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八三六卷)  2007/9/1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83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大用無方最後一段,「寂用無涯三昧門」,第二段正顯業用。這段裡面有四小段,我們學到第一段根境自在。

  這段有十二首頌,它的義理深廣無際,我們已經學過兩次,今天我們還要繼續看清涼大師的《疏》。前面我們學到「或敵體事理止觀相對,或以事觀對於理定」,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下面清涼大師舉《起信論》裡面一段文,他說「如起信論,止一切相,乃至心不可得為止,而觀因緣生滅為觀,或以理觀對於事定」,「下經」是本經下面所說的,「一心不動入諸禪,了境無生名般若是也」。由經文跟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我們終於明白,得大自在先決的條件就是定慧,這個我們要清楚、要明瞭。定慧的根是戒律,世尊在四十九年教學當中,可以說苦口婆心說得太多了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是我們幾乎每個佛弟子,無論出家、在家都耳熟、都知道,也都能說得出來。問題在哪裡?問題在我們沒有依教奉行,所以還是屬於釋迦牟尼佛的,他老人家的大自在、究竟圓滿的解脫。解脫就是自在,把所有的障礙都解除了,脫離六道,脫離十法界,脫離一切的繫縛,所以得大自在。

  這段給我們講在根塵當中得大自在,可以從根入定,從塵起定;也可以從塵入定,從根起定;從眼根入定,從色塵起定;從法塵入定,可以從意根起定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我們要想證得,實在講這個課程不能不修,為什麼?通一切法,一切法裡面當然包括世間法。大師也引用《遺教經》上一句話,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這小定,你只要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個地方。這就是說明心不能散亂,我們現在一般說心浮氣躁,心浮氣躁的人學佛是最嚴重的障礙。不但是不能得定,不能開慧,說實在的話,他讀經、他聽經都不能契入,他聽不懂,也看不懂。為什麼?就是業障,心浮氣躁是業障。什麼時候你學經教,聽經能聽懂了,聽出味道出來,法味!能生歡喜心,你才得受用。

  讀經也是如此,讀出味道出來,到讀出味道就欲罷不能。晚上讀書讀到天亮,不知不覺怎麼時間過得這麼快,好像還不到一個小時,怎麼一夜就過去了,嘗到法味。這也就給你說明,時間不是真的,得法喜的時候長時間就變成短時間,煩惱、憂慮到嚴重的時候,短時間變成長時間,度日如年。在這裡就證明時間不是真的,時分、方分,時分是時間,方分是空間,在《百法》裡面它列在不相應行法,不相應行法就不是真的。心法依它起,色法也是依它起,它不屬於心法,它也不是色法,它也不是心所法,但是與心心所、色法也脫不了關係,所以叫不相應行法。就是說它跟心不相應,跟心所不相應,跟色也不相應,起了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在現代的名詞叫抽象概念,完全是假的。但是這個東西也妨礙、礙事,你要是不能把它看破,確實你受時間、空間的拘束,你不自在。

  佛告訴我們,妄想分別執著也是屬於不相應行法,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要什麼時候能看破?慧就能看破,沒有智慧你沒有辦法看破它。慧從哪裡來?慧從定來。定從哪裡來?定從持戒來。所以佛才教導我們,世尊入滅的時候,阿難尊者慈悲代後世弟子啟請:佛陀在世,我們以佛為師,佛滅度之後我們依誰為師?佛給我們講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只要你能夠持戒,只要你能夠不怕苦,你就跟釋迦牟尼佛在世,跟在他老人家身邊沒有兩樣。這個話說得好。我們要想親近釋迦牟尼佛,要想不離開道場,這兩句話就是;持戒是親近佛陀,能吃苦就是道場。我們學佛要想在這一生成就,你要明瞭世尊這層的意思,教我們持戒、吃苦,這個意義非常深,真明瞭,歡喜去做,持戒難不難?不難,條條都能做到,決定不會犯戒、破戒,不會的。能不能吃苦?苦裡頭有樂,法喜充滿,不亦悅乎,這真的。世間人以為苦,修道的人其樂無比,才真正體會到世尊常講的,佛法教人離苦得樂。樂在哪裡?樂在苦裡面,這才有味道。樂裡頭沒有樂,樂裡頭有苦,苦裡頭有樂,這個道理誰懂!宇宙的法則亦如此,佛經裡面告訴我們,最好的檀香,牛頭旃檀,這個香生長在什麼地方?生長在最污穢的地方。那就是好比說苦中有樂,你要不肯吃苦的話,你永遠不會得樂。

