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五二卷)  2003/11/19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152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四聖諦品」鄰次十界第七段,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聖諦第五句看起:

  【或名分別盡。】

  『分別盡』,就是無分別,這個意思很明顯,很好懂。分別是妄心不是真心,大乘經上佛說得很多,真心離念。這也是教導我們很簡單的方法,辨別什麼是真心,什麼是妄心,用真心就對了,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;用妄心就是凡夫。妄心能夠完全遵守佛菩薩的教誨,隨順經論裡面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這個人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。如果不順從佛菩薩教誨,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與經論所說的相違背,這就叫六道凡夫,那你完全是隨順妄心造業。所以十法界都是用妄心,用的不一樣,四聖法界能夠隨順佛菩薩教訓,六道就違背了,這差別在此地。

  雖然隨順,它是妄心不是真心,怎樣能夠轉妄成真?那就是「分別盡」。分別真正盡了,究竟圓滿的盡了,這就是諸佛如來。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讀過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也就是說他還有很微細的分別沒有盡,如來果地才盡。所以「分別盡」是滅諦的名稱。我們知道究竟果地上是這麼一個樣子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知道盡量的少分別,分別愈輕愈好,愈淡愈好。能做到不分別,你的智慧就現前。為什麼?分別總離不開妄想執著。離妄想執著,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起作用,我們一般人講智慧開了。

  智慧怎麼開的?每個人都有智慧,大家的智慧都相等,跟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。就是因為你有分別,你有執著,把你的智慧變成煩惱,把你甚深的智慧變成習氣。幾時你不分別了,煩惱習氣又恢復正常,正常就是般若智慧,就是無量德能。這麼一部大部頭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實在講,這部經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,就是世尊為我們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說明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一點差別都沒有,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相好。後頭有一句說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一部《華嚴》,這一句最重要,你如果從這一句覺悟了,這《華嚴經》你就圓滿了,你統統就得到了。你曉得我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捨棄妄想分別執著,不就證得了嗎?就這麼一回事。

  凡夫成佛一念之間,這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「念劫圓融」。你不會,你修無量劫;你要會,一念之間。問題是你肯不肯放下?你肯不肯捨掉?你果然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一刀兩斷,捨掉了,你立刻就成佛,你眼前的境界馬上就變了,現在這是什麼境界?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,就是。這個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你為什麼放不下?為什麼不能捨?這就是一般講的,你業障太重,習氣太重。

  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告訴我們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這個虛妄是不覺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是不覺,不覺本無,本來沒有。本覺就是如來智慧德相,本有。這兩句話懂不懂?如果真懂了,信心具足,本有,哪有不能證得的道理,本無,哪有斷不了的道理;本無當然可以斷,本有當然可以證得。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相是本來有的,現在六道輪迴,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是本來無的。所以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本來無的這個境界是什麼?夢幻泡影。可以說我們迷了,迷了本性,迷了本有,生生世世無量劫來,在夢幻泡影裡面打轉流轉,是這麼回事情。

  佛法,你說多,無量無邊;你說簡單,就一、兩句。這一、兩句真的明瞭、通達了,無量無邊的佛法,你全都明瞭,全都得到。所以分別決不是好事情,分別是錯誤。你分別這個善,分別那個惡,其實善未必是善,惡未必真惡。為什麼?善惡都是夢幻泡影,善惡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,這是事實真相,《大般若經》上說的。你要通達明瞭,就是諸法實相你明白了,你見到善不會分別,見到惡也不會分別。無論什麼境界現前,天堂也好,地獄也好,你的心是平等的,你的心是清淨的,一絲毫不染著。無論什麼境界不會動你的心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真的如如不動。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那是真心,那就是自性,那就是本來面目。

