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二五卷)  2004/10/31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325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二首,我們還是要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諸法無作用。亦無有體性。是故彼一切。各各不相知。】

  昨天我們看到清涼大師《疏》裡面的「正答」,我們學習到虛妄緣起略有三義。今天接著來看這一段文,因為這段文的意思很深,不太好懂,我們先把文念一遍。「是故虛妄緣起,略有三義。一由互相依,各無體用,故不相知。二由依此無知無性,方有緣起。三由此妄法,各無所有,故令無性真理,恆常顯現」。這講緣起,緣起大師在前面加了個虛妄,這就是真相,諸法實相,是如來、法身菩薩果地上的境界,十法界裡面都沒有的。不但是六凡不知道,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、聲聞、緣覺也是聽聞而已,沒有實證。證入那就是法身菩薩,真正覺悟,佛法裡面稱為正等正覺;聞而能解但是沒有證得,這算是正覺。我們可以說四聖法界是屬於正覺不是正等正覺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正等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位,究竟圓滿佛,那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這個境界是正等正覺的境界,這是我們要搞清楚的。你看看在十法界裡頭講緣起不加虛妄,在正等正覺法身菩薩,緣起也是虛妄,這才叫事實真相。為什麼?略有三義,第一個是由互相依。佛在大經上給我們講世出世法任何一法,在我們現前來說,一根小草、一條線、一絲一縷,一條線這是微不足道,無量因緣,不單純,無量因緣。那通常講四緣生法是把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。因緣是互相依存的不能獨立,互相依存,所以各無體用,故不相知。

  為什麼叫虛妄?記住前面有一句話說「並皆速滅」。這一句話千萬要記住。你如果真的體會到並皆速滅,文殊菩薩所問的,你完全通達明瞭。並皆速滅就是《中觀》裡面講的「不生不滅」。一切法不生,哪來的滅?既然不生,怎麼會有?所以《般若經》上的總結,世尊講般若二十二年,總結的經文就在《般若心經》,玄奘大師翻譯的二百六十個字,那是二十二年世尊所講般若的總結。我們從《心經》上再把它省略,結出來十二個字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《心經》最後說「無智亦無得」。因為一切法沒有體用。這個現象很難明瞭,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說過多次,不是沒有說過,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。此地覺首菩薩也講了四種比喻,後面在偈子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用比喻來說明諸法無作用,無體性,不相知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實際上在讀書的時候(抗戰期間),那時候很不容易!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,我有一個照相機,小照相機,那個時候用的底片還是玻璃板,硬片,現在講叫軟片,現在膠卷是軟片,我用過硬片的,玻璃板硬片的。這現在都見不到了,古董店也許可以看得到。年輕的時候喜歡玩這些東西。以後在台灣也有一個機緣,有人送我一套八米厘的電影攝影機,送給我一套,有攝影機,有放映機,還有剪接的機器。所以我對這些東西也都很內行,我自己能拍,自己能夠剪接放映。這些東西對我在《華嚴經》上學這樣的經文就很有幫助,我一看這經文我就懂。因為這小的電影機拍攝的時候,一秒鐘二十四張,那每一張就跟幻燈片一樣,二十四張,放的時候速度相同。所以在這銀幕裡面顯的這個相就跟電影院裡的一樣。它是大的,我這是最小的。

  放映的時候放映機鏡頭一打開,這一張幻燈片映在銀幕上,立刻鏡頭就關起來,再打開來第二張。你們想想看,在一般講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是相續相,相續相是隨順世間所說的,嚴格的講相不相續?不相續。前面這一張幻燈片不是後頭這一張,前面沒有生到後面這一張,後面也不是前面這一張,它怎麼會相續?這就說明它不相知,說明它無作用,說明它無體性。它的速度太快,正是佛在《楞嚴》上所說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這個鏡頭打開,畫面照在銀幕上,當處出生,隨處馬上就滅了,鏡頭一關就滅了;第二張鏡頭打開,那是個新的畫面,立刻又滅了。我們從這想張張都是這樣的,前一張不是後面一張,後面一張不是前面那一張。所以說相續,這是方便說,方便是般若。中下根性的人他能懂,他會接受,他點頭。實際上是不是真相?不是。

