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二三卷)  2003/4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023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疏,隨門別顯:

  上面講到「聖人無名,為物立稱」,現在我們接著看下面所說的,「若就德以立,德無邊涯,若隨機立名,等眾生界」。這是說佛菩薩立名他有個原則,這原則裡頭最普遍的就是為眾生,總不外乎幫助眾生、暗示眾生,破迷開悟,轉惡為善,轉凡為聖,目的都在此地。接著講,如果要是就佛菩薩德行上立名,我們知道諸佛如來名號表性德,菩薩名號表修德。德無邊涯,沒有邊際,所以佛的名號多,菩薩的名號多。社會一些人不知道這意思,以為佛教是多神教,多神教就是低級的宗教。哪裡知道佛教跟宗教真的扯不上關係,佛教用的這些名號,正是《華嚴》所說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

  所有一切諸佛的名號,我們看到《佛名經》,佛一下就給我們講了一萬二千多個佛名,性德。誰的性德?自己的性德。自己性德跟諸佛如來的性德完全相同,無二無別。說毘盧遮那佛的性德也好,釋迦牟尼佛也好,阿彌陀佛也好,跟自己的性德無二無別。讓我們曉得,我們自性本來具足這麼多的德能。菩薩名號表修德,還是自己。地藏菩薩表孝親尊師,我自己能夠真正做到孝親尊師,這名號是自己的修德。觀世音菩薩表大慈大悲,不是他,是我!見到菩薩的形像,聽到菩薩的名號,自己本性裡頭大慈大悲,我們要落實,要知道對一切眾生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真誠清淨平等的慈悲,這就是觀世音菩薩。

  文殊師利,這名號完全是梵語,它的意思我們在這裡剛剛讀過,妙首、妙德、妙吉祥、妙勝(殊勝),有這四個意思。他代表智慧,沒有智慧就不妙,有智慧才妙。我們要學佛菩薩,應化在這世間,一切都依智慧,不要依感情,為什麼?情是假的。為什麼說是假的?變化太大了,常常會變。所以世間人,他不是個修行人,修行或者功夫沒到家,情緒不穩定,今天跟你很好,明天就翻臉了,這些事情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不放在心上。他對我很好,我點點頭笑笑,不要當真,說不定明天就翻臉了。明天果然翻臉,我們也笑嘻嘻點點頭,為什麼?正常,情緒!就像三、四歲的小孩,一會兒說我喜歡你,過一會兒轉身我討厭你,不要當真。他說喜歡你,你也不要當真,說討厭,你也不要當真,剎那剎那之間在變化,他不穩定。六道眾生意識心做主宰,無一不如是。佛菩薩不一樣,佛菩薩的慈悲永恆的,我們講佛菩薩慈悲就是愛心,他不會變。你歡喜他、尊敬他,他對你很慈悲:你討厭他、侮辱他、毀謗他,甚至於殺害他、消滅他,他還是慈悲你,他不會改變。為什麼?他依智慧。文殊,智慧!

  智慧是真心,情緒是妄心,這諸位要懂。法相宗的修行,它修行總的綱領叫轉識成智,識是妄心,轉識成智;換句話說,把妄心轉變成真心。八識,妄心;四智,真心,佛菩薩用真心,修行人功夫得力用真心。凡是用真心的,法相宗你們看看《百法明門》,《百法明門》裡面就說得清楚,用真心的同生性。同生性是什麼意思?跟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同樣用真心,這是同生性。什麼果位是屬於同生性?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。這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這時候真心用事,不是妄心。十法界裡面佛菩薩,雖然沒有明心見性,修行的功夫好,功夫真正得力,他雖然還沒有轉識成智,但是他的智慧,就是定慧有力量,能伏住煩惱習氣,也能夠做到像佛菩薩一樣,對待一切眾生真誠、慈悲他不會變,這我們講什麼?他是相似位,很像佛菩薩,但是他還是用的妄心,只是定慧功夫得力。

