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四九四卷)  2001/11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494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身眾神第四句:

  【淨華嚴髻身眾神,得身如虛空周遍住解脫門。】

  清涼大師註解,「相即無相,故如空遍住。空非獨虛,亦遍於色。住非分住,一塵亦周。如芥子空,即不可盡。身與法性,不可分故。」註的意思很深,所以清涼《鈔》裡自己也有解釋。我們從經跟註合起來學習,先看菩薩的德號,這些名號都是顯示身眾神的德行。

  『淨華嚴髻』,「華」在佛法裡面都是表因行,華既然淨,也就是說你的行淨,你的果報當然淨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清淨就是莊嚴,髻是頭頂上的髮髻,代表最高、明顯,表高顯之意;換句話說,要修清淨的善因,你才能得如來圓滿的果報,名號裡頭含有這個意思。「淨華」具體而言,華表因,菩薩的因是六度,無論是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,六度、四攝。第一個是布施,布施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這三種,這都是講綱領、講原則。怎麼樣這三種施在一樁事裡面就圓滿?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講得很多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個行門裡面含攝一切行門,一切行門不離一門。這個「一」是任一,不是專一,不是獨一,任何一門都如是。

  從大經裡面我們真正體會到,發心一定是普利眾生,像前面所說的「普覺一切眾生令歡喜調伏」,這個心不能有剎那際的中斷,這才是真正菩薩,晝夜不捨,而且生生世世都不離本願。那我們要問,我們與一切眾生接觸的時候,布施什麼?什麼最重要?經上講得很清楚,布施歡喜。我相信大家見過許許多多的寺院道場,你一進山門,頭一個見到的是彌勒菩薩,第一眼見到的。彌勒菩薩坐在那裡幹什麼?布施歡喜,他就是教我們這個;對於一切眾生,善人惡人,一律平等,「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」。為什麼?凡夫看人從相上看,相千差萬別,你很容易起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凡夫習慣,這就是煩惱習氣,總是隨順煩惱習氣。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,他看一切眾生,他隨順法性,法性是清淨的,法性是平等的,法性是真實的,法性是永恆不變,具足三個大圓滿: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相好。一切眾生平等,十法界平等,那個歡喜心從心性裡面流出來,真歡喜!彌勒菩薩教導我們,對一切眾生先修這個布施。這布施裡頭三種布施具足,相好,歡喜的相很好,那是屬於財布施;相好裡面充滿了智慧,是法布施;相好裡頭充滿了慈悲,是無畏布施。諸位想想對不對?我們有沒有學會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面對九法界眾生,微微一笑,三種布施圓滿了,這是淨華嚴髻神,示現的是彌勒菩薩。

  他修學的法門,主修的課程,是『身如虛空周遍住』,這個法門好、殊勝。清涼大師跟我們解釋:「相即無相,故如空遍住。」只有空才是周遍法界,我們的身怎麼能周遍?再跟諸位說,諸佛菩薩的身是周遍的,周遍法界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很多。正報是毛孔,周遍法界,佛常常講「坐一毛端裡轉大法輪」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如來在毛端,我們的汗毛尖端,是正報最小的。「轉大法輪」是什麼意思?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聽眾是盡虛空、遍法界裡面的有緣眾生。這一毛端多大?這一毛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我們為什麼看不出來?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你看不出來,你有障礙。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他清楚他明瞭,為什麼?毛端稱性,性沒有大小,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所以毛端沒有放大;佛的道場,虛空法界沒有縮小,這叫小大無礙,這是《華嚴》事事無礙的境界。

  這個境界其他經裡頭沒有說,《華嚴》獨有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境界。這是真的是假的?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為什麼?大師講得好:「相即無相」。身是相,毛端也是相,《金剛經》上說一個真話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什麼時候你要覓形相了不可得,你就覺悟了。原來這個形相就是虛空、就是法界,原本就是圓圓滿滿的。你以為這個相是真的,你完全錯了。這個說法很不好懂,難道所有一切色相都是假的嗎?你要說假的,佛搖頭,你說錯了;你要說真的,佛也搖頭,你也錯了;你說亦真亦假,非真非假,四句百非,你沒有見到真相。為什麼?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你見不到事實真相;什麼時候你真正放下了,真相大白,你就見到了。真相是什麼?佛在經上用的名詞叫「真空妙色」,真空跟妙色是一不是二。身是色相,用現代話講,科學家講的能與質,說到一個彷彿,還不是佛經裡頭的意思,但是很接近了。

