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六三卷)  2009/11/15  台灣高雄  檔名:12-017-206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十住品第十五》。前面我們學過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講的習種性,今天我們接著看《疏》文,「良以此家,菩薩所居故,翻名住處,下文還就佛家以結」。這是首先為我們說明,這十位菩薩為什麼稱住,把住的意思說出來了。這個字在梵文本意是家,家我們翻住處也行,中國人住處就是家。所以家就是家族,也翻作種性,所謂四種性裡頭的習種性,什麼叫習種性,現在我們有個概念了。現在我們學習的這十位菩薩叫十住,十位菩薩都有了住處;換句話說,十住之前沒住處,十信位沒住處,他有時候往上升,有時候要往下墮落,進進退退,不定的。有了住處之後就不會退到十信位,所以往後去只有往上提升。提升有快慢不一樣,有些用功的,他提升得快,有些稍微懈怠一點,他提升得就慢,這是往後菩薩階位上大致上是如此。可是我們這個經是圓教、是一乘,還不是大乘,是一乘圓教。一乘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;換句話說,他不但分別執著斷了,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,於一切法當中,就世出世間一切法,確確實實他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。諸位要知道,不起心、不動念是平等法界,沒有階級可說。佛,沒有階級裡面給我們說了四十一個階級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這四十一個階級是從習氣上分的,不是無明,無明斷了。無明的習氣沒有法子斷,不像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的習氣有方法斷,無明習氣沒有方法,因為他已經不起心、不動念了,所以只有隨著時間慢慢的自然就沒有了。可是這個時間多長?世尊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這是講一般的,一般大概都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習氣完全斷盡了。由此可知,這個無明習氣真的不容易斷。

  這個習氣要是真的斷了,不但十法界沒有了,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。那是個什麼境界?我們淨土法門裡面講的常寂光淨土,這個境界出現,這個境界就是自己的自性,所以佛經上也有個名詞叫大光明藏,這個境界出現。這個境界裡面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所謂的自然現象,全沒有了,這常寂光。雖然沒有,它能現。在那個境界裡怎麼個現法?起心動念都沒有了,起心動念習氣都沒有了,怎麼個現法?眾生的感。眾生有感,感是感動,這個動是什麼?這個動就是現在科學裡面講的波動,雖然是非常微細的波動,常寂光也能夠接收得到,只要有一點點波動,它就能現相。現相就是應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這個是真如自性,他自然就有應。應就現相,隨著眾生的感,現的相不一樣,所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,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能現。

  十法界裡面我們無法想像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只跟我們講了三種周遍,我們概略有這麼個印象,三種周遍實際狀況我們無法理解。我們在《還源觀》裡面讀到一塵,一微塵,一粒微塵周遍法界,一粒微塵出生無盡,一粒微塵含容空有,這三種周遍都不可思議,從這個地方我們稍稍能體會到性德。佛菩薩教化眾生,終極的目標都是希望我們回歸自性,返妄歸真,十法界是虛妄的,要從妄回過頭來,把真的找到。真的才是自己,禪宗裡面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本來面目就是真性、就是自性。自性找到,那你就是圓滿的佛果,叫究竟圓滿佛。實在講這名詞是假名,沒有名。現在對我們這些人執著名相,所以就說個名、說個名相,可是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所以菩薩所居處翻為住處,這就是十住。所以下文,底下的經文還就佛家以結。

  「別中,句乃有二,義乃有三」。下面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文,「一廣大與法界等」,這是講住處,菩薩的住處。菩薩住處真大,跟虛空法界相等,虛空法界是不是?虛空法界是的。「是勝住處」,勝是殊勝,無比的殊勝。「此中廣大,即是勝義」。說法界含四義,這我們講四種法界,法界就含四義。第一個,「正念真如,同理法界,深無際限,勝諸凡夫,亦勝二乘偏真理故」,廣大與法界等。說法界,才說出法界有四個意思;說虛空,虛空就沒這個意思,所以一定要說與法界等、跟法界相同,你才曉得諸佛菩薩,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,不是普通的菩薩。他們用我們的話來說,活動的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佛雖然應,沒有來去,來去是空間,也沒有久暫,暫是暫時,久是長久,沒有久暫就是沒有時間;換句話說,他們對時空完全突破了。我們六道裡面眾生沒有辦法突破時空,他們是完全把時空突破,時空不存在了。空間不存在,沒有距離,佛來了,怎麼來的?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,沒距離。什麼時候來的?沒有先後,總是當下,這個起用不可思議。雖起用,決定沒有起心動念,不但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的習氣也沒有,這是智慧,這是神通,這是不可思議。