  我們在一生當中,真正做到轉識成智不容易,太難了。換句話說,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這不是末法時期人能辦得到的!我們可以做得到的,功夫得力,定慧等運,能夠把妄心伏住,不起煩惱。在一切境緣當中,能夠隨順經論教誨,不管什麼樣的逆境、惡人,依然能夠用真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來對待,可以把自己提升到相似位,這好。功夫提升到相似位,這是伏煩惱,沒有斷煩惱,斷煩惱就轉過來了。沒轉得過來,念佛往生生方便有餘土,不是凡聖同居土,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只要自己肯幹,能辦得到。真正轉識成智是不容易,但是也不能說辦不到,各人根性不相同,緣分不相同。

  總而言之一句話,修行在順逆境界裡頭磨鍊,歷事練心,《華嚴》是最好的指導原則。順境裡面不生貪戀,這比什麼都重要,逆境裡面不生瞋恚,特別是人事環境,先在這地方用功夫。所以會用功的人,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都是好緣,你不從這上歷練,你怎麼能成就?所以明白人、會用功的人,肯定你這一生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。對你好的人、幫助你的人,對你有恩;對你不好的人、害你的人也有恩,有什麼恩?沒有他的逆境,怎麼能夠曉得你自己功夫在提升。等於說他來考試,你的煩惱會不會現前?最惡劣的方式來對你,看你生不生煩惱?果然在這裡不生煩惱,你不感謝他嗎?

  你們想想,這大家《金剛經》都念過,《金剛經》裡面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,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忍辱仙人感激歌利王,沒有一點怨恨心,為什麼感激他?因為歌利王這樣一個舉動,忍辱仙人才真正明瞭,忍辱波羅蜜圓滿了。等於我們念書,這是考試!逆境是考試,每次很順利的通過,你就提升一級。修行人對於這些最惡劣的人常存報恩心,忍辱仙人對歌利王,當時就發願了,將來我成佛,第一個來度你。釋迦牟尼佛就是那個時候的忍辱仙人,憍陳如尊者就是歌利王。佛說話兌現了,不打妄語,成佛頭一個度憍陳如。憍陳如確確實實在釋迦會上第一個證阿羅漢果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  你這一生當中,真的你有福,沒有一個對立的,沒有一個冤家,沒有一個對頭,你說這人多幸福,這人人生多美滿。功夫是從自己內心裡頭做,我們絕對不能說是消除外面別人跟我對立,這做不到,佛也做不到。要消除我自己內心的對立,別人跟我對立,我不跟他對立。換句話說,像忍辱仙人,歌利王殺害他,他決定不會去殺害歌利王,這是最嚴重的!小的,別人侮辱我,我決不會侮辱他,別人毀謗我,我決不會去毀謗他,這小事!這些地方修什麼?修忍辱波羅蜜。這忍辱裡面有布施,布施什麼?法布施。布施什麼?布施忍辱。對方總有一天他會覺悟:我用種種惡的念頭、惡的手段對付某人,某人一點怨恨都沒有,而且我有苦難的時候,他還來幫助。總有一天他良心會發現,這布施忍辱波羅蜜。所以這忍辱裡頭具足布施、持戒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要是文殊菩薩十波羅蜜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統統具足。應當學,不能不學。所以沒有一個眾生不是我的恩人。

  我們迴向偈子裡面天天念「上報四重恩」,什麼是四重恩?天天念,念了怎麼樣?不知道!四重恩裡頭第一個是父母恩,自己修得好才能報父母恩。第二個是三寶恩。三寶是老師,我們覺悟過來、明白過來了,三寶教的。如果我們沒有接觸過三寶,別人要是欺負我、侮辱我,決定反抗,決定報復,肯定的。現在我們知道這想法作法錯誤的,為什麼?報復造成生生世世冤冤相報,彼此雙方都痛苦,絕對不能解決問題。忍辱能解決問題,自己要修得讓對方覺悟,讓對方真正回頭,自己度了也度了別人。這是真正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,所以三寶對我有恩。第三個在從前是國主恩,現在是國家恩。國家強盛,國土平安,我們才能過安定的生活。第四個眾生恩。我們每天吃這一碗飯,這碗飯多少人辛辛苦苦為我服務的成就,我們穿這一身衣服,衣服從哪裡來的?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所需的,多少人辛苦?一切眾生提出來的供養,我們今天接受,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修學的成就,回報給一切眾生。現在這社會人也常常說「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」,這話是正確的,這就說明一切眾生有恩於我。我自己盡心盡力在我這行業上,在我這工作上做到盡善盡美,盡自己的心力,報眾生恩。

