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00卷)  2005/7/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00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六正教甚深,勤首菩薩偈頌第四首看起。我們將經文念一遍:

  【如鑽燧求火。未熱而數息。火勢隨止滅。懈怠者亦然。】

  這是說遇到佛法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的第二個比喻。『鑽燧』取火,在古代可以說無論是東西方都懂得用這個方法取火。我們現在住在澳洲,澳洲的土著在許多集會場所當中,他們依舊用這個方法表演給我們看。鑽燧取火要有時間,此地講『未熱而數息』。現在多半用鐵棒,也有用木棒的,要搓到它發熱,火星才會燃燒出來。如果我們用的力道不夠,時間不夠,這個火隨時就熄掉,甚至於火星才放出來就熄了,這我們也看得很多。我們看澳洲土著的表演,最後確實他們都能夠用這個方法讓火燃燒起來。懈怠的人就像鑽木取火力道不夠,隨時就熄掉,菩薩用這個比喻。

  我們看清涼的《疏鈔》,清涼大師說「鑽火數息喻」,這是第二個比喻,「喻修有懈退」,修行有懈怠的、有退轉的,所以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。「然此下喻,多通三慧以辨懈怠」。從這以下一共還有六個比喻,多通三慧。三慧是菩薩所修的,聞思修三慧。我們有沒有?有些同學確確實實把三慧誤會,我記得我在講席的時候跟諸位報告過。

  早年,大概總三十年前,我在大專佛學講座上課的時候,有一個學生也算不錯,常常來參加,很少缺席,聽了大概有兩年。有一天來告訴我:法師,我今天聽這一堂最後一堂,下一次我不來了。我問他為什麼?他說:我聽了兩年,這聞慧有了,思慧、修慧我沒有。他這一說我就明白了,這兩年聽了之後一定回去去研究、去修行,我說好,我說你今天這一堂課要不要上?他說要上。我就趁這個機會把什麼叫三慧跟同學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。

  世尊在戒經裡面教導我們「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法的修學有次第、有程序,不能亂,不能夠躐等。小乘修的是什麼?是戒定慧三學,大乘修的是聞思修三慧。你們想想,聞思修叫三慧,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叫三慧,這個慧是什麼慧?是戒定慧那個慧。那麼我問問你,你戒定慧得到沒有?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不是說聽幾年經你就有聞慧,沒有,這個誤會會害了你一輩子。正好就是這個比喻,在鑽燧取火,你還沒有開始鑽,火星哪裡會出來?你根本連方法都不懂。

  所以佛法要從戒定慧當中學,慧開了之後,那是什麼人?法身菩薩,這要知道,這不是普通人。無明沒有破,自性般若智慧沒有現前,用什麼方法?用戒定慧。戒是規矩,你要遵守佛的教誡,因戒得定。人能夠在常軌上去走,心是定的,不會胡思亂想,不會見異思遷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一直走下去,這個心是定,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。小定開小智慧,大定開大智慧,什麼時候你的定功與性定相應,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了。這個境界在禪宗稱之為「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」,在教下稱為「大開圓解」,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稱之為「理一心不亂」。得理一心不亂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,你說他有沒有把握?當然有把握。實報莊嚴土的法身菩薩,從戒定慧修的。

  你現在聽經,實實在在講,聽了兩年沒有受益,你聽的是什麼?佛學常識,聽的是一些皮毛。聽了兩年不再聽了,回去研究,研究是什麼?胡思亂想,自己以為覺悟了,那再去修行,修行叫盲修瞎練。這能成就嗎?我這幾句話說了之後,下課我再問他,我說你下一次還來不來?他說:我懂得了,我下次還來。這是誤會。這種情形我相信決定不是他一個人,很多。為什麼會有這個毛病?都是不守規矩,這問題都出在戒學上。戒學裡面第一句話,諸位要知道淨業三福是屬於戒學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沒做到。我們學佛法,佛法是屬於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我們對老師沒有恭敬心。印祖講的話不錯,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恭敬得二分利益」,形式上皈依,對老師恭敬心生不起來,你就是聽一輩子都不得利益。為什麼?沒有把老師看重,有行,沒有也行,這種心態你怎麼會成就?

