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六一卷)  2004/4/16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61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,第七重,光照十方百萬世界:

  清涼大師給我們說,這以下有四段,「此下四段,答法性問。佛以功德為法性故」,這底下就分為四段,第一段「總顯內外包攝德」,第二「方便幹能德」,第三「大悲救攝德」,第四「因果圓遍德」。從這四段我們就能夠體會到,佛何以以功德為法性。法性,實在講,它是能現一切萬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不離法性,法性是體。唯心所現,這個心就是法性。佛教化眾生,菩薩問什麼是法性?世尊答完全偏重在功德上,這個意思是什麼?是要菩薩學,從學習當中你就能夠契入法性。所以第一段總顯內外包攝德。這一句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拓開心量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現在世界上一般人講的包容。這個包容的範圍大,包容內外虛空法界。我們看經文,這四科就是向後四大段的經文,這是第一段,第一段有長行也有偈頌,偈頌有十首,請看經文:

  【爾時光明過百千世界,遍照東方百萬世界,南西北方四維上下,亦復如是。】

  這個經文我們從前面一直讀下來,讀得都很熟,這是一重一重擴大,顯示出重重無盡;你看,從一個世界、十個世界、百世界、千世界,現在到百萬世界。這是第一段。我們再看第二段:

  【彼一一世界中,皆有百億閻浮提,乃至百億色究竟天。】

  從『閻浮提』到『色究竟天』,這就是講六道。無量無邊的世界,這個地方只講『東方百萬』,南方也是百萬,西方也是百萬,四維上下各方面都是百萬世界,每一個世界裡面都有六道。這就是百萬六道,這說一方,一方百萬,十方就是千萬。這樣看起來六道就太多,到處都是。諸位要記住,我們在前面讀過,這些現象,無量無邊的現象,都是從分別心裡面生出來的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法性裡頭一法不立。

  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提到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這句話含義非常之深,不但是告訴我們這一切法的來源,這是屬於知識,另外再有一個很深很深的意思,含攝著解脫的祕訣。只要你心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心想,你放下這個,這一切虛妄相都沒有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放下就沒有,你不放下就有。有,不是真有,幻有,有這個相統統是相續相。既然是相續相,那你就要曉得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真的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它有沒有妨礙?你要是明瞭,一點妨礙都沒有。這大經裡面所講的,理無礙,理是法性;事無礙,事是法相;理事無礙,法性不礙法相,法相不礙法性;事事無礙,事是講法相,法相當中決定沒有妨礙。為什麼沒有妨礙?它都無所有,無所有跟無所有怎麼會產生障礙!真的要有的話,它才會發生衝突,發生障礙。

  因此,所有一切衝突、障礙也從妄想生,是你把事情看錯了,你想錯了。真的像做惡夢一樣,夢醒了,我們曉得一無所有。你再仔細思惟觀察,正在作夢的時候,那有沒有得?還是一無所有。可是在作夢的時候,我們確實不知道,以為真有可得,真的要跟人家去相爭。如果知道一無所有,不可得,你還爭什麼?你的心一定非常清淨,非常平和,非常自在,自在就有安樂,那是自性正常的享受。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,總在一個覺迷。

  這是講到這麼多的六道。一個六道裡面就有一個色究竟天,色究竟天是六道裡面的天頂。如果我們說他是天王,行,整個六道這麼大的範圍是他統轄地區。這六道多大?六道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這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,你稱他作王也行,三千大千世界的天王,所以福報到頂頭了。再上去,再上去沒有了,再上去是四空天,四空天連身體都沒有,所以就不談。我們只談有色相的,有色相的最高到色究竟天。閻浮提是人間,我們現在住在閻浮提。再看下面經文:

  【其中所有,悉皆明現。】

  這個『其中』就是三千大千世界,這裡面所有的,他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。

  【彼一一閻浮提中,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。】

  我們特別注意,這在『閻浮提』,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、這個地球上,降生示現。這個經義非常親切。佛在什麼地方出世?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,在閻浮提。閻浮提是指的人間,所以佛不以佛的身分在天上說法,也不以佛的身分在三惡道說法,示現成佛多半都在人間。人間這個環境,適合於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其實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十法界他統統都現身,哪個地方不現身!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,唯獨在閻浮提是常常現佛身。

