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一三卷)  2005/7/2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13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七正行甚深,法首菩薩偈頌最後一首看起:

  【如在四衢道。廣說眾好事。內自無實德。不行亦如是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這首偈給我們註得不少,這是第九個比喻,「巧言無德喻,謂亦說修行,或談己德,內無實德,但有虛言」,這是清涼大師把這首偈的大意給我們說出來了。下面是交代,就是這首偈跟前面八首偈有一點不相同,前面八首偈都是前一半,就是前兩句是比喻,後兩句是法合;這首偈前面三句是比喻,法合只有一句,『不行亦如是』,「合文但云,不行亦如是」,只有這一句。

  「彌顯不毀多聞」,這句非常重要,絕對不是說多聞是錯誤的,多聞是正確的,多聞沒有做到,過失在沒做到,這九首比喻都說這樁事情。九也是表法,我們不能把它看成數字。換句話說,受持正法,依然煩惱習氣不斷,什麼原因?你沒有去做到。所以在這章經裡面,也就是「正行甚深」這章,文殊菩薩所問的,受持正法應當他會開悟,他會證果,他會把這些煩惱習氣斷得乾乾淨淨,這是正理。你看看受持正法的人,哪個不是這樣成就?這在我們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人人都是從受持正法,也就是從多聞,他多聞他有思、他有修,所以煩惱習氣放下了,六道十法界也放下了,這是正理。為什麼現在我們看到有許許多多受持正法的不如是,果報不是這樣?這就提出懷疑。文殊問得很多,法首給我們的答覆,統統都是不行亦如是,你沒做到。

  這章經文對我們現前受持正法的同學,無論在家、出家,比什麼都重要。真正修行一定要記住,六祖在《壇經》說得很明顯、很扼要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」,別人有沒有過失與我不相干,我看到別人過失,我記別人過失,就是自己的過失。我要說別人的過失,就是我自己的罪過,就造業了。別人是不是有過失?太難講了。有時候我們凡夫看到他好像是有過失,如果我們(這文還沒讀到),其實以前我們在街坊福利會講的時候講到,街坊福利會我們講了一段時期,講的是《四十華嚴》,選講。你看看文殊菩薩勉勵善財童子出去參訪,應當具備些什麼條件,說得好。參訪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尋師訪友,你到處去尋求善知識向他請教,最重要的一個條件,不見善知識之過,這一條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是真難。

  釋迦牟尼佛,這是我們公認的大善知識,在這個大世紀裡面;佛家大世紀,那是一尊佛出世教化的法運,這就是一個大世紀,包括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這個世紀以後,下個世紀是彌勒菩薩示現成佛,那是下個世紀,這個世紀真正大善知識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過失?在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,釋迦牟尼佛還是有過失,他老人家功德還是不圓滿,為什麼不圓滿?僧團裡面並不是和合,有提婆達多,有六群比丘,有背叛釋迦牟尼佛教誨的,背師叛道,不圓滿。世間聖人也沒有例外的,總有一些人跟他反對的,批評他、毀謗他。世出世間大聖人都還要遭受這些難,是不是他真有過失?文殊菩薩告訴我們,這裡頭有大權示現,我們凡夫不知道,凡夫只看形相,不知道真實的意思,所以開經偈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談何容易。

  到釋迦牟尼佛把提婆達多、這些六群比丘那個底牌翻出來之後,我們才恍然大悟,原來那些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,不是真的犯過。就像唱戲一樣,戲台上那些角色,有表演正面的,有表演反面的,有表演忠臣,有表演奸臣;你看到這是好人、那是壞人,到後台去看,好壞就沒有了,表演的。沒有這些人表演,怎麼能夠顯示出正面修行的功德?顯不出來。有不善才把那個善襯托出來,有善才把那個不善顯示出來,讓你在這個地方覺悟,你可不能分別。表演善的是我的老師,我要跟他學習;表演不善的也是老師,也要跟他學習。怎麼個學習法?善的那一面完全接受,不善的那一面我們看到,我們要反省我有沒有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如果我有,趕緊要改,知道那是不善;如果沒有,沒有要勉勵自己以後不要犯這個過失。你看看那個表演不善的不也是老師嗎?功德相等,沒有兩樣。

  提婆達多墮地獄,這不是假的,真的墮地獄,可是佛告訴我們,提婆達多在地獄裡面的享受跟忉利天沒有兩樣,不可思議。為什麼會墮地獄?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造五逆罪,這是必定墮地獄。他為什麼到地獄還享福?在地獄裡頭的生活狀況跟忉利天差不多?提婆達多教化了好多人,這是他的功德,表演惡的一方面,讓多少人看到之後省悟過來,不敢作惡;已經作惡的懂得懺悔,還沒有作惡的引以為鑒,他不是功德嗎?

