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六九卷)  2003/12/2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169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四聖諦品」鄰次十界第九段,下方關鑰世界,苦聖諦第五句看起:

  【或名數流轉。】

  這個名詞不難懂,『流轉』就是講的輪迴,在六道裡頭,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六道不僅僅是娑婆世界,非常可能流轉到他方世界的六道。我們從《華嚴》裡面讀到,大宇宙裡面有許許多多的世界,狀況跟娑婆差不多,也有六道,凡聖同居。在什麼情況之下流轉到他方世界的六道?佛經教裡頭常講「佛法因緣生」,一切眾生各個都具足無量因緣,不是單純的。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的眾生,娑婆世界的十法界裡面的眾生,有許許多多他方世界來的。就是人道都有,不過為數不多,確確實實有他方世界來的。這個他方世界,近的是娑婆世界裡面的,少數的是別的世界,不是屬於娑婆世界,到我們這個六道裡面來受生。

  因此我們就有認識他方世界的必要,就好像我們讀外國歷史、外國地理,了解外國的文化,佛法裡面讓我們了解他方世界。他方世界,世尊為我們介紹最詳細的,真是無過於西方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跟我們同一個華藏;換句話說,沒有脫離華藏這個大世界,這是佛法裡面講世界最大的,講到華藏。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同在華藏第十三層,華藏有二十層,二十層世界,娑婆跟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。意思就說明這不算遠的,十萬億佛國土,不算遠!像這樣的華藏在太虛空不知道有多少,這個世界現代科學、天文還沒有發現。

  所以我們在此地看到「數流轉」,「數」是多數,數數流轉,無量劫來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後面還有無量劫,真的是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佛菩薩常常感嘆著說「生死疲勞」,六道眾生過的是這個日子,迷惑顛倒,造業受報。造善業,與性德相應的,三善道享一點福報,可是我們知道,享福哪有不造罪業的道理?造作罪業了,還是得受果報。所以,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報都是苦,苦報!沒完沒了!這是眾生。因此,勞累諸佛菩薩,這是我們凡夫的感想,麻煩佛菩薩、勞累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幫助我們脫離這個苦難。

  眾生有這個念頭,哪怕這個念頭再微細,微細到自己都不能覺察,你這個微細的念頭,佛菩薩感應到了。諸佛菩薩的心清淨到極處,敏感到極處,所以眾生極其微細的念頭他們曉得。他知道了,真的,像千手觀音一樣,眼到手到。他一見到,肯定真的來幫助你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。所以佛菩薩沒有身,無我,無我相、無我見,但是能隨眾生的感,應現無量無邊身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。不但能現九法界有情身,還能夠現無情器世間身,不可思議。所以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。現身是感應,說法也是感應,真正佛菩薩有沒有說法?一個字也沒有說,他所說的是感,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;眾生沒有感,他就沒有應。就像敲鐘、擊鼓一樣,我們敲一下,它就響一下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。

  諸佛菩薩應世,無問自說很少,都是一般人向佛菩薩提出問題,佛菩薩為你解答,這一問一答記錄下來就是經典。也有些經典沒有人問,佛自己說。自己為什麼會說?實際上眾生也有感,佛自然有應,這個感叫冥感,佛的應是顯應。眾生有這個意念,問不出來,佛知道了,不等你問就給你說出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《阿彌陀經》是無問自說。古來祖師大德為我們解釋,佛為什麼無問自說?觀察這個世間眾生緣成熟了。所謂緣成熟,能接受這個法門,佛為大家介紹,大家能信、能解,肯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那就能證果,真的能往生,所以緣成熟了。雖然他還沒有能問得出來,佛就說了,所以還是感應。

