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七六四卷)  2002/7/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 檔名:12-017-0764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《華嚴經》,「世界成就品」,第九段「劫轉變差別」,偈頌第七首:

  【一一微塵內。佛剎如塵數。菩薩共雲集。國土皆清淨。】

  偈頌第七首是頌前面長行第七句。在長行裡面,我們看到第四句是講信解菩薩,也就是地前的菩薩,第五首是講初地菩薩,第六首是講二地到十地。這一首是講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的莊嚴國土能夠契入微塵內的剎土。由此可知,到這個地方真正叫究竟圓滿。前面長行講:「十方一切世界海諸菩薩雲集故,世界海無量大莊嚴劫轉變。」長行文的意思非常的明顯,我們現在來讀偈頌,來看這一首偈頌。

  『一一微塵內』,這個微塵無量無邊。諸位特別要著重在「一一微塵」,一個微塵也不漏,這是不思議解脫境界,這是真實的境界。前面我們讀了很多,知道宇宙是重重無盡的法界。現在我們看這個「一一微塵」,任何一粒微塵。微塵小,我們肉眼看不見,佛經裡面常講,物質最小的單位。大乘經裡頭又說,微塵還能夠分析,分成七分。七分之一,微塵的七分之一是色聚之微。色聚之微還能夠分,再把它分成七分,七分之一是極微之微。極微之微就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,所以它也叫做鄰虛塵;虛是虛空,好像跟虛空做鄰居,不能再分了,再分就是虛空。我們從世尊這種說法,我們就能夠體會,這個地方講的「一一微塵內」,肯定不是阿羅漢天眼所見到的微塵。這個地方講的微塵,肯定是極微之微。極微之微的微塵裡面有世界,有多少世界?『佛剎如塵數』。這裡面諸佛剎土之多,就像微塵數量一樣。在這個地方,我們首先要肯定佛菩薩決定沒有妄語,決定不誇大。他所說的,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: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。如語,事實是什麼樣子,他就怎麼說,他也不添一點,也不減一點,一定把事實真相圓圓滿滿的跟我們說出來,如語。

  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,整個虛空法界是一個有機體。所謂有機體,就是有生命的,這話是真的。什麼是生命?性是生命。有情眾生分上,佛說他有佛性,無情眾生它有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。佛這個說法,如果你能夠肯定,你能夠契入,那就非常恭喜你,你證得清淨法身了。證得清淨法身的人,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?跟諸位說,除了思想見解不一樣之外,其他的沒有兩樣。思想見解真的不一樣,為什麼?我們凡夫思想見解總是脫離不了妄想分別執著,你叫凡夫。這種思想見解,就是我們常講的輪迴心。你用輪迴心,你所造的一切都是輪迴業,輪迴心造輪迴業,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?

  今天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超越輪迴,把那個念頭轉掉。轉念頭是難,非常非常困難,為什麼?凡夫,就是說我們常常聽經的,不常聽經那沒法子,常常聽經的,有時候覺悟,忽然明白了,但是沒隔多久,又迷惑了,又顛倒了。明白的時候放下,放得下了,過幾天之後,想想不對,又放不下了。這個境界,跟諸位說,是好的,哪一個菩薩證果之前都是這個現象。所以,你要是有這個現象,你自己應該知道,你已經有相當的進步。哪一天你真的一切放下,不再後悔,也就是不再起妄念,你就入菩薩位,你就證果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進進退退無數次。進進退退,有的人修幾十年,二、三十年。這種進進退退的,一會兒又放下,一會兒又放不下,這個情形是很正常、是很平常的。徹底放下那一天,你證果了,你就入境界。

  所以,自己對自己非常清楚。我們修行,現在在什麼地位,什麼樣一個境界,不需要問別人。問別人,別人未必能說得清楚。所以,要常常讀經,常常聽經。讀經聽經用意在哪裡?第一個作用,提醒我們。我們不讀經不聽經就迷惑顛倒,讀經聽經是幫助我們提高警覺。第二個好處,我們修行在哪一個階段,在哪一個道路,現在已經走了多少,前面還有多遠到達目的地,聽經自己很清楚。經典就像地圖一樣,像路上的指標一樣,古往今來,哪一個修行證果的人對經教不通達不熟悉?沒有。宗門雖然常講「不立文字」,但是你有沒有聽他說「悟後起修」?他沒有離開經論,離開經論就不是佛法了。所以,他在一定的程度,必須要在經論上下功夫。但是人家是得清淨心之後,讀誦經論悟解得快,他沒有障礙。我們今天的障礙,諸位要曉得,就是煩惱習氣,我常常講: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貪瞋痴慢,還加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。這個煩惱習氣要不能夠徹底放下,經教不但是你看,你就是天天聽,你也不能夠契入,原因在哪裡?你有業障。什麼時候你的業障解除?我們也常講「放下」,真正放下,古大德常常教我們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」,放下之後你就能入境界。

