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0五卷)  2005/7/1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05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七「正行甚深」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:

  【爾時文殊師利菩薩。問法首菩薩言。佛子。如佛所說。若有眾生受持正法。悉能除斷一切煩惱。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。隨貪瞋痴。隨慢。隨覆。隨忿。隨恨。隨嫉。隨慳。隨誑。隨諂。勢力所轉。無有離心。能受持法。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。】

  這段是文殊菩薩實際上是代我們問的,我們看清涼大師的《疏》。《疏》的開頭把段落給我們交代清楚,第一句到『問法首菩薩言』,這是問人,能問的是文殊菩薩,所問是「法首菩薩」。下面就是他所問的話,提出的問題,問題裡面有三段,第一段是清涼大師註解裡面,「出聖教」。這就是佛在許多經論裡面都說,所以他說『如佛所說』,不指哪部經。『若有眾生受持正法,悉能除斷一切煩惱』,就像我們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所讀的,《十善業道經》最精彩的一段就是這個問題。

  佛叫著龍王,龍王是十善業道會上的當機者,龍王代表誰?代表我們現前所有的大眾。為什麼用龍來做代表?這諸位要知道。龍蛇是善變的,你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上大眾,是不是善變?前念跟後念不一樣,早晨跟晚上不一樣,思想不一樣,見解不一樣,言論不一樣,行為不一樣,隨著外面境界起變化,自己不能做主宰。這就像龍蛇一樣,善變,所以用牠來做代表。「佛告龍王」,就是告訴我們,說「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」,這還得了嗎?不得了!就是此地講的「悉能除斷一切煩惱」,他說斷一切惡道苦,是因果統統都斷了。

  一切惡道的苦,明顯的就是指三途六道,廣義的來講,十法界都苦。十法界裡面有菩薩法界、有佛法界,諸位要知道,這個佛法界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沒有超越十法界,天台大師稱他為相似即佛,不是真佛。什麼時候算真佛?明心見性才算真佛。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還沒有見性,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無明沒斷。他再用功,再往上提升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他就超越十法界,這才是真佛,《華嚴經》上稱為法身菩薩。

  法身菩薩是從初住到等覺,有四十一個位次,我們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是真佛,天台大師稱他們叫「分證即佛」。分證是什麼?沒有圓滿,是真佛。等覺再上去,那就是圓滿的佛,所以分證佛地位最高的是等覺菩薩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諸佛」,我們看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》的註解,他註得很清楚,這個諸佛就是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所以稱「諸」。這個諸不是我們一般講很多很多,它是指四十一個位次,再加上等覺,就是四十二個位次,這是諸佛。這個說法非常之好,真的是能斷一切煩惱。可是前面這句我們要重視,受持正法真的是悉能斷除一切煩惱。

  下面文殊菩薩提出疑問,說『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』,我們現前就是屬於這一類人,我們受持,沒斷。如果我們用天台大師六即法來說,我相信大家就恍然大悟。我們的受持,也有圓滿的受持,也有分證的受持,也有相似的受持,也有觀行的受持,也有名字的受持。「受持正法」有六等,你是屬於哪一種?說老實的話,大多數的同修是名字受持,有名無實,所以你煩惱不斷,有名無實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這段大師註得很詳細,這是講修行,我們一般講要真幹!

  他這個三段裡面,第一段,「出聖教,受謂心領義理」,這是「受」字的講法,「領」是領會,真正體會到佛所講的義理,教義跟教理。「持謂憶而不忘」,這把受持兩個字的意思說出來了。我們今天對於經教裡所講的教義、教理,懂不懂?不懂!如果能懂得教理,理只有一個,通一切法,通一切行門,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。這是什麼人?法身菩薩,這是受持裡面最殊勝的,我們一般講上上根人。在中國歷史上有出現,代表的人物是禪宗惠能大師,二十四歲就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六祖之前沒聽說過,六祖以後也沒聽說過,就出這麼一個人。這是什麼?通教理的。

  六祖雖然不認識字,你看看通教理、通教義,可見得與認不認識字沒關係。他有真本事,世出世間法,你提出來向他請教,他都能給你講得頭頭是道,這個叫人不能不佩服。無盡藏比丘尼,我們佛門講受持《大涅槃經》,用現在話講學習,學習《大涅槃經》。學習的時間很久,《大涅槃經》幾乎都能夠背誦,那個經很長,有三十六卷。義理不懂,向六祖請教,六祖那時候二十四歲,還沒出家。六祖說「妳念給我聽」,無盡藏比丘尼念《大涅槃經》,惠能就給她講解,她受持確實有功夫,這一講解她就開悟。所以,惠能大師一生度了四十三個人,無盡藏比丘尼是第一個得度的。真的通了,這是上上根人,我們沒法子學的。

