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五四卷)  2005/1/1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354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第二大段教化甚深,看第二答的這一段,長行:

  【時財首菩薩,以頌答曰。】

  這一句清涼大師把這裡面甚深的義趣給我們說了很多,我們學教、弘教都必須要知道才能夠契入境界。今天我們接著昨天《疏鈔》裡面的註解,「所化既空有不二,能化亦悲智不殊」。所化是說眾生,眾生非眾生,空有不二。佛菩薩示現亦復如是,也沒有例外的,所以這裡講能化亦悲智不殊,也就是悲智不二,諸佛如來與法身菩薩為我們所示現的。「不礙有而觀空,方能入理,不動真而隨化,方能究竟化他」。入理就是我們常講的證得,證得什麼?證得諸法實相。宇宙之間一切法,這一切法非空非有,空有不二,你在什麼地方見空?你要有能力在有上觀空,在空中觀有,你就能契入了。空有、自他是一不是二。如果你要把它分做兩樁事情來看,那你錯了,那不是事實真相。

  所以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是不動真而隨化。釋迦牟尼佛在《梵網經》上告訴我們,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,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。由此可知,釋迦常常來,我們凡夫不認識。他來示現什麼樣子沒有一定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決定是感應道交。那我們要問,眾生有感,佛是不是真的來了?不能說來,也不能說不來,你說他真的來了或者真的沒有來,都說錯了,確確實實他不動真。真是法性、真是法身,確實沒動,但是他能夠隨類化身。這個境界在《華嚴經》上講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這個不思議解脫,我們一般人講神通,大神通。佛告訴我們,這種能力我們每個人自己統統具足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,我們今天的虧吃在這裡。

  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妄想,分別執著是嚴重的妄想,所以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。如來果地分別執著沒有了、起心動念也沒有了,心如止水如如不動,遍照法界;心水在不動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,遍法界虛空界它照得清清楚楚、照得明明白白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這一句「不動真而隨化,方能究竟化他」,這一句我們要記住,因為我們的心還會起心動念,我們幫助別人不究竟,為什麼不究竟?我們自己證的不究竟。雖然菩薩那個起心動念是非常微細,我們凡夫幾乎不能覺察,但是菩薩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學佛不能不圓成佛道,一定要發大心、立大志,要成就究竟的果位,為什麼?才能究竟化他。

  「眾生不知此理,故流轉無窮,今令眾生悟如斯法,是則真實隨化」。眾生確確實實不知道這個道理、不知道事實真相,所以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、妄想分別執著,造種種業,受種種報,在這六道裡頭頭出頭沒,永遠不能夠超越。凡是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大乘教的,見到大乘經的,接近過大乘三寶,無一不是宿世的善根。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,這一生你有機會又遇到了,遇到了能不能成就?那要看緣分,因雖然有,看緣具不具足。遇到真善知識、真正好的同參道友,往往一生有成就。這裡面最難得的是念佛往生淨土,《華嚴經》到末後文殊、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諸位想想這是什麼樣的氣概,我們不能不重視、不能不留意。所以今令眾生悟如斯法,這遇到《華嚴經》的人。是則真實隨化,如來十隨。「十隨」,我們要把這些名相記住,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會遇到。

  底下這一句很重要,「非直十隨不違空理,亦由此十,方契真空」。這個十隨,文殊菩薩請教的第一句「眾生非眾生」,然後說出如來示現在十法界不離十隨。十隨不違空理,空理是非眾生,眾生非眾生是一不是二。從理體上講非眾生,從事相上講眾生,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。所以末後這句話說得好,亦由此十,方契真空。真空在什麼地方見?事上見,在相上見,那你是見到真的空,這就證明眾生非眾生是一不是二。