  佛給我們說法,說法也是方便。真實說能不能說得出?說不出來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還是方便。那真實法到底是什麼樣子?佛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好,那真的是真實說,叫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、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這四句話講得好!那是真相,那才叫諸法實相。在哪裡?就在面前。我們為什麼見不到?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為什麼他們能見到?他們不起心,不動念,不分別,不執著,所以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。眼見如是,耳聞亦如是,鼻嗅舌嘗,身觸意知,無不如是,妙極了!這法稱為妙法。那我們凡夫為什麼見不到?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就是無明,你起了無明。起了無明,真相就失掉。真相在你眼前,你怎麼失掉?你的六根沒有正用。這個意思要懂得,眼正用是見性見色性,不是正用是什麼?眼識見色塵。佛在楞嚴會上所說的開示,交光法師的註解,叫《楞嚴正脈疏》。他說得好!

  佛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「捨識用根」。古大德註《楞嚴》,差不多都是依據天台的三止三觀來解釋《楞嚴經》裡面的「奢摩他,三摩,禪那」。唯獨交光他的看法跟古大德不一樣,三止三觀還是用的意識。而《楞嚴經》上確確實實十番顯見教導我們捨識用根,不要用眼識,要用見性,用見性見你就見到事實真相,你才見到一切諸法無體用,一切諸法不相知,你真正見到事實真相,你不迷。如果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你見不到真相。交光大師講的是對的,正確的,沒錯!但是難懂。我們用電視這個現象來解釋,諸位細心去體會能夠體會到幾分。縱然不能契入,你能夠得到正解。契入是入境界,境界雖然不能入,我理解得不錯,我知道諸法沒有體性。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並皆速滅,能所都不存在。這是真的事實真相,哪來的能所!

  這一切法?佛有一句話說得妙極了,「法爾如是」,這話是本來就是這樣的。只要你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就見到,你就契入。入什麼?入不二法門。所以這一起心動念,二法!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能現所現二法,能變所變二法。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二法,落在意識裡頭去了。怎樣能不落在意識,那才叫高明。文殊菩薩所問,覺首菩薩所答,不落心意識,難就難在這裡。所以覺首菩薩答的「我如其性答」,稱性而說,完全說的事實真相。這種在世法裡面是高深的哲學,真正能幫助一個人淨化!我們常講純淨純善,儒家講本性本善,契入到這個境界。

  所以我們實實在在,這裡比喻雖然好,我們用電影的放映,影片快速的在更換,用這種比喻仔細去觀察,前一張不是後一張,後一張不是前一張,並皆速滅。並皆速滅就是沒有體性,沒有作用,所以各各不相知。這是講現實環境就是這麼回事情,現實境界裡面那個速度之快,真叫不可思議!電影我們知道一秒鐘二十四張,慢動作是十八張,快的是二十四張。那我們用《仁王經》上,還是佛的方便說,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。佛說一個年輕強壯身體非常好,彈指彈得快、彈得有力,彈得速度快,舉這個例子。像我們這個快速彈的話,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,用我這個速度一秒鐘彈四次。四乘六十乘九百,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,那就是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。好像我們電影放映機的鏡頭,一秒鐘它的開關二十一萬六千次。你要記住現在我們看的電影是一秒鐘二十四次,要加一萬倍,你怎麼能知道外面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?

  我們動個念頭,我們說一句話,我們用底片來換、幻燈片來換,不知道換了多少個、多少片?一秒鐘換二十一萬六千片。我們一個念頭就算十分之一秒,應該差不多。十分之一秒已經換了二萬多片了。二十一萬的十分之一是二萬多片。這是方便說,真實說?真實說億萬分之一秒,所以我們念頭才動,這個畫面已經更換至少十幾萬張。所以你只「想」的時候,那個想已經早就不存在,再也不會回頭。這個現象我們在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,他這個工作已經做了十年,看水的結晶十年,看了無數張畫面,他告訴我:沒有一張兩個畫面是完全相同的,沒有。幾十萬片的畫面擺在面前,沒有一個相同,各各不相同,各各不相知。

