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十三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023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三面第六行:

  【辯才如海。廣大無盡。具佛功德。尊嚴可敬。知眾生根。如應化伏。】

  這三句是第二個小段,利他行滿。前面的三段都是說自利行滿。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「三輪化益」,教化眾生的利益,三輪是講身語意。第一句是語業,『辯才如海,廣大無盡』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如來果地上成就圓滿的四種無礙辯才,如一般所說。菩薩也有四無礙辯才,沒有佛那麼圓滿。凡夫要想得無礙辯,才能夠講經說法,但是必須要得佛力的加持,得佛力加持一定要以真誠、清淨、慈悲心,這才能有很顯著的感應。「辯」,意思是說很巧妙的,將佛所說甚深之理能夠顯示出來,我們常講深入淺出,這屬於辯。「才」,通常我們講才華,說的是應機施教,觀察眾生的根性,應當怎麼說,說得非常恰當。

  同樣是一部經,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說法的這些大德們講法就不一樣。這個例子非常明顯,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。我們試看自古以來經典的註解,就能體會到這個意思。譬如《金剛經》,註解最多,幾百種的註解,每一個註子說法都不一樣。如果是一樣就流傳不下來,你的註子跟人家一樣,那有什麼意思?不一樣。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註解?實在是眾生根性不相同,註解的人必定很適合那個時代、那個地區眾生的根性,他這種說法大家很容易領會,能聽得懂,能得利益。實在說註比講範圍要寬得多,註想到什麼?還有沒有在現場聽經的人,統統都要顧及。現場講經決定是以現場對象為第一,不在現場那些人沒有涉及這個範圍,所以這個範圍就更小,更容易契機。正是佛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,應當給眾生說哪個法門,就跟他說哪個法門,應機說法這叫才。說法的人為了要適應一切眾生的根性,世尊一生當中為什麼說那麼多的法門,都是根性不相同。

  佛說法無問自說很少,不多見,多半都是有啟請。有啟請,請法的人代表一類的根機。實在說凡夫沒有智慧,不懂得請法,見到佛歡歡喜喜,一句話說不出來,這是常有的事情。誰來請法?都是菩薩,都是再來人。他們示現各種不同的身分,就在他自己生活環境、工作環境當中,代表為他這一類同行有了疑惑、有了問題,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請佛開示,經典都是這麼來的。我們曉得佛說法是應機而說,辯才無礙,人家來問什麼,他就跟他講解什麼,內容無量無邊,浩如煙海。

  佛的智慧,我們從旁邊冷眼來觀察,確確實實他那個智慧是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。三世、十方好像沒有一樣他不知道,他說法巧妙之處,實在講他也是有原則,原則是依二諦,二諦就是真諦跟俗諦。真諦是依佛自己境界而說,這是講宇宙人生真相。不是凡夫的境界,凡夫很難接受,而且凡夫聽到總不免疑慮重重,所以佛經裡面就有很多這些隨順眾生而說的,這叫俗諦,隨順我們的知見,隨順我們的常識,我們聽起來很容易接受。佛給我們講五戒,很容易接受;講十善,想想也很對,也很容易接受,這是俗諦。如果佛講「空不異色,色不異空」,我們就很難接受,一般人聽了就有疑惑,那是隨順真諦說的。這是說法兩個原則。因此,我們將佛說法以大海來形容,佛法大海。

  我們在此地要學佛的辯才,要學佛的智慧,要學佛面對一切不同根性這些眾生,有能力善巧去應付。平常要真誠的學習,唯有真誠才能感應道交。當然,如果為接引一切眾生,常識的確是要豐富,平常多看多聽。多看多聽,給諸位說不必強記,你看多了、聽多了,有印象就行。印象是阿賴耶識裡面含藏有種子,在感應道交的時候,這些種子自然就起現行。這是我們有準備,不能說毫無準備,有準備也要求感應,兩者都重要。

  第二句『具佛功德,尊嚴可敬』。這說的是身業,身要具足如來果地上的功德。佛的身是什麼?戒律。戒是佛身,經是佛語,禪是佛心。戒律廣義來講,守法、守規矩,不失律儀,顯示出甚深的智慧。所以接觸大眾,大眾自自然然他就生尊敬之心,所謂是恭敬之心油然而生。內有誠敬,外有威儀,也就是我們一般常講,一定要給一切大眾有好感,所以身相就很重要。接觸一切大眾,對你都能產生好感,他才願意接受勸導。我們今天講教誨不敢說,我們可以講勸導,他樂意來接受。這就是具佛功德。

