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四九卷)  2002/3/1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649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普賢三昧品」:

  菩薩所入的三昧,名字稱為「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」,名字的含義無盡的深廣。在經裡面跟我們說的,一共有十三句,十三句分為十門,十門又歸納為六對,這已經跟諸位講過,在這個地方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。前面的四句,從「普入一切佛平等性」,這兩句是講的體用。「廣大無礙」這一句是說定的相狀,往後這十句都是講大定的作用。所以前面這四句是「無幽不入」,解釋大定名字裡面「毘盧遮那」光明遍照的意思。從「出生一切諸三昧法」到「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」,這四句是說「無德不生」,解釋名字裡頭「諸佛」的意思,一切諸佛。接著下面有兩句,「含藏一切佛力個藏的意思,如來藏身,解脫諸菩薩智」,這兩句是解釋如來藏身,解釋那解釋藏的意思。後面有三句,第六有三句是講如來藏身之「身」的意思,講成就、流通、護持諸佛法輪。清涼大師說:「言義唯有三者,入平等性,是定體;廣大同空,是定相」,其餘統統是大定的業用;這三樁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圓融無礙,總稱為「普賢三昧」。

  下面經文是第二段,「類通十方及諸塵道」,清涼大師的科題。我們先在這個地方把段落搞清楚,前面這一段是說明普賢菩薩入定,在華藏世界入定,最重要的意思是啟發我們、告訴我們三昧的重要性。我們學佛往往把這一樁事情疏忽了,三昧的重要,這裡頭就含攝持戒的重要,因戒得定,定才是正受,從定才能開慧,所以持戒入定就影響十方。這裡面很明白的跟我們顯示,說什麼?自己修行成就就是化他,自己修行沒有成績可言,談什麼化他?講經說法是化他?不是!這個化他是看影響。講經說法,聽眾毫無反應,沒有影響到的,這是全盤失敗了。所以古大德常常提示我們,說言教不如身教,教化眾生、影響眾生、勸導眾生,你先要做到,然後你的言教才會被人重視,人家對你才能夠信仰。你自己沒有做到,能說不能行,特別在現前這個社會、在這個時代,沒有人相信你,說得再好都是空的,白說了!

  在這一個亂世,人家看你什麼?看你行持。你能做到,他做不到,他就服你;你做得跟他一樣,他笑笑;你做得不如他,他根本就瞧不起你,你說的話在他心目當中還會有分量嗎?所以我們修學,一定要仔細衡量,做不到不能說。做不到的你說出來,在佛法裡面叫戲論,叫開玩笑的話,不能當真,在口過裡面就屬於妄語。自己造作不知道過失是從哪裡生的,這叫愚痴。因此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不能不謹慎,修行就從這個地方開始。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榜樣,這個入定是說他自己真做到了,十三句為我們顯示出大定的體、相、作用,圓滿契入,那個影響力就大了。我們今天讀這段經文,「類通十方及諸塵道」,說他影響力之大,影響面之廣,影響時間之長,這無量無邊功德!這一段經文也比較長一點,裡面有三個大段落。

  【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,於世尊前入此三昧。】

  這是一段,這一段是說明菩薩在此世界入定。用我們世俗眼光來說,這入定是修行,在這個地方修定。諸位要記住,修定這個名詞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,我們前面讀過三昧的體相用,你就曉得了。這個定是什麼?總的來說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這是普賢三昧,心地清淨,絲毫不染。清涼大師總結這三個意思結得好,說得再多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:入平等性,定體;廣大同空,跟虛空一樣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大定的相。在《無量壽經》上是清淨平等覺,你們想對不對?它的作用是引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、萬德萬能、無量相好,這都是它的作用;總起來說,這個自性的德用被這個大定引發出來了。這個定,前面跟諸位說過,不是盤腿面壁的修法,是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今天講的一點私心都沒有了,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這是定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心跟虛空一樣大,遍能含受遍法界的剎土眾生。所以人家「禮敬諸佛」、「稱讚如來」、「廣修供養」、「懺除業障」到「普皆迴向」,他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,一個眾生都沒有漏掉,叫普賢三昧,這才是修普賢行,才是修普賢法門。下面我們再看它的影響。

