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七0卷)  2006/6/1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7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偈頌第九段第二首看起:

  【若得見佛。當願眾生。得無礙眼。見一切佛。】

  『見佛』,我們學佛的同學們,大多數家裡都供著有佛像,朝暮課誦禮拜。佛不住世,佛像就代表佛,見到佛像如見其人。有些不了解的人說我們是迷信、是拜偶像,他不知道佛門裡面供佛像、拜佛像的真正意義之所在,我們如果遇到這種情形一定要向他解釋。造像,無論是泥塑木雕,或者是金屬鑄造,乃至繪畫,古今中外,乃至從沒有文字之前,這些古代的我們一般講原始人,他們在石頭上,或者是在石洞裡面、洞穴裡面,因為以前住洞穴,在洞穴岩石裡面也有些雕刻,雕刻裡面最常見的就是人像。你能說這是迷信嗎?如果說這是迷信,現代的社會人像就太多了,我們走在馬路上,你看到廣告裡頭多少人像,那是不是迷信?這個要懂得,要搞清楚。

  供養佛像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紀念的意思。我們的老師,縱然時間距離很久遠,我們念念不忘。幾千年的,我們講祖師,都不忘他的恩德,現前的老師哪有不尊重的道理?所以供養老師的形像是尊師重道,是對於老師的教訓念念不忘,見到老師的像就想到老師的教誨,這算是迷信嗎?在家庭裡面,父母在,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不在了,許多人家庭裡面也供著有先人的照片,這是迷信嗎?為什麼要供這個?所謂是飲水思源。我們這個身從哪裡來的?從父母而來的,父母之身從祖父母而來,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祭祖宗。幾千年的先祖根本就不認識,也不知道長什麼樣子,不得已給他供個牌位,這也是迷信嗎?對遠祖都這樣尊重、這樣懷念,眼前的父母、祖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?所以這是倫理教育,慎終追遠,這是追遠的教育,你說這個恩情多麼厚!

  迷信、拜偶像就把它否定了,否定之後才帶來今天社會的動亂,帶給現在的社會是極端的自私自利,所謂是本位主義,只有自己,父母親都沒有放在心上。我們冷靜去想想,我們是孝養父母好,還是不孝父母的好?我們這一代不要父母,不孝父母,你的兒女也不會孝順你,這是什麼?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,上行下效,他從小就學會了。所以古人教孝是什麼時候?小孩剛出生的時候。怎麼教?你對你父母盡孝,他看到了,他將來長大就對自己父母盡孝,認為這是當然之理。你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你要讓你的小孩、兒女去孝順父母、尊敬師長,哪有這種道理?所以這是教育。

  佛是大聖人,什麼叫聖人,甚至什麼叫佛,都沒搞清楚,學佛的人佛都沒搞清楚。佛是印度話,古印度的梵語,翻成中文是翻它的音,為什麼?它的意思在中國找不到恰當的字來翻,所以只好用音譯,然後再加註解。註解什麼意思?智慧的意思、覺悟的意思。智跟覺中國字裡頭有,為什麼不翻成智覺?我們用兩個字不也可以嗎?還是不行,它這個智跟覺不是我們一般概念當中的智跟覺,這就不得已。它的智裡面包含三種意思,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中國「智」的意思裡頭沒有這個意思。覺裡面也有三個意思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所以這個字叫含多義不翻,它的意思很多,只有用音譯。總的來說,用最容易、最通俗的話來講,就是明白人,對於宇宙人生的理事、因果沒有一樣不明白、沒有一樣不通達,這樣的人則稱之為佛。

  在中國,聖有這個意思,聖人是個明白人,是個對於宇宙人生一切通達的人,這是我們的老師。在中國,代表的人物是孔子,孔聖人。在古印度,釋迦牟尼佛是個代表,真是老師,一生教學四十九年,從來沒有中斷過。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學成之後,實在說是想去做官,能夠把他所學的、把他所知道的貢獻給人民,為人民服務。他一生最羨慕周公,當時如果那些國君肯用孔子,相信孔子是周公第二,認真負責,鞠躬盡瘁。沒人用他,別人聽聽他的意見,都點頭,不錯,很好,很好的理想,不容易做到。沒人用他,才回家去教學。周遊列國十幾年,回去時候年歲也大了。六十八歲回去,七十三歲他老人家就過世,所以回家教學只有五年。