  質就是物質,物質是相。現在科學家懂得,物質從哪裡來的?物質是能變現的,能它確實存在,它不是色法,它不是物質,所以我們稱它為空。我們今天講光、講電,實在講還是物質;電跟光從哪裡來的?還是從能變現出來的,它還是屬於物質。佛學裡面講科學講得很精緻、講得很微妙,非常可惜這些大科學家沒有讀佛經,我相信他們如果有這個緣分,中國人講有這個福分,能夠聞到佛法,我相信他們比我們聰明,悟性比我們高,他們的成就一定也高出我們很多,這些都是我們能肯定的。

  能可以變成質,質可以變成能,能跟質可以交換、可以互相轉變,就是《心經》上講的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質跟能是一不是二,能周遍法界,質又何嘗不周遍法界?本來就是周遍法界。現在在此地聚集成一個形相,緣聚則現,緣散則滅,這是佛通常跟我們凡夫講的,隨順俗諦而說,我們能懂,佛要說真話我們就不懂。真話是什麼?我們這個色身色相、毛孔,這個色周遍法界,我們不懂得;我們這個身周遍法界,我們也不懂得。佛說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

  我們凡夫的相,依正莊嚴,這個「凡夫」可以說到九法界;六道裡面叫內凡,六道外面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四聖法界叫外凡,為什麼?都沒見性。佛這個說法不但我們沒有法子理解,四聖法界裡面的聖人也不懂,誰能夠懂?超越十法界的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佛跟他們說,他們懂得、他們明瞭。為什麼?他入這個境界了。我們只是常常聽到,大乘經裡面講的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原本一體,它是一不是二。證得這個境界,我們通常稱法身菩薩,他證得了清淨法身。什麼是清淨法身?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一體、是自己,這個時候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是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真慈博愛。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的愛護,那個愛護就跟愛護自己的頭目腦髓沒有兩樣,那是真愛;對於惡道眾生也是這樣清淨平等的熱愛,熱愛當中憐憫惡道眾生。為什麼憐憫他?他迷失了自性。我們在講席裡常講,他迷失了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實相他不知道。

  迷失了自性,這個自性就變成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稱為煩惱。迷失了自性是煩惱當家,妄想當家,分別當家,執著當家,這個麻煩大了,把一真法界搞亂了。告訴你,不是一真法界真的亂了,是你自己亂了,一真法界怎麼會搞亂?自己亂了。這個亂了麻煩就大了,隨業受報,亂了之後你的境界是業報變現的,「唯識所變」,把「唯心所現」的境界就在裡頭改變,改變的時候,你自己在裡頭受用,六道三途是這麼來的。所以佛把這個真相給我們說出來,「從心想生」,也就是從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出來的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無有一法可得。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裡頭講得好: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;宗門裡面常講「粉碎虛空」,都是說這個意思。所以身確確實實等虛空法界。然後我們不難想到,我念念為虛空法界眾生服務,不是一個空話,不是一個空想,是實質的。怎麼服務?隨順法性就是服務,隨順性德就是服務,周遍法界。

  性德是什麼?戒、定、慧三學是性德的總綱領,慧是自性般若,戒是自性的解脫,定是清淨法身。所以我們要想明心見性,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造作,佛告訴我們,隨順戒定慧三學,你就能明心見性。我們無量劫來迷失自性,時間太久了,真的是久遠劫都墮落在六道輪迴。佛在經上有一句很感嘆的話,對我們的批評:「生死疲勞」;死了又生,生了又死,永遠在幹這個傻事情,不覺悟。真正覺悟了,這個現象就沒有了。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六道輪迴、生死疲勞是夢中的事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:「夢幻泡影」。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醒悟過來,不再幹這個傻事,不再隨順煩惱習氣?起心動念為九法界眾生,這就不隨順煩惱習氣。