  對老師的尊重就像我們航海的時候,在大海裡面,老師是指南針,你一定要依靠,你不依靠,一定你就錯了方向。你走很多冤枉路,那是另當別論,路走錯了,這時間延長,怕有災難發生,意外的海難,這種常識我們大家都知道。我們做學問,無論是世間或者是出世間的佛法,老師就是我們的指南。我們沒有老師,十個人有九個人走錯路;有老師,對老師沒有相當的尊重心,真的依教奉行,也容易走錯路。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,孝道沒有了。諸位要知道,孝道沒有了,師道就不存在,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

  為什麼我在早年,這也是在二、三十年前,我提倡建百姓宗祠,我們今天九樓「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」,就是從這個構想裡面生出來的。從前我們是百家姓,現在才曉得中國的姓氏有二萬二千多個,這麼大的一個族群。我們要紀念萬姓祖先,這是孝道,對於祖宗不忘,對於眼前的父母才知道孝順,所以這是孝道。有孝道而後才有師道,這些話我也講得很多。佛法的承傳,世尊滅度之後,他的這些弟子們是向四面八方去弘揚。可是真正有成就、有結果的是傳到中國來這一支,在其他地區有很多消失了,現在完全沒有了。傳到現在只有在中國、在西藏、在南洋,南傳佛教,小乘,藏傳的,在漢傳的,二千五百年以後只剩這麼一個侷限。為什麼在中國它能夠生根,它能夠茁壯,開花結果?什麼道理?那就是中國五千年前就提倡孝道。儒家繼承了古聖先賢的道統,把孝道發揚光大,這個時候佛法到了中國。佛法是後漢明帝的時候,公元六十七年,今天公元二千零五年,所以說是佛法在中國兩千年了。

  佛法建立孝道的基礎上,中國這個環境是非常適合於佛陀教育發展的理想環境,所以它有這麼好的成就,我們要知道。正是淨業三福裡面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中國人做到了,接著他就能修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所以十善業道在中國人很容易就落實。在這基礎上,佛法就分了許許多多的宗派,在中國當時有十個宗派。無論修學哪個宗派都有非常可觀的成就,原因在此地。

  在今天孝道沒有了,哪來的師道?可是真正有成就的,你細心去觀察,這個人真的他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還是這樣的人有成就;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的,決定沒有成就,你細心去觀察。成就不是名氣大,諸位要知道,名氣大的那是他的福報,那不是道學。真正有道有學跟名氣大沒有關係,有的確實並不很出名,真有學問,真有道德。明師,明是光明的明,你看小乘經裡面,大小乘經都常常說到「親近明師受教」。明師是個開悟的老師,是個有修有證的老師。今天證果找不到,至少要找個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,我們依靠他,聽他的教誨才不至於走錯路。自己真正能夠好學,能夠發憤精進,肯定有成就。

  所以修學的次第決定不可以疏忽。這次第最高的指導原則,我們是取最簡單的「淨業三福」,這是我們指導原則,就是從孝親、從尊師,念念不忘親恩,父母之恩、老師之恩,念念不忘。我們每天所修學的天天迴向,迴向,這是我們自己一點報恩的心。你教我的,我很認真在做,做得年年月月還有進步,足可以安慰父母、安慰老師,這個心意不能沒有。所以不是說我聽得多了,這就叫聞慧,那只有聞,下面慧沒有。現在人有聞、有思、有修,不能講慧;慧是一定戒定慧成就了,你才有慧。實際上,法身菩薩修行,他這個三慧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它不是分開有階段的。智慧開了之後,不會再分階段,分階段的那是初學。

  三慧真正的意思是什麼?這是佛學常識,我們也不能不知道。所謂「聞」是接觸,用這個字來做代表,我們聽經用耳聞,我們讀經用眼看;換句話說,六根所接觸外面境界、六塵境界就用一個聞字做代表。「思」也是代表,代表什麼?代表明白了,我們有不明白,多想想,多研究研究。可是在佛法裡頭不主張叫你去想,想什麼?會想錯了,佛法用直覺,你才不至於產生錯誤,所以佛法叫參究不叫研究。研究是什麼?裡頭有心意識,就是你裡面決定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,會把你的思路引錯,所以用參究。什麼叫參?不用心意識。什麼叫不用心意識?識是分別,不用分別;意是執著,不用執著;心是妄想,不用妄想。所以說離妄想分別執著叫做參,如果夾雜有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面,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研究,不是參究。

  參究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叫參究。參究能開悟,研究不能開悟。你要說這是什麼原因?原因很簡單,參究是用真心,真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研究是用妄心,我們六道眾生都有妄心,妄心裡頭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怎麼能夠斷妄想分別執著?要知道這三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學來的,真心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《華嚴經》上佛講得好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我們今天還用妄想執著,你怎麼能證得?不能證得。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三慧就現前了,德能相好也現前了。