  【如是盡法界,虛空界,十方,三世,微細,無礙,廣大,光明,佛眼所見,佛力能到,佛身所現,一切國土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這是說它影響的範圍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的「類彼」,前面一段「舉此」。「類彼」這個話不太好懂,我說得白,類彼就是影響到別人,影響到他方世界,這個地方我們要學。所以一個人在一生事業有沒有成就,跟這個道理沒有兩樣。你的事業能不能延續下去?你做得再好,你死了一切就完了,後繼無人,那你就全盤失敗了。我常講,你的業績等於零。你們諸位想想,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做得不錯,如果沒有傳法的人,後繼無人,釋迦牟尼佛的事業等於零。他老人家傳法的代表大家都知道,迦葉、阿難,迦葉傳禪宗,阿難傳教下,我們中國人講的宗門教下,這是傳法之人。除傳法之人之外,還有一些大菩薩們,像諸位非常熟悉的地藏、觀音、文殊、普賢、彌勒,這也是世尊的傳法弟子,他們將佛法傳遍虛空法界,正是此地所講的「盡法界,虛空界,十方,三世,微細,無礙,廣大,光明」,這些大菩薩。迦葉、阿難是傳我們本地,代代相傳,住持正法,一直傳到今天。我們淨土宗,傳到現在印光大師是第十三代,代代都有人繼續、弘傳、廣大,這叫事業。

  我們再看孔老夫子,這是儒家,要是沒有孟子、沒有曾子,沒有這些好的學生代代相傳,那儒家也沒有了。承傳是多麼重要!所以在前面我們讀到的「一切諸佛所有法輪,流通護持,使無斷絕」,我們為佛末法時代的弟子,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。你看看經上講的,是「一切諸佛所有法輪」,不是單單一尊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。當然他這個話,華嚴會上是講給法身菩薩聽的,法身菩薩有能力、有機會親近十方一切諸佛;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,我們能夠親近的只是世尊釋迦牟尼佛。阿彌陀佛還是本師介紹的,本師不介紹、不給我們說明,我們哪裡知道有阿彌陀佛?本師為我們介紹,《大藏經》上有一部經稱作《萬佛名經》,這裡面給我們介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也只說了一萬二千多尊。諸佛如來無量無邊說不盡,世尊說出這一萬二千多尊是舉一個代表,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那個數字是說不盡的。所有一切諸佛的正法,菩薩都有責任流通護持,使無斷絕,這個心量多大!決不是說這是我們的世尊,我要把他的法發揚光大,別的佛與我不相干,我們這個心就發不起來,心量小。

  同樣的道理,今天在我們這個世間,有許多法師、許多大德居士,他們所說的是正法,我們要不要流通護持,使無斷絕?如果說我們這個道場,只有我們自己老師的法是正,其他的任何法師大德的法我們拒絕、我們排斥,錯了!這樣說起來,我們的修學會不會變成雜修、亂修?總會叫人起疑惑。實在這個話我們在講席裡說了很多,智慧沒有開的時候,專攻一門,為什麼?智慧沒有開,我們的修行重點是在戒定,這才叫你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儒家講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。到開悟之後,那就法法圓融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諸位要知道,法門無量誓願學是開悟之後,沒悟決定是一門深入,一門深入決定不能夠毀謗其他法門。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為我們示現的,一定要懂得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要平等的尊重、平等的護持、平等的流通,要懂這個道理,要守這個原則。所以道場裡面流通的經書法寶,我們只揀別邪正,不分是哪一個宗派、哪一個法師的,不能分,要揀別邪正。無論是哪個法師、哪個居士大德的作品,他是純正,我們就應當幫助他流通。

