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八五卷) 2004/7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285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,第九段光照十億界,偈頌第二首看起:

  【眾生流轉愛欲海。無明網覆大憂迫。至仁勇猛悉斷除。誓亦當然是其行。】

  從這個以下有八首偈,就是從第二首到第九首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,「云何普化」。這個八首是別說,怎麼樣落實前面所說的普化眾生,前面是總說,下面是細說。這一首「別中」,這是第一首,十首偈來說,這是屬於第二首,「化痴愛眾生」,這一首是講化痴愛眾生。

  六道眾生,痴愛是通病,四句裡面,前面兩句是「所救」,也就是要度化的。清涼大師註解用比喻給我們說,「如人墮海,五事難出」,一個人不小心墮在大海裡面,很不容易出離。哪五種事情?第一個是「水深」;第二個是「波迅」,就是我們講水流的速度非常快;第三個是水裡頭「迷暗」;第四個「蟲執」,就是海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動物,我們知道有很多動物要吃人的,肉食;第五個是「憂迫失力」,憂逼迫你,使你能力喪失,這是五種比喻。「眾生欲海流轉亦爾」,佛常常把六道比作苦海,苦海無邊。六道,墮落在六道難出,實實在在講,比一個人掉在海裡面去還要困難。真的,落在海裡面,我們現在搶救還有方法,還有生還的機會。墮落在六道裡頭真困難,要想能夠脫離六道輪迴,實在不容易,這是我們不能夠不警覺的。

  『眾生流轉』就是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就是個『愛欲海』,只要愛欲沒有斷,你就決定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。如果愛欲你能夠伏斷,根沒有斷,你伏住了,伏住果報在哪裡?在色界、在無色界。我們講三界,愛欲不斷的,他輪迴的範圍是在欲界;欲界有六層天,天下面有修羅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你總是在這裡面輪迴。能夠用智慧、用定力把愛欲控制、伏住,雖有不起作用,你可以生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出不了六道,三界是沒有辦法超越的。必須把愛欲真正斷掉,不是伏斷,是滅斷,你才能夠超越三界。在小乘裡面,是阿羅漢果,證阿羅漢,證辟支佛;在大乘裡面,是權教菩薩。為什麼叫權教?你沒有破無明。沒有破無明,雖然離開六道,出不了十法界,六道外面還有個大圈圈,很不容易出去。那得要破一品無明,就出去了;無明沒有破,出不了。破一品無明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,見性就超越了,所以說見性成佛,這個佛是分證即佛,天台六即裡面講分證即佛。所以我們想想,修行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實在不是容易事情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知道這個事情難,不容易,我們就得死心塌地修淨土,淨土往生,伏斷就行了,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,往生淨土,煩惱沒有斷,要能夠伏住。用什麼伏住?總的來說,是戒定慧;別說,方法太多了,八萬四千法門。在我們淨宗,法門也很多,有人用執持名號伏住,有人用觀想伏住,我們在《十六觀經》裡面,觀想佛像,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這都行,都會產生力量。或者觀察這個世間苦,在這裡產生畏懼之心,我不願意再繼續受苦,激發自己求生淨土的願望,要用種種方法。換句話說,決定不能貪戀這個世界,不可以貪戀色身,更不可以貪戀名聞利養。

  有這些事情你念佛往生就產生障礙,念佛的人多,真正往生的人並不多,原因在什麼地方?對於這個世間沒有能夠完全放下,放下一部分,不可以。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,「身心世界,一切放下」。對於娑婆世界、天上人間一絲毫貪戀都沒有,一絲毫牽掛都沒有,這樣你才能往生,只要有一樁放不下,就去不了。經論上,世尊常常提醒我們,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是地獄五條根,只要有一條你就不能往生,五條都具足,還得了嗎?你還能去得成嗎?怎麼念佛,怎麼發願,五欲六塵放不下,只能夠跟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結個法緣,這要懂得,這一生去不了,結個法緣而已。

  這種情形,實在講就是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所幹的。祖師大德們常說,不是我敢講的,我們每個念佛同修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都曾經學過這個法門,不知道學了多少次,都沒去得成。為什麼去不成?沒有放下。如果這一生還不放下,那跟過去生一樣,種善根。你很想去,很想去你一定要放下,什麼時候放下?現在就要放下,決定不貪生怕死。現在每個同學都知道世間災難很多,人命無常,你知道哪一天死?現在在這個世間,意外事件而喪失生命的,一天不知道有多少次,所以真正學佛人要放下。真正放下,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,隨時都能去。當然不可以自殺,自殺是決定去不了的,這要知道。自殺的罪很重,你細讀佛經就明瞭,自殺的果報都在地獄。