  普賢菩薩的境界不容易,一定要破無明,也就是說妄想放下了。妄想就是無明,妄想不生,這個人,佛法裡頭常常講,他得三昧,學《華嚴》的得華嚴三昧,念佛人得念佛三昧,妄想沒有了。諸位要知道,妄想沒有了,分別執著當然沒有,這個境界才能修普賢行,才能夠入普賢境界,你才能在一切境界裡頭見無量無邊的境界,一一微塵裡面見到微塵數,每一粒微塵都有微塵數的諸佛剎土。

  『菩薩共雲集,國土皆清淨』。你們想想,菩薩雲集,這個國土哪有不清淨的?你要問為什麼?經論上常講境隨心轉,相隨心轉(相也是境界),於是乎我們明白了,修行修什麼?修心地的純淨,行為的純善,這是成佛之道,這個真正叫學作佛,學佛。對我們凡夫來講,七情五欲是最嚴重的污染,我們從最嚴重的染污先放下。在逆境,修行生活環境裡面,處處都有障礙,處處不稱心;惡緣,是人事環境,冤家對頭很多,這些人他不會幫助你,處處找你麻煩,處處障礙你。中國古老的諺語常講「人生在世,不如意事常八九」,那個不如意事就是逆境惡緣,太多太多了,怎麼辦?你要會轉。從哪裡轉?從我心裡頭轉,轉逆境為順境,轉惡緣為善緣。你要是會轉了,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好: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。佛菩薩的本事你就學會了。

  怎麼轉法?逆境現前,一絲毫瞋恚心都沒有。我常常教同學們,我們如果會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個境界立刻就轉過來。轉過來之後,我們的心是清淨平等覺,我們對於逆境惡緣不但沒有一絲毫埋怨的念頭,反而生起感恩的心,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。感什麼恩?他消我的業障。沒有逆境惡緣來折磨,我們無量劫造的業障怎麼能夠消除得了?修行人,許許多多修行人之所以不能成就,原因在哪裡?不曉得這個道理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遇到逆境怨天尤人,不但業障消不了,業障還在天天增長,那還得了嗎?

  順境善緣好,樣樣事情稱心如意,遇到的人都是好人,都來幫助你,都來護持你。看你用什麼心,如果你生起貪心,貪戀這個境界,這個順境善緣就變成魔境。為什麼?它在那裡引發你的貪瞋痴慢。要怎樣處順境善緣?要有高度的智慧,高度的警覺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對於境緣感恩而不留戀,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的念頭,這個境緣成就你的福慧。到這個時候,你才真正明白蕅益大師他老人家所說「境緣無好醜」。無好醜,意思就是講境界沒有順逆,人事沒有善惡。蕅益大師他怎麼說出這個話?他轉了境界,他把順逆善惡統統轉變成清淨平等覺,高明!這就叫佛菩薩。統統轉成清淨平等覺,在逆境惡緣不怨天尤人,順境善緣裡面決不起貪瞋痴慢,永遠住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這個人就是世俗裡面講的,他大徹大悟,他得道了,這是大道!菩提大道,他得道了。所以,無論什麼境界,到他面前統統轉變,轉成一個平等的境界,平等境界是一真法界。