  感應這個道理,前面講過,有四種。「顯感顯應」,就好像我們向別人請教一樣,我們提出問題,很明顯,他給我們解答也很明顯,顯感顯應。第二種,「冥感顯應」,冥是我們沒有問,確實有這個疑惑,對方高明,看出來了,還不等你提出問題就給你解答,這是第二類。第三類是「顯感冥應」,很明顯的提出問題,可是對方沒有答覆。對方雖然沒有答覆,你忽然覺悟了,這個問題答案有了,這是冥應。所以,佛菩薩住世,一句話不說也在教化眾生。從早到晚,我們今天講二十四小時,沒有一分鐘空過。第四種,「冥感冥應」,這個非常非常深,我們現在人一般人講,精神的感召,不知不覺接受他的潛移默化,不在言語當中。所以,感應有這四種。

  你了解之後,才曉得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一秒鐘,甚至於千分之一秒鐘、萬分之一秒鐘都不空過。又何況他應化的對象是九法界有情眾生,這裡面許許多多眾生我們看不見,我們覺察不到,佛菩薩覺察到了。我們看到佛菩薩示現坐在那個地方,或是打坐,或是經行,一句話不說,但是口裡頭好像念念有詞,嘴唇在動,手上轉著念珠,在轉,沒有聲音。我們一般人說,他在用功、他在持咒、他在念佛,這是我們一般人感觸到的。說不定他在那裡講經說法,一類鬼神在接受聽教,我們肉眼看不見,他這時候跟他們往來,參與他們的活動。甚至於在定中,《華嚴經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定中,為法身大士所說的。

  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,大家看世尊在菩提樹下打坐,真的所謂是眼觀鼻,鼻觀心,二七日中(也有說三七日中),他坐在那裡不動,入定了。定中,你看看參與這麼大的活動,華嚴法會,沒有休息。到底下一品,諸位看到這種活動是非常非常的殊勝,我們沒法子想像得到。從這些地方彰顯性德不可思議,我們讀了、聽了,對於佛菩薩自然生起無盡的嚮往,自然發起一定要向佛菩薩學習的心願。這一切無一不是感應道交。

  無量劫流轉在六道,實實在在是苦不堪言,從我們這一生當中能體驗到。我們在這個世間幾十年,在這一個世紀是歷史上動亂最頻繁的世紀,二十世紀。經歷兩次世界大戰,小規模的戰爭幾乎沒有停止過,社會動亂不安。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也是到處流浪,很小離開家鄉,我是九歲離開家鄉,流浪到今天。每到一個地方總是想定下來,能夠定居下來,可是時勢不由人,這佛法裡面講緣分,緣分到了,不能不離開。一生的漂流,所以對學佛有好處,為什麼?家的觀念沒有了。

  就好像是個旅客,每到一個地方是住旅館,住多少天看緣分;這裡緣分好,多住幾天,緣分盡了,少住幾天。我這一生深深有這個體驗,所以沒有家的觀念。想在哪裡定居,沒有這個念頭了,尤其現在年歲這麼大了,將來還有幾年,沒人知道。所以觀念轉過來了,這是得佛菩薩的教誨,明白了,處處無家處處家。旅館就是家,我在這住三天,三天是我的家,我住一個月,一個月是我的家,也能夠到心開意解。反而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減少了,不再執著「這是我的家」,不再執著;不再有這個念頭,「這個地方是我的家,我要住多久」,沒有。

  學了《華嚴》,能契入《華嚴》少分,知道了,家在哪裡?遍法界、虛空界是自己的家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錯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是我的眷屬。什麼眷屬?佛在經上說的,「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」。早年學佛,聽到這一句,看到這個經文,念過而已,所以不走心。這什麼原因?沒契入。現在不一樣,現在看到這兩句經文,聽到這兩句,有很深的感觸。佛菩薩確確實實提醒了我,不再迷惑了。在十法界、在六道,只要能夠不迷,能夠省悟過來,這是好事。像作夢一樣,你還繼續在作夢,但是你在夢中已經覺悟了,我是在作夢。雖然還沒有醒過來,自己知道在作夢,夢中境界不是真的。這時候學什麼?學看破,學放下。

