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四一卷)  2006/5/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4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偈頌第六大段第三小段所遇人物。請看偈頌第二首:

  【見無嚴飾。當願眾生。捨諸飾好。具頭陀行。】

  在這兩首偈子裡面讓我們很明顯的體會到,這個世間乃至於六道三途十法界,確確實實是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你看前面第一首「見嚴飾人」,我們現在一般講盛裝,禮儀端莊,第二首跟這個完全相反,穿著、威儀很隨便,沒有任何打扮,沒有任何裝飾,這就是所謂市井一般小民。菩薩看到這樣的人。這種人多,畢竟是地位高的,我們講上層社會高官、大富長者畢竟是少數,一般士民畢竟是大多數。菩薩跟他們接觸,引發稱性的大願,『當願眾生,捨諸飾好,具頭陀行』。頭陀行就是一般講的苦行僧。

  佛教弟子要放下一切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要統統放下。為什麼要放下?因為這些東西障礙自己的自性,你就不開悟。佛在經上講得很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是什麼意思?如來是本有的,自性本有的,自自然然的。你看《金剛經》上解釋如來的意思,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。諸法,這是講法相,現相。如是什麼?如其性。諸法,相如其性,性裡面具足無量智慧、具足無量的德能、具足無量的相好,沒有一樣東西你要向外求,向外求不到。佛教我們向內求不要向外求,內裡頭本來具足,只要把障礙去掉。障礙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。那確實是經論裡常講的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說得這麼肯定,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,什麼原因?你本來有。說老實話,不是你求得的,是你本來有的現前,本來有的智慧現前了。

  在佛陀的時代,釋迦牟尼佛常常讚歎頭陀第一,是誰?迦葉尊者,摩訶迦葉。摩訶迦葉出生在貴族,他明白了,他覺悟了,跟著釋迦牟尼佛去學習,我們常講的十六個字,「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」,他捨得乾乾淨淨;效法釋迦牟尼佛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每天去托缽,沿門托缽。而且迦葉尊者專門到窮苦人家去托缽,為什麼?他說這些人很可憐,前世不知道修布施供養,所以得貧窮下賤的果報。迦葉已經證得阿羅漢果,聖人,到這些窮苦人家,人家就供養一點點菜飯,他就得福報,慈悲!換句話說,令一切苦難眾生依迦葉為福田,你去供養他,你去布施他,你來生就得福,他是真正的福田。世尊讚歎他,諸弟子當中頭陀第一。

  你能夠放下,心就清淨,心就平等,心就定,定生慧,智慧就現前,不但智慧現前,福報也現前。說是智慧,我們大眾大概不會懷疑,佛與他的大弟子們確實有智慧,但說起福報,人就懷疑了。世尊當年在世,每天出去托缽,我們中國人講乞丐,沿門托缽,這算什麼福報?這種生活叫做福報,那什麼叫沒福報?所以免不了讓人生起疑惑。但是你如果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,你才會恍然大悟,他福報真的比我們大。我們今天要房屋遮蔽風雨,人家在樹下一宿,無論是刮風下雨,他無所謂,他不生病,這是不是福報?我們要是露天坐一個晚上,第二天恐怕就要到加護病房,你們想想是不是的?托缽得來的飲食,一缽飯托好多家,你說這個飲食中不中意?這個飲食衛不衛生?我們現在人一定會這樣想。這裡面有個大道理,這些聖者都有這個本事,境隨心轉,無論什麼樣的飲食,酸甜苦辣鹹在一缽裡頭,他確實用他的意念都變成最好的上味,我們相信。

  世間凡夫僧沒有到這聖賢位子,懂得這個道理,都能夠用自己的意念轉境界,何況是聖人,何況是大聖不是小聖!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迦葉尊者早就成佛了,古佛乘願再來,所謂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。迦葉、阿難都不是凡人,舍利弗、目犍連,哪個不是古佛再來的?無論什麼東西到他面前,他的意念就能把它轉變成最殊勝的。自己身體也是一樣,所以他那個身叫金剛不壞身,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干擾,也不會中暑,也不會受寒,你說這是不是福報?這是不是自在?