  凡夫迷了,迷得太久,淪落在六道、在三途,好像是大起大落,迷的人看到這個相,大起大落;覺悟的人看了什麼?覺悟人看了沒動,這個境界我們就不懂了,為什麼同樣一個境界兩個人看法不一樣?譬如觀潮,潮水,我們凡夫看潮水大起大落,很好看,很壯觀;佛菩薩看潮水如如不動,這個道理我們不懂。是不是感受不同?不是,確實不同。為什麼這個境界不一樣?佛菩薩心清淨的,心沒有動,境界怎麼會動,凡夫心在動,所以外頭境界就在動。外面境界說老實話也沒有動,也沒有不動,這東西很深很難懂。

  禪宗裡頭,六祖惠能聽印宗法師講經,就是現在的廣州光孝寺。那個旗桿還在,旗桿上懸的幡,風吹著幡在動。有一個人說幡動。另外一個人說風動,哪裡是幡動,風動。他們兩個人在爭,誰也不肯讓誰。惠能大師在旁邊看到,告訴他兩個: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這一句話把兩個人驚醒,他高明。印宗法師聽到了,知道這個人不是凡人,講完經下座,就向他請教,問他從哪裡來的,你怎麼能說出這個話來?這個話連印宗都說不出來。聽說,這多年前聽說,五祖忍和尚把法傳給第六代祖惠能行者(因為他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,居士),他說是不是你?惠能這時承認了。承認,大家看衣缽,衣缽是證據,他就把衣缽打開給大家看。你要懂得這個意思,我剛才講的這個話,你就不會懷疑了。

  心轉境界,不是境界轉心,是你的心在動。凡夫心在動,看潮水起伏;佛菩薩心不動,看海水平靜,不起波浪,這就叫做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我們會不會轉?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如如不動,你才看到外面境界的真相,確實不動,不動就是一真法界。這一動就是十法界,大動就是六道輪迴,驚濤駭浪那就是三惡道。無量無邊的境界說穿了還是一個境界。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,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。心淨,法界是清淨的;心平等,法界是平等的;心善良,法界是善良的。所以佛菩薩住一真法界,我們住六道、住三途。說實話,一真、三途都沒有,是你自己覺迷變現出來的。覺就現一真,迷就現六道三途,就這麼回事情。

  人為什麼不向上?為什麼要起分別執著?我們想,想不通。諸佛菩薩不想,不想就通了,想就不通,不想就通了。這個裡頭有很深的道理,不想沒事,真通。你想,那個想還是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怎麼能破分別執著?所以永遠不能離分別執著,迷不能破迷,覺才能破迷,這個道理要懂。然後在你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,你的功夫才會得力。也就是說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萬緣放得下;放得下之後,你才提得起。

  提得起是為別人,放得下是為自己。提起,放下,放下,提起,決定不妨礙。提起不礙放下,放下不礙提起,得大自在。為眾生要提起,大慈大悲像千手觀音眼到手到,看到了,聽到了,立刻就要幫助,為什麼?機會不能錯過。這個眾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了,我碰到了,我要不盡心盡力幫助他,我對不起他。對不起他,就是對不起自己,自他不二。緣沒有成熟,別找麻煩,那是愈找愈麻煩,為什麼?他不能接受,他沒有意思求。觀機是智慧,觀機這裡頭也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叫隨緣,有分別執著就不是隨緣;我要想怎樣怎樣,不是隨緣。所以是水到渠成,緣到了,他這個境界現前,好辦。緣不到怎麼樣?等待。等待,沒有等待的念頭,有等待的念頭就有煩惱,等了一年,等了兩年,怎麼還等不到。你那個等待裡頭也是妄想分別執著,總沒有離開,離妄想分別執著,等待的念頭沒有了。沒有這個念頭,等待的時間再長,好像一剎那,這是佛法真實受用。

  從前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要沒有得到人生最高享受,你叫白學了,你不會學。不會學的人是什麼?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一天到晚打妄想,一天到晚生煩惱,一天到晚造業。你造業,感召果報。這個果報裡頭有人的果報,有事的果報,有物的果報,麻煩透了。