  《起信論》裡面有這句話,「止一切相,乃至心不可得為止」,教下講止觀,就是性宗裡面講禪定,禪是觀,止是定。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不離這個,一心是定,不亂是禪,說禪定、說止觀全通,一心是定、是止,不亂是禪、是觀。《大集經》上佛說,念佛是無上深妙禪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今天止觀都沒有,沒有止就是心散亂,沒有觀,妄念多,所以表現出來確實是心浮氣躁,沉不住氣,定不下來。現在這個社會也希望你心浮氣躁,提倡,為什麼?講速度、講效率,這也心浮氣躁。佛門裡面不是的,它講定,它講穩重,它有沒有效率?它的效率比現在人高,它的成就比現在人大,它沒有副作用。動作太快有副作用,最明顯的副作用是人的壽命減短;動作緩慢不一樣,那是長壽之相,是福慧之相。

  我這一生見到一個人,章嘉大師,他老人家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以後讀到佛經說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我就知道了。我們再看曾國藩的家書、家訓,他對他的兒女、子姪晚輩的要求,說很多次,重複的說,要緩慢、要學穩重,無論是走路、是言語都要緩慢、都要顯得穩重。從他這些教誨裡面看,我們就能夠想到曾國藩先生他自己的為人、修養。我跟章嘉大師三年,每次見他,如果我的心要是不能定下來,他不跟我說話。一定要我定下來,整個精神都穩定下來,他才跟我說話,這個很有道理。為什麼?言語雖然不多,你永遠記住,給你很深的印象。不至於說速度很快,說了大半天,說完之後他忘掉一大半,那不叫廢話嗎?沒有記住,忘掉的,叫廢話;一個字一個字記住了,那叫真的聽進去了,說、聽才有效果。這就是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差別的所在,西方人好動、戰爭,你打開世界的歷史,東方人和平,只有在什麼時候會發生戰爭?改朝換代,末代的皇帝實在是太不像樣子,才引起人民革命把他推翻。但是推翻之後,新的政權建立之後,很快的制禮作樂,整個社會走向和平。我們看中國歷史,至少會有一百年到兩百年安定的局面。你就曉得中國人的教學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,愛好和平是教出來的。

  這裡面講事、講理,「觀因緣生滅」,這是事觀。一切萬物,佛說萬物怎麼來的?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是事觀。因緣無量,這是很深的一門學問,在佛法裡面稱它做「道種智」,跟「一切智」是相對的,一切智是理觀,道種智是事觀。一切智觀一切萬法的體,體是空寂,萬法皆空,了不可得,這是屬於一切智。阿羅漢懂,阿羅漢證一切智,所以他能夠把見思煩惱放下。可是這一切現象在面前,怎麼來的?你要問這個,阿羅漢就不知道了。阿羅漢只知道萬法皆空,這個東西都不是真的,是假的,可是這假的怎麼假法?為什麼會有假的?這裡頭種種道理,阿羅漢不知道。菩薩知道,所以菩薩證道種智,道是道理,種是萬法,一切萬法生滅的道理。我們講動物生老病死,植物生住異滅,礦物成住壞空,這些事情你問菩薩,菩薩會給你講得頭頭是道,這叫觀因緣,這屬於事觀。

  佛的智慧叫「一切種智」,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,圓融無礙自在這是到佛了。要知道,一切智也好,道種智也好,一切種智也好,統統是你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,不是外來的。我們今天這些智慧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,智慧不能現前;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一切種智你就證得。證得一切種智的人稱為佛陀,證得道種智的稱菩薩,證一切智的稱阿羅漢,這都算有成就了。就是佛門裡面講求的,我們修學終極的目標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無上正等正覺;阿羅漢是正覺,菩薩是正等正覺,佛是無上正等正覺。此地講的事理、定慧總不離這個原則,不離這個根本。

