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五二卷)  2006/11/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5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昨天講到法身不朽具足涅槃八味裡面的第四條「不死」,今天我們再看下面的第五條「清淨」,安住清淨,諸障悉盡。「清淨平等覺」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經題裡面的一句話,經題的前半段講的是「大乘無量壽莊嚴」,這一句講的是果。果怎麼來的?當然有因,所以接著就講「清淨平等覺」。心淨則佛土淨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安住清淨。障是業障、魔障、煩惱障、所知障,這些障礙從哪裡來的?總的一句話來說,心不清淨,才有這麼許多的障礙。清淨的標準是什麼?離障,諸障悉盡,你要把障礙放下。我很想放下,可是就是放不下。尤其是魔障、業障,哪個人不願意放下?不但是修行人希望放下,不是修行人他也不希望有業障,學佛、不學佛都樂意放下障礙。為什麼放不下?

  佛在經典裡面無數次的教導我們,眾生本來成佛,眾生本來是佛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是障,在大乘教裡面把它分為兩大類,第一類是煩惱障,第二類是所知障。見思煩惱是煩惱障,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是所知障,不放下不行!真的想放下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要懂得,首先佛教導我們不再執著。凡是這些業障現前,決定是分別執著的念頭非常重。如果這些念頭淡薄,這個障礙有,不是沒有,沒有你就不到人間來了,也就不會到六道,所以肯定是有,只有程度上的差別。

  在日常生活不能夠不斷欲望,所有一切煩惱的根就從欲望來的,貪欲。貪欲的對象無量無邊,佛法裡面把它歸納為五欲六塵,無量無邊的對象,總而言之,出不了這幾大類。五欲,財(貪財)、色(貪色,男女之色)、名、食、睡,這叫五欲。五欲是人生離不開的,如果貪著就成了障礙。對貪著的念頭真的放下了,放下就沒障礙,雖沒有障礙,佛菩薩還是非常的慈悲,做榜樣給我們看。

  釋迦牟尼佛王子出身,他不是出生在貧寒之家,而是富貴之家。十九歲離開家去修道,你看王位捨棄了,妻子捨棄了,富貴捨棄了。我們講的五欲,財色名食睡,色聲香味觸法,他全捨掉了,去過一個苦行僧的生活,而且一生不改變。你想想看這是什麼意思?他為什麼要這樣做?這就是無盡的慈悲,他給我們做榜樣,不是說說就算了,他自己真做到了。像我們這品經前面讀過的「不求五欲及王位」,他捨掉了,他是不求,他生下來就有,有也捨掉,也不要了。我們沒有,再去追求那就大錯特錯,哪有這個道理?你求這個,你心不清淨;你心不清淨,所有一切障難你要受。

  佛的一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清淨的榜樣,一生安住清淨,這是我們常常要想到。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像,聽到佛的名號,就要想到佛當年在世,一生為我們所示現的;不要用「我們」,為「我」所示現的,我才能得受用,我要向他學習,他是我最好的榜樣。現在我們怎麼學法?祖師大德教導我們,你真正想學,第一個你要能捨,捨就是放下,第二個你要能忍。在六波羅蜜裡面,捨就是布施波羅蜜,忍就是忍辱波羅蜜,你要能忍、能捨,這是先決條件。然後重要的,你要能持戒,你要不怕苦。佛告訴我們,佛滅度之後,我們以誰為老師?世尊告訴我們,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。

  我講經的時候講過,這個苦,世間人看起來苦,可是那個苦中有樂,真樂。孔夫子當年在世,不富裕,生活也很清苦,但他過得很快樂,尤其是他的學生顏回。你看現在的《論語》第一章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悅是快樂,那是苦中有樂。那個樂是什麼?樂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,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喜,不是外面刺激的關係,是法喜。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苦中有樂,你要是能得到,真正得受用。我的老師早年把佛法介紹給我,他給我說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世間人看,學佛了,要出家,要不殺生,要不吃肉,這個生活太苦了。其他的不要說,就是這幾樁事情他就受不了。他不懂,這裡頭有人生最高的享受,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,不是普通人能見得到的。誰能享受得到?真學佛的人能得到。學佛,佛是誰?釋迦牟尼,你要向釋迦牟尼學習你才會得到。

