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四六二卷)  2001/11/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462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主林神偈頌第八首:

  【如來示現大神通,十方國土皆周遍,佛昔修行悉令見,此普香光所入門。】

  這是香光普遍主林神他的讚頌,他所修學的法門是「十方普現昔所修治廣大行境界」。清涼大師跟我們說,「昔行稱周法界,是廣大境。神通普令物見,倣而行之。」這是菩薩真實的功德,我們在讚頌裡面細心去觀察、去體會、去學習。『如來示現大神通,十方國土皆周遍』,這兩句就是長行裡面的廣大境,廣大的境界。「如來」是講的性德,也就是講的真如本性,是從理上說的,是從性上說的。性能現,不但能現而且能變。覺悟的人他的變現,我們講的神通,「如來示現大神通」,是隨順眾生之感,我們常講「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」。諸位要知道,這個「應」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眾生心是有感,「應所知量」,這個性德自自然然就應現。

  在凡夫,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,唯識所變。我們要問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示現在六道、示現在十法界,是不是也是唯識所現?這是當然之理,沒有例外的。諸佛菩薩要到六道、十法界來,還是唯識所現。這樣說來他跟我們凡夫有什麼差別?我們凡夫現前境界是心現識變的,諸佛菩薩到這裡來示現也是心現識變的。心現沒有差別,完全沒有差別;識變有差別,差別在什麼地方?凡夫迷,佛菩薩覺。諸位要曉得,真如本性沒有覺迷,從心想生確實有覺有迷,從心想生是識變。這個境界就好像我們看演戲,舞台上這些表演的演員,表演得非常逼真,他知道自己在演戲;而一般凡夫迷在這裡面,不知道是在演戲,就這麼回事情。

  由此可知,大乘經教裡常常說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這兩句話的用意很深很深。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這兩句話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而我們凡夫一天到晚也在起用,迷惑顛倒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煩惱是迷,菩提是悟,煩惱跟菩提的體是一個,就是自性。迷了的時候,性德起用就變成煩惱;覺悟之後,自性起用就變成菩提。跟諸位說,煩惱的相有沒有改變?沒有改變。該笑的時候笑,該哭的時候哭,該打人、該罵人的時候照幹,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就是這樣的。但是不一樣的是,他自己知道是在表演、是在演戲,所演的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個音聲都是令眾生覺悟的。不管他演的是正面的或者演的是反派的,都是幫助眾生覺悟的,眾生要會看、要會聽、要善於體會;如果不認識、不會看、不會聽,體會不到,你就把佛菩薩當作凡夫一樣看待,好像凡夫跟佛菩薩沒有差別、沒有兩樣。實際上骨子裡頭不一樣,外表一樣,裡面不一樣。裡面是什麼?佛菩薩裡面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覺,凡夫裡面是虛偽、是染污、是不平、是愚痴、是自私自利,這一點不相同。佛菩薩所表演的你仔細去觀察,他跟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絕對是相應的,凡夫沒有。我們要會看,你才真正認識人。

  在這個世間我們一般講,哪個是好人、哪個是壞人,你要有能力觀察、有能力辨別。如果你是菩薩,我想你也會跟諸佛如來一樣,以真實智慧、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我們講是最好的方法手段,幫助惡人回頭變成好人,幫助不善的人回過頭來變成善人,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十法界目的之所在。這個目的是我們說有目的,在他沒有,他如果還要有什麼目的,他的心就被污染了,他沒有,確確實實是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,心地一塵不染,經上所說的「實際理地,不染一塵」,差別在此地,我們要懂得。所以「入法界品」裡面,文殊菩薩教善財去參學,教他怎樣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侍奉善知識,末後特別有一句囑咐,不要見善知識過失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,就這一句話有很具體的說明。再來人,倒駕慈航來度眾生的。