  下面經說「一心不動入諸禪」,這句話很重要。諸禪,禪是《華嚴經》上常講的三昧,正常的享受。正常的享受是阿羅漢以上,六道凡夫的享受不正常,佛給我們講得很多,講得很清楚。六道凡夫的享受是什麼?歸納起來五大類,身有苦樂兩種受,心有憂喜兩種受,把它歸納起來。當身體沒有苦樂,心也沒有憂喜,這時候很好,這叫捨受。所以總不外乎這五種受。為什麼捨要算五種之一?這你要曉得,四禪天、四空天他們是捨受,欲界天還有苦樂憂喜,很淡薄;色界沒有,無色界更沒有了,那就是正受,就是三昧。為什麼不叫它做三昧,叫它做捨受?他只是定功把它伏住,就是這經上講的「制心一處」,他控制住,叫它不起作用,這是捨受;如果永遠控制住,這就是三昧。沒有辦法永遠控制,隨著他的壽命,其實色界、無色界的壽命是他禪定功夫的淺深。他功夫得力的時候,那就是他壽命,功夫失掉的時候他立刻就墮落,這是講色界、無色界的生死。定成了,他就生;定失掉,他就滅了。所以他不叫做正受,只能叫捨受。

  這經上告訴我們,一心不動你才能入諸禪,禪是禪定。為什麼說諸?你用什麼方法修成的,禪的名字就不一樣。我們用念佛方法修成的叫念佛三昧,我們依《華嚴經》修成的就叫華嚴三昧,我們依《法華經》修成的就叫法華三昧。佛在經上說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,那就八萬四千諸禪,統統都修禪,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。八萬四千確實有數字,你到佛學辭典上可以查得到,一點都不假。要是一般講,像四弘誓願講的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那就不止八萬四千,那是無量諸禪。方法、門道再多,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一心不動,你用什麼方法修一心不動?方法裡頭,真的最簡單的、最容易的、最穩當的是念佛。念頭才起,你不要管它是善念、是惡念,是淨念、是染念,都不要管,反正念頭一起,毛病出來了,為什麼?真心沒有念頭,這句要記住,你的本性沒有念頭。

  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把本性說出來,本性是什麼樣子?他老人家五句話說得很清楚,頭一句話就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清淨是沒有染污,沒有染就沒有淨,也就是頭一句話,你的自性、你的真心,我們今天講純淨,染淨二邊都沒有,這是真淨。第四句話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不動搖」,那就是你本來不動,從來沒有動過,現在也沒有動過。一念不覺是什麼?一念不覺是妄念。為什麼?真心不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的時候不是真心,妄心,這個要知道。妄是依真起的,沒有真,哪來的妄?所以說真妄不二。知道真妄不二,你自然就不執著,就不分別,這就入定了。所以這經上講的入定,從眼根入定,從色塵起定。什麼叫入定?無論在什麼地方,這是講我們六根,我們眼見色,舉這一個例子,眼睛見外面的色相不執著,入定了。這個入定不是很深的定,它管用,得這個定就是阿羅漢,管什麼用?他脫離六道輪迴了。只要你眼根見色的時候,你的眼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叫六道凡夫。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乃至意對法,你都能夠放下,不執著,這叫入定。

  如果能再不分別,那定功更深了,那是菩薩的定,比阿羅漢高。如再能夠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就恢復自性,這叫明心見性。給諸位說,阿羅漢沒有明心見性,菩薩也沒有明心見性。所以這破一品無明,什麼叫破一品無明?就是見色聞聲不起心、不動念,無明就沒有了。起心動念叫無明,不起心、不動念,哪來的無明!那是什麼?那是佛。《華嚴經》上講法身菩薩,他破一品無明,無明一破,法身就見到了,這法身菩薩。法身菩薩就是真佛,不是假佛,是誰?是你自己。總算是把你自己找回來了,禪宗裡面常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本來面目找回來了,也就是《華嚴經》上佛給我們講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

  你現在為什麼會變成凡夫?變成這個樣子?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,把你變成這個樣子。你一定要知道,妄想分別執著是我這一生最大的病,這個東西叫你在六道裡面輪迴,在這地方受苦,永遠不能回頭,不是好事情,是病態,嚴重的病態。你為什麼不能治它?是因為你不知道你自己有這個病,你要知道這是病,是大病,你馬上就回頭了。人得了重病,自己不知道,所以他不曉得去看醫生,他也不願意看醫生,他認為自己很正常。知道這個病非常嚴重,要命了,他想不想求醫?立刻就求醫,道理在此地。這是佛常講可憐憫者,自己這麼嚴重的病不知道,真可憐!不知道就是迷、就是痴,叫痴迷。迷了的時候,把自己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變成煩惱、貪瞋痴慢疑,就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扭曲了,把你無量無邊的德能變成什麼?變成造業。怎麼說德能變成造業?你的本心是如如不動,是清淨不染,這是大德,這是你的真心。你現在失掉了,現在你的心裡面是無量無邊的妄念紛飛,你止都止不住,前個妄念滅了,後個妄念生,是不是這樣的?