  古今中外大聖大賢,他們都懂得這個真理,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一塵不染就是諸障統統斷掉,悉淨就是全斷了,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嗎?換句話說,你還有業障,你還有煩惱,還有憂慮,還有牽掛,還有得失,你是凡夫,你身心都不清淨,你的災障一大堆。災是凶災,障是障礙,學佛,障礙你開悟、障礙你修行、障礙你證果;念佛,障礙你功夫,你念佛不能成片,你念佛不能得一心,你念佛不能往生,什麼原因?你有障礙。由此可知,清淨是多麼重要。

  大乘教派別雖多,方向目標是一致的,總的目標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教下所講「大開圓解」,淨土宗所說的「理一心不亂」。雖然各個宗派說法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明心見性、大開圓解、理一心不亂是一樁事情,三個名詞,這是我們真正修行的目標跟方向。淨宗講理一心不亂是安住清淨,是真正安住清淨,諸障悉盡,這是大涅槃的境界。如果得到的,你沒有得到理一心,你得到事一心也不錯了。事一心是什麼?煩惱障斷了,理一心是所知障破了。

  得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。給諸位說,到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,不到極樂世界,我到華藏世界也是實報莊嚴土,無論你到哪尊佛的報土,統統是生實報莊嚴土。為什麼?你的資格在那裡!他只跟那一道相應,上上乘。如果功夫只達到事一心,事一心是煩惱障斷了,所知障沒破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。是得什麼?得一部分的清淨,不是圓滿的。小乘人也叫涅槃,阿羅漢所證的涅槃叫偏真涅槃,在我們《華嚴經》的地位上來講是七信位的菩薩,《華嚴》七信位的菩薩就是我們淨宗裡面講的事一心不亂。用《華嚴》的話來說,對世出世法執著斷了,就是不再執著,不但這個世間,世間是講六道,出世間是講四聖跟一真法界,都不執著。這是得部分的清淨,不是圓滿的。有這樣的功夫,不生淨土他也超越六道輪迴;六道輪迴真的不清淨。修學其他法門,有這樣的功夫,他來生到哪裡去?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,我們佛門裡面一般講小乘,小乘是斷見思煩惱,無明跟塵沙沒斷。

  還有一種,那就是淨土,特別的殊勝,無比的殊勝,叫帶業往生。見思煩惱沒斷,塵沙煩惱也沒有斷,他也能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生哪裡?生凡聖同居土,所以淨土的殊勝不在上面,就在凡聖同居土,這個真了不起。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,你要不斷見思統統出不了六道,可是遇到淨土法門,不斷見思也能往生。往生不但超六道,而且超十法界,這個殊勝無與倫比,無比的殊勝,不能不知道。可是要能把煩惱伏住才行,不能說臨命終時煩惱還起現行,還起貪瞋痴慢,這不能往生,要把它伏住。

  伏比斷容易太多,伏是什麼?暫時,斷是永遠斷掉,沒有了,暫時的,這個功夫要有。這個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,怎麼練?在境界裡頭,境界,物質境界有順境、有逆境,人事環境裡面有善緣、有惡緣。順境善緣你要忍耐,要忍!怎麼呢?不起貪戀,就是說把你的煩惱要能夠控制住。逆境惡緣,譬如別人毀謗你、侮辱你、傷害你,不生瞋恚。在一般人一定是心裡很難過,不服,甚至要報復,沒有這種念頭。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常常保持著心平氣和、若無其事,用什麼方法來保持?淨土宗就是用一句佛號。我們貪的念頭,貪心、喜歡的念頭一生,趕快一聲阿彌陀佛把貪念打掉,恢復到阿彌陀佛。瞋恚的念頭起來了,不服或者報復這樣的念頭起來,趕快南無阿彌陀佛,用一聲佛號把這些不好的念頭也把它壓住。二六時中,一天到晚常常在這上用功夫,保持我們的清淨心,這個清淨心就是念佛的心。我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

