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一五卷)  2003/10/1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115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四聖諦品」鄰次十界第五段,東北方攝取世界,苦集聖諦第七個名號看起:

  【或名有果。】

  『果』是果報,這一段是講集諦,集是說因,因行。無論身口意三業,有意、無意的造作都有果報。不能說無心,無心就沒有罪,這個話也不是沒有道理,確實無心沒有罪,但是他有過,過失是不能避免。有心就是罪,那個果報重,無心果報輕。因此不但是言語造作要謹慎,起心動念更重要,沒有言語,沒有造作,起心動念還是在造業,有沒有果報?有!決定不能夠避免。所以,諸佛菩薩教導我們起心動念要善,這個善決定與性德相應,從理上講;從事上講,決定與十善相應。

  十善是世出世間善惡的絕對標準,超越時間空間,超越一切法界,用現在的話來講,超越一切不同維次的空間。如果就我們現實的環境來說,它超越國家的界線,超越種族的界限,超越宗教的界限,超越時間,超越空間,永恆不變的標準,善惡的標準。我們能正確的認知嗎?不學佛的人難說!學佛的人有幾個人認識,有幾個人明瞭這樁事情?他要真的認識、真的明瞭,他就決定不會造十惡。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肯定跟十善業相應,「有果」!惡業肯定有不善的果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,不能疏忽的。

  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容易犯的,口業;口業是批評別人,譏笑別人,不要以為這是小事。在這個世間可以說一切宗教經典裡面都說到,基督教《聖經》裡講,你種什麼你一定收到什麼;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你種什麼樣的因,你將來得什麼樣的果報。你背後批評別人,果報是人家在你背後批評你;你瞧不起別人,別人也瞧不起你;你輕慢別人、侮辱別人,你同樣要得到這樣的果報。所以,聖人教給我們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我自己不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,我就不能夠對待別人。禍是自己招的,福是自己求的,總在一念覺迷。所以學,學的意思,古時候跟覺悟的覺是相通的,學就是覺。世出世法裡頭最重要的是覺!不能不覺悟。希望我們同學要真正理解、要重視。

  我們受了三皈就是佛弟子,三皈裡面頭一條就教導我們覺而不迷,皈依覺。因此我們每天朝暮課誦要反省,朝暮課誦末後都有三皈。形式上我們做了,「皈依佛,當願眾生」,那個眾生,自己是眾生,自性眾生,不要忘了這個。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,我們是不是有這樣一個心願,是不是真有這個心?如果口裡頭有,心裡頭沒有,心口相違背。那是什麼?口是心非,口是心非就造業了,欺騙誰?欺騙自己。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念三皈的誓詞,那你就是欺騙佛菩薩,自欺欺人,這還會有什麼成就?我在講經的時候,過去常常講到,不但沒有成就,有罪過!每天早晚都幹自欺欺人的事情,你會有什麼成就?

  聖賢、祖師大德給我們定的課程,定得好!早課提醒我們,這一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、待人接物,不要忘了佛菩薩的教誨,希望這一天能真正做到依教奉行。晚課是反省、是檢點、是懺悔、是改過自新;我今天從早晨到晚上,佛教我做的,我有沒有做?佛說不可以做的,我有沒有違犯?佛教我做的是善業,佛教我不可做的,惡業。佛教我做的,我都做到了,這是修善;教我不能做的,我一點都沒有違背,叫斷惡。所以早晚課功德很大,給諸位說那是功德,不是福德。如果我們只有形式,沒有實質,是決定不能得利益的,那真是寒山、拾得所說的,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你每天做早晚功課有口無心,沒有實際上的效果。

  所以,這個名號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,看到這個名號就想到有果報,一切造作都有果報,所以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。祖師大德教導我們,人不可能不起心動念,真的不起心動念他是佛,他是菩薩,他不是凡夫,六道凡夫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道理!所以諸佛如來、祖師大德教導我們起心動念最好是念佛,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念念口裡有佛,念念心中有佛,這是無比的殊勝。何以故?一切法從心想生,那真是像祖師所說的,你本來是佛,現在又念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比什麼都殊勝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,為什麼不做?