  但是意外災害而喪生的,那個不算數,真正念佛人求生淨土,就是意外喪失生命也能往生,這個不可思議。信願堅定,一切時、一切處你沒有一絲毫恐懼,你的心都是平靜,都是安穩的。諺語所謂心安理得,道理你清楚、明白了。你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心就定了,心就清淨了,與西方極樂世界就相應。念念感應道交,念念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,無比的殊勝,這樁事不能不知道。在世間一切隨緣,隨緣你的心相應,攀緣就不相應了,攀緣你有牽掛、你有憂慮,你一天到晚還是在分別、執著(念佛念什麼?就是念一心,就是念清淨心),對一心、對清淨心決定有障礙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永明延壽大師講「有禪有淨土」,著重在「有」。我們今天不談禪,有沒有淨土?沒有淨土,先要把淨土抓住;我有淨土,然後才能做佛事,佛事就是幫助眾生。在從前道場裡面的執事,你不要以為:住持、大和尚,佛菩薩再來!為什麼?有禪有淨土,真的就是佛菩薩。甚至於寺院裡面小的執事,經論上記載的,菜頭,寺廟裡頭負責種菜的;火頭,廚房裡頭燒火的;打雜的、照顧信徒的,這裡面有很多有淨土了,他西方極樂世界的簽證拿到,拿到叫有淨土;沒有拿到,沒有淨土。有淨土就是決定往生,什麼時候往生?可以隨意往生,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,這叫有淨土。你往生極樂世界還沒有把握,你不能幹別的事情,你要這樁事情要緊。拿到之後再做別的事情沒有關係,一點妨礙都沒有,所以輕重、得失我們要明瞭。

  怎樣你才能夠拿到?才真正有?你不放下你怎麼會有!這是什麼道理?你沒有放下,那是你的業障,財色名食睡是業障,貪瞋痴慢是業障,名聞利養是業障,自私自利是業障,這些東西障礙你開悟,障礙你證果,也障礙你往生,你這個東西不放下怎麼行!社會慈善事業重要,要不要做?隨分隨力去做,有緣就做,沒緣就不做。我這一生,跟大家說過很多遍,我從出家,老師就把這些道理告訴我,我一生奉行,信受奉行。所以這些年來,也做了一些事情,不是我要做的。有很多同學跟我時間久的都知道,我一生被動,從來沒有主動過;主動是我想做什麼什麼,沒有,從來沒有。可是偶爾講經的時候說說,譬如我們看到現代這種高科技的傳播,這個東西好。電視、廣播這個東西好,如果我們弘法能利用這個,那多殊勝,談談而已,沒有意思做。不要說電視台,就是一個普通的電台,無線電廣播電台,需要多少錢!我到哪裡去找錢?說說而已。遍數說多了,就起作用。

  好像是一九八三年,我在美國洛杉磯講經,講經的場所是在一個老人公寓;美國叫老人公寓,中國叫老人院,澳洲叫退休村,說的名詞不一樣,實際上是一樣的,退休老人養老的養老院。那個老人公寓是猶太人辦的,裡面有四百多個單位,規模很大,四百多個單位差不多一半是老夫妻兩個,還有一半是單身的,建得很好。它有幾個大廳,我們借它這個地方來講經,連續好像是講了五天,每天兩個小時。我覺得這樣的一個道場不錯,所以我就想到,二十一世紀佛教的道場應該是這種形式。為什麼?退休的人,他已經沒有工作,一切都放下了,兒女都長大了,都成家立業了。自己完全退休了,他可以全心全力來學佛,來聽經、來念佛,很容易成就。

  我那個彌陀村的觀念就從那個地方生的,就在那裡講了,在那裡住了一個星期感觸到的。所有的聽眾都住在一起,像老人公寓一樣的那種經營的方式、管理的方式,確實身安、心安,能夠接受經教薰陶,能夠真正修行,或者是念佛,或者是參禪。道場裡面有喜歡參禪的,可以建個禪堂,可以建個念佛堂。人住得多的,像那個老人院住四百多人,四百多人當然信仰不一樣,根性不相同,真的像大道場一樣,可以分幾個堂口,請法師、請大德來領導,好事!不要搞成寺廟那種形式。真正修行,真正成就。我只是想想說說,我沒有去做,為什麼沒做?沒有這個緣。我們想那樣子做,到處去化緣,那太苦了。即使有人送一大筆錢來,我也未必肯做。為什麼?沒有人手。你裡頭要不要(我們現在講)員工?你到哪裡去找?我是一生講經教學,孤家寡人一個,我沒有幫手。所以你縱使拿一千萬給我,我也不敢收,底下要有人手才行。