  佛法沒有別的,幫助我們除障礙而已。障礙是自己造的,佛只能提供他的經驗,提供他的方法給我們做參考。我們如果懂得這個意思,依教奉行,我們也會像他一樣的成就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離妄想分別執著,在工作裡面離妄想分別執著,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也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是大乘教,大乘人的功夫是這麼做的。就像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所說的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,這是法身菩薩,這不是凡夫,連聲聞、緣覺都比不上。聲聞緣覺這執著沒有了,還有分別;菩薩雖然分別也斷了,還有妄想,權教菩薩沒開悟,沒見性!所以他還是要修三學,他還沒有辦法進入到三慧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這個地方是講的法身菩薩,這是大乘圓教,不一樣,我們要懂,但是這個三慧我們沒有辦法學。雖沒有辦法學,我們明白了,在日用平常當中,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盡量少,那就很有進步。一年比一年少,這是從前老師教我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不是說工作放下了,不是的,那你就搞錯了。工作要放下了,那釋迦牟尼佛就不要講經說法了,他還要講經三百會,說法四十九年,那他不是還沒有放下嗎?所以放下是心裡面沒有。事情那是要提起來,放下之後所有一切都不是為自己的,為眾生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為眾生,怎麼個做法?就是佛在經教裡面常講的「為人演說」,演是表演,為一切眾生做一個覺悟的榜樣給人看。

  我們在這麼多年,早年我在台灣環島各個地方講經,我那時大概是四十歲到五十歲的時候。我是遵守老師教誡,老師叫我四十歲之前不可以在外面講經。這外面誘惑太多,怕受不了誘惑,墮落了,四十之前不可以。四十之前要學習講經,在自己道場。老師自己的道場就是慈光圖書館跟台中佛教蓮社,這裡面講沒有問題,這自己家裡,不能出去;四十歲之後,這才准許到外面講經,但是依舊不能離開老師。哪個地方邀請,先要得老師的同意;講完之後,回來也向老師報告,守住老師的教誡;遇到有困難的時候都要向老師求助,不能隨著自己意思去做。

  老師是我們一生修學唯一的依靠,老師了解我,我了解老師,這在古時候叫「師承」,師徒如父子。即使以後常常離開台灣在國外講經,我回到台灣頭一樁大事情,就是要到台中看老師。一定向他會報我們所見所聞、所修所學,以及所說的,向老師請教,得老師的印證,才知道自己沒走錯路,數十年如一日,一直到老師往生。自己接受幾十年的訓練,老師往生了還行,還能守得住,還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。

 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要想在這一生成就,不能不斷貪瞋痴,自己斷貪瞋痴,還要幫助別人斷貪瞋痴。我的法緣,可以說從出道法緣就很殊勝、就很好。在台灣,早年大家都曉得高雄隆道法師,一般人都說隆道法師很小器,心量不大。我在他道場講經十個月,這麼長的時間,十個月不是連續講,是每個月去講一次一個星期,就是十個星期,十個月。很多人覺得非常奇怪,隆道法師為什麼對你這麼好?實在講,我們只要如教修行,你法緣就殊勝。在別人道場講經,我知道一般道場最忌諱的,為什麼不願意請法師講經?法師來一講經,道場的規矩就被破壞。這法師講得不錯,聽眾很歡喜,聽眾被他拉跑了,這是第一個反感的事情,第二個供養被他拿走了,第三個這個法師聲望提高了,顯得自己不如別人。所以乾脆不請外面人來講經。

  我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我們到道場去講經,第一個什麼?不接觸信徒,聽眾都不接觸。只有到講經的時間,大家都坐定了,我上台跟大家講,講完之後,我就退下來,跟群眾沒有講話的機會,沒有接觸的機會,這個常住很歡喜,為什麼?你不拉他的聽眾。第二聽眾當中有求皈依的,統統皈依老和尚,我跟大家講解皈依的意思,皈依證由老和尚發,全是老和尚的徒弟,他高興。第三個所有一切供養統統供養常住,我一分錢不拿。這樣子就法緣就很勝,到處都有人請我去講。

  在那個時候我的生活很苦,也沒有人供養我,請我講經,我只有一個條件,哪個地方請我,我的旅費,車票你要給我買;到這個地方,當然飲食起居你們要照顧,除此之外,我一分錢不要,一生都守這個規矩。所以在哪個地方講經,名聞利養全部歸那個道場,我們邊都不沾。這是什麼?在這個時代遵守世尊教誨「為人演說」,我們要表演給他看,遠離貪瞋痴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,自己身心清淨。每天讀經,沒有離開佛菩薩,每天講演,沒有離開大眾,上求下化,這是我們的事業,這是我們的本分,這樣就對了。