  早年我還沒有學佛的時候,二十幾歲,很年輕,喜歡抬槓,那個時候確實,以後讀《了凡四訓》,那個性格很像袁了凡。有一次我們有個長官,也很難得書也讀得不錯,也常常在雜誌裡頭寫文章。有一次幾個朋友在一起談到岳飛,當然談到岳飛就會想到秦檜,這大忠大奸,我聽到之後我就提出反面的意見。我說:岳飛不錯,秦檜也很難得。他們眼睛就瞪起來看著我:難道秦檜是好人嗎?我說:是!他把岳飛害死,使整個宋朝國勢衰弱,你怎麼說他是好人?我說:西湖那邊的岳王墳,岳飛盡忠報國,秦檜夫婦兩個鐵像跪在那個地方受千萬人的唾罵,這就是好人。他還不懂,我說秦檜跪在那裡,叫多少人看到不可以做漢奸,不可以害忠臣,害人就落到這樣的下場。他這才明白了。

  我說秦檜不會在地獄,一定在天堂,為什麼?你說他教了多少人。岳飛教人盡忠報國,秦檜教人不可以做漢奸,不可以害好人。所以世出世間都講善學,你要會學,會學你看夫子講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三人是哪三個人?自己一個,一個善人,一個惡人;一個岳飛、一個秦檜,都是我的老師。岳飛盡忠報國我要學他,秦檜那個不善,我可不能學他,一個從正面教,一個從反面教,都是好老師。我也說出一套歪理論,但這個歪理論一聽到確實是有道理,所以我認為秦檜今天決定在忉利天,決定不會在地獄。

  參訪善知識亦復如是,善知識裡頭確實真的是有聖賢、有佛菩薩應化在其中,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。看他平常接觸大眾,大眾根性不齊,他為了要利益眾生,為人演說契機契理,有時候就用一些非常的手段,那個人得度了,那個人得利益了;我們在旁邊看到覺得莫名其妙,好像他做得不如法。他在特殊狀況之下對某種人用的,那如法,法無定法。我們所學的是定法,不知道變化,所以我們學的這個法,實際上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行不通,他用起來非常活潑,一絲毫障礙都沒有,為什麼?我們一般人講通了。不通的是我們,善知識他通,他不但對一切人,跟他接觸都能得利益,妖魔鬼怪他也接觸,他也能把妖魔鬼怪度脫了,我們哪裡曉得!

  善財出去參訪,文殊菩薩教他這些話,意思很深,善財跟文殊也在表演,也在唱一台戲給我們看。不是文殊不知道,不是善財不知道,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,在這一生當中錯過了多少學習的好機會。看到這個善知識有一點點毛病了,有一點點瑕疵了,這不是真善知識,我不要跟他學,再去找,找一輩子找不到,誰吃虧?自己吃虧。孔子、釋迦這是大家公認的大聖,尚且如此,何況我們眼前的善知識。我跟諸位說過很多次,我親近的、接受指導的方東美先生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有沒有人毀謗他?有,很多。多少原來親近的這些學生,我們的同學,聽到這些毀謗有很多退心了,信心喪失了,以後不再親近老師了,受流言之害,這是什麼?自己善根淺薄。那些說話的人那都是魔障,你聽了、信了,信心動搖了,受害是自己。老師知道這個事情,笑笑「各有因緣」,這句話意思很深。我遇到了有一些說話的人,他們地位很高,年歲也比我大,甚至是我的長輩,不能夠跟他辯駁,用什麼方法?他說幾句我就曉得了,批評老師,我們借故趕快離開,不聽,信心決定不動搖,那我們就受益了。

  中國古大德常說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我們遇到這些善友,這些好老師,他不是聖人,他不是佛。在佛法裡面,等覺菩薩都還有過失,完全沒有過失只有一個人,成佛,究竟圓滿佛果,沒有過失。這些道理我們在經上讀得很多,我們明瞭,我們肯定,我們不懷疑。我們也知道,經論上常講的「大權示現」,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,對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教學方法,這就是我們世法裡頭一般講的「通權達變」,這裡面有契,契就是變化,不是一成不變的,大用無方,你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,你才能夠應一切眾生之機。