  每天念這迴向偈,上報四重恩,你要曉得拿什麼來報恩。這四重恩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我們拿什麼去報?我們今天在學佛,像不像佛?果然有幾分像佛,這就有一點功德,得用這功德報恩,不像不行。怎麼樣學得像?這我們在講席裡常說,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成見,放棄自己的想法、作法,隨順佛陀教誨。佛菩薩在經教裡頭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依教奉行,這樣就對了。這是說要是就德來立名。「若隨機立名,等眾生界」。隨順眾生的機宜,眾生的根機不相同,這是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。無量法門是隨機而立的,經上又常說「無量為一,一為無量」,那個一是就德而立的。

  下面清涼大師又說,「雖復多種,皆為隨宜,生善、滅惡、見理,而立」,這是把立名幾個原則說出來了,這可以說是最高的原則,我們在這裡要學。所立的一些名,一定要想到生善、滅惡、見理,見什麼?明理。我們這小道場,有兩個大廳,原來的教堂現在我們建立教室,教室當中也有一個大廳。我們大型的廳堂有三個,教室有十個,宿舍也有不少,怎麼命名?這教堂我們念念不忘老師護法,這是什麼?知恩報恩,飲水思源。大教堂我們命名嘉南堂,你們在這裡看到,我們教堂的上方,一面是章嘉大師的德相,一面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德相,嘉是章嘉,南是李炳南老居士,這個堂嘉南堂。

  現在我們這齋堂,我們紀念韓鍈居士,這是我們的護法,護持我們三十年,沒有這三十年的護持,我們怎麼會有成就?不可能有成就。所以這堂紀念她的,韓鍈堂。新建的教室當中,這一個堂口,我們紀念老師、護法,方東美先生,李木源居士,我們那一個堂口,東源堂,方東美先生,李木源居士。靠馬路邊上,我們這三個寮房,我們用覺正淨,覺路、正路、淨路,我們那個小牌子都釘上去了。還有不少的寮房還沒有起名字,你們同學們去想想,記住這原則:生善、滅惡、見理。我們將來這教室,每一間教室,你們也都想個名字來給我看看,我讓你們來命名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我們不要用第一教室、第二教室,不要用這個,讓大家看到名號他就有受用。

  末後這兩句大師講得很好,「海印頓現,不應生著」。就是說對於這名號,不要生分別執著,不要生這念頭。看到之後要把自己的修德提起來,會常常忘記,到處能看到的時候,能提醒自己,這個重要!你們自己多想想,這幾天教室應該再一個星期可以交屋,可以交給我們使用了。看看大家,想想看用什麼名字來給它命名。前面的介紹就說到此地。

  現在我們看看下面,這科判是分段落,也應當讀一讀。「文中分四」,經文裡面分四個段落。第一個「娑婆之內,自有百億」。百億不是數字,是代表圓滿,一個也沒有漏,取這意思,統統都包括到了,娑婆世界;娑婆是三千大千世界。第二段「娑婆鄰近,即百億之外」。這百億如果說娑婆世界裡面有一百億個星球,也能講得通。這大千世界確確實實,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,現在天文學家發現的銀河系,這銀河系在佛經裡頭是一個單位世界。我們知道這樣一千個單位世界,組合起來叫一個小千世界;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,又集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為一個中千世界;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,組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,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,他的教區。如果這樣算起來,可能不止一百億,所以百億我們體會它圓滿,一個不漏,這意思就好,不把它看作數目字。

  佛經裡面講三千大千世界,是因為它的組成有小千、有中千、有大千。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,不是說宇宙之間這樣的大千世界只有三千個,那你又完全解錯了。我過去看到一些學者們,他們的著作裡頭講,佛家講這宇宙是三千大千世界,這意思錯會了。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,一個大千世界,宇宙當中像這樣的大千世界有多少?無量無邊,哪裡只三千個。我們在華藏世界上看到就不止三千,所以是世界微塵數,真的是不可思議。鄰近娑婆世界的四周,這是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外的世界,這是講鄰近的。