  如果孔子能夠有釋迦牟尼佛那樣看得透、看得清楚,不搞政治。釋迦牟尼是王子,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,人家看得透徹、看得明白。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是成就學問、成就智慧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通達明瞭,這個有意義、有價值!明瞭之後,要幫助一些還沒有明瞭的人,要幫助他們。古今中外的聖人,沒有一個不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,你說這個世間行業這麼多,他選擇教學。而從事教學的方式,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孔子辦教育是辦一個學校,這學校就在一個地方;釋迦牟尼佛是教學,教一輩子,沒有學校,講堂是流動的。今天在這裡講,明天又換地方,後天又不知道到哪裡去講了,常常換地方,不在一個地方。也沒有固定的教室,山林樹下是他的教室,恆河的兩岸也是他的教室,人在什麼地方教室就在什麼地方。所以他是屬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

  我們從經典記載得知,世尊的足跡遍五印度,那時候是徒步,走路,而且我們知道印度人都不穿鞋子,赤腳。好在釋迦牟尼佛真的是大徹大悟,教化眾生不分族群、不分國家、也不分宗教,接受教育的人程度高下不等;有很高智慧的,我們用現在話來說,專家學者,有不認識字的平民。所以社會上,上從帝王,下至庶民,各行各業,統統都能夠開班講學,教化一切眾生。他沒有編教科書,也沒有編教學大綱,天天跟這些同學們談話,解答同學們的提問,以後記錄下來成為經典;記錄是佛過世之後才記錄下來的,當時都沒有。所以他們到處講學的確很開心、很快樂,為什麼?旅行沒有行李,什麼負擔都沒有,無論走到哪裡,就是三衣一缽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。你看多簡單、多快樂,什麼壓力、負擔都沒有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跟我們講,佛有五眼,有肉眼、有天眼、有慧眼、有法眼、有佛眼,五眼圓明,這些都是讚歎他老人家的智慧。肉眼,跟我們凡夫一樣,有肉眼。天眼就不一樣,天眼可以能夠看到過去、未來,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有能力突破空間維次,能夠見到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的空間,這是屬於天眼。而慧眼跟天眼又不一樣,佛跟我們講,天人有天眼,沒有慧眼,為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這就沒有慧眼。這是三種煩惱,三種放下一種,執著沒有了,就又多了一種眼,有慧眼。阿羅漢、辟支佛有慧眼,這個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只要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放下,不再執著了,你就得慧眼。你才漸漸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剛剛見到,還不是真正明瞭,見到了,不甚清楚。

  還得要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放下,不再分別,那你得法眼,法眼比慧眼就清楚多了。這個不太好懂,咱們用比喻。年歲大的人眼睛花了,老花眼,看東西能不能看到?看到,模糊,不清楚,這是慧眼;戴上眼鏡就看得很清楚,那是法眼。從這個比喻諸位就能夠體會到一些,法眼就看得清楚。可是這些事情,遍法界虛空界裡面,這些現象究竟從哪來的?怎麼發生的?為什麼會有?這些大道理那就還要提升,妄想也要斷掉,妄想斷掉,佛眼就現前,就是明心見性。見性的時候,你對於宇宙間萬事萬物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徹底明瞭,這叫佛眼,『無礙眼』,沒有障礙了。

  「無礙眼」就是無礙慧,究竟圓滿智慧現前了,這時候見什麼境界?『見一切佛』,見一切佛是什麼意思?真正明白整個宇宙是一體,一切智、一切覺。那我們要問,三途六道裡面苦難眾生迷了,他是不是一切智?是。這個話怎麼講?我們還用古來祖師大德的比喻來說,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金跟器是一不是二。我們把金比作法性,法性是智,把器比作法相,那就是宇宙的現象,萬事萬相。覺悟的人知道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現識變的,純真無妄!迷了的人不知道,不知道所有一切現相是心性,不知道。所以這裡頭就是覺跟迷的問題,迷的時候稱眾生,覺的時候稱佛,其實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。