  世間人所說的,「人生在世,不如意事常八九」,我看現代人生跟從前不一樣,從前的人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;現在的人生,一生當中不如意事恐怕是百分之九十九,不是十之八九。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九,千分之九百九十九。你要問為什麼?現在人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從前人嚴重。如果你繼續再問這什麼原因?從前人從小接受過聖人的教誨,所以在一生當中懂得收斂,這個收斂就是少分別,少打妄想,少執著,煩惱就少了。現在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,現在人接受什麼教誨?接受電視教誨,哪個人不看電視?天天看;接受報紙雜誌的教誨。這些東西內容是什麼?幾乎都離不開暴力,離不開色情,離不開三途,全是一片染污。你天天接近這個東西,天天接受這個東西教誨,受這樣的薰習,所以你的妄想分別執著,我敢說達到千分之九百九十九,你這一生當中,哪有如意的事情。

  佛法裡面講的輕安,教你輕鬆自在,今天這一些名詞,這一些術語裡面真正的意思,你不懂,為什麼不懂?你一生都沒有過這個境界,一生沒有輕安的境界,你怎麼會懂輕安?一生沒有快樂的一天,你怎麼懂得快樂什麼意思?現在的人心麻痺了,中國人講的麻木不仁。麻木不仁沒有知覺,像身上某一塊地方麻木不仁,這一塊生病了,神經系統起了故障沒有知覺,這個人可不可憐?所以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完全違背經論的教誨,完全違背聖人的教誨。經論跟聖人的教誨就是你自性的性德,換句話說,完全違背了性德,就是違背自性本有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聖人教誨,經論裡面所有的,就是自己本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,不是自性外面的東西,自性外頭沒東西,所以佛法中說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。

  善導大師講,一切眾生有沒有成就,有多大的成就,「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一句話講得太好了。遇到的緣殊勝,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看起,三千年來,世世代代真正求法的人(有出家的,有在家的),親近善知識,有一生不離開的,老師不在世了,還守住老師的墳墓,守住老師的靈骨塔,令人敬佩;有一些跟老師一世,老師往生了,他才離開。古人!你要問為什麼?他受的恩澤厚,感恩,捨不得離開。跟著老師,幫助老師教學,做老師的助教,跟老師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很平常,太多太多了。實在說,至少十年,沒有十年你學不到東西。三年五載那是什麼?那是天才,那不是普通人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自己沒有學到東西,是決定不會離開的,這是個最高的原則,學到什麼?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不到這個境界,不可能離開,這個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。換句話說,他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他已經契入一真法界,這個時候可以離開。你不離開,老師也叫你離開,為什麼?你有資格參學,你必須離開,弘法利生,提升自己境界。

  大徹大悟之後還不肯離開,還要住個二十年,三十年,四十年,或者等到老師往生,那什麼原因,老師也沒趕他走?自己跟老師都知道,緣不成熟。你到外面去講經說法,沒人聽你,沒人請你,緣不成熟。法緣好的,法緣成熟的,老師就叫你趕快去,為他為自。什麼時候為自己,什麼時候該為他,什麼時候自他兩利,老師清楚,自己也清楚,一點都不迷惑。緣在什麼地方,哪個地方緣先成熟,哪個地方緣後成熟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,這就是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,無非隨緣。所以煩惱天天輕,智慧天天長,法喜充滿。這樣的日子,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,佛菩薩的生活。

  實在說,他們的生活境界,我們凡夫不能了解,為什麼?凡夫只能看到眼前那個跡象,不能突破空間維次,我們看到他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,看到有一群人在這聽講,鬼神在這裡聽講,我們看不到;天龍八部在這裡聽講,我們看不到;他方世界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來聽講,我們看不到,這是不同維次空間。可不可能九法界眾生都來聽講?可能,大有可能。這是什麼?緣。所以法師法緣殊勝,緣要去結,你不去結緣,緣哪來?你要歡歡喜喜廣結善緣。不但與人要結緣,與一切動物結緣,與一切植物結緣,與山川大地結緣,山川大地,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很多,山神,土地神,花神,樹神,草木神,海神,江神,河神,連井水都有神,你念念不忘這些,這些神明。神明種類之多,數量之多,跟我們人間社會幾乎沒有差別,常常放在心上,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常常迴向給他們。

