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七三卷)  2006/6/1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7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偈頌第九大段,第九首看起:

  【讚佛功德。當願眾生。眾德悉具。稱歎無盡。】

  佛弟子見到塔廟,見到佛菩薩形像,禮拜、稱讚、供養,這是《華嚴經》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,就是十大願王的前面三句。「禮敬諸佛」,這是我們要拜,禮拜。「稱讚如來」,稱讚如來主要是要讚歎佛的功德。然後是「廣修供養」。第四句,這屬於個人的,「懺悔業障」,雖然是自行,也是化他。

  佛法是師道,可以說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,就是不拉信徒。不像其他宗教,用種種方法、手段所謂去吸收信徒,我們一般講是拉信徒。佛門裡面沒有,這個在佛門是很大的忌諱,但是在現在這個末法期間,也有這個現象了。這種現象說實在話,佛要是在世看到了,會流眼淚,會很痛心。世出世間的聖人,聖賢教誨,都是非常謙虛。儒家的道德落實在禮教,禮樂,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。用很多方法、手段來吸收信徒,這個不謙卑。尤其是「我這個道好,比你還高」,這個話怎麼能說得出口?愈是德行高的人愈謙卑。你們看看釋迦牟尼佛,有沒有一絲毫傲慢心?有沒有絲毫是讚歎自己、貶低別人?沒有的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最後,這是很好的示範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。五十三位善知識,每個人都非常客氣、非常謙虛,「我所懂得的很少,知道不多,不如那些善知識,到我這兒參學,我所學的、所修的都告訴你了,再往上去」,他給你介紹「你就到某某地方去參訪某某大善知識」。沒有一個是自讚毀他,沒有,自讚毀他是菩薩戒裡面的重戒。

  我們要問,佛菩薩這樣的大德大能,慈悲教化,如何讓這些人知道?知道什麼?知道自己來學。所以學,諸位要知道是要來求學的,古人說得好,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。你來,到老師這裡來學,這是表示你的虔誠恭敬。道學用什麼方法你才能得到?無非是「誠敬」兩個字,你內有真誠,外有恭敬,印光大師說得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所以老師都謙虛,怎麼敢做人的老師?不敢。你來學,歡迎,我們都是同學,歡迎你一起來,我們志同道合,一起來學習。同學,不敢自以為是老師。

  我跟李老師十年,李老師大我三十九歲,我們在世間法是祖父輩,都非常謙虛,都不說「我教你」。他怎麼說?「我只能幫助你五年」,不說「我可以教你五年」,謙虛、客氣!這是什麼?這真正叫德行,這是給我們做榜樣,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將來縱然是學成了,不可以貢高我慢,不可以自以為是,處處要謙虛。一定要知道,人中高人很多,怎麼能輕慢?就是對於一個沒有學術的人都不可以輕慢。你看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講的,他跟張別駕說得很好,不能輕慢初學,不能輕慢沒有念過書的人,往往是「下下人而有上上智」。所謂「愚者千慮,必有一得;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」,你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敢輕慢初學。

  這都是佛、菩薩、古聖先賢現身說法,給我們做出榜樣,我們要能夠體會,要懂得學習。你學會了謙虛,學會了恭敬,你一生的好處就太多了,真正的善知識願意教你。為什麼?佛門裡面稱之為法器,也就是說他具足條件可以接受這個道學。接受道學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謙虛好學,所謂尊師重道。我們對老師要尊重,老師對學生很客氣,不能因為他很客氣,我們就把他看成「你是我的學長」,看成朋友,這個不可以。學生對老師一定要恭敬,老師對學生一定是友愛,不敢稱老師。我們看古來的大德,老師對學生寫信,在書信上,後面不是寫「老師」,署名的地方是「友生」,友是朋友。他自己不稱老師,稱「友生」,你就曉得,友生就是老師。所以老師把學生看作朋友,可是學生一定要把老師真正看作父母一樣,這是道德。

  我們要問,佛法既然不能讚歎、不能宣揚、不能拉信徒,經上又講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用什麼方法去接引他?你就曉得,『讚佛功德』。所以,早晚課誦、法會裡面的儀規都有香讚,都有讚佛、讚法、讚僧。要知道那不是唱給佛聽的,是唱給誰聽的?唱給沒學佛的人讓他們聽的。他們聽了之後,「原來三寶有這樣殊勝的功德,我們應該要去看看,要去學習」,這麼來的。所以我們用什麼來招生,替老師、替佛菩薩來接引大眾?用我們的行持,這個重要,這就是三寶的金字招牌;出家人要像個出家人,在家人要像個在家弟子。出家能夠把沙彌律儀落實,把比丘戒、菩薩戒落實,你到什麼地方人家不尊敬你?一看到,「這是佛門弟子,好人,大好人」。他這麼樣的讚歎,佛菩薩臉上就有光。如果我們出家人做得不好,走在外面,「你看這個出家人」,讓人家批評,讓人家毀謗。他不只毀謗你一個,他連佛菩薩都毀謗,這是你做得不如法。什麼叫如法?依教奉行就是如法。