  諸位要知道,十法界不平等,覺悟的人能把十法界轉成一真法界,迷惑的人把一真法界轉成十法界,所以說境隨心轉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那個心想能轉境界,你怎麼能怨天尤人?俗話說「自作自受」,這句話通徹一切世間。諸佛如來修淨業,所以他受清淨果報。諸天善人他修善法,他得的是善果。造作惡業的眾生,他受的是三途苦報。自己造自己受,不是別人給他受的,他自己變現出來的境界。就跟一般人晚上睡覺作夢一樣,有人天天做好夢,有人天天做惡夢,那個夢誰給他安排的?他自己意識心裡頭變現出來的,與別人完全沒有干涉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
  菩薩都是修淨業,尤其是能夠入微塵裡面佛剎的這些菩薩,全是普賢菩薩,不是普通菩薩。換句話說,他們的心到極清淨的程度,真的我們說純淨純善,他所感的報土哪有不清淨的道理?「國土皆清淨」。《華嚴經》在這些經文裡面讓我們大開圓解,確確實實聞所未聞,我們一生當中從來沒有聽人講過這些話,要不是佛跟我們說出,實在講,作夢也夢不到這個境界。夢中有夢,這個境界我們還有,還聽說過,也有人自己體驗過;作夢裡面睡覺又作夢,夢中夢。但是微塵裡面的無量無邊的佛剎,沒聽說人夢見過。

  這一偈裡頭最重要的意義,就是純淨純善所感得的清淨國土。這個純淨純善,簡單的講,就是修普賢十願、文殊十波羅蜜。我們有志的同學應當記取,要把普賢菩薩的願變成自己的大願,把文殊菩薩的行變成自己的大行,念念不捨,你自自然然有契入華嚴的一天。所以,《華嚴經》不是讀誦講解就能夠契入,它是要真正修行,依教奉行才能夠契入。再看下面這一首:

  【世尊入涅槃。彼土莊嚴滅。眾生無法器。世界成雜染。】

  這一首偈是重頌前面長行第八句。第八句說:佛入滅了,劫莊嚴也隨著佛轉變。我們讀這首偈感觸很深,為什麼?它所講的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,我們現前的遭遇,不但世尊入涅槃,世尊的弟子也入涅槃,這個地方所有一切莊嚴滅了。諸位一定要曉得「莊嚴」兩個字的含義,用我們普通的話來說,佛家的莊嚴相當於世間人所講的「真善美慧」。佛滅度之後,這個世間真善美慧找不到了。我們看看,不要看別人,看自己,看別人我們得不到利益,我們從這個地方回光返照,我們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,莊嚴滅了。

  佛菩薩住世,起心動念是怎樣利益眾生?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轉苦為樂,轉凡成聖,那是莊嚴。大公無私是莊嚴,現在這個念頭沒有了。佛陀在世,大家都接受佛陀的教誨,知道孝親尊師,懂得為人處世之道。現在佛不在世,雖然經典還流傳在世間,沒有人去讀,讀了也不能了解,有時候真的錯解如來真實義,曲解如來真實義,自己妄念紛飛,嚴重的分別執著。所以,你的心虛偽,不但是欺騙眾生,還欺騙自己,確實是自欺欺人,欺人自欺,真有!起心動念都是惡念,怎麼是惡念?你仔細去觀察就曉得,都落在貪瞋痴裡頭,念頭不會落在戒定慧。念頭要是跟戒定慧相應,那就是莊嚴國土,他念頭跟貪瞋痴相應貪是餓鬼的業因,瞋是地獄的業因,痴是畜生的業因。由此可知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他莊嚴三惡道,他不是莊嚴佛國土。不但不能莊嚴佛國土,人天國土的莊嚴都失掉了。這是要細心觀察,你才能夠看得出來,否則的話,你看現在這花花世界,樣樣都好像很繁榮,那是你看走了眼,你看花了。你要細心去觀察,你才能看出世間的真相,這真相是因果的真相。

  所以說這個世間的莊嚴,確確實實,如果我們稍稍讀一點歷史,讀一點古時候那些作家的文學作品,你看他們記載的那個時候社會大眾生活的狀況,跟我們今天的社會做一個比較,你就發現不一樣。那個時候的人有道德,講仁義,孝悌忠信不是嘴裡頭說說,他真做到了,信義和平莊嚴國土。我們看看今天的世界,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、忠孝仁愛信義和平,一個字都沒有了。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往來,是什麼關係?利害,有利的時候就是朋友,沒有利的時候就是冤家,所以說『彼土莊嚴滅』。

  古時候的人,無論貧富貴賤,他一生的生活,即使是貧寒,他過得心安理得。我們再看看現代的人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富貴貧賤,生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,古人講的「人心惶惶」,我們現在看到了。生活在世間,不知道生活的目的,不知道生活的意義、生活的價值,真的是醉生夢死,糊裡糊塗來,糊裡糊塗去。這個糊塗就是無明,佛家講的無明,無明帶著你走向三惡道,你說多可怕!佛菩薩不在世,祖師大德也不在世。無論是在家或者是出家,在中國歷史上代代都有高人,出家高僧,在家高士,有學有修有證,這是莊嚴國土。現在這樣的人沒有了,即使是有,真的是鳳毛麟角,太少了,所以佛在此地說「彼土莊嚴滅」。