  所以法界頭一個意思講正念真如。正念是無念,你看念這個字,我們中國老祖宗,這我常常講佛菩薩再來的,要不是佛菩薩,誰有這樣的智慧?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。什麼叫念?你看念,念字的寫法,上面是今,下面是心,就是現在的心,有沒有起念?沒有念頭,那叫正念。如果起了個念頭,那叫邪念,就不是正念。所以正念是什麼?正念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是真心保持著自然的狀態,它沒有起心動念,這叫正念。所以佛經上說「正念無念」,有念就不是正念。我們今天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不是正念?正念裡頭有阿彌陀佛嗎?有,正念裡頭什麼法都包含,沒有一法不包含,真心!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那是正念,本來具足,你怎麼能說它沒有?可是你要起個念頭,念阿彌陀佛,這不是正念。那我們怎麼辦?我們不念阿彌陀佛就是妄念,而且妄念是個染污的妄念、不善的妄念,所以佛教我們這個方法,念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清淨的,阿彌陀佛是純善的,我們是錯了,是有個妄念,但是這個妄念跟其他的念頭比較,它是純淨純善,它跟正念相應。我們用這個方法,阿彌陀佛是用這個方法來與十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那裡就有應,就跟你起感應,我們臨命終時感應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,就這麼個道理。你念其他的名號,與阿彌陀佛不能起感應,只有念阿彌陀佛跟他起感應。

  南無二個字念不念沒關係。「南無」是什麼意思?是恭敬、是歸命、是皈依,是這個意思,是尊敬的意思。所以過去蓮池大師念佛,他教人念佛都教六個字,大家都念南無阿彌陀佛。人家就問他,您老人家怎麼個念法?他說我念四個字阿彌陀佛。你為什麼教人家要念六個字?他說一般凡夫對於極樂世界不認識,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,還不想去極樂世界,念「南無」好,皈依阿彌陀佛,恭敬阿彌陀佛,念這個好。他說我相信,我已經下定決心,這一生當中一定要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他說南無這個客氣話就不要了,就不必用這個客氣話。因為佛在介紹極樂世界,就是淨土三經,經裡面說執持名號,名號就是阿彌陀佛。蓮池大師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念佛求生極樂。他做的這個樣子好,我們要記住,我們要學習,不要再等來生,這一生決定求往生,四個字就可以了。修行愈簡單愈好,你看看八萬四千法門,包括淨土法門,還有沒有比這個方法更簡單?四個字!就把我們無始劫來一直到今天不能解決的問題,出不了六道輪迴,出不了十法界,這個大問題,這四個字就解決了,你說多重要。

  有些人講我們這個世界有災難,而且這個災難不遠,什麼大災難?太陽系的行星要換位置,南北極會顛倒,它們繞太陽的軌道會有改變,這個問題嚴重。有沒有辦法幫助它們在改變軌道的時候能夠緩慢一點、正常一點,對我們這個星球上的這些生物不至於有大的傷害,有沒有辦法?有,什麼辦法?念阿彌陀佛。你相不相信?常常念阿彌陀佛,感得佛光普照,佛光會產生作用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要問什麼道理?道理佛經裡講得很多,一切法從心想生,境隨心轉,這個星球在太空運行,也是我們的境界,也隨著我們念頭在影響,它有影響。阿彌陀佛是正念,阿彌陀佛是無比殊勝的念力,你想想看能夠影響星球的軌道。所以一句佛號念到底,什麼問題都解決,這個我們要重視。一般人雖念佛,有口無心,他沒有辦法。這個念是心念,不是口,用我們引伸的意思來講,就是你現在心裡有,這就是念,現前心裡有,不是口裡有。我們現前心裡有阿彌陀佛,念念都有阿彌陀佛,那還得了!每個細念都是阿彌陀佛,那個功夫不得了!那就是我們淨宗裡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。

 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你說那是不是理一心不亂?這個不是凡夫能做到的,我想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也做不到,我有理由相信。為什麼?六道是凡聖同居土,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,他還是用阿賴耶識,沒有轉識成智,他是得一心不亂,叫事一心不亂,不是理一心,所以他同事法界,不是同理法界,理一心同理法界。理法界在哪裡?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也就是《華嚴經》初住以上的菩薩,他們有能力做到,極其微細的念頭,念念是阿彌陀佛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高的很難,那真不容易,最低限度我們要念到功夫成片,那就起作用了。要把念佛這個事情當作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,其餘的都是雞毛蒜皮,都是小事,這才叫大事。勸人念佛,第一功德,真實功德。所以這個裡面的理事都是深無際限,沒有邊際,沒有限量。勝諸凡夫,這凡夫講六道,六道裡特別是講色界天跟無色界天。底下講,亦勝二乘,二乘是聲聞、緣覺,他們比不上,他們所證的偏真理故,這個是事一心不亂的境界,二乘人。