  這個比喻,這三句,總是沒有根底的過失,我們現在人都有這個毛病,也說修行,也說自己的德行,實際上呢?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德行,但有虛言而已。細心去觀察,細心去反省,我們常講十善你有沒有做到?這是什麼?這是入門的基礎條件,真正把十善做到了,你有沒有入門?沒有,你在哪裡?你在門口,沒入門。在世法裡面,你雖不是聖賢,十善做到了,肯定你是君子,孔孟會承認你是君子,你是個好人;可是在大乘佛法裡面你沒入門,雖沒有入門,你已經具備入門的條件,你再進一步,再加一把勁把見惑斷掉,錯誤的見解放下,你就入門了。

  錯誤的見解就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這五大類。這五大類你要放下了,你的見解就叫做正見;你有這五種,你的知見不正,不正沒入門。正見入什麼門?在《華嚴經》這五個位次裡面,最初十信位,你就能夠進入到初信,初信這是大乘教裡頭小學一年級;如果十善都做不到,你不正的知見你是決定斷不掉,沒指望。在我們凡夫講正見是聖人,在小乘是初果,哪有不善的道理!貪瞋痴雖然沒斷,那是有思惑,他有能力伏住,縱然有習氣起現行,很淡薄,不嚴重。我們把這些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知道自己修行現在到哪個階段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不要說修行證果,初信位的菩薩也是證果,小小果。證小小果的人,『廣說眾好事』,他自己一定能做到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我們在前面常常講到,他們是做到了以後才說,法身以上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就是初住菩薩以上,還不算十信位;十信位的菩薩,說到之後一定做到,言行一致,表裡一如,你才真正是個菩薩。

  具足三皈眾戒,表裡一如,最重要的『實德』,清涼這裡講「實德」,真實的德行。實德是與性德完全相應,這才叫實德;在世法裡頭,肯定與倫常相應、與八德相應。倫常八德要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,就是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天地萬事萬物的關係,不出這個原理原則。家庭有倫理、社會有倫理、國家有倫理、世界有倫理,乃至於遍法界虛空界都有倫理,我們能懂嗎?我們能體會得到嗎?唯有法身菩薩知道宇宙是一體,所以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

  真誠清淨慈悲確實遍法界虛空界,這是性德,一切眾生本來就是,佛法裡面講「法爾如是」,佛如是,菩薩如是,我們這一切眾生亦如是。這裡頭為什麼會有差等?迷悟不同;悟到究竟,完全相同。雖然有悟,還沒有達到究竟,這個悟淺深不同。那是講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不同,這講悟。迷也有淺深廣狹不同,迷是什麼?十法界,十法界裡頭為什麼有菩薩、有聲聞緣覺、有天、有阿修羅、有人、有三途?迷的不同。迷得愈深往下墜,迷得愈淺往上升,十法界是迷悟不一樣。真正講悟,沒有迷了,得初住以上,不迷了,從初住到等覺,悟淺深不一樣,是這麼個道理。

  悟是實德。所以沒有出十法界,在四聖法界,你看看天台家所講的相似位,相似位能不能算是實德?不能,接近實德,所以跟實德相似。六道呢?六道連相似都沒有,為什麼說相似?見思煩惱還沒斷。所以六道裡面修行功夫得力、還不錯的,天台大師說觀行位,觀行上面是相似。現在這裡有比喻,這個地方十個比喻是什麼意思?名字位,那就是但有虛言,沒有實德,名字,有名無實。有名無實得不到真正的利益,這是從前李老師常常警惕我們,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只能夠在三界裡面得一點善果,所以這個地方實德的標準很高,我們一般人很不容易體會到。

  實德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華嚴境界。一定要以華嚴為標準,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破一品了,實德。這個實德是什麼?性德,性德流露出來了。所以從這裡看看,再回頭想想我們自己,你怎麼能不慚愧?你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做再大的好事,果報是六道裡面的上三道,出不去,出不去怎麼?真想出去,不出去不得了,輪迴太苦。中年以上的人,你細心觀察這個世間,應該能體會到輪迴苦。今天我們確實是非常幸運遇到這種機緣,可以能夠脫離輪迴,脫離輪迴只有一條路,求生淨土。

