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一五卷)  2004/10/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315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註疏,第二段「正顯問端」。前面我們學習到「顯深理者,令諸大菩薩,於此實義,發深信解,起行證真,始終皆實,故問斯義」,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今天接著看下面,清涼大師引《起信論》裡面一段話說,「起信論云,有法,能起摩訶衍信根,是故應說」。《起信論》是馬鳴菩薩造的,叫《大乘起信論》,摩訶衍就是大乘,這是梵語音譯的。有法,法是方法,能夠幫助眾生生起摩訶衍的信根,大乘信根,是故應說。這個意思很深,我們讀《大乘起信論》才知道大乘確實是不容易,小乘的信根容易生起,大乘確實不容易,它要具足大乘的條件。

  下面說了,「所言法者」,這個法是什麼法?能起摩訶衍信根,這是什麼法?「謂眾生心,依一心法,有真如門,及生滅門,彼論依此生淨信故」。彼論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,大乘起信就是依眾生心。心確實是一心,可是一心裡面有真妄兩門,有真心、有妄心,真心是真如門,妄心是生滅門。為什麼會有真妄?大乘法裡面常講覺、迷,覺就是真如門,迷就是生滅門,大乘覺迷是一不是二,這個就很難懂。如果說覺不是迷,迷不是覺,我們好懂;覺迷不二,這個事情真難懂。你要真正明瞭覺迷不二,你才真正知道大乘法裡面所講的生佛不二。眾生是迷,走的生滅門,諸佛與法身菩薩是覺,走的是真如門,真的是生佛不二。這個道理太深!這個事實雖然就在我們眼前,我們不認識,我們不承認,絕對不會相信它,所以這個樣子你要想契入大乘,難了。

  大乘法裡面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中國示現的,東方連日本、韓國都有這個說法。我去訪問的時候他們都告訴我,他們都相信永明延壽、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所以對於這三位祖師非常尊敬。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的五品位往生,我跟諸位提過多次,五品位的人(這是大乘)知見跟佛菩薩沒有兩樣,就是認知。什麼知見?覺迷不二,凡聖不二,他們對於這個一絲毫疑惑都沒有,這個叫解悟,不是證悟。為什麼不是證悟?煩惱沒斷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煩惱沒斷,所以他還是凡夫。他要是在這一生當中,縱然遇到大乘,沒有遇到淨土、沒有求願往生,還是要搞六道輪迴。

  上次我到杭州,去看看圓澤禪師的遺蹟,三生石。這個遺蹟還在,有三塊很大的石頭,旁邊刻了有碑文,這個碑文是民國初年(民國二年)刻的,就是圓澤禪師跟李源的一段故事,「三生石上舊精靈」。圓澤禪師了不起,他知道他來生在哪裡投胎,知道投胎到哪一家,有這種本事,我們凡夫不知道。李源是個老居士,他們兩個交情不錯,一同約了到四川去遊玩,李源希望走水路,圓澤就希望走旱路,到最後圓澤還是沒有法子,隨順李源。走到杭州這個地方,圓澤就告訴他,我不願意走這條路線,原因就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婦人懷孕三年了,等著他去投胎。李源聽到這個話非常難過,他說那我們就改道。他說不行,既然到了,我就一定要去。他說,我就要去投胎去了,三天之後你到這一家,你敲他的門,來看看我,我對你一笑,以這個為記,希望十二年之後,我們約在西湖這個地方見面。就是三生石遺蹟這個地方,他們兩個約會的,前生跟今世的約會,約會在這裡見面。李源守信用,十二年後真到這裡來,看到個小孩騎在牛背上吹個笛子,就是圓澤禪師的再來。

  所以知見,大乘人知見跟佛沒有兩樣,煩惱習氣沒斷,還是要投胎,不過修行當然比上一世會更進步一點,底子深。如果遇到淨宗法門,就跟智者大師一樣,凡聖同居土上中品往生,這靠得住的。智者大師為大乘學人做這樣的示現,我們要感恩戴德,所以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絲毫留戀。史書裡面記載這樣的事情很多,前一世是高僧大德,也是祖師大德,接觸富貴人家多,他們來拜佛的。帝王大臣、長者居士,你對他們生一念羨慕心,好了,來生你就到他家投胎,做他的子女,很多很多。所以在末法時期,能夠遇到淨宗法門真正是無比的大幸。可是雖然遇到這個法門,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對這個世間榮華富貴、名聞利養,念頭都斷盡了,念頭尚且沒有,哪有這種行為?決不會在這上攀緣,一心嚮往極樂世界,一心希望見阿彌陀佛。