  末後一句『知眾生根,如應化伏』,這是意業。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差別就太大,無始劫以來習氣的薰染,造成種種不同的根性。佛菩薩沒有問題,他一接觸就了解,佛是六通、三明都達到究竟圓滿,所以遇到佛是大福報。佛一看你,你過去生,再過去生,你過去無量劫前的事情他都知道,所以他說法契機。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,向佛請法的人,佛只給他說了幾句話,聽了之後他就開悟、就證果,好像開悟證果是很容易的事情,一點都沒有感到困難,真的。這就跟大夫治病一樣,好大夫、高明的大夫一看就知道你病根在哪裡,真的是藥到病除,你馬上就恢復健康。遇到不是一個好大夫,那就很麻煩,他找不到你的病源,還要拿你當試驗,用這個藥試試看,靈不靈?不靈,趕快換一種,他沒有把握。由此可知,除了佛與大菩薩,他們行,他們沒有問題,權教、聲聞、緣覺都像是護士一樣,你要找他給你看病,總得要試驗很多次。你運氣好,試驗靈了,病就好了;運氣不好,那吃很多苦頭。我們在佛的末法時期,情況就如此。

  不過佛家常講「誠則靈」,關鍵還在我們的誠意,如果有真誠心求法,佛家常講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」。你有誠意求佛,佛菩薩就有感應,必然化現其身來幫助你開悟,幫助你解決疑難,佛菩薩有應化身。這個事情常有,在中國、在外國我都常常聽說。凡是遇到佛菩薩,緣勝,你感的力量強,所以佛就很明顯來應。另外一種你的善根成熟,善根裡面發出來的感;感像電波一樣,雖然不是很強,自己也沒有覺察到,佛菩薩那邊接收到,也能起應,給你做入佛的因緣,增長你的信心。在一般一些同學初學佛的時候,聞到異香,見到光明,也是感應。有些同修來告訴我,初學佛的時候好像常常有,現在這麼多年沒有了,是不是退心?不是的。如果常常有就不是好境界,魔境現前,那是魔境界,不是佛境界。佛境界決定不是常常有的,必要的時候他給你明顯的感應。初學佛的時候為什麼會常常有?增長你的信心。初學很難相信,總有一些不思議的境界,讓你感到非常驚異。

 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這個事情也遇到很多,前後三年當中應該有十次這麼多。聞到香,很好的檀香,可是我們附近,可以說附近二、三里路距離這個範圍都沒有人燒香。我們讀經,剛剛學佛,什麼規矩也不懂,展開經本來讀經就有異香。到以後學佛的時間久了,我們也知道供養佛菩薩形像,雖然早晚課還不會,但是我們早晨在佛像面前燒一炷香,拜三拜,也有感應;讓你覺得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親身感應,不是聽人家講。有一次在美國達拉斯,有五、六位同修,夏天晚上在院子裡面乘涼,聊天談佛法,忽然聞到異香,從來沒有聞過,時間大概有五分鐘這麼久,五、六個人統統都聞到。那個時候我不在美國,他們打電話來告訴我有這麼一樁事情,而居住附近沒有人燒香,問我這是一樁什麼事情?這種感應,一個是佛菩薩,你有感,他就有應。另外一種是天神,天神從這邊經過,看到你們念佛、討論佛法,他很歡喜,他在那裡合掌致敬,在那裡停留一會兒;他這一停留,香氣你就聞到,這是小的感應。

  最殊勝的感應,像從前周邦道居士的夫人。抗戰勝利之後,他們住在南京,他南京房子很大,房子外面有庭院,庭院外頭有圍牆,要經過兩個門,經過庭院才能到他居住的房子裡面。他太太見到地藏菩薩,這個感應不可思議。地藏菩薩示現是個出家和尚,到她那裡化緣,問她化五斤香油。她問和尚:你從哪裡來?他說:我從九華山來。問了以後,也沒給他;這和尚沒有化到,走了。走了以後,她突然想到這個事情很怪,進到她家裡客廳要經過三道門,沒有人開門,這個和尚怎麼來的?怎麼進來?走了以後,忽然離開這裡不見了,大門也沒有開,他怎麼走的?這個疑問她終身不忘。她沒學佛!以後到台灣,她住在台中,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就把這樁事情向李老居士報告。李老師告訴她:是地藏菩薩。她後悔得不得了,當時沒有給他五斤香油。地藏菩薩化身,她家裡的佣人統統都看到,這是化身。所以以後她接觸佛法,學佛能夠那麼虔誠,有那麼樣的成就,這就是時節因緣到了。佛菩薩表演給你看看,讓你覺得佛法是真的,不是假的,讓你不能不相信,你親身經歷的。事隔多少年之後才恍然大悟,遇到一個明白人把它指出來,她才曉得,所以她一生供養地藏菩薩,天天念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宿世的因緣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

