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七七卷)  2005/12/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77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經文長行第三段,我們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云何得勝慧。第一慧。最上慧。最勝慧。無量慧。無數慧。不思議慧。無與等慧。不可量慧。不可說慧。】

  前面我們學到『最上慧』,第三「最上慧」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是「揀權教故」。前面過二乘,『第一慧』是超過二乘,第三句最上慧是超越權教。權教菩薩雖然也是發菩提心,修六度萬行,但是無明煩惱沒斷,依舊是在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、佛法界都是屬於權教。如果再向上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他就超越十法界,那就不是權教菩薩了,權應該改作實,真實的實,實教菩薩,他是真的菩薩。權教,天台大師稱之為「相似即佛」,跟佛菩薩很相似、很接近,他不是真的,再向上才是真的。

  第四句是『最勝慧』,「佛果超因故」,我們看到清涼大師下面兩句話,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。下面說「上四揀劣,餘六當體」,可見得上面四句沒有超越十法界。這個佛果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在十法界裡面「最勝慧」,他修行的功夫是無明將破未破,在這個階段。無明要一破他就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就生華藏世界,這就是真的佛,不是假的了,真的法身菩薩。這四種慧是十法界裡面的智慧,第一種『勝慧』,勝世間,六道裡面的,六道裡頭包括二十八層天。你不能說天人沒有智慧,天人的智慧、神通比我們強多了,我們人間怎麼比也比不上他。但是他要跟四聖法界比,那他就差遠了,他比不上聲聞,比不上緣覺。

  一層一層的為我們說明,我們求的是真實智慧,學佛不能不知道。不是真的,如果在這上面用了許多功夫,浪費多少時間,那很可惜。一切要從真實修起,真實從哪裡做?大乘教裡佛常說,「一切要從真實心中學」,諸佛菩薩都是用的真實心,真實心是大乘教裡面講的菩提心,這是真心。真心一切眾生各個本具,一切眾生哪個不具有?哪個不具足?為什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?佛給我們說了,我們迷失了真心。迷了真心,這個真心就叫做妄心,妄心之體就是真心,所以真妄不二,從體上講是一不是二。

  佛菩薩覺,覺而不迷;凡夫,十法界都是凡夫,大乘教說得很好,六道裡面叫內凡,四聖法界叫外凡。外是什麼?六道之外的,六道之外有四聖法界,十法界就是內凡跟外凡。內凡是完全跟性德相違背,背道而馳。四聖法界,雖然他是用妄心,但是他是依教修行,不違背聖教;換句話說,妄心用得正,跟諸佛菩薩所用的沒有兩樣。學佛!佛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,學得跟他很像。很像,外表很像,內心沒有悟入,但是做得很像,這叫外凡,真正是佛的好學生。

  只要依照佛講的理論跟方法去學習,必定能夠提升境界,決定能夠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是證果。可是你要不能依教奉行,自己想一套方法想去明心見性,那就難了,這點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十方三世所有菩薩修行成佛,真的是一條路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。雖然是有八萬四千法門,法門不同,方向、目標相同,所以《般若經》上才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最終達到的目的地是相同。我們淨土宗,號稱為「門餘大道」,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,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中。這個道是不是跟他們也是同個方向、同個目標?給諸位說,還是。如果方向、目標不相同,那就叫邪道,那不是佛道。實在講,淨宗法門跟八萬四千法門,所說的原理原則都不違背。

  佛法總的來說,無論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總原則都是依戒定慧,這個可不能疏忽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慧是佛心,戒是佛身,佛的一舉一動,你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,教是佛言。所以定慧是一體,定是體,慧是用;慧是體,定是用,定慧是一體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慧才能把你所有一切虛妄的情執,統統把它化解掉。所以佛法所求的,真正就是下面所講的當體六種智慧。前面所講的這四種智慧,除了世間,世間的智慧在佛法裡頭叫世智辯聰,八難之一,佛不承認這是真智慧。二乘、權教、十法界裡面的佛的智慧佛承認,但是這個智慧裡頭,無明煩惱沒破;換句話說,他是相似的智慧,接近的智慧,不是真實的。