  他的那些方法我們不知道,我們舉一個明顯的例子,大概中國人都知道,不管學佛不學佛的,濟公。濟公真有其人,《大藏經》上史傳裡頭有他的傳記,他的傳記還特別長,但是跟小說裡頭說的不一樣,小說那是不負責任的。他吃肉喝酒這些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他為什麼示現這種相?我們要了解他是來幫助人開悟的。那個時代學佛的人,確確實實是我們今天所講的「嚴持戒律」,不敢有絲毫違背,這是好事,可是他們不曉得戒律是活活潑潑。如果不懂得戒律真正的意義,戒體、戒相、戒行、戒法,要是搞不明瞭,在日常生活當中許許多多的善行,反而被戒律拘束了,你不敢去做了,使許多有機會接觸佛法的,把這個機會失掉了。濟公在這裡示現,把一般人所顧忌的全給打破了,好像他破戒了。他用這個方法度了多少人,做了多少好事,我們知道原來他這個是手法、手段,不是用這個手段達不到令對方覺悟,令對方省悟過來,達不到這個目的。

  宗門裡面祖師大德遇到特別緣分的時候,也沒有顧忌。禪宗裡面公案,南泉斬貓、丹霞燒佛像確實有其事。老和尚瀕臨開悟的邊緣,就是那一點執著放不下,這已經開悟的出家人,就在那個地方觀察機緣,知道老和尚堵塞關鍵在什麼地方,於是把大殿上供的佛像,佛像是木雕的,拿下來燒。這是破佛身血,這個罪不得了,他這一燒,就有人去告訴老和尚,老和尚趕快出來,「你們在幹什麼?」他講:「我們在燒舍利,那個佛像火化一定有舍利,我燒舍利。」木頭佛像哪來的舍利?「喔,沒有舍利,那再搬幾尊來燒。」老和尚在這一句話當中開悟了。燒一尊佛像,對方大徹大悟明心見性,這是非常手段。對我們這些人,他把佛像燒光了,我們也不開悟,那個罪過可就大了。宗門許多大德用非常手段,看起來是惡行,他的目的達到了,叫對方看到聽到,開悟了、明白了,把他堵塞悟門的地方拔掉了。所以許許多多非常手段是對某一個人特殊用的,他不是對一般人講的。那個燒佛像有沒有罪?沒有罪,不但沒有罪,大功德!可是要不是令一個人真正明心見性,那你燒佛像等於破佛身血,阿鼻地獄的罪業。

  這些例子世尊在經裡面說得很多,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得更多,我們要懂得。濟公有沒有破戒?決定沒有破戒,決定稱得上嚴持戒律,戒律清淨。他那個種種示現只有一個目的,利益眾生、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深解義趣。在民國初年中國鎮江江天寺出了一個法師,跟濟公長老的行持差不多。那個時候人們稱他作金山活佛,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。在台灣樂觀法師給他寫了一個傳記,他的事跡,樂觀法師跟他在一起住過三、四個月,對於他的傳奇知道得很多。煮雲法師也給他寫了一個傳記,煮雲法師沒有見過他的人,所以寫的有出入,樂觀法師寫的很可靠。那是傳奇人物,也是像濟公一樣邋邋遢遢的不守清規,沒有任何約束,看到他好像也不持戒律,他也不守規矩。他是真正的聖者,確確實實在教化眾生,他不是用講經說法,不是正規的,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,常常跟大家在一起遊玩開示的,說說笑笑裡面總有幾句真言,令人警悟。像這個都是我們一般人講示現神通,幫助人覺悟。

  但是這個地方所講的不是這種特別行持的,是一般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。出家人,像在中國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永明延壽大師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再來的;天台智者大師,釋迦牟尼佛的化身;許多人都知道的布袋和尚,彌勒菩薩的化身,應化來的。菩薩示現居士身分、在家人身分的很多,《大藏經》所收的《居士傳》,不少人是佛菩薩再來的,他們所示現的是正行,不是像濟公那樣,那是一種特殊的行為。我們此地所講的「如來示現大神通」是正行,「十方國土皆周遍」,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,讓一切眾生學他這個樣子,模仿他、效法他。這裡面示現最圓滿的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絕對不是這一次在印度示現才八相成道的,八相成道是演戲。他在《梵網經》裡面說了實話,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應化是第八千次,他老人家常來,來了八千次,做出這個樣子來給我們看。什麼樣子?凡夫修行成無上道。