  對於我們道場,我們這個道場流通處有他們的東西,可以流通的。我們這個道場裡面不講這些東西,為什麼?我們是屬於初學,我們要一門深入。為什麼要流通這個?因為有很多人想請經書、想請法寶,找不到。我這裡有,你要想學,我可以介紹你哪個道場、哪個法師,他們專門傳授這個法門,你到那邊去學,這就正確。古時候祖師大德指導學人就是這個原則,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裡面看到,在許多寺院叢林傳記裡面看到。有一些大德他參學,祖師告訴他,「你的緣不在我這裡,你的緣在某某地方」,指導他,「你到那邊去一定會有成就」。譬如我們這個地方是淨宗道場,是淨宗學院,如果你一心要學禪,我會告訴你你到香港大嶼山寶林寺去親近聖一法師,他是禪宗道場,你到他那個地方一定能得利益,你的緣不在我這邊。指導他方向,介紹他去修學。所以我們有責任介紹他,我們知道哪些法師、哪些道場專修某一個法門。

  現在佛法衰微,衰微到極處,專修專弘的大德愈來愈少,真的到危急存亡之秋。所以有志專攻某一個經論法門的,我們有義務護持他、幫助他。雖然我們不修這個法門,我們可以給他建一個小道場,幫助他維持。當然最理想的方法,是我們淨宗學院也能夠開其他宗派的課程,我們真有能力,人力、物力各方面條件具足,將來我們這個學院慢慢的擴大。喜歡學《華嚴》的,我這裡有華嚴學系;喜歡學天台的,我這裡有天台學系;喜歡學法相的,我這裡有法相學系。在全世界對於某一個宗派真正有愛好,有學有修,我們都願意成就,都願意幫助。所以我們很想取得一個比較大的土地面積,或者我們這樣的一個學院,不在一個地方也行、也可以,我們某幾個學系在這個地方,另外幾個學系或者在其他地方,行!都沒有問題,好在初期這個階段人數不多。聖一法師今年八十歲了,今年要八十一歲了,身體不太好,當代的這些大德眼看著都凋零,真的是後繼無人,這是我們最憂心的地方。

  現代年輕學佛的人,頭一個大障礙是怕苦,佛教導我們以苦為師、以戒為師,怕苦、怕戒律,不願意持戒。這兩條做不到,不能生歡喜心、不能嚴格的遵循,無論學哪個法門你都不能成就,你都會落空。什麼人是菩薩?什麼人是今天的救世主?歡喜持戒,不怕苦,他才能具足這個條件。勇猛精進,奮發圖強,夜以繼日。你不能苦學,怎麼能成就?學院,我這一次到這裡來仔細觀察,我要不管,我想想我對不起世尊,對不起祖師大德,你們不能夠振興起來。我們決定要老老實實去做,循序漸進。理想是一回事情,理想做不到就落空了。所以我們著重德行上的修養,我要觀察你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,在你的日常工作裡面,你有沒有做出成績出來?你有沒有變化氣質?在德行上要考察你有沒有進步?在學業上,這是學院,你不是走弘法,那你就走護法,護法你要擔任學院的執事,弘法你要擔任學院的教學。擔任教學,那你要專攻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,能力強的可以專攻兩三部,將來你教,你擔任教學。不能擔任教學,擔任執事那你要寬宏大量,你要能接受別人的批評,接受別人的意見,不斷的改進,改過自新,不斷的求進步,把你職位上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,你是個很稱職的執事人員,都要做學佛同學的表率、模範。