  這樁事情就是諸佛如來常講的,「大事因緣」,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,就是這樁大事因緣。那是遇到善根熟透了的人,他才會接受,才會依教奉行,這樣的人真的不多!這是善根真正熟了,不但熟了,熟透了。這個人值得尊敬,不是我們尊敬他,我們算什麼!諸佛如來尊敬他,一切菩薩、聲聞緣覺尊敬他。凡夫不認識他,沒把他瞧在眼裡,聖賢人認識他,聖賢人尊重他。他這一生這個身我們常講最後身,在六道裡頭這一生,他這是最後身。捨了這個身之後他不再來了,他去作佛去了。他再來那是乘願再來,那是隨意受身,不是業力是願力。再來是度眾生的,不是為自己的,這個果報多麼殊勝!希望我們明瞭,希望我們努力認真的學習。第八個名詞,集諦第八個名詞:

  【或名無可說。】

  這個名詞如果在滅諦裡頭,在道諦裡頭容易懂,在集諦裡頭不好懂。『無可說』就是不可說,但是,在集諦裡面這個意思很深。這個人是什麼人?是聖人,肯定不是六道眾生,六道眾生沒有這個境界。諸佛菩薩、聖賢人看到世間眾生造業受報,這個時候他迷得很深,他不會回頭,善言、善語,他聽不進去,善事、善行,他不喜歡看,這就是眾生可度之緣未成熟。佛菩薩不但不說法,來也不來。如果來了,他可能示現,他也不會說。

  示現是讓你觀察,觀察當然你也看不懂,雖然看不懂,看到了,這個看到所謂是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。最簡單的、最容易的,是佛菩薩名號。我們書寫佛菩薩的名號在明顯的地方,他經過看到了,縱然是不在意,確實看到了,你問他他知道,這是阿賴耶識裡頭種種子。能不能說?不能說。你要一說,他立刻就反駁:這是迷信,你還信這個!我們不說,也不問,為什麼?不讓他造這個業。這個業是毀謗三寶,他要受罪的,佛菩薩大慈大悲決定不會讓眾生去受罪、受苦、受難,沒有這樣的聖賢。眾生受苦受難那是真正不得已,佛菩薩絕對不會給他製造這樣的因緣,像這些地方我們要明瞭,我們要學習。

  你看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,處事待人接物,他觀察眾生根機,可以說,為他說法;可以教,認真教導他;不能接受的,你看他老人家合掌令歡喜,不說,恭恭敬敬。一切眾生縱然造惡,他有善的一面,那你就要懂得隱惡揚善。他惡的那一面提都不提,好像完全不知道;善的那一面,可以讚歎。這什麼?這跟眾生結善緣、結法緣。正是大乘法裡頭所說的,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惡人也要叫他生歡喜心,決定不能叫他生疑惑、生瞋恚,那你就是完全錯了。

  所以,佛菩薩所在之處,總是會令一切眾生止息惡念,生起善念。再惡的人看到佛菩薩,惡念不起,現在人說這是佛菩薩的磁場太好了,他進入這個磁場,他歡喜,惡念不生,這是我們應當學的。這是長時間修養的功夫,不是假裝出來的。那個假裝出來的樣子,人家一眼就看穿了,你是假的,你不是真的。所以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做,決定不能有絲毫虛偽。長時間的這樣做,這叫積功累德,深厚的功德自然能夠感動人心,雖然不說,一句話不說,他能感動人。態度真誠、恭敬,自己卑下、謙虛,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,應當要學習的。業因果報不可思議!對我們認真學佛的同學來說,要細心去體會,要時時觀察。觀察入微,自自然然就能提醒自己,日常生活當中,永遠保持高度的警覺,避免犯過錯。第九句。

