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四二五卷)  2001/6/19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425

  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主方神偈頌第五首:

  【一切世間所有名,佛名等彼而出生,悉使眾生離癡惑,此斷迷神所行處。】

  第五尊菩薩他的名號「永斷迷惑主方神」,他得的法門是「示現等一切眾生數名號,發生功德解脫門」,這個我們在前面都跟諸位做了詳細的報告。聖人沒有名號,名號是隨著教化眾生需要而建立的,顧名思義,眾生就能夠破迷開悟,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世尊在經文裡面給我們舉的這十位主方神,他排列的次第跟六度、跟十波羅蜜、跟普賢十願,都是異曲同工。就像蓋一層大樓,這十層大樓,第一層第二層,沒有第一層就不會有第二層,有第二層一定包含第一層,由此可知,它是完全一貫的,到最高的一層,一定包括下面的九層;因為有下面的九層,才顯示出有上面的第十層,所以後後勝於前前,這有層次的。

  我們看第一位是「遍住」,第二位才有「普現光明」,第三叫「光行莊嚴」,第四是「周行不礙」,今天到第五「永斷迷惑」,他們排列的順序也就是教導我們修學的層次、修學的順序,我們要從哪個地方開始?從哪裡下手?怎麼個學習法?在經上在在處處都為我們顯示。不是一次,一次往往我們疏忽掉,沒看出來,所以佛在這個經上不斷重複,給我們重複幾十次,慢慢的你就會覺悟。頭一個你心要有住,遍住,遍住一切,遍住一切就是「無住」,你們想想對不對?《金剛經》上佛教菩薩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主方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善知識、善友、老師,他住在哪裡?他住一切,住一切就是不住一個地方,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去認識。所以我們的心不能不向佛學習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這就是「遍住一切」,這樣才能夠上與諸佛感應道交,下與一切眾生同一悲仰,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不是二,都在名號裡面顯示出來。

  今天我們讀的第五尊,第五尊主方神就是用名號功德教化一切眾生。在佛經裡面,佛給我們說了一部《萬佛名經》,許許多多的寺院過年都拜萬佛,這部經裡面,佛給我們說了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,佛的名號太多了,說不盡!這個本子太大了,我們從前在台灣,我們有個道場華藏圖書館,因為拜萬佛差不多要半個多月,這個法會才能圓滿,我們道場小,所以我們每年過年拜千佛,千佛懺,千佛是有三千佛名:過去千佛,現在千佛,未來千佛,我們拜三天,我們的法會拜三天。我們做的是形式,實質距離我們相當遙遠,為什麼?如果真正要落實,《三千佛名經》要先講解,然後就能夠得利益了。我們對於佛的名號不能夠理解,天天念,天天拜,只是口善而已,也能得利益,得的利益大小也不等,完全看這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。如果對於名號的意義都能通達了解,聽到名號、看到名號就能想到這裡頭的意思、義理,這個功德就大了,確確實實幫助我們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,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,我們應當要知道。

  佛的經典,我常說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,美不勝收,真到極處,善到極處!佛菩薩名號就是真善美慧的綱領,任何一個名號就是一個綱領,這一個綱領決定能夠統轄所有一切綱領,佛經上常講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不是獨一,是任一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我們今天學佛,難在哪裡?義理不通,學是學了一點,不通。如果學通,天下就太平,一切紛爭都沒有了,人心是定的,永遠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他入一真法界。有同學問:在這種情形之下,還有沒有分別執著?這個話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,六祖能大師曾經這樣問過永嘉禪師,永嘉是他的學生。他問永嘉:「你還有分別嗎?」永嘉回答他:「分別亦非意」。六祖點頭,給他印證沒有錯。什麼叫「分別亦非意」?他已經離心意識,已經轉識成智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,轉意識為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;智,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是什麼人境界?法身菩薩。法身菩薩應化到世間、應化到六道,六道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時候怎麼辦?諸佛菩薩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你分別,我也分別,你執著,我也執著;這裡頭就是:你有妄想,我沒有妄想,我可以同你的分別、同你的執著,那是你執著,我隨順你執著,不是我的意思,分別亦非「意」!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是落在心意識裡頭,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隨順你的情識,不是我自己的,我自己清淨平等,一塵不染,一念不生。裡面跟你不一樣,外面跟你相同,這就叫「分別亦非意」,為什麼?分別執著是契機,不分別不執著是契理,理機雙契!這叫菩薩道。