  所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,接觸叫聞,明瞭叫思,遠離過失叫做修。明瞭你就不迷惑了,明瞭你煩惱就不生了。不生煩惱是修,通達明瞭是思,接觸是聞。所以一而三,三而一,不是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的。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那是小乘、初學,初學有階段,到法身菩薩沒有階段。所以經上常講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。這是講到三慧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我們把註解念下去,「多通三慧以辨懈怠,此喻約聞,即聽習數息,明解不生」。實在講,這個經上還是講初學,大乘初學聽得不夠多,解得不夠深,結果它不起作用。你的心,妄想分別執著依舊沒有放下,境界轉不過來。所以初學最重要的聞薰,薰習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我們今天出的毛病都在此地。

  我們香港這邊有一套《四庫薈要》,前天才上書架,這樣我看的時候就方便。愈看愈感慨!現在有些學校有意要找我去講一點儒家的東西,我選擇的四書,像《弟子規》、《孝經》這一類的,我讓學生們去講經,我找四書的參考資料,因為《薈要》裡面有。前清在康熙、雍正這個時代,宮廷裡面講經的,現在的話叫講義,《四庫薈要》裡面有。我要翻開來看看當時這些帝王、大臣他們是怎樣學習的,我們看了很感動。前清開國的這些帝王天天上課,天天學習,他把儒家、佛家、道家,儒釋道三家有道德、有學問、有修養的這些高僧大德們,都禮請到皇宮裡面給他們講經說法。經書這些易解就是現在我們講的講義,我現在要看看那個時候在宮廷裡面天天上課,他們講的是什麼。這一份資料很珍貴。

  所以清朝治國不是用開會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辦班,我們現在辦《弟子規》的班,大家知道很有受用。如果是天天都辦這個班,哪裡要開會,這些幹部員工哪裡要管理?不需要。所以這樣看到,從清朝這是三代最興旺的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沒有一天不讀書,沒有一天不講學。皇帝領著這些王公大臣天天在學習,他們有一定的制度,也有一定的進度。你想想看,每天都聽著仁義道德,每天都接觸孝悌忠信,這種薰陶這還得了嗎?真的都是聖人!我們看了之後非常感動。所以無論大小團體,家庭也是如此,如果這個家庭父母懂得這個道理,每天能夠跟小孩,跟他的子女,不要多,上一個小時家教,每天講一個小時,他的兒女跟別人決定不一樣。公司行號裡面,每天也能夠上課一個小時,至少是半個小時,你這個公司行號、這個團體決定興旺。

  真正的學問,實學!幾千年的智慧,幾千年的經驗,幾千年的效果,這個力量多大。所以從前這些帝王聰明,他不說他自己的意思,他沒有他自己的,像現在什麼語錄東西他沒有,像語錄、訓辭這些東西他沒有,全是念古書,經、史。經史根紮穩了,然後再有子集,集是屬於文學欣賞,娛樂的性質。所有一切娛樂都遵守一個指導原則「思無邪」,寓教於樂,很難得,所以你不接觸不知道。那些人我們今天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聖人不是凡人,這是我們應當要很認真去學習的。

  所以聽非常重要,天天聽,天天討論,天天學習,時間久了,智慧就生。為什麼?時間久,他心定,他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。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就叫做禪定。有能力不受外面境界影響,裡面這有定功,如如不動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人開智慧了。這要相當的時間,每個人時間長短不一樣,看就是你什麼時候在這花花世界眼見耳聞不動心了,這可以,這就可以提升自己;還會動心,不行,要天天學,學得不夠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第四首偈的《疏》,清涼大師的《疏》,前面我們讀到約聞,這三慧裡面「約聞,即聽習數息,明解不生」。這句非常重要,聽教學習不能夠,這個數息就是常常中斷,就是這個意思。數是數數、多次,息是熄滅的意思,就是中斷的意思。所以學習不能中斷,讀經不能中斷,聽教不能中斷。中斷怎麼說?如果你是同時學很多門,都屬於中斷。

  為什麼明解不生?現在很多年輕人書念得很好,還都能背誦,都能記得住,沒智慧,這是什麼原因?學習的方法有問題。中國古時候,這中國、印度都一樣,聖賢的教育都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學只能學一樣,一樣一定要長時間你才會得受用。經論涉及太多沒有好處,你所得到的佛學常識,不開智慧,不能夠圓解,所以一定要一門深入。一門深入,深入到一定的程度,智慧開了。智慧開了,這叫大開圓解,所謂是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一門通,門門都通了,這就有受用。這個時候如果你覺得自己根基還不夠,我還是一門深入,絕不改變,世間法亦如是。