  求生淨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,放下萬緣,這個世間絲毫都不可以留戀,使我們往生有把握。我們往生將來品位可以提升,多做善事,全心全力行善。就像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所說的,一定要有善心,善心是什麼?利他的心,不是自利,要有善念,要有善行。善心、善念、善行說起來也很多,佛告訴我們,儒也告訴我們,「止於至善」,那是善達到圓滿了,至善是什麼?幫助別人覺悟。你看看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,真覺悟的人他幹什麼?用現在的話說,他搞教育,絕對不在乎自己什麼地位、財富、享受,他腦子裡頭沒這個東西,願意過清苦的生活。沒有人知道,「人不知而不慍」,默默的在耕耘,從事於教學工作,幫助人覺悟,破迷開悟,幫助人離苦得樂。這是聖賢的事業,不是世間事業,你能夠體會得到嗎?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,那你就不是虛言,雖然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,不是虛言,從淨宗這個法門帶業往生。

  帶業往生的條件不需要此地講的實德,這個地方講的實德你要是得到的話,那你往生是實報莊嚴土,那不一樣。沒有達到這個真實,達到相似的真實,相似的真實生方便有餘土。我們這個相似也沒達到,雖相似達不到,沾一點相似的邊,這句話怎麼說?方向一致,目標一致,這決定不錯,就這麼一點點功德,就決定生凡聖同居土。生到西方淨土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證得實德,不可思議,所以這就是難信之法。怎麼會有這麼殊勝的成就?你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在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裡面講的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,阿惟越致菩薩實德,不必經過相似位,直截就到了分證位。一切諸佛菩薩說淨宗法門叫難信之法,難信的意思就在此地。

  我們今天從哪裡做起?我勸一切同學,我講真實話,必須從《弟子規》扎根。換句話說,《弟子規》你要是做不到,你來生人身得不到。這句話完全肯定,《弟子規》百分之百做到了,我就保證你來生不失人身,失掉人身來生還得人身,《弟子規》是做人的條件。我們在外國講,外國人聽了之後我們聽聽他的反應,他不說假話,聽完之後說了一句「做人應該要這樣」,這是做人的法。你能夠把這個做到你不失人身。然後再進一步把《十善業道》做到,為什麼?《十善業道》是學佛的入門條件,有十善業道就可以入佛門,可以學佛了,有沒有得到一年級?沒有,佛法裡頭小學一年級的先修班,先修班就是現在講的幼兒園,你有十善業道,這是進了佛法的幼兒園。

  什麼時候你才能夠進一年級?你從這個地方再提升,提升什麼?學三皈、學五戒。戒跟善不一樣,戒有約束,善沒有約束;戒是非做到不可,善不一定,差別在此地。因為戒是誓願,我發了誓我一定做到,善沒有,差別在此地。我們不搞別的法門,別的法門太難了,我用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念佛求生淨土,這個人決定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。即使是下輩往生,因為我們造作的罪業太重,不敢希望品位再往上,下三品往生就證實德,這真正是你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
  這個法門勸人得大利益,勸人幹,自己幹不幹?有的人勸人是真的在勸,勸得沒錯,自己不肯幹,這什麼原因?煩惱習氣太重了,我們一般人講禁不起誘惑。現在這個世界真的環境非常不好,就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誘惑力量太強大了,在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?所以真修行要有一股勇猛的勁,難斷能斷,難捨能捨,佛教導我們以苦為師、以戒為師,戒就是十善、三皈、五戒,決定不能違背。《弟子規》裡面講的五倫、五常、八德,決定不可以違背,我們有這個基礎,一心念佛。

  對付現在世間所有的誘惑用什麼方法?聽經是最好的方法,聽經是天天增長你免疫的能力,一天至少要聽四個小時,我常常是這樣教人的。四小時到哪裡聽?我們現在流通的光碟不少,任何一部經都好,每天聽四個小時,一部經反覆的聽,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你要能夠一部經反覆去聽一千遍,你會開悟,為什麼?一千遍聽下來心定了,不會受外面境界染污了,你就有這個能力了,清淨心生智慧,念佛求往生你自己知道有把握,沒有困難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同學們請坐。最後這首偈清涼大師在此地有個總結,《疏》裡面「又此九偈,亦可別對隨貪等義,如理應思」。第一個,這是做了總結,結得很好,讓我們對於這章經做一個回顧。第一首偈是比喻「溺水」,水在佛法裡面是表貪愛,所以「喻隨貪愛水故」。因為受持正法這個機緣希有難逢,我們諺語常講「貪多嚼不爛」,東西學多了,只學到文字、皮毛,義理疏忽了,這就是為什麼自古以來真善知識教人一門深入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多少人犯了這個毛病,一開頭廣學多聞,多聞沒有錯,不是現在這個階段,所以古人常講「人貴自知」。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,不是知道別人,要知道自己。我自己是什麼根性,我自己是什麼程度,我自己在現前是什麼樣的一個位置,要搞清楚。在世法裡面可能我是個博士學位,在佛法裡頭連幼稚園的資格都沒有,這就所謂是「隔行如隔山」,這不能夠相提並論。