  經律論三藏它的作用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古大德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禪是佛心。禪是什麼你要懂,不是盤腿面壁那個叫禪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釋迦牟尼佛教給須菩提尊者的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兩句話就是禪。這兩句是經文,意思不難懂,「不取於相」就是外不著相,「如如不動」就是內不動心。外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不為外面境界誘惑,叫做外不著相;內裡面不起貪瞋痴慢,內不動心。無論是順境、是逆境,是善緣、是惡緣,都能保持著如如不動,一切都不染著,這個叫禪。所以禪是佛心,教是佛的言語,戒律是佛的行為。你看看三藏經典跟我們什麼關係,你不就清楚了嗎?比世間的學術關係更密切。世間許多學術對我們作用不算太大,可是佛法可不一樣,佛法是我們日常生活,跟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。從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,這些都是佛的功德。

  「讚佛功德」,經論裡面太多了。《大藏經》裡面,還專門有編成歌曲可以演唱的,分量不少。我是略略的翻了一翻,大概也有二、三千首,在從前是可以唱的。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,可以把讚歎佛功德的,用歌舞、用戲劇,文藝的手段表演出來,讚佛。我知道是有人在做,我沒有看過,這是如法的,能把它編成電視劇也是如法的。我們《大藏經》裡面有一本劇本,古人編的,那是平劇,書的名字叫《歸元鏡》。我讀過,不但讀過,我還流通過幾次,印了大概有好幾千本。這裡面是三個人的故事,第一個是(都是淨土宗的)初祖慧遠大師的故事,用平劇的方法搬上舞台,第二位是永明延壽大師的故事,第三位是蓮池大師的故事。這是淨土宗三位祖師的行誼,搬上舞台表演。所以現在能把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的行誼,能夠用這種手段,就是用電視劇的方式來演出,接引大眾的效果肯定比講經還有效。

  往後這個時代,人們一般聽課的意願逐漸少了。現在人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來,比三十年前的人定力相差很遠。三十年前的年輕人,我們講學生,聽課一個小時、兩個小時沒有問題。現在,我在外國看到很多大學,學生聽課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鐘。學校請我去講演,我到學校去的時候,裡面老師就告訴我:法師,你的講演最好不要超過十五分鐘。我說為什麼?學生沒有耐心。我進到課堂一看,果然如此。所以我很感嘆,這些年輕的大學生不如我們學佛的同修。我們學佛的同修,你看我常常講經連續的講四個小時,大家都很喜歡聽,沒有一個東張西望,也沒有中途退席的。如果說四個小時在大學授課,你那個講堂沒有學生,人都走光了。這就是說,三十年前大學的學生,一堂課五十分鐘真的他能坐得下去。現在這些教授在學校上課,怎麼個上法?我去看了我才知道,十五分鐘上課,然後就提問題、解答問題,再就是聊天講故事。這樣子混時間,還要逗學生們的興趣,老師很難做,不容易。

  從這個地方使我就想到,前幾年鳳凰電視台邀請我做了一次講演,在北京。現場好像有四百多學生,還有幾位教授,來自四個學校。我的講演大概有兩小時,居然秩序非常良好,沒有退席的。我們講完之後,他們的董事長劉長樂先生告訴我,他說:法師,你今天這次講得很成功,過去從來沒有過這個現象,聽眾秩序這麼好。我們也是講好像一個半小時之後,有半個小時讓聽眾提問題,現場解答。這個現象,今天在學校裡面是太難見到了。

  現在用什麼方法?電視劇的方法。沒有一個人不看電視劇,電視劇已經是現代人的精神生活,不能缺少的,每天總要看幾個小時。尤其是連續劇,到時候他什麼事都放下,一定要看。所以佛門裡面如果有這樣的藝術天才,應當把這些經典用這種方法來表達。電視劇也不能太長,通常現在演的都是半個小時,每天半個小時。當然集數不能太多,一般總是在十幾集到三十集之間,這是最受歡迎的。太長了,人就聽了厭煩了,後面就不想再繼續聽,所以一定要懂得群眾心理。