  所以大乘教裡面佛方便說。方便說我們容易懂,真實說不懂。可是大乘菩薩、大心凡夫入佛知見,見解同佛。那就是什麼?我在前面說過大乘經念多,佛所講的這個能懂、能接受,能肯定承認佛所講的是正確,我們自己並沒有入這個境界。入這個境界,那就成佛了。宗門裡面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所謂見性就是入這個境界,你自己真的證得這個境界。我們現在是解,了解這個境界,我們沒有證得,就是佛知佛見。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還是會起心動念,妄想分別執著少,大幅度的減少,所以跟一般人來比較,我們的心清淨,妄念少;跟法身菩薩比,我們的妄念就太多太多,他沒有妄念。他沒有粗的妄念,他有很細微的妄念。這個細微的妄念我們無法想像。

  也就是說法身菩薩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他有妄念。妄念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起心動念,他那個起心動念是非常非常微細,我們凡夫覺察不到。我們凡夫:他沒有起心動念。實際上他還有。這起心動念是個波動,波動非常非常的微弱,非常非常的微細,要在很深禪定的境界裡面才會發現。大乘經裡面佛給我們講八地菩薩禪定功夫可深,八地菩薩能夠發現阿賴耶識裡面的波動。八地往上去九地、十地、十一地(十一地是等覺),再上去究竟佛果,沒有了。所以到等覺,極其微細的念頭,那個念頭斷了就證得究竟圓滿佛果。這都是事實真相。所以我們今天了解這個意思,實在講用電影這個道理、這個事實,我們細心在這裡觀察體會,能懂這個意思,能夠理解,然後承認真的是不相知。是不相知,你才真正肯定《般若經》上無知亦無得,無知無得就是究竟涅槃。

  他的三義第二個「由依此無知無性,方有緣起」。這個偈子裡頭沒有這個意思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得很清楚。為什麼會有緣起?緣起也是方便說,因為前面講的是「虛妄緣起」,是方便說,這個方便緣起,虛妄緣起是依無知無性它才有。如果有知,如果有體性,緣起法就講不通。無量因緣,這裡面是無知無性,有知有性的時候,緣聚緣散那就有條件,緣聚緣散沒有條件。第三個意思「由此妄法」。妄法就是虛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、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夢幻泡影就是虛妄,「各無所有」。在無所有當中顯示出什麼?無性的真理。無性真理就是法性,恆常顯現,你要是見到就叫見性。佛家常講的「明心見性」,他見的什麼性?無性真理恆常顯現,他見到,他見性。

  《金剛經》在中國不但學佛的人必讀,不學佛的人也必讀。這是講過去不是講現在。在中國過去凡是讀書人,儒家、道家沒有不讀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確實如江味農居士所說,是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的綱要。《般若心經》是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的總結,綱要的綱要。所以《心經》跟《金剛經》在中國佛教裡頭,不管是哪一宗、哪一派必讀,而《心經》列為朝暮課誦,它有道理。佛在《金剛經》囑咐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」,一切有為法就是一切法,因為無為是無性真理,一切有為法確確實實「如夢幻泡影」;「如露亦如電」,那就是比喻並皆速滅,不存在;「應作如是觀」,你應該要這樣的看法,那就對!

  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虛妄不實,緣起也是虛妄,何況現象。常常要想到並皆速滅。並皆速滅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如露亦如電。你常常作如是觀,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,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放下。放下到一定的程度,豁然大悟。那個豁然大悟是什麼?無性真理見到了。見到之後,就像古大德所說的踏破鐵鞋無覓處,這是講參學,苦!到處去參學。目的在什麼地方?目的就是希望見性。法性、佛性在哪裡?什麼是法性?什麼是佛性?什麼是無性?《肇論》裡面講得好,一開端就把這個說出來。所以「趙州八十猶行腳」。為什麼?沒有見性。一旦豁然開悟,性在哪裡?遍法界虛空界法法皆是,無有一法不是,恆常顯現。

  偈頌裡面清涼講得很好,「現文但有初後二意」。這是這一首偈頌裡頭,這三義裡頭有初有後,當中這個意思沒有。當中講的是「依此無知無性,方有緣起」,這個偈子裡頭沒有這個意思,這偈子裡頭前面跟後面的意思有。我們再看清涼大師的開示,接著看。「言諸法者,非唯舉前十事五對」。十事五對是舉例。「亦該一切有為法也」。這個要知道,十事五對是舉一個例子,這個例子明白,實際上它已經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統統包括在其中,一法不漏。