  這兩天河南有個吳居士來看我,希望他能夠替我辦回祖國的這樁事情。我年歲這麼大了,再過兩年八十歲了,人能不能活到八十歲不敢說。方東美先生七十九歲往生的,他老人家七十九歲的那一年,是一九七七年,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。我到香港來之前去看他,他告訴我身體不如去年,還沒有症狀,只是覺得身體工作多一點的時候會累,他說從前沒有這個現象。我向他辭行到香港來講經,那一次我來了四個月,在我講經圓滿的前三天,台北打電話告訴我,方老師過世了,通知我。我的經最後還有三天,三天講完之後,趕緊回到台北,參加他的告別式。

  所以要曉得,七十以上叫風燭殘年,就像風中的蠟燭一樣,隨時可以滅掉的。不要認為還有明年還有後年,這樣想法你就完全錯了,佛在經上常說「人命在呼吸之間」,你不要想的太久。有一天,這一天的時間要抓住,這就對了;不要想到還有明天,還有明年,你這個想法就錯了。於這個世間還有緣,還能夠多住幾年,隨緣,決定不攀緣。攀緣是我要想怎樣怎樣,這是攀緣,攀緣你很辛苦,你有求,有希求,你有希求你就有失望。佛菩薩教給我們,祖師教給我們的話,是正確的,於這個世間沒有希求,永遠沒有希求,永遠沒有失望,哪裡有緣哪裡去。如果這個世間,這個地球上沒有緣了,你就要知道你就可以提前往生,不是辦不到。

  杭州這個地方,東天目山是寶誌公開山的,在這山上最初建道場的寶誌公,是梁武帝那個時代,寶誌公後人都知道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。四川有一位寶香法師應化在那邊,那也是個菩薩,也不是普通人,在那邊教化眾生,教化得很辛苦,一般人不聽!四川有個居士到杭州來,來看寶誌公,那也是寶香法師的信徒,寶香法師囑咐他,到杭州一定要去看寶誌公,所以他來看寶誌公。見了面,寶誌公第一句話問他:四川的香貴不貴?這個居士說:四川香很賤,就是很便宜,很賤,不值錢!寶誌公就說了:那可以走了!他聽不懂。以後回到四川,寶香禪師就問他:你有沒有見到寶誌公?見到了。他說什麼?他說他見了我面就問我,四川的香貴不貴,我說很賤,他說那可以走了。寶香禪師就滅度了,生死自在。

  他滅度了,真的就度了很多人。他滅度的時候也開個法會,法會那天他隨順眾生。眾生不吃素,他那天開會,你們吃什麼我吃什麼,雞魚鴨肉吃很多。吃完之後他顯神通,口裡頭吐出來的都是活的,人都嚇呆了,就往生,就走了。走了之後才曉得這個人是高僧,這在高僧傳裡頭都有記載。所以,諸佛菩薩應化在一個地方,緣分。緣盡了,沒有人願意跟他學,大家都不聽,徒眾雖然多,陽奉陰違,寶誌公點化他,你的緣盡了,你可以走了。所以他問香貴賤,是說寶香法師在四川大眾心目當中有沒有人尊重他,他說很賤。確實沒有人尊重他,沒有人尊重是不能依教奉行,這就是不尊重。絕對不是說供養很好,禮遇很好,不是的,諸佛菩薩絕對不重視這些。重視什麼?依教奉行。給你講你做不到,就是你根本就瞧不起,瞧不起佛法,瞧不起三寶,那就不能在這裡住世;住世這個地方人造罪業,趕快走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,尊重不是從口頭上,是真正依教奉行。

  我們這麼多年來,真是全心全力隨順佛陀教誨。為什麼還不眠不休的在做?有沒有被人尊重?我知道沒有,我的身邊都沒有。身邊都沒有為什麼還要做?網路上有,電視機前面有,不在身邊,這個我知道,也有人告訴我。確確實實有人從網際網路、從電視、或者從流通的光碟得到之後,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真得利益。所以,我講經興趣始終保持著高度,一絲毫都不懈怠,不是為周邊的,我周邊真的沒有人。