  你覺了,性相不二,迷了,也是性相不二,性相絕對不是說你迷悟它就跟著你變,不是,它從來沒有跟你變過。跟你變的那個不是真性,那是什麼東西?那是妄想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阿賴耶裡面,法相宗經典裡面所說的,阿賴耶裡頭的落謝種子起的反應。真性裡頭有沒有?真性裡面沒有,真性裡頭沒有善也沒有惡,沒有真也沒有妄,這就是佛家講的不二法門。二是什麼?對立的,真性裡頭沒有對立的,凡是對立的東西不是真性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,實驗出來水有見聞覺知,它能夠反應出色聲香味。見聞覺知裡面是有的,見聞覺知裡頭有沒有對立?沒有,這個要知道,絕對沒有。為什麼我們以善的念頭對它,它就會反應很美的圖案,以惡念對它,就反應出很醜陋的圖案,這是怎麼回事情?這是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習氣種子起現行,遇緣起現行;遇到善緣,善的起現行,遇到惡緣,惡的起現行。法性裡面?法性裡頭沒有善惡,這個道理要懂!這個道理就太深了。

  所以,水實驗這個科學可以說明六道、十法界的現象,我們講有因有果,善因有善果,惡因有惡報,這是六道、十法界。一真法界裡沒有,為什麼沒有?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念頭,我們有善念、有惡念,一真法界沒有善念、沒有惡念。怎麼知道?不起心不動念,叫斷妄想,妄想是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無明。我們用一個善念、用一個惡念,不是起心動念嗎?不但起心動念,裡面還有分別執著。所以它的變現,我們很清楚的意識到是阿賴耶裡頭的落謝種子,不是真性。你要見性,見到真性,你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,然後見什麼?見一切眾生皆成佛,或者像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為什麼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那樣的真誠禮敬?禮敬一切眾生就是禮敬自己的真性、禮敬自己的性德,他跟自己有這樣密切的關係。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,共同一法身,都是心現識變的,離開心識無有一法可得,這叫做見一切佛。到這個境界裡面,你才真正明白古大德有一句諺語,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;契入這個境界,這句話才真正明白,沒有入這個境界,這句話聽不懂。這幾個字都認識,話也聽得很清楚,好像是懂了,其實完全不懂。為什麼不懂?不是你的境界,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,你怎麼會懂?你要懂了你就入這個境界,你入這個境界,你成佛了,然後你看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看的沒有兩樣。

  障礙一定要除掉,一切眾生統統都是無礙眼,都是五眼圓明。我們凡夫有業障,天眼沒有了;有執著,慧眼沒有了;有分別,法眼沒有了;會起心動念,佛眼沒有了;現在只剩下肉眼,把許多的事情看錯了。看錯了人,吃虧上當,看錯了事,也犯了過失,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是經常存在的,只要你留意全都能看到。看到之後你還動不動心?凡夫沒有不動心的,吃虧上當很冤枉,這就是你起心動念。一樁事情做得很圓滿、很成功,你很興奮,你很快樂;換句話說,你的反應是七情五欲。

  這個跟佛菩薩不一樣,佛菩薩應化在六道、應化在三途,看到六道眾生造惡、行善,造惡的多,行善的少,佛菩薩有沒有動心?沒有,佛菩薩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。這個現象是一回什麼事情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緣聚則有,緣散則無。認真仔細去觀察,給諸位說,因緣也不是真的,這愈說愈深了。你想想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再想想世尊在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說的,講到諸法實相,非因緣、非自然,非和合、非不和合,所以沒有起心動念;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才看得這麼清楚,這叫佛眼。比菩薩高明多了,菩薩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,到佛地才叫究竟圓滿。

  我們今天是道道地地迷而不覺的凡夫,自己要承認,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,沒有辦法出離。所謂人貴自知之明,這是古聖的格言,難能可貴的是認識自己。在我們現前這種狀況之下,現在接受到佛的教誨,這是個緣;自己能信、能解,這是善根,過去生中的善根。就好像水實驗,佛菩薩示現,用一個善的念頭對他,他就有很好的反應。我們今天接受佛菩薩經教的教誨,我們就起了反應,起個很想依教奉行、很想在這一生成就,這是過去生中阿賴耶裡面有這個習氣種子,就好像水反應的圖案很美,遇到的是善緣。遇到一個惡緣,殺盜淫妄,我們的心也會被它動,也會跟著它做壞事,這就是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諸佛菩薩與十法界的眾生起感應道交,為什麼?可以從這些地方體會到,這就是教育,幫助一個人回頭是岸。