  你的言語本來是經典,只要你開口說話,記錄下來就是經典。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的這些經典,跟你自己所說的是一模一樣,一絲毫都不差。為什麼現在看佛經你看不懂?妄想分別執著把你自己本來的語言變掉了。相好,你本來的相好,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你的身相跟如來果地上的報身沒有兩樣。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?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你變成這個樣子,你自己完全不知道。哪天覺悟、明白了,我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,要趕快把它放下,這一放下就恢復了。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、德相統統現前,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全都現前,那是你自己的性德。

  法身確實不生不滅,清淨不染;報身能生萬法,不生不滅;應身,眾生有感,自然就有應。無量無邊的眾生感,你就能現無量無邊眾身相去應,不可思議。眾生想求什麼身、見什麼身,他自然就現什麼身,眾生求佛身你就現佛身,眾生求菩薩身你就現菩薩身,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什麼身相都是你自現的,這個眾生信仰基督教的,你現上帝身;那個人學道的,你現老莊身;學儒的,你現孔孟身。所以佛在經上講了一句話,我在《宗鏡錄》上看到的,永明延壽大師記的,「世尊言,世間所有外道的經典,不是外道說,全都是佛說。」這不就是告訴我們,所有宗教裡面他們所拜的一些神明,是誰?是自性,真的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是一不是二。所以我們細心、認真的去讀各個宗教不同的經典,我們發現修學的方向、目標相同的,方法也大同小異,不同的很少。不同的大多數是什麼?是在實際日常生活,這個我們能理解。眾生,就是在地球上來說,居住的環境不相同,生活的方式不相同,文化背景不相同,差異在這個地方。

  而學習的核心,佛家講慈悲,宗教裡面講神愛世人,慈悲就是愛,佛家的慈悲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愛,稱慈悲。附帶條件的慈悲,那叫愛;不附帶條件,沒有條件的,叫慈悲。我們要學習、要提升,所以佛教我們學慈悲有四個階段,不斷向上去提升。第一個階段就是愛,有條件的,你愛你喜歡的人,不喜歡的人不愛他。也就是你的慈悲是對你喜歡的人,你的親人、你的朋友,喜歡他,你對他有慈悲,不喜歡就沒有了。這什麼?這是凡夫。佛經上講這種慈悲叫「愛緣慈悲」,緣就是條件。從這個提升一級,叫「眾生緣慈悲」,推己及人,我愛我的父母,我也愛別人的父母;我愛我的兄弟,我也愛別人的兄弟,這個心量就大了,這叫眾生緣慈悲。這是什麼?六道裡面的聖賢他們能做到,可以做到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,《弟子規》裡面講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從事上講的,不從理上講的,事上他做到了。推己及人,我希望別人怎麼樣愛我,我先去愛他,這是世間的聖賢,這就很難得了。世間人,他不愛我,我能愛他;他不會關懷我,我能關懷他,這叫眾生緣慈悲。

  再升一級,「法緣慈悲」,法緣慈悲就是理了。法是什麼?統統是自性變現的。就是你真正明瞭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什麼人的心?什麼人的識?自己。是我自己心識裡頭變現的,我怎麼能不照顧他!我怎麼能夠不關懷他!這是有理在裡頭,明理了。甚至於到什麼?毀謗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,我都用平等的愛心去照顧他。為什麼?他在迷,我在悟,我如果對他還有成見的話我也在迷,我沒有覺悟。像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常講的,歌利王割截身體,那是什麼?法緣慈悲。到如來的果地,如來果地是誰?《華嚴經》上初住以上的法身菩薩。法身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個時候的慈悲叫「無緣慈悲」,沒有條件。為什麼?整個宇宙是一體,整個宇宙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沒有條件的慈悲,如來果地上,所謂叫大慈大悲,究竟圓滿的大慈大悲。所以,這講四個等級,要不斷的向上提升,你才有成就;提升到一個階層,覺得很滿意,不再向上提升,錯了!你念書小學畢業就很滿意,不想念中學了,這是無知,這是愚痴。要曉得小學上面有中學,中學上面有大學,大學上面有研究所,不斷向上提升,這叫智慧;不向上提升的,那真叫可憐。天天向上,月月向上,年年向上,這裡頭才真正有法喜。