  後面兩句:『眾生無法器,世界成雜染』。這兩句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深有所感。即使遇到好的老師,沒有學生,好的學生找不到了。好學生的標準,最普通的,中國人講的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教小朋友的,在家庭做好兒女的標準,在學校做好學生的標準。現在誰學它?不錯,這幾年有不少人提倡,在國內外我們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在讀誦,是好事,有沒有效果?很難講。他現在小,他不懂事,你教他,他很歡喜。到他長大,他一看情況不對,「你教我這樣做,你們都不肯做」,他的妄想生起來了,分別生起來了,執著生起來了,看看你們一般大人都不這樣做,他也就不會做了。環境對於一個人的生活學習,影響太大太大了。

  什麼叫「法器」?法器是比喻,好像我們喝茶,一定要一個茶杯才能夠盛水。你要想得到佛法,你也有個能夠接受的,這個接受的條件就叫做法器。晚近印光大師,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,他老人家跟我們說了一個學佛的標準: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」八個字,具足這八個字是法器。要是以佛法來講,佛在入般涅槃之前教誡弟子們,佛不在世了,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,佛不在世的時候我們跟誰學?佛講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。能吃苦、能持戒的,這就是法器。在大乘法裡面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講得最清楚最明白,「淨業三福」,那是法器。

  我們在澳洲辦佛學院,就是以印光大師的四句偈做為院訓,學習的原則完全遵守淨業三福的指導。如果真的能夠落實,這個學院還能夠培養幾個人才出來。要是不能落實,眾生可憐!業障習氣太重了,這個世間苦難在所不免。末後一句話說,「世界成雜染」,雜是講的亂,亂世;染是講的染污,佛經上講的濁惡,五濁惡世,五濁惡世是染。今天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是雜染,雜染得非常可怕,我們不能不提高警覺。這首偈我們讀了,要怎樣來學習?如何來落實?我們留在下一個鐘點再跟大家討論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界成就品」,第九段「劫轉變差別」,偈頌第九首:

  【若有佛興世。一切悉珍好。隨其心清淨。莊嚴皆具足。】

  這一首頌是頌前面長行第九句,第九句是講佛出現在世間。像經上所講的,世尊滅度之後,下面一尊佛是彌勒佛。彌勒現在是菩薩,他將來會在我們這個世間應化,示現成佛。但這個時間很長,經上跟我們講,以我們這個世間年月來計算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彌勒菩薩降世。到那個時候佛法又會興旺起來,這個剎土也是殊勝莊嚴。這首偈也是說這樁事情。『若有佛興世,一切悉珍好』,這兩句是講的果報,第三句是講的因,『隨其心清淨,莊嚴皆具足』。由此可知,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出現,帶給一切眾生的是什麼?是真實的教誨,神聖的教誨。眾生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覺悟過來了,真正是改惡為善,轉迷為悟,心轉了相就轉,心轉了體質就轉,心轉了境界就轉,國土莊嚴從這個地方來的。

  我們讀這兩首偈頌,前面是講佛滅,這個世間種種莊嚴消失了,我們在這裡如何學習?那是佛在無數經論裡面勸我們發菩提心,修學佛法,續佛慧命,利樂有情,莊嚴國土,只要我們發心。有些同修對自己沒有信心,以為自己沒有智慧、沒有能力、也沒有福德來擔負起如來家業,這個想法沒有錯,確確實實這個事情不是凡夫能夠承當的。但是,現在這個世間眾生造作極重的惡業,佛菩薩不住這個世間了。我們明瞭,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,是大家需要他。菩薩怎麼走了,不住這個世間?是這個地區眾生自己以為有智慧有能力,不需要菩薩了,菩薩就走了。

  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,不但是到我們這個世間,九法界都沒有例外,眾生有感,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,他來示現的。菩薩住世時間的長短,完全看眾生的心念。眾生需要菩薩,這個需要不是口頭上說,也不是心裡打妄想,而是要真正拿出行動出來。菩薩不需要我們豐盛的供養,他的智慧福德都接近圓滿,他哪裡需要我們的供養?他要求眾生的是什麼?只有一樁事情:依教奉行,落實在信解行證,菩薩就來了。如果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,佛菩薩來教導我們,我們對他半信半疑,他的教誨我們不能落實在生活上,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佛菩薩就走了。