  眾生的根性,佛菩薩清楚。我們學講經,這學講經,《內典講座》裡也很重視觀機。我們沒有能力觀機,那怎麼樣?多打聽打聽。要到這個道場來講經之前,先要打聽一下這個道場的性質,這個道場是不是常常有人在這邊講經?哪些人在這裡講經?講些什麼經?有哪些聽眾?聽眾聽了之後反應如何?我們只能打聽這些來做個參考。這一次他邀請我們來講經,我們想想對這些眾生,我們應當講些什麼?應當怎麼講法?做一個參考,希望這個講經的法會能夠收到好的效果,這是我們凡夫能夠做的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要養成觀機的習慣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我們接觸大眾的時候留意觀察,觀察這個人的根性,佛法裡面講上根利智、中下根性,有個概略的明瞭。平時就能這樣練習,臨場的時候,坐在講台上,把聽眾仔細看一看,大概也就曉得。根性利的人多,不妨往深處說一點;中下根性多,那一定要說淺一點,一定要講清楚、講明白,讓聽眾真能得利益,他沒有白來。

  千萬不能在講席上炫耀自己的學問,炫耀自己的知識豐富,那就錯誤。講得叫下面人聽不懂,自己很得意。真有這樣的人,我親身遇到過。法師講經講得非常得意,底下人聽不懂。散場的時候有居士向法師請教:法師,你今天講的東西太深,我們都聽不懂。法師怎麼說?法師笑笑:我講的東西你要聽懂了,那還值錢嗎?這樣講經的態度完全錯了,釋迦牟尼佛講經絕不如是。程度再淺的人遇到佛,佛講的他都能聽懂,他都能覺悟。我們一定要曉得,講經是為大眾講的,不是為自己講的;這跟一般發表論文不一樣,發表論文是表現你自己的東西,講經是一定要契眾生的根性,契眾生的機宜,契眾生的需要,決定不是表現自己。

  「如應化伏」,如應就是應機;「如」是要恰恰好跟他的根機相應,適合他的根性,適合他的程度,適合他當前的需要,叫如。化跟伏兩個字都是講效果,現在講成績。我們這兩個小時講完了,成績在哪裡?到底有沒有效果?這個要多想想,如果這兩個小時講下來之後,聽眾沒聽清楚、沒聽明白,還有很多疑問,我們講演失敗,沒收到效果。收到效果,他懂了,他產生變化,化就是變化。什麼變化?原來有疑問,現在疑沒有了,這就變化,這是一個例子。伏是降伏煩惱,沒有聽經的時候心裡有煩惱,或者今天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心裡很不平靜,到這個地方聽兩個鐘點經,心平了,伏,他就得利益。講經著重在明理,降伏煩惱要修靜,很有效果。

  我在美國幾個大城市參觀日本人建的道場,美國人自己建道場,他們多半學習日本。日本人比中國人在語言上佔了便宜,所以美國佛教百分之九十是日本人的。他們在美國建立道場,決定大多數都是用禪坐,就是靜坐。道場裡面有禪堂,進入禪堂一句話不說,給個蒲團你去坐,依照禪堂規矩去坐禪,讓你輕鬆,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,這個對於美國的社會有很大的幫助。因為他們生活很緊張,能夠在一個星期有個一、二次到佛堂裡來輕鬆一下,他們非常歡喜,到這個地方來坐幾個鐘點,一句話不說。我們問這些美國人,參加靜坐的,沒有一個不歡喜。不說法、不講經,一門深入。念佛堂的效果也一樣,念佛堂這一句佛號音韻如果念得非常優美,讓你聽起來很舒適,這是梵音,清淨音。這個佛號我們用念佛機帶到國外,在美國、在加拿大我們常常都放在身邊,有很多人聽到之後,歡喜來問:這是什麼音樂?從哪裡來的?他喜歡,我們就送給他。他把它當音樂來聽,他說這個音樂聽了心很靜,不煩躁,真正的梵音。