  煩惱習氣是起心動念是「我」、「我的家」、「我的名聞利養」,這是迷,這種思想永遠不能夠脫六道輪迴,永遠生活在煩惱之中;換句話說,你活得很辛苦。即使你過去今生修積大福報,你在這個世間做大官、做帝王,發大財,聚集億萬財富,你生活很苦,你不自在;換句話說,你一生當中沒有快樂,也就是古德常講的「貴而不樂」,做了帝王、做了將相是貴,生活不快樂;「富而不樂」,你聚集再多的財富,你生活很苦,你不樂。這樣的人生遠遠比不上貧而樂、賤而樂,賤是什麼?沒有地位,貧民,在社會上一點地位都沒有,他快樂;貧是沒有財富,生活非常清苦,他有樂。他樂的是什麼?道,他隨順法性。

  這兩三年,台灣翻譯了一本書,描寫澳洲土著的,書名叫《曠野的聲音》。澳洲土著,貧賤到了極處、到底了,一無所有!晚上睡覺是露天,睡在地上,只有一塊獸皮,一半墊一半蓋,他們快樂。這本書我看過,為什麼他這麼快樂?他隨順法性,在這個世間確實是來遊戲的,來觀光旅遊的、來玩的,真正是「於人無爭、於世無求」,這兩句話他是圓滿的、百分之百的做到。如果你與人有爭有求,你的生活當然就苦;換句話說,你過的不是真正人的生活,你過的是迷惑顛倒的生活。他們懂得身如虛空,周遍法界。所以我們要從念頭上轉,起心動念把我們的心跟虛空法界融合在一起就是的,把我們的身擴大到國土眾生,這個國土是剎土,我們今天講的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系,星系裡頭無量無邊的眾生,我們的身跟這些星球合而為一,跟這些眾生合而為一。

  佛不是講過嗎?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要能常作如是觀,跟諸位說就是《華嚴經》裡面修行的妙法,叫「入法界觀」。你常常這樣想,自自然然身心都了不可得,身心跟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合而為一。想久了,這個事情真的就變成事實,那你就成了法身菩薩,這是大乘法裡頭的微妙法門。如果實在不能,還有一個巧妙的方法,比這個法子還要巧妙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生到淨土就是生到華藏,生到淨土就是法身菩薩。這個法門妙極了,所以蒙十方諸佛讚歎,一切如來提倡。眾生如果對這個法門能信、能解,依教奉行,一生當中肯定成就,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

  清涼註解裡面講「空非獨虛,亦遍於色」,說明空跟色確實是一體,空就是色,色就是空。空不是無,什麼叫空?什麼都沒有叫空,這叫「頑空」,這是錯誤的。空能現色相,這個意思如果我們沒有法子體會,我們舉個例子來講,佛經上常常舉比喻,而且這個比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經歷過的。佛經上講得最多的是如夢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試問問夢中有沒有色?有!剛剛睡醒的時候,想想昨天晚上的夢,清清楚楚的,那色在哪裡?不要說你夢醒了這個色沒有了,正在作夢的時候色在哪裡?我們多多去想想、細心來觀察,然後你就會覺悟到,我們現在實在是在夢中,這一點都不假。人生如夢,人生確實是個夢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決定沒有錯誤,「如夢幻泡影」。這個夢境存在的時間多長?「如露亦如電」,跟你講真相是剎那際;換句話說,根本就不存在。如果存在,怎麼能遍虛空法界?不存在它才能遍虛空法界。