  我三個老師,我在初學的時候都警告我,因為我對於禪很有興趣,尤其是對於《壇經》。我第一部自己看的經就是《壇經箋註》,丁福保的註解,我看得津津有味,很喜歡。方東美先生警告我:不行,你沒有這個能力,你要從這個門入那就可惜了。為什麼?將來會走上豁達空,不得其利,反受其害。他說有惠能那種根性,可以,沒有惠能的根性,不行。章嘉大師也警告我,不可以從這裡入門。李老師就更直截了當,十分肯定,不可以從這裡下手。這都是真正善知識。

  那是什麼人?說實在話,我們學佛久了明白了,那是再來人示現的!真的是接引上上根人,這是能大師自己說的。他一生當中,真的是了不起,接引上上根,就是根熟的眾生,四十三個人,那都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《壇經》裡面舉了幾個例子,諸位讀了就知道。那是唐朝時候的環境,在中國佛教史裡面,那個時候叫黃金時代。佛教在中國的歷史上登峰造極,十個宗派都是在隋唐時代建立的。國家護法,帝王、大臣、長者、居士學佛的風氣非常之盛,盛極一時,以後再就沒有那麼樣殊勝過了。

  今天的環境不一樣,這個自己一定要知道,這是我們學佛的大環境。今天佛教衰了,不但佛教衰了,佛教將近於滅亡,岌岌可危。不但在中國,在整個世界,人家尊重你是一樁事情,表面的,實質上?實質上都把你畫作迷信。不但佛教,其他宗教亦復如是,這個事情很麻煩。年輕的這一代不相信了,所以在全世界來講,宗教是一年比一年沒落。諸位不要看著好像天主教、基督教在中國這些年來有發展,很興旺,甚至於在日本、韓國你都能看到很興旺。你到歐美去看看,它在沒落,信奉的人愈來愈少,很多教堂沒有人去,不能維持,所以教堂都賣掉了。我在美國的時候,看到很多教堂插著牌子在出賣。

  東方的這些法師們,有中國的、有香港的、有台灣的、有東南亞的這些法師,包括日本、韓國,到美國去多半都是買教堂。教堂便宜!同時又是宗教場所,弘法利生,做宗教的佛事,政府許可的,不必要另外再申請,很方便。所以都是買教堂,把它改裝成佛寺,很少是自己建立的,多半都是買教堂,最省事。所以,整個環境來看在沒落。你再看看所有宗教裡頭,舉行宗教儀式的時候,參加的人員老人多,年輕人很少。現在科技發達,生活富裕,人人都追求現實生活享受,把宗教都看成迷信,弘揚佛法尤其困難。在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的活動,不邀請宗教人士參加。我出席了幾次國際和平會議,不是以宗教身分參加的,是以學者專家的身分,是以教授的身分去參加,你就想到不容易。往後在社會上講經弘法,說實在話還是要有高等的學位,還是要有教授的身分,人家對你會稍微尊重一點。

  所以,現在許多年輕的出家人到大學裡面去念書,去拿個學位,在現前社會這是正常的。但是我們要知道,困難很多!大學裡面拿一個學位不難,難在宗教的承傳,實學,真實的學問,這個東西難。真實的學問到哪裡去學?持戒、修定、開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個不單在我們這個世間祖祖相傳,沒有例外的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十方三世一切菩薩修行證果都是這條路,沒有第二條路。所以,真實的德能需要世間這些假名,它可以幫助你,也不能疏忽;事在兩難,兩難你都要能夠取得。當然,首先是德行,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頭說得很多了,尤其在這一章。這一章是「正行甚深」,正行怎麼樣?持戒、修定、斷煩惱,這些東西我們有沒有?