  世法是知識,佛法是智慧,智慧跟知識是兩碼事情。智慧是清淨心當中流露出來的,清淨心的反映,知識是意識心的反映,一個是意識心,一個是真心,不一樣。在佛法術語裡面講,知識是心意識,從心意識裡頭生的,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生的;智慧是真如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必須離心意識,智慧才能夠生起來,這不一樣。你今天還有貪愛,貪愛佛法,貪愛大乘,大乘經教我統統都想學,自己並沒有這個程度,我們在前面剛才講過,你連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、三皈五戒都沒有,經教沒分。你要是廣泛涉獵經教,你所學到的,就是今天一般人講的佛學,佛學什麼?佛學常識、佛學文字,你得的是這個東西,佛法裡面的義理你沒嘗到,真實的受用你得不到,這就錯了。第一個比喻說受持正法為什麼不得利益?沒有離開貪心,貪心學佛就被貪水渴死了。

  第二個「隨慳,不自食故」。慳是慳吝。在我們佛門裡面,《彌陀經》大家常念,《彌陀經》裡面的周利槃陀伽過去生中三藏法師,慳就是很小氣,不大方,自己有的不肯給別人,為什麼?怕別人將來超過自己,三藏法師講經說法教別人也講一半就好了,後頭一半不講,希望自己德行、學問、道業永遠是居第一位,其他的人不能超過,吝法。吝法當然也不能夠悟入經教的義理,沒有辦法悟入,因為什麼?這是煩惱,煩惱是障礙,障礙不去掉你怎麼能悟入?所以煩惱是一定要斷。

  換句話說,我們要認真去反省,我受持大乘有沒有貪心?記住,貪心,有沒有貪心?我對世間不貪了,我對佛法還貪,沒有用。佛是教我們斷貪心、斷煩惱,不是教我們換對象,我們貪財色名食睡跟貪佛法沒有兩樣,你同樣都是貪心。貪心將來到哪裡去?慳貪墮餓鬼。這前面兩個煩惱,餓鬼道的業因。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,這是貪心,得到之後捨不得給人,這是慳吝,餓鬼道的業因。貪愛大乘將來還是墮餓鬼道,這就是慈雲灌頂法師在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裡面所說的,念佛人一百種果報,這裡頭有。念佛真的是正法,受持正法,貪瞋痴沒斷,嚴重的慳貪還是墮餓鬼,嚴重的瞋恚還是墮地獄,愚痴還是墮畜生。並不是說你這貪瞋痴換了對象,世法不貪了,換成佛法,不行,佛是教我們斷貪瞋痴,沒有教我們換對象,這個道理很深,要懂,不可以有慳貪。

  第三個比喻是「隨嫉妒」,這問題嚴重,「內病」。這比喻裡頭說醫不自救喻,知道有對治煩惱習氣的方法,自己不能用,還是被煩惱習氣障礙了,這同學們大家在一起學佛共修這麼多年懂不懂?懂,我們真知道有方法。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慳貪?布施。你要真幹,你要真能捨,捨得心裡歡喜,捨了絕對沒有後悔,就算是我的施捨被人騙了,騙了也不後悔。那個造作罪業的人,那是各人有各人的果報,與我不相干,我是善心、誠意施捨的。你把我這個施捨拿去做不如法的事情,那是你的因果,那不是我的意思,我沒有過失,過失在對方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歡喜捨,你就樂意捨了。特別是救濟災難的時候,旱災、水災,災難的時候,有很多慈善機構在這個地方募捐,我們捨了。很多人捨的時候他擔心我這個錢會不會到受難者?會不會給他們吞沒了?疑慮很多,於是怎麼?本來想捨,不敢,不願意捨了,這錯了。人人對於這些做慈善事業的人都沒有信心了,各個人都不施捨了,這個災區的人就可憐了。你要不相信別人,你自己到災區裡面去布施去,你能不能去?假如不能,我們相信;他做得不如法,佛法裡面講各人因果各人負責,這個態度是好的。