  阿賴耶識裡面無量劫來薰修的善的種子,這就是因,佛菩薩看到他有這個因,這個因就是感;佛菩薩來幫助他、來觸動他,那是緣,所以佛菩薩的教誨是緣。遇到這個緣,他的善根起現行,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;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在凡夫位,最重要的一樁事情,就是怎樣提升自己,其他的是小事,不足以為道,全是假的,你搞它幹什麼?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是樁大事情。

  昨天深圳有個同修往生,下午四點多鐘往生的,他在往生前說要到香港來看我。昨天晚上我們講經開講的時候他走的,預知時至,非常難得。這就是有善根,善根成熟了。早年聽我講經,聽我講到《往生傳》裡面這些念佛的人,大概都是三年到五年他就成功,他就走了,預知時至,就走了,縱有壽命,不要了。成功而不走,他只有一個條件,他跟這個世間還有緣,還不能走。那就是什麼?要多帶幾個人走,多幫助幾個人走,除這個事情之外他沒有第二樁事情。如果跟這個世間沒有緣,沒有人聽他的,沒有人接受他教誨,就走了。這位同修只有三十八歲,預知時至,他是怎麼修成的?向小莉居士護他的法,他想閉三年關,向小莉護持他。三年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真的是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著念,沒有其他的念頭。三年不說一句話,這很重要,成功的祕訣就在此地。這是什麼?萬緣放下,得念佛三昧。

  昨天走的,距離三年還差二個月,二年十個月,成功了。你看看,往生就這麼容易,就這麼簡單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真幹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,給諸位說,就得無礙眼,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佛;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他都見到了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這首偈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接著看下面第三首偈:

  【諦觀佛時。當願眾生。皆如普賢。端正嚴好。】

  『諦觀』就是現在人所說細心的看、仔細的看,恭恭敬敬的看,老老實實的看,這叫「諦觀」,看佛。佛像,古時候造像著重在表法,佛經裡面有一部叫《造像量度經》。佛教造像要怎樣造法,身相各個部位的比例要相稱,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要能夠標示出來,細細去看都能看得出來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每個相好代表著智慧的福報,當然智慧、福報是果,果必有因。讓我們看到果,就想到佛菩薩當年在世他是怎樣修因,才能成就這樣殊勝的相好,給我們後學的人帶來很大的啟發,很重要的教育意義。這就是供養佛像第二個意思,見賢思齊。

  前面第一個意思是報恩的意思,所謂報本反始,我們要紀念老師。第二個意思,看到老師的像,要向老師學習,效法老師。這不是拜偶像,這不是迷信,這是教育。這兩種教育諸位想想多麼重要,多有意義,怎麼能說它是迷信?這個誤會叫天大的誤會!就以現在社會國家,我們到任何一個國家去,公共場所,尤其是政府的機關,你都會看到它懸掛著總統、副總統的像,它的國旗、國徽。那我們要問,這是不是迷信?這是不是拜偶像?為什麼我們造佛的像就變成偶像?你們塑造的這些像都不叫偶像,都不叫迷信?

  佛的像的意義比這些像的意義更深更廣!三十二相,這最簡單的、最明顯的,三十二種善因善果,一看就提醒你要修善因才能得善果。善要真善,然後才附帶著有好,叫相好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真正佛的相好我們造不出來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毘盧遮那佛,那是報身佛,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單單講相好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。我們只能夠看個粗枝大葉,極其微細的相好我們沒辦法覺察到。所以為什麼叫你諦觀,諦觀裡頭就有這個意思。

  諦觀裡頭最重要的叫觀想,想佛的智慧、想佛的道德、想佛的慈悲、想佛的功德,無私無我,清淨平等。教化眾生,應以什麼身教,他就現什麼身,看眾生的程度、根性應機施教,沒有定法,所以才能普度眾生。如果有定法就不能普度,為什麼?定法你只能適合於你的教學標準,不適合的就沒法子。佛沒有教學標準,沒有定法,所以十法界的眾生統統都教,一個也不漏,正是佛門裡面所說的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才是真正平等慈悲。沒有善根的人,佛幫助他種善根,已經有善根的人,佛幫助他增長,善根成熟的人,佛幫助他成就。《華嚴經》上自始至終這個意思非常明顯,字裡行間你都能夠體會得到佛陀在世教化眾生的精神。