  什麼才叫真實的?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才叫真實的。不管哪個宗派,不管哪個法門,一定要到徹悟,智慧才現前;智慧現前,你才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疑難雜症,才有這個能力。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,明瞭之後,才曉得佛法確實不容易。但是你明白之後,你也會體會到,佛法也並不是很困難。難跟易在哪裡?是在你自己能不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果然肯放下,佛法不難。你看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二十四歲得道的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二十四歲!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舉的例子,善財童子一生成佛,成的是究竟圓滿佛;《法華經》上,龍女八歲成佛。這就說明不難,難在哪裡?難在你放不下。「看破、放下」,這兩句話說得很容易,做起來可就不簡單了。

  真正修行人沒有別的,首先他確實看破,看破是智慧,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都是幻相,不是真實的。所以佛法稱有,有叫妙有,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。你把這個事情搞清楚,搞明白了,這個世間是幻化的,不是真的。諸法無常,剎那生滅,我們在經典裡面講得很多。這個經文長,往後還有許多的重複,所以前面聽不懂沒有關係,後頭還有,還會重複講。這就是佛法的慈悲,不止說一遍,時時提醒你。

  實在講,佛對於我們凡夫太清楚了,聽清楚、聽明白,真聽懂了,也很想做,做幾天又迷了。這什麼原因?習氣太重!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,不容易回過頭來。所以佛菩薩慈悲,常常提醒,常常重複。一句話不怕說一千遍,不怕說一萬遍,只要你還沒有真正回頭,天天提醒你。不像世間老師,連孔老夫子都做不到,你看看夫子在《論語》裡面說,「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」,夫子就不願意教你了。為什麼?你太笨了!釋迦牟尼佛不然,笨,不怕,只要你肯學,一遍一遍教你,天天重複。只要你有耐心教,三年五年他也能豁然開悟,這裡頭因素很多。

  佛不是世間人,世間人沒有他心通,世間人沒有宿命通。釋迦牟尼佛看一個人,能看到你過去生幹什麼的,不是你過去一世、二世,三世、五世,能夠看你過去無量世。阿羅漢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,當然辟支佛、菩薩能力就更大了。佛能知道你無量劫,你生生世世幹的是什麼,清楚!要用什麼方法來調教你,可以幫助你覺悟,所以契機契理。人要遇到佛,這個人有大福報,肯定這一生當中修行證果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世間聖人沒有這個能力,這是我們要懂得,要明瞭的。然後自己才能產生信心,愛好佛法,學習佛法,鍥而不捨,這一生當中也會有成就。

  尤其是遇到淨土法門,善導大師講得好,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,大師說的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為什麼看到這麼多念佛人,真正成就的很少?而不是萬修萬人去。萬修萬人去是懂得如理如法的修行,沒有一個不去的。現代念佛人有很多不懂理,不知道方法,叫盲修瞎練;盲修瞎練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,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。所以要如理如法,理論跟方法經典裡面講得清楚!

  念佛人大家都念過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所說的道理,你懂了沒有?你還有沒有懷疑?你是不是真的相信?《無量壽經》所講的方法,你做到了沒有?你看經典一開端,明明白白就教給我們,從善護三業下手,我們有沒有做到?它第一句是說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這就是十善業。十善業裡面的口業,不妄語、不兩舌(兩舌是挑撥是非)、不惡口(惡口是說話粗魯)、不綺語(綺語是花言巧語騙人)。

  善護口業最重要的是「不譏他過」,看到別人的過失,如同沒有看見,這條重要,為什麼?淨宗法門修的是修清淨心,我們天天把別人的過錯放在自己心裡頭,自己的心不變成垃圾桶了嗎?你怎麼能清淨?你說這多重要。痕跡都不著!看到別人過失,第一個反應,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?我如果有,趕緊要改過,不要管別人;沒有,自己要勉勵自己,這是過失,我們不能犯。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這是真正修淨業的人。看到別人不如法,一天到晚放在口裡,你心裡頭骯髒,口裡頭也骯髒,這怎麼行?你怎麼會成就?「善護身業,不犯律儀」,律是戒律,儀是威儀,我們今天講風度。第三句講「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意業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於世出世間法不生貪瞋痴。這一開端,就把《十善業道》教給我們,我們有沒有去做?有沒有認真去做?這是根本法。