  真正能看得破、放得下,境界愈轉愈殊勝,愈轉愈接近佛菩薩。什麼時候豁然大悟,那就醒過來了,這一醒過來就入一真法界,無量劫的流轉就畫上了休止符!這是個比喻,是不是真的休止了?沒有。對於自己業力牽引在六道裡頭生死,這個事情是畫休止符,這是真的,從此以後再不會有了。六道、九法界還來不來?來!來,算不算流轉?來,不算流轉,那是感應而來的。來,無處來;去,無處去,這就是佛菩薩常在經論裡面所說的不來不去,不生不滅。跟諸佛菩薩一樣,眾生有感,自自然然有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再看底下這一句:

  【或名眾惡門。】

  『惡』是苦報的所在,比喻苦聖諦,你進這個門來,你就得受苦。這個『門』是什麼?是六道。一切苦你就得要受,你不能不受。佛在經上講,眾生造的業,可以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引業,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,這叫引業;第二種叫滿業,滿業是引導你去受果報。我們細心觀察,在這個地球上,同樣是人類,遍布在地球五大洲,福報不相同。有些地區,我們講已開發國家,生活富裕;有些很不幸,生在貧窮落後的地區,衣食常常斷缺,生活相差懸殊太大了。真的,有人過天堂的生活,有人過地獄的生活。同是人道,為什麼?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你來到人道,決定是秉過去生中修積的五戒十善,中國古人講的倫常道德,你一定是修這個。這個業力引導你到人間來投胎,你得人身。得人身,你這一生的富貴貧賤,這是另外一種業力,叫滿業。滿業是什麼?是你過去生中所修積的。你修積的是福,你得福報;你修積的是禍,那你今天要受苦受難。這就是造業,業有善業、有惡業。人的一生,善、惡我們從哪裡觀察?從他擁有的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,福!最明顯的福報。有人一生當中,三種統統具足,這種人不多,古今中外都沒有例外,確實很稀少,但是真有。最普遍的是三者當中有一種,有人發大財,他缺少聰明智慧、缺少健康長壽,多病,四十、五十就走了,好多好多!有人很聰明,有聰明智慧,一生貧窮;有人健康長壽,活到八、九十歲,一百多歲,他沒什麼智慧,他的生活很困苦、很艱難,這種現象太多太多了。這叫滿業。

  滿業是什麼樣的業因造成的?佛告訴我們,布施。這一生當中發大財、得財富的,是他前生喜歡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。他只會修財布施,他不知道修法布施,不知道修無畏布施,所以這一生當中福報只得一種,有財富。還有一種人,他喜歡法布施,財布施、無畏布施疏忽了,所以得到這個人身,聰明有才藝,多才多藝,但是貧窮,壽命也不長,身體也不是很好。他不能夠三種布施統統修。三種布施統統修,你的福報圓滿,修財布施得大財富,修法布施得大智慧,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個福報圓滿。

  無畏布施裡面,素食是很重要,人只要能吃素,發心吃素就是無畏布施。為什麼?不食眾生肉。從此以後再不殺害眾生,不但不殺害,有的時候你還去放生,你還去幫助這些眾生,救他一命,這個果報是健康長壽。如果做得多的人,本來這一生當中多病、多磨難,因為修無畏布施修得多,很認真的修,很歡喜的修,不知不覺他的身體變好了,病沒有了,感應不可思議。這就是說,果報不必等到來世,這一世就得到了,晚年健康長壽。很樂意的幫助別人,沒有私心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老人幫助他,年輕人也幫助他,到你自己老的時候,照顧你的人就很多。為什麼?跟眾生結了善緣,善有善報。你不必去找,不必去求,時節因緣到的時候,也就是說,你需要人幫助的時候,人就來了。自動的來,歡歡喜喜的來,什麼原因?報應之理,如是如是。這是自然的,這是屬於滿業。