  佛法裡面講的「不生不滅」是講相,那不是講性;講「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」的,是妙色,妙相莊嚴。它的真相是什麼?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,《中觀論》上講了八個不,都是形容事實真相。我們初聽佛法,聽了一頭霧水,根本不懂,不要緊!多聽。這部《華嚴經》從頭到尾,這些話可能要講上幾百遍,你要真有興趣、真有耐心,你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聽過一遍,你就覺悟了;縱然不覺悟,也到覺悟的邊緣,會帶給你真實、幸福、美滿的人生,你這一生沒有空過。然後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你決定得生。為什麼?這一部《華嚴經》聽下去,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議,《彌陀經》上說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這部《華嚴經》聽圓滿了,你的善根福德就具足了。你能夠把這部經聽圓滿,就是證明你有善根福德。聽圓滿之後,你的善根福德大幅度的向上提升。因緣,是你遇到淨土這個機緣,你知道求生西方極樂世界;在本經吉祥雲比丘為你示現,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勸導你移民極樂世界。你要是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你就功德圓滿了。所以清朝初年,彭際清居士說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大本《阿彌陀經》,這話說得有道理,這部經最後是歸淨土的。所以清涼大師在這裡說「空非獨虛,亦遍於色」,我們要能懂這個意思,《心經》完全說明這一個事實真相。

  下面這個註子是「住非分住」,不是說我住在這裡我就不能住那個地方,這就叫「分住」,入華嚴境界,住是周遍的。底下舉個比喻說:「一塵亦周」,塵是微塵,周是周遍法界,一塵亦周。他舉個比喻,在經上佛常講的,「如芥子空,即不可盡」,芥子是芥菜子,芥菜子那麼一點大的空,空性周遍,不可窮盡。性周遍,相也不例外,相是性顯出來的,唯心所現。「身與法性不可分故」,這個總結結得好,你懂得身與法性不可分,你就要知道一切現相跟法性不能分。性相一如,理事一如,因果一如,無有一法不如,這才能見性,這才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,才能夠稍稍體會得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「諸法實相」。契入這個境界,跟諸佛、法身菩薩可以說非常接近,世出世間一切法還會放在心上嗎?

  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,凡夫芝麻粒的小事情都放在心上,嚴重的分別執著,壞了自己的大事。法身菩薩了解事實真相,即使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隨類化身,隨心應量,痕跡都不著,所以他得大自在。他給我們呈現的是遊戲神通,我們世間人對他的看法是遊戲神通;在他自分上說,得真解脫、大自在,自性裡面的般若、解脫、法身圓圓滿滿,在點點滴滴裡面示現出來。我們實在講粗心大意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由此可知,我們的病多重多深!這個病就是迷惑顛倒、分別執著。今天曉得病根了,就應當把病除掉,學淨華嚴髻神,要真正知道這個身之理與事,都是如虛空不可得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身眾神第五句:

  【無量威儀身眾神,得示一切眾生諸佛境界解脫門。】

  這一尊身眾神提醒我們、教導我們威儀重要。佛家常說三千威儀、八萬細行,這就是『諸佛境界』。菩薩為一切眾生作如是的示現,實在說這就是戒行圓滿,這從因上說的;戒德圓現,是從果上講的。戒德圓滿顯現,就是諸佛境界現前。我們今天學佛,功夫不得力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都感覺到力不從心,心裡頭真的是有善願,就是不能做到。真正的原因在哪裡?是在我們初學忽略了戒律。諺語有云:「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學佛二年,佛在西天;學佛三年,佛化雲煙。」這話什麼意思?初心可貴,初發心的時候,成佛有餘!發心是真心,而且發心勇猛;學久了學疲了,就是經論裡常講的疲厭、疲倦,厭倦了,佛就沒有了。也就是說,我們學佛一年,那個一年沒有認真學,沒有學好,以後一生都不能成就。為什麼?再也回不到那個初心。菩薩成佛怎麼成的?沒有別的,永遠保持初心而不退轉,這個人一生成就,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!三大阿僧祇劫、無量劫是對什麼人說的?懈怠懶散的人說的,他不能成就。