  今天我們四樓的念佛堂開始。我們出家年輕的法師們,他們早一點到此地來,先到四樓去念佛,到講經的時間快到了,再排班上來,好。沒有聽經之前,在念佛堂裡面念個二十分鐘、半個鐘點的佛,心定下來;定心到講堂來聞法會開悟,講的人沒開悟,聽的人開悟,所以會講不如會聽,道理就在此地。你用清淨心,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一心諦聽,經上世尊常常囑咐聽眾「諦聽諦聽」,一心諦聽容易開悟。化就是開悟,伏就是降伏煩惱,這是教學的成果。從這兩種成果也能夠體會佛的教學兩種方法,我們常講恩威並施。對於性情柔軟的人,佛就慈悲攝受;對於剛強難化的,佛也罵人,甚至也打人。所以從化伏也能夠看到他教學的方式、收到的效果。

  總而言之一句話,都是希望正法久住,這樁事情必須我們四眾同修同心同德,把這樁事情做好,無量無邊的功德。真正是像彭際清居士所說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」,今天在新加坡我們遇到,希有難逢。五樓、四樓現在裝潢大都差不多,柱子上,木源居士要我給它寫字。四樓的柱子就更多,四樓是念佛堂,我想了一想不大對勁,昨天我跟他說,如果每個柱子上都寫幾個字,念佛的人到那裡去一看,心裡打閒岔,決定定不下來;看看這幾個什麼字,再轉到那裡看看那什麼字。所以我一想,念佛堂裡每一根柱子都掛阿彌陀佛的佛像,讓你不管看到哪裡,統統是阿彌陀佛,一心念佛。講堂可以,五樓講堂可以,我們柱子上可以寫字,講堂沒有關係;念佛堂不行,不可以打閒岔。我們準備一些佛像,配成鏡框,掛到這上面。如果柱子四面,四面都掛,讓你無論向哪一面看,統統都看到阿彌陀佛。實實在在的想到,念佛堂最好對聯都不要,看到對聯都打閒岔,就是佛像跟佛號就好。請看底下一段經文:

  【入法界藏。智無差別。證佛解脫。甚深廣大。能隨方便入於一地。而以一切願海所持。恆與智俱。盡未來際。】

  這段文是講證入的境界。法界藏,入就是契入,我們一般講證入,世間一般諺語所謂得道,得道就是契入。佛法裡面得道、成佛,他得個什麼?『入法界藏』,法界是一真法界,入一真法界。『智無差別』,無差別就是無分別。由此可知,無差別智是能入,法界藏是所入。由此可知,我們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怎麼能入?什麼時候我們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自然就契入。前面都曾經說過,這個地方說的是理法,理就是真如自性,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,法界藏就是自性。佛給我們講平等真法界,一真,一就是平等,二就不平等。怎樣在不平等裡面入平等的法界,這是我們當前的課題。我們當前要明瞭、當前要學習的,在一切差別現象裡面入無差別,無差別智就現前。由此可知,一切差別是識,識在分別,智不分別。相宗修行的訣竅叫「轉識成智」,這話要是說得淺白一點,轉分別為無分別就行了,你能轉得過來,就入法界藏。

  「藏」是含藏的意思,《佛性論》裡面講有五大類。實在真心本性裡面所含藏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,那怎麼能說得盡?諸佛如來一起來塵說剎說都說不盡。佛講經說法有他的善巧方便,把無量無邊的性德分為五大類,那就好講。第一類,「如來藏」,相宗裡面常說,《楞嚴經》裡面也說如來藏。如來是我們修行最高果位上的德號,他就含藏在這裡面,在哪裡?法界。我們凡夫有沒有?有,凡夫叫「在纏如來藏」。我們有如來,佛這十種德號我們統統具足,自性裡頭本來就具足,但是現在被煩惱障礙住、被煩惱纏縛住,它不起作用,所以叫它做「在纏如來藏」。修行修什麼?就是把這些纏縛解除而已,所以叫解脫。脫是脫離,必須先要把它解除,然後才能脫離。解除什麼?解除煩惱。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把這個東西解除;脫是脫離三界、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,這個時候如來藏現前,那叫做「出纏如來藏」,出了纏縛,經上用這麼一個名稱。出纏就入法界藏。這一條是說明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諸佛如來出纏,我們是在纏,如來藏沒有差別。這一點就是我們信心的基礎,信心的根源。我學佛,我學佛能成佛嗎?能。憑什麼能?憑我們在纏的如來藏,跟諸佛如來出纏的如來藏無二無別,就憑這個,信心從這裡建立。