  經典裡面講的這些理論深廣無際,我們要能夠體會,體會多少沒有關係,多讀。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你讀了一千遍,心定了,就能悟入一些;再念一千遍,又悟入一些,深廣沒有邊際。天天有契入,你說這個多快樂,這就是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!它跟世間典籍不一樣,世間典籍深廣是有限度的,佛經是沒有限度的,妙不可言。所以要緊的是要真幹,要真的看破,看破之後,真的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才能夠得自在。

  下面一句說『無量慧』,清涼大師講,「餘六當體」。體就是法性,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這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,六種統統都是,都是般若智慧。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,內心裡頭本來具足,現在這個智慧不能現前,智慧變成了煩惱,煩惱無量無邊,妄想無量無邊。那是什麼?那是智慧。所以大乘教裡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問題是你會不會轉變,一轉變,原來煩惱全是智慧。所以煩惱不能斷,煩惱斷了,智慧也就沒有了;轉煩惱成菩提,就對了。講斷煩惱實在是轉變,把它轉過來,轉迷為悟就是轉煩惱為菩提,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,一樁事情。所以佛法,像這些重要的教誨,我們決定不能夠錯會意思,錯會意思我們的路就走偏差,就走錯了。「無量慧,無分量」。

  底下一句『無數慧』,「無若干」。無量無數,不是數字能夠統計的,不是數字能夠稱說的,這叫無量無數。此地這個無量無數,不是古印度數字的單位。古印度數字單位有無量、無邊、無數,這都是數字的單位,真的是有量。此地不是的,這是稱性的,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這些智慧,要怎樣我們才能夠恢復?佛說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智慧就是此地講六種。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佛是一語道破,我們如何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?沒有別的,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。你放下一分,智慧就透一分;放下兩分,智慧就透兩分。我們舉個比喻,譬如我們這有一盞燈,我們攝影棚裡頭燈很多,四面都有燈光。可是這燈為了光要均勻,都用一張紙或者是兩張紙,把燈遮蓋住,讓它的光就柔和了。蓋二、三張還是很亮,如果蓋上二、三百張,光就沒有了,蓋上二、三千張那就漆黑了。

  我們現在自性裡頭的光明,就像燈一樣的明亮,可是現在自性智慧前面的障礙就好像那個紙,有多少層?佛講八萬四千煩惱,那就是說八萬四千張。我們用紙,紙很薄,八萬四千張,那個光一絲毫都透不出來了。所以初學的人不容易,初學太難了,我們要把這個障礙除掉,八萬四千張。我除掉四千張了,智慧還有沒有開?沒開,就很著急了:這沒用處!用處是有,你除得還不夠。你要再努力,再除一萬張,再除一萬張,透一點光明了,你信心才能生起,你會更認真努力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

  這三樣東西要知道先後順序,先後順序是先放下執著,執著是最粗重的煩惱,先從它下手。要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、處事待人接物中學,學不執著,學著隨緣。你要問為什麼不要執著?《般若經》上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有什麼好執著的!每個人都不執著,天下太平,什麼事都沒有。我們希望化解衝突,衝突從哪裡生的?還不是從執著生的!我有執著,你也有執著,衝突就發生;你執著,我不執著,衝突不會發生,你進我退。處處要學著禮讓,海闊天空,何必要執著?何必要與人爭?現在的教育從小孩都教競爭。

  我在澳洲昆士蘭大學,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飯,我對面坐的是一位老教授,資歷很高。我看在學院裡頭排名,他排第二,美國人,正好我們兩個坐對面。我就問他,美國的教育,是不是從幼兒園就教競爭?他說對。小學、中學、大學都是教競爭,競爭再要往上提升,鬥爭;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,這個教育理念是死路一條。你們有沒有覺察到?東方聖人教育不是如此,從小教小朋友是讓,謙虛、謙讓。忍讓、謙讓、禮讓那是一條活路,這在教育基本概念上就不相同。表面上看好像我們會吃虧,其實哪裡會吃虧?凡是能夠禮讓的人,後福無窮,那是智慧。競爭、鬥爭那是煩惱,天天動腦筋怎麼樣去計算別人,這是煩惱。哪有東方這種教學,人人心地清淨光明,生智慧而不生煩惱,不一樣。