  真正是勇猛精進,無不是一生成就。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童子給我們示範,一生圓滿成佛;《法華經》上更殊勝,龍女八歲成佛,龍是畜生道,不是人道,八歲是童年,不是成人,童女!什麼原因?保持初心。我們今天難,怎麼勸都沒有用,但是又不能不勸;不勸我的責任沒有盡到,勸了你不聽,責任是你自己負,這裡面因果分明。我們做這一樁事情,那就得要盡職,要盡到責任,一定要講清楚、要講明白。尤其是年輕的同學們,發心要學講經的,無論你是出家身分或是在家身分,發心講經都稱為法師;「法師」,這兩個字怎麼講?依法為師。換句話說,首先我們要做到。從哪裡學起?從威儀學起。威儀在哪裡?沙彌戒裡面給我們列出的不算多,二十四門威儀。你要想成佛、要想作祖,你不從這個地方認真學習,你的願望就落空,你的願是虛願,永遠不能夠兌現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佛在《沙彌律儀》裡講過,「不學小乘而學大乘者,無有是處」,這兩句話我們懂不懂?這兩句話非常重要。小乘法在中國隋唐初期,曾經流行過短暫的時期,唐朝中葉以後,小乘教就不興了。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要懂得,在中國儒跟道代替了小乘。過去學佛的人,都有儒學的基礎、道家的基礎。諸位要知道,道家不是道教,有老莊的基礎、有孔孟的基礎,入大乘沒有問題。現在儒跟道沒有了,小乘也不肯學了,一入門就想學大乘,學一輩子,學得四不像。果報到哪裡去?大多數都在三途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諸位仔細觀察你就明白了。因此學佛不能不重視戒律,疏忽戒律什麼都學不成。

  戒律從哪裡學起?印光大師真正是慈悲示現,特別憐憫這一個時代的四眾同學,老人家以身作則,教我們從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」入手。敦倫是什麼?就是六和敬。倫是講人與人的關係,要和睦相處;倫也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,還包括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六和敬不是要求別人,不是要求別人對我,要求我對別人,我對自然生活環境,我對天地鬼神,這是敦倫,要和睦相處。看這個人不順眼,看那個事不習慣,這四個字就不能落實。盡分就是持戒,要盡我們自己做人的本分,我現在在這個世間,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,自己在這個世間從事什麼行業,你要盡本分、要盡職責。我們今天的身分是出家佛弟子,出家佛弟子這個行業,幹什麼是我們的本分?你看看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一生所做的、一生所為的就是本分。

  釋迦牟尼佛待人接物、奉事諸天鬼神、十法界眾生,這都是我們的榜樣、是我們的本分。他的身分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瞭,終身從事於社會教育。教學的對象不分國家地區、不分種族、不分宗教,一律平等的教導,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「有教無類」;用現代的話來說,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他幹這個。更難得的,他是義務教育,不收學費;生活極其簡單,一生表現出的威儀是三衣一缽、樹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為人和藹可親,人人看到他生歡喜心,連動物、植物看到他都生歡喜心。這是什麼?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充滿了虛空法界。威儀是性德自然流露,以戒行威儀供養虛空法界情與無情,展現出諸佛境界,我們要明瞭。我們為什麼不能學習?不知道這個事情,所以怎麼勸我們也很不樂意去學習;果然真正明瞭,你就會很喜歡學習,真的如《論語》所說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「悅乎」就是我們佛經裡面講的法喜充滿,你真的得快樂、真的得自在;「時習」是時時刻刻落實,把你所學的東西統統落實,習是落實,真的做到了。

  我們從哪裡做起?淨宗同修,我提出修行的五個科目,我們下手之處。第一個科目是淨業三福,從這裡下手。第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接著「慈心不殺」、「修十善業」。佛法是孝道,佛法是師道,所以把親跟師首先端出來,孝親尊師。不孝父母、背師叛道,哪裡會有成就?不但沒有成就,罪過就重了,這個罪業等於無間業。孝親、尊師、慈心怎麼落實?落實在十善業,換句話說,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。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是這四句廣說,這四句是綱領,《十善業道經》講細目、講細行。不能夠完全落實在十善業,這一福就沒有了,你還修什麼行?無量無邊的行門,都是以這個為基礎,像蓋房子一樣,這是地基。