  宋朝的趙普,一部《論語》一生得受用,他每天就是念《論語》,研究《論語》,學習《論語》,一生的功夫。所以他是以半部《論語》輔佐趙匡胤得天下,宋太祖;以後趙匡胤過世了,弟弟繼承王位,宋太宗,他還是做宰相,以半部《論語》輔助太宗治國平天下,這門東西念通了,沒有別的。可是世出世法都需要根基,我們今天學古人這些辦法行不行?不行,為什麼?人家有根,我們沒有根。有根是真的,沒有根是假的。

  根是什麼?根是學著做人,學處世。學做人的根,在古時候這是家教。像周文王的母親太任,懷孕的時候眼不看惡色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傲言,就是傲慢的話沒有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她知道會影響胎兒,古人懂這個道理,影響胎兒,所以一定自己要向純淨純善學習,這小孩將來就是純淨純善,中國古人懂這個。所以小孩生下來之後,五、六歲很懂事,就生明解。這個時候上學,老師教導他,他都能明瞭,教他讀誦古聖先賢的典籍,他都能熟記。這個時候能不能解不重要,做人重要。做人學什麼?學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,學這個,這比什麼都重要,那是做人的根本,也是佛法修學的根本。所以說道德教育父母長輩教出來的,從小教出來的,他有根,以後接觸聖賢的教誨,像《論語》,那他真有受用。一部書就夠了,一部書通了是部部經論統統都通了,你能說這個方法不合科學嗎?我說這些方法超科學,方法超越,成就當然超越。

  第二「約思」,就思來說,「即決擇數息,真智不生」。決擇,決是決斷,擇是選擇。換句話說,我們對於所學習的沒有能力去選擇一門深入,門門都好,門門都喜歡,門門都捨不得放下。你學這一門功課,那一門功課不就放下了嗎?不就息了嗎?再學另外一門,你這一門功課不就又息了嗎?譬如現在這學校上課,一天有個四堂課、五堂課,每堂課學習的都不一樣,這就叫決擇數息。學了一些常識、皮毛,真智慧不生,現在學校就犯這個毛病。

  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,抗戰勝利之後,我在南京一中念初中,我記得是三個學期,初中二年級下學期、初中三年級,一年半。學校課程排得很多,還好我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很好,理解力很強,所以學東西不要費什麼力氣。老師上課,我一定是一心聽講,那一遍就夠了,應付考試決定及格。聽一次講,書溫不溫習?不溫習,考試之前十分鐘的時間翻一翻,我就能考試及格。我也不求多分數,六十分到六十五分可以了,所以我總是第一個繳卷。我一算分數,算到六十五分行了就繳卷,頂多還有錯,扣個一、兩分,我還是會及格。所以我的老師對我就搖頭,覺得我很奇怪,不爭分數,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。我喜歡讀書,讀些什麼書?圖書館裡面選擇我喜歡讀的書,我讀。所以我在同學當中,常識比人家豐富,我課外的東西變成我主修的東西;學校功課,那是我附帶的東西,那個對我來講不重要。我要學我想學的東西,想學的東西那是一門深入,這是不休息的,真幹!

  學佛之後,接受老師的指導,知道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這是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教學綱領,我們明白了。所以我在老師指導之下,在台中十年只學了五部經,人家這五部經一個學期都學完了,我這五部經要十年學完。為什麼?你沒有做到,不算!你要把它做到。所以我今天要求同學們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要學多久?要學一年,希望一年當中你能做到,一年當中天天聽。現在蔡禮旭居士講得不錯,他在我們這個地方講了四十個小時,你們都知道。試問問,有幾個同學現在每天還聽《弟子規》?不聽了,不聽就是前面所講的,聽習數息,明解不生。聞都沒有了,那修跟思當然更談不上了。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隨順煩惱、隨順習氣,自己知道錯了也改不掉,這可憐,佛經上講「可憐憫者」。

  這一點你們都不如我,我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至少每個星期我會把它念一遍,常常溫習。如果沒有做到,天天要讀,天天要聽,我要求同學們,希望你們做。現在這個社會提倡的是民主自由開放,誰也不能管誰,父母不能管兒女,老師怎麼可以管學生!只有勸導,希望你自己自覺,自己發憤,認真去學習。好處是你自己得,不是我得,盡量要把時間挪出來聽經。