  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一句話。得人身,有一個最殊勝無比的緣分,能在這一生當中超越,這是非常希有難逢,天上很少。你要問這什麼原因?佛在經上也給我們透露這個訊息,天上樂多苦少,所以天人迷戀在享受,雖然有菩薩在那邊說法,並不很重視;也就是說,生起出離心很難,他是安於現狀,不想出離。三惡道太苦,受盡了辛苦,他沒有想到出離,佛菩薩在那邊度化眾生也很困難,不相信。我們曉得三惡道的情執比天人還要嚴重,堅固的執著,所以很不容易脫離。入三惡道容易,從三惡道出來不是容易事情。因此,人間苦樂適中,人間有苦,苦多樂少,容易覺悟。佛菩薩沒有偏心,對於容易覺悟的人示現八相成道,他看到這個情形,他就有領悟、有悟處。所以我們在經論上看到,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,示現以佛的身分八相成道,教化眾生,多半都在人間。這是「一一閻浮提」,每一個六道裡面的人道,都看到如來在那裡示現,示現佛身。

  【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。】

  佛是老師,有老師一定有學生,學生多!十個佛剎,哪有那麼多人?一個佛剎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」。如就是完全跟事實一樣,不會有一絲毫過分,那麼這『十佛剎』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怎麼會有這麼多人來?有很多很多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,我們今天講九法界眾生還是一佛剎,那其他的九佛剎從哪來的?他方世界,這肯定的。他方世界與佛有緣的人都來了,法緣多盛。我們讀到這種經文,你就想到不跟人結緣怎麼行!結法緣,法緣才殊勝,不肯結法緣,成佛也沒有人願意跟你學。這個事實我們要懂,我不講道理,事實。所以要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。

  結法緣,就是不附帶任何條件。這麼多年來,許多同學你們看到,包括許多老和尚,年歲比我大,輩分比我高,遇到我常常說:淨空法師,你的法緣怎麼那麼好?其中有不少都是講經說法的法師,著作等身的法師。我們說老實話,我們比不上他,他勝過我太多,可是法緣真的不如我。他來問我,我老老實實告訴他:我這一生都是為別人想,沒有為自己想。你們諸位想想看,我晚年到澳洲來,也是最近三年才有一個這麼小道場,落腳之處。一生自己沒有道場,住別人的地方。所有這四眾同修的供養,我學印光老法師,統統印經,現在做光碟、錄相帶結緣,跟全世界的眾生結緣。

  近代有什麼版權的問題,過去我們沒有聽說過,我們看到古時候的書,線裝書,木刻版本後面都是「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」或者說「歡迎流通,功德無量」,沒聽說有版權,最近才有這版權的事情。所以我在台灣,我們同修當中有一位做律師,蕭律師,蕭律師給我做個聲明,這個聲明對全世界的,說明我的版權授權給全世界每一個人,這個好!任何人都可以拿去翻印,任何人都可以隨便流通。有些同修告訴我,在某個地方發現,他說:師父,你那個書有人印了拿去賣錢。我聽了之後很歡喜,他說:為什麼?我說:他需要錢用,我沒有錢幫助他,他能夠印來賣,有人買,有人拿錢向他買,他就能賺一點錢,等於我對他財布施,他幫助我法布施,何樂而不為之?好事一樁!我希望他能多賣一些,多賺一點錢。他多得一點錢,能夠改善他物質生活;向他買的人,買回去他讀、他看,他學到了佛法,那我們對他就法布施,面面都顧到,好事情。

  念念為一切苦難眾生著想。他需要財的,我給他財;需要法的,給他法;需要無畏的,給他無畏,這個工作觀世音菩薩做的。所以佛門當中稱觀世音菩薩是「施無畏者」,這個施無畏裡頭包括財跟法。所以我沒有一絲毫計較的念頭,什麼人去做,怎麼個方式去做,統統好。我們學佛學了五十三年,《般若經》常常念,經上一再跟我們講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我要在一切法裡還起心動念,那我學的是什麼佛法?