  第二「普該菩薩無邊行相,大悲深心,同事法界,無有邊量,勝二乘故」,這是法界第二個意思。首先講普該、普遍,因為它講的是菩提心,初住菩薩就發了菩提心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雖發三心,這個三心不圓。你看我們淨宗常說,這是恭維別人,客氣話,說三心圓發,圓是圓滿。三心圓發是什麼人?現在我們知道了,地上菩薩,超過三賢,這是講別教。別教的初地菩薩,在《華嚴》一乘會裡面,他的地位跟《華嚴》初住菩薩平等,《華嚴》的初住等於別教的初地,初地菩薩才叫三心圓發。我們前面學過,平等,他是性種性,平等。菩薩無邊行相,這是講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到等覺,都包括在其中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初學的菩薩對等覺菩薩的課程學不學?也學了,哪是等覺的?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波羅蜜,文殊菩薩修的,十大願王,普賢菩薩修的。我們現在有沒有學?有,我們也有這個課程,我們也在學習,可是功夫不能跟他們比,不是沒有學。

  我們再問,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,他還學不學初信位的菩薩課程?初信是小學一年級,那個博士班的學生學不學小學一年級的課程?學,沒有丟掉。小學一年級是什麼課程?「父母呼,應勿緩」,文殊、普賢菩薩他父母叫他,他要不要應勿緩?要!沒有丟掉,這叫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別說文殊、普賢《弟子規》條條做到,阿彌陀佛有沒有做到?不說從前,現在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做到?毘盧遮那有沒有做到?圓滿的做到了,沒有一天丟掉的。你說他學得多紮實,這是我們要明瞭,我們要學習的。不是說學完了,我們境界提升,下面這一層不要了,哪有這個道理!我們蓋大樓,蓋到二十層、三十層,能不能把地基丟掉?地基是什麼?地基是《十善業》,地基是《弟子規》,地基是《感應篇》。所以現在有一些人,我們可以說他粗心大意,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,他確實學習提升了,提得很高,下面都不要,所以一生在德行學問上都不能成就,原因就在此地。小朋友學《弟子規》,很可愛、很認真,見到人都有九十度鞠躬;你學到中學,還好,還有點禮貌,大概有個十五度;念到大學,點點頭就好了,愈往上好像對下面那個基礎就愈來愈遠了,這不成就。這就是孔夫子講的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則不足觀也」,就這個意思。愈學愈傲慢,愈學愈瞧不起人,這錯了,這就說明什麼?你把你的根忘掉,你把你的基礎丟失,道理在此地。正常現象是什麼?學得愈深愈高愈謙虛,我們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,叫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,愈是有學問、愈是有德行的人,愈到年長,意氣愈平,見人愈恭敬、謙虛,這就對了。要有驕傲、貢高我慢這種習氣,那你退轉了。退轉,這怎麼回事情?你學的是知識,與道德智慧不相干;你的道德智慧退轉,你的知識進步了。如果說學佛,我們可以說是你的佛學進步,你學佛退步了。學佛跟佛學是兩碼事,佛學進步,學佛退步。你要是學儒,儒學進步,學儒退步了。這個道理要懂,然後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、怎樣成就。所以你看看普該菩薩無邊行相,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統統都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。

  大悲深心,同事法界。大悲心是普度,佛氏門中不捨一人,這個話說得容易,做到不容易。菩薩能做到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我們之所以不能做到是我們的粗心大意,往往疏忽掉,也就是我們的心不夠細,粗心。那要怎麼樣?發菩提心。如何能像諸佛菩薩一個眾生都不捨棄,那就是什麼?諸佛心裡頭有,有一切眾生。我們這個心裡常常有什麼?有自己,頂多什麼?有自己的家親眷屬,有自己喜歡的人、喜歡的事,自己不喜歡的,與自己關係比較遠一點的,往往就疏忽掉了。不像佛菩薩,佛菩薩無我相,所以他們的心真的是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。有沒有疏忽的?我們在想像當中有可能,為什麼?沒見性的菩薩會有疏忽,見性的菩薩沒有疏忽,不可能有疏忽。沒有見性的依舊是凡夫,高級的凡夫心比我們細,德行智慧比我們大,我們是六道凡夫,無論在德行智慧都不能跟他們比,可是要學習。假如我們真的覺悟、真的明白了,一心歸命阿彌陀佛,一個念頭只是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,雖然我沒有智慧,我把許許多多苦難眾生都疏忽掉了,我今天這樣做,等我到了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為什麼?經上講得很清楚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得很清楚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那麼你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冤親債主你全部都看到了,你也有智慧、有能力幫助他,那真的幫助他們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就像法身菩薩普度一切,這就做到了。這個在所有法門裡頭是最穩當、最具效果、最快速,而且決定能做得到的方法。