  我們今天對這個道理實在講似懂非懂,沒有真正搞清楚。平等,「理」上平等,在這個世間「事」上不能平等,事上平等世間法就破壞了。要記住,佛教導我們,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,不壞世間法是契機,才能成所作,成就佛法度化眾生的事業。世間無論辦什麼事情,佛教住在世間,也不能離開世間法,它也要有組織,形象上也要有尊卑,它也要有職權,否則的話它不能辦事。在地位上、在身分上有不同的差別,在理論上、在思想上決定是平等的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差別即是平等,平等即是差別,差別跟平等是一不是二。如果你要說分別跟不分別、執著跟不執著是對立的,那對立的就變成二法,希望大家多想想這個道理。要是講邏輯、講辯證法,它的總綱領總原則,分別跟不分別是二法。二法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佛法是什麼?佛法:分別就是不分別,不分別就是分別,這就會把你搞糊塗了;執著就是不執著,不執著就是執著,你懂不懂?愈說愈不懂,愈說愈糊塗,你沒有入佛境界。入佛境界你聽到點頭,「沒錯!」你入了境界,什麼境界?不二法門!不二法門是什麼境界?一真法界,你才真正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這個道理很深很深,這個道理沒有邊際,深廣無際,它是真理,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證得了。

  佛說一切經教都從這裡流露出來的,你不知道根源,你怎麼會懂得佛講的意思?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不容易!所以華藏世界是永遠和平安定,極樂世界也是永久和平安定,為什麼?佛與眾生,也就是那個世界的居民,都入這個境界。我們今天境界達不到,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跟他們共聚,我們只好到邊緣地區去居住,蠻荒、沒有開發的地方去居住。什麼時候我們達到這個境界,不要我們請求,他們就歡迎、來迎接我們去,這正是經典上所說的,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我們要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提升到上善,怎樣提升到上善?章嘉大師教導我的「看破放下」,這四個字做不到就不能提升。我們要把自己的憂慮、把自己的煩惱、把自己的牽掛、把自己的習氣統統放下,真正做到一塵不染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、過去現在未來、因因果果通達明瞭,一絲毫的隔礙都沒有,這才叫成就,我們這一生過得就有價值、就有意義。

  現在我們來看永斷迷惑主方神的讚頌,讚頌第一句:『一切世間所有名』,這個名就太多了,真的是無量無邊;『佛名等彼而出生』,佛的名號跟世間所有的這個名稱是相等的,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如果世間所有的名號都沒有了,佛的名號也沒有了,佛的名號是隨著世間名號相對而建立的,為什麼?幫助眾生開悟。名號是一個方法,名號是一個手段,名號裡頭有總有別;像在我們現前這個地區、這一個階段、這一個時段,我們講時間跟空間,在這個時間、這個時段、這個空間,擔任主教的,或者我們從教育上來說,擔任校長的,主持教育這個工作的,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校長,他的名號是在這個時段、這個空間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,他下面這些諸菩薩、聲聞、辟支佛,他們的名號是代表一部分、局部的,利益眾生。