  第二種講「自性清淨藏」。這是說哪些人?說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應化在六道,應化在十法界,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現跟我們同類身,好像也在纏,在纏怎麼樣?他不染。但是他表演的形象跟我們一樣,也生煩惱,好像也有五欲七情,也有分別執著,跟我們和光同塵,可是裡面不一樣,裡面我們看不出來,我們裡面是真有執著、真有分別,他們分別執著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這就是自性清淨藏,這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他能應化在世間這個道理、這個基礎。我們明白、懂得,我們也不怕下地獄,也不怕變餓鬼、變畜生,為什麼?可以示現這種身相,幫助這些苦難眾生,自己心地清淨,確實一塵不染。

 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,自性清淨藏我們有沒有?我們也有。我們雖然在纏,在纏,自性確確實實還是不染,自性在纏要是被染污,那個事情可就麻煩大,那我們怎麼能成得了佛?成不了佛。自性清淨心在纏也不染,但是它不起作用,煩惱起作用。也就是說,我們用智跟識來說大家好懂,我們今天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個東西起作用,這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可是我們自性般若智慧有沒有?有,被妄想分別執著裹在裡面,它不起作用,好像智慧沒有,確實智慧有。智慧有沒有被污染?沒有。智慧還是清淨的,只是暫時受到障礙不起作用,什麼時候你把障礙去掉,它的作用立刻就現前。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面學得來,是自性清淨心裡面本來就有。學佛特別是淨宗,淨宗最注重清淨心,這個諸位要曉得。禪宗最注重平等心,一個得到,統統都得到。我們今天講五個︰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一個得到,其他四個統統都得到。禪宗是從平等心上下手,從覺心上下手。我們淨土宗是從清淨心上下手,這個一定要懂得。

  第三個是「法身藏」。我們的法身也藏在裡面。成佛了,證得清淨法身,給諸位說,法身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法身。你要是契入這個境界之後,你才曉得身土不二,法性身跟法性土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相上兩樁事情,理上一樁事情,所以給你說非一非異。你不能說是二,也不能說是一;你說是一,身跟土好像不是一;你說是二,身跟土確實是一樁事情。身是法性身,自是自性;土是法性土,也是自性。這個我們要留意,我們應當常作如是觀,也就是常常想這樁事情,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,有沒有答案,不要緊,常常想,常常想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。常常想功德很大,這就是宗門裡面講的疑情。什麼叫疑情?常常想著,雖然搞不清楚,佛這麼說,我就常常想。整個世界就是自己,這樣慢慢的你的心量自然就擴大,分別執著漸漸的就淡薄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就會有很大的幫助,幫助你開悟,幫助你契入。如果你要是想不通,想不通不要緊,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想的方法很好,「夢幻泡影」。作夢,夢中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,這個我們想想有道理。夢裡面夢到很多人,都是自性變現,哪裡會有外頭人跑到我夢裡來,不可能;夢裡面也有山河大地、也有虛空。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就是夢,一點都不錯。

  晚上睡在床上作夢,是意識心做的夢,第六意識,現在科學裡面講下意識。現前這個環境,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個夢境從哪裡來的?阿賴耶識變現的。你們學過唯識就知道本質相,阿賴耶的相分。阿賴耶的相分,我們能不能接觸得到?給諸位說,接觸不到,你要以為你接觸到,你是妄想。我們眼見,見到外面色相,是不是真的見到?沒有。你怎麼可能真的見到?真的見到你就入法界藏。我們今天是怎麼見到?正如同這個攝影機一樣,在現場照,我們在螢幕上看到,不是現場。我們眼睛張開像鏡頭一樣,把外面境界相攝進去,攝進去就變成眼識的相分。我們能夠分別的是誰?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緣什麼境界?緣眼識的相分,所以它在看螢幕,它在螢幕裡面看到的,外面境界它沒見到,永遠見不到,所以第六意識分別眼識的相分。實際上第六意識還不是直接緣眼識的相分,沒有那麼直接,是從眼識相分傳播播到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自己現出一個相分,等於轉播,眼識轉播給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的見分緣它自己的相分產生分別。這東西是什麼?這東西是毛巾。眼識沒有分別,眼識只有了別,沒有分別。分別這是白色的毛巾,實際上是眼識見相兩分傳播給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自己的見分緣自己的相分,這麼回事情。第七識的執著,又從前面這兩個相分再轉播進去,第七識也是自己的見分緣自己的相分產生執著。這裡頭好複雜,這是佛家講的心理學,絕對不是世間大學心理學課本裡面講的,那跟佛法比差遠了。