  【或名無可取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有註解,他註得很好。因為在這一小段裡頭,第五個名號叫「能執取」,這個地方講『無可取』,這兩個名號是不是衝突了?我們看的時候一定是衝突,前面講「能執取」,到這個地方為什麼說「無可取」。實際上他的意思是圓融的,決定沒有抵觸。前面的「能執取」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,「愛見羅剎,橫相執取」,這是錯誤。這個地方「無可取」,是給我們講本來無可取,無可取裡頭你要取,錯了。

  他在《疏鈔》裡頭舉了一個例子,就是確實有這麼一類人,這一類人不少。什麼樣的人?是錯解如來真實義。開經偈這一句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實在是不容易。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說,我的意思你都不懂,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?這個話是實話,把經典的意思錯解的人,很普遍,太多太多了。所以,大師舉出有一類的修行人,真的把佛說的話錯會意思。他舉的有一段話說,他說「若一切法空(佛常講萬法皆空,這大前提抓到了),何以佛說虛誑妄取,若有妄取,法則不空」。這個話說聽起來好像有道理,佛說一切萬法皆空,為什麼?不說別的,十二因緣裡面佛講愛取有,既然有愛取有,那法就不空!如果一切法都空了,哪來的愛取有?說得是好像有道理。

  這個問題自古以來,一直到現在,他自以為聰明,不持如來的聖教,我們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講,最容易引起人誤會的。我們常講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印光大師當年在世,一生可以說提倡因果教育。這個問題我也講得很詳細,因果在不在萬法裡面?在!既然萬法皆空,那因果為什麼不空?因變成果,因就空了。譬如我們種桃子,這個桃核種子是因;種下去之後它長成樹,那個核桃沒有了、空了,長成樹了。樹長大了之後又會結桃子,桃子裡頭又有桃核。所以因變成果,因空;果變成了因,果也空了,怎麼不空?

  為什麼說因果不空?因果不空是說它轉變不空,不是說因果本身,是因果轉變;因變成果,果又變成因,因又變成果,它永遠在變。是說它轉變不空,是說它相續不空,說它循環不空,它有這三個現象。不是講因與果的本身,是講它這三個現象,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。了解這個現象,你就曉得凡事沒有偶然的,凡事沒有說沒有原因的,世世代代相續不斷。我如是,你也如是,一切眾生沒有例外的;連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情與無情統統沒有例外的。你仔細去觀察,剎那剎那在轉變、在相續、在循環。這個循環有小的、有大的,它有周期性的。有的周期性規則,有的周期性不規則,這裡頭都有因緣。

  所以,佛在此地用這麼一個名稱,「無可取」,這意思是無可取,你取了就錯誤了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引用這個偈子來答覆,由於沒有真正了解空義,「無所取中」你生起「取著」的念頭,生起取著的行為,妄取!如果是真的有可取,那就不能稱為妄取。所以十二因緣「愛取有」是妄取。豈不聞《金剛般若》上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你在一切有為法裡頭,你起心動念,有了愛、有了取、有了有,假的!有為法根本就不存在。

  什麼是有為法?我們現在的身是有為法,六塵境界是有為法;再告訴你,我們起心動念也是有為法。所謂有為法就是有生滅的,你看看哪個一法沒有生滅!我們的念頭,前念滅,後念生,所以,起心動念是生滅法。我們身體,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剎那不住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新陳代謝有周期性的,整個身體的細胞統統都換了,換成一個新的,多少時間?七年,七年是個周期性。七年以前的舊細胞是一個都沒有了,好像換零件一樣,哪個地方零件壞了,換個新的;那個地方又壞了,再換個新的,全部統統換,七年一次,這是科學家說的。在佛法裡面講不如是,佛法講剎那生滅,念念不住,你怎麼可以愛?你怎麼可以取?不可以!