  所以我們確確實實是感到無比的欣慰,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大乘、遇到《華嚴》、遇到淨土,這確實不容易。有《華嚴》、有淨土,這個世界現前法弱魔強,我們有《華嚴》、有淨土,魔再強、再大,使盡一切方法也沒有辦法動搖我們,我們在現前的環境當中是決定成就。不但魔不能障礙,魔還會受正法普度,他常常親近正法,魔也有佛性,所以小乘教八相成道裡有降魔,大乘教八相成道裡沒有降魔,為什麼?佛跟魔是一不是二,修善就是佛,修惡就是魔,這是大乘跟小乘最大不相同的地方,大乘心中沒有魔,心中只有佛。對待魔也跟對待佛一樣,恭敬、供養、禮拜,對他們只是沒有讚歎,他們行善可以讚歎,他造惡不讚歎。也是無有邊量,從事上講,從事上也無量無邊,超過聲聞、緣覺。

  「三者三心無礙,同無礙法界,事理融故」。這個四法界是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上立的,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,這把法界講圓滿了。三心無礙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講真心,真心裡面必定有自受用深心、有他受用的大悲心。我們講自受用,單講自受用清淨平等覺,我們問清淨平等覺裡面有沒有直心?有,有沒有大悲心?當然有,我們講以悲心幫助眾生、憐憫眾生,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裡面有沒有清淨平等覺?肯定是有,有沒有直心?當然也有,這就是三心無礙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初學的時候有次第,偏重在哪一方面,你看前面講的種性裡頭,十住菩薩偏重在直心,十行菩薩偏重在深心,十迴向菩薩偏重在大悲心,十地菩薩三心等證,這是在修學次第過程當中。可是無論在哪一個階段,都要記住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世尊為了教初學方便起見,所以才在某一個階段他有所偏重,這就叫善巧方便。這個善巧方便才能夠普度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。當然他第一個目標是希望在一生當中證得圓滿的佛果,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,我們如果能做到,那就是圓滿的大孝,孝道就做圓滿了;我們這一生沒有做到,我們的孝道沒做圓滿,這個要知道。佛菩薩的恩德超過父母,佛菩薩對我們期望是純正的,沒有絲毫偏邪,這都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第四「同圓融法界」,這就是事事無礙了,「一一塵中無不具故,此與第三」,第三就是前面講三心無礙,圓融法界,三心無礙,「勝權菩薩」,前面都講二乘沒講菩薩,這超過菩薩。圓融無礙的理就是《還源觀》前面三段所說的,一體二用三種周遍,如果你明白了,才曉得在這個宇宙裡頭,《華嚴經》講的法界,這四種法界裡面,周遍圓融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這兩句話的意思深廣沒有邊際,這才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諸法實相,我們用現在話說,一切法的真相,他說出來了。這些一定要知道,說的是我們自己,不是別人。要是講別人,講不與我相干的事情,我學它幹什麼?全是講的自己,跟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。

  底下第二給我們說,「虛空等者」,跟虛空法界等。虛空等者,「是因住處」,因住處。「因有二種」,第一種「無常愛果因」。什麼叫無常愛果因?清涼大師小註裡有,在這一頁你看小註,小註你看抬頭這一行,「無常果因」,就是無常愛果因。他給我們說,「盡未來際,如空包含者,此三義中」,第一個是事,第二個是理,第三個就是無障礙法界,這是講無常果因,盡未來際。我們把這個念下去,「是因如虛空,依是生色,色不盡故」,這個因就是無常愛果因,這個因就像虛空一樣,廣大沒有邊際。依是生色,色不盡故,我們學過《還源觀》,所以看到這些句子容易懂,《還源觀》三種周遍裡面的第二種,「一塵出生無盡遍」,就是這個意思,色相無盡,出生無盡。既有色,一定有識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念念成形,這就是依空生色。現在科學家也發現,物質從哪裡來的?無中生有,確實是空生色,無中生有。那個無是什麼?那無是常寂光。常寂光裡頭有無量無邊色相的能量跟信息,所以遇到緣它就現形,遇不到緣,不能說它沒有,遇到緣也不能說它有。為什麼?色是幻色,想是幻想、妄想,都不是真的。心理的現象、物質的現象,包括自然現象,都不是真的,所以你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。它與愛有關係,這個愛是什麼東西?愛是末那識。學過法相唯識的人知道,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,這就是精神現象。這四大煩惱第一個執著我,還不是講身,它是一個我執,有我,叫我執,不是身,起了這麼一個妄念,有了我,這叫我見。《金剛經》上前半部講我相,執著身是我,是我相,它不是這個,比這個更深,我見。《金剛經》的後半部,講「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」。第一個是我見,第二個我愛,愛是貪,第三個是我慢,慢是瞋恨,第四個是我痴。你們想想看,末那是什麼?末那是我,跟著我一同起來的貪瞋痴。愛是貪,慢是瞋,所以貪瞋痴三毒煩惱從哪來的?你最初開始迷的時候就有了,所以佛稱這個叫根本煩惱。末那就是現在科學裡面講的信息,把自性裡面無量的德能引發出來,現出來的現象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可思議。