  我們校長這個總綱領是什麼?釋迦牟尼佛。古人翻經,翻經有一個體例,有五種不翻,只翻音不翻意思。釋迦牟尼佛這一個名號音翻過來,意思不翻。為什麼意思不翻?尊重不翻,不是不能翻,是對他尊重,保持他的原音,然後再加以講解說明。梵語釋迦,他的意思中國人講「能仁」,他能夠以仁慈待人,以仁慈對待一切眾生,「釋迦」是這個意思,這是在這個時段、這個地區教學的總方向、總綱領。原因是這個時段、這個地區的眾生沒有愛心,自私自利,佛要用這個名號把他扭轉過來。但是現在的佛教徒,天天合掌在那裡念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、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只知道口念,不知道意思,遇到一切人事物還是自私自利,還是在幹損人利己的事情,欺負別人,侵略別人,以為自己很能幹。為什麼?聽說西方人講弱肉強食,強者生存,劣者應當被淘汰,物競天擇。這些言語都是錯誤的,這些言論更加深人的自私自利,加深人們的貪瞋痴慢,錯了!這些思想是鼓勵人競爭,競爭升級就鬥爭,鬥爭升級就戰爭,戰爭再升級,這個世界毀滅了,後果不堪設想。

  聖賢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徹底明白了,他教給我們真正是生生不息,教導我們要走永久和平,究竟安樂!我們走的是生路;世間人這種競爭的思想,他走的是死路,在佛法裡面講他所走的是三途、地獄,我們走的是天神諸佛菩薩的道路,那怎麼會一樣?我們念「釋迦」這個名號,就要把自己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」的慈悲心念出來,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心,用這個心就是跟諸佛法身菩薩一樣、沒有差別。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,天天這樣教導我們,我們長時間接受這個薰陶,終於徹底明白、徹底覺悟了。我的根性不是利根,我跟諸位報告多次了,我是中下根性的人,今天有這麼一點成就,是學佛五十年,在講台上講經四十三年,這麼長的時間天天在薰修,一天都沒有間斷,這才能悟入,所以我知道,我清楚,時間短了不能成功。

  像我們燒柴火一樣,現在沒有人燒柴火,這個比喻大概很難懂了,像我這個年齡的人,我舉這個比喻他會懂。尤其是冬天下雨潮溼,這個柴火是溼的,你要把它燒燃很不容易,要烈火,還要相當長的時間。火雖然烈,時間不夠,燒個五分鐘十分鐘,燒不燃;要燒多久?要燒半個鐘點、一個鐘點以上,燒燃了,長時間!我們的根性就像溼的柴火一樣,長年泡在水裡,現在要把它拿出來,把它點燃,談何容易!所以唯一的方法,長時間的薰修,我是從這個方法成就的。我這五十年的經驗,今天提供給同學大眾,給你們做參考,這裡頭要是沒有毅力、沒有恆心,你決定退轉,決定失敗,恆心毅力重要!恆心毅力一定建立在興趣的動力上,首先要對佛法產生濃厚的興趣。這個興趣的來源是緣分,所以親近善知識是第一個因素、第一個條件。真正的善友,真實的教誨,我聽了,明白了,懂得了,在這上產生濃厚的興趣,堅定的決心,不退的毅力,再假以時日,決定有成就。

  大家知道我對於韓館長的感恩,超過對老師,超過對父母,什麼原因?老師是指路,這個路我認識了,我要走,但是這一條路是非常非常艱難,荊棘障礙重重,韓館長幫助我走出這一條路。這裡面幫助最大的,就是提供我講台,她是排除一切艱難,讓我有機會天天在講台上練講。她護持我三十年,三十年我沒有離開講台,天天在講。你們現在同學們在外面講,連續講個一個星期、兩個星期,你們就有感覺,不一樣。你就想一想,如果你連續講二十年、三十年,你怎麼會不成就?你的煩惱習氣不要斷,自然它就沒有了;也就是說,你那一塊溼的木頭它燒燃了,燒得火很旺,雖然有很多的水分,但是敵不過燃燒猛烈的火,那個溼氣遇到這個火,它就變成蒸氣,它不障礙了,就是這麼個簡單道理。這個簡單道理,也是個很深奧的道理。