  我要不常住在這個地方,我看你們不能成就,這個道場將來會全盤失敗,我怎麼能對得起支持我的這麼多善心的護法?怎麼能看到佛法從我們這一代就斷絕?所以我求三寶加持,希望有真正的傳法人出現。真正傳法人的條件,是「嚴持戒律、不怕吃苦」。務必自己修行,影響常住;我自己不修行、懈怠,也影響常住,大家看到你不修行,你這麼懶散,「他可以這樣,我為什麼不能這樣?」所以道場住眾,我們要重質不重量,小小道場好好的去做。實在不行,受不了,這個地方規矩太多、太嚴,受不了,你到別的地方去,不能在這個道場做不好的影響,你有罪過。住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有好的影響、正面的影響,每一個人都發心:「我做給別人看」。我們六十一號這個寮房,四月底就完工,完工我住在這裡,我做給你們看,你們也要做給我看。做不到的?做不到就是自動的離開學院。好在澳洲現在也有七、八個淨宗學會,每一個淨宗學會都希望有出家人去領導他們,在澳洲去處不是沒有。所以要與一切眾生結善緣、結法緣,你法緣多、法緣廣,去處就多。好好的用功,好好的修行,好好的去領眾,不要辜負這一生。

  我們在這裡看這些菩薩他們的影響,普賢三昧的影響不可思議,經上講的盡法界虛空界,這裡頭一共跟我們說了十句。盡法界,這是總說,第一句那個「盡」字是貫下來的,盡虛空界;第二句盡十方,第三句盡三世,第四句盡微細,第五句盡無礙。這個十句,清涼大師說得很清楚,他的註解裡面講的,這裡頭分為兩個段落,第一個段落,「初明平遍法界」,就是這十一句;後面再說「重疊無盡」。前中有十一句,「初一」,這一句是「總明,謂盡窮法界」,後面這十句是「別指,以彰曲盡」。彰是顯示,明白的顯示;曲是委曲,委曲婉轉。「盡窮法界」,從法界裡面跟我們說出這十句,第一句是「盡虛空界」,虛空沒有邊際,虛空是自性的自相,真如本性的自相,這個相是虛空。為什麼叫虛空?本來無一物。無有一物,我們稱它作虛空。

  第二句「於空中盡十方處」,十方處這有相,相從哪裡來的?相從虛空裡頭變現出來的。體是空寂的,所以這個相叫幻相,佛法裡面稱之為妙有。大家都聽得耳熟,佛經裡面常講「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」。為什麼說真空不空?它能現相,雖然現相,相還是等於空,這個道理很深很深。我們一般凡夫把這個相執著為真有,不知道這個相當體即空,當相即空,這個話我們在經上聽說,但是不懂它的意思。為什麼說當體即空、當相即空?古人,古時候科學技術沒有發達,很難從比喻當中體會,所以用「夢幻泡影」,用這個來比喻。前面我們讀過影像,影像最明顯的比喻是照鏡子,我們照鏡子,鏡子裡頭有個影像,試問問這鏡子裡的影像是真的還是假的?我們正在照,鏡子裡現我們的相,現我們的相,鏡子到底是有相還是無相?鏡子確實沒有相。沒有相現了影像,雖現影像也是無相,那一面鏡子還是乾乾淨淨,並沒有相在裡頭。用鏡子當中的影像你去體會,體會當相即空、當體即空,從這個地方你才能真正覺悟:所有一切現相確實是夢幻泡影,才跟你講畢竟空、不可得。你要能夠從這裡明白過來,你就開悟,你就覺悟了,你心就清淨,一塵不染。為什麼?不可得!畢竟空,不可得。你心裡面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那叫做業,業造成了障礙,讓你沒有辦法看到宇宙人生真相,業障!業障除掉了,真相大白。真相大白,你的業障就盡了,就這麼回事情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「類通」這一段經文:

  【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,於世尊前入此三昧,如是盡法界,虛空界,十方,三世,微細,無礙,廣大,光明,佛眼所見,佛力能到,佛身所現,一切國土。】