  第三「類通一切,謂盡十方」。類是舉例,像這一類,再擴大那就是遍法界虛空界,這講到十方。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亦復如是,這如是怎麼講?就是名號。諸佛菩薩在那個地方示現,所用的名號。最後一段「釋差別所由」,解釋為什麼名號差別這麼大,這是什麼緣故?這地方的答覆很好,「由隨物故」。這物是眾生,由隨順眾生,所以建立名號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,完全是看眾生的需要。眾生的需要,他是有時節因緣的。我在前面舉的例子,諸位要常常想到,就我們一個人來說,這一個眾生,我們隨著年齡不相同,需要不一樣。幼兒的時候,他需要的是玩具,其他的他都不懂;稍微長大一點,上小學了,他需要的是小學教育;到他念中學的時候,小學那個他不需要了,現在需要中學的。所以隨著年齡,隨著自己生活環境,各個階段的需要不一樣。佛菩薩要隨順一切眾生,每個眾生,他的需要時時刻刻在產生變化。

  生病的時候需要良藥。最近我們知道這世界上許多地方SARS的傳染病,中國人講瘟疫,需要什麼?需要良藥,需要懂得防止的知識,如何預防。這是說明,我們往下看名號很多很多,這是四個大段,現在是第一個大段裡面講娑婆之內的。這一段裡頭又分三個小段,第一個是「四洲」,第一小段;第二小段,「四洲之鄰十界」:第三段「總結娑婆」。我們現在看經文:

  【諸佛子,如來於此四天下中,或名一切義成,或名圓滿月,或名師子吼,或名釋迦牟尼,或名第七仙,或名毘盧遮那,或名瞿曇氏,或名大沙門,或名最勝,或名導師。】

  這隨便一說十個名字。

  【如是等其數十千。】

  『十千』也不是數字,全都是表法,表多。如果是數字,十千這是一萬,不算多。佛在《萬佛名經》裡面不就講了十千嗎?它有一萬二千多,十二千。

  【令諸眾生。各別知見。】

  這後面娑婆之內經文就有十段。第一段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為我們介紹,往後就不說了。你懂得個這道理,顧名思義,你看這個名號就應該懂得它的意思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帶著我們來學習,可以說他給我們做導讀。

  「舉四洲者,昔云意取閻浮,言總意別,餘三天下,佛不出故」。這幾句話我們要懂。舉四洲,這是講我們現在居住這世界是一個單位世界,要是黃老居士講就是這銀河系。在這單位世界當中是須彌山,日月是在須彌山當中,圍繞著須彌山在轉。所以黃老居士就這個來說明,我們現在天文學家講得很清楚,太陽系確確實實是繞著銀河系轉的,銀河的中心就是佛在經上講的須彌山。銀河的中心是什麼?現在人這天文學家觀察到,銀河中心是黑洞,佛講是須彌山。他說佛經上講的須彌山就是現在人講的黑洞。四洲,這是四個大洲有人居住的地方,我們這地球叫南閻浮提洲,東方是東勝神洲,北方是北俱盧洲,西方是西牛貨洲。這些佛出現都是出現在南閻浮提洲,為什麼?這一洲眾生根性成熟了,所以佛都在這地方出現。

  從前有一些解經的人,他們把地球作為娑婆世界,把喜馬拉雅山看作須彌山,佛正好出生在北印度是須彌山的南面,把那個地方稱為南閻浮提洲,這講不通,為什麼?佛在經上講的,北俱盧洲,那個北印度北面不就是西藏嗎?佛講北洲人福報最大,人的壽命一千歲,很少有短命的,我們仔細觀察一下,西藏人壽沒有各個都一千歲,沒有!這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。所以我們要肯定,佛講的這其餘這三洲不在我們太陽系,這是經典上沒有明確的說明。但是我們地球,一般人講這是南閻浮提洲,我們可以肯定。

  佛可以同時在許許多多世界示現成佛,我們知道,凡是佛在那個世間示現成佛,那個地方都叫做南閻浮提洲。我們怎麼可以這樣說法?因為《華嚴》末後五十三參有這例子,善財童子參訪的方向都是南面,都是南方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南方不是我們現在講東南西北這四方,南方是什麼?佛的活動在北半球,這我們要知道,北半球的南方是赤道,所以南方屬火,北方是水,東方是木,西方是金,中央是土,火象徵光明,南方是什麼意思?光明之方。你要去參訪善知識,善知識是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,他住的那個地方就叫做光明之方,就叫做南方,這麼個意思,不是指東南西北。由此可知,此地講的四洲東南西北,也不可以看作這東南西北的方向,這樣看的時候,我們就會看錯,就錯解佛的意思。