  我們今天讀到這首偈頌,讚佛功德的用意是替佛招生,幫助佛菩薩接引信眾,用意在此地。因此讚佛要莊嚴、要端莊。讚佛偈,這是我們總說,所有一切梵唄都是屬於讚佛偈,念的時候要字正腔圓,人家聽了才聽得懂,才能受感動。自己以真誠的心,出自於內心真誠,才能感人,如果沒有誠敬在裡面,不能夠感動人。所以,梵唄也能看出這個人修行的功夫,功夫深,真的是不一樣。現在佛門裡面,像早晚課誦,我們聽到前面的香讚,細心去聽,一個字都聽不出來。只能夠說欣賞他的韻調,他究竟唱什麼?不知道。這種讚佛,意義就失掉了,這真的是好像只對佛菩薩,而不是對大眾的。可是佛門自古以來,梵唄是對大眾,不是給佛菩薩欣賞的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念經也是讚佛,所以讚佛的含義非常的廣泛。譬如我們上早課,念一遍《無量壽經》,外面有人聽到,他真的能夠字字句句聽得清楚,那就得受用。如果我們念得不整齊,咬字不清楚,外面人很想聽,聽不出你念些什麼,效果就失掉了。所以念誦,出聲是自利利他,不出聲是自利,出聲的時候一定是利他,這個他裡面還包括天龍鬼神。所以我們恭恭敬敬,咬字清楚,速度不快不慢,龍天鬼神歡喜,這叫真供養。諸位想想,六祖惠能大師當年賣柴,聽到一個居士在房間裡面念《金剛經》,他在窗外聽,聽了就很受感動。居士念完之後,能大師就向他請教,你念的是什麼經?這經從哪裡來的,怎麼這麼好?如果這個人念經,咬字不清楚,含糊籠統,外面人就聽不到了。你看他念這部《金剛經》,就度了惠能大師。這是他跟佛門的第一個緣,這是《壇經》上記載的,你就曉得讀誦多重要。他真聽懂了,真明白經裡面的意思,他雖然不認識字,他能聽得懂。這些道理我們不能夠不懂,不能不認真的學習。

  講演,尤其是講經,速度不能快。可是現在一般人什麼都要趕時間,都要快,嫌我們講經的速度太慢。可是聽成習慣,他就懂了。要我們講經像報新聞那樣,那樣趕時間的,得不到利益。為什麼?那種念法心浮氣躁,念的人心浮氣躁,聽的人也心浮氣躁。念的人心地清淨,心是定的,也教聽的人要把心定下來,把心浮氣躁的情形要放下。幾分鐘也好,幾十分鐘也好,他得受用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這個不但讚佛的功德,當下稱讚的人、讀誦的人都得功德,聽眾也得功德。

  所以引發的大願,『眾德悉具,稱歎無盡』。這八個字看起來好像很簡單,實際上深廣無盡。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清涼大師《華嚴》註解裡常講,《華嚴經》每一字每一句皆含無量義。一字一句要是細講,講一劫都講不盡,何況這一品經?何況這一部經?為什麼?正是此地所說的「眾德悉具」,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。為什麼?無量的性德都包含在其中,你怎麼能說得盡?我們只是在經前面念過,「一即無量,無量即一」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,這些經文我們都念得很熟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教人學一部經,不是教你學很多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

  這一部經要學到什麼時候才算是畢業?開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你就畢業了。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?你學的是一部經,這一部經通了,徹底通了,所有一切經全通了,沒有學的全通了,展現在你面前,你一絲毫障礙都沒有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為什麼?因為你見性了,明心見性,一切經教都是真心、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所以你見性跟佛見性是一不是二。何況世尊在經上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不就是眾德悉具嗎?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,你有;一切諸佛的德能,一切諸佛的相好,你統統都具足。這是什麼?這是性德。不是學一樣會一樣,沒有學的就不會,那是凡夫,那是學的皮毛,沒用處。

  你要深入,大乘教裡面,佛這個話講得很多,「深解義趣」,這是佛對我們的要求、指導,你學要深解義趣。如果你能懂得這句話,依教奉行,你對於一部經就產生興趣了。為什麼?愈讀愈有味道,遍遍深入。深入到最後是自性,自然就見性,教下叫大開圓解,宗門叫明心見性,是同一個境界。所以從經教裡面可以明心見性。禪宗裡是用參究達到明心見性,那是什麼?上上根人;不是上上根,參禪沒用,開不了悟。所以佛的八萬四千法門,是接引不同程度的眾生。古人說得好,「人貴自知之明」,這真可貴,自己曉得自己根性。我不是上上乘人,我就不學禪,為什麼?學那個東西,我一生都得不到利益。中下根性,學教。