  你在佛法唯識法相裡面去看的時候,那很有味道,給你解釋你怎麼能見到,你怎麼能聽到,你怎麼能接觸到。全沒有見到外面真正的境界相,沒有!外面虛空法界,是阿賴耶的相分。我們給你講識,識裡面有相應的心所,那個就麻煩大,太複雜太複雜。你接觸這個東西、看到這個東西,心裡想,歡喜它,想要去買它。這好複雜的一套心理程序,但是這麼複雜像電腦一樣非常靈敏、非常快速,其實很繁雜很繁雜。像《百法》裡面講的簡單,《成唯識論》裡面講的那就講得更詳細,它講六百六十法,六百六十法是一切法的歸納。你再細說就無量無邊法,法藏。這是講我們法身,確確實實,這是給你說明宇宙萬有的真相這麼複雜。雖複雜,它有體系,一點都不亂,有秩序、有體系。世間人看到這個現象感覺得奇怪,為什麼會有這樣完美的秩序,大概總是想一定是有人在安排,不安排怎麼可能。誰安排?那就想出一個上帝出來,認為這是上帝安排。其實不是。誰安排?從心性一念不覺而起無明,把自性變成八識,八識起作用就變成無量的心所。它這個轉變是有程序,絲毫不紊亂。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真的是自己,哪有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事情?你能常常這樣想,常作如是觀,你的大慈悲心就生起來,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它就會生起來。生起來之後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你都能法喜充滿,佛法講常生歡喜心。為什麼一般人歡喜心生不起來?不了解事實真相,被蒙蔽、被隱瞞;了解事實真相,歡喜心能夠生起。

  法身是諸佛菩薩果位的依據,功德之所依。我們講菩薩,《華嚴》講圓教,五十一個位次,五十一個位次依什麼來安立?依法身。你契入、你證得法身,偏圓上來說,如果你證得圓滿,就稱之為佛,稱為如來;如果證得不圓滿,經上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入法界有淺深不同,入的淺深不一樣,但是無論是淺、無論是深都是一真法界,所以都稱為法身大士。因為四十一個位次都依法身,佛菩薩因地、果地無量功德也依法身,所以你證得法身之後,諸佛菩薩的功德我們也可以拿來用。為什麼?共同一法身,把別人修的都變成自己的。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為什麼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果報就那麼殊勝莊嚴?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習的功德,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享受,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。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、《疏鈔》裡都說過,將諸佛如來的功德變成自功德,不可思議。怎樣能變?只要你真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你只要有個妄念,有自有他,你就決定不能用他的東西,為什麼?他跟自是二。自他不二的話那就行,那就沒有問題,這問題障礙就沒有,《華嚴》裡面講無障礙的法界。障礙從哪裡來的?障礙從妄想裡面來的,分別是妄想,執著也是妄想,妄想無量無邊,這個造成的。

  第四種叫「出世間上上藏」。這是說如來在果地上,稱讚究竟的佛果,上上沒有比它更上的,超過二乘,超過菩薩。第五種叫「法界藏」,法界藏裡面通因通果。為什麼叫做法界?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,界是講界限;一切法都有它的界限,所以稱之為法界。可是這裡面確確實實含藏無量無邊恆沙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能;世出世間任何一法,都含藏法性裡頭圓滿的德能。如果說人,任何一個人,這是平等平等;如果說法,任何一法。所以《華嚴》裡面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怎麼同法?有情是法,無情也是法;相上不同,事上不同,作用不同,體性相同,體性裡面所含藏的德性相同。正因為這個道理、這個原因,佛教給我們禮敬諸佛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「禮敬諸佛」,這個諸佛裡面所含藏的一切萬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,有情眾生是佛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無情眾生也是佛。為什麼?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不是二性,所以說虛空法界是自己,依報、正報是一不是二。

  在西方淨土裡面,大家曉得常寂光土裡面身土不二。同居土裡面是不是?也是。常寂光裡面身土不二太明顯,給你說你容易相信。我們現前這個世間,要給你講身土不二,你很難相信。其實我們現前這個世間,也是身土不二,你要能見到,你就入法界藏。所以我們不能入,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東西害我們害得真深,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,禪宗裡面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就這個意思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?法界藏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真正是難得讀到這個經,聽到佛這個說法。這個說法幾個人曾經聽過?幾個人曾經看到這個經?聽了之後覺得是有點道理,慢慢就可以契入,要真正能夠契入,要做功夫,真正用功夫。真正用功夫就是在一切境緣當中,我們講生活裡面、工作裡面、處事待人接物裡面,盡可能降低妄想分別執著。你說斷,很難,要把它降低。要是斷掉,那你是上上根人,你聽一座經你就證初住菩薩果位,這是太希有、太難得。我們是中下根人,中下根人聽了這個法門之後,聽了這個道理之後,能夠把妄想分別去掉一半就了不起。然後要年年減少,月月減少,天天減少,到哪一天真的減少到等於零,恭喜你,你入法界藏。減少到零的時候,就超越十法界,你就入一真法界。這是入法界藏的意思。