  沒想到,我在新加坡講經也提到這樁事情,李木源居士發心,他要幹,行!那個時候他是居士林的總務,居士林信徒多,有好幾萬信徒,組織很龐大,有的是人手,也有財力,他發心來做,我們非常歡喜。到最後怎樣?還是辦不成,辦不成不是財力的問題,也不是人力的問題,土地找不到。新加坡的土地跟香港一樣,寸土寸金,新加坡的面積比香港小得很多,我們真的三年的時間到處去找地,找到看的不錯了,談,談到最後,價錢談不攏,別人拿去了。李木源居士(不是我)真做,到最後沒有法子,我也離開新加坡了。他把居士林,居士林還有一塊小的空地,不大,就在這個小的空地上蓋了一棟大樓,七層樓。他告訴我,好像有一、兩百個房間,可以收容這些老年人在居士林念佛,這是實在不得已的方法。新加坡的法律很嚴,移民的法規非常嚴格,一般退休的老人到新加坡養老是拿不到簽證的。所以,居士林這個房舍蓋好之後,只能夠收容新加坡的公民,另外就是新加坡有永久居留的,他們可以到那邊去念佛,可以在那邊安單。這就是說明內外因緣具足,因緣不具足,很苦!願要發,一定緣具足,自自然然現前。

  那麼我們想的電視弘法,我們也說了多少年,做不到。美國那邊同學早年做了個試驗,就是在別人電視台買一個時段,還不是每天播,大概是一個星期四天,四天還是五天,每天一個小時,這個花錢不多,但是也相當可觀。許多同修攢積一點錢,把這個時段買下來,我們就在美國做試驗。第一個電視台就是在舊金山這個地區,還算不錯,播了三個月之後,反應很好,收聽的人很多。收聽的人每個月寄一點錢給主辦的單位,居然這個電台就一直維持到現在,聽眾發心來供養,因為我們這個電視台沒有廣告。聽說像這樣的方式,在美國好像有七個電台,七個電台有兩個它的覆蓋面很大,整個美國,連加拿大到墨西哥、巴拿馬這一帶都能收得到,這是北美洲,有兩家。另外有幾家,大概有四家的樣子,四家還是五家,是地區性的。一直到現在,還在維持。

  全球性的衛星電視台是陳彩瓊居士她搞出來的,她籌備多少時間我們不知道。籌備期間沒有人曉得,她從來沒跟我講過,她要跟我講,我也不會相信,因為這個成本太高了。沒想到她默默的在做,居然給她做成功了。二00三年元旦開始播出,她在前兩天打電話才告訴我這個事情。告訴我,我心地很冷靜,為什麼?我沒有歡喜心,我怕她財力不夠,恐怕一個月就完了,就維持不下去,就倒閉。一個月過去了,大概很難維持三個月;三個月過去了,恐怕沒有辦法過得了半年,沒有想到到現在已經一年半了。她告訴我,現在全世界各地方寄來的錢,維持這個電視台沒有問題。從這個試驗我們能夠體會到,這個世界上善心人士還不少,喜歡接受正面的、聖賢教誨、倫理道德,這麼一個頻道,這麼一個節目的,還大有人在。她大概是租用四顆衛星,全世界只有歐洲沒有。這一次我到歐洲去訪問,我覺得歐洲有必要。回來我跟她說:歐洲再去租一顆衛星,你現在是四星級,希望你提升到五星級,全世界就能收到。她很歡喜,說:可以,行,沒有問題。

 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,全世界愛好佛教教學的真有人,這個電視台就可以長遠下去。這是個帶頭,是個開端,非常希有難得。我希望像這種電視台,在這個世間愈多愈好,這就是佛陀教育,佛陀的教學。再好的事情都是緣成熟,緣不成熟不能做,你會做得很辛苦;緣成熟了,輕而易舉。所以佛在經論上常講,佛法從緣生,佛家講緣生論,我們要懂得緣,要能夠觀緣。

  註解裡面說,「此中愛有二義,一已得無厭,深廣如海」。這是什麼?你已經得到的,貪而無厭。已經得到是什麼?捨不得放下,已經得到的,增長你的慳貪。有錢的人很多,我們看到過,做一點好事,你想去請他幫個忙,一毛不拔,我們看到過,親眼所見。真有錢,還真的是好事,不肯。有錢人肯拿錢出來,必定對他有利,如果對他沒有利的話,一毛不拔。利益要非常現實,眼前能看得到;眼前看不到的,將來的利益,他不要,他要眼前的,跟這個經上講的一樣。