  所以修行在哪裡?修行最殊勝的地方就是人事環境,人與人間之相處,其次人與環境的相處,這兩大問題。就在這兩個地方修,一個是境,一個是緣,環境是境界,人事是緣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「境緣無好醜」,人事環境裡頭,就是一切人、一切萬物沒有好醜,也就是說沒有善惡、沒有是非、沒有邪正,它是絕對的,它不是相對的。這個道理不是法身菩薩說不出來,這是什麼?這叫諸法實相,事實真相,見性的人才能說得出來。「好醜在於心」,好醜在自己的心,外頭沒有。所以一切境界,人也好、物也好,這個人是好人,那個人是壞人,從哪裡生的?從自己心生的。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了,夏威夷土著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嚴重神經病的病患,在我們一般人沒有人願意去照顧他,沒有人願意去接近他。藍博士只有一個善心,純淨純善的善心,也就是原理跟我們念佛迴向沒兩樣。不是對著他的人,對著他的名字,只是不斷重複念一句話,「我很抱歉,對不起你,我愛你」,就念這句話。念上幾個月,那個嚴重的精神病患他好了。這個治療還非常有效,他們在聯合國還做了三次報告,得到社會的肯定。我們做為什麼做不到這種效果?我們那種誠敬沒有。我們今天的念佛迴向,正是古人所說的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它不生效果。

  不是佛講的理論、方法有錯誤,我們沒有達到他的程度,所以不生效果。學佛,當年印祖在世的時候,印光大師,許多人向他老人家討教,怎樣才能入佛的境界?印祖回答很簡單,兩個字「誠敬」,教人,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。中國古聖先賢傳下來的教誨,也就這一個字「誠」。一部《中庸》,四書裡頭的「大學」、「中庸」,《中庸》就講個「誠」字,真誠,誠是真心。什麼叫誠?曾國藩先生讀書筆記裡,把誠的定義說出來,說得好,跟佛法完全相應,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。我們可以這樣說法,心裡沒有雜念這是誠,心裡面有雜念,心就不誠。這是很粗淺的講法,但是它很管用。要用夏威夷土著治病的方法,這就行了,達到這個誠就產生效果。最高級的誠,大乘教裡面的誠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誠,這是菩提心,大菩提心現前。如果你還起心動念,誠就失掉,就降溫了。降到最低就是我前面說的,也就是世尊在《遺教經》上講的「制心一處」,那是很淺的誠,但是世間事情就通了,就能辦事。所以,心最怕的散亂,一散亂,心的效果完全沒有了,這個道理總得要懂。

  下面一句話說「了境無生名般若」,了是明瞭,境是環境,環境裡面包括人事環境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我們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講人只是我自己一個,其餘的人是我的生活環境、是我的人事環境。人事環境之外是物質環境,人事環境稱為緣,物質環境稱之為境,叫境緣。記住,境緣沒有好醜。夏威夷的土著說,所有一切的問題不在外面,外面沒有問題,問題都在自己,只要把自己治好了,境緣問題全解決了。這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我們在佛經裡面常常讀、常常講,但是總是很難體會。看到這篇報告之後,讓我們豁然想到,佛法天天講的不就是這樣的嗎?一點都不錯。而且再細心觀,他功夫並不高,他只達到制心一處。制心一處,我們講這個誠字,它也有等級,這是最低的等級,就能產生作用。最低這個等級出不了六道,我們今天講定慧,它講事定、事觀,還沒到理。如果到理觀,那就升級,就升到什麼?四聖法界;如果到理事不二,圓融自在,那就超越十法界了。如來果地上的誠,那是大乘教裡面菩提心發出來了。

