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二二卷)  2003/10/16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122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四聖諦品」,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,苦滅道聖諦第七句看起:

  【或名如虛空。】

  這也是道諦的名稱,正如大乘教裡面的般若。世尊當年示現在世間,我們都知道八相成道。八相成道裡頭最主要的一個項目就是轉法輪,轉法輪就是教學。世尊住世八十年,這個項目用了四十九年,也就是中國人講連頭帶尾五十年。我們知道八十年它當中佔五十年,主要項目。成熟的教學,這個裡頭有身教、有言教。在這以前多半是示相,屬於身教,利根的人看到有所覺悟,中下人不行,看不出來。所以到講經說法教學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世尊為這個而來。

  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當中,我們曉得講般若的時間又佔得最長。華嚴不必說,定中講的,二七日中,阿含十二年,方等八年,般若二十二年,法華涅槃也是八年。這五個階段我們就曉得般若是主。般若教什麼?教我們了解諸法實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果然了解了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,你還會有疑惑,你還會有妄念嗎?統統沒有了。為什麼?一切法不僅是我們這個世間,十法界;不僅僅是娑婆世界,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無限不同空間維次,沒有一個是例外!

  「一切法無所有(這真的)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你如果真正了解般若講的事實真相,你還會有妄念嗎?沒有了,為什麼?妄念不可得,妄念是畢竟空。這樁事情就是說剎那生滅。在「世界成就品」,我記得這一句我們用了七、八個小時。所以,這個事情要真的明瞭,認識清楚,你的心就定了。你還有妄想、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,這句話的理你不懂,事也不懂,為什麼?你還把這個幻相,夢幻泡影當真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把這個虛妄當作真實,你在這個裡面起惑造業,受種種果報。種種果報就跟夢幻一樣,明白人知道是假的,作夢!但是造作惡夢的人,他夢中真的受苦、受難。幾時他夢醒了,他才知道是一場惡夢!

  人生是一場夢,天上也是一場夢,三途還是一場夢,麻煩在哪裡?麻煩在他這個夢他不醒,還得繼續去作夢,苦在這裡,這叫迷惑顛倒。諸佛菩薩為我們現身說法,我們都知道,佛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破迷開悟,我們的迷執太深太重!佛苦口婆心,用種種方法來誘導我們,我們還是不悟。你就曉得這業障多重,業障多深。為什麼我們陷在這麼一個境界裡頭?用什麼方法能真正把我們喚醒?這就是佛所說的無量法門。哪個方法都行,關鍵在契機。

  總的來說,佛在《大集經》上說過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持戒就能開悟。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持戒不能成就。你要問持戒為什麼不能成就?煩惱習氣比正法時候重,戒持不住,不是戒律沒有效果。記住法是平等的,法門沒有高下的,眾生根性不一樣。正法時期,人心行純厚、守法,所以他很容易成就。像法時期,煩惱比正法要重,所以單用持戒的方法已經收不到效果,加禪定。末法時期,佛滅度兩千年之後,這是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佛說禪定也不能成就。正如倓虛老法師所說的,那是一個真修真幹的人。他說他一生(他活了九十多歲),宗門裡面就是學參禪的,得禪定的他見過、聽說過,開悟的沒見過,也沒聽說過。

  真正得禪定的人將來生色界天,看他禪定功夫淺深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四禪裡面總有十八層天,這是參禪有成就的人他們的去處,往生的地方。大徹大悟,才了生死出三界,一個也沒聽說過。真正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不但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古時候有,現在沒有了。這是我們聽倓老說的。最近,約莫是十年前,我聽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講,黃老居士參過禪、學過密,而且都很用功。他告訴我,現在這個時代包括往後,釋迦牟尼佛末法這個九千年當中,他說禪跟密的根性沒有了,只有一個法子可以得度,那就是淨土。這是世尊在《大集經》上說的「末法時期,淨成就」。我們想想真有道理。