  學習,這個我們講得太多了。首先你要親近善知識,善知識可遇不可求,要緣分。這個緣分不是這一生的,過去生中結的緣分,這一生遇到了,一拍即合;過去生中沒有緣,這一生中來結緣,那就非常困難。但是,真正想學不是沒有路,有路,學孟子,做古人的私淑弟子。你看孟子以孔子為老師,那時孔子已經過世,已經不在了,孔子的著作在。他依照孔子的著作來學習,學得真像孔子,變成孔子的傳人了。孔子沒有親自傳給他,但是他確實承傳了孔子的道統,所以孔子被尊為至聖,孟子被尊稱為亞聖。孔子生在春秋,孟子生在戰國,大概相去有一百多年的樣子,他學成功了。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例子,學古人,決定沒有過錯。

  在我們佛門裡面,也有位私淑弟子學得很成功,淨土宗的蕅益大師。蕅益大師年輕的時候學蓮池大師,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,他們兩個人都出現在杭州。蓮池大師的著作在,專門依蓮池大師的著作,一門深入,鍥而不捨。實際上,蕅益最早是學天台,以後從天台轉到淨土,專門學蓮池,他學得很像,學得很成功。蓮池大師是淨宗的祖師,他也成為淨宗祖師,蓮池是八祖,他是九祖。古人留給我們這些榜樣,使我們後人真正想學就有方法,古大德裡面你仰慕哪一位,專門跟他學。大概古大德留下來的東西都相當豐富,蓮池、蕅益留下的東西都相當豐富,我們生在現代這個時代不能全學,我們的智慧、我們的能力、我們的時間、我們的精力都不許可。只能在他們典籍裡面,留下來的這些東西裡面,選個一種、二種,誠誠懇懇的受持讀誦,依教修行,一定能成就。在淨土宗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一樣就夠了,你就成功了,一生受持。

  大陸上有位居士,早年的時候來找我,我就把這個方法說給他聽,他就選擇了《無量壽經》。行,你就一心一意受持《無量壽經》,為人演說,演,你要做給人看;說,你要講給人聽。很難得,他講了一百多遍,一百多遍就熟透了。他要是真正能受持,把這些煩惱習氣統統放下,一心求生淨土,他一定成功。如果這些煩惱習氣放不下,他所修學的都變成來生的福報,也沒有白學,來生有福有慧。可是享福是樁很危險的事情,人一享福很容易迷惑,迷了之後他就造業,福享盡了業報現前就落三途了。這是佛經上有名的,叫三世怨,這個路走不得,決定要斷煩惱。斷煩惱可不是樁容易事,這個我們講得太多了。

  這一章經文可以媲美《十善業道》,菩薩在此地給我們舉了十種煩惱,十惡!我們要能把這個十惡斷除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為什麼做不到?我們的修行沒有根,根是什麼?根是家庭教育,我們從小就失教,沒有接受到好的家庭教育。不知道孝養父母,不知道奉事師長,用現代人的一句話來說,不知道做人。所以,我們才逼著不得已,我們要從頭學起,不從頭學起沒有指望。從頭學什麼?學《弟子規》,弟子規是家教。我們小時候沒有機會學到,現在知道了,補習,要補這門課,要非常認真努力來補這一課。《弟子規》的文不長,三百六十句,每一句三個字,總共一千零八十個字。要真正把它落實,這個東西不是背的,不是講的,是要你字字句句都做到,這叫受持。你有這個根基,這麼個基礎,你再往上提升,就可以學佛了。

  學佛從哪裡學?從十善業道。為什麼要從十善業道?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講的「淨業三福」講得很清楚。三條十一句,佛在最後總結,這個三條是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這句話說得重。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三世諸佛成佛真正的因,你沒有成佛的因,你就成不了佛。佛太高了,成不了,成菩薩也不錯;再跟你說,成菩薩也成不了,成阿羅漢也成不了;最後告訴你,人天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上,沒有十善業道,你來生連人身都得不到。這個問題嚴重,得不到人身,人死了之後三途去了,你才曉得十善業道的重要。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。

  人天法、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無上菩提,統統以十善為基礎。所以十善業道非常重要,就是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必需百分之百的落實。我們有了這麼好的基礎,像蓋房子一樣,這麼好的地基,你可以蓋一百層的大樓,可以蓋兩百層的大樓,沒有問題,你的地基太好了。如果不在這上面把基礎奠定,你蓋個平房都蓋不起來,沒有地基,一個風吹雨打,你的房子就倒掉,蓋一層還是要打地基。所以,今天我們講到受持正法,能斷煩惱,一定要在這兩門功課上下功夫,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》。