  世間人如果講沒有愛、沒有取,那還得了嗎?那他真的心就慌了。所以,世間人有愛、有取,後面有有,有什麼?六道輪迴。有六道輪迴,有因果報應;愛是迷惑,取是造業,有是果報。給你講六道輪迴,事實真相如是,這是講六道的諸法實相。要不是佛這樣告訴我們,我們怎麼會知道!真的,生生世世永遠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佛是在一切經裡頭天天講,常常講。我們自己天天學,學了五十多年,逐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才放下。這放下不是人勸的,甘心情願放下,不再搞愛取有了。無可取,不取了,對了;無可取,你還要取,你就錯了。給你說真的,你也聽了不要難過,不要失望。如果你真的世出世間一法都不取了,恭喜你,你所得到的是遍法界虛空界,這是你意想不到的。為什麼?法性。

  真正到世出世間法統統都不取了、都放下了,法性現前,禪家講的明心見性。你還有一法沒有放下,這一法就障礙你明心見性,勢必要捨得乾乾淨淨,為什麼?因為它是虛妄的,虛妄障礙真實。大乘教裡面講覺跟迷,虛妄是從迷生的,迷放下了,覺就現前。為什麼?覺是本有的,迷是本來無的。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頭說得好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只要把不覺放下,本覺就現前。所以要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無可取,你就決定不能取。無可取,動個念頭想取,錯了。

  慈悲,佛家不講愛,講慈悲,慈悲是性德,慈悲是愛,這個愛是理智的,不是感情的。這個愛決定沒有佔有,決定不是為我,沒有私心,沒有佔有,慈悲!對待一切眾生關懷照顧,就像照顧家人父子一樣,這裡頭無我無私,無有執取,要懂這個道理,那才是慈悲,才是真正的愛,神聖的愛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苦集聖諦最後一個名號。

  【或名流轉。】

  『流轉』就是輪迴,這是在集諦裡面所說的。既然世出世法只要是有造作就有果報,就有「流轉」;流是不住,像流水一樣它不停,轉是轉變,因果的轉變。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要怎樣才能夠超越六道的生死輪迴?不能超越,你就不能不受,這是個大問題!世間無論是古今中外,所有一切修行人,可以說總的目的,無非是想解決這個問題。像一般宗教信徒常常講的,怎樣能夠得到永生?得到永生的意思,不再搞生死輪迴,這是覺知生死輪迴苦,真正覺悟到苦!所以,他才有這個念頭,想超越,不想再搞了。如果這個念頭沒有生起來,還在迷,出家修行也沒有用,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。

  所以,首先要覺悟,真正覺悟,這個出離的心才能生得起來,然後你的學習與道就相應。道是覺,道是性,與覺性,或者是與性覺都行,他相應,不迷了。在現相裡頭我們又不能不知道,只要有「我」這個念頭,有自私這個念頭,這是迷而不覺。這個事情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,所以「般若經」上常講「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」。無,又不是空無,而是什麼?有、無是一不是二,空、有是一不是二,這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很不好懂。我們世間人有就是有,無就是無,有跟無是對立的,空跟色是相對的,那你永遠不解如來真實義,你當然會把這個意思錯會。

  凡是說有,是從相上講的;凡是講無,是從性上講的。性,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你真正通達了,有不妨礙無,無也不妨礙有。理事無礙,說理事無礙就是性相無礙。真正妨礙是在哪裡?在覺、迷,迷了就有礙,覺了就沒有礙、就無礙。然後給你講真的,覺迷是一不是二,這個不好懂,愈講愈迷惑。你得要細心去體會,這都是真實語,都是真正給你說出諸法實相,佛菩薩果地上的境界。我們看東西看得不清楚,老是偏在一面,凡夫執著有,二乘執著空,都偏在一面。凡夫知事不知理,知相不知性,所以,隨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,違背了事實真相。也就是我們常講違背了自然的法則,違背了自然的規律,這就造罪業,做錯了,想錯了、說錯了、做錯了。錯了要負責任,錯了不是沒事,錯了怎麼樣?果報現前。這一錯,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,變成三途,變成地獄。這是什麼?錯誤變現的,怎麼變,給你說都不是真的。