  什麼叫一切有為法?彌勒菩薩造《瑜伽師地論》,從前人講造,現在人講著作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是彌勒菩薩著作的,他將法界虛空界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,歸納為六百六十類,展開就是一切法。天親菩薩看到這個好!但是教初學太多,初學的人不容易接受,所以他老人家又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,歸納為一百法,作為法相唯識入門。他造的這個論叫《百法明門論》,把它歸納為一百法。這一百法裡頭,前面九十四法有為法,後面六法是無為法,無為法是無性真理。有為法,《百法》裡面所分的心法,心所有法,心不相應行法,色法,這四大類。心法有八,八識,這八心王;心所法有五十一,五十一個心所有法,講心的作用,起心動念,作用;不相應行法二十四。不相應,我們現在人講的抽象概念。為什麼叫不相應?它不跟心法相應,也不跟心所法相應,也不跟色法相應,但是它是心心所色法裡面產生一個錯誤的念頭,叫抽象概念,二十四。這些都是屬於有為法。

  有為是什麼意思?有生有滅,凡是有生有滅的都叫做有為法。那我們看看宇宙之間什麼東西不生不滅?我們今天看到動物有生老病死,看到植物有生住異滅,看礦物有成住壞空。宇宙之間沒有一法是不生不滅。大概在我們現在一般講的虛空是不生不滅,所以虛空在《百法》裡面屬於無為法,虛空無為。它是不是真的無為?不是,不是真的無為。因為我們看不到它的生滅,所以把它列在無為法。無為法有六個,六個裡面只有一個是真的無為法,真如無為。真如無為就是此地所講的無性真理,這是真的無為法,前面五個是相似的無為法,不是真的。定中境界也是屬於無為法,因為有為法裡頭沒有辦法包括它,所以它是相似無為。「諸法」這兩個字把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括進去了,這我們要知道它範圍多大。經典裡面要說出這個事實真相,讓我們通達明瞭,你在一切法裡頭不迷惑。不迷,你就不會做錯事,心安理得,你得大自在,這就是離苦得樂。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現在時間到了,下面我們等下一節的時候再說。

  請接著看清涼大師下面這段文:

  「果從因生,果無體性。因由果立,因無體性」。我們先看這一句。這裡面講到因果,佛法裡面我們常常聽到兩句話,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那我們要問因果算不算在萬法之中?還是它在萬法之外?我們想一想因、果這是二法,既然是二法,那當然在萬法之中,還能跑到萬法之外嗎?它是有為法,它決定不是無為法。從這裡就看到因會變成果,因就沒有了,果又會變成因,那果也沒有,沒有體性,所以它是屬於有為法。

  說到因果,我們要對因果有正確的認識。因果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所以它不是真實法,它也是屬於虛妄緣起,也是屬於虛妄有為。何以說它不空?這個不空是隨順俗諦說的,世間人能夠理解,很容易接受。第一個轉變,譬如我們用植物來做比喻,我們種一棵桃樹,桃核是因。我們把桃核種在地下,過不久桃核就生芽,慢慢它就長成樹苗,長成樹苗,我們仔細去看它,桃核不見了,因變成果。樹苗就是果,它長成小樹,因沒有了,果現前。樹長大的時候,樹又結桃,樹是因,結成的桃核又是果,這個果又是另外一個樹的因,這轉變!因會變成果,果會變成因。核桃的種子它會變成樹,樹又會結桃,轉變不空。第二個現象它相續不空,因果相續;第三個現象循環不空,因果循環。所以從這三個現象裡面我們講因果不空。