  《般若經》講得好,但是人不懂。真的懂,你立刻就開悟,你萬緣放下,為什麼?畢竟空,你還不放下嗎?不可得,你還搞什麼?這一放下,法性就在面前,那就是明心見性。你放下什麼?你放下了障礙。一切眾生所以不能見性是有障礙,煩惱障、所知障!你要曉得一切法空,一切法無所有,一切法不可得,你不就統統放下。這一放下,兩種障礙沒有了,法性現前,這個時候你是法身菩薩。所以《般若經》還要不要講?講了沒用處。說個老實話,不要說聽的人不懂,講的人也未必懂。

  回過頭來,我們不能不讚歎印公祖師,他教給我們老實念佛,也得萬緣放下,一樁事情放不下就是不老實。我過去常講,你們聽我講經,還有很多一大堆一大堆的問題來問我,我也給你們答覆,可是我說得很明白,都是不老實。為什麼?老實人沒有問題,不老實問題就多。於是我又發現有一些真有問題的人,他不問我,為什麼?裝老實。確實有疑、確實有迷惑,聽我這樣講,他不問。實在講也不能算錯,不需要問,你老實念,聽經老實聽,一遍一遍的聽。這個方法,夏蓮居老居士常說,經一遍一遍的讀,讀經、聽經。我也說得很多,讀了有問題,聽了也有問題,沒有關係,為什麼?煩惱習氣如是。

  真的會讀、會聽,他有問題,他不要問,這是疑情。他也不找答案,他也不求解答,根本就不理會,依舊天天讀、依舊天天聽,這個方法正確。總有一天豁然大悟,為什麼?一切都不理會,老實念,老實聽,你想想他的心專一,念頭專一,精神意志集中,這就如法。這與佛菩薩教我們修行的原理原則相應,豁然貫通。這個相應是漸漸得定了,小定小悟,大定大悟,就這個道理。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講了很多很多,常常講,大家也聽到了,甚至於你上講台,你也會講,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會不會用?不會用。

  真正修道人,心如虛空,念如虛空,虛空是自性的樣子。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頭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什麼都沒有,那不就是虛空。什麼都沒有,什麼東西沒有了?妄想沒有了,分別沒有了,執著沒有了。只要這個東西沒有了,虛空裡頭展現出來的是一真法界,是自性圓滿的顯發。顯發出來的,世尊不得已說了一個名相,你要知道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你要執著名、執著相,你又迷了,你就不空了,為什麼?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不空,你見不到事實真相。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空是空這個東西!你契入如來境界,你契入一真境界。一真跟十法界在一起,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已經見到。

  一真裡面沒有生滅,一真裡面沒有來去。換句話說,一真裡頭沒有空間、沒有時間。沒有空間,沒有遠近;沒有時間,沒有先後。再給你說沒有大小,世界裡頭有微塵,微塵裡頭有世界,微塵裡面的世界,跟世界裡面的微塵是一不是二。所以這個境界,佛在經上常說不可思議。不可就是決定不能,你要一落到思,一落到議,立刻就把一真變成十法界,變成無量無邊法界,不空。『如虛空』這種受用沒有了,你就有苦樂憂喜捨的受。

  苦樂憂喜捨不是正受,三昧叫正受,三昧是梵語,正受是什麼?正常的享受。世間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不正常,那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。真實的正受就是沒有這五種受,心沒有憂喜,身沒有苦樂,這是正受。那是一真法界裡頭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的受用。所以,我們要問問自己,為什麼要起心動念?為什麼要分別執著?

  能執著的意識心不是真的,所執著的一切法也不是真的。能執著的心、念是八識。八識五十一心所,十一個色法,二十四個不相應,這合起來九十四法,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面,這是天親菩薩說的,這九十四大類叫做有為法。這個九十四大類,這裡頭能執、所執,能分別、所分別,能打妄想的、所妄想的,都在這範圍裡頭。這個範圍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一切有為法」,那個一切就是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、不相應行法,這叫一切有為法,「如夢幻泡影」,告訴你這不是真的。這法不是真的。