  我們如果在一生當中想成就無上菩提,你就學他那個樣子就行。他是什麼樣子?從前章嘉大師教我、跟我說的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。釋迦牟尼佛示現真的看破,真的放下了,確確實實示現從一個凡夫覺悟之後修行,示現成道,智慧現前,煩惱習氣斷乾淨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。真正讓我們在他身上、在他行持上,看出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覺,這是我們最好的一個榜樣。再細細觀察歷代祖師大德許多許多都是佛菩薩示現來的、阿羅漢示現來的,細細去觀察,他們示現在某一個時代,一定是那個時代大多數人的錯誤,修學上的錯誤,把他糾正過來。他也不說,讓你看,讓你細心去體會,豁然覺悟了,這才真正有受用。要是常常給你講,你開不了悟。為什麼?你的疑根拔不掉,所以說法要知道有時節因緣,時節因緣不成熟不能說。等待緣,等待機會,緣就是我們今天講機會,你的機緣成熟了,一點他就通了。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,雖然跟他講,他懵懵懂懂,他不能夠體會,或者體會的深度不夠,要等待機會。

  這個經是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跟其他的經不一樣,為什麼?其他的經都是講一樁事情,或者與這樁事情關聯的幾樁事情,沒有講得圓滿。《華嚴經》講圓滿,融通一切法,確實是大圓滿,所以「十方國土皆周遍」。我念這一句,諸位聽過我前面所講的,應該能夠體會得幾分的意思。我們眼前哪些是如來大神通所示現的?從《華嚴》眼光上來看,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,無有一法不是「如來示現大神通」。非常可惜,我們從早到晚沒有一分一秒離開,但是就是不悟,看不出來,體會不到,過失在我們這一邊。我們也曾聽說菩薩成佛的時候,豁然覺察到大地眾生同成佛道,「一成一切成」,這個經上所講的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跟諸位說,「同圓種智」是本來的,本來就是這樣的,而是我們迷惑沒有覺察到。現在突然覺察到「同圓種智」,實際上無始無終、無生無滅、無來無去,只是你自己迷障破了之後你才看到,你才明瞭,你才體會到。

  所以古德開悟之後感慨的講,從前學佛學得那麼辛苦,到處參學,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」。隨拈一物,原來就是!只怪從前迷惑顛倒,到處去找,找了多少年月,浪費了多少精力也沒找到,永遠找不到。為什麼?你有找的那個心就錯了,就在眼前你還找什麼?到哪一天把找的心放下了,原來就是!可是要不經過這一番參學,說老實話,雖然在面前,我們永遠不知道,永遠不悟。參學有沒有功?有功,參學是修德。修德跟性德相應就悟了,我們今天苦修,不悟,什麼原因?我們的修德跟性德不相應,那就要再苦修,要修很多年,十幾年、幾十年。你要問哪一天開悟?哪一天相應那就開悟了。與什麼相應?與性德相應。什麼是性德?現代人如果不講清楚、不講明白,就白講了,話雖然講出來,意思很深,還是很難懂。經論裡面講的菩提心,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能不能跟這個相應?這三心我們還是不好懂,所以我把經論上這些話變了一變,大家比較容易懂。我用十個字: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是菩提心!我這樣講法大家比較好懂,可是是不是真懂了?未必然也。為什麼?真懂了,你就入境界了。

  你聽我講過很多遍,你處事待人接物還是用虛偽的心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你還是染污心,跟大家在一起你還是有高下心。由此可知,說,是比經論裡面講法容易了,你聽了怎麼樣?似懂非懂,沒有真懂。真懂的時候那就恭喜你,你已經契入境界,你的心轉變過來了。轉變,自己曉不曉得?曉得,很清楚很明白。轉變過來,跟從前不一樣了,從前起心動念顧自己,現在起心動念顧眾生,不顧自己,自己死活都不顧。還有一個念頭,「我明天沒有飯吃怎麼辦?」你沒有入境界,你菩提心沒有發。為什麼沒發?不懂。真正覺悟的人,譬如我們把錢財捨給人,我們自己也很窮,看到窮人很可憐,我們布施,明天自己沒得吃,絕對不考慮。今天看到人家在挨餓,我明天那點糧食拿去趕緊供養別人,絕對不會想到我明天沒得吃怎麼辦,有這個一念,這一念就錯了,這一念是染污,這一念是不平。覺悟的人心裡頭真的像六祖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心地清淨,一念不生,他怎麼會想明天?他怎麼會想到自己的利害?沒有。那個人真正覺悟了,那個人起心動念「上與諸佛如來感應,下與一切眾生感應」,確確實實他跟宇宙融合成一體,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他的智慧、他的德能、他的色相,都像此地所說的,「十方國土皆周遍」。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。