  道場,早年我們韓館長主持的「台北華藏圖書館」,以後又有一個道場,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。是不是很如法?不是。但是那是我學習、歷鍊的一個場所,我在那個環境當中磨鍊,歷事鍊心,成就自己。真正的道場,我在講經講過很多很多次,六和敬的道場,我這一生一個都沒有遇到。哪裡有六和敬的道場?道場住兩個人都鬧意見,都不和,所以世法裡頭常講家和萬事興,由此可知,在這個時代煩惱習氣多重。我今天要不是在這個攝影棚裡面講經,我就不會住在這個世間,早就往生,跟阿彌陀佛走了,你說我留在這個世間幹什麼?沒有理由。對這個世間毫無貪戀,這個世間人要的我都不要,我所要的世間人不要。所以我們在一起,縱然你不能契入,也好,所謂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你這一生不能成就,阿賴耶識裡面種了這個種子。這一生不能往生,李老師講你還得要經歷長劫輪迴,總有一天你會成就,你會到極樂世界去,這是肯定的。哪一生哪一劫,那我們就不知道了,真實的利益在此地。

  大乘裡面,知見比什麼都重要,所謂佛知佛見,《法華經》裡面講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,這個地方是講初信菩薩。這個地方的初信,諸位要曉得,佛法裡面講,天台講的藏、通、別、圓。藏教是小乘,通教就是大乘,它前面通小乘,後面通大乘,大乘的開始。別教跟小乘完全不一樣,別於小乘,這就是純大乘。後面是圓教,圓教是圓融無礙。什麼叫圓融無礙?《華嚴》說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藏、通、別、圓是四,四就是多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四即是一,一即是四,不二!這個知見純真無妄,所以大乘人,圓教初信菩薩,初信位菩薩知見跟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沒有兩樣。兩樣的那是講斷證功夫不相同,每個人根性、緣分不一樣。有人在挫折當中覺悟,有人在順境當中他會覺悟,大概來說,挫折當中磨鍊人比較多一點,順境裡面成就的人比較少,不是沒有,有。

  世間法亦復如是,你看歷史上,中國、外國,古往今來,英雄豪傑出身貧苦,受盡了磨難、折磨,他成就了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,捨棄榮華富貴,六年苦行,他成功了。所以,逆境造就人、成就人比例佔多數。在小乘法裡面,大家尊敬的是迦葉,阿難、迦葉,迦葉修苦行的,真的要從苦行當中成就。可是大乘法不是這樣的,大乘法修行的代表是善財,善財生在富貴之家,真的是享盡榮華富貴,他不是個修苦行的,個人根性不相同。大乘比小乘高也高在此地,要知道富貴淘汰人比逆境淘汰人要深、要廣。往往英雄豪傑在榮華富貴裡面,這個生活一過,他的志氣就完了。在榮華富貴裡面,享受榮華富貴而不貪戀榮華富貴,這是真正英雄豪傑,難,這個太難!太難了!所以,小乘人始終保持苦行,它有這個道理在,那個淘汰太厲害了,有幾個人能禁得住?所以,大乘代表是善財,小乘代表是迦葉尊者。

  大乘的見解同佛,斷證真難,那不是簡單的。我們學佛幾十年,我學佛五十三年了,煩惱習氣有沒有斷?跟諸位說沒斷,伏住而已,伏住是石頭壓草。遇到淨宗法門很幸運,真正發願能往生,伏住煩惱就能往生,伏不住就不能往生。伏住煩惱,你就要想到智者大師給我們做的示範,隨緣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就是無論在什麼樣境界裡頭,絕對沒有自己的意見,聽別人的。聽別人的,自己要有智慧抉擇,隨順他,他做的,對社會、對眾生有利益,沒有害,我們隨順他;如果對社會、對眾生有傷害,我們就不隨順他,守住這個原則就好。你們想做,我讚歎,我要有能力,協助,沒有能力,讚歎;你做的事情不如法,我不隨順,我對你很恭敬,但是我不會讚歎你的事。

  可是你要懂得世間人情多變,變幻無常,原本是個好人,最後他就變成不是好人。什麼原因?最後或者是他得到名利,得到名利就起了貪心,貪瞋痴就生起來。最初沒有得到名利的時候,修行修得很不錯,很如法,名利現前之後,他馬上就墮落,人就變了,我這一生遇到的很多。最初,我還是做學生的時代,在台灣,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,我那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,也在教學,也在講經。台灣中部好像嘉義這個地方有個「禪林寺」,女眾道場,這裡面有幾個女眾過去曾經聽我講經,聽了很歡喜,來請我,那個寺廟剛剛建好,請我到那裡去講經。我一看到這個寺廟的名字叫禪林寺,我說好,我跟你們講《禪林寶訓》。《禪林寶訓》老師雖然沒教,但是老師很讚歎這部書,教我們應該要看要讀,都是祖師大德非常寶貴的教訓。我讀了以後很歡喜,我說好,我來跟你講。