  「於未得處,無足如流」,無足就是不知足。沒有得到的,沒有得到是什麼?想盡方法得到,永遠不知足,就像大海裡面的迴流一樣,它不停,它不息。一切眾生忙忙碌碌的,這一生,一生搞些什麼?患得患失。沒有得到想得到,得到之後又怕丟掉,日夜為這個操心,為這個牽掛。是不是真能得到?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去。古人說的話說得好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哪一樣東西你能帶走?這個話人人都會講,聽得耳熟,可是自己心裡頭為什麼還不能改過來,還是在患失患得,這就錯了。人一生,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要有志,就是說你這一生,你要有目標,你要有方向,永恆不變,你一定有成就。

  經上我們前面讀得很多,先成就自己,再幫助別人,這一卷經裡頭是這樣教我們的。這總共十大段,前面八段是成就自己,後面這兩段是幫助別人。自己不能成就,你怎麼能幫助別人?自己不成就,幫助別人,往往叫幫倒忙,不如法!管理一個道場亦復如是。內行人管理,什麼是內行人?真正修行人過來人,他來管理一切如法,得心應手,大眾能和睦相處,心都在道業上。如果他沒有學過佛法,他是個外行的,拿著一般工商業管理管理公司那個方法來管理道場,那就糟了。我們這裡很多信徒,四眾同修,不是你公司裡頭的顧客,你拿信徒當作顧客,拿裡面服務的人員當作你公司的職員,這樣子來管理,錯了。現在這種事情在全世界我們也常常能看到,歸根結柢還是古人講的話對,有道理,先成就自己。修淨土的真的有淨土,修禪的人真的有禪,學教的人真的有教,他通了。然後你自己已經成就,你再發心為常住工作,護持常住,做護法。寺院裡面這些執事,從住持一直到我們現在講的義工,是護法,內護;外面的信徒、政府裡面的宰官,外護。內護、外護具足,我們這裡頭的清眾(清眾是在道場修行的人、學習的人)身心安穩,道業當然會有進步,會有成就。

  道場,印光大師講得好,道場不要大,小道場;住眾,在家出家四眾同學,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。他老人家講得好,末法時期人多口雜,各人有各人的妄想,很不容易管理,是非都很多;小道場人少,真正志同道合。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的,淨宗法門很單純,一句佛號念到底,就修這個法門,就是學這個法門。雖然是這個法門,每個人根性也不相同,有人喜歡念六字名號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有人喜歡四字。在一塊共修,我們念六字,喜歡四字的人不高興;念四字,喜歡六字的人不高興。還有音調、速度的快慢,各人喜好不相同,有人喜歡追頂念佛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一句頂一句;有人喜歡很緩慢。這怎麼辦?小道場就容易了,我們真的志同道合,我們都希望同樣的音調,同樣的速度。人一多,這事情就難辦了。

  所以,印祖主張多建小道場,小道場容易維持,有兩、三個得力的護法,我們基本的生活就可以維持了。不要做經懺佛事,不要做法會,不要去化緣,有幾個真正善心的人士來護持足夠了,身心安穩,道業容易成就。他老人家這篇開示我非常重視,我一生沒有道場,我要有道場一定依教奉行。人少,單純!每天在一塊研究淨宗的經論,絕不涉獵其他宗派的,專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研究經論為什麼?破疑,我們修行有疑惑。如果我們二十個人在一起統統沒有疑惑,那就一句彌陀念到底就好了。每天早晚課,念一卷《彌陀經》就行了,一句佛號二六時中都不間斷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?疑慮放不下,分別執著放不下,那就要學教。多聽聽佛菩薩的開示,佛菩薩怎樣教我們,我們怎樣去做,這個行。

  那看看此地教給我們的,得失的心要放下,我沒有得到的不希求,已經得到的也不放在心上。自己過最低的生活,吃得飽就行了,穿得暖就可以了。小道場可以遮蔽風雨,足夠了,無需要建得像寺廟宮殿式的富麗堂皇,沒有必要。你要是建成那樣的道場,好了,觀光旅遊把你列入重點,天天有很多人來到你這個地方觀光,你什麼都不能幹。我看過很多,有名的寺廟,每天觀光客少則五、六千人,多則一、兩萬人。你說寺廟裡常住這些人,一個個都是忙著接待,從早到晚筋疲力倦,連上早晚殿的精神都沒有。他每天做什麼?每天就是招待這麼多人,表面上看起來好興旺,這個道場人多,香客多,朝拜的多,非常興旺。齋堂裡面座無虛席,是的,那個道場變成什麼?飯店、旅館!道氣沒有了,你看不到,俗氣你能看到,道氣看不到;忙亂你看到,清淨你看不到。