  心確確實實沒有界限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,那麼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跟你都有緣。你講經說法用的是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就起感應。這個心是遍法界虛空界的,大乘教裡面常常講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心就周遍法界,所以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你起感應道交。你沒有這個心,好像我們發射的電波一樣,它就達不到,它就收不到。你有這個心,心量這麼大,你這裡一發射,它那裡統統收到,生活的空間擴大了,這個裡頭其樂無窮。人不知道好歹,沒有關係,佛菩薩知道,神明知道,所以一天到晚歡歡喜喜,真的自在快樂。這種境界,你要契入你才會知道,你不契入,怎麼跟你講也沒有用處。你從來沒有經驗過,從來沒有體會到過,你怎麼會曉得。

  今天你沒有這個受用,不要怪別人,怪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,你把無盡無量無邊空間維次,一個維次都不能突破,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圈,圈的這麼一個小圈圈裡頭,跳不出去。古德常常用比喻說,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好像是蠶絲,自己做個繭,把自己綑在裡面,牢牢的繫縛,永遠不能出頭。外面的天地,外面的境界,永遠隔離,一無所知。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透露了不少他方諸佛剎土,他方世界,那是如來境界。好比我們居住在自己家鄉,這一生從來沒有出過門,諸佛菩薩就好像在世界各地去旅遊回來了,講一些見聞來給我們聽。我們懂得很多新奇的事情,新奇到什麼程度不知道,不是自己親證的境界!佛教導我們不是到此為止,這個要懂得,教導我們是勸你,得閒你也去觀光旅遊,去看看嘛!看看是親證。

  所以諸佛如來教學的目的,就是勸你要親證這個境界。親證才是自己的,聽別人講不是自己的,自己得不到受用。如何才能親證?「分別盡」就能親證。分別深廣無際,要分分盡,這是中下根性的人;上上根人那就利害了,他能在一念之間,或者能在短時間,幾天之間,幾個月之間,一、兩年之間,統統放下,上上根人,那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那慢慢來。這個地方我們要懂,放不下,不肯捨,原因在哪裡?原因總在執著「我」。所以前面講,無我,無自性,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要知道真正無我,一切法確確實實無自性,這個「分別」放下去不難!

  人會那麼樣堅固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不肯放下、不能放下,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佛法教學,知難行易,了解事實真相,了解無我,了解無自性是真難。勞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無非就是把這個真相講清楚、講明白,至於修行,那就是放下,放下真的一念之間,你放不下,就是你沒有了解。這樁事情,五十多年前章嘉大師教我的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「解行」。佛家常講,行解相應。他老人家給我細說,解難行容易。解是屬於看破,行是屬於放下,看破難,放下容易。你之所以不能夠放下,就是你沒有看破,你沒有真正明瞭。真正明瞭,你就一切放下,就像諸佛如來一樣,「分別盡」。解盡圓滿了,分別就盡了,這是如來果地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苦滅聖諦第六句:

  【或名安樂住。】

  這個名號也是滅諦的名稱。佛法中常說,除了大般涅槃之外,決定沒有『安樂住』。不但六道裡面沒有,四聖法界裡頭是相似,不是真實。經論裡頭有個比喻很有意思,佛把六道這裡面的人比喻統統都在旅行,在路途當中。從前旅行跟現在旅行不一樣,現在旅行很舒服,有旅社,有餐館,只要帶著錢,你旅遊可以過得很舒服。從前不是的,從前沒有旅社也沒有餐館,旅行的人很辛苦,自己要帶乾糧,否則的話,你吃就成問題。所以自己要帶水,帶乾糧。這種日子,我還過過。