  心裡頭有十善,念頭裡頭有十善,行為裡頭有十善,這就是世尊在經上講的晝夜常念十善、思惟十善、觀察十善,我們修行才有基礎。把這四句真正做到、真正落實,念佛求生淨土,我說得很多,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。為什麼?你修的是小福報,人天小福,所以你是凡夫,你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再把三福第二條做到,第二條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『無量威儀』身眾神,具體說明這一條的經典。我舉的是《沙彌律儀增註》,這是我們修行的根本課程。《沙彌律儀增註》你要是不懂的話,你要是做不到的話,這一條第二福你沒有。第二福是二乘福,真正做到了,一生持戒,不犯威儀,你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,你升級了,不在同居土。

  第三福: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落實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你們想想看對不對?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頭顯示的,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《地藏經》的道理懂得了,地藏的行法你落實了,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,你三福都具備了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是大乘法的啟蒙教科書,「地藏」我們稱它為心理建設,心地,心地裡面的寶藏就是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這三部經典是我們學佛,無論學哪個宗派,無論學哪個法門,禪也好、密也好、淨也好,都是以這個為基礎;如果把這個基礎捨掉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假的,一事無成。新加坡培訓班的同學們,如果不是以這個為基礎真正深入、信解奉行,你在培訓班學教,你也學不好;縱然能講一點,不免墮落名聞利養,幫助你趣向三途,不是佛道。以這個做基礎的,那是真正佛道。所以我們學佛,不能不懂這個道理,不能不曉得這一樁事情重要,一定要發心認真努力的來學習。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沙彌律儀增註》、《地藏經》過去都曾經講過;《沙彌律儀增註》我記得好像沒有錄像,有錄音帶,同學們可以做參考。

  先學《十善業道經》,不要躐等,你的修學進步就很快。不要同時學三樣,一樣一樣的學習,務必要落實,要真正做到。落實十善業道,你是人天裡面的好人;落實《沙彌律儀》,你是出家眾裡面的好人;落實地藏菩薩的孝親尊師,你是菩薩裡面的好人,經上稱的「善男子善女人」有你一份,你不學怎麼行!我們自己這樣修行,諸位要曉得,就是示範一切眾生,自行化他在裡頭,我們要做給九法界眾生看,讓這一切眾生看看佛的威儀。佛的威儀在哪裡?從我們身體上表現出來。佛的境界從我們心地上、心波上表現出來,從我們言行上表演出來。為人演說,演就是威儀的示現,可見得威儀的示現不是為自己,是慈悲度世,是莊嚴世間。

  我們最近這幾年在各處講經弘法,我們用的總題目是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就是這個意思,決定不是為自己。自己雖然是身心清淨一念不生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得好:「威儀施化,無心頓現。斯即佛境,難以言思」,這幾句話說得好!我們不是有意裝模作樣,功夫已經到了純熟、自然而然,沒有絲毫造作的痕跡在裡頭,我們通常講學佛學到家了。初學的人總是有心在造作,裝模作樣;到家的時候一切純熟,一切都自然。譬如十善業不殺生這一條,對於一切眾生,絕對沒有絲毫傷害牠的念頭,自然了。極其小的動物,蚊蟲螞蟻,牠來干擾你,也沒有絲毫傷害牠的念頭,真做到!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看蚊蟲螞蟻,蚊蟲螞蟻也是佛菩薩,跟牠可以溝通,彼此感應道交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同學當中,有不少人真做到了,很有成績,來告訴我,佛在經上講的話句句真實不虛!

  所以我們做給眾生看,一定要做一個好榜樣,我們才對得起佛菩薩,對得起祖師大德。我們的樣子不好,形象不好,威儀就是形象,讓別人看到起厭惡的念頭,我們就對不起佛菩薩,給佛菩薩丟人,讓眾生造業,我們有因果責任。他對三寶起輕慢心,言語行為上有侮辱、有誤會,我們造成的,不可以說我們沒有責任,那就錯了。凡事要如孟夫子所說的「反求諸己」,回過頭來想自己,自己是如何引發別人對我們的不善的觀感?回頭多想想,然後你才能發現,發現自己的毛病,發現自己的過失,這叫開悟,覺悟了。悟後起修,修正,把我的錯誤修正,那叫修行,那叫功夫。