  好像是講了十幾次,一個星期去講一次,講了十幾次,寺廟裡面吵架,吵得很凶。為什麼?為了爭位置。住持當然沒有爭,住持是沒有話說,這個道場是他的徒弟出去化緣,二、三年化緣建立的。有些人說我化得最多,我要做當家,那個說我化得也很多,我要做知客,彼此爭執不下,這個住持和尚也沒辦法,徒弟不聽話,師父做不了主。我把這種情形回去向李老師報告,李老師告訴我:算了,不要再去了。我說行嗎?東西沒有講完。可以,到此為止。我從這個地方才了解,經不一定要講完,看緣分,道場裡面出了變化的時候,經可以中斷,哪裡有緣到哪裡去;這個道場修學不如法,我們趕快離開,李老師教的。

  我這一生沒有離開老師的教誨,都是遵守老師的教導,處事待人接物、弘法利生,念念不忘老師,你們在十樓看到我老師的這些法相,供養在這邊。念念不忘經典的教誨,我們的修學才會有成就,我們的信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。這個地方特別提醒大家是依一心法,大乘是依一心法,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說的,特別在緣起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心,真如門,識,生滅門,心識不二,就是真妄不二,真如跟生滅是一不是二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「述問意者」。述是敘述,文殊菩薩前面提問,這一句問我們千萬不要疏忽,文殊菩薩問的我們還沒讀到,前面只提了一句,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,問覺首菩薩言」。在這裡先敘說一下菩薩問的意思,到下面我們就會看到這個經文。「述問意者,謂明心性是一,云何見有報類種種,若性隨事異,則失真諦,若事隨性一,則壞俗諦」,這種問題確確實實是現在人所講的尖銳的問題。世間尖銳問題不少,這叫出難題,文殊菩薩這個問題真是叫困難,他要問我們,我們怎麼解答,所以這個問意很深很深。

  心性是一,在《起信論》上講得很清楚,確實是一心,但這一心裡頭有覺、有迷。覺是真如,現的是一真法界,華藏是真如現的,心現,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心現,沒有識變。為什麼會有十法界?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識所變,就是生滅門,六道是生滅門,六道外面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(這個佛是講十法界裡面的佛),沒離開生滅門。天台家講叫藏教佛,佛門裡也稱為藏頭佛,諸位要聽到這個名詞「藏頭佛」,藏佛就是藏教的佛。藏教的佛他的程度比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菩薩還低,大概藏教佛的地位就是十信裡面的九信位的樣子,十信心滿就入住了。七信是阿羅漢,那麼菩薩應該是在八信,佛是在九信,位子並不是很高,習氣還沒有斷,所以斷習氣是真難。也就是說他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執著是沒有了,是斷了,分別還在;我執斷掉了,法執猶存,是這樣的境界。必須到法執也斷了,這才能夠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,在此地講就是十信心滿,他入住了,初住菩薩;初住菩薩才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那就是入華藏世界。

  入華藏不錯了,但是華藏這四十一個階級,從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到等覺、到妙覺,要修多長的時間?在經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,這個諸位一定要懂,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講的,我們沒資格。三大阿僧祇劫是圓教初住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初住菩薩修到十地,就是法雲地菩薩,這個時間是三個阿僧祇劫。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,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,愈往上愈艱難,修七個位次,這七個位次是初地到七地;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修滿是十地菩薩,法雲地的菩薩,修滿之後他就是等覺。等覺再要成為妙覺,佛沒有說要多少時間,我們看這種情形,你看看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,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,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,等覺到妙覺這一個位次,我相信至少也要一個阿僧祇劫,愈往上愈不容易。