  年輕人沒學,不能怪他,我們大人沒學,沒有能做出好榜樣給他看。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學,我們在講席裡頭說了多少次,至少已經斷了三代。我這個年齡在十歲以前還沾一點邊,小我五歲的,邊都沒有沾到。照這個算法,至少是七十五年,七十五年,三代。現在要想恢復,你就曉得有多麼困難,但是你要不從這上面下手,佛法好聽,做不到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這是菩薩提出的問題,「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」,這是總說,下面給我們說了十個例子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這是第二段,「何故下,申其所疑」。申是申訴,其就是文殊菩薩,實際上他是代表我們,我們的疑惑。「佛言能斷,今有不斷,即教行相違」,佛說的是教,我們接受這個教斷不了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佛菩薩的教法有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四科,我們接受了,信不信?大有問題!為什麼不信?解得不夠透徹,信心建不起來,如果有相當深度的理解,你的信心會建立;能信、能解,自然你會依教奉行。

  你想想看,信是第一個條件,所以《華嚴》跟大論裡佛都說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信這個字好難!中國古時候,無論在家、出家,學佛的,信心真有。為什麼他們容易建立?他們有家教,有根,他們有老師教。家教那是嬰孩出世大概到五、六歲,這個階段是屬於家教,真正教育的根是在這個時候奠定的。六、七歲上學了,老師教,大概到十二、三歲,他就有很強的能力了,對於做人的道理他懂,所謂是知書達禮。再向上提升,進入到太學,太學一般都是政府辦的,而且拿的是國家的待遇。進入太學,身分就是秀才,國家有俸祿給你,你可以不必工作,雖然不很富有,普通的生活能過得去,專心讀書。學而優則仕,書念得很好,再去考,縣考是秀才;再是省考,省考是舉人;最後的學位是最高的學位,進士。像我們現在學校裡,進士相當於博士,舉人相當於碩士,秀才相當於學士,你都有學位了。拿到舉人,拿到進士,就可以從政,這是從前讀書人唯一的出路,我們現在講做官了。

  所以他有基礎,學佛非常容易,以《弟子規》的基礎來接《十善業道》輕而易舉,一點困難都沒有;以《十善業道》的基礎,就能夠修學佛法一切法門。一切宗派都是以這個為基礎,哪個法門跟你有緣,哪部經論你喜歡,你就可以好好的去修學,都能夠行成證入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都能夠修行證果。可是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,古時候就有,再告訴諸位說,這個有是不少!諸位想想看,以惠能大師為例子,他老人家在世,我們在文字記載裡面看到的,跟他學習的不止一萬人,為什麼成就的才只四十三個人?我們一般估計,真正成就約萬分之一。六祖住世幾十年當中,所接的十方學者,跟他學的人,決定不止四萬三千人,不止,這是肯定的,這是大德!為什麼成就只有四十三個?

  這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,受持正法裡頭,用天台大師的話,有六等,你是哪一等?究竟受持,百分之百的受持,這個人成功,沒有話說。能夠受持九成、八成,這個人也成功,受持九成,就像天台大師講,分證位;受持八成,相似位;受持六成,觀行位;六成以下,不及格。那是什麼?名字位,有名無實,你的果報是個善人,人天,你的欲沒有斷,欲沒有斷你出不了欲界。欲界六層天,一般來講,大多數人生天最高的到忉利天;忉利天以上可不容易,煩惱習氣沒斷,伏不住。欲界天,夜魔以上要伏煩惱,煩惱沒斷但是煩惱很輕。這往上去,夜魔、兜率、化樂、他化自在天,真正伏住了,那得定了,得初禪才生初禪天、生二禪天,可不是那麼容易事情。

  這樣想起來,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比什麼都重要,這兩種東西可以能夠保住人身,不墮三途,從這個地方慢慢向上提升,這才有指望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第二小段:

  【隨貪瞋痴。隨慢。隨覆。隨忿。隨恨。隨嫉。隨慳。隨誑。隨諂。勢力所轉。無有離心。能受持法。何故復於心行之內。起諸煩惱。】

  『隨貪瞋痴,隨慢』,這四個是根本煩惱,貪瞋痴慢是根本煩惱,『隨覆』以下叫隨煩惱。根本煩惱有六個,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惡見,疑跟惡見省略掉了。為什麼?你已經接觸到佛法,一定生歡喜心,你對佛法不會懷疑,你能夠接受,你能夠肯定,所以疑就不提了。接觸到聖法,當然惡見,見解你會隨順經教,邪知邪見這樣就能糾正過來,所以這兩條可以省略。雖然是省略,我們也應當知道這裡面有程度淺深不相同。如果往深處來講,深的疑沒斷,淺的不疑了,可以接受佛法,可以接受大乘。大乘、佛法究竟是什麼?還是沒搞清楚,所以煩惱習氣不斷。