  法的生起?法的消失?佛接著又說「如露亦如電」,這一句話很不好懂,這一句話說的是什麼?這虛妄之法根本沒有起滅。這我們聽了叫莫名其妙,它真的是妙,我們沒有法子明白,真的是妙。剎那生滅,不是沒有生滅,它確實有生滅,它生滅的速度太快了。我常說快到什麼程度?快到億萬分之一秒。《仁王經》上所說的,我們計算出來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。所以,我們知道那是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但是你能夠懂得這個方便,你一定契入真實;換句話說,就是這個方便,你已經決定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再也不執著,再也不去想。

  這人不去想、不執著,他就定。這個定是什麼定?佛法裡面講的性定,自性本定,這不是修來的。凡是修來的定,功夫不到家,定功會失掉,換句話說,那個定是有出有入的。出定,定就沒有;入定,定境現前了,那是修得的。性定不是,性定沒有出入,法爾如是。《楞嚴經》上講的首楞嚴大定,首楞嚴大定是性定,性定是一切眾生統統都有,都具足,沒有一個人沒有,是自性本定。你現在這個定還在,不是不在,決定沒有失掉,要失掉,那就不是真的,這是什麼?迷了,你現在的思想、見解、造作、因果報應,與性定不相干。

  誰能看到你的自性本定?諸佛如來看到,法身菩薩看到,只是你自己可憐,佛菩薩講不守自性,那我也可以這樣說,不守性定。為什麼胡思亂想?妄想這麼多,雜念這麼多,妄想、雜念要是真的,你要去做,佛會原諒你,這真有;這是假的,根本沒有。就跟作夢一樣,夢醒了之後,還在說夢話,我夢裡怎樣怎樣,還在說夢話。

  「如虛空」這個名相的意思,我們就略略能體會到一些,還是利根,鈍根不行。上根,上上根能契入,就是說能有幫助;中下根不行,中下根說實實在在的話,老實念佛。古大德常說,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,老實可貴,什麼叫老實?妄念沒有,什麼都不想,什麼也不執著,什麼也不分別。生活隨緣,隨緣是什麼?什麼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,順境好,逆境也好,善緣好,惡緣也好,我只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除阿彌陀佛之外,統統不放在心上,這種人叫老實人。我們能做到嗎?

  老實人、愚人他有他的可貴之處,就是煩惱輕,只是無明重。無明重沒有關係,他沒有妄想執著,遇到善友教他念佛,他就老實念,有個三年、五年,甚至於有一年、兩年,他就有感應。三年、五年他就往生了,他在往生那個時候,那就是水到渠成,他念佛的功夫相應,這個相應就是古人常講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他不愚,不愚痴了,他對於世出世間法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這是慧,為什麼這時候慧開了?他定成熟,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六根對外面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慧開了。

  往生,愚痴人不能往生,往生的人,你看看《彌陀經》上講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凡是往生的,這三個條件都具足。所以愚人念佛,念到往生的時候,他不愚了,他智慧開了。念到功夫成片,開小智慧;念到事一心不亂,開中智慧,我們講小悟,大悟;念到理一心不亂是大徹大悟。這都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所以我們今天讀到這個名詞,要常常想到心如虛空、念如虛空,把我們許許多多疑難雜症全都拋棄到九霄雲外,不要在這個地方傷腦筋,不要在這個地方自找苦吃。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妄想執著是塵埃!

  經上講的諸法實相,比現代科學家講的既高明又透徹。要緊的是我們要參透。我在這裡不說研究,為什麼?研究不能透徹,研究沒有離開心意識。參究,參是不用心意識,叫做參,那真能夠見到事實真相。心意識是什麼?不知道,但是心意識的作用、樣子你曉得。心落印象,過去現在你所看到,你所聽到,你所接觸到的,阿賴耶裡頭落印象,你常常會想起來,這是心。不用心,不落印象;不用意,意是執著,末那;不用識,識是分別。

  換句話說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只要你學會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叫學佛,學菩薩。因為佛菩薩不用。佛菩薩不用,用什麼?只要你不用,你就用真性。眼,眼見外面的色相起分別,這是眼識起作用;見到色相你執著,執著是末那起作用;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阿賴耶起作用,心意識起作用。如果你要不用這個東西,眼見色相不分別,不分別不是看不見,看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那是什麼?見性見。這個妙,見性見色性,色性是什麼性?法性,這叫明心見性。