  諦觀佛的時候,引發的大願是當願一切眾生,『皆如普賢,端正嚴好』。「嚴」是莊嚴,我們今天講美好,沒有一絲毫缺陷。為什麼要舉普賢?觀音菩薩不是很好嗎?文殊菩薩不是很好嗎?為什麼單單舉普賢?如果要是講端正嚴好,可以說所有的菩薩端正嚴好統統都具足。那麼舉普賢表什麼意思?普賢代表真幹!世尊的大乘教傳到中國來,大乘教裡面最主要的是四個法門,用我們現在來講就是四門功課,由四個菩薩來代表,這個要知道。

  第一位是地藏菩薩,代表孝親尊師,教學要從這個地方開始,所以他的名字叫地藏。地是什麼?大地;藏是寶藏。你看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,人生活在世間,生活依靠什麼?依靠大地,依靠大地上的寶藏我們才能生活。我們吃的五穀雜糧是地上長的,這是寶;我們穿的、用的,都是大地出生的。除植物之外有礦物,大地底下有無量的礦物,供給我們日用所需,所以用地藏。

  反過來比喻我們,地是心地。佛說了,我們的真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。無量的智慧好比是礦藏,大地裡面含藏著許多貴重的金屬;無量的德能如同大地的運作,無量的相好就好像大地表面上的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、五穀雜糧,相好。所以地藏這個名詞是表法的,如果我們懂得開採心地寶藏,受用不盡!你的智慧、你的德能、相好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你需不需要去經營得到?不需要。世間人的富貴得來可不容易,你們想想看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毘盧遮那佛的富貴,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阿彌陀佛的富貴,要不要去經營?不需要,自然的。這一棟大樓你看需要多少人設計,這些材料、這些人工,缺一個都不行;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裡面的七寶宮殿,沒有人設計,也沒有人去營造,自然的。

  我們在日常飲食,三餐飯需要廚房很多工作人員去做。你看極樂世界,你想吃飯,念頭才一動,飯菜已經擺在桌上了,百味飲食。百味,從前皇帝的飲食,每餐的菜都是一百道菜,百味飲食典故從這兒來的;不管皇帝吃不吃,反正每餐一定是一百道菜。所以御廚,那當然都是名廚,這一百道菜還不能天天一樣;天天一樣那不行,人家看到討厭,總得要常常換。在極樂世界你要想吃飯,可能一百道是最少的,極樂世界,《往生經》裡面有說到這個問題。可是再一想,已經到極樂世界,不是在十法界裡頭,用不著了。一用不著的時候,它就沒有了,所以也不需要收拾,也不要去洗碗、洗筷子,不需要,自然就沒有了。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真的是隨心所欲,真的叫心想事成。為什麼?性德的起用,這叫得大自在!

  你居住的房舍,房舍之莊嚴精美,稱為宮殿。你喜歡在地面上,你住的房舍在地面,你喜歡在空中,居住的房子就升到空中去了。想升多高它就多高,穩穩當當,一點晃搖都沒有,絲毫震動都沒有。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這些全都是屬於果報,都是屬於性德。用什麼方法?就好像我們大地五穀雜糧要種才有收穫,地下裡面金銀銅鐵這些礦要去開採,開採出來還要冶煉,否則的話你得不到這個用處。我們自性裡面有無量的寶,就是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用什麼方法去開採?地藏菩薩教給我們,孝親尊師,所以《地藏經》是佛門孝經。開採性德就這兩個重要的工具,人人都有,你自己要會用,你才能開採你自性裡面的寶藏。

  你看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佛是講給韋提希夫人聽的,韋提希夫人實在講也是菩薩再來的,以皇后的身分來度化眾生。她代我們問,佛跟她解答,就是跟我們大家說,這一問一答。學佛從哪裡學起?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從這裡學起。這個四句諸位想想看,是不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?所以大乘教裡面,這是頭一堂課,修學的第一門功課,孝親尊師。如果沒有這堂課,你學其他的全落空,像蓋房子一樣,這是第一層。