 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接著看。「先標相違,隨貪已下,出所不斷」,這給我們說出哪些煩惱你沒有斷。「勢力已下」,它有兩句,『勢力所轉,無有離心』,這兩句是「結成不斷」。「謂有持法,非唯不滅舊惑」,就是舊的習氣煩惱,「亦乃隨解新增十一種惑,勢力所轉」,這個到下面我們會看到。為什麼你舊惑不能斷,還增長新的煩惱?其實這些事情可能就在我們自己本身,我們就犯了這個毛病。如果自己沒有犯,這很幸運,看看我們周邊的同學,無論在家、出家,你就會看得很清楚。

  「前四根本,後七隨惑,皆言隨者」,本經裡面統統講是隨,你看隨貪、隨瞋、隨痴、隨慢,這四個是根本,但是它統統用隨。「雜集第七說」,《雜集論》第七卷裡面講,「諸煩惱皆隨煩惱」,這個經上有這種說法。「有隨煩惱而非煩惱,由此即顯根本煩惱,亦得名隨,隨他生故,通釋貪等,如九地中」,本經到九地裡頭還有詳細的說明。「今約依法新起者說」,現在此地所講的是依法新起,就是不但舊煩惱沒斷,你現在新的煩惱又來了。來了什麼?你看隨貪,清涼大師這個註子裡頭說得好,「即貪求名利」。無論在家出家,學佛了,你貪不貪圖名利?名利兩個字沒放下,你就不能斷除一切煩惱,又加上名利的煩惱,你看舊的不能斷,新的又來了。

  在佛門裡面,出家人希望擁有道場,希望擁有權勢。我在這個道場要做住持,要做當家;希望有聲望,希望有地位,希望有很多信徒,希望有很多供養。接觸佛法之後,這麼一大堆的麻煩來了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?你的心怎麼會真誠?為什麼從前的人能成功,現在人不能成功?說老實話,從前人成功也不多,但是外面的誘惑力量微弱。既然出家了,一定有道場,而且道場都叫十方道場,只要你正式出家,剃度了,受了戒,道場都可以掛單,都可以去參學。如果這個地方有緣,跟你自己修學的根性相應,很喜歡,喜歡道場,喜歡同參道友,喜歡這個師父,你就在道場常住。

  現在這種緣就難得了,道場雖然多,哪個道場可以容納你?哪個道場能接受你?很困難!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例子。想學經教,不過學經教的時候,李老師就給我說了,所以我心裡面有準備。他告訴我,你的經教學不好,人家恥笑你、諷刺你還沒有關係,你在哪個廟裡還能住;如果經教學好了,講得不錯,還有點小名氣,恐怕你就走投無路了。當年這些話全部都兌現,真的走投無路。我在那個時候遇到那麼大的一個困難,天天在想,這個路還要不要走?要走就放棄講經,去做經懺佛事,這個到哪裡掛單還都行,寺廟裡歡迎這種人;講經的法師不受歡迎,講經沒有收入,經懺佛事有收入,這是一個考慮。另外一個考慮,不願意搞經懺佛事,那就還俗。這兩條路,天天在想這怎麼走法?

  這個時候遇到韓館長,我講經,她是我的常隨聽眾,我到哪裡去講她都跟到哪裡來聽,很虔誠。她知道我的困難了,她就告訴我,她說我們家裡房子很大,有房間,法師你可不可以住?你要能住,我們到外面租場地來講經,借場地來講經。她來負責替我辦。我想想,沒有別的辦法,但是我自己不能確定,我帶她一同到台中見李老師,把這個情形向李老師報告,李老師同意。那我就住在她家裡,這一住就十七年,我住她家裡十七年,那時候我已經講經二十年了。我講經講了二十年,我們才有景美的圖書館,自己才有個小道場。

  小道場面積多大?在台灣是五十坪,一坪是四個平方米,五十坪就是二百個平方米,中國大陸講平方米,在香港講二千呎,沒有我們這一層大,沒有。我們自己才有個固定的地方,在這以前都沒有固定。租人家的房子,大概通常都是三個月、四個月,到期了人家要了,就得還人家,另外再找房子。借韓館長朋友的辦公室,有些辦公室很大,晚上他下班了就借給我們用,我們來講經。都幹過!這個樣子我講經的生涯才就一直過下去,沒有中斷,這是我對她感恩之處。如果那個時候她要不幫助我,非常可能還俗去了,那就沒有今天這種成就了,所以說非常不容易。