  佛菩薩也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但是他們見性,他們眼見色性,耳聽聲性,口嘗味性,鼻嗅香性,跟我們不一樣。我們六根對外面變成六塵,用心意識就變成叫六塵,不用心意識就叫法性,就見性。為什麼老是墮落在六塵裡頭?你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就墮落在六塵境界裡,六塵是染污,染污了自性,所以你永遠見不了性。你不用這個東西就見性,塵跟性是一不是二,這很難懂。古人用的比喻比得好,金跟器,不執著你見到金,金是性;你要是執著,這是一盆花,你不知道這盆花是黃金做的,你只見到花,見不到金。你要是不執著這個相,這個就是黃金。

  所以一不執著,這就是法性,一點沒錯,確實是法性。六塵境界裡頭,沒有一樣不是法性。經教裡頭常講,離開真如本性,無有一法可得。一切法是性變現的,什麼是性?那就是性。我們自己身體也是性,這一身衣著也是性,哪個不是法性。你為什麼見不到?你見到了,你就是如來,稱你為佛陀,稱你為如來;見不到,稱你作凡夫。凡夫跟佛,實在講你錯用了心,你不用真心去用妄心,用妄心把真性看作是六塵。你要不用妄心,你就曉得是真性,統統是真性,除真性之外,無有一法可得。

  真性,真性也了不可得,真妄俱不可得,都是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不能說這個假的是畢竟空不可得;那真的,一真法界那可得,那你就又錯了。一真法界也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。無所有,應有盡有;畢竟空,萬法不空;不可得,全體得到,妙不可言。為什麼?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。雖統統現前,那個得的念頭沒有,決定沒有得失的念頭,但是受用圓滿、受用究竟。我說的這些話全是般若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八句:

  【或名寂靜行。】

  這個名稱很清楚的提醒我們,心要寂,清淨寂滅;行要靜,要安靜,遠離躁動(煩躁動亂)。為什麼?法性是寂靜的。我們常講能夠隨順法性、能夠隨順性德、能夠隨順大自然,這是最健康的。中國人講道德,尤其是古代的帝王倡導的以道治國、以德化民,所以真正能夠享受國泰民安,災厲不起,五穀豐登,垂拱而治,這是果德,是自自然然的。以後,人逐漸的違背了自然,違背了法性,自以為聰明,要改變自然的法則,麻煩來了,這災難起來了,真的風不調、雨不順。這個東西與大自然的現象有什麼關係?現在人都以為沒有關係,可是從前這些聖哲都認為有密切關係。

  國家遇到重大的自然災害,旱災、水災、瘟疫。你看看從前帝王遇到這些災難的時候,他要齋戒沐浴,反省,改過自新,為國家、為人民祈福。我們現在人認為這是迷信,其實一點都不迷信。一切眾生起心動念,跟整個宇宙、跟天地萬物息息相通。法性、大宇宙是寂靜的,你肯定是違反了性德,違反了自然,就是大自然的法則、規律出了毛病。你今天能夠反省,能夠找出自己的過失,過失就是違反自然法則;自然法則沒有過失,人身體亦復如是。人身體最重要的是思想,為什麼?思想主宰物質現象,思想純正,思想寂靜,你這身體一定健康。

  現在人鍛鍊身體求身體健康用什麼?用動,運動。但是自然的法則它是靜的,主要是靜的,有沒有動?有動,靜中有動,動中有靜。佛法用一個形狀來代表它,現在人叫標誌,古時候叫圖騰。佛用什麼?佛用圓,所以稱之為法輪。用圓來代表大自然的法則,大自然的規律,那個圓就是道,道是什麼?道是寂滅相,圓心不動,不但圓心不動,圓心不是物質,圓心真有,但是了不可得。就是說你眼睛看不見,你手摸不到,甚至於你想像也想不出來,不能說它有,不能說它沒有,它確實存在。圓,圓是動的,動是依它而起的,這就是靜,靜中起作用就是動。動,不管怎麼樣動,它不離靜,不能離這個心。如果一離了心,它的動立刻就出了毛病,就出問題。