  第三是『不思議慧』,「超言念」,這是真實智慧。言是言語,念是念頭,言語是議論,念頭是思惟。「不思議慧」,真正的智慧不可思議,這是真實智慧。可以思惟、可以議論的,在佛法裡面講是第二義。哪些是屬於第二義?前面講的「第一慧、最上慧、最勝慧」,都可以思,都可以議。到稱性,「無量慧、無數慧」,就不能思議了,所謂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。這是什麼慧?在大乘教裡面叫根本智,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很好,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

  無知是根本智,就是此地講的,不能說,不能起心動念,根本智。超越了言念,言語、思惟都達不到。只有你自己境界提升到這個地方,你能體會得到,一切諸佛、法身菩薩無二無別。它起作用的時候,什麼作用?有別人向他請教,提出問題來向他請教,他可以對答如流,不需要思考,真實智慧的流露。我們從什麼地方能看出來?從釋迦牟尼佛的經典,釋迦牟尼佛的經典,許許多多絕大部分都是答覆別人的疑難。這些向他請教的人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統統都有。有疑難向世尊請教,他都給你解釋,幫助你斷疑,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就變成經典。無所不知,應用。沒有一個問題能把他難倒,沒有!他並不要學,他不是學過的,就是他真正通達、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
  下面一句說『無與等慧』,「無等匹」,這是說沒有跟他能夠相等的。佛佛道同,你要沒有證得這個果位,你的智慧就不圓滿,這是究竟果位上的。前面講到無分量、無若干、超言念,這是法身菩薩;後面三種是究竟佛果,在佛法裡通常稱為無上正等正覺。前面從無量慧、無數慧、不思議慧,這都是等覺菩薩,法身菩薩、等覺菩薩。通常經上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句話是可以翻的,沒翻。在譯經的體例上來說,五種不翻,這叫做「尊重不翻」,可以翻,我們尊重它,所以還是音譯。它的意思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,正覺沒有超越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面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就是此地講的前面四種慧,前面四種是十法界裡頭,我們稱正覺。你看看勝慧、第一慧、最上慧、最勝慧,正覺,這樣看大家就很清楚。從無量慧、無數慧、不思議慧,是正等正覺,法身菩薩,正等正覺。後面這三個『無與等慧,不可量慧,不可說慧』是無上正等正覺,這樣解釋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前面四個是十法界裡頭的四聖,後面六個,前面三個是正等正覺,最後三個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慧,前面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慧是道之體;這段開頭第一句說,「言慧者,即道之體」,這句話很重要。佛所教的、所修的、所成就的、所教化眾生的就是智慧,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,一切眾生各個具足。只是你迷有淺深不同,迷得愈深,智慧就愈少;迷得愈淺,智慧就現得多,迷悟不同。教學沒有別的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是不是真有幫助?真的不能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因為迷悟是個人,是在他自己本人,是他的本身;悟是他自己悟,迷是他自己迷,這個地方佛幫不上忙。佛只能把這些理論告訴你,方法告訴你,你好好的去學。你要認真努力,要克服自己的毛病,克服自己的染著,真的就是做克己的功夫。所以這是沒有相等的,這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下面一個是「不可量慧」,最後一個是「不可說慧」,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「難比校」。最後一個是「唯證相應」,就是「不可說慧」,這是究竟佛果裡頭才說的。後面清涼大師有幾句話說得很好,「欲言其有,無相無形」,它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精神,「欲言其無,聖以之靈」,那種真實智慧,真是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它真靈嗎?「欲言俱者,慧無二體,欲言雙非,非無詮顯,故不可說」,這個幾句話說得是非常的好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十分鐘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再看長行第四段,我們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云何得因力。欲力。方便力。緣力。所緣力。根力。觀察力。奢摩他力。毗缽舍那力。思惟力。】

  這一段講十種力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指出來,這十種力就是「具道因緣」。具是具足,道在此地講的是道果,由此可知,我們修行證果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註得很好,「第三力者,即具道因緣,皆言力者(這十種都叫做力),此十各有資道之能故」。資是幫助,幫助我們開悟,幫助我們證果。所以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請教,實在都是代替我們問的,我們見了文殊菩薩,問不出來,他代替我們發問。我們從這一問一答當中,知道怎麼修行,知道修行人要具備哪些條件。