  真能保持得住,煩惱一冒出來,趕快阿彌陀佛把它壓住,這叫真念佛人,這是會念佛人,一般講三年到五年就念到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是什麼意思?就是功夫得力,真的把你這些煩惱控制住。這個控制住,諸位要知道是暫時的,功夫成片是暫時能控制得住,但是這個機會你要抓住,為什麼?這樣就能往生。再把功夫向上提升,提升到事一心、理一心,不要緊,到極樂世界再去提升,這是真正聰明人。為什麼?極樂世界修行的環境好,換句話說,在那個世界裡面,無論是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,沒有叫你生煩惱的地方,決定不會起貪心,也決定不會有怨恨心。

  極樂,怨恨沒有了,怕的是有貪心。為什麼不起貪心?因為你所需要的都是隨心所欲。譬如我們平常講吃的、穿的,你想吃什麼東西,念頭一生,你吃的東西都擺在面前了;你不想吃,它就沒有了,自然變化的。你要不要為這個煩惱?當然不要。你要穿衣服,衣服已經在身上,不需要裁縫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生活,就跟我們這個世界他化自在天一樣,你說那多快樂。化樂天,第五天,一切受用還要自己變化,第六天的福報大,不需要變化,動個念頭就在眼前,不用了就化掉,也不需要儲藏。你居住的房子乾乾淨淨一塵不染,什麼家具都沒有,你說那個多自在。統統不用。有客人到我家來怎麼辦?我連個椅子都沒有。來多少客人他就變多少個座位,而且房子可以大、可以小,這奇怪,不可思議。人多,房子就大,人少,房子可以小,房子可以在地面上、可以在空中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觀經》裡面告訴我們的。在那個生活環境裡頭,你怎麼可能起貪心?這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緣殊勝。

  在那邊,老師好,阿彌陀佛親自教你;同學好,諸上善人,給諸位說,都是等覺菩薩,像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這樣的菩薩們,在西方極樂世界太多了,這是你的同參道友,同學。這麼好的老師、好的同學,你天天增長智慧、增長德行,智慧、德行增長,你自性裡面的德相就自然現前。我們真的對世尊在經典裡面為我們介紹的,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,我們能信,不懷疑,真的發心想去,這一生真去得了。

  我在這一生當中,學佛五十五年,親眼看到念佛往生的,預知時至,走的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點都不迷惑,有好多位。沒有親見,聽別人告訴我的,差不多上百位。這在佛法裡面講叫作證轉,這些人念佛往生的瑞相給我做了證明,告訴我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倓虛法師跟我們講的,他的同學,他的老師是諦閑法師,鍋漏匠也是諦閑法師的徒弟,念佛三年,站著往生。這是近代的事,距離我們不遠。

  甚至於畜生往生,我頭一次聽的也是諦閑老法師說的。那個時候他在浙江溫州頭陀寺做方丈,那是個小廟,他廟裡有隻公雞。那時候廟裡生活很苦,連時鐘都沒有,早晨起來確實是雞報曉,早晨雞叫,大家就起床。那公雞很有靈性,大眾早晨上早課,晚上的晚課,那個公雞都參加,牠走在後面,跟著大家一起念佛、繞佛。有一天,早課散了,人都走了,公雞還不走,還在那裡繞。香燈師就告訴牠,早課完了,要走了。牠走到佛像面前,好像是拜了三拜,站在那個地方就往生了,站著走了,站著往生。諦閑老和尚依照出家僧人的禮節替這個公雞安葬,也給牠做了一堂超度的佛事,不可思議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看看,我們想到這隻公雞前世一定是出家人,你看投胎投個畜生道,還在廟裡頭,不離開廟。我們就想一想,這隻公雞在廟裡修行,牠還有貪瞋痴慢嗎?前世沒修得好,要修好就早往生了,怎麼會到畜生道?前世應該是修得不錯,在畜生道裡面,善根還能現前,這個事有。連在餓鬼道的,甚至在地獄道的,當然愈來愈少,這是肯定的。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,這是一時糊塗,臨命終時把不住,起貪瞋痴慢,這個念頭一動,就落在惡道去了。