  所以寂靜的心是宇宙的主宰,不能違背。佛用這個東西來表法,讓你細細看這個形狀,你體會這裡面的道理,這叫道,隨順道叫做德,德是什麼?德是受用,你隨順道,你得的是正常的受用,正常受用叫德。道德的德跟得失的得意思是相通的。順乎道而得到的受用是正常的;違背了道你得到的受用是不正常,不正常的受用,後果不堪設想,我們常講它有後遺症。順乎道的受用,沒有後遺症。誰順乎道?覺悟的人順乎道,諸佛如來順乎道,菩薩、聲聞、緣覺順乎道。六道凡夫違背了道德。這個違背,六道裡面幅度不相同,違背少的,天道;其次的,人道;完全相違背的,地獄道,這是真理。這個道理、這個事實真相,永恆不變!不管你信不信,不管你知不知。

  聖人施教,教化眾生,教什麼?就是教這樁事情,教你要明瞭,教你要覺悟。你一生順著道去行,你幸福美滿,離苦得樂;你要違背自然的法則、自然的規律,你要受苦。眼前你得一點小利益,後來有大苦頭吃。歷史可以給我們做見證,現前社會給我們做更明顯的見證,但是今天人迷失道德,這個問題非常嚴重,而把道德誤認為是迷信,糟糕不糟糕,他不迷,完全違背道德,這怎麼得了!以德化民,化是教化,古聖先賢用什麼來教化人民?以德,德是什麼?德是隨順道,教人要隨順道,那就是德。

  道在人間就是五倫,五倫是隨順大自然的原則。父子有親,這是天性,這是自然,這個裡頭沒有條件,沒有加一點點什麼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,自自然然的。父子相親相愛,天性,這天就是天然,天性,天然就是這樣,這是天性。君臣有義,這個義,道義!君臣,在這社會上有領導,有被領導,總是這兩種人,你不是領導人,就是接受別人領導。既不能領導別人,又不願意被人領導,這是什麼?這就違背了道,違背道就不順自然法則,道義就沒有了。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這都是自然法則。朋友有信,這是順乎自然法則,不違背自然法則。這是什麼?人與人的關係。

  人與人的關係符合隨順大自然的法則,這叫人道。人道跟天道是一個道,人的思想言行能夠隨順天道,這是人道,人有道,人得天道。總的來說,隨順天道,人心是定的,性德至善,人性也是至善,中國人講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不善?不善是違背了道,違背了本性,違背了真心,真心本性是一不是二。在佛法裡面講佛性、法性,這一違背,麻煩就出來,把大自然的規則扭曲,那就是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頭又有更大的扭曲,這個扭曲就變成六道,六道裡頭再有嚴重的扭曲,那就是三途。這種現象錯誤!錯誤的根源,思想錯誤、見解錯誤。佛法講知見,知見邪,知見不正,迷邪染造成了三途六道。迷邪染不是寂靜,與寂靜完全相違背。覺正淨與寂靜相應,與寂靜接近,什麼時候到純淨、純正、純覺,那就跟自性圓圓滿滿的相應,那就是自性。

  所以我們常講純淨純善,純淨純善是性德,純淨純善是自性,純淨純善是大道。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工作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當中,這個時候就是我們用功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,修什麼行?『寂靜行』。寂靜行就是菩薩行,就是菩薩道,就是成佛之道。所以佛法裡面養生,它不離這個原則,健康長壽。有一些人用什麼方法?用靜坐,身體健康;有一些人用運動,身體也健康,但是動不離靜,動是身動,念頭不動,心不動,符合那個圓相,圓周在動,圓心不動。圓周是有,圓心是空,空有是一,空有不二,妙。《般若心經》上講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你在那個圓裡面,你就能領會得到。