  你看第一條就是要智慧,智慧就是我們常講的看破,你看不破,你才放不下。所以實在講看破難,放下不難。現在我們為什麼放下這麼難?沒有真的看破,道理還在此地。沒有真的看破,我們從哪裡下手?從前我們老師常常教導我們,讀經。讀經一定要記住,古人所講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實在講這個道理很深。讀經,心情要如對佛菩薩,展開經卷,最好是供一尊佛像,經是佛說的,我在那裡念,佛菩薩在我面前給我印證。我恭恭敬敬的在這裡讀誦,讀誦的時候我心裡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這就是戒;一心專注,那就是定;念得字字分明,沒有念漏掉,沒有把句子念顛倒,那就是根本智,就是慧。

  所以讀經這個方法,確確實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你每天念一個小時,就是一個小時在修戒定慧三學;念兩個小時,就是兩個小時在修戒定慧三學。在今天這個社會,兩個小時行不行?不行!你看看一天二十四小時,你兩個小時修戒定慧,其他的二十二個小時你會被社會上染著,你兩個小時的功夫敵不過。所以為什麼修行那麼困難,原因就找到了。那要怎麼辦?說實在話,至少是一半一半。我每天讀誦的功夫,就是用讀誦的方法,這個方法很有效。尤其是對現在所謂講的知識分子,我們想找個好老師找不到,找個好修行環境找不到,真想成就怎麼辦?這是個好方法。

  但是也得要有福報,你要沒有福報,哪個人能夠一天有十二個小時去讀經,大福報!你生活不成問題,衣食有人供養,你才能做到,要不然你做不到。十二個小時以上,最好能夠到十六個小時,這一天的時間佔三分之二,三分之二你都是攝心在經教上。如果每天不中斷,連續個三年、五年,你的根就紮下去了,十年、八年可能就開悟了。上根有個十年、八年開悟了,中根可能十年、二十年,下根可能三十年、四十年。所以學佛壽命很重要,壽命短了不行。

  我早年,多少人給我算命,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,四十五歲真的不行。四十五歲那個時候,我二十六歲學佛,我不敢講我長壽,人家給我講的我相信,認真努力念佛。四十五歲那年真的要是死了的話,凡聖同居土下三品往生也許行,頂多只能做到這樣子。四十五歲沒走,又留到今天,多活了三十五年,這三十五年把自己的定慧是大幅度向上提升。所以學佛的人決定要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不求壽命,壽命會延長。延長幹什麼?延長要提升自己的境界。如果我們壽命長不能提升,那白活了,那有什麼意思?這是不能夠不知道的。

  所以這個十種力就問得好,第一種『因力』,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「即是種性」。種是習種,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;你看清涼大師講的,「謂已有習種」,你過去生中曾經學過,現在再學,把你阿賴耶識裡頭種性引出來,這一生當中又給它加強。「無倒聞熏」,倒是顛倒,沒有,我們接受經教正法的聞薰,除正法之外都是顛倒的,都是邪知邪見。所以今天這個社會,我們沒有辦法離開社會,但是要知道這個社會染污非常嚴重,那就是顛倒的聞薰。你每天所看的,每天所聽的,每天所接觸到的,都不是正法。你受這些東西的薰習,自自然然就養成許許多多不善的知見,不善的思想,不善的言論,不善的行為,這就麻煩大了。就是佛法講造業,你會造罪業是當然之理,為什麼?你受這些薰習。

  在這個時代修行,自己的警覺性要高,非常之高。我已經差不多四十多年沒看過報紙,沒看過電視,我也不聽任何廣播,雖然住在都市,等於隔絕。為什麼?不受這些薰染。有重要事情發生,我們有同學,他會把重要的訊息簡簡單單寫出來告訴我,我也知道,我不需要那麼樣詳細報導,這個對我就不會產生障礙。我們天天讀經,這重要!沒有一天不讀經,天天講經。與同學們交往都是在研究討論,心心念念不離正法,這就是薰習成因了,這叫習種。「與性種合」,我們的習種就是現前的,性種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現在的薰習是經教的薰習。自性裡面本來就有佛性,這佛說的,「一切眾生,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性種。我們接受正法的薰習,與自性的性種結合,這叫因,這個因是開悟的因,是證果的因。所以「因力」擺在第一個,非常的重要。