  抗戰期間,我們做學生(流亡學生)常常旅行,旅行靠走路,沒有任何交通工具。帶米,米是用什麼?用一個布袋,這個布袋是個圓筒的,長的,縫這個布袋裡面裝米,裝滿之後把兩頭打個結背在身上。大概那種布袋,現在你們人沒有看見過,像什麼樣?好像現在我看到雨傘,雨傘前面有個套子,就像那個一樣。雨傘套子它這一頭大一頭小,米袋是兩頭一樣大,大概就跟裝雨傘那個袋子差不多。裝滿一袋,兩頭打個結套在身上,帶米。還要帶水,再找個小瓶子裝一瓶水,帶水,你路上渴的時候,有水喝。喝完水在哪裡取?實在講,在那個時代河裡水、小溪的水就能吃,真的是到處有水源的地方,我們就把水裝滿。現在人看到好像不衛生,但是那個時候喝了也沒生病。溪水裡面可以洗澡,可以煮飯,拿來就可以喝。晚上住,到哪裡住?有的時候找不到地方,真的找個樹底下。好在中國鄉村裡頭還有些破廟,真的沒人住的,通常要飯的叫化多半住在這些沒人的破廟,有的時候我們找不到,也在那個地方住一晚上,過那樣的生活。

  佛把六道眾生比喻是這個情形,六道輪迴沒有安穩。那真正得到安穩是什麼?四聖法界,證到阿羅漢,出了六道輪迴,就像什麼?這下到了大都市了。大都市裡頭有客棧,就是有旅社,在那裡可以休息幾天,養養身體,養養精神。住個十天、八天,有的時候也能住上一、兩個月,兩、三個月再走,到家才真正休息。哪是家?一真法界是家,安樂住!

  十法界裡頭,四聖法界那是真正的旅社,暫時得到安樂,不像旅途裡頭那麼樣的辛苦;六道是旅途,很辛苦。三善道算是不錯,你走的這個路很平坦,一路上生活所需都不缺乏,都能夠得到;三惡道,那就像很崎嶇的道路,走到荒山野嶺,走到沙漠,沒有水源,找不到東西吃,野生的東西都找不到,三惡道,苦了。尤其走到沙漠地方,樹木草原都沒有,晚上睡覺睡在沙裡頭。我們知道沙漠有風暴,一個不小心風暴來了,把人就埋在裡頭,許多人就死在這個裡頭,被沙漠埋起來了,非常危險。所以佛經這個比喻,我們容易體會,經歷過這樣遭遇的人,體會就很深。現在人出去旅遊,除非像到西藏那邊去,到新疆,大沙漠,到這邊去,而且你要徒步旅行,你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。如果你要是坐車,你就體會不到。徒步旅行能夠體會佛在經上這樣的比喻。

  三界沒有安樂住,四聖法界臨時的安樂住,不是永久的,臨時的。一真法界,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那是真的安樂住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如來果地上境界是究竟圓滿的安樂住,那要怎麼樣?無明破盡,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破了,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安樂住。初住以上的菩薩,我們稱法身菩薩,四十一位法身菩薩,他們真的得安樂住,但是不是究竟圓滿。什麼原因?無明沒有斷盡。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我們明瞭這一樁事,那就曉得我們生生世世要做的是什麼?斷煩惱而已矣!既然要斷煩惱,你就不能再生煩惱。天天生煩惱,你煩惱怎麼能斷得了?你要想減少煩惱,古大德有一個經驗之談,可以提供你做參考。他說「知事多時,煩惱多」,古聖先賢修行經驗之談。所以從前修道的人為什麼都把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,交通非常不方便,你要到道場去參學,那真的是要吃苦頭。東天目山齊素萍居士上個星期到我們這邊來參學,她那個地方我去過兩次,從山下到山上十里路。如果是走路,走上去要多少時間?一般平常的速度,三個小時,年歲如果稍微大一點,體力差一點,四、五個小時。從山下走到寺廟,四個小時是正常的,你走一段要休息一下,所以一般人不會去,這個環境就清淨。住在這個山上與外界隔絕了,外面發生什麼事情,沒有人知道,山上沒人知道,除非山下有人來告訴你山下發生什麼事情,否則的話不知道。「知事少時,煩惱少」。

