來說沒有一樣不好,太平盛世好,世界混亂也好;我們生在全世界混亂的一個時代,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,史無前例,我們生在這個時代。這個時代好在什麼地方?好在時時刻刻都在警惕我們不可以離開菩薩道,要在菩薩道上天天提升自己。不但要提升,說實在話,還要剋期取證,剋定日期。譬如我們想三年,三年之內我一定要達到什麼樣境界,我是不是真的能夠在順境裡面不起貪戀,在逆境裡面不起瞋恚,我要是不接觸順境、逆境,我到哪裡修?沒地方修。所以在這麼多年當中,有些同修跟我時間久的你看到,這麼多年來,我對於那些毀謗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,甚至於陷害我的人,我都感恩,我知道提升自己,我不會墮落。

  我對於這些人是不是有意去遠離他?沒有,一切隨緣。遇到之後我格外恭敬他,為什麼?他確實幫了我的忙,要不然怨親平等到哪裡修!你的清淨平等覺是怎麼樣養成的?是怎麼修成的?要靠這些境緣,要靠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;你要是離開這個,你沒地方修。所以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體會到,是真的不是假的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示現教我們這樣看不慣,那樣看不慣,那個人正是菩薩來磨鍊你的,因為什麼?你煩惱太重了,看你能不能禁得起磨鍊。你要是把你自己的磨鍊設下界限,不能超過這個界限,那你就不能成就,你的界限是人天,你就不能超越人天;你的界限是須陀洹,你就不能證二果。沒有界限,不斷向上提升,無止境的向上提升,這才好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在《華嚴》學習期間當中,真的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《華嚴經》的十信位菩薩就是我們現在的程度,我們一定要好好認真學習。從初信到六信,在六道裡頭,沒出六道。初信位是在人間,我們現在得人身,我們能不能進入初信位?是決定可能的,只是你自己不願意就沒辦法。總要記住,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一步登天,他到什麼境界?他到初住以上,就是才發心時,即於十方現身成佛,惠能大師到這個程度。我們跟他比,我們在第一層,像在樓上,我們在第一層,他在第十一層,他能夠一步踏到第十一層,我們一步踏在這一層做不到嗎?怨親平等就做到了。我們今天的怨親不平等,親,非常親愛,難分難捨;怨是誓不兩立,見面都不喜歡,你看,這是嚴重執著。

  所以多少年來我常常勸自己,也勸勉我們同學,我們參加國際和平會議,也是拿這個原理來勸勉大家。我們從事和平工作的人,首先要把內心深處對一切人的對立、對一切事的對立、對一切萬物的對立放下,沒有對立。沒有對立,頭一個得的好處,自己身心和諧,用個俗話說,健康長壽。中國的《易經》不是講別的,就是講健康長壽,健康長壽先要求得身心和諧,然後我們能夠跟萬物和諧、跟宇宙和諧,終極的目標是天人合一。跟大乘佛法講得很像,沒有大乘佛法講得那麼詳細、講得那麼深刻,學了大乘佛法再去看《易經》就很容易懂,一點都不難,養生之道。

  一定要讓自己在這一生有所成就,我們只要踏到第一個位次,這是真正初信位的菩薩,念佛求生淨土有把握,決定成就。生到極樂世界,那你的地位就超過惠能大師,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,就超越了,從一地就超到十一地,為什麼?這是真的,在這上努力是一點不假。搞世間名聞利養就錯了,不但搞世間名聞利養錯了,搞天上名聞利養也搞錯了。到那個時候,真的,忉利天主、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,你不會再放在心上,請你去幹你也不幹,你把這些事實真相真搞清楚、徹底明白了,這個事情重要。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沒搞清楚,這一生有幸得人身聞佛法,遇到《華嚴》、遇到淨土,這個太稀有、太難得!有這種緣分,只要自己肯幹,這一生目標、方向、宗旨絕不改變,那你就成功了。