  在事上說,善因一定感善報,善果,惡因一定感惡報。這是世間人,無論是學佛不學佛,佛法或者是其他宗教,乃至於不信宗教的人他也能接受這個事實。我們對人好,這是因,別人對我們的回報也好。中國人所謂「投之以桃,報之以李」。在宗教裡面,許許多多的宗教都講因果,佛教,印度教,婆羅門教,中國的道教、儒家,都講因果輪迴報應,都說。在外國宗教雖然沒有說六道,至少有三道,有天堂、有人間、有地獄,善因將來生天堂,造惡將來墮地獄;他也承認三世,人有過去,有現在,有未來。《古蘭經》裡面「信前定」,你的命運早已經注定。「信末日」,末日是你的造作到最後有審判,你行善積德,將來你生天堂;你造作一切不善的惡業,你將來會墮地獄。這些都是講因果,道教講得很多很多。江逸子老師最近完成的「地獄變相圖」,多分是依道教。也引起我們對於佛在經典裡面所說地獄的狀況,我們去查經,查到有二十多部經論,很大的分量,佛給我們講地獄狀況,說得比道教還要詳細。這些經論,我們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常常忽略。這一次我們查出來,我們把它彙集在一起,將來印成一冊,現在已經在台灣編排。我們把這一冊題了一個名稱,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,讓我們看看佛所說的。

  因果的道理跟事實真相,我們要問六道有,十法界有,一真法界有沒有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肯定是有。怎麼說肯定是有?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講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有因果。你修什麼樣的因,你證什麼樣的果報。十信有十信的因果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給我們講「五周因果」,有平等因果,有差別因果;諸佛如來是平等因果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差別因果。佛法也沒有離開因果,所以佛在《般若經》上教我們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為什麼?因果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。到如來果地上平等因果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妙覺位。

  可是我們要知道,六道十法界這個因果明顯,一真法界裡面的因果,我們凡夫覺察不出來。那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因果?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,那就肯定有因果。祖師大德給我們講得很明白,見思煩惱沒斷,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。能夠破除八十八品見惑,一直到斷見思煩惱,這種人念佛往生,生方便有餘土。也就是說像小乘從初果到四果,那這裡面就包括了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有聲聞,有緣覺,有菩薩,還有佛。四聖法界裡面的佛,天台教裡面稱為藏教佛(賢首五教裡面稱為小教佛)、通教佛,沒見性,念佛往生還是生在方便土。明心見性,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在天台別教佛,別、圓往生西方淨土生實報莊嚴土;賢首五教終教、別教、圓教,這三個位次是生實報土,這沒離開因果。因果通世出世間法,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。此地講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我們知道有這回事情,只要無明沒有斷盡,你就離不開因果。可是一真法界純善無惡,四聖法界跟我們六道凡夫來比也可以說純善無惡,六道裡面才有善有惡。因果的理、因果的事實不能不知道。

  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?《華嚴》告訴我們「唯識所變」。識是妄心,所以佛在經論裡面也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這個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從心想生!心想就是識,情識。真的,你怎麼想,它就變什麼樣的境界。能變所變都是虛妄不實,所以法身菩薩眼目當中,看十法界依正莊嚴平等的。能所平等,苦樂平等,勝劣平等,無有一樣不平等。為什麼?四聖是夢幻泡影,六凡也是夢幻泡影;天堂是夢幻泡影,地獄也是夢幻泡影,它怎麼不平等!可是墮落在其中的人他不平等,苦樂不平等,就像作夢一樣,他把夢境當作真實。所以他做的好夢他很快樂,他做的惡夢他很恐懼、他很苦惱,不知道好夢跟惡夢是一樣的都是夢境。但是他不知道那是夢境,迷了!

  覺悟了之後,知道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所以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乃至於四聖法界的聖者,應化在六道裡面,示現的跟六道眾生沒有兩樣,捨身受身,好像也受苦受樂,其實那是唱戲,那是表演,舞台表演,不是真的。而六道凡夫、沒有覺悟的人當真,真的在享樂,真的在受苦,真的在造作,這個麻煩就大!愈迷愈深,愈陷愈苦,一世不如一世,他往下墜落,他不覺悟。不是說他永遠不覺悟,他有覺悟的時候,什麼時候?報盡了的時候才能覺悟。這個就太難太難!佛家常講無量劫又無量劫。這是形容時間之長,形容迷了之後很不容易覺悟。