  信任別人這是個善心,別人不善是他的事情,與我不相干,決不要懷疑,懷疑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。大乘教裡頭常講「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」,這個話對菩薩講的。此地這個經也是對菩薩講的,《華嚴》是大乘教,圓教菩薩,這對七信位菩薩所講的。七信位超過六道輪迴,還沒有超過十法界,超過六道輪迴,這是我們不能不懂,絕對不可以有嫉妒。要知道嫉妒煩惱給我們帶來的苦難非常嚴重,障礙自己的善事,障礙別人的善事,哪裡會有好果報?

  第四個比喻「隨諂,數他德故」。諂媚,讚歎別人的德行,自己不能夠效法,自己不得受用,這些毛病都是我們自己受持正法而不能成就的原因。第五個比喻「隨瞋及忿」,忿怒、瞋恚,王子飢寒喻,「違王之法」。此地這個王,法王,佛菩薩的教誨,我們也讚歎;甚至於像現在所說的,我們也講經說法勸別人,自己沒有依教奉行。別人如果真的明白了,依教奉行,超過說法的人,說法的人是凡夫,聽法的人證果了,這個自古以來有,正是所謂善學超過善教的。中國世俗有個諺語說,狀元他的老師是個秀才,沒有聽說秀才的老師是狀元。你們想想這個話的味道,所謂是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。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,說法的人雖然不高明,他能說不能行,聽法的人能說能行就得大利益;他說的法沒錯,我們就可以依教奉行,自己得利益。如果我們說,「他自己說到做不到,算了,不要聽他的」,損失是自己。這也正是文殊勉勵善財的意義。

  第六個比喻是「隨覆」,覆是什麼?自己有過失隱瞞,不知道發露懺悔。清涼說「若掩耳盜鈴,欲人不聞故」,這個話是什麼?自欺欺人。掩耳盜鈴是自欺,希望別人不知道,別人聽不到,這是欺人。自欺欺人怎麼會成就?統統都是說這一生遇到正法的這些人而不能成就,所犯的這些毛病。下面第七個比喻「隨痴,盲無見故」。自己愚痴,愚痴沒有智慧,所以在比喻裡面第六是聾人奏音樂,第七是盲人畫畫,這前面我們都讀過了,這屬於愚痴。佛法,受持正法,煩惱輕智慧長,這是正道;受持正法反而增長愚痴,錯了,智慧不開。像這些地方,我們在平常要常常檢點、常常反省有沒有這些過失,真的是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

  這種毛病習氣很深,我們講得粗、講得淺。你看看文殊菩薩在第七信位的法首菩薩,在這個地方提出這些問題。換句話說,七信位的菩薩還有這些問題,只要有這些問題他怎麼能向上提升?是不是真有這些問題?我們肯定有,有他怎麼能做菩薩?他有的是習氣,他斷的是現行,他要不斷這些煩惱,他怎麼能夠證得七信位?這是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在七信位都斷了。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阿羅漢果已經斷了,雖斷了習氣還在,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全是習氣。這個現行跟習氣是不太好講,古大德有個比喻,他是用酒做比喻,酒瓶,盛酒的,酒倒乾淨了,瓶子裡頭擦得很乾淨,確實一滴酒都沒有了,那個酒就比喻現行,這煩惱沒有了,聞聞還有味道,那個味道就叫習氣。諸位從這個比喻上你去想,他有沒有貪瞋痴慢?真的沒有,可是表現出來還有那個意思在,實際上他真沒有了,這是阿羅漢以上。七信位的菩薩在斷證跟阿羅漢完全相等,這是超越六道,他在十法界裡頭聲聞法界。