  我們從江本勝博士做的水的實驗,水結晶的實驗,無論它的結晶是美、是善,還是醜、不善,都不是水結晶的本來面目。水結晶的本來面目,我們看不到。為什麼我們看不到?因為我們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所以看不到它的本來面目。什麼人能看到它的本來面目?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,你就看到它本來面目。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?我沒看見過,我也不知道。從我們想像當中,應當是佛經裡面講的,一真法界裡頭「八功德水」,應該是那個樣子。八不是數字,如來略舉幾樣而已,就像我們此地講「四聖諦品」,每一諦舉十個名字。其實我們今天明瞭,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,無量無邊功德。為什麼?稱性。隨順法性,法性變的相分。法性裡頭圓滿功德,哪一法裡頭不具足!法法具足。我們雖然沒有見到,因為大乘經畢竟薰習有一段長時間,我們能夠聯想得到,所謂想當然耳。

  所以,要緊的就是放下,不放下,你就沒有辦法看破。看破是了解諸法實相,明瞭事實真相,這是看破。為什麼我們不能了解,不能看破?我們有障礙,這個障礙就是放不下,妄想無量無邊,執著也是無量無邊,分別亦是無量無邊。我們雖然是放下了,是放下少分,大部分沒有放下,沒有能徹底放下!如來果地是徹底放下,所以放下是慢慢來的,一點一點的放下。少分真的放下,入佛門了,所謂是初信位的菩薩;再放下一些,二信位的菩薩;再放下一些,三信位的菩薩。不斷的放,放到等覺菩薩,還有少分,那一分生相無明沒有放下,這個徹底放下就成佛了;如來果地是全體放下。

  你放下一分,你就看破一分;放下十分,你就看破十分。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放下了,法性、體相、作用你就全體看到了,就這麼一回事。然後你再看看這個世間還有不少迷惑顛倒的眾生,在那個地方造輪迴業,受輪迴報,那就是此地講的「流轉」。你對於這些眾生在六道輪迴裡面的現象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能看到他們過去,你也能看到他們未來,他們什麼時候因緣成熟,什麼時候應該得度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佛菩薩這才以善巧方便幫助這些眾生,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。現在請看第三段苦滅聖諦。

  【諸佛子。所言苦滅聖諦者。彼攝取世界中。或名不退轉。或名離言說。或名無相狀。或名可欣樂。或名堅固。或名上妙。或名離痴。或名滅盡。或名遠惡。或名出離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。這一段是講出世間的果,清淨寂滅,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,淨土裡面所說的理一心不亂,教下講的滅諦。苦滅了,這個苦是一切世間苦,統統滅了,一切世間苦。佛陀在此地也略舉十個名詞,第一個名詞,『不退轉』,這是苦滅聖諦,這是無上道!究竟的大般涅槃決定不退。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不退有三種,第一種是位不退,第二種是行不退,第三種是念不退。位,凡聖的地位,佛告訴我們小乘初果,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,他們決定不會再退到凡夫位,這叫位不退。為什麼?他們已經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,也就是說他們的知見正了。正知正見,見解沒有錯誤,雖然還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,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,決定不會墮在阿修羅裡頭。他在六道裡面,人間、天上繼續不斷在學習,一直到超越六道輪迴。繼續學習的主要的科目,是要斷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,那就是六道裡面錯誤的想法,錯誤的思想。由此可知,我們的見解、思想不正,我們修行這個地位是很容易退轉的。

  想到這些地方不知不覺毛骨悚然,想想自己不行!我現在得的是人身,人退轉了,就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往下退。怎麼知道?想想我現在的見解不正,八十八品,品是類,錯誤的見解八十八類。八十八類裡面,佛把它歸納為五個綱領,第一個是身見。不但我們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,天人也這樣執著,色界天、無色界天也這麼執著。無色界天沒有身體了,我們常講靈界,他執著那個靈,我們中國人叫靈魂,佛經裡面的術語叫神識,他執著那個是自己,這屬於身見。墮落到畜生,他執著那個身是自己;變成餓鬼,餓鬼也有個身;墮在地獄,地獄還有個身,總是把這個身執著成自己,這叫身見。所以,五種見總共有八十八品,這一關不能突破,那還談什麼?位不退談不到。何況還有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五大類總共八十八品。說老實話,我們一品都不能斷,這還有指望?