  佛講的話不是假話,貪欲是餓鬼道,瞋恚是地獄道,愚痴是畜生道,就怕臨終最後一念錯了,念頭錯了,貪瞋痴慢起現行,佛號忘掉了。所以人死之後將來到哪一道去,或是生天,或是往生,關鍵都在最後一念。四十八願十八願裡面說得很好,一念十念決定往生,就是臨終那一口氣,那一念是佛號,決定往生。因此助念這關係很重要,怕的是功夫不得力的人,有人在臨終幫他助念,時時刻刻提醒,不容許他有錯誤的念頭現行,這樣就能夠幫助他,真的幫助他往生。所以助念的功德是無比的殊勝,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。

  佛告訴我們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可是到最後證果的時候就變成三門,這三門是什麼?就是三皈依裡面講的佛、法、僧。佛法僧代表的是什麼?《六祖壇經》裡面講得很明白,「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淨也」。你就曉得覺正淨三門,到證果的時候、大徹大悟的時候,一定是這三門。你看宗門,禪宗跟性宗,他們最後證果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走的是覺門。教下是正知正見,大開圓解,正知正見,他走的是正門,也明心見性。淨土宗跟密宗都是修清淨心的,走的是淨門。清淨心,六根清淨,諸障悉盡,他也見性了,見性就成佛,這個道理要懂。所以最後就剩三門,三門任何一門你只要能入進去,就是見性了,見性,一切法門全都得到。覺悟了,覺悟哪有不正知正見的?哪有不心地清淨?心地清淨決定覺悟,決定是正知正見,所以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沒見性時候是三門,一見性就是一樣的,圓融無礙。

  這三門說老實話,比較起來覺門太難,那是頓悟,那真的是上上根人,煩惱輕、智慧長,不容易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。教下是漸悟,要依照經典去修學。經典很多,要按部就班,像念書一樣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時間很長,但是他是步步高升,中下根性的人都能成就,時間長。最方便的是什麼?淨,這個裡面就有便宜了。所以淨宗是三根普被、利鈍全收,無論什麼根性比起前面都方便,真方便,前面這兩門要跟淨比那難很多。淨宗只要你安住清淨心,放下身心世界,這一條很重要。身心是自己,就是說對自己也不執著,對自己什麼?當然最重要是生活,有得吃很好,沒得吃也好,有得穿很好,沒得穿也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有多餘的一定布施幫助別人,別人有缺乏的,我有多餘的,我應當幫助人。身外之物一切放下,你的身心才真清淨。這個樣子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

  在現前,把我們的業障、習氣統統控制住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這些煩惱習氣雖在,那邊沒有緣。給諸位說,善惡緣都沒有,因為善惡緣都是染緣。那邊是淨土,那邊是淨緣,沒有染,純淨純善。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二邊都沒有才叫真善,那就恭喜你了,安住淨土。所以你就曉得,就是帶業往生的人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他所得的樂就是大涅槃的樂,前面我們講的常住、寂滅、不老、不死、清淨統統得到。這個事情一生當中可以成就,可以完成,你要不認真抓住這個機會,太可惜了。