  所以,印祖提倡二十個人小道場,大有道理,我看到他老人家這一段的文字,我佩服得五體投地。今天道場確實是要這樣,人愈少愈容易成就。人多妄想多,雜念多,分別、執著多,是非多,口舌多,造業機會多,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。所以,愛要淡薄,欲要逐漸逐漸把它化解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再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的下一段,「痴亦二義」。前面這一段講愛,有兩個意思,痴也有兩個意思,第一是「迷不見過」,第二是「妄見有德,結網自纏」,我們看看這兩句。

  什麼叫做痴?痴是愚痴,是三毒煩惱之一。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,古大德也常常說到,三毒煩惱,貪瞋雖然猛利,性質很猛利,容易斷。而愚痴不像前面兩種那麼樣明顯,那麼樣顯著,就像藕斷絲連,藕斷了絲還連著,說明愚痴難斷!真的,戒、定能夠伏住貪瞋,沒有辦法伏愚痴。愚痴,智慧開了,轉愚痴為智慧,我們想到智慧開不是容易事情。你看看佛法裡頭教人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慧開了之後,貪瞋痴統統都轉過來,轉三毒煩惱為般若智慧;迷了,般若智慧就變成貪瞋痴,這三毒煩惱。所以說煩惱即菩提,體是一個,悟了就叫菩提,迷了就叫煩惱,所以這個東西真難斷。

  痴就是無明,無明就是對於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完全不知道,迷了。給你說實話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本來你全都明瞭,就像如來果地上一樣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他怎麼會知道?怎麼有那麼大的能力?自性法爾如是,你自性本來就是這樣;本來就是圓滿的智慧,本來就是圓滿的德能相好,相好我們今天講福報,本來就有,不是從外頭你得來的,不是。修行修什麼?修行就是把這個障礙除掉,障礙裡頭最根本的、最嚴重的,一個是貪,一個是痴,貪是貪愛,這裡頭為什麼沒有瞋恚?貪不到才瞋恚,貪心起來都得到了,他怎麼會有瞋恚?所以說一個愛,說一個痴,瞋就包括在其中。樣樣想貪都能夠貪得,那不就是變成隨心所欲了嗎?隨心所欲的人,怎麼會有瞋恚?貪不到,瞋恚心生起來。貪跟瞋從哪來的?都是從愚痴來的,愚痴才是根,煩惱的根。所以,愚痴是屬於無明煩惱,貪瞋是見思煩惱。

  愛還容易斷,痴可就難了。你看看這第一個「迷不見過」,痴就是迷,迷失了自性,永遠看不到自己的過失。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是隨順煩惱,造作無量無邊罪業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有意無意不曉得得罪多少人,你不知道!有沒有人跟你說?沒有人,誰跟你說?給你說了,你把他當作壞人,「你說我的過失」。人都不喜歡聽過失,沒人說。在古時候有三種人說,這三種人是有義務,他不能不說。第一個是父母,父母說你的過失;第二個是老師;第三個是真正的好朋友,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義務規勸你。不是這三種關係,沒有人願意說人過失,這個要知道。你真正有過失在造業障,人家在旁邊看你的笑話,誰說你!這一定要知道,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,我們要怎樣修行?比從前困難多,從前有這三種人提醒,現在沒有了。

  真正要修行,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科目,要能常常見到自己過失。我在講席裡頭說過多次,見到自己過失就叫做開悟,你覺悟了。悟後起修,覺悟之後,你能把你的過失改過來,這叫修行,你的心行真修正過來。所以,修行頭一樁事情就要知道有過失,一定要曉得,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盡,還有過失。那你想想看,十地、等覺還有過失,我們博地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,哪裡沒有過失?過失太多太多了。《地藏經》說的,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,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」。我造什麼業?我有什麼罪?痴迷就是業,就是罪。你動這個念頭,有這個疑惑:我有什麼過?我有什麼罪?這種心、這種行為、這種言語,就是過,就是罪。我們能懂嗎?真不懂!怎樣才沒有過,沒有罪?心地清淨光明。