  為什麼六道的果報稱為「眾惡門」?六道裡面的眾生能夠知道修這三種布施的太少了。佛菩薩教你,大多數的眾生跟佛菩薩沒有緣,一生沒有接觸到;接觸到的這些人,與佛菩薩有緣,未必依教奉行,所以他的福報還是修不成功。他對佛菩薩的教誨懷疑,他不能相信,不能夠依教奉行,尤其很難施捨,他怎麼能轉他的業報?這樁事情,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目的沒有別的,目的就是教人明瞭這個事實真相,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,改善自己的命運。轉貧賤為富貴,轉愚痴為聰明智慧,轉多病短命為健康長壽,然後才能夠談的上轉迷為悟,轉凡成聖。印光大師出現在世間,教導一切眾生,就是這個法門。

  大師雖然一生苦口婆心教導,真正明白的人還是不多,這正是佛法裡面講的佛度有緣人,無緣之人沒法子,無緣之人種個善根而已。有緣、無緣不在佛那一邊,不在菩薩那一邊,在自己。自己能信、能解、肯幹就有緣;不信、不解、不肯幹,無緣;或者你能信,不解,不肯幹,也是無緣;能信能解,做不到,還是無緣。無緣的多,有緣的不多,有緣的,這一生當中統統得度,得度就是決定往生。往生的,有緣,這一生沒有往生的,無緣,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。第七句:

  【或名性苦。】

  這個『性』不是本性,不是真性,真性、本性裡面沒有苦樂。我們就知道了,這個「性」是習性,現在一般人講性質,六道裡面的性質是『苦』,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。欲界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統統具足;色界天,苦苦沒有了,它有壞苦,它有行苦。無色界天高明!中國老子說的話,說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,這真正是高級凡夫,他知道身不好,身為苦本,他不要這個身。可見得這個身可以捨,不要這個身,靈存在,我們一般人講靈性,靈性是自己,佛法裡面講阿賴耶識。他不去投胎,他不要身體,所以他沒有苦苦,他沒有壞苦,但是他有行苦。什麼叫行苦?他不能永遠保持,他保持這種境界是有限度的,這個限度就是他的定功。什麼時候定功失掉了,他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又起現行,這個東西一起現行,立刻墮落。因為什麼?他沒有往上升,決定往下墮落,這叫行苦。所以佛說三界統苦,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。

  不但六道性質是苦,再講到九法界,上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也沒有離開苦。為什麼?無明沒斷,般若智慧沒有開,自性的德相沒現前,他還是苦。所以,必需要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自性智慧現前了,自性的相好、德能現前了。這個德能就是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現身說法,廣度眾生,這是自性的德能。相好,那是華藏世界,那是極樂世界,那是自己受用的報土。那個土不是修布施,修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不是,與那個都不相干。修布施修的福,那是在六道,六道眾生要修;法身菩薩不要修了,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那不是修得的,那是性具的。那個福報真正是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。

  所以,覺悟的人為什麼拚命認真努力修學,一定要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提升到明心見性,為什麼?這是世出世間究竟了義的大法。沒有遇到,不清楚,是自己愚痴,是自己無緣。這一下遇到了,怎麼肯放鬆!決定要在這一生成就。你成就有多大,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,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緣裡面第一個,善知識,我們現在講老師,這是關係我們一生成敗第一個因素,你遇到好老師教你。可是好老師一生不知道教多少人,幾個成就的?成就的是好學生,聽話!聽教的才能成就。陽奉陰違,畢竟不能成就,畢竟在六道裡頭還得要受苦,還要流轉,這一生不能解決問題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下面第八句:

  【或名可棄捨。】

  『可棄捨』這個意思就是應當要棄捨的。為什麼?六道、十法界本來沒有,大乘經論裡面,世尊常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虛妄的,你要不肯棄捨,你不叫自找苦受!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就是因為棄捨了六道、十法界,他才成等正覺。如果不能棄捨,頂多他只能夠證得一個相似位,天台家六即佛裡頭所講的「相似即佛」,那就算很不錯了;相似即佛不是真的,但是他已經脫離六道了。如果不肯捨棄六道,連相似位都得不到,頂多只能得到一個觀行位。你為什麼不能成正果?你放不下!「可棄捨」這個名詞,換句話說,應該放下,不就是這個意思!應該放下你不肯放下,你的虧就吃大了。這個虧就是六道流轉輪迴的苦報,你要不肯放下,不肯棄捨,你就要受這個果報。