  『佛昔修行悉令見』,第一句講如來,後半首第一個字講佛。如來是從自性上講的,佛是從現相上講的,如果不現相怎麼能幫助別人?一定要現相。現什麼相?現佛相。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,廣義的來說,我們講佛相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你要執著這個你也錯了。什麼是佛相?覺悟的相就是佛相,「佛者覺也」。所以佛翻譯成中國的意思「覺者」,換句話說,他的示現沒有一定,「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」。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現身,那個身都是佛身,佛應化的怎麼不是佛身?他現的這個身跟同類身差別在哪裡?有差別。譬如說他現一個童子身,童子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學生,跟一般學生都在一起。這個學生特別聰明有悟性,他的心地清淨、為人誠懇,足以為一般學生做榜樣,做表率,模範學生。這就是佛示現,「應以學生身得度者,他就現學生身而為說法」,他沒說法,他那個形象就是說法,讓同學們看到這個形象效法他、學他。所以佛菩薩示現在任何的身分,過不同方式的生活,都是給同一類的做示範,做覺悟的榜樣。讓這些同類的人、眾生,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有所感悟,他就回頭了,清醒過來了,這是他度眾生的一種手法、方式。這就是這一句「佛昔修行悉令見」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個修行是示現的。

  佛的功德圓滿了,何必還要修行?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何必還要示現「八相成道」?八相成道是修行,就好像唱戲一樣,唱給我們看的。古時候這些文藝的表演、歌舞、戲劇,都是教化眾生的手法,教化眾生的手段,寓教於樂,文藝的教學。孔老夫子給文藝教學訂了一個宗旨,我們今天講文藝的總方向。文藝的總原則、總路線是什麼?「思無邪」,這個好。所以你仔細去觀察,古時候文藝的教學,它的內容都是五倫八德,它所表演的是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。幾千年來中國文藝作品歸結在這裡,所以對廣大社會產生教化的作用。

  在從前學校教育並不普及,為什麼鄉下人、沒有念過書的鄉下人都知道禮義廉恥,都懂得孝悌忠信,誰教他的?這些文藝表演教他的,大人學會了教小孩。哪個地方廟會演戲,父母帶著兒女去看戲,一面看,父母講給兒女聽,那就是教育,印象非常深刻,一生受用不盡。現在這些文藝傳播教人什麼東西?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手段,內容變了。現在這些東西教人,我們看電影電視,看得寒心。教什麼?教人殺盜淫妄,裡面所表演的那個畫面妖魔鬼怪,讓人不忍心看、不忍心聽。所以我有幾十年不聽廣播、不看電視,我也不看報紙,好了,心地清淨了。人家來問我今天怎麼樣?天下太平沒事。出了什麼事情,有一些同修來告訴我,哪個地方出了事情,沒人告訴我我什麼都不知道,天下太平。你住的是亂世,我住的是淨土。本來是個淨土,就是被這些電視、廣播、雜誌、電影,把這個淨土搞亂了,搞成穢土。這些東西如果我們統統把它去掉,很快就恢復淨土。但是現在人喜愛這些東西,好像離開它日子就不能過了,這叫業障。我們要多想想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給我們很多很多啟示。

  主林神偈頌第九首:

  【眾生譣詖不修德,迷惑沈流生死中,為彼闡明眾智道,此妙光神之所見。】

  這是妙光迥曜主林神他的讚頌,他所修學的法門是「得以一切功德法饒益世間」。偈頌裡面「眾智道」,就是長行裡面講的「一切功德法」。『眾生譣詖不修德』,「譣詖」是諂佞。清涼大師註解,「眾生諂佞,自不修德,甯有進賢之心」。這個事情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有,「譣詖」就是古時候所講的諂佞,這一類的人,諂是諂媚巴結,佞是奸佞、心術不正。但是他很聰明、善於詞令,我們可以這麼說法,好話他說盡,壞事他也幹盡。在中國過去歷朝所謂大奸臣,真的是禍國殃民,他很得皇帝的歡心。清朝乾隆他是聖君,了不起的皇帝,他身邊還有一個奸佞的大臣和珅,一直到乾隆死都沒有發現,你就曉得他很會說話、很會討好,惡事幹得太多。所以說眾生,用這個來做比喻,不知道修養自己的道德,決定做出障礙好人好事。為什麼?他嫉妒,嫉妒一定想盡方法破壞。