  才發心就是起心動念才放下,這一放下,真心就現前,也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就現前。清淨是自性之體,圓明是它的作用、是它的德相,圓是德行、相好,明是智慧,都從清淨心裡面顯現出來。心不清淨,德就沒有了,德變成煩惱,智慧就變成邪見,這是愚痴。怎麼說即於十方現身成佛?自自然然的與十方世界感應道交。這句話實際上就是說,只要起心動念放下,天人就合一了。中國人講天人,實際上的意義比這個廣得太多,這一放下,跟遍法界虛空界合成一體、一身,這個身叫法身。一身一體,一心一智慧,這個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念過很多,佛常講,長者在這篇裡面,這句話也講好多遍。我們問題就是不肯放下,所以雖然佛把這樁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我們好像也聽懂了,看破了,不肯放下,我們是停在這個狀況之中。不肯放下怎麼辦?佛多說,我們多聽,遍數聽多了,它就起作用。起什麼作用?不知不覺自然就放下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你看破再升級,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所以他跟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自自然然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像觀世音菩薩所講的三十二應身。這個諸位要知道,三十二是類別,三十二大類,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真的可以說無處不現身,無時不現身。他現身起的德用決定是這四種,就是《還源觀》裡面講的四德,決定是隨緣妙用。隨緣妙用,我們換句話大家就好懂,隨緣不變,決定不改變他的清淨平等覺;或者我們現在講的十個字,大家更清楚,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絕對不會變的,永恆不變,隨緣裡頭有這個東西。這是什麼?真心,真心不變,能隨一切緣,能現一切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應該跟他說什麼法那就說什麼法,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

  這個隨緣不是自己「我要想現」,不是的,眾生,眾生他想什麼,示現跟他想的是一樣的,這叫隨緣,不是攀緣。我剛才講,連五十三參都是隨緣,善友是老師介紹的。現身,無論現什麼身,決定是給眾生做好樣子,「威儀有則」,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,不是給他做壞樣子,給他做好樣子。「柔和質直」,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,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看眾生的現相都粗暴無禮,讓人接觸到感到很不舒服,那菩薩所做的是什麼?柔和,處處表現和顏悅色,化解粗暴;現在人心虛偽,質直就是至誠,菩薩示現的是真誠心。末後一句「代眾生苦」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代眾生受苦,做出典型給大家看。

  「如初發心功德品自明」,初發心功德品在下面,到底下這一品經裡面就會講得很詳細、很明白。「以是義故,於此十住位中,入初發心住者」,這就是初發心的菩薩,我們常說的,起心動念剛剛放下就是初發心的人,發心住的菩薩。「住一切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」,我們現在是解一切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,我們現在能理解,理解得還不夠深刻,理解得還不夠清晰,為什麼?我們的心沒發出來。如果你理解,理解是看破,你理解這個事實真相夠深刻、夠精細,你那個心馬上轉過來了。我們現在怎麼辦?不要著急,著急沒用處,愈急愈糟糕。急是煩惱,煩惱不能解決問題,怎麼辦?薰修,經教的薰修。我薰修得不夠!天天學習,天天薰修,再加個幾年,也許你真的就明白,你的菩提心發出來了。

  我們不是上上根人,這就是從前我三個老師,三個老師好像他們是見過面,但是沒有深交,見面什麼?在一般聚會當中有機會見面,沒有深交。可是他們教導我的叫異口同音,不能不信,方老師、章嘉大師、李老師都跟我說:「你不是上上根人,你不能學惠能大師,你不能學他,你學不到,你是中下根性,要從教下一步一步向上提升。」也就是說,像爬樓梯一樣,一層一層你愈爬愈高,你要走這條路,不可以像惠能大師。惠能大師是一步登天,他有這個能力一下就能上去,是好事情,那畢竟是太少了。他告訴我,「惠能大師以前沒有一個,惠能大師以後到今天也沒有發現第二個,這是特殊的案例。」說明理上可以,事上不行,事上我們得按部就班,一步一步往上去爬。他教的這個原則好,為什麼我們放不下?我們沒看破,現在我們看得也差不多了,也將近到看破那個程度,也慢慢接近了,還得加功。這個問題還得常常提出來討論,一定要到我們哪一天自自然然、不知不覺的放下,沒有了,那功夫成熟了。