  然後你才曉得,為什麼文殊、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把華藏世界的有緣人,統統引導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到西方極樂世界快!你是圓教初住菩薩,你在華藏世界修,你看看我們算至少是四個阿僧祇劫,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太快了,半個阿僧祇劫都不需要。諸位要是念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你就了解,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,便宜佔大了!這樣的機會,開經偈上講得好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彭際清居士講的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」,我們今天遇到,你說這多難得,多麼可貴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修,請坐。我們接著來看「述問意者」這一段。它的意思是說「謂明心性是一」,這就是說明心性是一,心性既然是一,「云何見有報類種種」。為什麼?這個「見」古時候這個字跟現在的「現」有同樣的意思,也能讀現,現就是示現、顯現,顯現報類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種種不同,這個種種就是太多太多。為什麼心性是一,會現種種差別不同的報類?像佛、菩薩跟三惡道,這就懸殊太大了,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?下面問了兩個問題,「若性隨事異,則失真諦」,種種報類是事,是事相,如果性要隨事相,那佛講真諦的意思就講不通了。真諦是什麼?永恆不變;真諦就講不通。「若事隨性一,則壞俗諦」,事是森羅萬象,森羅萬象要隨著性,性是永恆不變,那俗諦就講不通。俗諦是變幻無常,真諦是永恆不變,這個問題怎麼解答?現象說出來沒錯,確實是這個樣子。底下這些文很重要,我們不能夠輕易的疏忽。

  「設彼救言」,這是假設,假設答覆的人要回答,把這問題怎麼樣把它圓融起來。他說「報類差別,自由業等熏識變現」,這就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是由於業力、因緣、果報不同,這些東西薰八識五十一心所變現出來的,「不關心性,故無相違者」。這是一個說法,我們聽聽這個說法好像也有道理,說得也很圓。宇宙之間,無量無邊的這些事理因果,他說得很有道理。

  「為遮此救,故重難云」,遮是遮止,他前面說的是有道理,可是問的人聽了這種答覆並不滿意。為遮此救用現代的話來說,這個答覆我不滿意,所以再難他,接著再提出問題。「業不知心等」,這下面到經文諸位就看到了,文殊菩薩說了十句,經文說「業不知心,心不知業,受不知報,報不知受,心不知受,受不知心,因不知緣,緣不知因,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,這怎麼答覆?這個現象如何能夠自圓其說?實在說,這些問題我們問不出來。為什麼問不出來?想不到!所以,我們讀了這些問題,才知道世間人所謂尖端問題,真正不容易答覆的問題。文殊菩薩問的,這會問!覺首菩薩他正好是修這門課程,這是他所學的,由他來解答。

  他們雖然斷證,煩惱習氣沒斷盡,不如初住以上菩薩,人家是明心見性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十信位沒有。十信位我們知道,六信位,從初信到六信沒出六道,七信到十信沒有出十法界,沒出十法界是凡夫。雖然是凡夫,我們也稱他為聖人,為什麼?他走的是聖人道路,雖然現在沒有超越,肯定他超越,這是我們決定不懷疑的。你要是證得圓教初信位,佛在經上講,佛是講阿羅漢,斷煩惱習氣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不要到第八次,七次他就圓滿,這個七次往返是歷事鍊心。我們同學當中,需不需要七次往返?不一定,各人宿世善根不相同。為什麼有人在這一生當中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?明心見性就這一生當中就到圓初住,就超越十信位,這是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善根深厚,生生世世都在修學。這一生雖然是又來了,有隔陰之迷,生到這個世間有隔陰之迷,可是他一定有緣分,有佛菩薩幫助他,機緣一到,一提醒他立刻就覺悟。

  時節因緣到底是在什麼時候,佛菩薩來幫助你,各個人的緣分不一定。有人在童年的時候,有人在少年的時候,有人在中年的時候,有人在老年的時候,甚至於還有人在往生前幾天的時候,不一定。每個人的因緣不相同,這裡頭細說起來很複雜,不是個單純的事情,但是你過去生中的根深厚,真的是有緣。時節因緣沒有到,不能夠有絲毫勉強,勉強不得的,世間諺語都常講「命裡有時終須有,命裡無時莫強求」,學佛的人懂得因緣果報,所以沒有一絲毫強求的念頭。強求不能成就,強求要是真的有了成就,那也是恰好因緣碰上,他的因緣在這時候成熟,碰上了;強求要是不能成就,就曉得緣沒有到。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何必去強求?沒有這個必要。好好的修自己的戒定慧重要,你要把你的功夫加深,你要提升你自己的境界,這個重要。