  下面這一句,「智無差別」,無差別就是平等性智。轉八識成四智,實在講相宗也說得很好。相宗修行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。可是八識有一些是果地上轉的,有一些是因地上轉的。果地上轉,我們沒有法子,無從下手;因地上轉,我們就有下手之處,這很值得我們作參考。相宗是講理論,通一切法。在佛門裡面有三個法門,可以說是佛門的共同科目,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門都必須要懂得。「唯識」是理,法相唯識是道理,你要通達,這共同科目;「戒律」是生活規範,無論你學哪一宗,無論你學哪一派,你不能不守規矩,這是共同科目;第三個是「淨土」,淨土是一切法門的歸宿,不能不學。這三門在佛法裡叫共同科目,而且是共同必修的科目,修學任何宗派、法門,這三個科目決定不能夠缺少。修淨土的,法相不懂也沒關係,老實念佛也能往生,這是佔了便宜。你要能夠懂得一點更好,懂得一點決定幫助你提高品位,也就是你帶業帶得少。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的觀念轉變過來,那就是轉識成智。

  在因上轉的兩門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,這兩個是因地上轉。阿賴耶跟前五識是果地上轉;換句話說,因轉了,果自然就轉。怎麼轉法?那我們要想一想,第六意識的性質是什麼?分別。第七識呢?執著。分別就是第六意識,執著就是第七識,我們明瞭這個現象,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有了辦法,盡量不去分別它,盡量不去執著它。於一切法不分別,就把第六識轉過來了,那個時候觀察這一切世間叫妙觀察智,比分別更清楚更明白而不沾染,所謂分別亦非意,分別不是意識。世間人用意識分別,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一切眾生,用什麼?妙觀察智分別。分別不是意,不是意是什麼?妙觀察智。執著也不是末那,是什麼?平等性智。這兩個識轉過來,阿賴耶自然就變成大圓鏡智,前五識自然就變成成所作智,成就一切所作。所作所為沒有別的,利益眾生,佛菩薩決定沒有說利益自己,為什麼?他眾生就是自己,法界就是自己,他不會說這個身是自己,不是的,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。所以他是為眾生,實際上講就是為自己,一切眾生就是自己。

  轉識成智,智無差別,識有差別。法界藏,法界是平等的。平等真法界,要用什麼東西來證得?無分別智,你才能證得。我們天天不要說接觸世間,接觸經典還是分別執著,說老實話,經教的皮毛都沒有入,真正是做什麼?依文解義,三世諸佛喊冤枉,你把他意思搞錯,一毫釐都沒有入進去。我們今天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如果說我今天這兩個小時得好處、得利益,你得什麼好處?明白了。明白之後去做,沒明白之前我對一切事物十分的分別、十分的執著;現在懂得這個道理,減一分你就得受用。減一分分別,減一分執著,你就入一分,佛所講道理你就真正懂得一分,真正體會一分;你能夠少兩分分別,少兩分執著,你就能夠入兩分。雖然是凡夫,有一點相似的境界,不是真的。真的要怎麼樣?十分的分別都斷,十分的執著也斷,完全轉識成智,那你就真的入,入法界。這一入法界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初住菩薩,不但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完全不一樣;你已經超越,可是你身體還在世間。

  圓教初住菩薩,給諸位說,就叫成佛。江味農居士註解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諸佛如來」,江居士的註解他就註得很清楚,諸佛是指哪些?圓教初住一直到如來的果位,四十二個位次,叫諸佛。為什麼圓教初住就叫諸佛?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就能在十方世界隨類化身,應以佛身而說法者,他就能示現八相成道。天台大師講六即佛,分證即佛,他是分證佛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不是相似位、不是觀行位,他是分證位;不是圓證,分證,決定不是假的,所以他是真佛。我們在平常能用這個方法改變我們的觀念、改變我們的心理,然後再用念佛的方法來加功用行,這速度很快,其他法門真的是比不上。我們的道場就是向這個方向、向這個目標來做,而且是勇猛精進快速度的在做。諸位同修要珍惜這個機會、珍惜這個緣分,緣分相當不容易遇到。學轉識成智,修無分別智,我們才能夠契入。這是能證。能證跟所證是一不是二,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。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說,佛教不是宗教,不是哲學。為什麼說它不是哲學?哲學有能有所,佛法裡也有能有所,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,這就不屬於哲學,超越它的範圍。能證跟所證是一,所以叫無差別。