 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,接受磨鍊不拒絕,順境來不拒絕,在這裡頭鍊不生貪戀,順境不生貪戀,逆境不起瞋恚,所有境界裡面都是修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不在境界裡修成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方老師拿著《華嚴經》告訴我,他對於佛法佩服到五體投地,人家是真實智慧表演做出來給你看,善財童子是做出來給我們看的。善友給他介紹,互相介紹的境界,真的有善有惡、有順有逆,善財不拒絕。那我們遇到絕不迴避,善緣不迴避,惡緣也不迴避,為什麼?這就是我們鍛鍊的境界現前,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面是往上升還是往下墮落?這個與境界不相干,這是自己的事情。境界可以幫助我們提升,也可以幫助我們墮落,提升、墮落的權不在境界,在自己,懂得這個道理就沒有問題,決定不能怪別人,別人沒過失。

  所以中國老祖宗的教誨高明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所有一切的問題都在自己,你反省回頭,你才能找出答案。如果一昧向外面去找,你永遠找不到,所以向內才能有出路。佛法稱為內學,佛法就是徹底回頭、徹底的反省,反求自己的一種教學方法。這也不無道理,也不是沒有道理,因為我們迷失自性這是向外追求。佛法告訴我們向外追求很辛苦,而且一無所得,你什麼都得不到。而自己自性裡頭是樣樣圓滿,樣樣具足,真實不虛,我們全走錯了路。所以它教你回頭,教你反省,教你向內去求,你自性裡頭有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才藝、無量的福報,你向裡面發掘不盡,所謂「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」,外頭沒有,外面是假相。就是連快樂、法喜都是在裡面,不在外面,外頭沒有,外面只有苦,哪有樂!自性裡頭才真有樂趣,這說得多好,說得多圓滿,讓人聽到真是心服口服。你要離苦得樂,苦在外頭,樂在裡頭,你把外面捨掉往裡面追求,苦就離掉,樂就得到了。這一回頭,就住一切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,這句話全是自性。

  長者接著說,「即五位通修」,五位要記住,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等覺叫十一地,通修,一修一切修,一切修就是一修,一即一切,一多不二。「以初住及十地,不離一佛智慧境界故」。法身是一體、一心、一智慧,前面我們讀過「力無畏亦然」,力是能力,經上舉十種叫十力,四無畏,沒有一樣不具足,樣樣都具足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特別強調的是「一佛智慧境界」,《華嚴經》上佛為我們說出十種智明,我們念佛人在迴向偈裡面常常念到,「願得智慧真明了」,這就是智慧明瞭。智慧明瞭那個境界是無量無邊,也是沒有止境的,佛在教學當中把智慧明瞭也舉十個例子,十代表無盡,所以說十種智明。經上的大義是這麼說的,「智明者,智慧明了也,謂以十種善巧之智,明了通達一切眾生境界,教化調伏,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覺也」,這是總說。你看這多麼重要,這些話正是以我們現前眾生境界來說的,針對我們來講的。