  覺悟要遇真善知識,要你的業障消的差不多。消業障真的是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懺悔。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,再嚴重的業障都能懺除。普賢菩薩教我們的不錯,「懺除業障」。我們學大乘一定要知道,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你要懂得這個事實真相,法門亦不例外。我修懺悔懺除業障,我的業障是不是真的懺除?普賢菩薩教我們十個綱領,十是多,懺悔是第四。你記住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;一即是十,十即是一。我對於諸佛有沒有真誠的禮敬?如果果然是真誠禮敬,我這個懺悔法修的有功夫,得力了。「禮敬諸佛」就是一切恭敬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、一切時、一切處恭恭敬敬,沒有絲毫怠慢,沒有絲毫分別,平等的恭敬,清淨的恭敬,這個人業障消除。「稱讚如來」,見到一切眾生行善積德,稱讚;見到一切眾生作惡,違背道德,不但是絕口不提,心上都不落痕跡,這才叫做稱讚如來。「廣修供養」,對一切人、一切眾生,看到別人有需要的,盡心盡力去幫助他,為他服務,這叫供養。所以這一條懺悔,懺除業障這一條包括其他九條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你這個懺悔法門功夫得力。

  那我們現在修學這個法門,怎麼懺悔業障都懺不掉,為什麼?都在佛菩薩面前禱告我做了什麼錯事,看到人恭敬心生不起來。起心動念還是分別執著,喜歡批評人,甚至於還喜歡毀謗人,嫉妒人,障礙人,你那個懺悔有什麼用?五戒十善真正修好就是懺悔法門。三皈真正做到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你已經得到覺正淨,懺悔有功。如果還在迷邪染,如果還在造十惡業,縱然天天修懺悔法,是假的不是真的,你的業障沒懺除。所以六道凡夫(我們現在住在六道)因果的道理、因果的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。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。

  佛教化眾生,我們常常講三樁事情。教上根利智是性相,教中等根性理事,教中下根性因果。所以今天要化解劫難,消除衝突,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,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因果的教育。要把因果的道理講透徹,因果的事實真相講清楚,每個人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自然就收歛。知道什麼?我造的好因將來得好的果報,我造不善的業因將來就得惡報。誰願意得惡報?惡報從哪裡來的?惡因招感的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
  這段經文這是說真話,教法身菩薩不是教我們的。法身菩薩懂得這個,他悖不悖因果?不悖因果。這就了不起。《肇論》裡面講「漚和般若者,大慧之稱也」。漚和是什麼意思?方便;般若是智慧,是覺,大覺。所以真正大徹大悟,證到如來極果,他在九法界應化幫助眾生不離因果,這叫大覺,這叫真實智慧,這叫方便。所以佛家講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。沒有方便不能教化眾生,示現是方便,言語是方便。沒有證得法身還會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也是方便。那是什麼人?四聖法界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應化在世間還會起心動念,但是你要知道沒有分別執著。所以四聖法界稱之為正覺,一真法界正等正覺,六道裡面是不覺。這個標準是唯證而說的,解不行。解悟六道凡夫裡頭有,佛知佛見有,沒證得。沒有證得,這個佛知佛見要緊,一定要求生淨土。因為有佛知佛見的人求生淨土是很容易的,決定得生。

  如果你不求生淨土,你還想我來生再到人間,再當法師來教化眾生,那你就錯了。為什麼?你雖然有佛知佛見,你沒有證得,你在六道裡頭做不了主。你來生得人身,行!因為你這一生戒律持得不錯,你的五戒十善可以打一百分,你確實是能得人身,不會墮三途。可是你這一轉世隔陰之迷,過去一生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。現在再投生到人間來,就又變成小孩。那麼你想想看你雖然是個再來人,你會不會受到現在社會的染污?這太可怕!你有什麼能力不受污染?你見到財色名食睡還會不會起心動念?我現在行,不起心不動念。你一投胎,一隔陰之迷,你想想你來世看到名聞利養,財色名食睡,你會不會動心?一動心就完了,馬上就墮落了,這在歷史上太多太多。所以不求往生是大錯特錯!