  我在初學的時候,老師告訴我,也點醒我,初學總對禪很羨慕,讀《壇經》、讀《金剛經》、讀祖師語錄,似懂非懂。老師警告我,「不能看,不能學,那是一步登天,你有沒有這個能力?一步登上天,好!你成功了;登不上去,你從那裡掉下來,粉身碎骨。」學教,他告訴我,學教是爬樓梯,像一百層的高樓,你一步一步往上爬,時間雖然長,你真能爬得上去。禪宗不要爬樓梯,一百層從樓下一下就跳上去,那真有本事,不是每個人可以做得到。不一樣,方法不一樣。所以,老師勸我從經教上入門。經教,由淺而深,由小部再學到大部。所以我第一部學的經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不多,只有五、六頁,那是小乘經,確實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。小乘經我大概學了將近有十部,都不長,好像最長的大概只有兩千多字,短的三四百字、六七百字。求學、求道都要懂得次第,循序而進,不能夠躐等。

  還有一個特別的法門,在佛法裡面就是淨土宗跟密宗,他們的方法比較特別。但是這兩個宗派都是修清淨心,有難易不同。淨土是易行道,密雖然也是修清淨心,比淨土要難得多,這個要知道。淨宗的這個易行道是遠離一切障礙,要遠離,比較容易得清淨心。你看淨宗特別講求的,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提醒同學們,要放下自私自利,要放下名聞利養,要放下五欲六塵,要放下貪瞋痴慢;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不接近。古時候修學的道場都在深山裡面,人跡不到的地方,等於說跟世俗隔離了。道場附近,那個時候是三里路之內沒有村莊,清靜環境,是讓你懂得遠離。而且要遵守佛所講的「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」,持戒念佛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

  現在念佛人多,成就人少。你再仔細去觀察,他為什麼不能成就?雖念佛,不持戒,雖然念佛,不能吃苦,對世法他有留戀,這不是法不靈,是他自己學得不如法。如法修學,這個法門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,善導是唐朝時候人,是我們淨宗第二代的祖師,二祖。他老人家講,這個法門叫「萬修萬人去」,這是真的。可是現在怕人家誤會,上面一定要加一句,「如理如法的修行,萬修萬人去」。你跟淨宗的理論違背,跟淨宗的方法違背,你這一生就很難成就。理論跟方法都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都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,你只要依照這個經典的道理、方法去修,沒有不成就的。

  所以經要能透它的義理,透是明白,徹底明白,然後才知道應該怎樣學。雖然懂得一點皮毛,不透徹,你放下就很困難,要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捨掉,就困難了;你真的懂得,真的了解,煩惱習氣很容易放下。為什麼?你自己的欲望裡頭所求的,沒有想到極樂世界比那個殊勝太多了,而且很容易求得。你要求壽命、長壽,往生極樂世界無量壽,你在這個世界上決定得不到。你要相好、要身體健康,極樂世界人是紫磨真金色身,每個人的相貌,我常說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跟佛一樣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講,得十種大自在,第一個就是壽命,智慧、財富。為什麼?度眾生需要。對眾生的布施,財布施是接引眾生最好的方法,諸佛菩薩自性當中有無盡的財寶。說法,就像這樣說無盡的法門,永遠說不盡。有能力,這個身相,身相可以隨著眾生的愛好去示現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身自在。多少時間你可以能得到?《彌陀經》上說若一日到若七日,你看多方便。但是我們在這兩千多年歷史當中看到,三年到五年決定得到。三年到五年你還沒有得到,你不如理、不如法;你要如理如法,肯定得到,不能不懂。懂了之後,生大歡喜心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得大圓滿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接著看第九段最後的一首偈:

  【讚佛相好。當願眾生。成就佛身。證無相法。】

  前面一首是讚佛的功德,這首偈是讚佛的相好。讚佛偈裡面大概就分這兩大類,一類是讚佛功德,一類是讚佛相好。像我們通常念讚阿彌陀佛的讚佛偈,都是讚相好,你看偈裡講「相好光明無等倫」,這是『讚佛相好』。「讚佛相好」,對接引大眾來說會有很好的效果,不過現在一般人有個很大的障礙,這個障礙就是對佛法的誤會。一提到佛法,大家都說這是宗教,提到宗教,那就是迷信,說這個不是真的,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勸善的行為而已。他不認為這個是事實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

  天地鬼神,報應之事,你到全世界每個角落,都能找到事實,都能找到證據。為什麼這些人不相信?我想這個東西與心理學有關係。有什麼關係?他如果相信了,他覺得他現在所得到的利益、快樂就失掉了。天天要殺生,天天要吃肉,如果說這個東西將來都有果報的,那怎麼辦?以後吃什麼?還是不信的好!心理上的作祟。古時候,社會重視,政府提倡,你看看凡是於災難,重大災難,傷亡的人(還包括畜生)太多的時候,帝王一定會請和尚、道士來做超度的法會。這就是因果教育,皇帝帶頭,他來拈香,做功德主。