  多久才能完成?我們看古人的例子,我們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看《往生傳》,多看幾遍,看個十遍、看個二十遍,激發自己的道心。為什麼他們能,我不能?你看了之後才曉得,快的三年,慢的五年,三年到五年肯定成功,所以古大德讚歎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你想想,你參禪,你學教,三、五年能成就嗎?三十年、五十年未必能成就,可是念佛法門,三、五年真能成就。就是在現前的生活,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現在要學,學安住清淨,千萬不要給自己找麻煩,這樣念佛你就有把握決定成功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六句,「虛通」,虛徹靈通,圓融無礙。這是八味裡面的第六。看到這一句,我們就想到佛門裡面表法用圓,法輪常轉,法輪,輪就是圓。圓是圓滿的意思,什麼叫圓滿?諸位想想,什麼樣的形相能夠顯示出空有不二、性相一如、理事不二,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?這些是大乘教裡面重要的哲學思想,也是佛給我們講的諸法實相。什麼東西能顯示出來?確實無過於圓。

  圓,你看圓是個幾何的圖案。圓有圓心、有圓周,圓周是有,代表有;圓心有沒有?圓心沒有。在幾何學裡面,圓心是抽象的,你不能說有,你不能說無;它真有,但是它沒有形相。幾何裡面講的點,點沒有形相。我們要用個東西點一點,再小,用放大鏡一看,它是一大塊,變成面積,不是真的點。所以真的點沒有形相,沒有形相是空。空不是無,我們一般人聽說空,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,不是的。佛法裡面的空是有,實在講就是幾何學裡面講的點,講的圓心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說非有非無,你說它有,沒有形相,沒有一點痕跡,找不到;你它說沒有,它真存在,為什麼?圓周是從它形成的,沒有圓心哪來的圓周?所以佛用這個做標誌,好,非常有意義。

  佛法裡面常常用作標誌的三個東西,圓是用得最多的。第二個就是蓮花,用蓮花來代表也是很多。蓮表什麼?出污泥而不染,表這個意思,代表染淨不二,凡聖一如,它有意思的。第三個也常見,用卍字。我們看佛胸口有個卍字,那是三十二相之一。卍字表吉祥,萬善同歸,取這個意思。可是這三種符號、標誌,外國人講mark,三個用得最多的是圓,就是輪。

  我們從這個形相你就要細心去體會,它代表整個佛法。圓周是代表法界,代表十法界依正莊嚴,也代表一真法界,用佛學的名詞來講它代表法相,圓心代表法性。法相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,《華嚴》說了,宇宙萬物依正莊嚴,從哪裡來的?《華嚴經》上講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相是心性現的,心性之所現。《華嚴》講體、相、用,體就是心性,用就是能現能變,相就是現相。法界虛空,森羅萬象,世出世法依正莊嚴全都包括在其中,然後你就曉得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同一個心性。所以佛說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是我們在前面沒多久念過的。所以我們常說,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關係非常密切,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哪有不和的道理?哪有不慈悲的道理?哪有不協助的道理?左手痛癢,右手去給它抓抓,就是一體!你要問,它痛癢它的,與你有什麼關係?一體。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佛很講道理,說出事實真相之後,要我們自己去親證。證明佛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,有沒有講錯,這一點很了不起,不能不叫人佩服到五體投地。

  真的是一體,在一真法界,我們前面講的諸佛的實報莊嚴土,那裡面的住眾各個都曉得。為什麼?他都見性了,對於整個法界眾生他都通達明瞭,圓融無礙。但是十法界裡面的眾生,他心不虛,所以他就不能通達,還有障礙。而障礙最嚴重的是六道,六道裡面最嚴重的是三途。人天比較聰明,好教;三途業障很重,很難教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根,根利、根鈍,三途的根就很鈍,人天根就比較利,都有煩惱,都有業障。

  業障的淺深對我們修學影響很大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真正的功課,要認真去做的,擺在面前第一門功課就是消業障。有業障,「虛」就沒有了。虛是講什麼?講心。「通」是講它的作用,就不通了。業障在哪裡消?也就是我們的學習、我們的功課怎麼做?在生活上做,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學習,學習謙虛,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教導我們,真誠、清淨、謙虛。