  一個人不知道反省,怎麼會發現自己的過失?發現過失,不能夠立刻改正過來,那就不是修行。你錯誤的行為沒有修正過來,佛法裡面所說的殊勝的功德利益,你一毫一分都得不到。得不到事小,你對於社會、對於一切眾生不良的影響,這個事情大了!使我們不能不想到古人諺語裡面講的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這句話是對我們當頭一棒,我們造的是什麼業,自己一定要知道。你看看這個世間,善心學佛的在家同學很多,真正修行得很好的、很如法的這些同修們,生活狀況都不好,他們能夠省吃儉用,到道場來供養。我們在這裡享受,憑什麼!古大德教導我們,吃飯的時候「食存五觀」,我們大概早已把它忘得一乾二淨,以為是應該受的供養,飯菜不如意的時候心裡就不高興。

  我們講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的時候,介紹安世高,這是譯經的大師。他的神跡很多,[共+阝]亭湖的龍王是他過去生中的同學,兩個人都是出家人,都是修道。安世高精進努力,他這個同學就是因為托缽托的飯菜不好,心裡難過,就這麼一點點缺陷,墮畜生道,當龍王去了。因為他在修道的時候明經,是講經說法的法師,所以他有智慧,有智慧就變成神,這個神很靈驗,那是過去講經的福報;他又喜歡布施,所以他的緣很廣,信徒很多,周圍一千里路的人都來拜他,香火鼎盛。但是當了龍王,毛病習氣更嚴重了,稍稍得罪他的他就瞋恨,累積的瞋恨,死了以後必墮地獄。我們想想我們能跟他比嗎?明經好施,這一項比不過他;接受供養不如意,瞋恨心超過他太多。他死了以後當龍王,我們死了以後幹什麼?恐怕是[共+阝]亭湖裡作小魚、作蝦米,沒有福報。

  古人這些事跡,我們看了能不警惕嗎?疏忽了戒律,疏忽了威儀,不知道自己犯的是什麼過失。都以為自己沒有過失,一天到晚怎麼找也找不到自己過失,這還得了嗎?我在講席當中曾經提過,兩種人沒有過失,一種是如來沒有過失,真沒有過失;另外一種是狂妄的人沒有過失,愚痴到極處,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習以為常,養成習慣,不知道那是過失,你跟他講他也不會接受,轉過頭來還恨你、討厭你。所以六祖大師講得好,遇到這種人合掌令歡喜,不說他的過失,他是愚人。絕對不是佛不慈悲,而是他自己有業障,他不能夠接受善法,道理在此地。

  佛法當中常說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這個話是佛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;真實說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是真實說,真正是慈悲。方便裡面講「不度無緣之人」,是根沒有成熟,也就是說他不接受,不是佛不教他,佛非常熱心,他不肯接受有什麼法子?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瞭。但是佛總是慈悲,根熟的幫助他這一生作佛,往生淨土就是作佛;沒有成熟的,幫助他成熟。沒有善根的,幫助他種善根;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,你看佛多慈悲!確實是普度,平等的普度,度眾生而不著度眾生的相。

  示現威儀,像清涼大師所講的「無心頓現」,有心現是菩薩境界,無心頓現是佛的境界。這個地方講得高:『得示一切眾生諸佛境界解脫門』,由此可知,這就是清涼大師所說的「無心頓現」。現而無現,無現而現,自自然然把佛陀的教誨全部從自己的身行威儀上表演出來了。為人演說,著重在演。我們常常講的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,自然表演出來,沒有一絲毫做作的痕跡,這就是「諸佛境界」,這就是菩薩的生活,過菩薩的生活。

  袁黃聽雲谷大師的開示明白了,他原來的號叫「學海」,把學海改成「了凡」,了是明瞭,明瞭之後不願意再作凡夫,他要去作聖人。他學聖人還沒有學到家,發心還不夠圓滿。諸位同學沐浴在如來大法之中,不能不發心,一定要遵守經教上常常教誨的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必定感得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保佑你,你的前途一片光明,你的果報不可思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