  「故淨名云,當為眾生說如斯法,是即真實慈也」。這是大師在此地引用維摩居士的一段話來證明,這是真實慈悲、真實的開示。《鈔》裡面引用這一段文,這是《維摩經》上的「觀眾生品」,維摩居士問文殊師利菩薩「云何觀於眾生」。文殊菩薩答言,「我觀眾生,如第五大」。諸位要曉得什麼叫第五大,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大,五大是什麼?講第七情,佛在經上講六情,七情是什麼?佛經常講十二入,他怎麼十三入?說這些都是畢竟空。四大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是物質的現象。

  維摩菩薩說得很好,他接著問:要是這樣,什麼叫做慈?佛家是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維摩居士說「當為眾生說如斯法」,這就是「真實慈也」。這個意思很深,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,可是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知道有好處,知道,將來緣成熟了,你會放下,你會提升你自己的境界;如果不能放下,永遠沒有進步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乃至萬法,就如《大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從我們自己這個身體,我們現前的身心。所以同學們《心經》常常念,雖然常常念,你不能夠隨文入觀;如果你每天念都能隨文入觀,那就好了,那你會有很大的進步,逐漸逐漸、自自然然你會看破,不必別人勸你,你會放下。你能夠契入大乘的教理、契入諸法實相,這個時候你得真實受用。

  末後,清涼大師引用《大智度論》這一句話說,「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,不壞假名而說實相」。契入這個境界,怎麼說都是對的;沒有入這個境界,怎麼說都是錯的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一定自己要契入。佛法學習對我們凡夫來講,尤其是中下根性的人,一定要懂得循序漸進。循序漸進,那就是大小乘教裡頭常說的,一定是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不能躐等,躐等不能成就。古時候是有少數不按這個規矩,像性宗宗門的一些大德們。我的老師告訴我,那種人不能學,學不得的,就像一般念書一樣,那是天才兒童,我們是個普通兒童,一定要按部就班從基礎扎根。實在講上根利智這些人,過去生中他紮的根非常深厚,決不是這一生突然就顯得這麼聰明,不是的。我們到什麼時候才有像他們這樣的利根?肯定有那一天,不過不在這一世,好好的修,修個幾生幾世之後,我們的根性就大利,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學東西一定要遵循古聖先賢的教導,不能躐等,不能亂了次序。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,從這裡扎根。德行,我們今天選擇《弟子規》第一門課,《十善業道經》第二門課,三皈五戒第三門課。你不在這上扎根,這個扎根是要真正落實,你才有用;如果不落實這就沒用處,世出世間法費再多的心血、費再多的時間到最後都失敗,根比什麼都重要!如果你要發心教人,好事情,發心出來教人,聖賢事業,這不是普通人的事業。你看看你能夠捨棄這個世間名聞利養,願意過一種清苦的生活,為社會大眾做榜樣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這不是普通人,真正把名利看破了、利養看破了,這一生到這個世間要做一樁有意義的大事,這樁大事就是學聖賢、培養聖賢,你看這多有意義!

  你怎麼能成就?必須不受這個世間一切誘惑,你才能做到。如何能夠不受世間誘惑?你對於聖學的味道嘗到了,佛家講法味,你嘗到了法味!儒家講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悅是法味,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。一般人為什麼嘗不到?一般人捨不得離開五欲,財色名食睡,這個五欲是染污,把我們自性清淨心障礙住、染污了,所以自性裡面的好東西,無量的智慧德能透不出來。你能夠把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能夠放下一些,這個法味漸漸現前,隨著你自己的修學,這個法味會愈來愈濃,到最後真的是欲罷不能。佛在經上講得沒錯,只是世間人放不下他的染污,所以見不到自性的般若、德能、相好,見不到。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看下面財首菩薩的偈頌第一首:

  【此是樂寂滅,多聞者境界,我為仁宣說,仁今應聽受。】

  這個偈頌是五言頌,一句話五個字,四句是一首,文字雖然不多含義太深了,確實是教化甚深。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裡面「十頌分二」,這二就是兩大段,這第一首就是一大段,後面九首是一大段,分別為我們解答十隨,這一首是總說。「初一舉法勸聽,上半」。上半就是前面兩句,「以人顯法,已含答意」,這個意思藏在裡頭很深很深,前面文殊菩薩問的,其實這兩句都已經答出來了。「上句體深,下句用廣」,下句是第二句。