  到佛菩薩走了之後,我們才覺得無依無靠。所以,這個時候稍稍有善根福德的人,要有高度的警覺,我們要發心代替一切苦難眾生求佛菩薩乘願再來。如何代替眾生來求?那就是具足做一個好學生的條件,才能夠感得佛菩薩乘願再來。這個條件就是信受奉行,佛在經典上常常教導我們的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只要做到這一句,佛菩薩就來了,這一句就是信解行證的落實。

  我們對於經典的教誨,字字句句深信不疑,認真的去求解。實在不能夠了解,怎麼辦?古大德教導我們拜佛,把經本合起來,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以真誠恭敬心禮佛,求佛加持。這個方法,我在初學的時候常用。初學講經當然有困難,不但經文意思艱深,註解有的時候也看不懂,意思講不圓,這個時候就不再求解,把經本合起來,拜佛。拜上兩、三百拜之後,忽然意思現前,像泉水一樣往外湧,寫筆記寫都來不及,非常有效。這裡面還有個祕訣,不能不知道。祕訣是不能有一點私心,要是有貪圖名聞利養的心,就沒有感應。一點私心都沒有,純粹是弘揚正法,利益眾生,感應就不可思議。所以同學們,特別是年輕的出家在家有心要學經教的同學們要特別留意,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都沒有,有就是障礙。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,為眾生覺悟,你肯定得到佛菩薩加持。所以,不怕自己沒有智慧,不怕自己沒有能力。

  我早年在台中求學,李老師傳給我的法,四個字:「至誠感通」。他跟我說,我們是凡夫,沒有智慧,沒有能力,如何擔負起如來家業?如來家業就是教化眾生,不是別的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一生他所作所為,那就是他的家業,我們這個要認識清楚。佛並沒有把財產留給我們,沒有建個大道場留給我們,佛一生所作所為是什麼?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用今天的話來說,是教學。天天跟有緣的眾生們上課,討論問題,解答問題。佛入滅之後,弟子們把佛一生所教的,從記憶裡面寫下來,流傳後世,就是現在的經本。經本不是佛當年自己寫的,是學生記錄的。

  我們現在的人業障重,業障重是疑心重,佛滅度之後寫的,那靠得住靠不住?是不是寫的人假造的?我們疑心起來了。諸位要曉得,疑心是業障。如果沒有疑心,真誠心來學習,縱然是錯了,他也開悟。奇怪了!這是什麼道理?中國人懂,中國古諺語常講: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」錯誤地方他也開悟,至誠感通,沒有別的。這裡面,在佛家常講的,佛菩薩加持,佛菩薩感應。又何況當年集結經藏那些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,不是凡人。甚至於把梵文經典帶到中國來,在中國譯經的這些高僧大德長者居士,這裡面有很多都是修行證果,有很多再來人。我們要是動了疑心,那是自己的業障現前。你們問我,我對於佛經字字句句毫無疑惑,因為我知道疑惑得不到清淨心,心不清淨不能開悟,永遠不解如來真實義。如來真實義要靠我們的真誠清淨平等覺心才能夠感通,這個東西不是讀、不是聽能夠得來的。真誠心去感,佛就有應,這才能通達,才沒有障礙。

  所以,我們今天在此地學習,看到今天雜染的世界這麼嚴重,不能不發心,發心自度。自度原來就是度他,為什麼?我修到純淨純善,我居住的世界是清淨的,是善好的。雜染眾生居住的世界災難頻繁,真正修行人居住在此地,雖然不能夠消除眾生的業障災變,至少可以幫助他減輕。這個道理,我想一些同學們能夠理解。在中國諺語裡面有所謂一人有福,這個人有福報,有大福報,連帶一屋,我們這一屋的人都沾光,就這麼個道理。我們真修,心地純淨純善,這個地區的人也都沾光,我們佛門裡面常講「佛光普照」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,他們的業習、災難可以減輕,可以推遲,本來這個災難就在眼前,可以延後,延後若干時日,有時候延後若干年,完全靠你自己修行的功德。你修學的功德愈大,影響愈殊勝。在延緩的這個時間內,如果我們認真不間斷的來教導大家,很多人都覺悟,很多人都回頭,好!可能這個災難就化解了。這可能的,理上講得通。理上講得通,事上我們就可以相信。