  所以發菩提心不是在口頭上,口頭上怎麼念都發不出來,一定要在理、在事上去修,把自己的真心、真誠找回來。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,這個非常重要,為什麼?看到我比他高,他不如我,這是輪迴心,輪迴心起的作用是輪迴業,這就不善了。輪迴業裡頭,我這一生瞧不起他,來生他瞧不起我;我這一生常常妨害他,來生他妨害我。這叫什麼?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你說這個多麻煩!果真通達、明白了,我要把這個事情化解,冤冤相報到這一世就要畫個休止符,讓它在這裡就結束,以後不再搞了。止於此地,不能叫他止,你叫他的話永遠止不住,在自己。在自己是我明白、我覺悟、我不再怪你了,這個事情就解決了。如果我常常記在心裡,記憶是最糟糕的東西。夏威夷土著認為什麼?我們自己在世間最大的恐怖分子,對我們自己來講,他用現在的話說,最大的恐怖分子是什麼?就是你的記憶。不但別人不善的你全記住,別人善的你也記住,都不好,為什麼?記別人善,三善道,記別人惡在三惡道,無論是善惡統統都要報應。記別人的善,來生遇到,你就報他的恩;記別人不善,來生你去報他的怨,這總沒辦法,不能解決問題。所以他要用什麼方法,這是什麼?我們用佛法來講,阿賴耶識裡面業習種子,就是六道輪迴的種子,如何把它洗乾淨?他用的方法就是念佛,念一句什麼?「我愛你,謝謝你。」永遠念這句話,一切時、一切處對什麼人,你常常不要忘記「我愛你,謝謝你」,把你心裡面這些善惡的記憶就把它洗乾淨。你看淨宗法門教給我們,我們用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把阿賴耶識裡的業習種子統統都變成佛種子,比他那個好!他那個「我愛你,謝謝」出不了六道輪迴;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,不但超越輪迴,超越十法界!一個道理,一個方法。

  於是我們真的認識、真的搞清楚,這個法門無比殊勝。好好的做,做多少時間效果產生?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在《往生傳》裡面所看到的,三年,頂多五年,效果卓著。三年到五年,阿賴耶識裡的業障消除了,這消業障。業障消除往生淨土,得大自在,沒有病痛,而且走,想走就走,想多住幾年沒關係,生死自在。不過真正成就了,想不想住這個世間?不會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就錯誤,你還有妄念。想不想留?也沒有這個念頭。去留的因在什麼地方?眾生。眾生跟我有緣,多住幾年,為什麼?幫助他們,成就他們。眾生沒有緣,沒有緣就走了,自在!所以有緣,不必要到極樂世界再回來,不需要,這個身體還可以用,實在講也是再回來,乘願再來,回到自己現在這個身。念頭一轉,我們常說把業力轉變成願力,就得大自在,就是乘願再來了。

  這樣的人你細心去觀察,祖師裡頭很多,他確實達到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講生死自在的境界,不難,比明心見性要容易太多了!明心見性不容易,這個只要放棄什麼?分別執著放棄幾分就達到,不是完全放棄。執著完全放棄,證阿羅漢果;分別完全放棄,是菩薩。譬如十分,你能放個二、三分,你就得自在,往生淨土就可以隨意了,這個要學,這叫真功夫。真正修行,修行什麼?不跟人結怨,別人跟我結怨,我要化解,我不能讓這個怨存在。怨的存在不在對方,在自己,你說叫對方化解,那是永遠不可能的。我這裡沒有了,他那裡就不起作用。世間法是相對的,一邊沒有了,那邊就落空,真正化解了。真正學到我們在世間沒有一個冤家,沒有一個對頭,我們常常講把對立化解。六道眾生跟人對立、跟事對立、跟一切萬物對立,這就是不善的習氣種子。我們要學,學不跟人對立,他跟我對立,我不跟他對立。他毀謗我、他侮辱我,我感謝他,我在這裡修忍辱波羅蜜。沒有他的毀謗、沒有人的侮辱,怎麼曉得自己忍辱波羅蜜有功夫了,功夫到什麼程度不知道!這些人,我們的惡人、我們的冤親債主,是我修忍辱波羅蜜的老師,是我修忍辱波羅蜜的善知識,不但我沒有怨恨,我還感激,為什麼?他幫我提升。

  所以你看看問題在哪裡?不就在自己一念之間嗎?外面哪有問題!凡是把問題都送在外面的,這是凡夫。學佛的人也還把問題放在外面,別人的事情,環境的事情,自己不能成就,難!太難了。五千年前中國老祖宗教訓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我們念得很熟,但怎麼?沒做到。這句話跟佛、跟夏威夷土著講的完全一樣,問題碰到的時候,外頭沒有,外面決定沒有,問題在自己,反求諸己,什麼樣問題都解決了。問題在外面是永遠不能解決,總得要記住,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國際上這些糾紛、衝突,為什麼不能化解?我參加幾次會議明白了,永遠不能化解,為什麼?過失都是在對方,都認為自己沒錯,這就永遠不能化解。不但不能化解,衝突還會升級,麻煩大了。我們把佛陀的教誨、中國聖人的教誨,這些話介紹給他們,他們聽的時候,聽了也點頭。但是到我下台之後,我們坐下來閒聊,他告訴我:「法師,這是個理想,這個很好,是理想,做不到!」他不相信我自己修正自己會影響別人,他不相信,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,夏威夷的這份報告是很有力的說服力,他怎麼會做到?他能做到,我也能做到。我們真做到了。