  第一句『此是樂寂滅』。「樂」是樂好、是愛好,是內心裡面的喜悅,這不是外面的刺激,內心的喜悅。這是什麼法?寂滅法,清淨寂滅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講得好,「即聞之寂,則聞無所聞,故無眾生」,這個意思深。從這個地方,大乘教裡面也給我們透露了一點消息,佛經有云「世尊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。佛在講台上講經說法,聽眾很多,每個人所聽、所得到的、所受用的不一樣。上根的人,這是講上根人,上根人是什麼人?法身菩薩,這不是普通人。上根人即聞之寂,則聞無所聞,故無眾生。財首菩薩給我們說這首偈,我們做怎樣的體會?我們體會不了這麼深!這些年來,在大乘教裡頭我們也讀了一些,換句話說,比起一般人多少是有一點深度,不過這深度不太深。

 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舉下面的大經,「大經亦云,若知如來常不說法,是名具足多聞。即寂多聞,則善解藥病,不礙隨化」。即聞之寂,即寂多聞,這個話我們換個說法,大乘教裡常講:如來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;眾生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。這是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常常聽說的,這個意思也就夠深了。如來有沒有把法為我們顯示出來?真的顯示出來了,只是我們凡夫不會。為什麼凡夫不會?凡夫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、在障礙,所以雖然聽,常常聽,不解如來真實義。開經偈裡頭說得好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什麼人能解如來真實義?心地清淨,愈清淨,你聞法你體會得愈多。

 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這個世間為我們示現,示現修行證果,然後出來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所謂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他老人家八十歲圓寂的。可是大乘教裡面又跟我們說,誰要是說世尊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,那叫謗佛。明明佛講經說法那麼久,為什麼說沒有講經說法?這個註解裡頭有一句話很重要,「即寂多聞,則善解藥病,不礙隨化」,確實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來沒有給眾生說一句法,他所說的是什麼?看到眾生有病,教你怎麼樣對治,所以佛無有法與人。孔夫子他老人家說他一生述而不作,都是敘述前人的那些倫理道德、那些教誨,自己沒有創作、沒有發明,述而不作。釋迦牟尼佛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,在清涼大師《四十華嚴》的《疏》,清涼大師特別給我們說明釋迦牟尼佛在世也是述而不作。那佛講的是什麼?佛講的是古佛所說,不是自己講的。這些裡面都含著有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,即聞之寂,即寂多聞,都含著這個意思在裡頭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、要學習。

  再說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修行證果了,是佛菩薩給他的嗎?不是的,是他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般若智慧本來具足的,萬德萬能本來具足的,無量相好也是本來具足的,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。佛教人就跟前面所說的,現在眾生是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佛菩薩在此地現身說法來幫助他,幫助他覺悟、幫助他回頭。將來他成菩薩、成佛了,依然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歸無所得。你不要以為你真有得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哪有法可說?哪有法可聞?在這裡頭最重要的是「善解藥病」,這四個字重要,你善解眾生的病,你知道用什麼藥來對治他,你讓他藥到病除,他就恢復健康了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財首菩薩偈頌第一首的後面兩句:

  【我為仁宣說,仁今應聽受。】

  這兩句話好懂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的,那就是學禮節。文殊菩薩所問的十隨,總而言之,這是「樂寂滅」。寂滅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大涅槃的境界,這裡面沒有生滅,乃至於沒有一法對立,為什麼?這個境界裡面宇宙是一體,正是所謂「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」,大小不二,前後不二,遠近不二,法身菩薩的境界!這就是一真法界、就是華藏世界、就是極樂世界。「多聞者境界」,這個多聞是指佛菩薩,佛菩薩聞而無聞,無聞而聞,這個境界我們凡夫無法理解。不入這個境界,怎麼個說法都是隔一層,諺語所謂是隔靴搔癢,總要親證才是屬你自己的境界。