  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得很好,了凡先生說的。從中國歷史上來看,好人多半重實質而不重形式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修邊幅,隨隨便便,但是他重視德行的修養。特別在不得志的時候,放蕩不羈,因此很容易得罪人。無論想做什麼事,他做的事情決定是好事,利益社會、利益大眾,常常很容易招來別人的毀謗,毀謗帶來的障礙是好事不容易成就,所以諺語才有「好事多磨」。為什麼不說惡事多磨?惡事沒有磨,好事有磨。磨從哪裡來的?就是第一句話說「眾生譣詖不修德」,他們來障礙,他們怕好人出頭。好人一出頭他們怎麼辦?所以小人可以聯手起來把好人破壞,把好事破壞,小人才得志。這樁事情自古以來就常見,佛說這個經三千年前,那個時候社會有這樣的人,沒有現在這麼多。現在這一類的人太多太多,自私自利的念頭,爭名逐利的念頭,如果要不放下,必定很容易墮落到這一類裡面去了。

  『迷惑沈流生死中』,他們所作所為的,「沈流」不是向上升,是往下墜落。往下墜落到哪裡去?三惡道!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他們到這裡面去了,你說多可憐!菩薩有智慧有福報,幫助這些愚痴可憐的眾生。『為彼闡明眾智道』,「眾智道」就是長行裡面講的「一切功德法」。這些人很聰明、世智辯聰,不是個糊塗人。他所求的名聞利養,他怕這個善人出來的時候,障礙了他的名聞利養,奪取了他的名聞利養。所以從嫉妒裡面生出種種的障礙,製造種種謠言,毀謗賢能、陷害賢能,幹這樣的事情。他不知道因果報應,不知道功名富貴是你命中注定的。心術不正,你的福報已經受很大的折損,決不是你以種種奸佞的手段障礙賢能,你的地位就上升,官就上升,你的地位鞏固,不是的!他完全想錯了。你命中該做宰相的,到時候你一定接受帝王的封賞,拜相;你命裡沒有,想盡什麼方法你也得不到。

  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得太清楚、太明白了,人生在這個世間,「一飲一啄」確實是命中注定的,「莫非前定」。誰給你注定的?是你自己過去生中所修的。你修善因必定得善果,你造作惡業決定受惡報。善人何以常常得謗,何以常常被人陷害?善人、道德之人,他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。自己雖然修養道德,有意無意得罪人,得罪人就跟人家結怨了。你想做好事,你這些冤親債主他可要找你麻煩,他為什麼不障礙別人,偏偏障礙你?我們要覺悟。所以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常常教導我們、警策我們,不要跟人結惡緣,尤其不要跟惡人結惡緣,為什麼?跟惡人結惡緣必定招來報復。與善人結惡緣沒有關係,善人一笑了之,沒有把他放在心上,所以可以得罪君子,不可以得罪小人。

  在中國歷史上郭子儀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這個故事,實在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。郭子儀對於心術不正的小人,縱然他的地位很卑微,他那個時候已經封王,這些小人來見他,他一定見,而且一定坐得很端莊,穿上禮服來接見。有很多人覺得奇怪,「許許多多達官貴人來見你,你都很隨便,為什麼這些小職員來見你,你這樣的嚴肅?」他就說,「這些人心術不正又很聰明、又很會巴結,不能得罪,將來萬一他做了大官,他得了志,我們得罪他,他懷恨在心會報復。」他的話後來果然應驗,擅長於巴結的這些人,很容易討得主子的歡心,凡是得罪他的人,他得志的時候都不會有好結果,有仇必報。郭子儀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度過,他有他一套學問見識在,很值得我們學習。