  有人說:許多人毀謗你、侮辱你,法師,你都沒有在意,這很難得。我告訴他:那些人都是我的恩人,我講經,每天都給他迴向。他說:那你為什麼不怨恨他?他替我消業障。沒有這些人,我的業障怎麼消得了?業障消不了,將來到三途去消,那就苦了,時間就長了。這些人常常給我消業障,他所說的,真的,我有過失,我會反省,所以「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」。確實我沒有,好像你說的冤枉了,不冤枉,怎麼不冤枉?我這一生沒有造這個業,過去生中難免會造。所以要曉得什麼?我現在沒有造,他來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消宿業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造的這個業,他替我消了,統統是恩人。我們常常生報恩心,在這個世間,我們只求破迷開悟,只求往生淨土,世間名聞利養、功名富貴邊都不沾。世間沒有我的事情,世間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跟我絕對沒有衝突,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慈悲。

  這是大乘教給我們真實的利益,我們明白,不再愚痴,愚痴是跟別人作對,愚痴!永遠不會跟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蚊蟲叮在手上咬一口,我看到了,我還要給牠念三皈依。牠咬我一口,我布施給牠,希望牠吃飽,這個布施是財布施。我給牠念三皈依,「皈依佛,不墮地獄;皈依法,不墮餓鬼;皈依僧,不墮旁生」,我給牠念三皈依,念阿彌陀佛,勸牠求生淨土,早一天脫離畜生身,這學佛。從前沒有學佛,看到一巴掌打死牠。現在不會,現在我知道我要供養牠,跟牠有緣,我布施供養。所以這佛法愈學愈歡喜,法喜充滿。內心裡面隱藏著不平怨恨,煙消雲散,真正化解了、消除了,內外平和。所以,看到如來法緣殊勝,這裡面的菩薩,從初發心到等覺統統都有。再往下看:

  【悉以佛神力故,十方各有一大菩薩。】

  『一大菩薩』,菩薩當中的上首,我們佛門叫上首,現在人講的是領導、班長,這是帶頭的。

  【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。】

  『俱』是共同。

  【來詣佛所。】

  來到佛的所在,『佛所』是佛講經的所在,十方菩薩來參學。這裡面經文是兩段,我們要看清楚,前面講『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』,是本地的、本土的;『以佛神力故,十方各有一大菩薩』,又帶了這麼多,這是他方來的,他方世界來的。有本地的,有十方世界來的,可見得法緣是無比的殊勝。

  【其大菩薩,謂文殊師利等。所從來國,謂金色世界等。本所事佛,謂不動智如來等。】

  文殊菩薩太多太多,你要問文殊菩薩是哪一尊文殊菩薩?這是我們一般人不了解,對於佛法誤會很深,不但一般社會很多學佛的,乃至於出家人都不知道。菩薩這些名號都是通號,我們舉個例子,你從比喻當中就能明瞭。文殊菩薩好比我們學校裡教文學的老師,那這個世界上教文學老師有多少?太多了,說不盡。地藏菩薩教孝親尊師的老師,那我們一般講起來,孝親尊師是屬於倫理道德,倫理道德科的老師,這好像現在沒有了。我在很小很小的時候,六、七歲的時候,那個時候學校裡還有《修身》課本,這就是教修身課本的;以後改了,以後我上學的時候改成《公民》課本,有公民這門課,地藏菩薩教的,這教公民老師太多,不曉得是哪一個。所以菩薩是通號。

  在中國通常講的這四大菩薩,觀音菩薩主慈悲,普賢菩薩主實踐,就是落實,怎樣把你所學習的東西,都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普賢菩薩,學以致用。彌勒也是中國人最歡喜的,彌勒菩薩教慈悲、教平等。古人題彌勒菩薩八個字題得好,「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」。一天到晚笑咪咪,歡歡喜喜。平等從什麼地方示現?從布袋上示現。無論人家供養他什麼,他也不看,統統放在布袋裡,平等。所以每一尊菩薩無量無邊,不是一個人。每一尊如來也是無量無邊,每一尊佛。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表法的義趣,你才真正學到東西。聽到觀音,慈悲心就現前,救苦救難的念頭現前,誰是觀音?你就是觀音。觀音就是這個心,觀音就是這個行,眼到手到。文殊菩薩表智慧,智慧就是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是自性的妙慧。地藏是性德,孝親尊師是性德。

  你仔細去觀察,哪一個小孩不孝父母?這要觀察什麼?三歲以下的,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染污,天性!你仔細觀察幼稚園的學生,他尊不尊敬老師?非常尊敬,老師說的,他依教奉行。到小學差一點,中學就更差,到大學,學生未必能瞧得起老師。為什麼?年歲愈大,受這社會的染污愈深,把自性迷失了。兒童所謂他還有天真,天是天然的,真實,他還沒有被迷,所以性德有的時候透露,愛他的父母,尊敬他的老師,這都是性德流露。所以這要從三歲以下,從幼稚園裡面去觀察,你能看到。為什麼不能保持?沒有人教,非常非常可惜。所以從前父母跟師長都是想盡方法來保護,盡可能的少受外面的染污,少受環境的影響,這樣子讓他德行能成長,到最後他能轉境界,而不被環境所轉,他成功了,至少也是世間的聖賢君子。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教育的責任誰負?父母跟老師密切合作,把個人教出來。現在這個社會,整個世界倫理道德教育沒有了,聖賢、宗教教育沒有了,所以整個世間亂了。這是人生在這個世間要受苦,有原因不是沒有原因。長行我們就說到此地。下面是說偈儀,我們念一念:

  【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,各於佛所,同時發聲,說此頌言。】

  下面是偈頌,有十首偈頌。這十首偈頌都是「總顯內外包攝德」。偈頌,這十首分兩段,前面五首「歎佛法難思」,後面五首「示入方便」,這個好懂,可是意思很深。我們現在看經文:

  【如來最自在,超世無所依,具一切功德,度脫於諸有。】

  我們看到科題,歎是讚歎,佛法不可思議。這五首是一段,一段裡面又分三個小段,「今初分三」,這個初就是第一,就是前面五首偈。前面五首偈,這三段很清楚,「初三」就是第一首到第三首,一二三首「直就佛明」。「次一」,第四首,「對機以辨」。最後就是第五首,「約法以明」,約法就是就法來說明。現在這第一首,第一首裡頭每句清涼大師都有註解,這很難得。這三首十二句,最後一句是總結,每一句說一樁事情,總共十一樁,清涼大師註得非常好。

  『如來最自在』。這一句是說所緣,「初一句所緣,及一切種智清淨,於所緣所知中,無礙智自在轉故」。經文用的字用得好,他不說諸佛最自在,他說如來。因為講諸佛是從相上講,講如來是從性上講。「如來最自在」,這個意思就是說,見性的人最自在,見性的人就稱如來。由此可知,大乘圓教初住菩薩見性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就契入最自在。為什麼最自在?他一切種智清淨。

  佛陀耶,這個名詞裡頭有三個意思,從智來講,智有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聲聞、緣覺,他們有一切智。一切智知空,就是知一切諸法的體性,體性畢竟空,這容易懂,常言說「萬法皆空」,這個大家容易懂,阿羅漢懂,辟支佛懂,所以他對於一切萬法他不染著。但是要問,一切虛幻不實的這些萬法,這現象到底怎麼來的?這個事情阿羅漢、辟支佛就不懂。所以阿羅漢有一切智,沒有道種智。菩薩有一切智也有道種智。種就是種種,指一切萬法,萬事萬法種種,道是道理。這種種萬法什麼道理生的?這種智慧菩薩知道。這是什麼?現象。一切智,用我們現在哲學名詞來講,知本體,道種智是知現象。但是它還是屬於哲學,它不是佛法,為什麼?它兩個搞不起來。明心見性的菩薩,他就不是哲學,為什麼?他曉得本體現象是一不是二。哲學裡頭能所對立,體能生,相所生,能生所生是對立的;佛法裡頭,能生所生是一不是二,所以佛法不是哲學。

  民國初年,歐陽竟無大師講得很好、很清楚,他說「佛法不是哲學,不是宗教,而為今時所必需」。民國初年這社會已經亂了,要想化解衝突,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,必定要佛法。所以他說「而為今時所必需」。他的話講得實在是好,可是反應的人並不多。我看到他的講演稿深受感動。但是他說佛法不是宗教,不是哲學,佛法到底是什麼他沒說,只說是現代所必需的。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,真正體會到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這是我們肯定的。尤其在這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部經就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最好的教科書。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看為佛學概論,他也把它看作是哲學概論,佛經哲學概論,超過東西方所有一切哲學,這是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。現在時間到,我們這首偈沒有講完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百萬世界,偈頌第一首,第一句:

  【如來最自在。】

  佛法難思,『自在』是第一德,哪一個人不嚮往?為什麼你活得這麼辛苦?你不自在。這個經文上說得很清楚,你不是如來,你要是如來,你就最自在。這句話,換句話說,你沒有見性,你見性就最自在。所以你要把這個名相的意思,要能夠很正確、很清楚的理解,如來是證得一切種智。所以清涼註解裡面講,「一切種智清淨」,這註解裡頭講得很清楚。這個智慧現前,就不受外境影響。我們今天講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你不會被他所轉。這個轉,用現在的話說,你不會被他影響。你不被他影響,你就能夠影響他;你被他影響,你不自在,你能影響他,你就自在。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講的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,這個物就是有情眾生,有情眾生就包括九法界。九法界有情眾生,你不受他影響,你能影響他,那當然自在。有情眾生你能轉,那無情更不必說,花草樹木,山河大地,你統統都能轉。