  怎麼引發?只要一念就爆發了,全都現前,而且沒有先後,佛法裡叫一時頓現,不是有次第的,一時頓現。確確實實像我們在銀幕裡面打幻燈片一樣,這個幻燈片,我們一按鈕,幻燈片打在銀幕上,沒有說這一部分先現,這一部分後現,沒有,同時現的。佛告訴我們,整個宇宙就像打幻燈片一樣,一時頓現。這個事情真的嗎?真的,為什麼?有人給我們做證明,誰做證明?豁然大悟,明心見性,那種人給我們做證明。這樣的人在中國,出家、在家一生證得明心見性的有好幾百個,我們在中國佛教的典籍裡面看到了,有記載,《高僧傳》裡頭有,《居士傳》裡頭有,《善女人傳》裡頭有,禪宗裡面像《傳燈錄》、《五燈會元》,裡面記載得很多。這些人都來給我們做證明,佛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見到了。他怎麼見到?徹底放下。所以佛跟我們講得很明白,我們就是做不到。如果我們有能力,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我們的煩惱就去了三分之一,這個時候你就成正覺,你就被人家尊稱為阿羅漢,你證得了,這是小果,六道沒有了,你到四聖法界去,你不在六道了。如果你能夠把分別放下,不但不執著,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,那你又提升一級,你證得正等正覺,你是菩薩。如果再往上提升,於一切法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你就達到最高峰,叫無上正等正覺,你被人尊稱為佛陀。親證的人雖然不多,有,不是沒有,古往今來這些人給我們做證明。他能做到,我們也能做到。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就是煩惱纏縛了我們,別人沒有辦法干擾我們,還是自己不肯放下,自己真肯放下,誰能干涉你?沒人干涉。別人干涉你的時候,你接受他的干涉,那錯在你自己,不在別人。怪誰?怪自己,怪自己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,所以你不能徹底放下。你要把事實真相真搞清楚了,放下不是難事,你一生可以圓滿。

  第二講「常果因,今是地前,故闕此也」。這常果因,此地就不說了,為什麼?這是地前,地前是無常的,所以無常愛果因。這個都是說的別教,如果在《華嚴經》上,他初住就是常果因,恆常,他見性了,常果因就是自性。「古德又云」,古大德說的,「一一位中,如空包含無邊行海」。這個如空包含裡頭有三個意思,我們剛才念的應該是解釋這個地方的,就是事、理、無障礙法界。一一位中,這句話重要,從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,五十一個位次,這叫一一位中。就像虛空一樣,包含著無邊的行海,這個行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,法門都是行門。四弘誓願裡面講得更多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那就不止八萬四千,由此可知,八萬四千還是歸納,歸納為八萬四千條,實際上沒有邊際,這是真的,所以說無量無邊無數無盡,這個話是真的。無邊的行海,海是比喻,比喻深、比喻廣,深廣都沒有邊際,表這個意思。