  有些找麻煩的人,怨恨心很重的人,我們給他立上牌位,每天給他迴向,每天給他祈禱。無論他是用什麼態度對我們,我們一昧誠敬對他,他這一生不能回頭,來生會回頭。他這一生不了解我們,以為我們對他跟他一樣是怨恨,如果他要了解我們,我們這麼長的時間天天給他迴向,天天祈禱,他要是真知道,他會生慚愧心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所以一定要肯定的、堅固的深信不移,人性本善,你要常常想到這句話。再惡的人,想到人性本善,要想到什麼?他本來是佛。墮在阿鼻地獄的眾生他本性本善,本來是佛,我們的心就平了,心平氣和是大受用。我們天天祈求得三寶加持,龍天善神擁護,要憑什麼?要憑這個。我們心裡面還有對立,還有哪些哪些是不行的,哪些哪些是不善的,佛菩薩是想加持加不上,龍天善神想擁護,不行,你有障礙,屏障是自己設立的,自己障礙自己。如果這個統統都沒有了,跟諸佛如來一體,通了,沒有障礙了,龍天善神才會擁護你。

  像這些事情,我們應當真正好好去想想,在理上講明瞭,境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不生不滅,是我們自性所現的境界相,這是智慧。般若智慧你明瞭,曉得事實真相,整個宇宙這些現象是什麼?我們講得太多了,是錯誤的、不實在的、相似相續的抽象概念,這要懂!我們真的能夠把這個東西放下,就回歸自性,叫回頭是岸。佛家講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這三把刀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三把刀,這三把刀不傷害別人,傷害自己。可以說對別人從來沒有傷害過,完全害了自己,一定要學菩薩的清淨心,學菩薩的平等心。

  下面說「或俱通二,如下云」,這下云就是下面經講的,「禪定持心常一緣,智慧了境同三昧」,這是理事,事觀、理觀統統圓融。禪定是正受,持是保持,「心常一緣」,這句話要在我們淨土裡面,就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「一心不亂」。只要你能夠常常保持一心不亂,我們的心緣什麼?我們的心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一緣產生效果從什麼地方看?怨親平等,效果就出現。一定要把自己的清淨心念出來,把自己不生不滅念出來,把自已本自具足念出來,把自己本不動搖念出來,把自己能生萬法念出來,你不就成佛了嗎?你要把性德念出來,凡是所有一切不善,我們講善、不善都要放下,都要把它念掉才行。你有惡,被惡障礙了;有善,被善障礙了。善惡二邊都放下,真善;染淨二邊都放下,叫真淨。淨土之淨,不是淨穢的淨,不是這個淨,是淨、不淨統統沒有,這真淨,善、不善都沒有了叫真善。人性本善,本性本淨,本性本覺,覺跟不覺統統都遠離,那叫本覺。

  為什麼覺也不能要?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跟富樓那尊者講,無明的根本是什麼?無明的根本就是覺,你想想看,你有個覺,不是起心動念了嗎?佛說得好!這就是起心動念的根本。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」,知見那叫本覺,在本覺上我還要個覺,錯了,那就是無明。本覺裡面覺跟不覺的名詞沒有,真的是《老子》所說的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,沒有名字,也沒有形相,那是本覺,本覺本有。從這裡面生起一念覺,那個覺就是迷了,那就是無明本。佛這句說得好,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」。什麼時候?就在當下,所以叫無始無明,無始是沒有開始。無始不是說好久好久以前,說不出時間,不是,就是當下。叫無始是什麼?根本沒有開始,沒有開始哪裡有消滅?所以不生不滅,這真的。佛是句句都給我們講真話,我們聽不懂,我們都把它想歪了。

  不但宗門,連教下也不例外,都說這個事情不關文字。是不是要我們去學很多經教?不是,與這個不相干。學很多的經教,如果你沒有放下分別執著,所學的都變成所知障,障有兩大類,一類是煩惱障,一類是所知障。世尊當年他老人家的示現,我們要細心觀察,要看出門道!他十九歲出去參學,求學,講求學大家好懂,講參學就把人參糊塗了。參學跟求學有什麼不同?給諸位說,參學是沒有分別執著,清淨心去求學,叫參學;有分別執著叫求學。求學你所得到的是世間法,參學你所得到的是出世間法,真實智慧,不一樣;在形式上看完全相同,骨子裡是兩回事情。所以世尊,你看他教我們,他學了十二年,學了十二年怎麼樣?有分別、有執著,那這十二年所學的全是世間法,出不了六道輪迴,有分別、有執著!他到恆河邊上菩提樹下去打坐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一下放下。這一下放下之後,他過去所學的一切全是佛法,那就不是世間法了。放下之後,我們佛門有句話說,哪一法不是佛法!法法皆是,所謂頭頭是道、左右逢源,放下了。