  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習氣都沒有斷,都還有習氣,不過愈往上面去愈薄,利根的緣覺習氣就斷掉了,鈍根的,為什麼要分鈍根、利根?利根,習氣斷盡了;鈍根,習氣比阿羅漢少,阿羅漢比他嚴重,這講修證裡頭有等級不相同。我們今天不是習氣,我們今天是現行,會發作,這些毛病常常會發作,這一發作,身心不平,這叫煩惱,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一個惡念,生一個惡念,這九個比喻裡頭所講的都是惡念,無論是哪一個惡念,惡念起來影響整個身體,影響到全身,這我們自己都有經驗。我們是凡夫,常常有這個惡的念頭,一身都不舒服,這是我們能感覺到的;感覺不到的,它影響環境,這是我們感覺不到的。我們一念不善,這個念頭現在科學裡面講思想波,你一起心動念這個思想波,這個波周遍法界,這影響太大!一念善,對身體來講一身的舒暢,感覺到很快樂、很舒服,你心裡念頭這個波,整個環境的磁場非常好,你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很多人問我風水,什麼叫風水?風水就是我們生活環境,中國人講氣氛,外國人講磁場,佛法說得好,「境隨心轉」,只要我們心善、思想善、行為善,這個善的波就影響外面環境,所以說福人居福地,心善的人這個人有福,整個環境都變善。如果這個地方善人很多,磁場哪有不好的道理!你看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對話,何尚之說得很好,一百個人裡頭有一個善人,一千人裡頭有十個善人,一萬人裡頭有一百個善人,十萬人有一千個善人;十萬人是個小鎮,是個小城市,裡頭有一千個善人,這個小城鎮居民一定非常和善,一個人影響一百人,這肯定的。這話很有道理,我們學佛之後對這個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我們這個小道場果然大家真的都覺悟了,知道修行不單單為自己,為這一方的眾生,最明顯的是這一方的居民。進進出出我們這個協會的,到這個地方來聽經、到這個地方來念佛,如果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聽經、念佛是學習,真正修行是什麼?把不善的心轉變成善心,把不善的念頭轉變成善的念頭,把不善的行為轉變成善的行為,自己得受用,我們這個地區一切人、一切眾生連山河大地,統統得受用,這叫做什麼?功德。

  誰知道這個功德?經論上天天講,真正懂得這個意思的人不多。現在我們講這個功德的時候,這個功德已經被科學家證明了。日本江本勝博士的十年實驗,證實人的意念,不論是善念、是惡念,影響環境。經過他的科學實驗,實驗出來的礦物,礦物是無生物,動物、植物都是屬於生物,礦物是無生物,礦物有見聞覺知,礦物懂得人的意思;人有善念,它的結晶非常之美,它的結晶就有改變,人有惡念它就變成很差、很難看,這證明什麼?我們的意念影響周邊環境。在佛法裡面講你影響的範圍多大?遍法界虛空界,那我們對自己這個念頭思想你就不能不留意。我一個善念、一個善的思想,真的是叫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得利益,我一個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思想,使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眾生都受到傷害。你要是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願意幫助人還是願意傷害人?願意幫助人,煩惱習氣一定要斷;願意成就人,倫理道德、十善業決定要修,不但利益自己,利益無量眾生。

  佛法開口講功德,閉口講功德,功德在哪裡?就在這個地方。我們跟大家相處,看這個人不順眼,看那個人不歡喜,這個念頭就讓遍法界虛空界眾生受苦,不僅僅是自己不高興。如果我們用慈悲心、用清淨平等心看一切眾生,遍法界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。你是願意跟大家和睦相處,還是願意跟大家格格不入?都在一念之間,都在起心動念之處。經論裡面講得很多,這種深義很少人能體會到,我們今天藉科學這個測驗跟佛經兩個對照,佛經得到了科學的印證,使我們對於經教有更深刻的信心,更堅定的信心,深信不疑。從今而後一定要放下一切惡念,放下一切惡行,向純淨純善這個方向目標去邁進,這是成佛之道,這是真正離苦得樂之道。離苦得樂必然轉迷為悟,自自然然轉惡為善,這是佛菩薩在大乘教裡面教導我們的。所以過失發露懺悔,不能夠隱藏,覆是隱藏,隱藏就是更嚴重的過失。人不真誠,給人看到好的這一面,不好的那面隱藏,瞞著別人,不讓別人看見,不讓別人知道,這是罪過,說老實話,不障礙別人,障礙自己。障礙自己就是障礙自己的性德,你受持大乘,你不開悟,你不能入大乘境界,入就是證,一般人講證果。

  下面第八個比喻「隨慢,恃己慣故」。這個慣,自己養成這個習慣,這個習慣儒家也說得好,《禮記.曲禮》一開端就講「傲不可長」。傲慢這個習氣在佛法裡頭稱為根本煩惱,根本煩惱有六大類,貪瞋痴擺在前三名,第四名就是慢,你就曉得這個東西嚴重性,它的障礙有多麼大的力量。怎麼對治?謙虛。用謙、用敬來對治傲慢,佛菩薩絕不輕慢一個眾生,即使造作極重罪業的眾生也不敢輕慢,做給我們看的。天主教的《玫瑰經》,這我過去講過,十五端裡頭頭一條就是教人要學聖母瑪利亞的謙卑,對治傲慢。