  這一整句經文,裡面包含的義理、境界非常廣大。普賢菩薩在此世界入定,這個此世界是華藏世界。『於世尊前』,這個世尊是毘盧遮那如來,那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,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。這一整段裡面有十一句,第一句是總說,『如是盡法界』,怎麼盡法?後面有十句。第一句「盡虛空界」,盡就是遍滿的意思,一處都不漏。虛空有多大,菩薩所入的三昧就多大。第二句「於空中盡十方處」,下面講十方三世都是講相分,虛空現相。虛空不礙眾相發揮,眾相發揮不礙空性,理事無礙,這是理事無礙的境界。往後面去,講『微細、無礙、廣大』,那是講事事無礙。虛空現相,我們常說「十法界依正莊嚴」,不但十法界,連一真法界也不例外。這相從哪裡來的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在這個地方最難懂得的是心跟識。跟你說真話,生佛不二,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個心、是一個識,這一個識是阿賴耶識,這一個心是真心、真如本性,所以才說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我們今天講的一個生命共同體,在佛法裡面講是共同一法身。

  眾生,不但是我們,九法界眾生都不知道這個事實,都不肯承認,迷失了本心、迷失了自性,根本就不知道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,不知道!認為沒有關係,「我跟他有什麼關係?我跟樹木花草有什麼關係?我跟天地有什麼關係?」都以為沒有關係,好像自己獨立了。自己從哪裡來的?不曉得!父母生的,父母為什麼會生?有些父母想兒女,他就是不生;有的父母不想兒女,偏偏生很多。不了解事實真相,這樣的事實真相唯有佛法講得清楚、講得透徹,讓我們做個明白人。跟諸位說,明白人在佛法裡面就稱為佛陀、稱為菩薩,不明白的人就稱為凡夫,凡夫跟佛的稱呼差別是這麼來的。所以佛不是神仙,佛是很正常的人,是個對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。這些事實真相,說老實話,神仙未必明白,天人未必明白,佛菩薩明白;天人要明白了,也稱他作佛菩薩。畜生道裡、餓鬼道裡,如果有明白了,那也稱為佛菩薩,這些我們不能不懂、不能不知道。虛空當中現相,現十方國土,這個十方就是現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。既然現剎土,剎土裡頭有眾生,眾生一定有妄想分別執著,有過去、有現在、有未來。「於十方中遍三世時」,三世時是講時間,十方是講空間。

  第四句這就很難懂,「於三世中微細物處,謂毛端等」,毛端、毛孔、微塵,三世十方是大,微細是講小,說一個大、說一個小,當中全包括在裡頭。現在的科學家也走這兩個方向,一種往太空物理上發展,那是大的;另外一種往小的,量子力學,研究最小的,走這兩個極端。《華嚴經》上有講這個事情,大的講剎土世界,小的講毛端、微塵。「無礙」,第五句是講「凡諸小隙無礙之處」,最小的正報是毛端,依報是微塵。底下一段經文會跟我們講「重疊無盡」,它裡面會現剎土。前面經文跟我們講的四句:「身遍剎海,剎在身中,身遍身內剎,剎入遍剎身」,事事無礙的境界,宇宙的真相。今天我們講多元,多元文化、多元的世界,沒有一樣不是多元的;我們今天從這裡看到,曉得一毛端是多元的,一微塵是多元的。為什麼?它裡面含攝無量無邊的依正莊嚴,不是個單純的。從華嚴教義上來看,這個世間決定沒有單純的東西,你決定找不到,多元裡面的複雜你沒有法子想像。

  我過去講經常常說,我們這個身體的複雜,身體包括思想,我們這一個人身心的複雜,跟宇宙完全平等的。我早年講經講這個話講得很多,所以我們這個身是小宇宙,外面是大宇宙,小宇宙跟大宇宙無二無別。現在我們讀《華嚴》,這個境界又提升,提升什麼?我們一毛端、一毛孔的複雜,跟我們整個身心的複雜也是無二無別,跟整個宇宙的複雜性還是無二無別,這就更難懂了。一粒微塵,微塵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,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是小的沙粒,我們肉眼能看見,微塵肉眼看不見,手也摸不出,它太小了,摸不到,摸到的那都很大了,那不知道多少微塵積聚成一個物質了。一微塵裡面也遍含十方三世依正莊嚴,所以哪有單一的東西?於是我們肯定文化是多元的。我們要接受多元文化,從接受多元文化,我們一定要放棄自私自利,要放棄貪瞋痴慢,以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愛心為一切眾生服務。這是多元文化的自相,它的樣子。這個樣子法爾如是,沒有一絲毫勉強,他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!全心全力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