  現在人煩惱多了,比從前人增加一百倍都不止,什麼原因?知道事太多了,天天看電視。電視的新聞報導,本地新聞,國際新聞,還有什麼許許多多新聞,我都不知道。我已經三、四十年沒有看電視了,我也不看報紙,也不看雜誌,什麼原因?希望減少煩惱,對於事情是知道愈少愈好。我也不願意聽別人告訴我什麼事情,尤其是是非,你要來跟我講是非,你講個一句、兩句,我一聽,下頭不要講了,我一定會制止。我們印象當中,總是記住一切眾生最好的這一面;一切眾生不善的那一面,不聽。不聽,不看,不把它記在心上,這是修清淨心、修善心的祕訣。你常常聽到這個東西,那些眾生人事物不善的常常放在心上,你的麻煩就大了。你的心慢慢就變成不善,天天薰習,一天薰一點,一天薰一點,三年五載,要是三十年、四十年,麻煩大了,你心裡頭這些骯髒的東西,不善的東西,這些垃圾,你怎麼樣能把它清除掉?很難。

  所以那是最大的幸運,是你覺悟的早。我不接受這些,不接觸這些,天天讀經,天天看善書,所接收都是善,這個樣子幾十年下來,境界轉過來了。我搞了五十年,不是那麼容易事情。五十年,雖然在這個花花世界,我接觸的面很窄,我認識的人不多,我知道的事情很少,所以才能保持清淨心,保持一個善意。這個事情要靠自己,別人沒有法子幫助你,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,更不能打聽別人的事情。這個世間有很多人專門打聽別人的事情,專門想知道別人的事情,這是最糟糕的,這樣的人,他的一生道業是肯定不能成就的。

  喜歡交際應酬,都是對道業有妨礙的。我們外面有一些交際應酬,那是不得已的。只有兩種情形,一種是關係道場,不能不應酬,另外一種是關係社會安定和平,沒人去做;如果有人去做,我決定不做。早年,我們道場有韓館長管理,所以關於道場這一方面的應酬,我就很少參加,她去管就行了。她走了之後,我也不管道場,我們住在新加坡,住在居士林。那邊道場,關係道場事情,李木源居士去應酬。我在那邊只參加一個多元文化,團結宗教,團結族群,有助於社會安定和平,這個事情他去張羅,我參加。辦佛學講座,辦培訓班,他辦的不是我辦的;學生,他招的,我只是擔任教學上課而已,這個行,學生人數不多,所以我接觸的面還是非常窄小。要知道學業、道業都是從清淨心當中成就的,決定不能把自己搞亂了。

  早年,每一年也有個兩、三次這頂多,至少有一次回到中國大陸觀光旅遊,度假,看看故鄉的父老,看看以前的老同學、老朋友,沒有別的事情。早年趙樸老在世,我們是同鄉,他對我非常好,第一次見面,我們就談了四個多小時,請我在佛協吃飯,他跟他夫人在一起,這一番鄉情。所以以後每次回到中國,我一定去看他,我們見過很多次的面。他老人家每次見面都會提到:淨空法師,落葉歸根!我很受他的感動,我說緣成熟了,我一定回來。

  出家人當中,茗山老和尚,大家都知道他對我非常好,彼此了解,真正愛護、護持。現在這兩位老人都走了。在中國了解我的人不多,護持的更少了。所以看看現在的情形,我這個想法要修正,早年一直想著落葉歸根,現在想到落葉歸根不可能,我也不再有這個希望,這個希望是個妄想。現在?現在我改變的是落地生根,我到澳洲來落地生根。身體還可以的時候,有短期假期,我回到中國去旅遊,看看老朋友,也歡迎老朋友到澳洲來訪問。在國外,緣還不錯,七月間我們訪問泰國,在泰國結了很好的緣。上個月我們訪問印尼,在印尼也有很好的緣,都可以落地生根。所以現在不是落葉歸根了,落地生根。