  我們這麼多年修行,用最簡單容易懂的詞彙來介紹菩提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我們念念都跟這個相應,這就沒有過;與這個不相應,那就是業,就是罪。你想想看,我們對一切人事物是不是用真心?有沒有誠意?不真就是假的,不誠就是虛偽的。確實我們是用虛情假意,不但對別人,對自己也是虛情假意,不知道自己有真心,這就是過失。真誠是自己的真心,自己的心本來是真,本來是誠,真誠不是從外頭學來的,本來有的。本來有的現在沒有了,現在都是虛情假意待人,回過頭來還是虛情假意對自己。菩提心沒有了,真心沒有了,完全用的是妄心。妄心裡面用的還是不善的妄心,善的妄心還不錯,善的妄心與三善道相應,善的妄心就是十善業。我們今天用的是什麼?十惡,不是十善。

  我們要問,有沒有貪心?有沒有慳吝心?有沒有染污?有沒有不平?有沒有自私自利?統統有,都是過失。沒有去反省,沒有去檢點,果然反省、檢點就全都出來了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,人在這個世間,總有一些人(我們一般講找麻煩的)批評你、毀謗你,實在講對修行人來說這是好事。我們自己不見過,他毀謗我,我就要想想,我有沒有這個過失?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,幸虧他提醒我,他不提醒我,我沒想到。所以你要會修,這些是善知識!人見自己過失不容易,見別人過失容易,看到別人善,生什麼?生嫉妒,那我們錯了。看到別人善,我們要想想,我有沒有?我要有,我要繼續努力把這個善向上提升;我要沒有,我應該要學他,要向他學習,這就對了。

  看到別人有過失,我自己要反省,我有沒有?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,我要有,趕快改;要沒有,要提起警覺,我不能犯他那樣的過失。如果你能這樣學法,這個世間善知識很多,你所見所聞的全是善知識,那正是孔子所說的,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。這個三人行,三是自己一個、一個善人、一個惡人,就叫三人行。「必」就是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「決定說」,必定!善人是我的老師,惡人也是我的老師,你從這個地方才能夠見到自己過失,那怎麼樣?你覺悟了,你不迷了,你要是迷你見不到。你見到別人好,你也生煩惱,生嫉妒;你見到別人不好,你也生煩惱,你討厭他,你指責他。你想想看,怎麼不是過失?幾時你才能回頭過來?

  大師在此地略舉一個例子,細說,經論裡面講得太多了,而且不斷在重複講。為什麼?天天提醒,要是不重複講,沒用處,我們在此地聽這兩個小時,離開講堂忘掉了。天天薰習,年年薰習,總得要薰習個十年、二十年,這個印象才真的印上了。為什麼?六根接觸境界起作用了。見到別人的善,不會生嫉妒心,會想到我要學他,向他學習;見到人的不善,我也不會瞋恚,也不會去責怪他,而自己反省我有沒有?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,總得要有十年、二十年的薰習。這是什麼?你心裡頭真有了。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薰習,很容易忘掉,要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不忘掉,這就叫功夫。

  我自己的經驗,要二、三十年。二、三十年薰習,就好像衣服,從前沒有香水,從前衣服都是用熏,熏香,要熏上十幾個小時,這個衣服拿出來才有香味,才有香氣,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。這個要有恆心,要有毅力,恆心、毅力就是自己的善根、福德;果然具備善根福德,緣是外面的緣,你都會用上。當然外緣裡頭最重要的是老師、朋友,有老師教導,有朋友在一起切磋琢磨,這才能成功。老師未必能遇到,那有辦法,古人教給我們做古人的私淑弟子。古人當中,哪一個我喜歡、我尊重,我願意向他學習,你就老老實實讀他的書,天天依照他的教誨去學習;學習就是修行,佛門裡面講修行,現在人講學習。

  往年李老師介紹我向印光法師學習,我讀《印光法師文鈔》很契機。他的《文鈔》每一篇東西,甚至於每一字、每一句,我都非常欣賞,都非常喜歡,百讀不厭。天天讀,天天反省,天天改過,天天自新,這就真的向他學,真的做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。學了這麼多年,學得還不像,這就夠慚愧的,還要認真努力,總要學得像。首先我們要了解,印光大師存的是什麼心,用什麼心對自己,用什麼心對佛菩薩,用什麼心對一切苦難眾生,首先要學這個。然後再聽聽他的教誨,用什麼方式提升自己、成就自己,真正取得淨土。用什麼方法幫助別人?幫助別人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,回頭是岸,認知大乘,修學淨土,同願往生。