  下面說十種,第一種,「知眾生業報智明:謂菩薩以善巧智明,了達一切眾生造諸惡業而受苦報,是名知眾生業報智明」。佛說這些事情,實在講,在一切大小乘經論裡講得太多了。眾生為什麼受這麼多苦?我們細心去觀察這個世界,哪個眾生他享樂不受苦?大概一個都找不到,所以佛說三界統苦。歸納起來說,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有八苦,就是八大類的苦,前面四種是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的,生老病死誰能夠避免!生很苦,父母很苦,特別是母親,嬰兒自己也很苦,佛在經典上的形容如同親歷其境,我們讀了之後不能不佩服。釋迦牟尼佛怎麼知道的?我們自己生的苦都忘得一乾二淨,他怎麼還那麼清楚,他都能說得出來?坐胎時候受的苦,把這個胎比喻作監獄、地獄,叫胎獄,十個月坐胎就像在地獄裡受罪一樣。地獄裡我們曉得所謂是度日如年,我們人間看起來他是坐胎十個月,他自己感受的時間太長了,這是生苦。生之後免不了慢慢的會衰老、會生病、會死亡。死亡苦,你靈魂脫離身體那時候離開的那種痛苦,佛在經上形容猶如生龜脫殼,像活的烏龜,你把牠的殼拔下來,人靈魂離開身體就像那樣的痛苦。經過這麼大的痛苦,所以許多事情就忘記了,記憶失掉了。這種情形我們能夠理解,有很多聰明的兒童生一場大病之後,他的聰明、記憶能力大幅度的衰退,這種情形我們常常看到。當然這多半還是生理上的障礙影響到心理。

  要照佛法理上來講,一切眾生聰明才智是平等的,為什麼造成不平等?是你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,每個人妄想分別執著不相同,那就是業報。你的真心做不了主宰,妄心做主,妄心所造的是六道輪迴。妄心所造最殊勝的是四聖法界,那些人是佛的好學生,都能認真依教奉行,所以他們學佛學得很像、很到家,學得很入味;六道裡頭不行,六道裡頭業障習氣太重,誠意不足,信解行都不能夠圓滿,所以怎麼比都比不上四聖法界。我們知道這種情形,應當常常生慚愧心,人真正有慚愧心,有懺悔的意思,那就像宗教裡面所說的,這個人得救了,他具備得救的條件,他真想回頭。前面我們講三種緣,苦受盡了,想回頭了,「苦盡甘來,樂極生悲」,還得要苦盡甘來,慢慢他覺悟了。所以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他有次第,首先幫助我們斷惡修善,為什麼?培養我們的善根,有善根你才有緣分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,沒有善根不行,不是佛菩薩不來,是你自己沒有感。諸佛菩薩純淨純善,我們跟諸佛菩薩有沒有感應?有,感應不明顯,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的誠敬心不純,裡面摻有雜念,所以有感不是沒有感,但是不純不淨,效果就不是很殊勝,道理在此地。

  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,一切惡裡面最嚴重的兩條,一個是財,一個是色,最嚴重的兩條。這兩條你能夠放下,其他的就容易了,不難,這兩條最難。所以佛的戒律,根本戒裡面對這兩條就非常重視,布施斷貪欲,教我們要放下;根本戒裡面教我們斷淫欲,這是救自己,這裡面的道理,中國《黃帝內經》講得最清楚,毀滅自己的身心、智慧,為什麼要斷,理由說得清楚。不殺生是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,你的冤親債主從哪來的?多半從殺生來的,這不能不曉得,所以我們要改邪歸正,要回頭是岸。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,那你就要守住不殺生、不偷盜,不跟眾生結冤仇。偷盜是什麼?佔別人的便宜,我們還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,這個念頭叫盜心,雖然沒有行為,你有這個念頭,在大乘戒裡面你就犯戒了。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,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,小乘戒裡面你沒有犯戒,你有佔人便宜的念頭,但是你沒做這個事情,不犯戒;可是大乘不行,大乘有這個念頭就犯戒,所以大乘戒難持,小乘戒容易,這不能不知道。淫欲是害自己,當然有時候也牽涉到其他的,也會害人,最重要的是害自己。