  今天在這個世間,善人少,不善人多,要不是有深厚善根的人,處在這個環境裡面,必定也會受不善人的影響,他那個善心會打折扣。古人講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他周邊常常往來的人,常常接近的人,不善的人多,他的善根不是十分深厚,總不免受環境的影響。於是他的善心善行下降,自私自利、好名好利這個念頭會上升,道德不知不覺墜落,連他自己都不知道。於是乎就不免要做錯事,不免要遭受不善的果報,這個事情常常有。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你不難發現,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如何在自己一生當中不得罪人,這個話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說過很多遍,常常教導我們,我們聽得耳熟。

  所以對人,特別是對惡人,真誠的恭敬,不是假裝的。佛在經上教導我們「禮敬諸佛」,只有他這教的榜樣好,對惡人恭敬不讚歎,就這一點,對惡人跟對善人跟對佛菩薩無二無別。對善人善行有讚歎,對惡人惡行不讚歎。但是你要記住,這個惡人如果有一些善行,我們特別讚歎他的善行,對他做惡的,一字不要提,這是「為彼闡明眾智道」。這就是用一切功德法去幫助他,讓他在長時間裡面,他會覺悟到,會省悟到。他周邊所接觸的某人,「你看看見到我作惡,他一字不提,若無其事;我做了一點好事,他都在讚歎、都在宣揚。」時間久了他會覺悟、他會體會到,這樣勸他回頭。還有一些人到臨終的時候才覺悟到,這一生當中哪個人是真正好人,真心對我;哪些人是虛情假意,他明白了,他心裡生懺悔心。如果這時候遇到善知識,善知識能夠教他念佛求生淨土,一樣能往生。我們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。

  「眾智道」,這個智幫助他轉迷為悟,「道」是方法,經論上常講的「善巧方便」,去幫助他。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?落實一定要看人、事、時、處,觀機,觀這四種機。自己有智慧、自己有善巧,非常適合的方法,或者給他開導,或者給他暗示;總而言之,必須要記住,大乘佛法裡面沒有說這個惡人我們遠離他,不要理他、把他開除掉,這不是教育。小乘裡面有,為什麼?小乘沒有智慧。那怎麼樣應付惡人?那就是孔老夫子講的「敬而遠之」,對他恭敬,絕不親近他。大乘佛法裡面「敬而遠之」,那個意思又不一樣了,同樣是一句話,解釋不相同。大乘法裡頭修行對他尊敬,對他所做的惡行遠之,對他所做的善行一樣讚歎,一樣幫助。他是一個惡人,他今天做一樁好事情,這樁事情確確實實是對社會、對眾生有利益的,我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幫助他;他做一樁壞事情,我不幫助他,這是大乘法。所以佛法裡面所說的「默擯」,大小乘講的意思不一樣。夫子所講的「敬而遠之」,也有種種解釋,不是一個解釋。一個解釋那不是聖人的話,聖人的話八面玲瓏。在什麼時候、什麼場所、什麼境界當中,有什麼樣的解釋,活的,所以稱之為經。這是妙光神他所見到的。第十首:

  【佛為業障諸眾生,經於億劫時乃現,其餘念念常令見,此味光神所觀察。】

  這是華果光味主林神,他所修學的法門是「得能令一切見佛出興,常敬念不忘莊嚴功德藏」。這個法門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是念佛、敬佛,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這個法門最契機了。念佛,佛就現前,這個道理要懂,也就是佛經裡面常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心裡面想佛,大勢至菩薩在《圓通章》裡面說得很好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《楞嚴經》可以做證明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懂得真理,事實真相是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們想佛,佛現前,想菩薩,菩薩現前,感應道交!你想鬼,鬼就現前,你想魔,魔就現前,想什麼就現什麼。事實真相佛在《金剛般若》裡面說得很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
  凡聖的差別就在迷悟,迷了的人怎麼樣?著相,這就是凡夫。悟了的人不著相,不著相就是佛菩薩。因此,我們想佛、我們念佛,佛現前了不要著相,你是真的覺悟了。如果佛現前,你一著相一歡喜,「我見到佛了」,你迷了。一著就迷,不著就悟。我們如何永遠保持著覺悟、覺而不迷?那佛要不要念?要念。佛現前也念,不現前也念。務必讓我們自己的心變成佛心,讓我們的願變成佛的願望,跟佛同一個願望。我們的言語、行為跟佛都相同,那你不知不覺就成佛了,所以他的功德之大,超凡入聖。世出世間修行極妙的方法無過於念佛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,最穩當、最快速第一方法就是念佛方法,所以念佛法門稱之為門餘大道。