  所以你想成就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不必跟到我,正如我一樣,我不必跟李老師。我只要記住老師的教誨,只要記住老師教導我講經這一套的方法,這方法都傳給你們了。老師教導我們這一本書,只有白文,沒有註解,現在我給你們的有註解,而且還作了科判。方法你們學會了,現在能不能成就?你自己一定要懂得,我們選擇,今天不是選擇人,也不是選擇處所,我們選擇是講台的機會,哪個地方能提供我天天上講台的機會,我決定不會放棄,決定不考慮這個地方居住的環境好不好,生活好不好,飲食好不好,無關緊要,我不是為這個到這個世間來的,這不是我生活的目的。我生活到這個世間來的目的是講經、是學經教,確定自己生活的目標,我們就會成功,一定走成功的道路。

  所以同學們,培訓班辦了五屆,同學們真正有這樣的志願,世間人講志,佛法講願,用「志願」兩個字把世出世間這個意思都合起來了,志願在弘法利生。我們記住佛陀的教誨,記住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,我們的同學,雖然我們居住的環境不在一起,各人都教化一方,我們的精神永遠凝結在一起,希望我們每年能夠有一次聚會。佛陀當年在世,他用夏安居的方法三個月,夏安居三個月,把所有學生,在外面四面八方教化的學生,統統召集回來,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。這就是現在人講進修教育,把你的智慧、德行、教學的技巧往上提升,這是進修教育。過去進修教育是三個月,如果我們現在嫌三個月太長,我們可以把時間縮短,縮短成兩個月,或者一個半月,甚至於一個月,都可以!五個星期、六個星期是最理想的。五、六個星期我們來集訓,每年見一次面,在這個期間當中我們共同生活,研究討論,檢討我們教化眾生的成果,在這裡頭吸取經驗,這是個好辦法。

  假如我們同學多,分散的地區廣,像這種進修教育,我們一年辦兩次也可以,上半年辦一次,下半年辦一次,選擇氣候最好的時候,一年辦兩次進修教育。我們的同學一年只要參加一次,不必兩次都參加,可以把你教學的時間,你做整個安排,你是參加上半年的進修教育,或者是參加下半年的進修教育,這樣子好!我們的佛陀教育真正可以在整個世界推動。現在這個教學,澳洲現在成立淨宗學院,可以辦這種進修教育。住在北半球的同修,夏天太熱,冬天太冷,北半球的夏天是澳洲的冬天,北半球的冬天是澳洲的夏天,如果我們覺得夏天太熱,我們可以到澳洲那個地方去辦,選擇氣候適中的地方;天氣太冷了,我們也可以到澳洲,澳洲那邊是夏天。如果選擇在春秋季,那南北球跟北半球都好,都是理想的地方。所以這種進修教育不一定在一處辦,哪個地方,它有這個設施、有這麼大的場地,肯發心,都好!我們不會只選擇一個地方,我們也學遍住一切主方神,什麼地方條件具足,我們就在哪裡辦,哪個地方同修歡喜,他們來創造條件,到時候我們就到那個地方去開班,進修教育!這個方法好,把佛陀當年教學的這個辦法,我們在今天都能夠恢復。在進修教育裡面可以安排課程,安排指導的老師,我們這些成員們有些什麼問題,都可以預先提出來,在這裡頭研究討論,尋求改正我們的過失,提升我們的德行、我們的教學技術,增長我們的智慧。

  佛在經論上這樣重視名號,這個名號用現在的名詞來說就是宣傳。我們要注意到,名號決定是針對現實社會的弊病,所以佛用釋迦,釋迦意思是能夠仁慈;牟尼這兩個字是自受用的,對自己的。「牟尼」是梵語,意思是「寂靜」,寂是寂滅,靜是清淨。滅什麼?滅煩惱,見思煩惱滅了,塵沙煩惱滅了,無明煩惱也滅了,叫寂滅。不同於聲聞緣覺,聲聞只滅見思煩惱,塵沙、無明還在;菩薩雖然有能力把塵沙煩惱也滅了,無明煩惱沒有斷盡,所以不能稱為寂滅。如來果地上這稱寂滅,無明煩惱也斷盡了。我們知道無明就是妄想,塵沙就是分別,見思就是執著,法身菩薩、如來果地,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,叫寂滅。「靜」,清淨心現出來了,清淨心是真心,我們今天所標的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」這個心現前了,這是清淨。釋迦是慈悲,牟尼裡面就包含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,我們用這個來解釋,諸位就更清楚、更明白了。