  所以你要真正契入多元文化的境界,多元文化境界在《華嚴》裡面,現在我們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佛境界!我說的這個話,你們大家想想看有沒有道理?我有沒有說錯?入佛知見,入佛境界,我們總算有那麼一點消息,這一點消息得來不容易。有了消息,好消息,我們要如何證得?要如何契入?真正有這個心願的同學們,要記住從根本修。根本修,根本是什麼?《觀經》三福講得最好,《觀經》是大乘經,不但是大乘經,通圓教一乘,它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補充說明;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它怎麼不通圓教一乘?所以我們要想契入佛境界、要想入佛知見,還是從孝親尊師,從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,這叫做根本。再提升,這才是三皈眾戒。三皈是佛法修學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的總綱領、總方向、總原則,起心動念都不能夠離覺正淨;你離覺正淨,你必定與迷邪染相應,你要知道迷邪染它的果報是三途六道。你要是與覺正淨相應,你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是佛道,這走覺正淨。覺正淨的路子,落實在清淨戒行,嚴持眾戒那就重要了。

  持戒從哪裡學起?從五戒,從沙彌律儀。印光大師非常慈悲,他老人家取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做為我們戒行的補充教材,好!用這兩樣東西幫助我們斷惡修善,我們才有個標準。它比五戒十善講得更細、講得更多,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。出家同修要嚴持「沙彌律儀」,古德講得好,沙彌律儀做不到,不是出家人。不是出家人,你要打扮成一個出家的形象,這個罪過很重。第一個,你冒充出家人,世間人承認你是出家人,佛菩薩不承認,天地鬼神也不承認。第二個罪過就更重,你穿上這個衣服,打扮成這個樣子,破壞出家人的形象,這個罪過重,這個比破和合僧還要嚴重,實際上就是破和合僧。破和合僧在經教、戒律裡結罪,是阿鼻地獄。我跟你說真話,你將來墮阿鼻地獄你不能怪我,你不能怪我沒有說、沒有教你們,我說出來了。《沙彌律儀》這個本子,這是弘贊法師,清朝初年的,註得好!註得很詳細,引用的因果報應的事情很多。我們學院同學哪一位發心出來講解,擔任這一個課程。要細講,認真的講,大家在一起認真共同學習。

  所以三福第二條,這前面兩條性質都相同,斷惡修善;第三條破迷開悟,第三條是大乘菩薩善。第一條是人天善,第二條是小乘善,二乘,聲聞緣覺善,第三條是菩薩善。菩薩善我們取一部經做為依靠,我選擇的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因為這部經的意思、裡面的內容,就是淨業三福,從孝親尊師到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統統具足,所以它是淨業三福的詳細說明。我們學佛從這裡扎根,你才能契入華嚴境界,你才能真正入佛知見。你要沒有根,這種經聽了,只能說阿賴耶裡頭種點善根,你這一生不得受用。根深葉茂,好像一棵大樹一樣,根深,它的樹蔭才大,根不深怎麼行?淨業三福是根。