  今天佛法為什麼這麼衰?大家不念佛!大家不敬佛!這是事實。就是我們佛門的四眾同修,說個老實話,我們不是真心敬佛,對佛並不尊重。怎麼曉得?我們在寺院裡常常看到,大雄寶殿供的莊嚴的佛菩薩形像,走在這個大殿裡面還是雜心閒話,目中哪裡有佛菩薩存在?這樣學佛怎麼會有感應?我們想想古人,古人見到佛像一定致敬,或者是頂禮,或者是問訊,把他當作真佛看待。見面時有見面禮,離開的時候至少有問訊,就像佛真的坐在那裡,站在那裡一樣。還有一些大德,見到佛像是站的,他不敢坐在這裡,我坐在這裡佛站在那個地方,我對不起佛。佛坐在那個地方,我就不能在這躺下。諸位聽到我說這些話,這是古大德做出來給我們看的。

  我們今天的佛堂供的這個佛像是站著的,你們大家聽經是坐著的,那你要看到這個佛像,學古人那就不敢坐了?諸位要站在這個地方,一下站上四個小時聽經,我們身體受不了。佛很慈悲,佛不會責怪我們,佛像站在那裡,我們自己恭敬心不失這就好。佛法實在講,重實質不重形式,我們對佛那種真誠恭敬的心不能失掉。時間長,家裡有客人,遠客來,接待客人我們家裡供養的佛像是站著的,我們在佛像前面坐可以。佛法裡頭有開緣,那個戒律條條戒都有開緣,在什麼狀況下,那叫開戒不叫破戒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佛法是活活潑潑,合情合理合法,它不是死呆板的。古大德這種作法提醒我們敬佛,提醒我們尊敬佛,敬念佛菩薩,我們懂這個意思,這樣就好。我們坐在佛堂裡面,坐得規規矩矩不敢放逸,存心真誠,這是致敬,真正致敬,沒有邪念,沒有邪思。

  然後我們想想現在這個時代為什麼佛菩薩不出現?你就看眾生想的是什麼,他說的是什麼,他做的是什麼?與聖教完全相違背。佛菩薩要示現在這個時代裡頭,必定被人毀謗,必定被人侮辱,侮辱毀謗佛菩薩,果報是阿鼻地獄。佛菩薩看到是這麼一個狀況,他大慈大悲,他不來示現,避免讓這些業障深重的眾生造罪業。他已經造得夠多了,已經很可憐了,不能加重於他。所以佛菩薩出現世間是大慈大悲,不到世間來還是大慈大悲,我們總得要都知道。

  『佛為業障諸眾生』,這個業障是廣義的,九法界眾生都有業障。六道凡夫有煩惱障、所知障;四聖法界煩惱障斷了,所知障猶存,所以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還是常常應化在九法界。『經於億劫時乃現』,這是講以佛的身分示現在世間,不常現。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,釋迦佛滅度之後,經上告訴我們他老人家的影響力,我說影響力大家好懂,我要說法運不太好懂。他的教化影響力一萬二千年。這個影響也分為三個階段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距離他滅度愈近這個影響力愈大;時間逐漸長遠,這個影響力慢慢就小了。佛滅度到今天三千多年,影響力有,但是比起過去差很遠了。怎麼曉得?我們社會大眾對佛的恭敬心,你從這裡看。從前人對佛的恭敬心真誠,我們現在的人對佛的恭敬心淡薄,這就知道他的影響力逐漸衰退了。衰退的時候,佛菩薩就不來了。但是佛的影響力在這個世間往後還有九千年,我們可以講佛的影響力到現在衰退一半了,一百分的影響力到我們現在大概只有五十分,還不錯了。往後這個九千年我們就曉得,每一個一千年都要衰退一些;衰退到最後,完全沒有影響力了,沒有人相信了,佛法就沒有了,就滅了。