  無情能轉,這是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給我們做了證明,真能轉,一點也不假。我們聽了他的報告,要知道學習,我們也可以做實驗。他在琵琶湖裡面做的實驗,幾十個人,好像是四、五十個人,同一個念頭,真誠心起一個念頭,祈禱祝福「湖水清潔了」,他口裡念的,念念有詞,就這麼一句話。用最虔誠的心來禱告「湖水清潔了,湖水清潔了」,說了幾分鐘,不超過十分鐘,這麼多人共同一個願力「湖水清潔了」,三天之後這個湖水果然清潔了。我們能如法炮製,如果我們附近居住的地方,有小湖,有小溪河流,水不清潔,我們也找幾十個人到那裡去念咒,念「湖水清潔了」,看看三、四天它是不是也清潔了,能做實驗。

  對於植物,你能夠咒願,用歡喜心、愛心,它長得特別美;你用厭惡的心,討厭的心,不喜歡的心,它就會長得很醜陋,垂頭喪氣,沒有精神,我們統統可以做實驗。一個鍋裡頭煮出來的飯,你盛兩個小碗,或者用小酒杯盛裝起來,你把它放在兩處。一處,你對這飯說:你很好吃,我很喜歡你;另外一處,我很討厭你,我不喜歡你。這個實驗時間要長,大概一個星期,接受愛、歡喜、祝福的,它沒有變色;那個接受壞的、討厭的、不喜歡的,它慢慢就發酵,就變黑。它能接受人的訊息,好的訊息,它保存的時間長久;不好的訊息,它保存的時間就比較短,它變質就變質得比較快,這是什麼?我們的意念能轉物。你能轉物你才自在,你不能轉物,受外頭境界環境所轉,你哪裡得自在!能轉物,這是高度智慧。我們雖然沒有那麼高度智慧,我們知道裡面的道理,用我們的感情也能夠讓外面物質受我們的影響,才真正知道佛法裡面所講的不是假的是真的。

  清涼在此地講「一切種智清淨,於所緣所知中」,那就是對一切人事物,「無礙智自在轉故」。你有信心,了解事實真相,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。一切法真的是從心想生,你為什麼不去轉它?第二句:

  【超世無所依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註解,「所依清淨,煩惱習氣永無餘故」。超越世間,智慧超越世間得最自在。所依清淨,前面如來最自在,這是能依,環境是所依。環境裡面,我們用現在人的說法,有人事環境、有物質環境。這兩種環境裡面,最不容易相處的是人事環境,古大德常說:做事難,做人更難。為什麼?人有感情,人有煩惱習氣,所以不好相處;樹木花草,這自然環境好處多了。特別是我們生在現代的社會,人與人之間非常難處。

  有很多人問我,為什麼大家在一起這樣的難相處?在佛法裡面,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,再往深一層去觀察,人與人之間過去世中有宿怨,不管往昔人跟人往來是善緣、是惡緣,統統都叫做怨,都用一個字做代表。為什麼?冤冤相報。歡喜,歡喜是怨恨的根源,很多人不懂。所以諺語裡頭有一句話,那話裡頭有很深的道理,「歡喜冤家」,開頭很歡喜,最後變冤家。在現前社會還很容易看見,你看年輕的男女歡喜結婚了,沒有幾年就變成冤家,在法庭裡面鬧離婚。這太明顯、太多了,這個例子。使我們想起古人諺語裡頭,這大有學問。世出世間聖人都告訴我們,怨恨生於情愛,情愛愈深愈可怕,怕它產生變化、變質,一變質就是深仇大恨。你想想看在結婚的時候,那真是歡喜,意合情投!居然到產生變化的時候,我們在新聞裡頭常常聽說,太太殺丈夫,丈夫殺太太,手段非常殘酷,這是現代的社會現象。所以學佛,我們這才明瞭,了解事實真相,把煩惱習氣伏住了;這個程序一定是這樣子,先把它伏住,明白事實真相,可以控制了。控制到一個時期之後,把它斷掉。煩惱習氣永無餘故,真的化解了。所以化解衝突必須要這一句,如果沒有這一句,那就是老子所說的「和大怨,必有餘怨」,不能解決問題。餘怨,不是在往後幾年報復,就會延到後世,來生後世。佛在經上常講的「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」,這就是什麼?餘怨。生生世世這個怨結化解不了,而且非常嚴重,一世比一世嚴重。到什麼時候他才懂得化解?遇到佛法認真修行,只有在佛法修學當中能化解,他覺悟了。