  所以,五品位裡面,知見等於佛之外,頭一個教我們學習的就是隨緣。隨緣就不能夠攀緣,我自己要想怎樣怎樣,那是攀緣,學一個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這是佛教導我們的。恆順眾生,你決定有好處,這叫真修行。恆順眾生,心是清淨的,心是定的,對於外緣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自己曉得怎樣進,怎樣退。我們在求學的時候,老師常常叮嚀、囑咐,決定不能勉強,世間人往來都要懂得察言觀色。往往人說話,話裡頭有話,是意在言外,你要會聽,你要不會聽,那你完全不懂。你去作客,主人接待你的禮很隆重,這是對你尊重。時間久了,那個尊重的意念退了,退失了,常有之事。表現在什麼地方?表現在色相裡頭,他對你沒有以前那樣的誠意了,他接待比較上疏忽,沒有從前那麼隆重接待你。你要是真正有聰明智慧,你就曉得,知道進退,要知道退步。

  佛法不離世間法,永遠保持那是什麼人?菩薩!只有菩薩才能永遠保持。眾生煩惱習氣沒有斷,今天對你好,明天惱你;今天對你很滿意,明天說不定他想方法來貶抑你。這裡頭的因素當然非常非常之多,所以自己要懂得進退,這是真正的學問。對你接待降溫了,你就要曉得這時候你應該告辭了,恭恭敬敬告辭,以後好見面。如果你還不知道,該退的時候你不知道退,人家暗示你就是叫你退,叫你趕快走,你還是不走,死皮賴臉的賴在這個地方,等到人家真的下驅逐令叫你走,這就很難為情了,彼此雙方都不好。所以,人家表示這個態度,這是厚道,希望你走,你自動的走,不要讓我一定叫你走,就難看了。你要懂得主人的厚道,我們自己要懂得感恩,趕快離開。

  世法、佛法都不例外,這就是什麼?在佛法講緣盡了,你在什麼地方有緣分,多少時間緣分,都有一定的。稍稍看到這一點訊息,趕快離開,我的緣還沒有完全盡,後面還有緣,這好,將來以後還可以續緣。如果到人家趕你走的時候,那個緣是真的斷掉了,以後這個緣想續都不可能,聰明人就在這些地方看到。家親眷屬也不例外,為什麼?都是緣,你看這個世間,我們看得最多的,最常見的,男女的恩愛。結婚這是緣達到頂點,這種恩愛能保持多久?古時候還有禮數,能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,有古聖先賢的教育,能夠維持長時間不變質,這個真的要靠教育,現在這個沒有了。往往我們看到這一對男女結婚,沒有過二、三個月聽說他離婚了,現在這個世間太多太多。為什麼?沒有結婚之前都覺得對方好,是自己心目當中理想的第一個人,一生活在一起發現,看他盡是毛病。男的看女的不順眼,女的看男的也不順眼,不能生活在一起,一百天都不容易保持。這是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太多太多了,能夠維持三年五年,十年八年,甚至到五、六十歲的時候還離婚,這個統統都是緣到了,他只有這樣的緣分。

  自己真的要有智慧,要能看破,看破你就沒有苦惱,你就自在,你就開了智慧。只有學佛深入佛法的人,你才得到真正的樂,佛法教學提出來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那你就曉得,真正了解真俗不二,這問題就能解決。文殊菩薩在此地發問,不是問給菩薩聽的,菩薩哪有不知道,是問給十法界眾生聽的。為什麼?希望你明白之後開佛知見,你在大乘生起信心,十信位。在大乘生起信心,希望這個信心增長,增長到一定的程度,菩提心就現前。菩提心一現前,你就從十信超越,就到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叫發心住,那個發心是發菩提心,這時候這個心永恆不變。

  換句話說,十信菩薩有進有退,到十住之後,絕對不會再退到十信位,念不退。不退有三:初信位位不退,到七信位的時候行不退,到初住才念不退,叫三不退。雖然三不退,不能叫圓,圓是圓滿,淨宗常講圓證三不退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,比《華嚴經》的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高!圓證,圓是圓滿,圓證三不退是什麼地位?七地以上。你們在《彌陀經》、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阿惟越致菩薩、阿鞞跋致菩薩,這是譯音不同,是一個梵文翻譯的,意思是圓證三不退,無比的殊勝。

  我們再看他這個問難,業不知心等,「謂心業互依,各無自性,自性尚無,何能相知而生諸法」,人家這問得很有道理。心能生,業所生,能所互依;心離開業,心沒有了,業離開心,業沒有了,它沒有自性,各無自性。彼此互依,是什麼?依就是緣,所以佛家講緣生,互為因緣。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的相對論,這是科學家的一個重大發現,宇宙之間一切都是相對的,相對就是離了一方這一方就不能成立,這是現代人把它看作真理。這邊問得好,自性尚無,何能相知而生諸法?究竟真性是什麼?大乘教裡頭常講無性之性,那是真性。所以,自性它在什麼地方那個意義不一樣,此地是講諸法,心跟業,這個心是阿賴耶識。