  我們在最近這些年來跟國際上許多宗教朋友往來,我常常用四個字送給他們,我們大家共同勉勵,這四個字就是「誠敬謙和」。希望我們做到真誠,沒有虛偽;恭敬,沒有傲慢;謙虛,沒有自大;和睦,互相學習,互助合作。慢慢的我們都能夠覺悟,都能夠明瞭,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這是事實真相。為什麼我們不能明瞭?堅固的執著所謂是門戶之見。自尊自大,輕慢別人,造成對立,造成矛盾,甚至造成衝突,這些都毫無意義,完全錯了。所以任何宗教的典籍,我們用誠敬謙和這四個字統統都能找到,這四個字是所有宗教裡面共同的理念、共同的德行。所以我們說,不同的放在一邊,慢慢我們再去研究,所同的我們應當要把它發揚光大,認真努力來學習。

  所以在世間做學問、出世間修道,最重要的是心要虛。《易經》裡面講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謙虛的人得益處。自己滿,自以為是,你就不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,不能夠接受別人的教誨,那你什麼都得不到。人要能夠常存謙虛,真的受益,為什麼?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,如果不認真的學習,這個東西淘汰不掉,一定要認真學習才能夠淘汰得掉。認真學習到哪裡學?除了自己之外,個個都是老師。在大乘菩薩戒裡面,《菩薩戒經》,佛說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。我們對待一切眾生都把他看成是我們的父母,佛講他是過去父母、未來諸佛。要常常存這個心,你天天都在進步,天天福慧增長,學無止境,成就你自己圓滿的智慧德行。哪一個人,不管他說話不說話,那個形象都是自己的好樣子。他做錯了呢?錯了也是提醒我們,好樣子,我有沒有犯他那個過失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我學到了。他做對了、做好的,我想想我有沒有?沒有要向他學習,如果有,要好好的保持不要失掉。

  所以孔子講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,必是必定,肯定的。三個人是什麼?自己一個,一個善人,一個惡人,這叫三人行,那兩個人一定是我的老師。好人,向他學好;壞人,他常常提醒我,我有沒有那些毛病,有趕快改,所以他也是我的老師,他在我面前示現,讓我好好反省,全是恩人。毀謗我的,侮辱我的,無論他是有意、無意,我都把他當作善知識看待。他毀謗我,我聽到了,我好好想想我有沒有過失,有過失,感謝他,他提醒我,我趕快要改;我沒有這個過失,我也感謝他,為什麼?他替我消業障。我現在沒有這個過失,過去肯定有,生生世世不知道幹錯多少事,怎麼可以生氣?怎麼可以不高興?我聽了難過、不高興,那你想想我錯了,他來考試我,我沒有通過。

  中國老祖宗教我們教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生活、工作、處世遇到障礙,過失決定不在外面,在哪裡?一定在自己。這個話講絕了,真正是一等智慧才能說得出這個話。反求諸己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如果自己不向內心去求,專門看外面,你的問題永遠解決不了。今天整個世界動亂,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不少中國人所講的志士仁人,他們都憂心忡忡,常常參加這些國際和平會議,尋求化解衝突恢復世界和平之道,幾十年來找不到。原因到底在哪裡?沒有向內心求,只向外面。這兩個族群衝突了,這兩個宗教矛盾了,這兩個國家發生戰爭了,都是說這個對、那個不對,那個對、這個不對,這不能解決問題。解決問題從哪裡?從自己內心,這才能解決,徹底解決。