  但是殺生、偷盜害人,害人就跟人結冤仇,所以冤親債主一大堆就這麼個道理,從哪裡來的?造的業報!沒有學佛之前,不知道這事實真相,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是很厚、是好,但是沒有佛法做得那麼乾淨,傳統裡面講老人還是要吃肉,不吃肉營養不夠。現在我們曉得,營養不是夠不夠,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心裡想不夠就真的是不夠,念頭主宰一切;你以為素食夠了它就夠了,它就沒事,這就是佛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,看我們怎麼想法。想錯了,我們就會做錯;想正了,那我們一切都做得很純正。素食還是有好處,我很幸運,一開始學佛,我對這個事情就明白了,所以我學佛大概半年,我就發心吃長素,我的素食到今年是五十八年,身體健康,沒有絲毫影響。一般人講,年歲老的不吃肉恐怕營養不夠,這句話是不可以相信的。你說不能相信,醫學裡面有數據來做證明,它是拿得出數據、拿得出證明來的。為什麼?因為那些人他的念頭裡頭不吃肉營養不夠。我們這些吃素的人、學佛的人沒有這個念頭,沒這個念頭都夠了。

  在近代的科學才發現人的念頭力量太大了,念頭確實主宰一切,對一個人身體健康關係太大了!我們在國內、在國外,在農村裡面看到很多老人八十多歲、九十多歲,甚至於一百多歲,他還在工作。我在澳洲住在昆士蘭,我們附近有個小鎮是在鄉下,我去過二、三次,那裡面的老人八十歲以上,一百多歲的還有好多個,他們還自己開車,還自己下田去種五穀雜糧,很健康,生活相當貧苦,他哪有好東西吃!沒有。這些農夫確實日出而作,日沒而息,他的生活很規律、很正常,可以說除了種植以外,沒有值得憂慮操心的事情,我想這應該是他長壽最主要的原因。我們學佛最明顯的也就是這一點,我們得到這個受用,我們知事少了,對社會世間的事情與自己不相關的,我們放下。所以現在像社會大眾傳媒,電視我們不看,幾十年沒看過電視,電影、戲劇、廣播、報紙、雜誌統統拒絕了,知事少時煩惱少,認識人多了就是非多。我們講經利用網路、電視,所以認識我的人很多,我不認識他們。很多同學你們都知道,我不接電話,我沒有電話,給諸位說,現在那些手機功能很多,我都不會用。我也不看信件,所以大家也不要寫信給我,我都不看。如果有問題,你們可以把問題提出來交給香港佛陀教育協會,我們每個星期五來解答。生活愈簡單愈好,愈清淨愈好,這對身體健康有幫助,所以該放下的一定要放下。

  我每天除了講經之外就讀經,這些年來跟世界上許多宗教交流,所以我除了讀佛經之外,還要看看其他宗教的經典,跟他們交流的時候,我們有經典理論的依據共同學習,才能真正達到世界宗教是一家。希望宗教能夠團結,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,恢復安定和平。這個事也是我們自己本分之內的事情。這麼多年來,我們殷切的期望這個世界上能夠出現一個世界宗教大學、世界傳統文化大學。宗教大學是團結宗教的,其目的是真正做到宗教是一家,每個宗教可以在大學裡面成立一個學院,不同的宗教我們是同學,院系不相同。多元文化大學目標是團結族群,我們知道世界族群也是一家。在佛法裡面講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,這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得非常透徹,所以宇宙是和諧的,世界是和諧的,不應該有衝突。藉文化大學我們來研究探討各個民族傳統的文化,有很多族群沒有文字,但是他有傳說,這些傳說歷史、他們的生活習慣、他們古老傳統的神話、傳統的醫療,那裡頭都是智慧,應該好好的珍惜、整理、保存、發揚光大,這非常有意義。這就是《華嚴經》的精神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