  中國這種超度在民間產生這麼大的影響,我初學佛的時候,對這個問題有很多疑惑。佛門裡頭原來沒有,佛只教我們每個人自己要反省、懺悔、改過自新,沒有講在一起做個什麼活動來超度,沒這回事情,這個事情是在中國興起的。所以,我在年輕的時候,有一段時期跟隨道安老法師。他老人家在台北中國佛教會辦一個「大專佛學講座」,請我去做總主講。所以我們合作了四年,辦這個講座四年,到以後我離開,他老人家也往生了。我就曾以這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:超度怎麼興起來的?他跟我說:這個事情大概是唐明皇搞起來的。為什麼?那個時候安祿山造反,等於說叛變,規模很大,幸虧是郭子儀把這個動亂平定了。在每個戰場,死傷的軍民都非常之多,所以平定之後,唐明皇在每個主要的戰場都建一個寺廟,做超度的大會,就像我們現在講追悼會,國家來做,請這些高僧大德。

  這樣子一帶頭,以後大概民間老人過世,也到寺廟裡面來請法師們給他做超度會。以前不過一年二、三次,清明、中元,或者是忌日,都是很少的,沒有像現在天天做,沒有。而且從前寺廟在深山,說老實話,上山也相當不方便,也沒有那麼多人參加。所以國家只是在大規模的大戰場裡面,那個人數就多,這個寺廟統統叫開元寺。所以大陸上開元寺很多,開元寺就是唐明皇為追悼安史之亂戰爭死亡的軍民、眾生做的超度法會。他說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的,我們想想有道理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,這些帝王、國家領導人,民間有天災人禍、重大傷亡,國家都會舉行超度,現在叫追悼,一定請和尚、道士來誦經、來拜懺。這是因果。

  這種超度法會,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,是化解怨恨。殺人,他會報仇的。我們現在找一些外國的例子,中國人總是看到外國月亮圓,我們看看外國的因果報應,都是真實的,不是虛構的。你看鍾茂森博士給諸位講西方輪迴的這些例證,他舉了很多例子,這些例子在西方報章雜誌,甚至網路上都普遍的在傳播。年輕時候殺害的人,到自己年老的時候投胎到他家裡來,做了他的孫子,孫子輩的。看到之後,這個小孩就有瞋恚心,好像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,就表露出這種現象。以後經過深度的催眠,在催眠當中他說出來的,原來是他祖父輩的這個老人年輕的時候殺掉這個人,現在這個人又投胎了,才曉得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。

  中國古人對這些事情懂得多,懂得非常的深刻,所以著重在倫理道德的教育。倫理道德教育主要就是人與人之間,縱然是過去生中,不管是什麼樣的怨恨,誤殺也好,有意殺也好,瞋恨殺也好,那就算了。過去已經過去,不要再搞冤冤相報,希望大家能把這個怨恨化解,從今而後互相尊重,和睦相處,互助合作,彼此都幸福。冤冤相報,你今天報復他,來世他又報復你,報來報去,沒完沒了,雙方都痛苦,那又何必?有什麼不能化解的?所以超度就是對於怨懟的化解。確確實實有絕大多數得到佛道的加持,這裡頭說法就是勸導,他接受了,怨恨消了,不再報復。好事情,不是壞事情。

  同時,另外一個效用,就是給我們現在人看。現在人在這個世間,冤家對頭也很多。冤家對頭,有現前結的,也有多生多劫就有過節,看到這個法會,聽到這些經文的勸告,也起作用。某人跟我有過節,算了,不再計較了。所以有意無意當中,也化解現實一些對立、一些誤會、一些怨恨。現在把它說成是迷信,認為這是假的,不是真實的,這個東西要取消。那好!冤冤相報永遠存在,不能化解,仇恨愈積愈深,一定牽連到來世後生,麻煩可大了。所以我們想想古代這些帝王,他能夠傳十幾世、二十幾世,享國幾百年,有他的道理。最大的一個道理就是冤親債主要化解,過去的、現在的,乃至未來的,永遠不斷在提倡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。