  『我』是菩薩自稱,財首菩薩;『仁』,仁者,這個仁是稱文殊菩薩。菩薩稱為仁者,這是最尊敬的仁慈的人。菩薩都是仁慈的人,起心動念想到自己,同時他就想到別人,自他不二。既然文殊菩薩問了,財首菩薩也很樂意的來說明,說明他自己現前學習的心得,他正在學這個法門,所以請他來給我們做說明。

  『仁今應聽受』,這句話很重要,「仁」是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難道不知道嗎?為什麼還要囑咐文殊菩薩,你現在應該好好的聽,受是依教奉行。換句話說,「應聽受」三個字,這裡面就包括了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你看這個意思多圓滿。文殊菩薩示現給我們做榜樣!菩薩教化眾生,應化在世間無不是以身作則,他自己做不到的,他不能講,講了沒人相信,所講的,自己一定統統都做到了。這裡有這麼一層意思在裡頭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在這裡看菩薩們的言語謙虛,彼此尊重、彼此恭敬。我們再看下面第二首:

  【分別觀內身,此中誰是我,若能如是解,彼達我有無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前一段是科。「後九頌,別答前問。文勢多含,略為二釋。一者,一一別答。謂初三」,就是第二、第三、第四首,「答隨身」。「次」這是第五首,答「隨命」。「三一頌」就是第六首,「答隨觀察」。四也有一首「答隨行及方便」。五有一首就是第八首,「答隨心樂及解」。六有一首就是第九首「答隨言論」,七有一首頌「答隨思惟,時通此九」。問隨其時,時是九種隨都有時節因緣。這是先把財首菩薩答覆大意略說出來。

  下面第二首我們剛才念的,清涼說「謂依前五隨,答後四隨,亦時通於九,今依此消文」。這我們必須要記住,依前五隨,「隨其時,隨其命,隨其身,隨其行,隨其解」,這就前五。依前五答後四,後四「隨其言論,隨其心樂,隨其方便,隨其思惟觀察」,清涼就是依這種方式來給我們講解。現在我們先看前面這三首偈。在這首裡頭,『分別觀內身,此中誰是我,若能如是解,彼達我有無』。這首是菩薩教我們「依隨何身時,隨其心樂,修其方便,思惟觀察」,這四個意思「遍於五段」。實在說菩薩為我們大開方便之門,引導我們悟入諸法實相,他的教化就功德圓滿了。

  這首裡頭「分別觀內身」,清涼大師這個註解在後面,「今初三頌」,就是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這三首頌。「若著我時,作界分別觀,分別觀身,皆無我故」。可是現在修行人沒有人用這種方法了,這是對於我執重的人。我執是嚴重的煩惱,我執不除,六道不能出,這個要懂得。佛在四念處裡面教我們,四念處是智慧觀察,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。你細心去觀察,觀察到最後你果然是豁然大悟,你把執著這個身是我就放下了。這在佛法裡頭雖然不是上乘功夫,可是受用不可思議!我執破了,他還有法執,你的果報超越六道,你會往生到四聖法界,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十法界裡面,還沒有出十法界,為什麼?你的法執沒斷。我執斷了,法執沒斷,出不了十法界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修學,從初發心到圓滿佛果,諸位同學,那個修行只有兩個字「放下」而已。你為什麼放不下?你沒看清楚;如果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,肯定放下,你不可能不放下。這是教我們起步,起步要從這裡開始。

  清涼大師在這裡說「若著我時」,執著我。「作界分別觀」,這個界是什麼?十八界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這十八界,你細細觀察我們這一身具足十八界,哪一界是我?「分別觀身,皆無我故」。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哪個是我?眼是我,那耳是不是我?如果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我,那你不就有六個我?我只有一個怎麼會有六個?沒有這個道理,這要細心去觀察,你要是觀察的時候,找不到我!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對這個十八界的身不執著了、隨緣了,所謂是「隨緣消舊業,莫更造新殃」。