  「既離真性,各無自立,明此皆依心性而起」,真性就是前面講的一心,它沒有形相。它在哪裡?遍法界虛空界,就是連法界虛空界也是它顯現出來的。現在這個問題科學家好像也知道一些,從前總認為時空是永恆的,現在科學家知道時空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科學報告告訴我們,在某種狀況之下,空間等於零,沒有空間;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。在某種狀況之下,時間等於零,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先後。這個說法跟《華嚴》講的一樣,這是什麼?這是入不二。科學家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證實,就是那「某種條件」,這個條件是什麼,他們在研究。

  在佛法裡面講,這種方法就是禪定,在甚深禪定境界裡面,時空沒有了,正是科學家尋求的那個條件,絕對不是用科學儀器能夠測驗到的,不是。為什麼?它不是物質,不是物理能夠解釋的,它是屬於心理。心跟物又對立,還是無自性,這個東西愈來愈深,愈來愈奧妙!禪定當中怎麼能發現?因為禪定真的它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,只要把執著、分別、妄想放下。放下功夫有淺深不同,你放下的多少,你放下少分,是你把煩惱伏住,你頭腦清楚了,可是這個境界沒有現前。你要放到相當的程度,現在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空間,這不同維次空間突破了。

  最容易突破的,就是不需要很深的禪定,六道你見到了。六道是六種不同維次空間,你要問天道在哪裡?天道就在面前;地獄道?地獄道也就在現前,距離沒有了,真的。你看中峰禪師在《三時繫念》裡面給我們說過,「淨土即此方,此方即淨土」,「自心即彌陀,彌陀即自心」,這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講的,空間、時間等於零,這個現象就產生了。中峰禪師的話不是妄語,這個人是個大徹大悟的人,大徹大悟在華嚴境界裡,他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境界,他不是凡夫。這個話他能說得出,真是過來人,不是過來人說不出這個話來,難能可貴,說出事實真相,這是真心。

  無性之性,不得已給它用的這個名相,名相不是真的。所以《起信論》裡面,馬鳴菩薩教大乘學人,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學習大乘?他一開端就講了三句,「離言說相」,你聽經你不要執著言語,你讀經你不要執著文字。為什麼?文字是語言的符號,離言說相也就要離文字相。這個離不是說不要,還要,不執著、不分別;不但不執著、不分別,而且在言語文字裡面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才真離了;不執著、不分別,你離了一半,還有一半還沒離。這頭一條,不要去執著、分別言語。

  第二,「離名字相」,這很重要。名字是什麼?佛所講的這些名詞術語也不能夠分別,不能執著,不能起心動念。為什麼?名字性空,言說性空,俱不可得。所以,言語、文字跟名詞術語是工具,是佛教化眾生、誘導眾生開悟的一種方法。這個方法你可不能當真,你不能夠執著在這,執著在這你就不能開悟,你錯了。古人有個比喻說,這些東西好像指路牌,畫個箭頭指著路到哪裡去,這是什麼地方從哪裡走,是個指路牌。你錯誤了,把指路牌認為是你的目的地,你永遠不能到達目的地。這是多少學佛,古往今來,學佛不能開悟,不能夠證入,原因在此地。所謂是死在教下,死在教下就是他這個分別、執著、妄想堅固,他不能捨棄。

  第三句講「離心緣相」,這個說得更徹底。心緣是什麼?念頭,就是你聽了,你看了,你不能想它,你不要去想它,你一想,錯了。用現在的話,用個什麼方法來學?完全是直覺,你這一接觸,懂你就懂,不懂你去愈研究愈錯。不懂怎麼?不要緊,不理會,再來第二遍,第二遍不行,再來第三遍。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話講得有道理,一千遍我根本就不想它,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打妄想。這一千遍怎麼?心定了,定開慧,《金剛經》上講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這樣能開智慧。智慧開就明瞭了,佛所講的境界完全通達明瞭。