  如果真正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幾天,美國有個科學家霍金,這也是個傳奇人物,來訪問中國跟香港。有同修剪了幾份報紙給我看,我看了之後才曉得,他是個無神論者,相信科學,不相信輪迴,不相信報應,這是當然之理。他講的科學,講宇宙的來源、生命的起源,完全是用進化論來說的,講宇宙的大爆炸。可是我們知道,科學家千百年來代代都有人,科學家發現了這些定律,往往再過個幾十年,下一代的科學家又把他的理論推翻了。霍金發現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完美,有缺陷,他把它補充了;將來再過一些年,可能又有一個科學家又把他的理論推翻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在佛法裡面講,沒有離開心意識,永遠看不到宇宙真相,都是在猜測、在摸索。宗教經典裡面所說的,特別是印度婆羅門教跟佛教所講的,說得好。這些科學家沒有學佛經,沒有讀《華嚴》。說實在的話,《華嚴》也沒有辦法翻成外國文,太難了,因為字字句句含無量義,怎麼翻法?你沒有契入你就翻不出來,你不懂,怎麼能翻得出來?光翻文字的表面,那全都錯了,它是意在言外。

  這些宗教裡面的大聖哲,他怎麼知道的?佛講,佛是用現量明瞭的。科學家呢?科學家是用比量,他是用推測,他自己沒有見到,而且推測裡頭最普遍的是用數學。凡是推測的,就有可能發生錯誤,現量的就不可能。你看自古以來這些預言,推測的多,現量的少。我以前就這樁事情問過李老師,因為自古以來東西方都有預言,我就問老師這個東西可不可以相信?他就告訴我,可以參考,不能全信。為什麼?很難做到準確。他說真正準確的東西,是有定功的人他在定中能夠突破時空的維次,那看到的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但是這些有定功的人,縱然看到他也不說。為什麼?不願意洩漏天機。縱然說出來,也非常含蓄,好像猜謎語一樣,你不容易猜得準確。當然最好你自己修定,修清淨心,你才有能力突破。

  事,千變萬化。算定的,就像袁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算定的,那是什麼?那是定數。人都有個定數,定數從哪裡來?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滿業。業有兩大類,第一種是引業,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,那個業力叫引業,就是六道。你為什麼會生天?為什麼會到人間?為什麼會變畜生?為什麼會變餓鬼?引業引導你去的。第二種,譬如我們得到人身,我們每個人相貌不一樣,智慧不一樣,遭遇不一樣,貧富貴賤不相同,壽命長短不相同。這什麼回事情?滿業,還有一種業叫滿業,滿是圓滿的滿,這就是你過去生中造作的善惡,這種業力。

  我們一般人也不懂得這些,總是夢寐以求的,求財富、求聰明智慧、求健康長壽,這是普遍沒有一個人不求的。佛就說了,有人得到,有人沒有得到,得到的是過去修這個因;財富是財布施,聰明智慧是法布施,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,你修這三種因,你肯定得三種果報。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算命看相都說我命很薄,沒有財富,命中沒有財富,而且又短命。這三樣東西,我還有一點智慧,大概過去生中只修法布施,財布施沒有修,無畏布施沒有修,所以三種果報只有一種,那兩個都缺乏。章嘉大師教給我,要修財布施;無畏布施,素食就是無畏布施,不再跟眾生結冤仇。所以我認識章嘉大師六個月,我就吃長素,我相信老師的話。自己怎麼樣辛苦,也學財布施。沒有錢,一塊、兩塊有,可以捨。人家放生,我們贊助;人家印經,我們也贊助,印經是屬於法布施。還有在醫院裡布施醫藥,攢二、三個月,攢個十塊、二十塊,也可以。

  愈施愈多,真的有果報,我都是聽老師教誨而學到的。我命中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,我今年八十歲了,這是無畏布施得的果報。命裡頭沒有財富,你看今天我們做很多事情,需要用的錢都非常可觀,但是自然就來了。這是什麼?這是一生當中財布施的果報。法布施,那就太多了。天天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佛法,這法布施,四十八年沒有中斷過,天天在幹,增長智慧。所以佛教的你要相信,你要真幹,那命運全轉過來了。了凡先生、俞淨意先生,他們的轉沒有我轉得這麼快,也沒有我轉的這麼大的效應。我是從懂得之後,全心全力,沒有絲毫疑惑,沒有顧慮,拼命的幹。

  捨得,最重要是第二個意思,我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。得到的時候不要貪圖,貪圖的時候,你的福報就到此為止;我所得到的,還是把它捨掉。本來第一個意思,捨後面就有得;第二個意思,得了還要捨。愈捨愈多,愈捨愈快樂,所以我的法緣好。你看十年前,我到新加坡講經的時候,十幾年前,那一年去,也是從香港去的。在香港講經,新加坡有三個佛友到道場來聽,聽了很歡喜,就一定要邀我去。那個時候新加坡沒去過,我說好,我就跟你們三個人一起去。跟新加坡就結了緣,跟南洋這些國家逐漸都熟悉了。演培法師在新加坡,我跟他也是老朋友,看到我去非常歡喜,到飛機場迎接我。離開的時候他送我,請我吃飯,就提出這個問題,他說「淨空法師,你的法緣這麼好,你怎麼結的?能不能教給我?」我說很簡單,我說結法緣這個事情是李炳南老居士教給我。