  孝親尊師再提升,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代表的,他代表是什麼?大慈大悲,慈悲的教育,就是把孝親尊師擴大了,實在講就是「孝敬」兩個字。孝敬擴大,孝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這就是第二堂課。菩薩戒經裡面講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又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,對佛要敬,對父母要孝。觀音菩薩做到,把孝敬推廣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愛的教育,「愛心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」,觀世音菩薩代表的。然後你就曉得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,用什麼救苦救難?用大孝、用大敬,孝敬就能救苦救難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災難太多了,衝突多,怎樣化解衝突?怎樣讓這個世界恢復到和平?觀音菩薩這個真有效,人人能夠孝親,把孝親發揚光大,人人能夠敬老師,把敬愛發揚光大,衝突沒有了,災難沒有了,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。沒有人知道。所以見到地藏菩薩形像立刻就要想到孝親尊師,見到觀世音菩薩的形像,就要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應當要孝、要敬。

  第三個課程是文殊代表的,文殊代表智慧、代表理智。為什麼?孝敬如果有感情在裡面就不圓滿,感情會產生偏差,會產生偏愛,就做不到公平。所以應該怎樣?應該要理智,要用智慧,不要用感情;要用清淨,不要用染污;要用平等,不要用高下。這是文殊菩薩代表的,那就跟佛一樣。

  第四個就是普賢,普賢代表什麼?普賢代表實踐,就是落實,把孝敬、慈悲、智慧落實在自己生活,落實在自己起心動念、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。普賢是落實,就是我們現在講真幹!他樣樣都做到了。所以「諦觀佛時」,這個意思你就明瞭了,對於佛陀的教誨我們要百分之百的落實,像普賢菩薩一樣。諸位要知道,這部《華嚴經》,華嚴三聖,一佛二菩薩,做為這個課程上的表法。佛是毘盧遮那,毘盧遮那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一切處,意思就是無時不在,無處不在,這是什麼?法性!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起個名字叫法身佛。有沒有形相?沒有形相,法身佛沒有形相,遍一切處;現在科學家講的能量,科學上名詞講的「場」,能量、場,沒有形相。

  另外兩位菩薩,一個就是文殊,一個就是普賢,文殊代表智慧,普賢代表實踐。「普」的意思就跟毘盧遮那相應,普是普遍,也是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「賢」,下一品我們就要講到,下一品是「賢首品」,會把「賢」字做詳細的解釋。自性本具的賢德!自己要做到普賢,然後回頭看一切眾生無一不是普賢,它有這麼深的含義在。所以見到普賢菩薩,我們心就要生慚愧,為什麼?他做到了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應當努力迎頭趕上。現在從最基礎的,《弟子規》沒做到,最基礎的。面對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對於諸佛的教誨,點點滴滴圓滿落實了,不論是哪一部經律論,他全部做到了。

  諸佛教誨對普賢是實學,真實的學習,沒有一句是空話。弟子規圓滿做到,十善業道圓滿做到,三皈五戒圓滿做到,六度萬行圓滿做到,沒有一樣他不是圓滿做到,百分之百的做到,這叫普賢。我們世間人不能跟他比,世間人做學問,一生著作等身,並沒有完全做到;學得很多,理解的很多,為人演說的也很多,自己沒做到。所以天台大師說過,智者,傳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日本人對他非常崇拜,韓國也是。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我問他們,傳說當中,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。他說他們知道,他們也有這個傳說,古老的傳說,從中國傳到日本、傳到韓國。

  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,為什麼能產生那麼大的效果?一直影響到現在,影響到全世界。沒有別的,他統統做到以後才說、才教人,他真的是以身作則,做個最好的榜樣。所以,人不能不服他,不能不受影響,道理在此地,這叫聖人。凡是他說到的,他都能做到,賢人,差一等。為什麼差一等?聖人,很多做到了他沒有說,他是圓滿的;賢人,他說到的他真能兌現,他能做到,沒說的那不算。如果說到做不到,這是凡人,不是聖賢;說到做不到,不是不做,說了也做,做得不圓滿。譬如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,從前讀書人做不做?做。如果我們用一百分做為滿分的話,他頂多只能做個十分、二十分,跟賢人比他不及格,道理在此地。凡夫學聖賢為什麼學不成?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落實。為什麼不能落實?煩惱習氣放不下,真正原因在此地,所以你成不了聖,也成不了賢。