  人為什麼不肯捨棄?他在六道裡頭以苦為樂。眼前在人道裡面時間非常短促,前面「流轉」裡面我們講到,永遠都在流浪,無家可歸。在人天兩道,好像流浪在一個地方,這個地方環境還不錯,能夠暫時安穩住幾天,就是這個樣子。在三惡道的環境就好像是動亂不安,每天驚心動魄,是那麼樣一個生活環境。人天安穩很短暫,又何況人天兩道短暫的安穩,你還得修福報來支持,福報享盡了,這個環境馬上就消失了,你又要流轉,又要遷流。為什麼不覺悟?為什麼不把這個捨棄?只有真正參透了,我們現在的話講,把宇宙人生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知道這是一場夢,是一場惡夢,明心見性人眼目當中那是奇恥大辱。

  你真認識清楚、認識明白,自然就放下,自然就捨棄了,搞這個幹什麼?這一放下,那個人立刻就脫胎換骨,轉凡成聖。凡是什麼?凡是業力作主。你生生世世脫離不了業力,這一轉過來,把業力轉成願力。業力沒有了,願力作主,願力自己能做得了主,乘願再來。來幹什麼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來幹這個,完全是利生的,不為自己了。其實不為自己也沒有把自己忘掉,為什麼?自己是眾生裡頭的一分子。你想想看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自己是眾生,要不要度?當然!佛講的很好,你想度別的眾生,先度自己,「自己未度,而能度人,無有是處」。所以,你要度眾生,先度自己,自己肯放下就得度,放不下就沒得度,放下就得度了。

  放下一切執著,世出世間一切法當中,對人也好、對事也好、對物也好,不再執著。你把執著放下,恭喜你,你得度了。你度到什麼果位?初信位的菩薩(我們講大乘,不講小乘),你入初信位了,初信位就是聖人,決定不墮三途。你自己要墮三途去的時候,那是願力。我要度畜生身,我不變成畜生,怎麼能度畜生?我要度餓鬼,我一定要現餓鬼身,不現餓鬼身度不了餓鬼。但是你在三惡道,現三惡道的身,不受苦,這跟真正的業力墮三惡道的大不相同!

  所以,大乘菩薩確確實實,證果之後,果有很多個層位,菩薩五十一個階級,無論在哪個階級,他都能做到「不即不離」。不即是決不是這一道,譬如說在人道裡頭證果,絕對不是人道,但是他又不離人道。為什麼不離人道?在人道裡頭度人道,不離人道。這是大慈大悲,這就是兌現了四弘誓願,他發的願第一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怎麼個度法?四弘誓願後面的三條就是度眾生的方法。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他在這個地方斷煩惱,示現斷煩惱,做給大家看。尤其是剛剛契入的菩薩,這個方法有效,你看,他沒有得度的時候很煩惱,也就是我們講沒有學佛之前,沒有學佛之前,跟學佛之後,叫人家看到是兩個人。眾生,你給他講理,他不懂,你示相給他看,他懂;尤其是兩個不同的相,前後完全不同,他就感到很驚訝。「你變了,變得非常殊勝、變得意想不到,你是怎麼變的?」他向你請教。

  這就是我們最近這些年來,引用北京師範大學大堂前面招牌寫的八個字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就用這個方法度眾生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要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模範,這就對了,讓大家看。所謂是事實勝於雄辯,身教!教什麼?那要契機,你看看現在世間人他缺少什麼,你就示現什麼,抓住一個好的教材,要有智慧,善巧運用。