  我們那個時候在台中求學,他就很鄭重的而且很多次的教我們,一定要結法緣。他說如果你不結法緣,你將來經講得再好,沒人聽。有法緣的人,經講得不好,他就有那麼多人來聽。那時候我們同學當中,就舉例子,他說你看看林看治居士,小學畢業,學了兩部經,講得並不怎麼樣,聽眾就是多。別的同學程度有比她高的,講得比她好的,聽眾就沒有她多,一半都不到。這明顯的例子,法緣。怎麼結?老師就教我們,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經,在慈光圖書館,「你們笑面迎人,到門口去接待,就結法緣了」。這個也不要錢的,就是當招待,領導他們,帶他們到座位上坐好了。老師又告訴我們,你們也可以買一點東西結結緣,給他們吃。買什麼?花生米、小糖果,買一包,一個人一粒,你們就結很多緣了。這個花不了幾個錢,真的可以做,一個星期一次。我們從這裡學會的,處處照顧這些來聽經的聽眾,熱心照顧,誠誠懇懇的接待,法緣就殊勝了。

  我以後在外面講經,我是從民國六十年開始印送經書,數量雖然不多,那個時候差不多都是一千本,小冊子,到處送人。到香港講經之後,我才知道印光法師一生專門印經,我就學會了。所以以後我結緣就不用其他的物品,統統是經書,經論、善書,我就做這一樣。印的量愈來愈多,真正連作夢都沒想到,單單《大藏經》我們就印超過六千五百套,不敢想像的事情,其他的就太多了,沒有法子統計。送到全世界,哪裡有要,都送。不要的,我們知道他那是佛教單位,我們也送。所以緣結到全世界,無論到哪個地方,都有很多人熱烈的來接待。所以結緣要緊。

  相好是佛陀結緣第一個手段。你看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,菩薩要發心以佛的身分去教化眾生,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,你才曉得福多重要。福慧雙修,菩薩先修慧,慧成功了,沒有福報不能接引眾生,特別修福,一百劫修相好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所以你看看我們佛門裡面的表法,造像表法,佛菩薩的像都非常圓滿,別人看到都生歡喜心。羅漢的相貌就比不上菩薩,為什麼?羅漢有慧,沒有修福,所以他的相貌很奇怪。但是你細心的去看,他很慈悲,他不凶惡;相貌雖然不好看,但是他不凶,不是凶相。所以相好就非常重要。我常常講,中國諺語說得好,「相隨心轉」。以後我們明白了,不但相隨心轉,體質也隨心轉。你的身體,你的心清淨,相貌就清淨,心慈悲,相貌就慈悲。所以你修行的功夫,你所修積的功德,在哪裡?全在你相貌上,全在你身體上,這個不能欺騙人,一定要注意,相好接引很多眾生。

  我這些年來,接受學校,澳洲幾個大學來邀我,代表學校、代表澳洲參加這些國際和平的活動,接觸的面就很廣,認識人也多了。這些學者專家都很願意跟我聊天,聊天裡頭決定少不了的,「法師,你的身體怎麼保養的?」肯定要問這個話的。連到日本,我們去訪問江本博士,參觀他的水實驗,頭一句話也是問這個。由此可知,可以說中年以上,沒有不關心自己身體。身體健康是第一福報,身體不健康,有錢有什麼用處?錢都拿去治病,這很冤枉。我從學佛之後,我就不肯拿錢去治病,所以我是固定的布施醫藥。我在澳洲,住在圖文巴,圖文巴有個公立醫院,我每年送十二萬給它,一個月一萬,幫助貧苦人的醫藥費。以前在台灣,錢再少,我一定有一分是給醫院的,布施醫藥。所以我常常跟人說,我不能害病,為什麼?我害病沒有醫藥費,我的醫藥費布施掉了。老人要留一筆錢,晚年做為醫藥治療,那是什麼?他準備生病。他想老的時候一定會生病,他那筆錢一定要用掉,那不生病怎麼行?我從學佛之後,我就沒有生病的念頭,醫藥費統統捨掉。生病就念佛求往生,很自在。所以你真的依照佛菩薩的教誨修這三種布施,果報你就得到。