  佛說法常常是意在言外,我們要會體會到。善財到達善知識居住的地方,那個地方都叫福城。福城不是一個城,只要是善知識教化的那個地區,那個地區人有福,天天接受正法的薰陶,所以那個地區就叫做福城,不是指一定的一個城市,也不是指一定的方向,我們懂這意思。所以五十三參,方都是南方,城都是福城,表法的意思,不是真的南方,真的有個福城。那你到印度去找,福城在哪裡?找不到!我們明白這意思,經上許許多多地方,我們就會通了。所以不能夠,清涼大師前面講的不可以執著,不可以分別執著,要體會他的意思。佛說法常常是意在言外,這是說話教學的一種技巧,現在講的是藝術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娑婆之內的這一段經文,我們把它念一遍:

  【諸佛子,如來於此四天下中,或名一切義成,或名圓滿月,或名師子吼,或名釋迦牟尼,或名第七仙,或名毘盧遮那,或名瞿曇氏,或名大沙門,或名最勝,或名導師,如是等其數十千,令諸眾生,各別知見。】

  這一段『四天下』的意思,這表法的義趣上面說過了。現在我們看世尊在此地給我們略舉十個名號,名裡面都含著有意思的。第一個名字叫『一切義成』。這就是世尊在家的本名,悉達多,「悉達多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「一切義成」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「無事不成就」。《鈔》裡面說得很詳細,世尊是一個小國王的太子。這名號是從果上講的,果一定有因。一切義成,要是用我們世間通俗的話來說,就是一切成就,現在人常講的心想事成。果然心想事成就是悉達多裡面的含義,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,但是有沒有?真有。

 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告訴我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然後給我解釋,當你有求沒有感應的時候,自己要知道,你所求的一定是不如理不如法,才沒有感應。如果如理如法,哪有沒有感應的道理!理很深,法微妙。我們學佛沒有別的,明其理通達其法,然後就變成了心想事成。這心想事成在佛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到,這大家最清楚的,常常看到的「淨土三經」裡頭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兌現了,真的是心想事成。大乘經上佛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在「往生經」裡面看到的,那樣的明顯,顯著!祖師大德常常說,那個世界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這是舉我們一般人常常想著的,想什麼,什麼都現前了。

  今天的科學家,知道這道理,你要跟他講,他點頭,這可能,但是沒有辦法證實。這沒有辦法證實,換句話說,我們科學的技術還不夠。所以,我過去講《無量壽經》,我都勸導,今天世界上一流的科學家,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留學,宇宙之間最大的科學家無過於阿彌陀佛,最偉大的宇宙之間的科學家。我們今天有的時候得到這訊息,技術上做不到,人家統統都做到了。

  近代的科學家,從數理上推演,知道空間跟時間都不是確定的,可以互相轉變的,空間沒有遠近,時間沒有過去未來。在西方極樂世界,人家早就實現了,隨時能夠現無量無邊身,在不同剎土裡面出現,供佛,聞法,有時候還代佛弘法利生,得大自在,真的解脫了。《華嚴經》末後不思議解脫境界,他們入這境界了,這是個科學世界,要說佛法不合科學,他是沒有讀佛經,也不懂科學。所以非常遺憾,這世間科學家沒有來讀《華嚴經》,他們要讀《華嚴經》一定有很不思議的啟示,對他們的境界,我們有理由相信,會有大幅度的提升,這是第一個名號的意思。

  第二個名號『圓滿月』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「圓滿月者,惑斷智圓,恩蔭清涼故」,末後這一句話從比喻上說的,名字也從比喻上建立。圓滿月,我們中國人講農曆十五,望月,月圓,比喻什麼?月亮在沒有圓的時候,它有一部分是黑暗的,上弦我們看到這月光,一半明亮的,一半是黑暗的,初一月亮完全是黑暗的,初二、初三才有一點月牙。佛用這來比喻光明的這一部分代表智慧,黑暗的那一部分比喻迷惑,迷惑一天比一天少,光明一天比一天大,到滿月的時候,黑暗部分完全看不到,所以把它比喻智圓滿了,惑斷盡,這是什麼境界?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