  總的來說,他老人家一生,十六個字說盡了,老人自己說的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,這十六個字是印祖這一生示現的寫照,真的做到了。敦倫盡分,包括世出世間法,在家有倫常,出家也有倫常;在家要盡在家的本分,出家有出家的本分。在我們現在來說,對自己,自己修持,斷惡修善,轉迷為悟,轉凡成聖,這是盡自己的本分;幫助社會,幫助眾生,護持正法,這是對外面應盡的本分,世出世法的本分都包括在其中,印祖做到了。一生所弘揚的因果教育,以這三本書為主要的依據,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是他老人家教化眾生前面兩句,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這兩句落實在這三本書上。他老人家的《文鈔》,文章也好,書信也好,每一篇都不離因果。

  《文鈔》你要是從頭到尾果然很認真念一遍,因緣果報,善吉、惡凶,會深深印在你的阿賴耶識裡頭。你的心裡頭真的就有了,有了因果報應,這個好!有因果報應,你起心動念、言論行為你會收斂,你不敢有惡念,不敢有不善的行為。為什麼?你知道有惡報。現報是你現前一些不如意的一切災難,果報在三途,你能想到這個,你就會自己救自己了。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讀到宋朝瑩珂法師,這個人劣根性嚴重,煩惱習氣時時起現行,自己沒有能力控制。他總算是有點善根,真想改,改不過來,向同參道友請教,同參道友給他一本《往生傳》,他看了。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,這就是中國古人講的見賢思齊。

  所以他發了心,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念佛,念三天三夜,不眠不休,不吃不喝。三天真誠,誠則靈,真誠心把阿彌陀佛感動了,佛來了,阿彌陀佛來告訴他,你的壽命還有十年,這十年好好的修,等到你臨命終時,我來接引你。瑩珂不笨,不痴,真聰明!跟阿彌陀佛提出要求:我十年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要跟你去。他說我業障很重,禁不起誘惑,我要再活十年,不知道又要造多少罪業,不要了,現在就跟你去。阿彌陀佛就答應他,告訴他:這樣好了,三天之後我來接你。他非常開心,門打開,告訴大家三天之後他往生。

  寺廟裡頭沒人相信他,不守清規,不守戒律,胡作妄為,說三天你能往生,沒有一個人不懷疑。但是看他說話的態度、語氣又不像是假話,好在三天時間不長,等著瞧。到第三天,他向大家請求,念佛送他往生,當然寺廟大眾對這一樁事情大家歡喜。好,我們念佛送你往生,看你往不往生。照平常規矩,一卷《彌陀經》,念完之後,往生咒,讚佛偈,再就起佛號。佛號起來了,不到一刻鐘,他告訴大家,阿彌陀佛來接引了,就走了,真的走了,不是假話。這就是平常造作惡業,真的讓一般人都瞧不起,他能夠真正懺悔。知道自己劣根性很重,煩惱習氣沒有法子控制,十年壽命不要了,求佛帶他走,佛真把他帶走了。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都有記載。

  平常他不念佛,他為什麼這麼樣認真?他怕墮地獄,他相信因果。他自己知道,出家之後那些行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決定墮地獄,怕了,地獄太苦了,所以發願這樣幹法。這給我們證實一樁事情,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,「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到若七日」,真能成功,真正求往生不難!瑩珂法師給我們做了示範。我們要把這個事情記在心上,不怕有災難,什麼樣的災害都不害怕。災難現前的時候,我們也關起門來,三天三夜,肯定把阿彌陀佛念來,跟佛走了。這個地方的世緣要放得下!這個太重要了,如果世緣放不下,可不行。什麼時候放下?我常常講,就是現在,等到我臨終時候再放下,來不及了;現在就放下,統統不要了。要的只有一卷《彌陀經》,一句六字洪名,我只要這個,其他都不要,我們這一生肯定成就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佛法也放下了,世間法更不必說了,專修淨土,專求彌陀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堅定不移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能不能往生就看你信願有沒有,真信切願你決定得生。品位高下在你念佛功夫的深淺,你要記住,不是你念佛多少,是念佛功夫的深淺。什麼是功夫?功夫是伏煩惱,斷煩惱;換句話說,你對於這個身心世界你能夠放下多少?這是功夫。果然能夠徹底放下,一絲毫不留戀,功夫深;能一時放下,狠心忍一忍,一時放下,有時候還會起現行,還會想到,那功夫淺。功夫深的人,放下之後永遠不會憶念,不會再想,功夫深。功夫深的品位高,功夫低一點的,品位也下,蕅益大師講得好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要見自己過,不要見別人過。我們現在就是喜歡見別人過,批評別人,不知道自己過,不曉得責備自己,不知道懺悔,這是我們天天罪過在增長。我們在這上面練功夫,不練功夫,你自己一定要曉得,死了以後決定墮三途。