  傲慢是俱生煩惱,不是你這一生,是生生世世帶來的煩惱習氣,人人都有,六道裡頭眾生沒有一個沒有;天道裡面,色界、無色界煩惱伏住了,不起現行,欲界統統有。欲界統統有就是說明他化自在天、化樂天統統都有。我們要細心觀察,不要說我沒有傲慢,你沒有傲慢至少你已經到色界天,這個傲慢你伏住了;你沒有到色界天,換句話說,你沒有伏住。時時刻刻總感覺到我比人高一等,人不如我。從前李老師講到這些地方給我們舉例子說明,你看看外面要飯的乞丐,在香港有沒有乞丐我不知道,在美國都有,南洋就更多,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乞丐很多,他舉的例子是中國從前大陸上有乞丐,看到富貴人家從他面前經過,你看他什麼個態度?哼一聲,有什麼了不起,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。你想想看,他還是個傲慢心,還是瞧不起人。這就說明傲慢的煩惱是與生俱來的,沒有一個人沒有,只要是六道有情眾生統統具足。傲慢的心愈是嚴重的愈往下墜落,那三惡道就非常明顯,在人間稍稍留意都看得出來。特別是什麼?要自己反省,自己這個煩惱是不是很嚴重,應該要怎樣把它斷掉。

  末後這個比喻「隨誑」,誑是什麼?欺騙人,「無德說德」,自己沒有實德,宣揚自己,現在人說的,沒有人給我們打知名度自己要想辦法,人家不捧我,自己要捧自己,就屬於這條。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,利用宣傳的媒體提升自己的知名度,這個錯了,古人常講的「實至名歸」,那個名歸他要不要?不要,真正有實德的人決定跟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相應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這是實德。別人對他的讚歎,他有沒有歡喜心?決定沒有,別人對他毀謗也決定沒有瞋恚心,那個心永遠是平靜的。讚歎、毀謗就像風浪一樣,他水平,吹不動,不會隨風逐浪,不會,永遠是平靜的,所謂是八風吹不動,這真正有德行。還會被世間毀譽動心,說明他心是浮的,就是此地所說的隨誑妄,障礙自己的性德,受持正法不解(這是真的)、不行。

  解跟行有密切的關連,有正解一定有正行,有正行一定有正解,他為什麼做不到?這我們常講,解得不夠深,解得不夠透徹,解得愈深愈透徹,行得愈堅定、愈深刻。所以佛在經教裡頭教導學生要深解義趣,深解義趣一定要自己悟入,那是真的。你要是看別人的註解,那不是真的,那是別人的悟處,不是我自己的悟處。但是別人的悟處可以給我做參考,可以給我做勉勵。一定要知道是他的不是我的,我必須自己有悟處,然後跟他的來比較、來對照,就像朋友在一起交換心得。這個好,這就是中國人所謂的切磋琢磨,現在人講的研究討論,讓老師、讓朋友來給我作印證,我所悟的有沒有錯誤。是正確的,方向正確、目標正確,悟入淺深不一樣,所以不能夠自滿,自己以為很了不起,那你就到此為止,不能再進步了,要虛懷若谷。像走路一樣,十個站才達到目的地,我現在才到第一站、才到第二站,前面還很遠,不能把第一站當作目的地,第二站當作目的地,那你就永遠不能達到目的地。

  換句話說,永遠要謙虛,永遠要恭敬,這才是修學的好態度。正是印祖所說的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永遠十分誠敬,到最後達到目的地了,目的地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個時候怎麼樣?這個時候更謙虛。你看看諸佛如來就知道了,諸佛如來多麼謙虛,你看看這些諸大菩薩,諸大菩薩多麼謙虛。不要說大菩薩,在我們《華嚴經》你看看初住的菩薩,初住實在講是法身大士,在一般講是屬於摩訶薩,多謙虛。古大德所說「謙受益,滿招損」,這兩句話我們要永遠的記住。謙受益,一定要謙虛,無論對什麼人,謙虛決定得好處,如果說是滿就傲慢,決定得不到真實的利益。今天時間到了,這一章經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