  第二「若愛染身時,作念處觀,觀於內身,及心法故」。如果你對於你的身生了愛心,你很愛你的身,諸位想想這有什麼不好?在世間人來講未嘗不是好事,你愛惜自己的身體;但是在佛法上講不是好事,為什麼?你愛戀這個身,你就出不了六道、出不了三界。你為什麼會愛它?你不了解它的真相。它的真相,用中國的話來說,道德,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則,不是人為的,大自然的法則。只要你明白,明白就覺悟了。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教我們作念處觀。念處可以斷染愛,斷這個習氣。觀身不淨,這個身有什麼可愛?三天不洗澡,身上就臭了,氣味就聞不得。全身包括毛細孔都在排泄,排泄都是什麼?尿素,不是好東西!特別是在夏天流汗的時候,所排出來的全是尿素,這是身。觀受是苦,受是你的享受,你的享受是什麼?酸甜苦辣,又何況這個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,苦多樂少。

  人,心在道裡面會有樂,那是極少數的人心行跟道德相應,這裡頭有樂。以前我的老師教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那個時候不懂!到以後慢慢的證實,這裡頭有樂。樂從哪裡來的?一心向佛。這很多同學知道,我至少有四十年沒看電視了,報紙、雜誌統統都斷絕了,有什麼消息,有好心的同學,他們會從報紙、會從網路上節錄下來給我看。像最近有很多人節錄一些預言給我看。我要告訴同學,預言只可以做參考,不能信以為真。這些預言有一個很大的好處,好處是什麼?我們聽到了、看到了,就能提起高度的警覺。要怎樣面對這個事實?斷惡修善,這個方法能化解災難。這是我看一些預言得到的受用。

  最好是在世界各地,我們志同道合的同學,每天在同一個時間一起來祈禱、來念佛。這個力量很大,無論我們居住在哪裡,這個念頭沒有空間,超越空間。時間方面我們現在用衛星電視,衛星電視祈禱的時間不長,依照衛星電視這個時間,全世界一起來做祈禱,這力量很大。我們在日本看到江本勝博士,他們只有五十多個人,看到琵琶湖一個角落水很髒、有波浪,他們找了五十幾個人在那邊祈禱,祈禱了一個小時,三天之後這水居然乾淨了、風浪沒有了。他在祈禱前跟祈禱後照的兩張照片給我看。我們知道在全世界好心的人士誠心誠意祈禱能化解災難,所以諸位留意我們的華藏衛視,因為我不看,不曉得它節目的時間。

  心最重要的是清淨,不受外面環境干擾,這就好了。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慈悲心、菩提心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、生活、工作都用這個心,把它養成習慣。我們的心善,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你很快樂!善心、善言、善行,無有毫分不善夾雜,你已經接近純淨純善,你怎麼會不快樂?你怎麼會有災難?沒災難了。你所在的地方災難不起,這是什麼?你有德行!德行的感召,雖然造惡的人多,你那個真誠心感動天地神靈。

  這首偈是講我空,你在十八界裡頭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找我不可得;四念處裡面你找受,觀受是苦;觀心無常,這個心是什麼?念頭。你看這個念頭,前念滅後念生,一個接一個,這個念頭決定沒有中止、稍微停一下,沒有,從來沒有過,而且速度太快了。我們在前面講得很多,要用現在科學家的說法,那個速度之快所謂是億萬分之一秒,所以你找生滅不可得。你找它生它滅了,你找它滅它又生了,這裡頭沒有我,這裡面沒有物質。物質的現象是能量變的,大乘教裡面講唯心所現,它所現的時間非常短,你沒有辦法發覺,太短了。