  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斷,他的智不圓,接近圓而不圓,像我們中國人講十四的月亮,十六的月亮,接近圓還稍微差一點點,等覺菩薩。初二、初三這月牙比喻什麼?比喻初住、十住位的菩薩。那是真的月光,不是假的,露出來雖然不多,他是真的,十五滿月是如來,他跟如來都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,所以叫同生性,用真心不是用妄心。真實智慧幫助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,凡是沒有覺悟就是有苦難,在遍法界諸佛剎土裡面人數不少,佛用智慧去幫助他。無論是現身、示相、說法,無一不是以智慧為根本。目的,幫助眾生開智慧,所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,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這是真正的目的,斷惡修善附帶的。迷不是一下就斷掉的,悟也不是一下就開的,真的就像月亮一樣,從初二、三到十五,陰暗分分少,光明分分透,所以菩薩開智慧,從圓教初住那是個月牙,到究竟圓滿是個滿月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講的四十二個位次,前面四十一,因位,菩薩位,最後一位果位,妙覺是果位;等覺還是屬於因位,因位圓滿稱等覺。這經上跟我們講了,無明總共四十一品,無明就像月亮陰暗的部分。以智慧為本,帶給一切眾生清涼,這比喻得好,為什麼?眾生生活在煩惱裡面,煩惱的相,貪、瞋、痴。所以我們這經上常講稱之為熱惱,佛法是清涼劑,能夠幫你除去煩惱,恢復智慧,這就是有恩德、有蔭涼的意思。蔭是比喻,就是我們世俗人講保佑、庇蔭,佛法有這功能,有這作用,能夠帶給你清涼自在。

  學佛功夫得力,你自己就能夠覺察到,你的煩惱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年年淡薄,智慧福德年年增長,肯定的,你學佛功夫得力了。我們平常常說的,凡夫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,佔有的念頭,這是煩惱起現行,這造業了。功夫得力,人覺悟了,對於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減少了。功夫真正得力,這念頭會斷掉,這是自己修持一大進步。這一關很難破,破了這一關之後,往後進步快速。頭一關最難,不能不知道,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。

  不可以不放下,不放下,可以說不管你怎麼樣修持,菩提道上你不可能會進步!說老實話,一步都不能夠前進,你被這障礙了。為什麼我們不放下這妄想?實實在在說,這一切人事物你能控制得了嗎?你能佔有嗎?果然你能控制,你能佔有的話,諸佛如來都拜你做老師,為什麼?諸佛如來沒有這能力。為什麼沒有這能力?他們了解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,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你怎麼控制?剎那生滅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你怎麼控制?所以控制是妄想,控制是煩惱,控制不了。這念頭,三途果報的業因。這念頭如果很強烈,你來生到三惡道去了,何必?一定要放下,要捨棄。真正能放下,你才不會跟一切人事物對立,你就沒有冤家了,沒有債主了,過去今生所有這些冤家債主,你會很有信心統統可以化解。為什麼?心裡面清淨了,心裡頭覺悟了,明白了,智慧生了,惑業慢慢斷了,所以用圓滿月來做比喻。

  第三個名號叫『師子吼』,清涼大師說「名決定說」,這德號通常都是讚歎如來說法,也是從比喻上說的,野獸之中,我們都稱獅子為百獸之王。我們在現代這社會,這些猛獸我們已經沒有機會見到了,為什麼?旅行都坐車。古時候外出旅行走路,曠野之中毒蛇猛獸在所不免,會遇到的,所以單身出門旅行,那很危險,多半結伴,人多一起走,避免毒蛇猛獸的侵害。但是我們在現在電視裡面常常看到動物奇觀,你能看到獅子一吼,小動物腿都軟了,想跑跑不動,常常被牠抓去了,被牠吃了,牠確實有這麼大的威力。佛說法,邪門外道都震動,這就是中國諺語裡面所說的「不怕不識貨,就怕貨比貨」。這些外道他們也講經說法,跟佛做個比較,聽眾都願意聽佛的,都不願意聽他們的,他們就煩惱了,所以把佛說法比作獅子吼,意思在這地方。把其他的說法,比喻那些小的野獸,威猛不如獅子,取這意思。