  在佛法裡面,聖是佛,賢是菩薩,你看看我們這裡講的十信位,初信位的菩薩他必須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放下,這才做到一點,真幹!入佛的境界,小學一年級的學生,上學了,真正入學學習了。八十八品見惑裡頭,頭一條身見,實在講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他做到了,做得當然不圓滿,能做到個三分、能做到個五分就入門;我們一般人做不到,一分都做不到。然後二信、三信,大概他就圓滿了,這門課就圓滿了。

  圓滿之後再斷思惑,思惑是什麼?貪瞋痴慢疑,也是分分慢慢斷。到七信位斷乾淨了,六道裡面的見思煩惱斷了,見思煩惱是六道輪迴的因,所以菩薩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,不在六道裡面了。不在六道裡面到哪裡去?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,他在那個地方再去斷塵沙煩惱。塵沙煩惱斷盡了,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天台家講相似佛位。佛斷什麼?佛斷最後的無明,最後這一品無明破掉,他就離開十法界,到華藏世界去了;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,這時候他就跟毘盧遮那佛融入一體。

  我們對於這些教誨不能不清楚,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從哪裡下手,不知道怎麼個學法;清楚之後才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知道這個路怎麼走法。現在我們有沒有開始走?開始了,走得很緩慢,是這個方向、是這個目標,沒錯,有沒有上道?沒上道。好像我們開車在高速公路,我們現在在引道上走,沒有到高速公路;引道就是引導你上高速公路的這條路,我們現在在引道上。什麼時候這個車開上高速公路?開上高速公路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見惑真的斷了,真放下了。

  真放下是正知正見,這時候知還談不上,是正見,見解沒有錯誤;再把思惑斷盡才是正知,那就是正知正見,到七信位就正知正見。可是初信就正見,到七信正知,這要懂。所以阿羅漢稱為正覺,再往前面走,菩薩是正等正覺,達到目的地是無上正等正覺。我們用高速公路的比喻諸位好懂。高速公路從哪裡上去?我們現在還沒找到,還在找那個引道從哪裡上去,找到引道就保證能上得去。什麼時候上去?見惑斷了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這裡面詳細的解釋在下一品,「賢首品」裡面,我們就會讀到。

  所以這個經愈讀愈有味道,字字句句與我們的關係太大了。一部《華嚴經》講什麼?講的是我們自己,不是別人,不是身外之事,切身的大事。然後才曉得我們錯在什麼地方,一定要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,才能把自己的靈性不斷的向上提升。向上提升,提升的原理原則沒有別的,就是煩惱輕、智慧長;智慧長是提升,煩惱放下你就會往上提升,煩惱放不下就沒有法子往上提升。放下是真功夫,看破是真學問,看破就向上提升,向上提升還要放下,你沒有放下得盡;全部都放下,連放下也放下了,那是圓滿的佛果,無上正等正覺。你自己知不知道?知道,一路都知道;從初發心到無上正等正覺,在這個道路上,每進一步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要問人。你問人,人家沒有達到你的境界,他怎麼會知道!

  問誰?讀經。當然最方便的、最簡單的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講的是成佛之道。從初信,我們這是第二會,第二會是十信會,第三會十住,第四會十行,第五會十迴向,第六會十地,後面是等覺、妙覺,《華嚴經》講的成佛之道。《華嚴經》所說的反本歸真,真的叫破迷開悟,轉迷為覺,轉邪為正,轉染為淨,統統在《華嚴》上。

  那你要問,有沒有個簡單的方法?這是很多人提出來的,我最初學佛的時候,向章嘉大師就提出這個問題,有沒有一個方法教我很快就入進去?他老人家教給我的也真的是簡單明瞭,「看破、放下」,你就契入了。從哪裡下手?這很重要,老師告訴我「布施」。所以菩薩六門功課,六波羅蜜頭一個就是布施,後面五個還都是布施,布施裡頭有財布施、有法布施、有無畏布施。持戒波羅蜜、忍辱波羅蜜是屬無畏布施,精進、禪定、般若屬於法布施,答一個布施就圓滿了。你不放下不行!普賢菩薩就是示現徹底放下,沒有一樣不放下,所以他示現的樣樣圓滿,沒有一樣不圓滿,這叫普賢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