  從內心裡面求,才發現古聖先賢、每個宗教創始人都是大聖大賢,他們的教誨如果我們認真去學習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所以解決問題要回歸到本位,把自己父母教的、老師教的,有宗教信仰,你宗教經典裡面所教的,你有沒有把它學好?先把自己的學好,然後再去看看別人的。看別人什麼?要向他學習,為什麼?他也是聖人教的。如果你帶著有成見,我是學佛的,佛法第一殊勝,其他宗教不如我,這個態度你就不能解決問題,你在製造問題。解決問題是什麼?我對於佛教學好了,我每個宗教都要認真學習,決定沒有矛盾,決定沒有衝突。如果要有衝突、有矛盾,圓融無礙這一句就講不通。為什麼不圓融?為什麼會有障礙?我們的心不夠謙虛,我們的靈(靈就是悟性)還有障礙。你看看問題在哪裡?還不是在自己嗎?不在外面。一定謙虛要做到徹底,領悟沒有絲毫障礙,這樣就通了。

  我跟天主教徒、跟基督教徒談,我讀《聖經》,常常讀,雖不是天天讀,確實是常常讀。我在任何地方住,你到我書架上去看,決定有《聖經》、有回教的《古蘭經》,有印度教的經典,我很認真的學習。你看看佛經上講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他是不是佛?耶穌也是一切眾生之一,那他本來是佛,摩西本來是佛,穆罕默德本來是佛。我們決定不是只尊重釋迦牟尼佛,只尊重阿彌陀佛,其他的佛都不尊重,那就錯了。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那麼所有不同宗教的經典都是佛陀的教誨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的謙虛才能貫徹,領悟才沒有障礙,你才能通達。障礙不在外面,是在自己;換句話說,自己的經裡面所講的沒有真正的領悟到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這幾句話,可以說圓圓滿滿包括一切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講性相不二、講理事不二、講因果不二,這些最高的哲學的理念你要是明白,你要是能體會,自然放下分別執著,就能跟一切眾生交往圓融無礙。所以我跟十多個宗教做朋友,我們的感情非常融洽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,互相照顧、互相學習、互相合作,全心全力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。我們不講促進,我們講恢復,為什麼?社會本來是和諧的,世界本來是和諧的,現在不和了,不和是什麼?迷失了自性,迷失了聖賢的教誨。

  西方有些人對中國有批評,說中國人總是離不開古人那個框架,什麼都是古人好,愈古愈好。所以,中國人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沒有新東西;換句話說,中國人守舊,沒有進步,沒有進取。這些話我們聽了有什麼感想?西方是有創新,好像天天在進步,中國永遠沒有進步,但是西方人對中國人也有一點佩服。佩服什麼?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,很少動亂,這是他們非常佩服的。他的社會動盪不安,什麼原因?創新,創新一定把舊的推翻。中國人對舊的非常尊重,不敢推翻。

  學了佛之後,我們對這個道理明白了。中國古聖先賢不是凡人,大聖大賢,不是凡人。大聖大賢,他們的示現,他們的言教,我在講經的時候常說,是自性自然的流露。所以中國人不講創新,創造、發明,中國人很少說。你看孔夫子,孔夫子有沒有創新?沒有,有沒有創造發明?沒有。夫子自己說得很好,他老人家一生「述而不作」。述是什麼?全講的是古人的東西,不是自己的。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認真的學習,他學了有心得,教導學生,沒有創新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你看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註解裡面給我們說,佛一生所說沒有創新、沒有發明,也是像孔子一樣述而不作;佛所說的是古佛所講的,古佛所教的。

  聖賢之學沒有別的,無非是教我們回歸自性。自性是本有的,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你自己自性裡頭圓圓滿滿。要怎樣才能夠回歸?才能恢復?一定要清淨,一定要虛徹靈通。所以滿招損,謙受益,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,唯獨這一卦,只有這一卦,謙卦是六爻皆吉,沒有凶。你在生活上,在工作、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真正能做到謙虛,你就什麼都通了;換句話說,什麼障礙都沒有了,圓融無礙。

  尤其是處事待人接物,為什麼跟人不能相處?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有矛盾?你細心想想,不夠謙虛,過失不在對方。你要是講「我沒有錯,錯都是他,他不對,我對」,這個矛盾永遠不能解開。如果你要回頭想想,我錯了。明明是他錯,為什麼我也錯?你念念《金剛經》,「菩薩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問問你有沒有?我跟他對立,我相有了,人相也有了,眾生相、壽者相全具足了,你不是菩薩。你這才發現我真錯了。他錯得小,我錯得大,我怎麼還著相?我禁不起外面境界誘惑,外面境界一誘惑,我的煩惱習氣就冒出來了。誰錯了?真的是自己錯。別人錯不過是一樁事,小事而已。我一回頭,我違背自性,我所學的東西學到哪裡去?老師教給我的,不但我沒有做到,我真的沒有懂得!