  清涼大師這裡解釋,也解釋得好,「名決定說」。佛說真話,正是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如來是真語者」,真決定不說假話;「實語者」,實決定不說虛話,實的反面是虛,真的反面是假,佛決定沒有虛假。佛所說的「如語」,如是事實怎麼樣,佛就怎麼說,不加一點也不減一點,叫如語。不妄語,不誑語。世尊在《般若經》上如是說,同時也告訴我們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眾生說法,無不是真語、實語、如語、不妄語、不誑語,所以叫決定說。

  這樣的法,如果我們不接受、不聽,還給它打懷疑,那你聽什麼?你要是不能夠信受奉行,真的,古人所講的你沒有福報。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真善知識,現在真善知識雖然不在我們面前,他的遺教流傳下來,這是經典。我們展開經典就等於佛在面前跟我們說法,有什麼兩樣?確實沒有兩樣,果然能夠誠信不疑,豈不如同佛陀在我面前教導我。我能夠依教奉行,這常講,對於佛的教誨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證。諸位想想跟佛陀在世,在身邊有什麼兩樣?的確沒有兩樣。所得的功德利益跟佛陀在世那些菩薩聲聞大眾相同,甚至於還超過,這話我常講。

  為什麼我說超過?佛陀在世那個時候,世界地大人稀,物產豐富,人與人之間還沒有競爭的念頭,他在生活當中他不需要競爭,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。所以社會風氣好,人心厚道,外面沒有誘惑,內裡面煩惱輕,容易覺悟。不像現代這社會,人口膨脹,常常懷著競爭、鬥爭,起心動念損人利己。內,嚴重的煩惱,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,你要把心定下來,清淨下來,談何容易。所以今天修行成就,比過去要難上很多倍,十倍、百倍都不止。今天的成就不可思議,在這環境當中還能成就,古人佩服。古時候那些成就的人,如果生在今天,他未必會成就,這是我們能夠推想得到的。所以今天成就,諸佛讚歎,諸菩薩聲聞、古來大德看到沒有一個不讚歎、不佩服的。師子吼我們要學,沒有這能力,怎麼能夠在這時代令一切眾生歡喜佛法,愛好佛法?所以在今天,我們要把佛法怎樣介紹給廣大群眾,這要靠師子吼。

  『或名釋迦牟尼』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「釋迦牟尼者,釋迦云能,能仁種故,牟尼云寂默,契寂理故」,這是從名號上把意思都解釋出來了。這名號完全是梵語,「釋迦」是能仁,仁慈。中國古時候講這仁,「仁」這字是會意,二人,想到自己,同時能夠想到別人,這就叫做仁。中國社會上常常講,志士仁人,這人他不自私,他不是自利、自私自利的,他不是這種人,他起心動念都為別人著想,所謂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這樣的人稱之為仁人。世尊希望我們這世界上,每個人都能夠捨棄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都能夠為別人著想,為社會著想,為苦難眾生著想。這是佛陀教導我們,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,對人當然就包括對事、對物。

  「牟尼」是對自己,佛看娑婆世界此時此處眾生,妄念太多,心不寂靜,或者我們講得淺一點,心不清淨。心不清淨,換句話說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受染污。外面色聲香味觸法誘惑你,你被它染污;內裡面,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染污你。內外交煎,你的日子夠受!所以你在這世間苦,佛法常講八苦交煎,這裡面不分貧富貴賤,哪個不苦?

  佛為我們說出三苦、八苦,細細想來,生天也不是辦法。欲界天三苦、八苦統統有,只是比人間稍微輕一點。色界天福報大,苦苦沒有了,但是他有壞苦,他有行苦。無色界天,這最高,真正叫高級凡夫,他知道身是苦本,正是像老子所說的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,要沒有身多好?無色界就是這形體不要了,所以他沒有壞苦,他也沒有苦苦,他沒有身,但是他神識在,他沒有轉得過來,所以他還有行苦。行苦是什麼?他這境界不是永遠能保持的,他保持不住。他這功夫最長能保持八萬大劫,八萬大劫到了,他的定功失掉了,還是要墮下來搞六道輪迴,出不了三界。所以說三界統苦,三界火宅,怎樣才能解決?牟尼就解決了,牟尼是清淨寂滅。我們怎樣契入清淨寂滅的境界?這三種苦永遠不受了。