  第五句是講到無礙,「凡諸小隙無礙之處」,極其微小,像毛端、像微塵,沒有障礙,沒有障礙它才能容剎土,剎土是依報,它才能容納諸佛如來,這正報,它可以容納依正莊嚴。反過來,我們現在這個心很小,有障礙,為什麼?不能夠接受別人,不能容納別人,只有自己,沒有別人,有礙!人家是無礙。這個人來了,來的這個人不善,跟我處不好,使我天天生煩惱,怎麼辦?你要有智慧、你要有德行去感化他。這話說得沒錯,「我現在沒有智慧又沒有德行,我要跟這些人相處,天天生煩惱怎麼辦?這樣好像我不能不排斥,我不能接受。」你的話好像也有道理,如果你止於這個境界,不能向上提升的話,這一生當中念佛往生都沒指望,為什麼?心量太小。我們到底怎樣做才對?修養自己道德,努力增進自己的學問,拓開心量,感化眾生。學問之道無他,學會做人而已。什麼叫大學問?什麼叫道德之人?能處人、能接物,一般人不能相處的人我能夠跟他相處。我們學聖賢的教誨就是學這個,學了就有用處,學會了跟什麼人都能相處。為什麼?毛端都遍容依正莊嚴,這還有什麼話說?微塵也容納十方剎土,你就曉得毛孔、微塵比我們的心量大多了!

  我們今天的心量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,堅固的執著,真的是無事生非。看到一個人來了就打妄想,不往好的地方想,專門往壞的地方想,無事生非!所以變成不能容人。我不能容人,你要曉得因果定律,人不會容我,自己的虧吃大了!發心做好事都得不到別人的幫助,為什麼?人家以為你心不善,你做好事,人家以為你別有企圖,你平常對人懷疑,人家對你怎麼會不懷疑?我們要怎樣把這個毛病改過來?改過來有一個很好的方法,換一個立場去想,把我當作外面來的客人;我今天到你這裡來,跟你見面,你要這樣想,你要這樣對我,我心裡是什麼樣的感受?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,這個毛病才能改正過來,才能把心量拓開。縱然是不善的人、是無惡不作的人,菩薩也要感化他,也要幫助他轉惡為善,也要幫助他轉迷為悟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你要教,要教他自覺,要勸導他不造罪業,要勸導他自求多福。他覺得這裡面的人,實在他自己習氣也深,大家習氣也深,實在是不能相處,好好的離開這個地方,好來好去,好聚好散,不結冤仇,這就是真正的學問、真正的德行。

  學問、德行,佛家講三昧、講六波羅蜜,不是在講堂裡面講講而已,它要起作用。講堂講得再多、講得天花亂墜,不能落實在生活、不能落實在工作、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說有什麼用?空的!一場空!我們套一句祖師的話說「並無功德」,不但沒有功德,福德都沒有。佛法你們也都常常聽講,「佛法重實質,不重形式」,什麼叫實質?實質是做到。什麼是形式?口會說,做不到。許許多多教義、名相,大家錯解、誤解了,你沒有聽懂。這樣的學生孔夫子不教,孔夫子是世間聖人,他老人家講:「舉一隅,不以三隅反」,夫子不教這個人,這個人太笨了。意思就是:講一樣你只懂得一樣,你不能夠觸類旁通,夫子不教。現在是怎麼樣?講一樣你這一樣都不懂,你還錯會了意思、曲解了意思,你要做孔老夫子的學生,難了!夫子不收這樣的學生。但釋迦牟尼佛慈悲,佛收,佛很有耐心,佛不厭重複,一遍一遍重複。夫子不太願意重複的,一遍教了你聽不懂,他就不說第二遍。那個教學法也有好處,讓學生真正聚精會神,真正認真努力學習。

  我們往年在台中親近李老師,李老師的教學是奉行孔老夫子的方法,他教你只有一遍,絕對沒有第二遍。這一遍沒聽懂怎麼辦?去問老師,老師把你罵一頓,有時候還打你。罵了你、打了你,跟不跟你講?不跟你講。老師跟我們這些同學說過,他說:「你們不用心聽,再來問我,你挨了罵、挨了打,我還跟你講,你們還有一個妄念:不要緊!這句沒有聽到再去問老師,頂多挨幾句罵、挨一頓打,還是可以聽到。」罵了你、打了你,還不跟你講,這個沒法子,下一次聽講要專心、要聚精會神了,不能聽漏,漏了再沒有法子補的。現在有錄音機,把它錄下來,沒聽清楚,打開重複再聽一下。李老師上課講經不許錄音,錄影那個時候還沒有這個設備,不許錄音。什麼原因?擺上錄音機,大家不用心聽了,以為什麼?不懂我還可以聽第二遍,我還要聽第三遍,真正回去聽的人很少。他說得很對,沒有這些設備的時候你會專心。