  佛一切經論裡頭教導我們,隨緣不攀緣,隨緣就自在,攀緣就苦惱。在這個時代,最重要的是心要清淨、要善良。修行要掌握原則,要掌握綱領,愈簡單愈好,不能搞複雜,不能搞亂。古人講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這有大道理,經驗之談。修學,確實只有一門,你的心專一,念專一,行專一,你得清涼自在。這是我們現前安樂住,住在哪裡?住在經教上。現在我發心希望把這一部《華嚴》講圓滿,我的身心都住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上,一天到晚,除了念佛,就是想經裡面的教義,這樣才能有稍許的契入,契入就有安樂。你要是不能契入,安樂就得不到。

  所以這個安樂,在一般講也是因果,你身心不安,哪來的樂?安是因,樂是果。怎樣能得到安?世出世法裡頭常常說,平安。換句話說,你心不平,你就得不到安,心平就安了。怎樣能得到平?公平,大公無私。所以說把自私自利放下,公才能現前。如果自私自利放不下,你哪裡來的公?所以公是因,平是果;平是因,安是果;安是因,樂是果。真正要達到公平,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。

  這些年來,我常常勸勉大家,一定要放下對世出世間法人事物控制的念頭,要放下,佔有的念頭要放下。放下控制的念頭,你就不迷惑,你就覺了;放下佔有的念頭,你不造業,你再不過問世間一切人事物的瑣碎事,那叫做積功累德。這最明顯的不要去過問別人的事情,生活的事情也好,工作的事情也好,處事待人接物的事情也好,一概不必理。「我要跟他交朋友,我要多了解一些」,用不著。為什麼?那是用妄心。對人對事對物,諸佛菩薩只用一個真誠心。

  如果真的要學佛,那你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,也就是要肯定一切人都是好人,一切人都是善人。你要想作佛,那你得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你就很容易成佛。即使是個惡人,無惡不作,五逆十惡,他的性本善,他有佛性,他也是本來成佛。為什麼有些人惡?惡是習性,遇到緣不好,染上這些習性。這習性是假的,不是真的,本性本有,習性本無。你明白這個大道理,就不必再問了,你的心真的平等,真的清淨。你要還去打聽,你的心怎麼能清淨,你不叫自找麻煩嗎?你不叫自尋煩惱?用我們佛法說的,你自己找染污,你自己在找垃圾,把這些垃圾放你自己心裡,你的心變成垃圾桶,專門收集別人垃圾,你的虧吃大了,別人沒有吃虧,你的虧吃大了。

  如果知道別人私事太多,別人有一些不善,你知道他太多了,你的麻煩更大,為什麼?別人怕你洩漏他的祕密,要想辦法陷害你,殺人滅口,你不是自找殺身之禍嗎?由此可知,你要想得安樂住,別打聽別人私事。為什麼?別人不會害你,你不妨礙他,他就不會妨礙你。這是從前老師教我們的,現代人沒有人教你了。從前父母教,老師教,老師有義務教導你,你能夠尊重老師,接受老師教誨,老師會教你。真的「知事多時,煩惱多」,現在不但煩惱多,現在應該把這個話改一改,「知事多時,禍害多」,怎麼能幹這個事情。

  「識人多處,是非多」。你認識人多了,在一起都是張家長,李家短,談些什麼?是非人我。這是非人我,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,往往在這裡面給人結了冤仇自己不曉得。古人講得好,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。病怎麼得來的?飲食不小心,暴飲暴食,這糟蹋你身體,就得病。禍是什麼?言語不謹慎,你說一句好話,態度不好,好話就變成壞話。別人委託你辦個事情,給你交代了,「你的話,我還能不聽嗎?」這一句話,你說的人無心,聽的人有意,你知道嗎?別人聽到這個,你傲慢,態度傲慢,下一次敢不敢再託你,不敢。為什麼?這個話覺得好勉強,不是很樂意來接受。顯示什麼?你對對方沒有絲毫的尊重。對方很熟的人,很熟的人,這是玩笑,開個玩笑,沒有關係。佛法忌諱開玩笑,開玩笑在佛法叫戲論。

  歷史上許許多多災禍,原因都是開玩笑開出來的。所以佛把戲論放在戒律上有道理,不可以開玩笑。尤其在大庭廣眾之中,言語不謹慎,傷人,真的是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所以孔子教學,言語放在第二個科目,你就想他多重視。夫子教學四科,第一是德行,第二是言語,言語是學會說話,和顏悅色,言語柔軟。平常在這上要多加修養,就是養成自己真誠清淨慈悲,自自然然就不會有這種粗暴的行為。所以從你的言語態度,能夠看出一個人的修養,人家願不願意把他的事情付託給你,要看你的修養,看你的德行。你沒有德行,沒有修養,別人一些事業不敢委託給你。尤其是利益社會的事,利益大眾的事業,正法久住的事業,敢託付給你嗎?