  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頭告訴我們,這非常明顯,三界見思煩惱斷盡了,清淨寂滅的境界就現前了。這境界古時候印度許許多多宗教,都追求的終極的目標,涅槃,這境界叫涅槃。阿羅漢證得了,辟支佛證得了,佛說這不是真的,這是相似的,真正的涅槃,大涅槃!阿羅漢所證得的叫偏真涅槃,清淨寂滅境界現前,他可以受用,但是他不自在,他只能夠在靜中受用,他不能在動中受用,這就不自在。所以阿羅漢不願意度眾生,度眾生要接觸五濁惡世,這一接觸,有的時候他受不了,他感到很厭煩,這就是他不自在。他的確煩惱斷了,煩惱斷了為什麼還有這個?習氣沒斷。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斷。

  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他們得大自在,他們的涅槃叫什麼涅槃?叫無住涅槃。無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。不住涅槃,他才能夠到九法界現身說法,才能夠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。阿羅漢就不會應了,他入了偏真涅槃,沒有意思幫助眾生,你雖然有感,那裡沒有應。佛與法身菩薩不一樣,真的是大慈大悲,他完全是開放的。阿羅漢封閉,法身菩薩開放,眾生有感,立刻就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你說多自在,這叫不住涅槃。

  現身跟這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在一起,會不會受眾生的累贅?不受。何以不受?他不住生死。生死涅槃都不住,他跟眾生在一起,他心地清淨、一塵不染。眾生處處染、處處濁,菩薩跟你示現完全一樣,他不染,他不著,他一切隨緣。譬如最常見的飲食,菩薩決定沒有挑剔,什麼都好,什麼都歡喜,我們現在一般講沒有嗜好,這我們要學。穿著,什麼樣款式都好,一點都不講究,什麼都隨緣!決定沒有說:我想要怎樣作法。沒有,絕對沒有這念頭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這是什麼?沒有生死業。什麼叫生死業?我想吃什麼,我想穿什麼,我想要做什麼,那都是生死業。

  你想是起惑,你做是造業,你想的、你做的是善,這善是利益社會,利益大眾的,你造的是善業,果報在人天,你來生在人天享福。如果你想的、想做的完全是為自己,為你一家人,為你這小團體,沒有想到社會大眾,沒有想到一切眾生,你造的是惡業,惡業果報在三途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菩薩應化在世間,那個點點滴滴我們要細心觀察。前面經文跟我們講過觀察,你要不細心觀察,你學不到東西。現在佛菩薩又不在世間,我們細心觀察,觀察誰?觀察善知識。現前沒有善知識,不要緊,你看看近代真正的高僧大德,距離我們很近,他們當年在世這些行誼,還有很多人在記憶當中,也有很多文字在宣揚讚歎。

 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李老師給我介紹,讓我學印光大師,這是近代的真善知識。印光大師不在世了,《文鈔》在,紀念大師的有很多很多的文章,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一生的行誼,我們讀了之後感動甚深,要發心向他學習,這就對了。他是我們真正的好模範,老人一生沒有為自己想過,確確實實給我們做現代出家人修行的最好榜樣。他在南海普陀山藏經樓裡面住了三十年。藏經樓就像我們一般學校圖書館一樣,他做管理員,做三十年,照顧這藏經樓,每天念經、拜佛、看經,三十年如一日,他的德行、智慧、學問建立了,沒有人知道。真的是孔夫子所講的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」。

  到七十歲才被人發現,有一些真正有修持、有學問的居士,到普陀山朝山,到藏經樓遇到他了。跟他談話,請教他問題,再看他的談吐,看他的開示,高明到極處,佩服得五體投地,才把他宣揚出去,外面人家才曉得,知道這有個真善知識在普陀山。親近的人愈來愈多了,他因為方言很重,說話很多人聽不懂,多半用文字。《文鈔》多半都是答覆別人的信件,用文字來開示。留給我們很好的模範,我們應當要學習,向這些人學習就對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