  他教我用心之專,專到極處,不許我寫筆記。老師一面講,我們聽經的時候,拿著筆旁邊寫筆記,老師說:「這對於你聽教已經有了很大的損失」。為什麼?你沒有用心去體會他所講的,你只著重在言語上,你所聽的是言語、是名相,你沒有聽懂他的意思。開經偈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要聽真實義,不要去聽這些言語、這些名相,你聽這幹什麼?所以筆記都不能寫。聽一堂課,他一堂課通常是一個半小時、兩個小時,兩個小時他因為有翻譯,所以實際上是一個小時;如果一個半小時,大概是四十五分鐘,我們專心、聚精會神的聽。有的時候筆記上寫幾個字,什麼時候?翻譯的時候。這個時候記幾個字,一句兩句,他看到可以;他講的時候,我們寫筆記是不可以的。他的方法是採取孔老夫子的方法,不採取佛陀的方法。佛陀真是慈悲到極處,聽不懂再問他,還跟你講,再不懂的時候他還可以跟你講,難得了!佛真正是慈悲到極處。中國聖人這一套好處很多,逼著你不能不專心、不能不用功。

  第六句講「廣大」,清涼大師說「百千由旬等處」。第七句講「光明」,光明是「人天日月光明等處」。世間法說盡了!光明是你能見到的地方,這裡頭引申的意思是你能聽到的地方、你能夠接觸到的地方,都包括在這兩個字裡頭。後面這三句更不可思議,『佛眼所見』,我們人天眼見有限,為什麼?我們有障礙。佛,就一般大乘經上講的,五眼圓明,他沒有障礙。《金剛經》上佛有肉眼、有天眼、有慧眼、有法眼、有佛眼,他所見的是盡虛空遍法界。遍法界的意思很深,一般人不容易體會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遍重重無盡的法界,真的普賢三昧不可思議。『佛力能到』,盡佛的神力能到之處。我們舉一個比喻,毛端容十法界依正莊嚴,佛有能力到毛孔裡面的十法界。毛孔裡面的十法界,那裡面還是有毛孔、還是有微塵,那個毛孔、微塵又容十法界依正莊嚴,重重無盡,佛的能力能夠遍到。我們哪有這個能力?

  末後一句說『佛身所現』,佛身所現之處。佛身現在哪裡?無處不現身,無時不現身。佛能現在毛孔裡面的法界,法界裡面有毛孔,毛孔裡頭又現法界,都是佛現身之處。佛現什麼身?應以什麼身得度,佛就現什麼身,現依現正。若以依報身得度者,佛現依報,現山河大地、現樹木花草,佛能現;應以有情眾生得度者,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的三十二相,現佛身、現菩薩身、現宰官身、現長者身、現婆羅門身、現外道身。觀音菩薩在餓鬼道現鬼王身,在地獄道現地獄身,在畜生道現畜生身,無處不現身!無量無邊的族類,佛統統示現。我們今天所接觸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你知不知道是諸佛如來所現之身?不知道,所以你不知道恭敬。普賢菩薩知道,所以普賢菩薩修「禮敬諸佛」。什麼是諸佛?沒有一樣不是諸佛,覺悟的人知道。宗門人講「會的人」知道,不覺不會的人他不知道,他真的叫麻木不仁,怎麼能成無上道?不但不成無上道,怎麼能見無上道?見道而後才能修道,修道而後才能證道,你現在連道見都見不到,還談什麼修證?佛身能現,清涼大師講「此第十句有二義」。現在我們時間到了,這個二義我們下一堂再跟諸位報告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