  這個世界上到什麼時候再有佛法?一定要有佛出世為眾生講經說法,這個世間才會再有佛法。下面一尊佛是彌勒菩薩,從兜率天下降來示現成佛,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八相成道,作佛講經說法,那才有佛法。彌勒菩薩什麼時候下生?釋迦牟尼佛在《彌勒菩薩下生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我們這個世間時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彌勒菩薩下生。這個時間太長了,「經於億劫時乃現」,彌勒菩薩下降時間還不到億劫,只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。這個時間是怎麼算的?確實的時間諸位自己可以去算。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,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,一年也算是三百六十五天,照我們人間這個算法,但是諸位要曉得,他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。他在兜率天住多久?在兜率天天上那個年,四千年,他在那裡教化,總得把那邊的學生教畢業了,他才能來。所以兜率天四千年,我們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這一句是說明佛出現在這個世間,不容易遇到,確確實實是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

  我們還算是很幸運,雖然得這個人身,沒有遇到佛,還在佛影響力這個範圍,只要我們好好的依照經典來修學。佛不在世了,三寶當中以法寶為第一。佛在世,佛寶第一,佛不在世,法寶第一。所以佛教導我們,學佛要「依法不依人」。人怎麼說法?一定要跟法相應,也就是他所說的要有經典做依據。沒有經典做依據,我們可以不信,我們可以不聽。經典做依據,佛講的經很多,有一些經論所說的,你要是互相來看,似乎是有牴觸,為什麼佛說法是這個說法?要知道,佛無有法可說,更無有定法可說,佛是應機說法。譬如說,這個人他執著有,佛跟他講空,破他執著有。他果然聽明白,對那個「有」不執著,放下了,他就得度,問題解決了。另一個人執著跟他相反,他執著空,佛跟他說什麼?佛跟他說有。佛說法並沒有矛盾,並沒有差別,佛說法無非破眾生執著而已。眾生執著千差萬別,所以佛的說法也千差萬別,決定沒有矛盾,你要懂這個意思。

  我們學佛法抓住一部經,依教奉行,其他的經典跟我這個經典說的不一樣,我依我這個法門,我不是依他那個法門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主林神,這十位主林神他們修學的方法不一樣。不再跟別的比了,就是主林神裡面,每一個人修學的法門都不一樣,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我們今天依什麼經典修,就是死心塌地依這部經,其他的不要去過問,你一定在這個經裡面得三昧,開智慧,成就了。所以修學法門不能搞很多經論、很多法門,那你就學糟了。就像在學校裡面念書一樣,念大學,你選一個科系專心去念,四年畢業,你成就了。如果你不老實,念大學你選這一個科系,學校裡每一個科系的課,你都去上、你都去聽,你四年畢不了業,你學亂了,你學雜了。佛法修學亦復如是,所以祖師大德教導我們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你就成就了。

  我常常教同學依一部經,我修哪一部經?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為什麼?簡單!容易!可是我講《無量壽經》講了十一遍,第十一遍沒有講圓滿。《無量壽經》是大本《阿彌陀經》,我們要了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理事因果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透徹。我平日受持,受持是愈簡單愈好。我受持《阿彌陀經》,你們需不需學我?不一定,各人根性不相同。如果你們對於淨土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沒有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心裡還有疑惑,最好依《無量壽經》,它講得詳細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死心塌地再不疑惑了,那可以用簡單的辦法。最簡單的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這個經文共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般若心經》還短,《般若心經》二百六十個字,它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一樣成就!

 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清朝初年乾隆那個時期,彭際清居士說,這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他把《華嚴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看作一部經。《華嚴經》是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的《華嚴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經》。他說得好,說得太好了,我佩服得五體投地,確實是如此。換句話說,我們平常受持的《阿彌陀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《阿彌陀經》的註解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。所以我們要把極樂世界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》。這樣你才曉得我這一生修學,一生在這裡宣揚講解都沒有離開彌陀淨土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所以我們想見佛就得念佛,想佛法興旺起來,大家統統念佛,佛法就興了。為什麼?每一個人心轉了,念什麼,什麼佛現前。念佛佛現前,大家都念佛,佛法怎麼會不興?大家都念阿彌陀佛,淨土法門一定特別興旺,就是這個道理。『其餘念念常令見,此味光神所觀察』,我們在這裡得到啟示,得到證明。希望我們大家認真努力修學。剛才上海同學來告訴我們,他們沒有懷疑,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,好!非常非常難得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