  所以一個人德行修養從哪裡看?從你的言語,從你的態度,你在生活當中,一舉一動點點滴滴,在這個地方看到你的教養,你受的是什麼教育。你的修養,你的德行,不能瞞人,裝不出來。裝模作樣,沒幾天就被人看穿了,看破了,所以要學。大聖大賢,天天都在虛心學習,永遠沒有中斷。我們讀《論語》,你看看孔老夫子自己說,這是聖人善根深厚,十五歲有志於學,立志求學。古人立志求學,不是學別的,學做聖人,學做賢人,學做君子,用現在的話說,學做好人,這籠統的講。不是求升官發財,是學做好人,學做個有道德、有學問、有修養的人。這是求學真正的目標,跟現在人求學的念頭完全不一樣。

  夫子求學成績卓著,我們可以學,因為看他的近程,在佛門裡面講中下根性,適合我們,我們能學得到。像釋迦牟尼佛,那個我們沒有法子學,他真的叫天才。釋迦牟尼佛的覺悟,十九歲真正發心,捨棄了家庭到外面去尋師訪道;三十歲,菩提樹下證等正覺,示現成佛。成佛之後,第一部就是宣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境界不是中下根性人能理解的,所以聽講經的人都是法身菩薩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所以這個我們學不到,孔老夫子可以學。

  孔老夫子你看他這個近程,三十而立,這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就是三十歲成就;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成為佛陀,孔老夫子三十歲才成為聖人。往後他的進步狀況,四十而不惑,也就是四十歲他不受外面境界迷惑,在我們講是定慧達到一定的程度,不受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的誘惑;四十而不惑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。五十知天命,這個知天命就是現在講明瞭因果報應的道理,證實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,這知天命。六十耳順,這個耳順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,什麼都好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沒有違逆的,善的好,惡的也好,入這個境界,這是什麼?平等心現前。法相唯識裡面所講的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,這兩個轉過來了,六十歲。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,《華嚴》境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入無障礙的境界。

  所以夫子是從覺悟之後,十年十年向上提升,這是漸修,我們做得到。像釋迦牟尼佛那一步登天,我們做不到。釋迦牟尼佛一證,三十歲,你看《華嚴經》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夫子從三十歲契入,到七十歲才入這個境界。這種修學在我們這個境界裡面講,安樂住,住在學裡頭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就是安樂住;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這個有朋是志同道合,都是求學、求道的。求學、求道決定是把自私自利放下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放下,這個放下就安樂了。你為什麼不安樂?你有這些東西。你自私自利的念頭重,你就患得患失,沒有得來,想方法得到,得到之後又怕丟掉。你那個心永遠不安,你怎麼會有安樂!

  生在現代這個社會,現代的社會動亂,許許多多人我們知道,生活在恐怖當中。不要說安樂,先講安穩,哪來的樂?哪個地方比較安全一點、災難少一點?到哪裡去找?找不到。為什麼?業力造成的。現在我們學佛,我們明白了,生活環境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,我們的念頭不善,思想不善,言行不善,感得的業報哪來的善?哪裡會有安樂?這才是正理,世間人講的真理。那求安樂到哪裡求?佛告訴我們,你把這個心行轉過來,心善,念頭善,言善,行為善,你居住在任何環境裡面都善,你才得安穩,你才能得快樂。這是你現前這一生,你只要能改變,你就能得到。真正究竟安穩,給你說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究竟安穩,真正安樂住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