  所以,諸佛菩薩常常勸導勉勵大心凡夫(心量大的凡夫),要進一步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。菩薩道是覺道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這是菩薩道。世間人貪圖名聞利養,我們放下、捨棄,出家人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的樣子給我們看,我們要向他老人家學習,要學得像。我相信今天這個世間,不能說沒有好心的出家人,為什麼學不像?因為他有疑心,他覺得沒有保障,「要沒有保障,明天沒有人供養我,我怎麼辦?」所以,必須要為自己的生活去著想,要為自己的衣食住行,這是很現實的問題,他自己要操心。這個樣子,學釋迦牟尼佛就學不像,釋迦牟尼佛徹底放下了。

  我們今天真的希求一位真正的護法來護持我們,讓我們四事供養有保障,不缺乏。這個四事,佛經上講的飲食、衣服、臥具,生病的時候醫藥,這就是人生在世基本的生活條件,這個條件要不缺乏,萬緣放下,一定要放到一身之外一無所有,我們才能夠學釋迦牟尼佛,這要有有力量的護法。這個護法,一定是一個大福德的人,讓人家看到之後,對他能生起信心:「他確實有這個力量來護持,我們不必懷疑,可以安心來辦道。」沒有這樣一個力量在護持,我們的身心不安。

  我今天從弘法退下來當護法,真正有志願的,我全心全力幫助你,成就你。但是你們也必須要像經上講的,你得是個法器,你具備承擔如來家業、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的條件。不具足這個條件,那沒有法子。這個條件,簡單的說,一般宗教裡面所說的犧牲奉獻、捨己為人,你要有這樣的志向、有這樣的決心奉獻自己的身心,這一生專門做修學佛法、弘揚佛法,就做這一樁事。

  嚴持戒律,我們今天所要求的,「沙彌律儀」要完全落實,「淨業三福」是終身學習的指導綱領,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,這樣我們在一切經論裡面選一、兩種專修專弘,這是法器。除這一念之外,決定不摻雜雜念。修學期間,務必要斷絕外緣,與信徒都不能往來,避免雜心閒話。不需要跟世間人往來,往來你就會受感染,你心就不能清淨。不能往來,把身心整個定下來,靜下來,才能辦道。

  佛教我們成就,確確實實有一套規矩,這一套規矩我們不能夠遵守,學習要想有成就,那是不可能的,諺語所謂「不依規矩,不成方圓」。佛法的修學是有成規的,這個規矩,釋迦牟尼佛講得很好,不是他制定的,規矩從哪裡來的?他說佛佛相傳,無量劫前諸佛一代一代傳下來,都是這個規矩成就的。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,這是修學,不論是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、大乘小乘,總綱領總原則,永遠不變,「戒定慧」三學,「聞思修」三慧。三慧是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,沒有三學,哪來的三慧?三慧就是戒定慧的慧。

  我們前幾個月訪問日本比叡山,裡面的執事告訴我,日本佛教各個宗派的創始人都在這個山上修行。我問他們修學的期限,執事們告訴我,都在十六年以上。這個深山裡面,我們知道,在過去那個時代,人口沒有現在這麼多,那座山一定非常偏僻,人跡罕至。十六年不下山,十六年不跟這個世間大眾接觸,他心定了,他的生活有規律,那規律是持戒,戒定生智慧。智慧開了,下山去創立他的宗派,弘法利生。日本的佛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,中國古時候修行的模式,我們在日本聽到了。反過來看看我們現代人,心浮氣躁,說老實話,一個小時都定不下來,那還談什麼!

  我們今天在澳洲辦淨宗學院,訂的修學期限是九年。我想了很久,至少想了兩三個月,我還猶豫不決。九年行不行?想想,九年實在不能再少,再少肯定沒有成就。所以從日本回來之後,我這個九年的學習就訂下來了。人家比叡山十六年,我幾乎打了個對折。九年不能下山,你才能有成就。你要是常常下山,常常接觸大眾,怎麼能成就?由此可知,現在修學,要想找一個修行環境多麼艱難。到什麼地方找一個理想的修學環境?找不到了。找不到的原因在哪裡?沒有護法的。為什麼沒有護法?沒有懂得佛法的人。出家在家都不懂佛法,不懂他怎麼能護持?為什麼不懂?沒有認真讀經,沒有認真學習。