  下面清涼大師引《攝論》的話來說,「梁攝論云,多聞熏習,與阿賴耶識中解性和合」。解性是智慧,過去生中學習的,這一生雖然又到人間來,有隔陰之迷,過去生中這些記不得了。雖然記不得,如果這一生當中又有緣把它引起來,理解得比較快,理解的一定比前一生更深一層。但是緣非常重要,緣要純正,不能有絲毫偏差,有偏差你就會走錯路,就變成邪知邪見。因此學佛,釋迦牟尼佛就講得很清楚,最重要的是老師,老師是我們修學第一個增上緣,一定要親近善知識。小乘經裡面教我們「親近明師」,那個明是明白的明,光明的明,不是名氣很大。名氣很大沒有用,真正有德行,真正有修行,有解有證。所以有修、有證這是最好的善知識。

  今天在我們這個時代,找有證的人不容易,找不到了。今天我們能夠找到有解、有行就不錯了,他真的能通達佛法,而且是依教修行,這個善知識就非常希有。你跟他學,不會出岔子,不會有錯誤。找不到怎麼辦?找不到,有個方法,找古人。古人不在了,他著作在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,我跟他的時候是三十一歲,他老人家七十歲,他大我三十九歲。老人非常謙虛,說我只能夠教你五年,很謙虛!他介紹我一個老師,誰?印光法師,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。那時候我沒出家,在家,他教我「古人別學蘇東坡,今人不學梁啟超」。這兩個在歷史上都是佛學家,也是佛門大德。佛學是很好,讀得很多,聽得也很多,沒有照做,世俗的習氣很重,所以不能成就。告訴我不能學他們,教我去學印光法師,印光法師不在了,印光法師《文鈔》在。所以他那個時候送我一部《印光法師文鈔》,就是正集、續集一共四本。現在全書出來了,一共精裝七冊,這個正續兩集在現在全書裡頭就是第一冊、第二冊。

  天天讀,明白祖師的教誨,能夠依教奉行。把他老人家所教的,用在生活上,用在工作上,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依教奉行。真能依教奉行,那就是印光法師的學生。雖然他不在,他在的時候他一定承認,你是我教出來的。這就是實實在在找不到好老師,私淑古人,以古人為老師。我教許多人,因為我沒有道場,到今年我還自己沒有寺廟,我也沒有精舍。我住的是居士們他們提供的住所,很小,產權是他們的,我不要。我到這邊來就是借住,我離開了,房子再還給他們。所以我一生沒有自己的道場,這個也是學印光大師,印祖一生沒道場,住別人的地方。你看他老人家一生不做住持,一生不收出家徒弟,一生不參加傳戒,都是我們的最好榜樣。

  接受信徒的供養,全部拿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,他弘法利生的方法是印送經書。這在當時在他那個時代,是最有效的方法,可以傳遍十方,也能夠遺留給後世,這是印祖對於近代佛教莫大的貢獻。他真做到以身作則,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讓我們跟他學習。李老師介紹得一點都不錯,這是我們很感恩的。祖師的話言簡意賅,實在講他在那個時候,民國初年,已經看出社會的災難,所以他老人家特別提倡因果教育。我是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,暢懷法師、謝道蓮居士啟請的,一九七七年,明年二00六年就三十年了。這三十年,香港變化太大了,我留戀三十年前香港的社會,跟現在比淳樸多了,還有人情味。

  講經的處所,就是在九龍界限街「中華佛教圖書館」。在這個裡面我看到印光大師「弘化社」,就是佛經流通處出版的這些書籍,經論、善書,他老人家統統都印。而印得最多的是三種,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這三本書印得最多。我從版權頁統計了一下,差不多將近三百萬冊。當時我很驚訝,他是淨土宗的祖師,佛門的大德,對於經論他沒有這樣的弘揚。他把《了凡四訓》,是儒家講因果的,《感應篇》是道教的,《安士全書》前面一半「文昌帝君陰騭文」,也是道教的。後面有三篇屬於短篇的,「萬善先資」戒殺,勸人戒殺;「欲海回狂」勸人戒淫,最後一篇「西歸直指」勸人念佛。這三樣東西印了那麼大的量,到處去贈送。