  「佛」是覺悟,大覺大悟,這是形容前面的德能。所以徹底覺悟的人,對待一切眾生是究竟圓滿的慈悲,對自己是究竟圓滿的清淨,對自己清淨平等,這是名號裡面含的意思。「南無」也是梵語,意思是皈依;「皈」是回歸、回頭,我們從不仁不義回過頭來,依仁慈,依仁義慈悲,這是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。對待自己,我們是迷惑、染污、不平,從這些地方回過頭來,依清淨寂滅。名號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,是他在這個地區這個時段教學的宗旨、教學的目標、教學的綱領,名號重不重要?菩薩的名號,那就好像一個學校代表不同科系的他們的宗旨目標,這些宗旨目標決定與總的目標相應。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,代表的是大慈大悲觀察世間的音聲,世間音聲都是可憐可憫,都是迷惑顛倒、受苦受難的音聲,都是有求於人幫助的音聲,所以菩薩名號啟發我們的大慈悲心。地藏菩薩的名號是啟示我們心地寶藏,我們現在對於地下的資源知道那是珍寶,我們如何開發地下的資源,使我們生活更豐富更美滿?佛告訴我們,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有無窮無盡的寶藏,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相好,佛教導我們開發。用什麼方法開發?用孝敬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用孝親尊師就能把自性寶藏開發出來,所以《地藏經》是佛門的孝經,《地藏經》是大乘佛法修學的根本。

  我過去講《地藏經》的時候,有人問過我,他說:「法師,你不是專講淨土嗎?你講《地藏經》是不是夾雜了?」不會講的人是夾雜,會講的人沒有夾雜,怎麼沒有夾雜?我講《地藏經》,是用《地藏經》來解釋淨業三福,淨業三福有十一句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你們諸位想一想,這一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它全經的內容與這十一句相應不相應?是不是這十一句詳細的來說明?所以我說你沒聽懂,你要聽懂,你才知道我是在講「淨業三福」。這也是為我們說明,佛法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。不要說是契入,你幾時能夠體會到「不二」,你就懂得,你就不會見怪了。

  我今天在此地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我講的是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,它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詳細說明。我這一生確確實實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這樣才叫『眾生離癡惑』,不要叫眾生聽到生疑惑,那就錯了。這些原理原則我們都必須要牢牢記住,無論在什麼地方,講經說法或者為人講開示,人家請你上台講話,記住一個總綱領總原則,幫助一切大眾破迷開悟,幫助一切大眾了解宇宙人生真相;我們再說得具體一點,幫助大眾明瞭人與人的關係、明瞭人與生活環境的關係、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整個佛法,不但是佛法,世間所有一切宗教教學都不離開這個原則,所以我說這是聖人的教誨,神聖的教育。我們明白了,自自然然就會做人,什麼叫會做人?跟一切不同國家的人、不同族群的人、不同宗教的人,都能夠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和睦相處、平等對待。

  這一些你為什麼做不到?因為你不懂,正因為你不懂,所以才要接受聖賢的教誨。看看佛菩薩、各個宗教裡面這些聖人,聽聽他們的教導,我們就明白了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家人,說得更親切一點,是一個自己,怎麼能不愛護?他造極重的罪業,我還是愛護他,為什麼?他造的極重罪業是他迷惑顛倒,他一時犯的過錯;就像一個慈母對他自己的兒女一樣,兒女無論做什麼樣的錯事,當然要接受懲罰,但是這個愛心沒有減少一分一毫,關懷沒有減少一分一毫。不明白的人,不通的人,他不知道;明瞭通達的人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我們安住在這樣的思想當中、見解當中,我們所作所為是在這個大前提、大原則的裡面,我們就是真正過佛菩薩的生活,沒有離開新加坡這個地點,沒有離開淨宗學會的這個大樓,我們過的是真正佛菩薩法身大士的生活。