  只要有分別執著,那是輪迴心,幹的是輪迴事,你一樣都放不下,你的煩惱、業習都跟著你。所以你要記住,執著分別是輪迴心,特別是執著,輪迴心;用執著來處理一切事情,叫造輪迴業,你的果報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善心,三善道,惡念,三惡道。放不下分別,你出不了十法界,你出得了六道,出不了十法界,必須還要把妄想分別放下,你才超越十法界。你才真正回到你自性,回歸自性你成佛了,你本來是佛,回歸到你本來是佛。所以這個東西與文字不相干,與學習不學習沒有關係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也說到,無關文字,與這不相干,他自己沒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他成佛了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樣他不通達,多少這些大德向他老人家請教。學經教學幾十年學不通,不悟,都是非常用功,認真學習,什麼原因?沒放下。到他面前,他給他一開示,明白了,一放下,馬上就明瞭,就通達了。所以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我們今天不學經教行不行?不行。為什麼不行?我們今天用經教當作一種修行的法門,制止我們的妄念。因為我們不讀經書、不研究經教,就會胡思亂想,是不是這樣的?如果不胡思亂想就昏沉,昏沉墮在無明裡頭,起心動念是墮在妄想裡頭,妄想跟昏沉都出不了三界。我們天天讀經,讀經不打妄想,也就是什麼?制心一處。我們制心一處制在哪裡?制在經典裡面,制心一處。可是你要曉得,你雖然讀這些經,學這些教,你要是把執著放下、把分別放下,這就變成出世間法了。分別執著從哪裡放?從生活上放,從處事待人接物上放。特別是對兩種人,一種最討厭的人,一種最歡喜的人,這都是自己真正的冤親債主。你最歡喜的人,你來生還要去報恩。佛講眾生到世間來四種緣,兒女跟父母四種緣,報恩的,報恩是過去你喜歡他,報恩的;那不喜歡,報怨的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所以要記住,別人欠我們的不要了,不要他還,了了;我欠別人的趕快還。討債、還債這樁事情要把它消除,報恩、報怨也消除。

  所以對人的慈悲,最低限度要提升到眾生緣慈悲,這就對了。不可以用愛緣慈悲,眾生緣慈悲就是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仁民及物,不但愛人,天地萬物沒有一樣不愛,眾生緣慈悲。我們能提升到這個階層,往生就沒有問題,決定有把握。記住,一定要記住,別人對我不好,我對他好,這是什麼?這叫學佛。學佛是什麼?學佛是學覺悟,佛是覺的意思,不再幹糊塗事情。糊塗事情是什麼?以牙還牙,你對我怎麼樣,我對你怎麼樣,這是糊塗。你對我不善,我對你善;你毀謗我,我讚歎你,我讚歎也不是巴結你,不是的。你總有長處,一個再壞的人他也會有幾樁好事情,我們讚歎你的好事情,你不好的事情我們絕不提,不但口裡頭不提,心裡頭也沒有,這叫學佛。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。

  學了之後要管用,怎樣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上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,一切時、一切處你所展現的是和藹可親。到這個時候你就能感化人,自度而後才能度他,把自己感化過來了,自然就能感化人。你也不會去存一個心、存一個念頭,「我要去感化什麼人」,那是什麼?那你又有分別執著了!一切都是自然的,法爾如是,這才叫如法。古德講有心為善那就不善,不能有心,也不能無心,有心、無心二邊統統都打掉,這叫法爾如是。所以佛家講隨緣,這個好,這兩個字講得太好了,不攀緣。有心、無心都是攀緣,都沒有離開攀緣;有心、無心統統放下,隨緣。只一味真誠,一味清淨,一味平等,「了境無生」,下頭無不生。「禪定持心常一緣」,我們用一心不亂來解釋,諸位就不難體會。「智慧了境同三昧」,正受,不是用分別,不是用執著,不是用妄想,是用智慧。智慧什麼?觀照,照見一切境緣了不可得,你心是清淨的,清淨心現前就是三昧現前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