  使我們深深去反省,細心去觀察,這是老人家的慈悲心,知道這個社會會亂,佛救不了,儒也救不了。用什麼?因果報應,這三種書都是講因果報應的,提倡因果教育。人要能相信因果報應,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他自然就會收斂。我用了二、三個星期悟到這個道理,這是真正叫大慈大悲。所以我從香港回到台灣之後,好像也印了五萬冊,這三種東西。而且都把它講過,好像《了凡四訓》講過兩、三遍,《感應篇》跟《安士全書》都講過。

  三十年後今天的社會,感覺得老人家這個提倡絕對正確,真叫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可是三十年後,我們社會的中文程度真叫一落千丈。那個時候這三種書,一般人還都能看得懂,現在這三種書,現代人看不懂,我相信現在四十以下的人都看不懂,它是淺近的文言文。印光大師這一片苦心,拯救這個世間的災難,我們要把它繼承下來。他老人家提倡的,我們現在得要想方法,現在人最喜歡的是什麼?每天不能少的,電視!所以我就把這三樣東西做成電視連續劇,《了凡四訓》二十集,已經拍攝完成,現在在做剪接,明年二、三月可以推出來。接著《感應篇》三十集,《安士全書》三十集,總共八十集。我們用電視連續劇的方式,把印祖大慈大悲的心,救苦救難的願望,用這個方法來推向全世界。

  因果教育太重要了!中國這個國家民族,能夠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,而沒有被淘汰。什麼原因?我自己這幾十年的體驗,第一個是倫理道德的教育,家教;第二個是儒家的仁慈、博愛的教育;第三個就是城隍廟十王殿的因果教育。所以我覺得中國從前三個設施了不起,祠堂,祠堂教孝、教倫理;孔廟,孔廟教道德,五倫八德;城隍廟教因果,這三個設施對社會影響太大了。現在人不相信,不相信不是沒有,不相信這個東西還存在!城隍廟沒有了,因果報應有,跑不掉。如果諸位是細心、冷靜,你觀察,每個星期全世界發生的因果報應的事情,報章雜誌上都有報導。雖然說這是迷信,科學沒有法子解釋,但是真有其事,真有其人,真有其事,有些人還是相信;說老實話,相信的人還是多數,不信的人是少數。所以這個東西起很大的作用,都是講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。

  此地這個因是作佛之因,這重要了!作佛之因,大乘經教,一乘經典,一乘在大乘之上,一乘是講成佛的,大乘是講成菩薩的,小乘是講成聲聞、緣覺的。《法華經》裡頭說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,佛講真話,就是勸人作佛,這講真話。你作得了佛嗎?你有佛性,你怎麼作不了佛?你現在作不了佛,就是因為你佛性迷了,完全習性做主。你看儒家《三字經》上講得好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善是你的本性。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相近,性大家是一樣的,沒有什麼差別,可是習慢慢叫你疏遠,你跟性相遠了,人的人品差別也就大了,距離就大了。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教育就是從這個地方興起,聖賢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保持你的本性,本性本善如何能保持,而不會變質。

  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這句話重要,把教學的原理原則說出來。無論學儒,無論學佛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你才會有成就。所以要懂得,讀書千遍,讀書萬遍,讀書十萬遍,這大有道理。你一生念一樣東西,你心是定的,你不會胡思亂想,定能開慧,定到一定的程度,豁然大悟;一悟一切悟,悟了之後什麼樣經論都通了。這跟世間學問不一樣,世間念大學,你念這個學系念畢業,那個學系你是一竅不通。佛法不一樣,佛法各個宗派,各個宗、各個派,宗派很多,只要你一門通了、悟了,全都悟了;不但佛法悟了,世間法也通了。奇怪!一通一切通,一悟一切悟,一修一切修,一證一切證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。

  《華嚴經》是一乘法,「唯有一乘法」,一乘法在中國翻譯經典裡面只有三部,三部是一乘法,專門講成佛的方法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梵網經》,就這三部經,這是一乘法,在大乘之上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《華嚴》分量太大了,所以歷代講的人很少;《法華》講的就比較多一點,因為《法華》分量少。我們這次是韓鍈館長往生之前啟請,要求我一定要把《華嚴》講一遍,把錄相留下來,留給後人做參考,我答應她了。