  這樣才真正發現自己的過失,從這個地方改過自新。對於別人,我們看作佛菩薩的示現,我們對他只有感恩,哪有責怪的道理?我學成了,我周邊環境這些人物統統都會受到影響。所以,修己就是化眾,教化大眾。自己不修,經念得再多,註解看得很多,講得天花亂墜,自己度不了,實在說也度不了別人。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你細心去觀察,一定是先自度,而後感動別人,收到教化眾生的效果。如果自己沒有度,都度不了,要想教別人,效果怎麼會現前?總而言之一句話,就是自己不虛心,那種傲慢、自以為是的習氣常常發作。自己不知道,佛菩薩看看笑一笑,一句話也不說,為什麼?你還要好好的學。

  這些話我們在講席裡面也做了多次報告,人生在世只有一個目標,學習。真的,夫子說得不錯,他說我曾經一天不吃飯,一夜不睡覺,我在這裡想,想什麼都沒有真正的利益,不如學也。說明什麼?人生在世唯一的一樁事情,就是學習。真正學好了,我就講畢業了,開悟證果,畢業了。畢業有層次,有小學畢業、中學畢業、大學畢業、研究所畢業。如果這一生沒有學好,就是說你這些毛病習氣都還沒有能斷得了。這一生做人還不錯,沒有什麼太大的過失,小過失常有,大過失沒有,來生再學,再到人道來。再到人道來是什麼?我常講留級!好像我們念書一樣,我念的三年級,三年級考的分數不夠,留級,明年還要去念三年級,就這個意思。如果這一生的功課學好了,門門都及格,來生我就念四年級,往上升。實在是太差勁了,過失太多,降級。降級是什麼?從人道降到畜生、降到餓鬼、降到地獄,降級。

  你把六道看成一個學校,這是六個年級,我們現在在四年級,下面有三途。六道,我們是在三善道,上面還有兩個級別。所以人道修好了到天道,欲界天,欲界天的功課做完到色界天,色界天的功課做完就到無色界天,往上升。人死了,來生還到人道,享人天福報,我說那是留級,你們想想我說的話對不對?當然做人最殊勝的,是你這一生好好的修淨土,你來生到極樂世界去。那叫什麼?那叫上天才班,因為你超得太遠,你超出十法界了。你看看我們上面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上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你看看你超了多少?這個真是世間第一等有聰明、有福報的人,他在人間一下跳出去。

  佛在經上講得不錯,多少菩薩,這個菩薩是指什麼?指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沒有機會遇到這個法門,所以他們學得很苦,時間非常長。四聖法界往上升一級很不容易。這是我們講席裡常說的,多說是有好處,怕你忘掉。見思煩惱斷盡,超越六道,證得阿羅漢果。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見思煩惱的習氣還在。所以在四聖法界裡修什麼?斷見思煩惱習氣。見思煩惱習氣斷完,他就升一級,緣覺(辟支佛)。辟支佛修什麼?辟支佛修斷塵沙煩惱;塵沙煩惱真的斷了,他就升級升到菩薩。菩薩斷什麼?菩薩要斷塵沙煩惱的習氣,塵沙煩惱的習氣斷完,他又升了一級,十法界裡面的佛。佛修什麼?佛破無明,無明斷掉了,離開十法界,生到華藏去了,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的菩薩斷什麼?斷無始無明習氣;無始無明習氣斷盡,證究竟圓滿的佛果。記住!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