  化解,先從自己內心去化解。你說叫對方兩方面來化解,不可能,必有餘怨。那有人說,我這一面化解了,對方沒有化解,這沒有法子,他還要報復我。沒錯,歡歡喜喜接受報復。他殺我,歡喜讓他殺,為什麼?這是結,這樣就解開了。決定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,沒有一絲毫瞋恚的念頭,怨就化掉了。還有怨恨,還有不平,你這個怨還有餘怨在,這不能解決問題。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,菩薩被人冤枉殺害,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凌遲處死,冤枉!他沒有過失,歌利王把他處死,凌遲處死,用刀一片一片把這個肉割下來,一直割到死,不是叫你好死。菩薩沒有一絲毫瞋恚心,忍辱波羅蜜圓滿了;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,持戒波羅蜜圓滿了。所以你看看,一念覺悟,受這個難的時候,六波羅蜜圓滿,他成佛了。他很感激歌利王,為什麼?歌利王不這樣子害他,他修行證果不曉得到哪一劫,遇到這個緣,大幅度把他提升,他很快就成佛。所以,害他的人不是壞人。這就是你會轉,你能把境界轉,惡人就變成好人,變成你恩人。他對你幫助真大,你在人道這裡死了,佛道那裡成了,菩薩給我們示現的。

  我們在史傳裡面看到安世高,這大家都知道,中國譯經史上,早期最有名的安世高大師。他那個安不是姓,是他的國家名稱,漢朝叫安息,唐朝叫波斯,現在叫伊朗,同一個地方;那個地方在漢朝叫安息,就是現在的伊朗。他父親是國王,他是太子,父親死了之後,他繼承王位,他做了半年,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,他出家了。你看他這個功名富貴統統都得到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捨棄,修道。以後到中國來傳法,死在中國,對中國佛法非常有貢獻。早期翻譯的時候,他是首領,經譯得好,我們讀起來非常喜歡,像中國人東西一樣,意譯,不在羅什之下。

  他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,這是在這一次之前。他以出家身分到中國來是第三次,前面兩次是還命債,欠命的還命。從安息來的這麼一個人,還命債的。這個人過去生中,他誤殺,現在怎麼樣?還要被他誤殺,一報還一報。他自己知道,他修行有功夫,告訴這個同行的人:我會被他誤殺,你轉告官府不要治他的罪。這是什麼?前世的宿債,到這裡就了了。他交代得清清楚楚,殺他這個人,希望官府不要治罪,他沒有罪。這是什麼?明白的人,覺悟的人。

  所以我們遇到一點傷害,這毀謗、侮辱、陷害還沒有要到命,算什麼!要通達,要明瞭,心目當中所有一切人都是未來佛、都是善人,儒家講的本性本善。你從本性上看,人人都是善人,人人都是聖人;從佛法裡看,人人都是未來佛。他們沒有錯,他殺我也沒有錯,錯在哪裡?錯在我自己。我自己過去跟他有過節,現在他殺我是應該的,我被他殺也是應該的,歡歡喜喜,這帳了了、結了。縱然有一些傷害,我們清楚重罪輕報。我的宿業要消不了,將來在三途地獄消,那就太苦;現在他替我消,我不要再到三途地獄消了,你說這個人是不是大恩人?感恩都來不及,你怎麼可以怨恨他。

  這個事情,你要不是真正通達道理的人,你不曉得,你哪裡會懂得?你不知道前因後果,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你不錯怪人了嗎?你要是不服,好了,來生還要報。來生怎麼樣?他這一生殺你,來生你再殺他,再下一生他又殺你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彼此雙方痛苦,這個痛苦永遠沒有辦法化解。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馬上就了了。諺語常說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」,這是世間人見解,你佛法真通達了,要不要防人?不要防,防人也很累。受到別人陷害,正常!消宿業,不墮三途。尤其念佛人,在這時候念佛真的往生,一點都不假!他來殺我,是送我往生,讓我快一點往生,不在這世間再受罪了,好人,真正是恩人。這些大道理,三世因果的事實真相,只有學佛的人通達明瞭,只有學佛的人他才真正能夠辦到。一般凡夫你跟他講:你胡說八道,哪有這種事情?他說我胡說八道。他還譏笑你懦弱,受人家欺負不知道回報,這是不了解三世因果。所以佛教我們『超世無所依』,這是餘怨斷盡了。第三句:

  【具一切功德。】

  清涼大師說,「一切種心清淨」,這個種就是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的心清淨,「一切善根皆積集」,具足『一切功德』。你沒有這個智慧,你沒有這個認知,一切功德天天都在你面前,非常可惜,從你面前過去了,你一點也沒有得到。就像小溪的流水,從你家門口流過,你不知道,你不知道這是好東西,你沒有能取出一瓢飲,那是佛經裡面講的八功德水。從事上來說,我們從早到晚,在生活、在工作、在處事待人接物,六根接觸六塵,只要你會,無處不是功德,無時不是功德。你要不會,不會就造業,都在起心動念之間。起心動念與功德相應,全是功德;與功德不相應,那就是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無不是業、無不是罪。

  念念能夠化解宿怨就是大功德。人家看我不順眼,瞪我一眼,歡歡喜喜,阿彌陀佛,給他一問訊,功德。人家看到我們,討厭我們,我們不管有沒有做錯,他總是來找麻煩、來挑剔,來呵斥你,來罵你,你恭恭敬敬接受,阿彌陀佛,我改過,功德,化怨!別人爭,我讓,別人侮辱,我能忍,忍讓是功德。起心動念能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,不為自己,能捨己為人,功德。功德在哪裡?一切時、一切處,到處都是功德,到處都是福田,就看你認不認識,你會不會種。種福田。你不認識,你不會種,那就無可奈何,沒法子。所以這樁事情,你想想看你不學佛怎麼行?

  不學佛就是不明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,不知道轉怨為親,轉敵為友,你要轉,轉就是轉境界。化敵為友,化怨為親,化是從自己的內心,轉是把境界轉過來,這就是積功累德,你怎麼會生煩惱?永遠不會生煩惱。生煩惱,凡夫迷而不覺,覺悟的人怎麼會生煩惱?他所生的是歡喜心,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否則的話,我們的佛不就白學了!學佛的人天天還造罪業,那是我們佛門祖師大德所說的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。我們不知道積功累德,不知道改過遷善,天天還造罪業,這還得了!這個過失比一般人要重,一般人沒有學,難怪,學佛的人天天在讀經,天天在聽經,天天接觸佛法,依然還造惡業,這就重了。這是什麼?不能原諒。沒接觸的人,他犯過可以原諒;學佛的人,天天聽教的人,不可以原諒,所以罪加一等。

  這一句裡面,就是你一定要覺悟念佛是功德,但是念這一句名號有沒有功德?會念的有功德,不會念的沒有功德。不會念的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。怎麼叫會念?會念是與佛功德相應。就是我念阿彌陀佛,我就會想阿彌陀佛的功德。常常想阿彌陀佛的功德,把阿彌陀佛功德變成我自己的功德。想久了,想久了我的心裡改變了,我的行為改變了,我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我的功德。阿彌陀佛是怎樣對人,阿彌陀佛是怎樣生活,我變成跟他一樣!阿彌陀佛具一切功德,當然我也具一切功德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

  所以我勸人修淨土是以《無量壽經》為基礎,依這部經學,要把這部經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變成自己的見解,把這部經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,依照這個標準來改過。經上教我們做的,我們要認真做到;經上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可以違犯,這叫念經,這叫學佛。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你說念給佛菩薩聽的,大錯特錯。經是念給自己聽的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警覺,不要迷,不要邪,不要犯過失,那就具一切功德,這叫真正學佛。末後一句:

  【度脫於諸有。】

  這一句是大慈大悲。『諸有』就是講六道,六道裡面三界就叫三有,欲界眾生,欲界有;色界眾生,色界有;無色界,無色界有。有什麼?有業因,有緣,因緣聚會,果報就現前。我們今天很可憐,在欲界出不了欲界,為什麼?你有欲界的因,有欲界的緣,你就脫離不了欲界。欲界的因是什麼?貪瞋痴。貪瞋痴是總的,但是欲界的這個業因,貪瞋痴的對象是五欲六塵。五欲是財色名食睡,得到起貪心,得不到起瞋恚,用種種方法去奪取這是愚痴。貪瞋痴的對象都在五欲六塵上,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。對這個分別執著很嚴重、很深,你就出不了欲界。出不了欲界,這個生活圈子不大,六道輪迴,你輪不到色界,輪不到無色界,你只在欲界這個小圈子裡頭輪迴。六道是包括色界跟無色界,在六道小圈子裡頭輪迴,你說你可憐不可憐?此地講的這個圈子大,整個六道,包括色界天,包括無色界天。