  這裡面又有兩個說法,一個是都沒有相,這是說理同,從體性這一面去看。能證的智無相,所證的境也無相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這無相,從理上說。佛在經上也講,「無有少法為智所入,亦無少智而入於法」,佛這兩句話就說明,能所非一非異而無差別,說明這樁事情。第二種講法,「同法界」。境是法界,智也是法界,這是講同事相。換句話說,能入包含所入,所入也包含能入,像兩面鏡子光光互照。佛在底下經文上又說,「無有智外如,為智所入」,智是平等性智,如是真如理體,包括一切事相。為什麼?智就是如,智就是自性,智就是法相,反過來看,亦復如是。「亦無如外智,能證於如」,如也完全包括無分別智。智在哪裡?智在如中;智在哪裡?智在事中,智在相中,所以它是一味平等。一味平等裡面不礙性相,不礙智如,所以給你說是非一非異。菩薩在名號裡面給我們顯示出來總別,這十位同名的菩薩,普賢菩薩是總,其餘九位是別,總是別之總,別是總之別,不二,總別不二。後面列十位菩薩,異名。異名跟前面相應,讓我們從這裡覺悟,異是同中之異,同是異中之同,同異不二。異在哪裡?異在同中。同在哪裡?同在異中。世尊用這些善巧的方法,顯示出不二法門,顯示出一真法界,理事如是如是。

  古大德也有發明,這就是說他們有體會,他們有個說法,「智相盡,故不有」,不有就是無,不有就是空;「能令智相盡,故不無」,不無就是有,所以智跟境實在講是相輔相成。我們修行,豁然開悟了,怎麼開悟的?我們現在沒開悟,也不知道開悟是什麼樣子,也不曉得是怎麼開悟法,可是我們從經教裡面看古人記載的,我們看到很多,有人聽經開悟,有人拜佛開悟,有人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定什麼因緣一觸發,他開悟了,千差萬別。開悟就是平等性智現前。我們要問,平等性智在哪裡?如果不在這一切萬事萬物上,他接觸怎麼會開悟?你從這個地方冷靜去思惟,虛空法界,佛講的有道理,一毛孔、一微塵都含攝盡虛空遍法界,裡面無盡的智慧德能都在其中。所以根性利的,正所謂頭頭是道、左右逢源,哪裡沒有悟處?一定要去找個地方去搞悟處,找不到,到哪裡去找?因為那個找,就是個妄想分別執著,正好把你的悟門障礙住,這正是古人說,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工夫」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

  因此,我們對智跟境都不可以分別、都不可以執著,這是總結論。才有分別執著,迷了。迷,正好障礙你的悟門、堵塞你的悟門。不但於世法不分別、不執著,佛法也不分別、也不執著。為什麼?佛法從緣生,換句話說,哪裡有佛法!佛法是跟世法相對建立的,這一邊沒有了,那一邊也沒有了。有世法才跟你講個佛法,世法沒有,佛法在哪裡?我們要曉得,世尊說法善巧方便,真正能體會他說法的真實義,我們才會得受用。千言萬語,總歸一心,所以古德才說,平等無礙是事實真相。所謂不礙真而恆俗,不礙理而發揮事相,理事無礙,真俗無礙;不但無礙,它是一,它不是二。

  在佛法裡面,講到修學的總原則、總綱領,實在講很多很多。「轉識成智」是一個綱領。宗門用「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寂照不二」,宗門常用,禪宗裡面常用,也是修學的總綱領。淨土裡面用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,一心不亂是定,心不顛倒是慧,所以定慧也是總持法門,也是總綱領。寂就是定,照就是慧,所以你細細去思惟,他們講的話不一樣,用的字不一樣,裡面的意思還是一樁事情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要不在這上下功夫,我們什麼時候能成就?定,不是叫你天天盤腿面壁去打坐;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甚至在一個很複雜應酬裡面,面對著這些境界,你心裡面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定。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瞭,那就是慧。在複雜環境裡,是修定修慧最好的場所,真的是道場。辦事也像世間人一樣分別執著,不用識,用智!分別執著不是意,第六叫意識,第七末那叫意根,都可以說分別執著不是意。這樣生活、這樣處事待人接物,怎麼不自在?怎麼不幸福?定慧等學,寂照雙融,理事無礙,在哪裡修?原來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沒有離開我們的工作。佛法跟世間法不二,學佛跟生活也是不二,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真實無比殊勝的受用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