  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,苦,譬如現在金融風暴,大家在經濟上感受到苦難來了,苦從哪來的?也有同學告訴我,世界上有幾個所謂鉅富,擁有億萬財富的人,這個金融風暴來了,他受不了,自殺了,聽說有好多個自殺。他們所擁有的財富不是普通人能夠相比的,他為什麼要自殺?原因在哪裡?科學家告訴我們,甚至於聯合國也都發出信息,世界上這些災難聽說還很多,金融危機接著聽說有糧食危機、有能源危機,地球溫度不斷的上升會造成許多的危機。南北極跟一些高山上的積雪,估計十年到三十年之內統統溶化掉,高山積雪是許多大的河流的源頭,這些河水估計養活二十億人,如果這個水源斷絕,這些河都枯乾,這二十億人怎麼生活?佔世界上人口三分之一。這個問題經過聯合國跟科學家提出報告,都是有數據證明,如果得不到環境的改善,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。

  如果我們常常能把這些事情多想想,它會幫助我們勇猛精進,不精進不行,會幫助我們認真學佛,幫助我們在三十年之內一定要成就道業。三十年時間還太長,災難三十年之後形成,希望我們十年就能夠成就道業,那這個災難與我們就不相干了。所以這個逆境可以刺激我們,讓我們趕快回頭。我們在生活當中冤親債主多、惡緣多,也是一個逆增上緣,不生瞋恚,感激的心。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知道怎樣長成,怎樣利用這個環境提高自己的警覺心,逼迫自己非用功不可,不是壞事。所以我們要相信人人是好人,人之初,性本善;事事是好事,都是幫助我們提升的,幫助我們回歸自性。所以一定要注意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善惡果報分明,苦樂差別很大,都是自作自受,與外面人毫不相干。這是說的現前社會現象。

  再看第二段,「知一切境界寂滅智明:謂菩薩以善巧智明,了達世間一切境界清淨寂滅,無諸雜染,是名知一切境界寂滅智明」。這一條所說的看破不是凡夫,他也說得很清楚是菩薩,不是凡夫。菩薩有這個能力看破世間,前面第一個是看破世間眾生相,看的是事相,這一段看的是什麼?是理體,事之理,相之性,是清淨寂滅,沒有雜染,為什麼?《金剛經》在大乘佛法裡面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,它給我們說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存在的時間是「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你要這樣看法就對了。佛在當年講經說法,就一般社會大眾能夠理解的做比喻,用夢幻泡影做比喻用得最多,用露水、用閃電做比喻也說得不少。閃電的時間短暫,比喻念頭所現的相。露水是比喻相續相,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住世幾十年,確實像露水一樣,這要知道,幾十年時間一彈指就過去了。一念就像閃電一樣,存不存在?不存在,這個你會覺悟,念念相續你就迷了,你就不知道念念都不存在。我們在大乘教裡面看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,我們就完全明白了,明瞭事實真相全是假的。

  所以事相上有六道、有三途、有染淨、有善惡、有苦樂,在理上講、在性上講完全沒有。如果你從相上見到理,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?常寂光淨土。這個道理我們也常常在回味,常常在學習,我們今天的學習用什麼?用屏幕,網路的屏幕、電視的屏幕,你看它這個東西是真的是假的?前面講的眾生造作諸惡業而受苦報,造善業得善果是我們屏幕上的現象,看到的是現象,第二段講的一切境界寂滅,那是我們單單講屏幕。屏幕有沒有東西?沒有東西,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。不現相的時候沒有,現相的時候有沒有?現相的時候還是沒有,與它絲毫不相干。又像一面鏡子一樣,鏡子照萬物,鏡子裡頭有沒有東西?沒有東西;雖然照見,鏡子染不染污?一絲毫不染污。所以從鏡之體去看,清淨寂滅;從裡面現象看,十法界依正莊嚴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理事是一不是二。所以相不能說有無,屏幕也不能說有無,你說它沒有,它能現相;你說它有,那個相是假的,絲毫不染著。現實環境亦復如是,天天照鏡子,天天看屏幕,回過頭來看現實環境,是一不是二,我們就容易覺悟。幫助什麼?幫助你放下,幫助你回頭,幫助你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就是本來是佛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