  《弟子規》的學習,這是根本,世法佛法的大根大本,應當怎麼學?每天至少四個小時,早晨聽兩個小時,晚上聽兩個小時,聽講。一天聽四個小時,十天這一部圓滿,一年三百六十天,至少要聽三十遍,從頭到尾聽三十遍。天天聽,每天四個小時,這一年下來,明解就生了,它就起作用。你起心動念,待人接物,你都會想到聖人是怎麼教的,我應該要怎樣做,才能把自己過失改過來,要一年。這一年能夠落實,《弟子規》落實了,你就有根了。但是根還不夠力量,你可以學《十善業道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可以學我的節本。蕅益大師有一個節本,偏重在行門上的,從前人有利益,現在人很不容易,你做不到。我的節本偏重在解門,讓你了解,了解之後你自自然然會發心修十善業。

  我的節本總共只有五百一十六個字,比《弟子規》還少,只有《弟子規》的一半,《弟子規》是一千零八十個字。你看我這個還不到它一半,五百一十六個字,五百四十個字是《弟子規》的一半。我把這節錄下來了,為什麼?你容易背誦,你容易學習。你先要明白為什麼要學十善業,十善業是大乘的根本,你有十善業,然後三皈眾戒、大乘經教你才能夠受持。你沒有弟子規,沒有十善業,你學的這個東西都是有口無心,縱然天天誦經誦給佛菩薩聽,自己做不到。做不到的時候也知道,每天在佛菩薩面前求懺悔,有什麼用?沒有用處。

  所以真正學,你要不學古德的方法,確實很不容易成就,這不是假的,這是真的,很不容易成就。還是得用古大德的方法,一門深入,你在這個經教裡面選擇一部經,儒家也可以選擇一部經,儒家最重要的東西確實就是四書。這部四書,你要是果然真的能學好了,現在這個動亂的社會,你決定有智慧、有能力去應付,你還是會做得非常好。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你都是頂尖的人物,你會做到最好。所以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生真智慧。

  下面再講到修,「約修,即定慧數息,聖道不生」,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。慧,轉凡成聖,古德常說「人皆可以為堯舜」,堯舜是中國的聖人,中國人最仰慕的、最尊敬的,人皆可以做到堯舜,為什麼做不到?不好學,不認真學。在佛法裡面,經論裡頭常說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既有佛性皆當作佛,你為什麼不能作佛?你沒有依教奉行;你要肯依教奉行,這一生從凡夫就轉成佛菩薩了。

  所以修,你看看,清涼大師在此地講得很好,修什麼?修定、修慧。這個慧是真智慧,這個定是清淨心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不起作用就是定,起作用就是慧。所以定是慧之體,慧也是定之體,這兩個是相輔相成,一個是表,一個是裡,表裡是一不是二。定慧常常中斷,數息就是中斷,聖道就不生了,定慧不能中斷。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說,我們的修學,無論世法佛法,兩門,一個是解,一個是行;解門,讀誦聽講,行門就修定修慧、修清淨心。我們現在佛法裡頭提出的是修真誠心,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,修正覺心,修慈悲心。這裡面全是智慧,定慧等運。用最簡單的話來說,我在今年元旦寫了副對聯,「慈悲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」,慈悲、善意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落實,這八個字,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落實在慈悲裡頭。「慈悲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」,念念不離,這就轉凡成聖,真功夫。

  學佛,我們就是轉凡心為真心,淨業三福第三條第一句「發菩提心」,發菩提心就是轉凡心為佛心,菩提心是佛心。十善業道達到了純熟,心善,思想善,行為善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。對一切人,對一切事,對一切物,沒有毫分不善夾雜在裡面。人家對我不善,我對人家要善,為什麼?他沒學佛,他是六道凡夫,這思想不善、心不善、行為不善,正常的,我在沒有學佛之前也跟他一樣,確實有是非人我,有貪瞋痴慢。佛法薰習了五十四年,才把煩惱習氣(這沒有斷)伏住了,確實不生。受什麼樣的委屈,受什麼樣的災害,心是平靜的、是正常的,不怨天,不尤人,還是充滿了慈悲善意,特別是對冤親債主,慈悲善意能把這個怨結化解。

  今天這個世間大家講恐怖分子,恐怖分子到處鬧事。我看了出事情的地方,許多政府一些人士用什麼方法來對付,這是不能化解。怎樣能把這個問題解決,這個衝突真的消弭?唯有真誠心、愛心才能把這個問題化解,化敵為友,化怨為親,這是解決問題的辦法。防止不是辦法,防止是什麼?永遠在對立,對立,那是防不勝防,你要防到哪一天?可能到幾千年,可能到幾萬年,永遠不能化解。所以世仇這個事情麻煩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你說這多痛苦,雙方兩面都痛苦。