  一個人自修,沒有良師益友來輔助,你就非常困難。所以我離開台中在台北講經,我每個月(這是照例)要到台中去住一個星期,親近老師,親近善友,前後十年沒有間斷,根基才打下去。多麼不容易的一樁事情,多麼幸運的一樁事情,哪有那麼簡單!我學成之後,才有個圖書館,我不蓋寺廟,我自始至終認定佛教是教育。這是我一出家就向中國佛教會建議正名,「佛陀教育」,免得社會大家對我們誤會,說我們是迷信。我的建議他們也很認真討論過,最後還是不了了之,還是沒有真正把這個名字改過來。但是它不改,我自己肯定,一生從事於教學。

  當年我參加台中的大專佛學講座,李老師先後辦了十幾屆,我參加了十一屆,就是從第一屆到第十一屆,是一次都沒有缺課。以後就專門在台北講經,從第十二屆以後我就沒有參加了。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離開台灣,到香港來講經,第一次到香港,講了四個月,講《楞嚴經》。前面兩個月在界限街暢懷法師的「中華佛教圖書館」,後兩個月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「光明講堂」。從這之後,就從事於國際上的弘法活動,在早年在美國、加拿大的時間比較多。南洋的緣也是從香港結的,我在這邊講經,印尼跟新加坡的有幾個同修來聽,聽了很歡喜,邀我到新加坡,所以跟南洋的緣就結上了。那時候每年我會到新加坡去一次,大概是講一個月,也講了不少年。所以相當不容易,心酸苦難,要經過許多的折磨。

  我一個人自身難保,所以不敢收徒弟。收徒弟怎麼辦?吃住、生活都有問題,我哪裡有時間去照顧?一生沒有收徒弟。你們今天看到悟字輩的那一幫,那都是韓館長的徒弟,不是我的徒弟,諸位要知道。他們聽我講經,在圖書館跟韓館長出家的,用我的名,實際上是跟她出家的,這個圖書館的同學,圖書館的這些老同修們、在家居士都知道。我自己從發心出家那一天我就學印光法師,印光法師一生不做住持、不做當家,一生住寺廟都做清眾,一生不收出家徒弟,一生不傳戒,我是跟他學習。跟他學習,這是李老師介紹的,一個人在修學過程當中,要有個榜樣,要有個樣子,他就介紹我印光大師,向他學習。所以不單教理要懂得,還要找個好樣子,我們才能成就,有個方向,有個目標,有個榜樣。離名聞利養,這個東西害人,沒有利益。

  我到晚年,大概是五年前,我講經四十三年,今年是四十七年,五年!五年前我才接受大學贈送我的博士學位。當時大學想贈送給我,把這個意思傳達給我的時候,我還不接受。以後到學校,校長非常客氣,跟我談了很久,勸我要接受。我說我是出家人,搞這個幹什麼?這個沒有意思。如果我想要,三十年前這個榮譽博士學位我就拿到了。那個時候韓館長的表哥在日本,他是個出家人,日本和尚。跟日本學校、跟政府關係都非常之好,佛教大學裡面贈送個博士學位,輕而易舉。那個時候就跟我說,我拒絕了,我記得印順法師接受了;他那時候就提過,我拒絕,不幹這個事情。

  所以校長告訴我,他說我對於化解衝突、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一些想法跟做法,確實值得國際許多和平人士可以做參考。但是這些會議不邀請出家人,他們邀請的都是學者、專家,所以他希望我接受,接受之後代表學校、代表國家去參加這些活動。這倒是個很好的理由,因為在現前這個社會,化解衝突跟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比什麼都重要,我這才答應。所以,他送給我的不單是博士學位,同時學校裡面給我的是榮譽教授,同時給我的。

  接著沒多久,昆士蘭大學也送我榮譽教授,南昆大又送給我博士學位,都是為了參加國際這些和平活動。不是為這個,我們要這個幹什麼?所以我跟一些常常親近的同學們講,很感慨的說,我們的本行是講經教學,這是我們的本分,我們今天參加國際的這些活動,非分,不是我們的本分。為什麼要參加?那就是我們所能見到這些方面,這些從事於和平工作的人沒想到,有跟他們相聚提供他們參考的必要,為了這個。這不是我們的本意,自己要清楚、要明瞭。但是怎麼樣?有必要,在今天這個環境上確實有必要。我們不為名聞利養,我們是為了化解衝突,促進和平。