  《華嚴》跟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完全貫通,所以古人講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小本《華嚴》,很有道理。所以求生淨土,你能夠懂《華嚴》,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完全了然通達,沒有疑慮,你的信心堅定,願心堅固,念佛決定得生。《華嚴經》可以聽,不要在這上下功夫,應當在《無量壽經》上下功夫,在《阿彌陀經》上下功夫。《阿彌陀經》最好的註解是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這兩種註子註得太好了,註絕了。《疏鈔》完全用《華嚴》的義趣註的,所以你讀《疏鈔》就等於讀《華嚴經》,架式也跟《華嚴》一樣,開頭十門開啟。所以《攝論》引的這些話我們要懂得,每個人阿賴耶識裡面都有佛性種子,現在再用大乘經教來薰習,是你習性裡面的種子和合性種。

  「一切聖人以此為因」,這個一切聖人包括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真正修行人,希望永遠脫離輪迴,超越十法界,統統是以這個為因。所以世尊當年在世,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佛法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宗教徒也來學,經論裡面我們看到,《華嚴經》上也不例外,看到很多。婆羅門,婆羅門是宗教,跟釋迦牟尼佛來學,釋迦牟尼佛沒有教他改變宗教。你是婆羅門的信徒,你學了佛還是婆羅門的信徒;你是瑜伽的信徒,學了佛,還是瑜伽信徒,不改變。學佛是什麼?學佛是到這邊來求戒定慧,來學智慧的。有了智慧,你回到你自己宗教,把你自己宗教的境界就提升了。所以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,它不分國家,不分種族,不分宗教。真的像孔子一樣,只聞來學,歡迎你來學,釋迦牟尼佛統統可以接納,一定認真負責教導你。只要你肯聽話,你肯依教奉行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所以學佛同學對於佛陀要認識,要搞清楚,我們到這裡來想學的是什麼?想成就的是什麼?這點很重要。

  「無性攝論云:此聞熏習,雖是有漏,而是出世心種子性」,這句話很重要。我們現在用經教來薰習,這就是現前的聞薰習,確實是有漏的。為什麼?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,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,而是出世心種子性。我們要想走出世這條路(出世就是超越三界六道)它可以引導你,是條正路,不是邪路。這個好,在一切學習當中這是出世道,非常希有難得。

  第二『欲力』,欲是欲望,清涼大師註解說得很好,「有勝欲樂,希大菩提,及起行故」。經上講的「欲力」,也就是我們講的願力,你們想對不對?願力!有殊勝的欲望,有殊勝的愛好,這個樂是樂好。世間人都有欲望,每個人欲望不一樣,最殊勝的、最愛好的是什麼?希大菩提,你所希求的是大菩提,無上菩提。無上菩提誰證得?在我們這個世間,距離我們最近的是釋迦牟尼,他證得了,他得到了。所以對於菩提,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,大菩提就是大覺,這是用中文翻的話,大覺。大覺就是對於宇宙人生過去未來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你想想看,誰不希望?哪個人不想求得?首先你要有這個認知,你要有認識,你要知道得很徹底,很清楚,我們這個願望才能生得起來。

  雖然有因,如果沒有這個希望,這個希望實在講是緣,這個緣是所緣緣,前面的因是親因緣。有親因緣,如果沒有所緣緣,對它沒有愛好,沒有希求,它也不能現行,也起不了作用,強烈的欲望。你看親因緣每個人都具足,所緣緣自己要發心,你能把世間所有一切的欲望捨棄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連王位都捨棄,榮華富貴都捨棄。就是這樁事情比做國王、比享受榮華富貴還要快樂,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。有智慧,你才能真正選擇快樂的道路,苦跟樂你才真正知道選擇。

  這個世間裡頭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裡面是有樂,你仔細想想,哪一種樂沒有副作用?你要得到這個樂,你要付出多少代價?而且這些樂,佛說樂是壞苦,不是真樂;真樂是大菩提,決定沒有壞苦。所以釋迦牟尼佛選擇這一條,這是真實智慧的選擇。他真的能把大菩提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落實在教化眾生。千年萬世,多少人景仰他,多少人向他學習,大樂!沒人能比。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