  「又如空周遍,非至非不至」。這底下又是一個意思,虛空周遍法界,沒有來去,什麼時候虛空來了,什麼時候虛空去了,沒有,如空無礙。空不是真的,真的就有礙,《楞嚴經》上佛講了個比喻,講得很有味道,譬如我們這個杯子,這個杯子在此地,裡頭不是裝了個虛空嗎?虛空就裝在裡面,那我這個杯子拿到這邊,這邊的虛空應該沒有了,拿到這邊來了,你有沒有看到這個虛空,這個虛空被你拿到那邊去了?如果虛空是真的,就像這個樣子,不是真的,無論你怎麼搬,虛空不變。就好像我們看屏幕一樣,虛空是屏幕,裡面所有色相都是幻相,它不是真的,所以幻相不礙真空,真空也不礙幻相。所以佛這種譬喻,我們細細去思惟觀察,你才了解事實真相,它就在面前,是非空非有,在哪裡?就在我們眼前,我們天天都生活在這個裡面,而被這些假相迷惑了,不能了解真相。這個道理雖然很深,可是都在眼前。「又如空無礙故」,空不礙色,色也不礙空,沒有障礙的。

  第三,「住三世諸佛家」。這是菩提心,三心: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它的別義,這三種別義。住三世佛家,這個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過去佛,世尊當年在世曾經給我們介紹過,他說十方世界諸佛的名號,這部書被傳下來,阿難尊者傳下來了,就是現在《大藏經》裡的《佛名經》,也叫《萬佛名經》。很多寺院道場過年的時候都拜萬佛,就是用這個本子,一共大概有一萬二千多個名號,佛的名號。佛也講過,過去千佛、現在千佛、未來千佛,這叫《千佛名經》,也有人拜千佛名號的,這在過年的時候,我們常常看到,寺廟裡頭拜千佛、拜萬佛的,佛為我們介紹。過去佛、現在佛,未來佛是誰?未來佛是現在所有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。一切眾生有佛性,只是成佛早晚不同,哪一個眾生不成佛?肯定成佛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佛講了很多次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

  所以佛法跟你有什麼關係?佛法是自己的法,不是別人的法。你以為這個佛法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釋迦牟尼佛的?是毘盧遮那佛的?你要這樣去會意,你錯了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自己,自己的法,每一個人的法,每一個眾生的法。大是你的自性,方是你的現相,廣是你的作用,無論你在實報土,或是方便土、凡聖同居土,都離不開「大方廣」講的範圍,不是說別人,都說自己。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對魔、外,要廣為宣傳,為什麼?他明白了,他就不障礙了。他今天障礙,他沒有障礙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成佛了,他也不能障礙毘盧遮那,那已經成佛了。障礙誰?障礙自己,障礙一切眾生成佛得度的緣分,這叫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。佛菩薩沒有斷,沒有斷眾生法身慧命。誰在斷?魔、外,外是外道,他們在做這個事情。這個魔、外,範圍太大了,所以我們特別要能夠反省,要回光返照,我是不是魔?我是不是外?這個很重要。

  我要不是魔、不是外,我這一生肯定得度,修行成功,決定得生淨土。如果不能往生淨土,那我不是魔就是外,這個要懂。外是什麼?心外求法,佛家講外道,定義是在此地。心外求法就叫外道,因為所有一切佛法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,所以佛法叫內學,如果你認為這是心外之法,錯了,你學一輩子你也不得其門而入,這叫外道。魔是什麼?魔的意思是惡作,也就是說你跟正法相違背。正法是什麼?十善業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魔是什麼?反其道而行叫魔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幹貪瞋痴,這叫魔。所以我們要常常回光返照,我到底是佛是外還是魔。前面講到菩薩,每一位菩薩無邊行海,無量無邊,行門無量無邊,這個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,我們從早上起來到晚上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你要是用筆記記下來,多少條,這叫行海。歸納起來不出十善業,十善業就是佛,十惡業就是魔,心外求法就是外道,這麼一回事情。

  所以真正契入境界,不要多,稍稍涉獵就曉得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。破壞別人就是破壞自己,報復別人就是報復自己。我常常比喻,牙齒咬了舌頭,這是我自己的事情,我咬過好多次,舌頭都咬出血出來了,那舌頭對牙齒要不要報復?深仇大恨,那要把牙齒完全打垮掉、拆掉它,舌頭幹不幹這個事情?不幹,咬流血也就算了,為什麼?一體。世間眾生一個個對立,什麼原因?不知道是一體。這個一體是倫理關係,佛法裡頭有高深的倫理,究竟圓滿的倫理。倫理是講關係,人跟人的關係,人跟一切動物的關係,跟十法界依正莊嚴的關係。我們常講跟花草樹木的關係,跟山河大地的關係,跟自然現象的關係,這都是屬於倫理。所以佛法的倫理講得廣大,因為遍法界虛空界從哪來的?從一體變現出來的。一體是我們的自性,是真性,宗門裡面所說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本來面目是常寂光。