  我在外面參加這些活動,這麼大的年歲,跟人家站在一起,跟我同年齡的幾乎就沒有,都比我小,少的小三、四歲,多的小十幾、二十歲。特別是小十歲以內的,他們的相貌、身體不如我。問怎麼保養?念佛,修清淨心,吃長素。他們聽了很羨慕,都會認為說素食營養不夠。我說我吃了五十五年的素食,而且我吃得很少,絕對不吃零食,你說素食營養不好,我這個樣子在此地。最重要的是心地要清淨,煩惱要放下,憂慮要放下,牽掛要放下,身心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你要真的修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你相貌不會壞,相會變,相隨心轉,一定要相信。

  所以從讚佛相好生出來的大願,『當願眾生,成就佛身』。你看看我們學佛,我們的榜樣就是釋迦牟尼佛。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的啟蒙老師,章嘉大師是我啟蒙的老師,頭一本書教給我看的,是《釋迦方誌》、《釋迦譜》,就是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,這是我們的典型,是我們的榜樣。學他老人家的智慧,學他老人家的道德,學他老人家的行誼,他的大願,他的生活行持,這個就沒有錯了。《華嚴經》到下一品,我們在經文上就看到,決不求人天的福報,決定不希求財富、王位、妻子兒女。為什麼?佛後面講得很清楚,這是輪迴的因,你心目當中還有這些東西沒有放下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我們就想想經上常常講的,得人身、聞佛法,這個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,彭際清居士講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」。我們今天遇到了,遇到要認識,這個機緣太難得,一定抓住,我這一生成就。

  目標在哪裡?目標在「成就佛身」。所以,不但世間東西我們全放下了,我常常跟諸位講,我講真話,大梵天王讓位給我,我不會要他的,摩醯首羅天王讓位給我,我也不希罕。為什麼?出不了六道。摩醯首羅天王是三千大千世界主,大梵天王是小千世界主,人天福報到了頂頭,出不了六道,這個要知道。六道多辛苦,還能再搞嗎?你想到這個地方,你自然就能夠徹底放下。人生的樂趣,樂趣在教學當中,「學不倦,教不厭」,孔夫子一生做到了;但是學不厭,他一生,教不倦,他只有晚年五年的時間。可是在釋迦牟尼佛真的體驗出來,一生好學,一生教學,四十九年;從三十歲到七十九歲圓寂,一生教學,樂在其中。你想想,幫助多少人覺悟,破迷開悟?只有破迷開悟才能真正離苦得樂,你說這個事情多有意義。人在一生當中幹這樁事情,多有價值,多有意義,世出世間法裡頭找不到第二個法能跟這個相比。

  一生發願當個教員,我連校長都不當。為什麼?校長要管一些行政事務,那個很麻煩,當教員好,輕鬆愉快。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一生當教員。我還有個好朋友,十幾年前過世了,同學,是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班的教授,傅樂成先生,一生當教員。晚年的時候,只有一次,那個時候好像是台南成功大學成立,邀請他去做文學院院長,做了一個學期他就辭職了。回到台北,我們在一起聊天吃飯的時候,「簡直不是人幹的」,所以又回到台大去教書。所以人,一生教學,你叫他幹什麼事情他都嫌煩,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讀書之樂樂無窮,不讀書的人永遠想不到,你無法想像。讀書教學的快樂,是聖人的快樂,不是普通人。《論語》一開端,就把這樁事情說出來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讀書樂;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是教學樂;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」,那就是自己書讀通了,沒有人來跟你學,還是樂,沒有不樂的。要有很多人跟你學的時候,那就是佛家講的結緣,廣結法緣,學的人就多了;在佛法講,度化眾生就多了,法緣殊勝。

  現在結緣的方式,一定要用高科技,我們用衛星,用網際網路;現在用光碟,錄音、錄相,再印刷流通。不幹別的事情,專門幹這一樣。全世界我們還有朋友,朋友就是淨宗學會。淨宗學會每個會都是獨立的,我們這裡沒有隸屬的關係,都是朋友,都是平等的。有什麼事情,互相幫助,互相照顧,其樂融融。去年我到法國,法國淨宗學會成立。去年也到了英國,最近這兩個月消息傳過來,英國也要成立一個淨宗學會,我說好,我一定去拜訪。所以淨宗學會就是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。《論語》這一節三句,可以說是把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一生的幸福快樂都說出來,而且說得非常圓滿。

  這種樂是不會消失的,是不會退轉的,這才叫真樂。世間法裡面,佛給我們講的,樂是壞苦,世間裡頭沒有真樂,三界統苦,有苦苦、有壞苦、有行苦。真正離開這個三苦,得到永恆之樂,那就是學、好學,歡喜教別人,這是永恆的,這是你真正能得到的,而且這是真正能帶走的。智慧能帶走,功德能帶走,跟世法不一樣。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,念佛、往生、成佛,成就佛身,『證無相法』,「無相」是不著相。還有更深的意思,今天時間到了,下一堂我再把它補充出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