  現在人不相信聖賢之道,我們可以不談聖賢之道,把聖賢之道從我們身體上做出來給人看。世間人不懂得孝順父母,不懂得尊敬師長,我們把不孝、把不敬捨棄,我們要孝順,我們要尊敬。世間人起心動念心量太小了,小到只顧自己,不顧父母、不顧兄弟、不顧妻子,人的心量小到這個樣子。我們要示現寬宏大量,要示現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做給他看。世間人傲慢,我們示現謙虛;世間人對人懷疑,我們示現對一切人誠信。這就叫學佛,這就叫聖人的大道。世間人忘恩負義,不懂得恩義,我們要示現知恩報恩。世間人不相信因果,我們示現把因果表現給他看,行善有善果,造惡有惡報。種種示現,教化一切眾生要有耐心、有恆心、有毅力。

  眾生不好度,這個佛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上說的「閻浮提眾生,剛強難化」。尤其是這個時代,你以好心對待他,他以惡心對待你,你要沒有大智慧,要不是真正放下,你受不了;真實智慧,真正放下了,若無其事,反而覺得他的所作所為是應當的,不足以為奇怪。為什麼?他愚痴,他不知道事實真相。愚迷之人做出糊塗事不是應當的嗎?他要不做這些糊塗事,那才叫奇怪!同樣一個道理,真正覺悟的人還要跟人家計較,還要跟眾生一樣,那就奇怪了。覺悟的人決定不把眾生這些迷惑顛倒糊塗事放在心上,不放在心上,沒事!天下本無事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那些事相不是明明在嗎?夢幻泡影,皆是虛妄,哪是真的!

  佛在經上講的句句是真話。為什麼說夢幻泡影?現在科學都已經發現這個道理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,這是近代科學家發現的。物質是什麼?物質只是能量波動的現象,這個波動剎那生滅,念念不住,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。你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知道夢幻泡影,你才知道皆是虛妄,這句話裡面含的深義,你才真正了解。所以「般若經」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總結,一切法(世出世間一切法)「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這就是此地講的「可棄捨」,你應該要放下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在這個幻相、夢幻泡影裡面,你還去執著,你還去分別,甚至於你還去嘔氣,你不叫冤枉!如果真有這些事情,你種種做作,佛菩薩也點頭、也贊成;假的,不是真的!那你完全就錯了。所以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。

  今天科學幫助佛法,我們在佛法裡面學了多少年,那個信心是從尊師重道裡頭建立的。對老師尊敬,對老師一點懷疑沒有,是從這裡建立信心,事實沒見到,所以是正信,不是真信。但是科學家給我們用科學方法來證明,真信!雖然我沒有體會到,科學家的實驗是可以相信的,所以從科學證實佛經。佛經講的比科學深,比科學講得透徹,比科學講得圓滿,對於佛法更是五體投地,往下就是我自己怎樣親證。信、解、行、證,要從行裡頭去證。行是什麼?行是生活。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裡面去證!離開了生活,你到哪裡去求證?沒有了!

  所以,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證實佛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你去把這個證明,這個要證明了,自己就成佛了。這個事情難了,芸芸眾生他們都是佛。為什麼佛說他們都是佛?本來成佛,現在是真佛,絕對不是假佛。這個大乘經合起來看好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真如、本性在哪裡?「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」的就是!眼能見,耳能聽,鼻能嗅,舌能嘗,身能觸,意能知,見聞覺知就是真性,就是本性,沒離開你。

  佛在經上說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第一念是自性,眼見,第一念是性見,自性見,跟如來沒有兩樣!耳聽,第一念自性聽,你不是諸佛誰是諸佛?你跟諸佛不相同的,諸佛能保持,永遠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。你的問題在哪裡?第一念才起來,第二念跟著就起來了,第二念是阿賴耶識。什麼時候是第一念?時時刻刻都是第一念,沒中斷過,永遠不中斷,連睡覺都不中斷。睡覺,你還會作夢,夢中六根還是起作用,哪有中斷?問題就在第一念跟第二念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不起第二念,第二念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他沒有,他永遠保持第一念。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