  在末法時期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有幾個人有能力斷這個煩惱?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誰有能力斷這個煩惱?這個東西斷盡了,在小乘證初果,在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位不退。位雖然不退,行還有退轉,念還有退轉。真正到大乘菩薩位了,能夠捨己為人,六波羅蜜堅固!不會再退轉到小乘,小乘人自利,菩薩利他。利他很辛苦,小乘人受不了辛苦,不幹了,利他的事情不做,太辛苦了。你想幫他忙,他不聽話;你好意對他,他惡意回報你。受不了,不幹了,退到小乘位,行退了。

  所以,大乘菩薩長時間受般若的薰習,能夠達到行不退。雖然是行不退,但是念還不行,念還退。這個念是什麼?一個念頭,向無上佛道。菩薩有時候這個念頭中斷了,因此修行的時間要那麼長,那就是什麼?進得少退得多。他住在菩薩地,常常疏忽這個菩薩地怎麼樣向上提升,這個他疏忽了。到什麼時候得念不退?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圓教初住菩薩,大乘經上常講的別教初地菩薩;別教初地跟圓教初住,斷煩惱是平等的,都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智慧不一樣;智慧,圓教比別教高,善根,圓教比別教要厚,這是念不退。這是講三種不退,統統得到了。十住菩薩得到的淺,不深。

  到什麼時候,淨土經上所講的圓證三不退,圓是圓滿,圓滿證得三不退。世尊常常給我們講「阿惟越致菩薩」,《彌陀經》上說的「阿鞞跋致菩薩」,這是一個梵語的名詞,兩種不同的譯法,意思完全相同,圓證三不退。古大德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;換句話說,至少是七地菩薩,七地以上,是八地菩薩了,所以至少是七地菩薩,這地位高了!四十一個階位,七地是第幾個階位?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三十個階位,上去初地、二地到七地,三十七個階位,好像念書一樣,念到三十七年級才是圓證三不退,這個地方講的不退轉。這個說法是一般的講法。

  此地是大乘,滅諦是果報,大乘出世間的果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妙覺位。不是我們一般講的七地以上,這裡是講的妙覺。我們今天看到了非常羨慕,非常嚮往。我們連個位不退都做不到,但是希望我們的道心能夠保持,不要退轉,不要產生變化。怎麼辦?古大德教導我們只有一個方法,大乘教裡頭佛常講,這個方法是什麼?不離善知識,你才能保持。一離善知識,你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很多,他們會來障礙你,這些人是什麼?這些人是惡知識,這些人是邪師,你肯定受他們的影響。你聽他的,你相信他的,那你就路子走錯了,麻煩就來了。

  所以今天,正如同李老師往年給我說的,學生找老師不容易,到哪裡去找?真正遇到個善知識是前世有緣,可遇不可求。而老師想找一個好學生來傳他的法,比學生找老師是更難,這個事情是過去生中的緣分,到哪裡去找?這是真話。幾個人有這樣殊勝的緣分?那我們要想成就不就太渺茫了嗎?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但是還有一個方法,這是你真正想學,而在這一生找不到善知識,遇不到,沒有這個緣。怎麼辦?找古人,做古人的私淑弟子。你要把古人當做活人,你才能成就。