  衝突只有從內心裡面化解,我跟他們談到的,從哪裡化解?從我們自己本身,把我們自己內心裡面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對立的念頭化解掉,化解從這兒做起。儒家所說的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才是真正解決問題之道,這是許許多多人沒有想到的。效果從自己的家庭,家庭衝突能夠化解,家庭美滿;夫妻衝突能化解,夫婦和合;父子衝突化解,兄弟衝突化解,朋友衝突化解,這社會所有一切衝突都能化解。所以,衝突有根、有源,我們要從根源上去解決。決定不能夠用對抗,不能用怨恨,不能用報復,那個就麻煩了。那不是化解衝突,那是加深衝突,到最後的結果就是佛門跟中國古聖先賢常講的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

  你要相信佛法,佛法講三世因果,有些仇恨結到的時候,幾千年都化解不了,生生世世報來報去,慘不忍睹,雙方都痛苦。他就是執著!所以這個事情要化解。中國人用的名詞好,不是把它消弭,消弭不了的,化解。西方人用的這些名詞跟中國人不一樣,譬如我們一般身上的疾病,外國人講消毒,要把毒消滅;我們中國人講的話就不一樣,叫解毒,把這個毒化解掉。解是化解,溫和;消滅,就對立了。

  名利不能要!我們今天接受這個,是工作上的便利,對現在社會我們盡一點棉薄之力。這也是做了非分工作,不是我們本分的工作。這是第一個。

  第二個隨瞋,「瞋所不解」,瞋是瞋恚,這個不是普通的瞋恚。普通的瞋恚是你受了人家傷害,或是毀謗,或是侮辱,或是陷害,你心不平,你有瞋恚,你有報復,這是以前你有的煩惱。現在你學佛法,又增加了,增加什麼?你所研究的這些經典不了解,不了解就發脾氣:「為什麼我這麼笨?為什麼我不能夠理解?」新增的煩惱!這個煩惱嚴重。貪、瞋、痴,佛稱之為三毒,果報在餓鬼、畜生、地獄;貪心墮餓鬼,瞋恚墮地獄,愚痴墮畜生。對世間一切法不能有貪瞋痴,對佛法也不能有貪瞋痴。還有很多人,總而言之,都沒有辦法出名利的範圍,名利要細講,那也是很難講得盡的。

  你喜歡廣學多聞,也是貪心,你能不能斷煩惱?不能,你的煩惱在長。我希望我自己通宗通教,萬德萬能,像佛菩薩一樣,做不到,你的方法錯了;你的心不錯,方法錯了。開頭要從《弟子規》、要從《十善業》,在這裡扎根,然後在經教裡選一樣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薰修到什麼程度?薰修到開悟,開悟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可是你要記住,法門無量誓願學前面一句是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煩惱沒斷乾淨,你學法門是增長煩惱。一門深入,你容易得清淨心,反正就一門,天天學的就這一樣東西,鍥而不捨,這個裡頭可以嘗到法味。學的東西多了,學雜了,學亂了,煩惱就會生起;舊的煩惱不能斷,新的煩惱又現前,怎麼會有成就?

  第三個隨痴,「迷其自行」,你看全都是講的受持正法,受持正法還生這麼多的煩惱。自己所學的、自己所修的迷而不覺,自己的思想、見解邪而不正,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依舊是染而不淨。每天從早起到晚上睡覺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被污染了,你能在這個裡面得清淨心嗎?得清淨行嗎?太難太難了!覺正淨就是戒定慧,你有貪瞋痴,戒定慧破了,覺正淨也破了,這個麻煩就大了。

  下面隨慢,「恃法自高」,瞧不起人,這樁事情我曾經聽到有些法師跟我講。我在各地方講經說法,當地的這些長老我都會去拜訪,就有些人跟我說,他也有些徒弟送到佛學院念書。他說在沒有去念書之前還很聽話,還很規矩,在佛學院念了幾年之後貢高我慢。回來連師父也瞧不起,自己師兄弟也瞧不起,道場他也不能住了。所以有些老和尚收了徒弟,決定不送他到佛學院。他收的徒弟在道場還可以服務,還可以幫忙,一送到佛學院就完了。恃法自高,傲慢心生起來了。

  還有些道場、寺院比較富有,老和尚對徒弟真的還想栽培他,送他到大學裡念碩士學位、念博士學位。傲慢心隨著他的學校程度不斷在提升,愈是有高學歷愈是目中無人。這什麼原因?說實在的話,修學沒有扎根,根就是《弟子規》跟十善業,沒扎根,所以才有這些現象出來。這個我們要深深反省,我們自己有沒有?如果有,要痛改前非。所以,我是希望年輕的法師們,我們淨宗學院強調的、要求的,兩年學戒。這個戒不是別的,沒有出家的,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經》,出家的再加一個《沙彌律儀》;出家要學三門,在家要學兩門,期限是兩年。兩年不是叫你會背,不是叫你會講,兩年要求你要做到;你不做到是假的,你做到才是真的。然後你才能進入淨宗本科,三年修學淨宗的五經一論。三年之後有四年的研究,你在五經一論裡頭選一種,一門深入。我們的整個學程九年,基礎是在最初的兩年,不這樣學學不出來。