  我勸導同學們學習,從哪裡學習?把自己內心對一切人事物對立這個念頭消除,這真正是修佛道,成佛之道。決定沒有對立,別人跟我對立可以,我不跟他對立,心開意解,煩惱沒有了,情緒沒有了,智慧生起來,善巧生起來了。真的,離苦得樂,苦沒有了,樂現前了,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,無論跟什麼人相處,快樂無比。跟善人相處很快樂,跟惡人相處也快樂,真的,孔夫子所說的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不管這個朋友是善、是惡,統統樂。如果你有分別,你有執著,你有對立,苦,樂沒有了;這是真樂,自性裡面的性德,沒有了。沒有,就變了,就變成煩惱。煩惱裡頭是什麼?苦樂憂喜捨,那個樂是煩惱裡頭的樂,不是性德。那個樂是靠不住的,為什麼?樂會變成苦,不是真的;喜會變成憂,不是真的,它會變。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樂,永遠不變。

 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他也不亦樂乎,真的。像孔子讚歎顏回,別人要遇到這個環境,是不堪其憂,但是顏回不改其樂。什麼原因?沒有別的,他見到事實真相,他隨順法性、隨順性德,永遠快樂。這是佛法裡頭講的離苦得樂的真實義,那個苦跟樂不是對立的,那個苦是愚迷,那個樂是大覺。所以我們要有智慧,應當放下的趕快放下,放下愈早愈好,決不要貪戀。放下是在心裡,不是在事相,事相隨緣。有,心裡頭沒有痕跡,放下了;沒有,心裡頭也沒有痕跡,放下了。有無都放下,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

  放下的根是這個身,再往深處就是念頭。從事上講,不執著這個身是我,深入一層,能夠思惟想像的,知道這也不是我。真的我是自性,自性裡面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那是真的我;有了迷惑、分別、執著,真我變成假我,這個理很深,不能不懂。你放下多少,你就得到多少,放下世界,世界就得到了,放下遍法界虛空界,遍法界虛空界你就得到了,不可思議!

  不可思議,這四個字是諸大菩薩修行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無上的妙法、秘訣,就這四個字,不可思議,這成無上道!可思可議是十法界,馬上就落到十法界裡去;不思不議,一真法界。你要問,在一真法界裡頭四十一個階級,菩薩四十一個階級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他們怎麼修的?他們就修這個,不可思議。所以,不可思議裡面的功夫有淺深差別,但是這淺深差別絕對不是十法界眾生能夠明瞭的。十法界眾生完全不了解,只有在一真法界菩薩明瞭;換句話說,明心見性之後他明瞭;沒有見性之前,怎麼給你說,你也沒有辦法明瞭。所以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,要知道,六道的苦報是可捨棄的,應當要棄捨。再看下面第九句:

  【或名無味。】

  世間人為什麼不能捨?他覺得這裡頭有味。有什麼味?酸甜苦辣鹹。不知道真味,佛在楞嚴會上所講的,那是講真的,凡夫不知道。為什麼?從來沒見過,從來沒聽說過。佛講真色、真香、真味,性德,自性本具的,一般經教裡面常常用「法味」來形容。古德有所謂「世味哪有法味濃」,世味跟法味一比較就『無味』了。這都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。

  可是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面迷得太久,迷得太深了。迷著世味,世味具體的來講就是貪戀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。世間聖人明瞭,知道眾生這個貪欲沒有法子斷,斷不了,於是教導他要節制,不能過分,你才得到正常的享受;過分了,苦就來了。飲食是欲望之一,暴飲暴食,他沒有想到他的內臟消化負擔不了。負擔不了就要出毛病了,它就受到傷害,這不是養生之道,你苦就來了,所以說病從口入,就是這個道理。再喜歡的飲食都要有節度,決定不能過分。聖人教你這個,你要肯聽話,你這一生真的可以得到健康長壽。

  無論哪一種的享受,財色名食睡,無論哪一種的享受都有節度,決定不可以超過。名聞利養,要知道自己的福報,也有節度,不能貪求,你這一生才平平安安,一帆風順。如果貪而無厭,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,奪取名利、奪取權力,往往後果都不堪設想。這是歷史上記載的很多,現實社會裡面我們能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這些人你要問他,為什麼他要這樣做?迷於世味,不能看破,不能放下。後面一句:

  【或名來去。】

  『來去』就是流轉。「來去」,自己作不了主,六道裡頭,你到哪一道來,然後到哪一道去,完全業力在操縱,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。你明瞭這個道理之後,你這一生,尤其是處在逆境的時候,你不會怨天尤人,你知道那是業報。如果沒有怨恨心,接受報應,好,消災!這是消業障。如果消業障你還有怨恨心,怨天尤人,別人對不起你,老天爺對不起你,那好了,你是罪上再加罪。本來是消除業障的,結果業障不但不能消除,業障再增長,你說這還得了嗎?

  所以,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,都是以智慧為第一。老師教導學生,教什麼?教他開悟,這是真實的教誨,絕對不是灌輸他知識。灌輸他知識,從前的教學裡面講填鴨子,想盡方法把他塞飽、填飽,不顧他的死活,這是錯誤的。所以,真正好的老師,高明的老師,是誘導學生覺悟。年年有悟處,月月有悟處,中等以上的根性;天天有悟處,時時刻刻有悟處,上上根性。學佛、修道,對於「來去」不迷惑了;換句話說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就沒有苦惱了。

  一般六道眾生即使知道來去,像佛經裡面講的古時候的婆羅門。印度有許許多多高級的宗教,他們修禪定,禪定功深,能突破空間維次。所以,六道輪迴不是佛說的,是婆羅門教說的。這個學說,實在講這個事實真相,一萬多年前印度人就已經發現了。他怎麼發現的?是從定中見到的。所謂是知其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對於六道裡面的事相很清楚、很明瞭。業因果報,他懂,都看見了。這個人造善,生三善道,造惡,這個人到三惡道去了,他知道、清楚。但是他為什麼造惡,為什麼不修善?那個人為什麼行善,為什麼不造惡?這些道理他就不懂了。六道輪迴現象他看到了,怎麼來的?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這裡面眾生,看到他生生世世在裡頭團團轉,他到什麼時候才能轉出來?出來的樣子又是怎麼樣?這他就不知道了。雖然他們根本不懂有個佛,也不懂得求佛菩薩,佛菩薩看到這個現象,這就是感。他們確確實實是想知道,沒有辦法知道。

  釋迦牟尼佛應化到世間來,為什麼?他們這叫冥感,釋迦牟尼佛顯應,到這個世間來,把六道輪迴所以然的道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說出來。這才恍然大悟,六道外頭還有世界,這是他們沒有見到過的。佛說出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(十法界裡面的佛);這個世界外面還有世界,超越十法界之外,還有華藏世界;華藏世界之外,還有世界,世界無量無邊!這樣才把宇宙的真相逐漸逐漸通達明瞭,真正幫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。你要問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?他就為這個。

  我們世間人對這個事情疑惑,也是沒有辦法解決,所以常講何去何來。人這一生,想到的人很多,到底從哪裡來?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找不到答案,這很苦,找不到,懷疑!這個懷疑永遠不會中斷。因為有疑慮,在從前還有一點好處,世間的教育不離因果,中國的藝術也是在表達因果的事實真相。只要大家稍稍留意,你看中國古代的詩歌、舞蹈、戲劇,充分顯示「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」。古時候學校不普及,用這些方法最契機,顯示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。所以,連鄉下人沒有念過書的,他懂得做人的道理,他知道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他都有分寸,所謂是不至於太離譜,那是社會教育的薰陶。

  現在這個世界可憐,眾生無比的可憐。為什麼?聖賢教育沒有了。迷惑顛倒的眾生任意在批評聖賢教育,根本不懂得聖賢教育,任意批評聖賢教育,個人造的罪,小;要影響眾生,那個罪過就大了。明眼人看到,全是在造無間地獄的罪業,這還得了!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名詞,感觸非常非常之深。苦聖諦十句就介紹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