  化解,怎麼個化解?化解要從自己內心化解,不要求對方,求對方是化解不了的。每個人都從內心化解,這事情馬上解決了,我從我的內心化解,他從他的內心化解,我的內心化解了就能感動他。感動不了,那我們的真誠不夠,中國聖哲告訴我們「至誠感通」,真誠到極處,所謂是「金石為開」,金是什麼?金是礦物不是生物,都受感動。何況是人,哪有不受感動的道理?不受感動是你的誠意不到,誠意不到家,人家對你懷疑,說你是奸詐,你沒有誠意,要以真誠。真誠到極處,問題就化解了,這才是化解衝突,落實安定和平之道。除這個法子之外,找不到第二個辦法,這是我們要覺悟。

  蔡老師很年輕,他出道比我早,我出來講經的時候是三十三歲,他三十歲就出來了。講得不錯,受廣大聽眾的讚歎,他為什麼會講得好?很簡單,真誠心能感動人。也就是你自己要做到,你說出來才感動人;你自己沒有做到,你說出來,人家聽了是耳邊風。雖然聽的時候也點點頭,出了講堂就忘掉了,沒有餘味。從真誠心裡講出來有餘味,有餘韻,這一遍聽了,多少天還忘不掉,那就是效果。所以為什麼要天天聽?多少天?有人能夠維持三天,有人能夠維持一個星期,最長大概是半個月,半個月以後就沒有了,這根性利的。根性差的頂多三天,三天之後就丟掉了、就沒有了。要天天聽、天天學,每天不間斷聽上一年,根紮下去了,永遠不會忘記,你一生得受用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我們肯不肯把一切放下,用一年的時間好好的把這部《弟子規》,文念熟,意思明解?真正的把這裡面的教訓都能夠落實到日常生活,這你就學會了,世出世法聖賢的根你就紮下去了,你有根了。再用一年的時間學《十善業道》,也是這種方式,一年的時間十善業道的根紮下去了,世出世間聖賢的根你有了。然後你有能力選擇經論,選擇一門深入,你用上十年、二十年的時間,不得了,你的成就在這個世間沒有人能跟你相比,你為什麼不幹?這個沒人相比是你的定功、你的清淨心、你的慈悲心、你的智慧起作用了。

  清涼大師下面的文很好,「聖道如火,能燒惑薪」。聖道就是指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的智慧像火一樣能燒,惑是迷惑,薪是柴火,用柴火做比喻,能燒煩惱,就是能滅煩惱。大乘佛法的智慧能斷煩惱,能斷貪、能斷瞋恚、能斷愚痴。煩惱再多總不出這三類,三類煩惱要是斷掉了,你就是究竟圓滿的佛陀,為什麼?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。

  六道凡夫三類煩惱統統具足,見思煩惱,什麼叫見思煩惱?見是講見解,錯誤的看法,很多人事物看錯了;思是思想的錯誤,想錯了。對於一切人事物、對於宇宙種種現象,看錯了、想錯了,這叫見思煩惱。第二種叫塵沙煩惱,塵沙是比喻煩惱無量無邊,從什麼地方生的?從妄想分別裡面生的,無量無邊的煩惱。第三類叫無明煩惱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,迷惑,所以叫惑。這三大類的煩惱。

  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正確,完全沒有錯誤,六道就沒有了,這時候叫證阿羅漢果。你看聖道,阿羅漢是聖道,小聖,超越六道輪迴。你再能把塵沙煩惱斷掉,無量無邊塵沙煩惱斷掉,你就超越十法界,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你超越了,到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裡面,你看看,見思煩惱沒有,塵沙煩惱沒有,他只有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就是還會起心動念,但是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所以他得大自在。無明,大乘教裡面講有四十一品,就是四十一個等級,愈往下面這個起心動念愈嚴重,愈往上面愈淡薄。最上面的等覺菩薩只剩一品,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太微細、太微細了,我們沒法子想像。那個微細的念頭斷掉,那就是究竟圓滿佛果,這要靠聖道。

  聖道就是聖教,為什麼不講聖教要講聖道?聖教裡面沒有修,聖道裡頭有修,聖教落實就叫做聖道。所以經典,儒家《四庫全書》,佛法的《大藏經》,聖教;我們要依照這個教來學習,那就叫聖道,這要懂,真幹!真幹,你走的就是聖道,佛的道是戒定慧、是聞思修;儒的道是孝悌忠信,「堯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」。我們要真幹,要真把它落實,從自己做起,不要怕吃虧,不要怕上當。