  菩薩發心度脫一切眾生,這是大慈大悲,應以什麼身度脫他就用什麼身,隨類化身,隨心應量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所以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,講經說法幫助眾生,很容易受眾生歡迎,這一點我們要學習。菩薩,菩薩於法沒有障礙,為什麼沒有障礙?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通了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通了。真實智慧應化在九法界,那叫善巧方便。善巧方便裡面是圓滿的智慧,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圓滿的智慧。所以他對於一切有情眾生,不但現前他微密觀照看得很清楚,這一切眾生的過去生,再過去世,生生世世,乃至於無量劫前因果習氣,菩薩統統明瞭。凡夫不認識菩薩,菩薩了解凡夫,所以在機緣成熟的時候很容易度他。菩薩做種種示現,能令這個眾生對菩薩生恭敬心、生歡喜心,願意接受他的教誨,這叫師資道合,很容易成就他,很容易幫助他。這個道理、方法我們應當學習。

 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,我們常常親近一位善知識,初學的時候總是受很多很多限制,這是自古以來教學的儀式。你初學,初學你沒有智慧,你完全是迷而不悟,那麼學守規矩。所以有許許多多的約束你都要遵守,這是禁戒。這些約束禁戒目的何在?目的叫你收心,孟子所講的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。你在沒有學佛,你的心散亂到處跑。現在這個也不行,那個也不行,收回來,收心!收心就是修定。我們初親近老師,我在台中就是這樣的,親近李老師,李老師就明白告訴我,你要跟我學,做我的學生,我有三個條件你能不能做到?第一個只可以跟我學,其他的任何法師、居士大德講經說法,不能去聽,只可以聽我一個人的。這個條件你能不能接受?第二個條件,從今天起你看文字,不管看佛經還是看世間的書籍,沒有得到我的同意,一律不准看。看佛經都要向他報告這可不可以看,他搖頭,不准看。第三個還有條件,你從前學過幾年了,他知道我親近過方東美先生、章嘉大師,他對於這兩個人很尊敬。但是怎麼樣?你從前跟他們學的,我統統不承認,完全作廢,從今天開始學起。三個條件。

  我們剛剛聽,這個老師好像很跋扈,目中無人,只有他沒有別人。最後我想想我還是接受了,三個條件都接受。接受之後,他跟我說:我這三個條件不是無限期的,有期限的,五年,五年決定要遵守。我們也不懂得什麼意思,到最後明白了,收心。你看看什麼都不能聽,耳朵收了,什麼都不許可看,眼睛收了。這不就是《楞嚴經》上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嗎?把眼根收了,耳根收了,那其他的當然也就清淨了。「都攝六根」,你心才清淨,清淨心就是禪定,所以五年的時間收心。古時候祖師大德代代相傳都用這個方法,而且一般都是五年。

  我對老師尊敬,不懷疑,教我怎麼做,我就怎麼做。我做上三個月,我就明白,我就歡喜,為什麼?這三個月下來之後,比三個月之前心清淨,比三個月之前好像更有智慧,正是佛法所講的「煩惱輕,智慧長」。學上半年就很明顯、很顯著,老師這個教學我收到效果。所以到了五年,我去跟老師講,我說:老師,五年到了。我說:不行,我還要遵守五年。老師笑笑,好。所以我遵守老師這三條,十年,扎根!我覺得五年我這個根不夠深,我守他這三個條件十年,這個根才紮深。這個根就是清淨心,清淨心生智慧。所以這經教,老師教我的這些東西,我能活用,我能用在生活上,用在工作上,用在處事待人接物。跟人家講解經典的時候,我講解的就比別人活潑,人家歡喜接受,同一堂來聽經,老少咸宜。這是什麼?這個根很重要,你遇到這個善知識,要不能從這上學來,那叫冤枉!這就是中國大陸人所講的「活學活用」,不能學死了。李老師常講,學儒學死了,叫書呆子;學佛學死了,叫佛呆子。好,今天時間到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