  古人用這種方法,頭一個是孟子,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。他依什麼人做老師?他依孔子,但是孔子那個時候已經過世了,孔子的著作在,他天天念孔子的書,一生不離開。行孔子的教誨,孔老夫子怎麼說,他就怎麼做。遇到書裡面有很深的意思,他不能理解,他就拿這個書去問孔子的學生,向他們請教。一生跟一個老師,聽一個人的教誨!他成功了。在中國歷史上被後人尊稱為亞聖,孔老夫子被人尊稱為至聖,他亞聖,僅次於孔子,在歷史上沒有人能跟他相比。一直到今天,我們提到儒家,自自然然你就想到孔孟,這是私淑學習成功的好榜樣。我們如果真正想學的時候,學孟子,學他這個方法。

  在中國歷史上有顯著成就的人物很多,像漢朝的大儒司馬遷,司馬遷的老師是誰?左丘明。左丘明跟孔子同一個時代,怎麼會變成他的老師?實在講司馬遷學孟子,以古人為師。左丘明有一部著作《春秋左傳》,司馬遷一生專攻《春秋左傳》,他學成功了。《春秋左傳》的文章好,司馬遷成為大文豪,他的著作《史記》。唐朝的韓愈,在文學史上後人讚歎「文起八代之衰」,唐宋八大家第一個人,他老師是誰?他老師是司馬遷,司馬遷漢朝人。我們曉得他是私淑弟子,他一生專攻《史記》。他的文章是從《史記》裡頭學來的,這是古時候有名依古人做老師而成就的。

  在我們佛門裡頭也有個很殊勝的例子,蕅益大師,淨土宗的。他的老師是誰?蓮池。蕅益大師歸心淨土之後,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,他依靠什麼?依靠蓮池大師的著作,這個我們圖書館有,《蓮池大師全集》,精裝這麼厚,有四冊。蕅益大師專攻,他成就了。蓮池大師是淨宗祖師,蕅益也是。做學問、修道要緊是跟一個老師,學一家之言。為什麼說跟一個老師會成就?跟一個老師,你的心是定的,你所學的東西,專,你只有一個方向,只有一個目標,勇猛精進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

  我們淨土宗《彌陀經》裡面,佛告訴我們,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,你就成功了。你跟兩個人學,你的心是亂的;你跟一個人學,你的心是定的。古時候儒釋道三家,傳法的理念、方式都相同,那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我親近李老師,在親近他之前,我接受兩個老師教誨過,方東美先生、章嘉大師。李老師告訴我,他們所教的要作廢;李老師說我不承認,你要跟我學,從頭來起。有道理,為什麼?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教要專,學更要專,專才精,專才能契入!你要是做不到,同時親近兩個、三個老師,真正善知識不教你,為什麼?不能成就,肯定你不能成就。你的成就,可以成就世間法,道業不能成就。

  道業是講開悟,你開不了悟;是講得三昧,你決定得不到了三昧。三昧是定,你得不到定,你開不了悟。那你要多學一點佛學常識,皮毛的這些東西,這個沒有問題,這個沒有障礙,你讀多少書,親近多少善知識不妨礙。但是你要想得定,要想開慧那不行,想得定、想開慧的時候只有一個老師,兩個老師是決定不行。我學佛的時候諸位同學要知道,章嘉大師圓寂之後,我才跟李老師,章嘉大師如果說是長壽,我肯定是跟他到底。但是跟他大概不會走到淨土宗,可能學密去了,非常非常可能。

  他走了之後,我沒有依靠了,想想看,沒有高人指點,沒有法子成就。當時有許多善友年歲都很大,都是六、七十歲,我那個時候才二十幾歲,這些老人給我介紹李炳南居士。我在他會下,接受他這個條件,跟定一個人,一生不能改變。《大乘無量壽經》是他傳授給我的,我說了,天下人反對這一部經,我不能反對,我要反對那我是背師叛道,那真的一切就完了。天下人反對,我有信心,依照這個經典修學,我肯定有成就。這是我們在現前這個環境裡頭怎樣能夠保持著不退轉,自己要知道,自己要明瞭,要堅持,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動搖。那我們的定功與日俱增,智慧與日增長,別人不知道,自己清楚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