  痴的第二個意思,「妄見有德,結網自纏」。妄見是邪知邪見,自己以為自己有德,墮在名聞利養裡頭。自己真的有德嗎?不能把福當作德,那你就錯了,福不是德;德裡面有福,福裡頭未必有德。德是與道相應,叫做德。道是什麼?在我們佛法裡面講,道就是自性,與心性相應這是德。我們這麼多年來,修行寫了十個條目,存心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行為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也有五句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,這十句二十個字是德。有沒有德?你真做到了就有。你天天念,天天寫,沒有做到,沒有德!絕對不是說,你今天地位很高,名氣很大,法緣很盛,這不是德。這些東西怎麼樣?這些東西不能了生死,這些東西不能幫你往生,你一定要知道。

  這些東西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換句話說,要徹底放下。事上可以有,為什麼?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幫助眾生,接引眾生,行!這個東西可以用,在事相可以用,可不能著!就是說你心裡頭不能有;心裡面有,德就沒有了,心裡沒有,就有德。所以,放下是德,看破是德,看破是明瞭,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瞭,不迷;不迷是大德,就是正覺。徹底放下,連自己身心,在我們一般人講明白一點,吉凶禍福、生死都要放下,不放在心上。這個肉體還在,對自己,幫助自己提升。我們已經有淨土,已經有怎麼樣?提升品位!對身外,幫助正法久住。如何幫助正法久住?我們所學的佛法完全做到,做出樣子來給人看,正法就在這一身。

  世間人講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這兩句話講得好。出家人,出家人是人天師,人家稱你法師,師是社會大眾的表率,我們做的像不像?範是模範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樣子,如果不會做,你就學本師釋迦牟尼佛。近一點的,近一點我們今天是學印光大師,常常讀他老人家的《文鈔》,他怎麼教我們,我們一定要把他的教誨落實。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不真幹怎麼行!所以千萬不要產生誤會,今天你有地位,你有權力,有位、有權、有供養、有法緣,以為這是有德,錯了。這些東西統統不能了生死,這是福,你修的有一點善,善感得的福報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得清楚,「此事福不能救」,此事是講生死大事,福不能救;戒定慧能救,德能救,福不能救。可是我們看到世間人,今天不論在家、出家,清涼大師講得沒錯,妄見有德,結網自纏,結網自纏是比喻。

  偈頌第二句說,『無明網覆大憂迫』,這就是比喻結網。網是從哪裡來的?自己結的。自己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所造種種的善惡業。網是什麼?六道,六道是個網,你永遠出不去。第三句『至仁勇猛悉斷除』。這後頭還有一句「五」,這就是五事,前面講過「五事難出」。眾生欲海流轉也有五,愛說了兩個,痴說了兩個,後面還有,「由前痴愛,招大憂苦」。因為你痴,因為你有愛,你招來六道三途的苦報。六道三途從哪裡來的?不是上帝造的,也不是佛菩薩造的,也不是閻羅王造的,自己造的,自作自受;總的來說,就是前面講的痴跟愛。末那識,第七末那,末那是執著,相宗裡頭常講四大煩惱常相隨,愛跟痴就是其中的兩大煩惱,另外兩個是我見、我慢;四大煩惱,我見、我愛、我痴、我慢,造成六道輪迴。所以,這個四大煩惱你要斷,四大煩惱斷了,我執就沒有了。「次句」,第三句,「舉古佛已行,忘身為物,故曰至仁」。至仁是講的古佛,已經修行成佛的人,他沒有身,忘身就是我執破了;為物就是為救度一切眾生。為救度一切眾生,可以化身,應以什麼身度就能現什麼身,所以說至仁,仁慈到了極處,古佛如是。

  末後這一句,『誓亦當然是其行』,「誓」是發誓。我今天發這個誓,我要效法古佛,古佛這麼做法,我也要這樣做法;效法諸佛如來,效法諸大菩薩,這就對了。效法諸佛,一佛就是一切諸佛,我們修淨土,我們效法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在哪裡?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,你能把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統統落實、統統做到,你就是效法阿彌陀佛,效法阿彌陀佛就是效法一切諸佛。你要學菩薩,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你依照《文鈔》來學習,你就是跟大勢至菩薩學習,效法菩薩。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,決定沒有錯誤,決定沒有過失,應當要學。這一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