  一念不覺,不覺就是動,就是無明業相,阿賴耶三細相第一個,現在科學家講的波動。波動極其微細,這個一動就出現相,所以起二用,宇宙現前了,我現前了。我是正報,宇宙是依報,依報、正報就出現了。我們不能講一剎那,剎那時間太長了,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念,非常非常微細。這一念,我們現在講的是不是彌勒菩薩的意思還不知道,我們計算的時候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現在時間都用秒做單位,也就是一秒鐘它振動的頻率多少次?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,這個動的頻率。每一次的波動都出現物質現象,就是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,每一個物質現象裡面都有精神現象,也都是講,我們剛才講的有第七識,物質現象裡頭它有第七識。那個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第三個現相,叫境界相,第七識叫見相,有了見相之後就有境界相,阿賴耶的三細相。它什麼時候完成的?就是彌勒菩薩講的一念。這個一念,我們要記住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菩薩講「識念極微細,不可執持」,你沒辦法執著,你沒辦法保持,它一下就沒有了。所以這個世界不是真的,不但十法界不是真的,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。什麼東西是真的?常寂光是真的,永恆不滅。唐朝時候惠能大師明心見性,見什麼?見到常寂光。所以他有五句話來形容常寂光,第一句話他說,清淨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從來沒有任何染污。第二句話說,「本不生滅」。接著又說,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具足智慧德行,我們今天講才藝相好,沒有一樣缺乏,圓滿具足。第四句他說,「本無動搖」,自性本定。末後一句,「能生萬法」,只要他一動就變成阿賴耶,阿賴耶能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所以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常說,這個宇宙萬法依正莊嚴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個一點都不假。所以如空周遍,非至非不至,沒有來去,這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講,突破了時空的維次,住三世佛家。

  「準論」,這個論就是《十地論》。「此名不怯弱住處,謂菩薩所住,即佛所住,故名佛家」,這就是前面講的,又總結到佛家去,菩薩所住的地方就是佛住的。要知道,這是法身菩薩,圓初住法身菩薩。法身有沒有相?沒有相,能現一切相。法身就跟虛空一樣,它在哪裡?法身,用現在科學的名詞來講,就是能量、信息。能量是法身,信息是能變,信息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阿賴耶。能量就是哲學裡面講的宇宙的本體,就是自性,就是常寂光,它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精神,它在什麼地方?它在法界虛空界,沒有一個地方不在,就像虛空一樣,沒有一個地方不在。我們眾生有念頭,就是有感,我們求菩薩,菩薩就現身了。他現身,他從哪裡來的?沒有,就當處,能量現的。我們的感斷掉的時候,他相就沒有了。現身時間長久是我們感的時間長久,想什麼現什麼,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
  那我們想的時候,這有問題,我天天想觀世音菩薩,菩薩為什麼不現前?會不會有這個疑問?有,很多人有這個疑問,為什麼不能現前?我天天想黃金,黃金為什麼不現前?照佛的理論,是想什麼就現什麼?是能現前,是因為你想錯了,你那個想叫妄想,你不是真想,你是妄想,所以不會現前。真想,哪有不現前的!真想是什麼?心裡只有這一個念頭,別的念頭沒有。我天天想觀音菩薩,心裡除觀音菩薩之外,沒有一個雜念,菩薩現前。我們這個想當中摻的雜念多少?把你的想全破壞了。這個想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的觀想。你看十六觀,觀落日,沒有雜念,落山的紅太陽,經上告訴我們,你睜著眼睛,在面前,閉著眼睛,也在面前,無論在什麼地方,你都能看到這個紅太陽,你的觀想成功了。所以它有標準的,不是胡思亂想,胡思亂想哪能成功?它有道理,確實想什麼變什麼。我們現在因為思想太複雜、太亂,現在社會就是我們想成功的,你看社會多混亂。社會為什麼混亂?是我們的思想混亂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古時候的社會比我們現在好,為什麼?那個時候沒有這麼多胡思亂想,他也有想,他的想比我們清淨、比我們單純,所以他的社會長治久安,就這個道理。在經典裡都能把理由找出來。

  你說念佛功夫念到一心不亂,那才叫念,叫正念。我們為什麼念不到?就是妄想雜念太多,不但一心不亂你做不到,功夫成片也不行,就是最低的這個你都做不到。妄念太多、雜念太多,把我們的功夫統統破壞掉,這是我們要警惕的。要想功夫成就,你不放下怎麼行?放下,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,由外到內,先開始放下什麼?身外之物,這個有道理。身外是什麼?名聞利養、財色名食睡,你這個東西不放下,你要想裡面談的時候,談不上,外面這層包圍的先要把它放下。這個東西放下,你的心清淨了,你的念頭單純了,再把這些微細的分別執著一樣一樣放下,就跟經典裡面講的層次,一層一層的提升,契入境界了。我們這個樣子才能跟佛相應,才能住到佛家。住到佛家沒有別的,就是你的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完全現前了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所,你沒有別的心,你就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用我的話來講,我們這麼多年,諸位好懂,就是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無論在什麼場所,無論在什麼時候,你統統都是這個心,那你就是住如來家。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統統都是這個心。