  文殊師利菩薩的德號,它的含義簡單的說,是代表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正是跟我們一般人講「感情」對立。感情是迷,感情是不覺,感情用事常常犯過,自己還不能發覺,這是最麻煩的,縱有福報也被障礙了,也被折損了。所以世間一般人的福報,你仔細去觀察,他的福報不是往上升,他是往下降;前世修了大福報,這一世享福當中他迷惑了,不知道修真實的福報,所以他來世的福報比今世福報要小,再一世的,他比前面一世又要少,他不斷的往下降,有的降得很快,有的降得比較慢,他不會上升。什麼人的福報不斷往上升?接受聖賢教誨的人,他們的福報是往上升的。升也有快慢,那就看他覺悟的程度,他覺悟得大、覺悟得多,升得好快;覺悟比較遲緩,他升得就比較慢。不是往上升,就是往下降,它不會停止在那裡的,那是不可能的。文殊菩薩的智慧幫助我們往上升,文殊是表自性般若智慧,具足般若智慧,給諸位說,你只有上升,決不會下降,也就是佛法講的,絕對沒有退轉。人修道為什麼會退轉?感情就退轉了,凡是從情識裡頭生的,沒有辦法,不能不退轉;凡是從真實智慧裡面生的,他只有向上提升,他絕對不會往下退轉。

  中國四大菩薩,最後是峨嵋山的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代表大圓滿。什麼圓滿?真平等了,普就是平等;不平等,普這個字做不到。「普賢」:大家都一樣,大家都是賢人,大家都是聖人,《華嚴經》上說: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佛就是聖賢,人人是佛,一切眾生個個是佛。普賢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,他講了十條,第一個「禮敬」,對於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;「物」就是一切眾生,這裡頭包括動物植物,我們今天講生物,在佛法叫眾生;平等的恭敬,平等心現前了。第二個「稱讚」,讚揚德行,中國古聖先賢教人隱惡揚善,別人的過失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,心上尚且沒有,口裡哪裡會有?口沒有惡言。小乘人修行著重在發露懺悔,自己做錯的事情絕不隱瞞,坦白承認;但是大乘佛法裡面,懺悔的方法跟小乘不一樣,大乘是把惡的念頭、惡的思惟統統放下。就像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說的,他講的是菩薩,「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世間苦」,一切世間是講六道、講十法界。菩薩有一個方法,六道十法界一切苦統統斷盡,什麼方法?「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你們想想看,大乘菩薩這個懺悔跟小乘不一樣。

  淨土宗最殊勝的懺悔方法是什麼?「阿彌陀佛」,我晝夜不間斷念這句阿彌陀佛,心裡想這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一個雜念都沒有,你的惡業懺悔乾淨,統統沒有了,比小乘殊勝。小乘懺不乾淨,為什麼?每發露一次,他心裡又想一次,口裡說一次就等於又造一次,那怎麼能乾淨?他那個業障習氣多重多深!大乘法裡全沒有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真正做到清淨無染。

  大乘是根性利的人,所以佛教導的理深、方法巧妙、效果快速,這小乘沒有法子比。佛不是不平等,佛教化眾生應機施教,他是什麼樣的根機,就用什麼方法教他,絕對不是不平等,絕對不是輕待他、小看他,不是的!你給他說這個法門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;用發露懺悔,他想想「這個不錯!」他歡喜接受。所以佛教化眾生,你喜歡什麼,他就教你什麼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沒有一定的形相,沒有一定的說法,所以才能夠應一切眾生之機。但是他有一個方法、有一個目標、有一個方向決定不變,幫助眾生斷惡修善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幫助眾生超凡入聖,這個原則是永遠不會斷的,永遠不會改變的。無論是顯教密教、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,方向相同,目標相同,只是手段方法不一樣,所以才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我們今天在此地看到永斷迷惑主方神,他也是用這個方法自行化他,自己證得究竟無上菩提,又用這個方法來教化一切有緣眾生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