  心不但不能動,心裡頭不能有,本來無一物。你心裡頭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?不得了,你要趕快把它搞乾淨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教導我們「洒心易行」,為什麼要洒心?心不乾淨,心裡面裝的垃圾太多,你要把它洗乾淨,改變你的行為,你才能成無上道。時時刻刻要知道這兩個字的妙處。所以在大乘佛法裡面,無論修哪個法門,念佛都不例外,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叫什麼?叫止觀。止就是寂靜,觀就是寂靜起用;止是定,觀是照,照就是慧,寂照同時,寂照不二,這裡面就是給你講得很清楚,不用心意識,為什麼?用心意識,你寂沒有,照也沒有。

  人用心意識,他的心不定。心意識是動的,阿賴耶也是動的,第六意識分別是動的,末那的執著也是動的,它不是靜的。由此可知,止最重要的,止心意識的作用。我們現在講轉識成智,這不是容易事情,先要能控制它的起用。第六意識分別,我把它分別盡量減少;末那執著,我也把它的執著,盡量的限制它。阿賴耶的落印象,我也要限制它,盡可能少落印象。少落印象用什麼方法?對於一切事情看淡一點,不要認真,你的印象就弱;愈認真印象愈深刻,不要認真,若無其事,這印象很淡薄,這個樣子功夫漸漸得力。

  等到功夫熟透了的時候,這個境界就轉。末那轉成平等性智,於一切法沒有分別,真的沒有分別,為什麼真的沒有分別?一切法空,一切法無所有,一切法畢竟空,一切法不可得,還有什麼分別?真的沒有分別。沒有執著就轉成平等性智,沒有分別就把第六意識轉成了妙觀察智,這兩個一轉,阿賴耶就轉,阿賴耶是果上轉,這兩個是因上轉;換句話說,這兩個轉了,前五識跟阿賴耶也就轉,阿賴耶轉成大圓鏡,大圓鏡是什麼意思?無所不知,前五識就轉變成成所作,成所作是什麼意思?無所不能,那這就圓滿,最低限度你是法身菩薩,超越十法界。這個道理我們懂,方法我們會嗎?

  道理懂得,方法會了,做不到,做不到的原因在哪裡?煩惱習氣你止不住,你放不下,這時候怎麼辦?夏蓮居老居士說就是讀經,這有道理,為什麼放不下?你所知、你所解的不夠透徹,真的知道透徹,自然放下,所以知難行易。生生世世我們是在知上打轉,知透徹,行是一念之間,那個念頭換了,問題解決。凡夫成佛剎那之間,確確實實哪個成佛不是剎那之間豁然大悟,所以行易。但是那剎那之間很不容易得到,原因在哪裡?你不能徹底放下,你還有牽腸掛肚的事情,那都是迷惑顛倒,都是分別執著。所以你要是碰個明白人,明白人說老實話:你何苦來?你原本是一個清淨自在佛,你怎麼搞得這麼可憐?從你本來面目上看,你是寂靜,你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可惜的是你不守自性,是你隨順煩惱,病根就在此地。我們再看下面一句:

  【或名勝智。】

  『勝』是殊勝,『智』是智慧。道諦是最殊勝的真實智慧,道諦就是佛、菩薩教導我們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,斷煩惱的方法,破迷開悟的方法,離苦得樂的方法,斷惡修善的方法。再說,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門門都是最殊勝的真實智慧。問題是世間人迷失了不知道。如果一旦要知道、發現,肯定是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捨掉,放下,他一定歡喜取這個方法,學習這個方法,用這個方法。漸漸的,他在這個世間過最殊勝真實智慧的生活,超凡入聖。

  最殊勝真實智慧的生活,是不是大富大貴?不盡然,富貴窮通與這是兩樁事。大富大貴,給你說那裡頭還有苦,為什麼?患得患失。最勝真智的生活裡面沒有苦,像前面所說的,心清淨,身清淨,沒有憂慮,沒有牽掛,沒有得失,沒有煩惱,無往而不自在。你說富貴,他很自在;你說貧賤,他也很自在,世間人所看的,跟他不相關。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入這個境界。誰教他的?老師教他的。夫子所教的東西,真正能夠接受明瞭的就他一個,所以孔夫子常常讚歎,誰學到了、學會了?顏回,可惜短命沒有能傳他的道,但他自己得受用。從哪裡看?他不為境界轉。