  「進住佛家,是不怯弱,若直釋經文,即結示也」,就是總結。「謂向言住處,何所住耶,謂住佛家,佛家即是大菩提心,諸佛住此,生菩薩故」。這個解釋就清楚、就明白了。一向我們講住處,佛住在哪裡?住佛家,佛家在哪裡?佛家就是大菩提心,菩提心一發,你還有什麼畏懼的?還有什麼害怕的?沒有了,真心顯露,從這個地方,所以生菩薩故。菩薩慢慢修到圓滿就成佛,佛是什麼?菩提心圓滿了;菩薩是什麼?菩提心發了,沒有圓滿,就這個事情。那我們現在問,我們真誠心有沒有發?真是什麼?真不是假的,諸位要曉得,阿賴耶是假的,我們能不能像佛那麼樣的真誠?我們做不到,我們還是用阿賴耶。阿賴耶能夠把佛陀教誨圓滿兌現了,這就是什麼人?就是四聖法界,阿羅漢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裡頭的,他們還是用妄心,但是妄心完全遵守佛陀教誨,佛怎麼教的,他就怎麼做,所以做得跟佛一樣,很像,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,有道理!非常像佛。為什麼不是真佛?因為他沒有用真心,他是用妄心學真心,學得一模一樣。跟真佛差別就在此地。真佛是什麼?轉八識成四智,是真佛。他沒有轉過來,也就是說起心動念沒放下,起心動念放下是真佛,他放下了執著、放下了分別,這叫權教菩薩,這叫二乘,權教菩薩。如果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就是真佛,不起心、不動念這是用真心,真心是本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。虛妄放下,真的就現前,虛偽不放下,真心不能現前。學習佛菩薩的教誨,確實你能夠生四聖法界,那就是我們現在講四聖法界,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。也不錯了,真的是有相當幅度的提升,也算是住佛家,住相似的佛家,不是真的佛家,真的佛家一定要菩提心真發出來。真的轉了,這個東西,所以講有習種性,常常練習練習,久了,久了就變成真的,所謂弄假成真,它就這個道理。慢慢養成純真這個習氣,它自然就是真的了。也就是說確確實實心是什麼?心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

  我現在勸導大眾,我們這個大社會,這個菩提心是真難,這不是容易事情,我們要知道。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的東西比這個層次低一點,他還是用妄心,用得正,所以跟我們講倫理道德。倫理也是侷限於一個小範圍,沒有能拓開,像佛法裡面講的倫理講得太大了,範圍太廣了,包括了虛空法界。我們老祖宗講沒有這麼多,他只講五倫,你看夫婦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講這五種關係,這五種關係是人道圓滿了,人道不出這五種關係。所以四海之內皆朋友也,朋友有互相尊重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的義務,所以朋友有信,誠信。現在這個社會,五種關係都沒有,如果曉得一切人道跟我們都是朋友關係,我們怎麼能騙他?欺騙一個人,這個朋友就沒有了,這一倫就沒有了。所以現在父子不孝,夫婦有別都不懂,長幼有序都沒有了,這個社會才大亂,人過的生活過得很辛苦。祖宗教導我們必須要遵守,懂得這個關係。處好關係有原則,這個原則就是道德,這稱之為德。所以講五常,常就是正常,仁義禮智信。仁是仁慈、愛人,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這仁。義是循理,我們現在講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這是義。禮是禮節,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,也就是說,理從哪裡開始?從謙虛,對待任何人要謙虛,要懂得尊敬別人,這是禮。智是理智,而不是感情用事。信是誠信,信實。人要做到基本的五種德行,這五種德行一擴大就是八德,我們今天講十二個字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我們常常存這個心,這個世界多麼美好。我們的老祖宗沒有教我們成佛,教我們做個好人。佛教我們成佛,但是成佛是從好人做起的,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,那佛法就沒分了,所以一定要做到。我們能夠常常用孝悌忠信存心,這就好。學佛要想成就,這個清淨平等覺要記住,大慈大悲必須要有,這樣我們才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極樂世界人人都是發大菩提心,我們要不是大菩提心,跟他們不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所以要想到極樂世界,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一定要把持住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