  我們見到這個世間這麼多苦難眾生,有慈悲心不是沒有慈悲心,我們希望乘願再來幫助這些眾生。決定要先見彌陀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倒駕慈航再來度眾生,那叫再來人,你不會迷失自性。為什麼?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加持,你真得的到。你要不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見阿彌陀佛,得不到。世尊在往生經裡面、大乘經論裡頭說得很多,給我們做了充分的介紹。那我們不相信,還相信自己的妄想執著,那就沒法子,不能不曉得。

  所以這段經文首先把因跟果無體性說出來了,「果從因生,果無體性」,因生的。那因是不是果的體性?「因由果立」,就像我們想想看那個桃核跟桃樹,你就想這個關係,都沒有體性,因由果立。桃是桃樹上長的,桃樹是種子生的,互為因緣,彼此都沒有體性。下面說「因無體性,何有感果之用」。可是它真的會結果,因會變成果。因變成果也是無量因緣。是不是這個因生的?當然不能離開這個因,也不能完全說是這個因。所以佛法不講因生講緣生,這個因是緣裡面的一種,不能沒有它,也不能說這個桃樹就是這個桃核長成的,這個現在學科學的懂得。這一棵桃核它生成根,根你看吸收多少水分養分慢慢長成一個樹苗,樹苗又吸收多少的因緣,慢慢才長成一棵樹,不是單純的,真的是《華嚴》上所講的無量因緣,那不是一個因緣。所以單單說這個因,哪裡有感果之用?

  「果無體性,豈有酬因之能」。果沒有體性,感果酬因,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講,這個經是一乘教。大乘教是教菩薩的,教聲聞、緣覺是小乘,教化一切眾生,佛都講酬因感果。特別在六道裡面,這個說法非常的明顯,我們自己也常常真正能夠感覺到。譬如說善因感善果,善果酬善因;惡因感惡報,惡報酬惡因,六道裡頭真的一點都不錯。可是向上一著,這經裡頭講的是向上一著,講到究竟之處,因果都不能立足。真的是大乘教裡頭所說的佛氏門中,一法不立,因果這個法也不立,這才講到諸法實相。因果這個法要不要廢棄捨掉?不捨,一法不立,一法不捨。為什麼?教化眾生要用它,雖然是個假的。

  我相信大家也都聽到佛法裡頭所說「借假修真」,相是假的,事是假的,因果也是假的,借假修真!你要不用這個假的,真的你得不到,你不會覺悟。特別是在六道裡面的眾生,諸法實相你沒有辦法悟得,不要說是證得、證悟,解悟你都沒有辦法。你要問為什麼?我常常講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,這個東西就是你的障礙。你這十六個字不能放下,解悟都沒分;這十六個字放下,悟門的障礙除掉了,你能夠悟入。這個悟入是解悟不是證悟,你能夠大開圓解,那就像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的知見同佛。煩惱沒斷,自私自利沒有了,名聞利養不再執著、不再追求了,五欲六塵可以隨緣也不追求了,貪瞋痴慢沒有、放下了。放下不是沒有,我們常講伏住,沒斷。斷才是證,沒斷,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功夫成片,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。伏煩惱不能超越六道,你是凡夫不是聖人,斷煩惱才能超越六道輪迴,但是能往生。所以你遇不到淨土法門就沒有辦法,遇到淨土法門,能相信、能發願往生,那就是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五品位的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靠得住。

 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的是什麼?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第一個是隨喜、隨緣,不攀緣。也就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這你真做到,跟人接觸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第二個讀誦,天天讀誦大乘,保住自己的境界,還不斷向上提升,不會退轉。讀誦大乘就是接受佛的教誨。第三個是演說。演說是把你的讀誦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真的做到,表演給別人看。所以你修行有沒有功夫,在哪裡?從你相貌,從你體質。

  修行,我常常講學佛好處在哪裡?好處就在你的面孔上,你學的法喜充滿,你得法喜。讀書學聖人、學賢人好處在哪裡?《論語》第一句話說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那就是好處,你得到。得到是真正的快樂,這不是假的。佛法你真正得到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你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,沒有牽掛,沒有染污。在你的面孔,在你的身心,在你的環境當中就看出來了。你能瞞人嗎?從前李老師說你瞞糊塗人可以,你瞞聰明人瞞不住,一眼就看到你修行的什麼功夫。佛家講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,這就是看你功夫的標準。你還有貪瞋痴,那你就沒有戒定慧,你有戒定慧你就沒有貪瞋痴。你看一個人修行功夫的淺深從這看,哪裡能瞞人!真正修行人一片慈悲,心量開闊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這幾句的意思還沒有講完,時間到了,咱們明天接著來講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