  世出世間法都要記住,古德所說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,真的有學問、真有修養、真有道行,非常謙虛。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,釋迦牟尼佛處事待人接物不敢輕慢一個人。佛托缽的時候,有的時候遇到很窮苦的人,佛對他們都非常尊敬,沒有輕視,所以這些人見到佛陀都非常歡喜,佛沒有傲慢的習氣。我們在《論語》裡面讀到的,孔老夫子一生謙虛、卑下,儒家修養講的是禮,就跟佛法講的戒律一樣。禮的定義是自卑而尊人,自己謙卑,尊重別人,這是禮的精神。傲慢,禮就沒有了,那個形式上怎麼做的,精神不存在了。世法、佛法都是建立在謙卑的基礎上。天主教的《玫瑰經》,第一條就是謙卑,聖人的教學沒有兩樣,古人所謂「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」,這些高級的宗教入門,就是謙卑。這四個字是根本煩惱。

  下面這是一般大乘教裡面講的隨煩惱,但是在此地我們要曉得統統都是用隨煩惱,隨著你受持正法生起的這些煩惱,他的用意在此地。「隨覆」,註解裡面說,「覆藏己短」,自己的缺點、自己的短處掩飾,不願意人知道。在佛法裡面,真正修行要發露懺悔,過失要發露懺悔。可是有些修行人,過失把它掩飾起來,隱藏起來,不讓別人知道,讓你看到的是正面的,負面的不讓你看到,這個煩惱斷不掉。中國古聖先賢跟我們說,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;在大乘教裡面講,沒有過失的只有一個人,佛沒有過失,等覺菩薩還有,有什麼過失?那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就是他的過失。哪個沒過失?知道自己的過失叫做覺悟,改正自己的過失叫做修行,所以說「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」,諸佛菩薩歡喜。修行修什麼?就是改過而已。所以天天要發現自己過失,你天天有悟處;天天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,這叫修行,這你有功夫,你的功夫在增長。你還有覆藏,你完了,那真的是大過失。

  第六句『隨忿』,註解裡面講「論難生忿」,這我們常見。經教裡面兩個人看法不一樣,就爭論起來了,各說各有道理,互不相讓。忿是瞋恨裡面的一分,憤怒,我們一般講不高興了,心不平,不服。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世法、佛法,跟人相處意見不合,心裡面就生忿恨,這是常常看得到的。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反省,我自己有沒有?我跟別人討論佛法,意見不相同的時候怎麼辦?有沒有忿恨?這個地方就要有智慧。你要看對方,對方能接受,是個明理的人,好好的跟他討論;如果他執著他的成見,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,那就不必談了,讚歎讚歎幾句,合掌令歡喜,不起忿恨心。

  底下這句是『隨恨』。恨是什麼?恨比忿要嚴重。恨,你看「結恨擬酬」,酬是報復,這就是結仇了,仇恨,等待機會報復;忿裡面是忿怒,還沒有報復的念頭。所以我們常講深仇大恨,報復,找機會報復這個念頭它不會斷,這就麻煩大了。今天這個社會上,恐怖分份子,到底為什麼會有恐怖分子?就是結恨擬酬,找機會來報復,麻煩在這個地方,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
  下面第八句『隨嫉』,隨嫉妒。別人比我修得好,別人比我學得好,看到心裡難過,想什麼方法障礙他、破壞他。這是什麼?從嫉妒心生起來的。都是隨著受持正法裡面起這麼多錯誤的念頭,不但舊煩惱斷不掉,還增加這麼多新的,你說麻不麻煩?嫉妒是非常難避免的,尤其古人說得非常好,同行相忌。你出家了,誰還嫉妒你?出家人嫉妒你;你學佛,學佛的人嫉妒你,同行相忌。怎麼樣化解嫉妒?謙虛、卑下,現在的話說,低姿態,愈低愈好,千萬不要強出頭,出頭就有嫉妒、障礙。有智慧、有能力,處處不要去表現勝過別人,連平等都不要。表現什麼?表現你比我強一點,我還比你差一點,他的心就平了。要用真智慧來處理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這些事情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,明天我們再接著講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