  古人講的話非常有道理,「吃虧是福」、「難得糊塗」,話很有道理,很有哲理在裡頭。看似糊塗,實際上他不糊塗;看到是吃虧,實際上他真的佔便宜。凡人看不出來,凡人只看眼前,聰明人有前後眼,他能看幾十年之後,能看到來生來世,那你得大福報!眼前吃虧將來得大福報,眼前不肯吃虧,將來這個大福報得不到。大福報是了生死、出三界,人人都嚮往,但是並沒有走這個道。貪瞋痴慢、是非人我、名聞利養,你還是放不下,你還是搞這一套,這一套是輪迴道。大家都爭的,大家都認為是正確的,你要把它放下,眼前好像吃虧了;你再遠一點看,佔便宜了,原來你超越六道了,你念佛往生淨土了,無比的殊勝,諸佛菩薩都讚歎。

  再看下面,「煖頂已前,皆名未熱」。智慧沒開,就好像鑽燧取火一樣,火沒有燒起來,雖然有溫度,熱了,但是沒有燒起來,所以叫未熱。熱是火燃燒起來才行,煖是有溫度,頂是溫度已經相當高了,火沒出來。這個位次在佛法叫加行位,智慧沒開。通常講,菩薩位次是《楞嚴經》上講得更詳細,比《華嚴》講得還詳細,《華嚴》講五十五個位次,《楞嚴》講六十個位次。還有這位從哪來的?就是四加行。四加行在什麼地方?是在十迴向跟十地的當中。十迴向後面有四加行再登地,登地才開慧,智慧真正開了。這個說法通常都在別教,天台這四教藏通別圓,別教,這我們就很容易理解。

  因為開智慧是明心見性,智慧開了之後叫法身菩薩,天台大師講的分證即佛。沒有開智慧,在四加行還是屬於相似即佛,像佛不是真佛。就好像取火一樣,暖了,火沒有燃燒出來,有了火星,沒有燃燒,所以都不算是成功,必須火燒起來了。火燒起來了,這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成佛就是分證即佛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。從什麼地方看?他的用心就是菩提心,我們今天講真誠,他決定沒有虛偽的心;清淨,他決定沒有染污的心;平等,決定沒有高下的心;正覺,決定沒有迷惑的心;慈悲,絕對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。這叫真心,這是佛心,是你自己的真心流露。從此之後永遠都是用真心,生活是真心,工作是真心,待人接物都是真心。

  這菩提心反過來就是輪迴心,我們今天是什麼心?真誠沒有了,虛偽,虛情假意;清淨沒有,染污,貪瞋痴慢,貪瞋痴、自私自利,清淨心沒有;平等心沒有,總認為我比別人高,人家都不如我,你有高下心,有傲慢;智慧沒有,正覺沒有,迷惑顛倒;慈悲沒有,自私自利,念念都是想著什麼?損人利己,所以這是輪迴心,六道凡夫是輪迴心。輪迴心捨掉了,真心還沒有現前,這就是未熱;是有一點功夫,不是沒有功夫,妄心伏住了。這個時候是什麼?相似的真心,不是真正的,接近。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,知道了,你才曉得應該怎麼修法。

  修要有相當長的時間,我前面講的這個非常重要,親近善友。善友在哪裡?經本是善友,你每天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,依照經典修行,那你就是親近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教我的,我統統理解,我統統能夠做到。我讀《論語》親近孔子,我讀《孟子》是親近孟子,我向他們學習,他是我們的老師,是我們的善友。學孔子就成孔子,學孟子就成孟子,學釋迦就成佛,學什麼像什麼,一定學成功。這比喻裡頭,火就發起來了,火就燒得很猛烈,這才能照耀十方,才能夠普度眾生。

  「已熱而息,火尚不生,未熱數息,雖經年劫,終無得理」。火燒燃了,燒燃也會熄掉,為什麼?你功夫不繼續的話,煩惱習氣又現行,這退轉了,所以決定不可以間斷。如果說沒有熱,那就是我們現在沒有熱,常常中斷,你怎麼能成功!這樣子經年累月,決定沒有得到的道理,這一句說得好。

  「故遺教對此,明水長流,則能穿石」。這就像滴水可以穿石頭,為什麼?常常滴,經年累月那個石頭上就滴個洞,再久的時候穿了。長時薰修就有功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就有功。如果不用這個方法,我們一生想成就太難太難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