  我們今天為什麼學經教這麼困難,就是用思惟。可是我不用思惟不行,我什麼都得不到,這是什麼原因?用思惟用慣了,無量劫來就用第六識,第六識的分別,第七識的執著,阿賴耶的妄想,用成習慣了。現在大乘,大乘是完全不用這個,宗門不用,離心意識參,教下也不用,大乘也不用,你才能大開圓解。淨土宗用不用?淨土宗也不用,所以你念佛才能夠得理一心不亂。你要用這個東西,用這個行,用這個東西那就是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;這個東西沒有捨掉,這是業,所以叫帶業往生。就是你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斷,能往生,你拚命念佛,你把世間一切萬事萬緣統統放下,不要放在心上,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只有西方極樂世界,你決定得生,叫帶業往生。

  可是教下不行,教下不能夠把這個離開,這三種,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你不能把這三種放下,你就不能大開圓解。大開圓解是入佛知見,功夫淺的,就是此地講的十信菩薩;功夫深的,那就是初住,就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所以淨土宗,確實理一心不亂我們很難做到,事一心也不容易。事一心是阿羅漢的境界,見思煩惱斷了,也就是我們常講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;分別也淡了,執著完全沒有,真正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要鍊!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鍊,順境不起貪戀,逆境不生瞋恚,你從這裡鍊,這是真功夫;順逆境界、善緣惡緣,心都清淨平等,你肯定往生。你常常鍊這個功夫,你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,生死自在。這個世間有緣,多住幾天,世間沒有緣,少住幾天,不受壽命長短的拘束,這叫生死自在。這個的確是難,是不容易,可是你一定要做,你不在這上面下功夫,怎麼會成就?眼前所有的,叫你放下,絲毫留戀都沒有,這才行。有絲毫留戀,就知道不行,自己完全是凡夫,一點功夫都沒有,壽命到了時候怎麼辦?這才是真正大問題。

  下面就說,下面剛才我們念過了,這是「既離真性,各無自立,明此皆依心性而起」,接著說「心性既一,事應不多,事法既多,性應非一,此是本末相違難,亦是理事相違,亦一異相違,亦真妄相違」,這個裡面問題可多了,這一問問出這麼多問題出來。心性既然是一,事應該不多,像大乘教裡面講心性既然是一,所現出來,是一真法界,這個我們還能講得通。十法界從哪來的?十法界裡頭非常非常複雜,太多了。事法既然是這麼多,那心性就不是一,怎麼能講心性是一?心性是本,事法是末,本末相違。心性是理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事,理既然是一,怎麼會變成那麼多事?既然有那麼多事,有十法界依正莊嚴,可見得心性不能說一,心性應該也是多。也可以說是一異相違,一是心性,異是事,事相,這個地方講事法,事法既多,性應非一,那也是多;心性是真,事法是妄。這一問問了這麼多問題出來,這些問題怎樣圓融,怎樣把它講得圓滿?講得圓滿,要事實上圓滿你才能講得圓滿,事相上不是真正的圓融,你怎麼能夠講得圓滿?你要是能講得圓滿,你對於這些理事真的圓融了。

  換句話說,你不入這個境界你答不出來;一定要契入境界你才真正明瞭,你才真正不懷疑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入這個境界了,這叫入佛知見。這種悟入,大乘教裡面講解悟,不是證悟,證悟是初住菩薩,十信位的菩薩是解悟。為什麼他不能證悟?因為他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有斷掉,也就是說,無明、塵沙、見思煩惱還在。初信位不容易,初信位的菩薩斷證的功夫不是沒有,見思煩惱裡面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,跟小乘須陀洹一樣,但是他的知見跟佛是相同的。小乘就差得太遠太遠,兩個人斷煩惱的層次平等,但是智、愚不一樣,差別太大了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如果也解悟到這樣的程度,見惑沒有斷(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),雖沒有斷,肯定能伏住,這是決定靠得住的。為什麼?他開悟了,他能伏得住。也就是說他修淨土決定往生,這就是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的五品位,煩惱習氣確實沒有斷,完全伏住,凡聖同居土。

  伏住的程度也不一樣,每個人都不相同,有淺深次第不同。伏得很深,凡聖同居土上輩往生,伏得淺一點,中輩往生,絕不在下品,絕對不在下輩,中上輩往生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所以,我們讀了這些大乘經,對於求生淨土心裡有把握,心裡有把握的時候你就生歡喜心。一天到晚,無論碰到什麼境界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善緣也好,惡緣也好,都不放在心上,法喜充滿。等於說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張票買到了,簽證拿到了,只不過就是早晚,什麼時候去早晚,肯定會去,絕不成問題。這是我們大家只要真正肯努力,統統都可以做得到。但是大乘經要聽、要讀,要依教奉行,要很認真努力,絕對不會辜負這一生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