  那我們現在講,現在我們看到物質現象,只是這種現象的相續相。我們這個說法。實際上它有沒有相續相?沒有相續相,沒有相續相就是它根本不存在,哪來的相續相?這個道理很深,這是事實真相。你真的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宇宙是一體。所以大乘教裡頭常講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講得好,真正的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。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假我,好像有,真我,決定沒有!不要被這個假我蒙蔽、不要被假我欺騙了,為這個假我造許許多多的罪孽,那是錯誤的。應當借假修真,你就對了。怎麼個修法?讓這個假我在生活當中、工作之中、待人接物之中,與實相相應,那就是無量功德,他不迷了。

  我們再看這首偈的後面兩句,「若能如是解,彼達我有無」。達是通達,他真正通達「我」到底是有還是無,他才能明瞭。「我」這個字的意思,在佛法裡面講它有主宰的意思、它有自在的意思。大乘教裡面講八種我,《大智度論》裡頭講得很詳細。這八種我,我們這個身上沒有,覺悟的人有,但是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真正通達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也無一切法,所以《般若經》上給我們做的總結論,宇宙之間一切諸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這是事實真相。這個人肯定超越六道輪迴、超越十法界。下面一首我們先把文念一遍:

  【此身假安立,住處無方所,諦了是身者,於中無所著。】

  前面第一首教我們觀身,「分別觀內身」,覓我了不可得。這第二首明白的告訴我們,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,從什麼地方來的?緣生的。為什麼會有緣?緣是怎麼回事情?大乘教裡頭講,緣是我們自己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造作的善、不善習氣,這個習氣在現在遇到緣它就起現行。這是連美國凱西都說,在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,在他一生當中他所發現的事情,決定不可能有一樁是沒有前因的、是偶然突發的,他說沒有,統統都有前因後果。他相信因果通三世。我們這一生所受的跟前世通的,這一生所造作的跟來世又通的,他很清楚、很明白,通三世!

  所以『身假安立,住處無方所』,這一句我們的體會很深。可以說我從一九七七年,快要到三十年了,這三十年當中住處無方所,常常搬家,在美國德州搬到加州,加州搬到新加坡,新加坡再搬到澳洲,從澳洲我們又有一部分搬到香港。所以這個住處,我們的觀念非常淡薄,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是像旅館一樣。沒有住處的觀念、沒有家的觀念了,為什麼?過幾天又要走了。

  『諦了是身者,於中無所著』。「諦」是審查明瞭,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。這個「了」是明瞭,確實是這個樣子。你把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就曉得這當中「無所著」。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註得很好,這首偈「觀身實相,法無我觀,上半諦了身空」,這底下說得好,「謂攬緣假立,來無所從,故本無住處,緣盡謝滅,去無所至,無停積處,虛假似立,實無所住」。這都是說出了事實真相。現在過這種生活的人很多!我們看到我們同修當中不少是從事貿易,經常都要到外國去談生意、去開會,他的家真的是像旅館。誰住在家裡?佣人住在家裡。請一個佣人,佣人住在家裡,而他一個月在家裡住的時間都不長,多半都在外面。這些經文要給他們講講、給他們聽聽,我相信感觸很深。

  中國諺語有所謂「為誰辛苦為誰忙」,我們有沒有很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?我在這一生當中為誰吃盡了辛苦,為的誰?值不值得?諸位要問我,我的答案是肯定的,我很歡喜,我值得。我這一生沒有為自己,為正法久住、為弘法利生,把如來這樣好的法廣泛的介紹給大眾。我得到利益了,我也希望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得到。人要為自己就毫無意義,人要為眾生這有價值、有意義,尤其是為聖賢之法。

  偈子當中清涼的解說得很好,「上半諦了身空」,知道我們的身是攬緣假立的,來無所從,所以本無住處,緣盡謝滅,去無所至,無停積處,就是暫停都不可能,有沒有暫停?沒有,剎那生滅。我們記住前面佛所說的「並皆速滅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十八界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無一不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能現的性識跟所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並皆速滅。實在講就是不可得。你在這裡頭起心動念,錯了,分別執著更錯!不許你起心動念、不許你分別執著,那就對了,你就把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