  經要聽,要講,天天講。我對佛法有這麼一點粗淺的認識,是在講台上講了四十四年,才有這麼一點認知。跟我同時學佛的同學很多,但是我們在一起,在認知上就有差距,這是什麼原因?他們沒有連續講這麼多年。偶爾去講講,算是不錯了,不行,不能入境界。換句話說,煩惱習氣這個妄念轉不過來。天天在講,不斷的在講,慢慢就覺悟了。講經,勸別人也是勸自己。別人來聽,是斷斷續續的,我自己講自己聽,四十四年沒有間斷過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我們學經教,要不講經教(講經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溫故知新,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),功夫下得不深,你就不能夠契入。功夫要深,那要綿密不能間斷。

  初學講經講得不好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你一上台就講得很好,你是佛菩薩再來,你不是凡夫。我喜歡講經,在台灣許多同學們都知道,還有很多出家人、老法師也曉得我很愛講經,什麼原因?不會講,不會講就得天天練。我不是好講經,不是的,我是在訓練自己,我用這個方法來學習,勉勵自己。不敢說精進,至少能保持著不退轉,這是真正做到了,當然會有進步。四十四年的講席,才有今天這麼一點成績,給我帶來了信心,也給一些年輕同學們帶來信心。

  講經教學,這裡頭有許多殊勝。我這一次在日本,介紹給日本那一邊的同參道友,因為我聽說他們那邊道場也沒有過去的盛況了。換句話說,信仰宗教的人,這不僅是佛教,其他宗教也不例外,人數慢慢減少。有一些道場因為信徒很少,信徒不來了而關閉。我們在外國看到有一些教堂,沒有人上教堂,這個教堂就變賣了。所以,大家都非常重視道場信眾的興旺、香火興旺,對這個很重視。

  我聽他們這樣說法,我就想起來往年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。他到台灣,一個人,跟隨孔德成先生來到台灣,他是孔先生的祕書。他懂佛法,正規修學的。他的老師是南昌梅光羲老居士(黃念祖居士的舅父),經教是梅老師教他的,他有師承,淨土宗(淨土教)是印光大師傳給他。他自己是在家菩薩戒弟子。到台灣之後,公餘的時間在朋友家裡面講經說法,一個星期一次。大家工作都很忙,每天講經,人家哪有那麼多時間來聽?他一個星期講一天,但是一個星期同時他講兩、三部經,星期一講《彌陀經》,星期三講《普賢行願品》,星期六講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他這樣講法。你喜歡聽哪一部經,你到那個時間就去,在某個人的家裡。聽眾不多,五、六個人,七、八個人,就這樣起來。講了一、兩年,聽眾差不多就有三、四百人,場地不夠用,大家湊點錢買一棟房子,民房,把裡面房間打通,做一個講堂,這就是「台中蓮社」的緣起。

  我親近李老師,他在台中已經講了十年,蓮社基礎很厚,又建第二個道場「慈光圖書館」。李老師當時告訴我,蓮社的蓮友,名冊上有登記,有姓名住址、有聯絡的,二十萬人。他的信徒從哪裡來的?聽經來的,都不是迷信,都懂得佛法,二十萬人。我在台中住十年,跟他老人家學習。我離開台中的時候,這就是李老師在台中教學二十年了,那個時候的學生,蓮友跟慈光圖書館的這些聽眾,差不多將近有五十萬人。別的道場怕信徒少,他這個地方信徒年年月月在增加。大家到這裡來幹什麼?到這兒來能夠聽到佛法,能夠聞到佛法,不是去燒香趕廟會,愈聽愈有道理,愈聽愈有心得,改變了他的思想,改變了他的行為,真正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,聽眾愈來愈多。

  所以,我勸導日本各個寺院,寺院一定要講經。講經,你的法緣一定非常殊勝,一定非常興旺,就這麼個道理。我這一生沒道場,到處講經結法緣,法緣也非常殊勝,所以今天我不再想建道場。我要想建道場很容易,支持的人很多很多,為什麼不建道場?釋迦牟尼佛沒建道場。今天我們在澳洲有一個學院,目的是在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。我來當護法,我護持學生四事供養,讓他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安心在那裡學習,學成之後,到全世界弘法利生。今天我們應當這樣發心,應當向這個方向目標去努力、去做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