  顏回居陋巷,一簞食,一瓢飲,他非常快樂、非常自在。這樣貧苦的物質生活無動於衷,天天快樂,時時快樂,常生歡喜心,為什麼?法喜充滿,那個喜悅是殊勝智慧的流露。普通人得不到,普通人所生的是煩惱。以後真的有一個人不亞於顏回,什麼人?禪宗六祖惠能,惠能的生活很苦,天天去打柴、去賣柴,學了佛之後,投身到五祖門下,在碓房裡面天天舂米破柴,我們今天講做苦工。他個子小,舂米需要分量踏那個碓,身體小,人瘦輕踏不動,他用一塊大石頭綁在腰上增加體重來踏碓,他很快樂。

  黃梅,五祖的道場人眾不少,最快樂的那就是他一個。所以我們看到顏回之樂,能大師表現出來。他那時候年歲不大,二十三、四歲,他在黃梅八個月,離開的時候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;他二十四歲,接受衣缽,還沒有剃頭,我們現在講居士,沒有剃頭,他剃頭是印宗法師給他剃的。所以那個時候傳的是什麼?傳的是道,五祖的傳人。接了衣缽之後,很辛苦,多少人想害他把衣缽搶回來。你就想想看,五祖的道場,這是真正明心見性的祖師,他道場裡面那麼多大眾不聽他的話,爭名奪利,大眾心目當中,他們有個大師兄神秀,神秀的法緣不錯,能得到大眾的擁護。如果五祖把衣缽傳給神秀,沒事,不會有任何人反對,傳給惠能,他算什麼?他哪裡能跟神秀相比?可是五祖偏偏把衣缽傳給惠能,沒有傳給神秀。

  神秀畢竟在五祖那裡學了那麼多年,有一點道德,他沒有嫉妒,沒有發動大眾去對付惠能,大眾是出於自己的妄想執著,倒不是神秀來挑唆,神秀對六祖反而還相當尊重,這不容易。所以以後有這個機緣跟朝廷接觸,他還向朝廷推薦惠能是傳五祖衣缽的,是真善知識,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「若要佛法興,除非僧讚僧」。神秀跟能大師他們兩個互相讚歎,沒有聽說他們兩個互相鬧意見、互相毀謗,沒有,這叫道德之士,互相讚歎。各人接引各人有緣眾生,在《壇經》裡面我們看到,神秀大師接引大乘根性的人,惠能大師接引是上上根性的人,都是好老師。等於說一個是博士班的老師,一個是大學老師,再次一等中學老師,都是好老師,很值得我們學習,給我們很好的啟示。

  我們看經、研教,對於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。要常常反省,常常檢點,習氣、毛病、過失完全集中在自己一身,我自己一身之外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無非清淨法身。我這一句話你能不能聽懂,你要聽懂,你就很有受用。我再老老實告訴你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沒有毛病,這句話不是我發明的,蕅益大師就常說「境緣無好醜」。境是環境,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我們今天講環境有順境、有逆境,人緣有善緣、有惡緣,我們都是這樣說法,蕅益大師不是這個說法,蕅益大師說:境沒有順逆,人緣沒有善惡,順逆善惡從哪裡生的?從自己心裡生的。這個話說絕了,說得太好了,比我說的高得多,我不如他。

  我怎麼說?我說「處逆境,隨惡緣,無瞋恚,業障盡消;處順境,隨善緣,無貪痴,福慧全現」,我這樣說的。你們想想看,我這個講法跟蕅益大師講法,差一等,他比我高,他說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在於心」。這就是像什麼?要以禪宗那個比喻來說,蕅益大師像惠能,我這個見解像神秀,我還是身如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;人家是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但是我這個能度中下人,決不是上上人。蕅益大師對的是上上人,無比殊勝真實智慧,我是在修道位,他是在證道位,要懂、要明瞭,要不斷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