  再給諸位說得明白一點,這是你很難相信的,我們住穢土,他住淨土,世尊偶爾也示現了一下。有弟子向他老人家請教:世尊,你的淨土在哪裡?能不能讓我們看看?佛不吝嗇,佛是盤腿打坐,他把腿子放開,腳趾按在地上,這整個大地就變成極樂世界,地是眾寶所成,不是泥沙。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,跟極樂世界、跟華藏世界沒有兩樣。佛笑笑,這個境界馬上沒有了,那是佛展示給你看,真的他住淨土。他就是在餓鬼道、在畜生道、在地獄道還是住淨土,淨穢不二。

  淨土跟穢土從哪來的?心清淨則國土淨。世尊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跟我們和光同塵,實際上他住淨土。我們肉眼當中他跟我們一樣,那是我們的念頭變的現相,在他的清淨心裡面不一樣,他看我們這個世間跟我們看現在這個世間絕對不會一樣的。這樁事情讓我們細心去思惟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,你從這裡能得到一點訊息。我們每個人心不一樣,念頭不一樣,每個人去做實驗,這水的結晶都不相同。他跟我說過,做了十年幾十萬次的實驗,從來沒有兩個圖案是完全相同的。同一個人,前念跟後念就不一樣,所以它怎麼會相同?

  凡夫起心動念速度太快了。現在科學家發現也肯定,所有一切物質是現相,不是真的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現相從哪裡來的?從法性變現出來的。法性是能現,現相就是法相,是所現。所現的時間很短,我們看到這個現相好像是真的、存在的,其實是相續相,不是真的。我們說剎那生滅,生滅就是變化,剎那生滅,時間已經說得太長了。現相生,它就滅了,幾乎是生滅同時。我常常,前面講了好幾次,現相之存在確實是億萬分之一秒,時間太短,短得叫你沒法子想像,而是它連續的相續相,我們才看出來。我們看到一個現相的生滅是沒有辦法看到的,這在《華嚴經》上說什麼人能看到?八地以上,八地菩薩。《華嚴》是圓教大乘,八地菩薩才看到這個生滅相。所以每個相都不是完全相同,相似,不相同。

  今天科學家講這些物理,無論是宏觀、微觀,都講不過《華嚴經》,沒有辦法超越它的範圍。這是事實真相,真相如是,所以你那個妄想分別執著是決定錯誤。你真正通達明白,妄想就斷掉了,為什麼?你不會再憂慮我明天生活怎麼辦,你自性裡頭本有,圓滿具足,還需要去經營、去營求嗎?需要,為什麼?你沒見性,只要你見性就不需要。什麼叫見性?只要你放下,徹底放下,就不需要了,它自然現前,妙不可言。在我們功夫還不夠的時候,我放下,放得不夠徹底,事放下,理是一塌糊塗並不清楚,不要緊,你真的向這條路上走,你要相信經上所說的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囑咐大菩薩一定要常常照顧小菩薩,小菩薩沒見性。大菩薩跟小菩薩的定義是在見性,見性才稱之為摩訶薩,大菩薩,沒有見性則稱為菩薩。所以菩薩徹底放下,有的時候福報不能現前,去托缽托空缽,沒有人供養,他生不生煩惱?不生煩惱,餓一天也沒有問題,餓兩天也沒有問題,都很快樂、很自在,大菩薩照顧他,這我們要相信。

  我們看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這是近代人,距離我們不太遠。老和尚曾經到過香港,我聽說他在香港住了一個多月。你看他朝五台山,三步一拜,拜了二、三年才拜到五台山,路上經歷荒山僻野沒有人的地方,生病了,你說這多可憐!病倒在地上沒人照顧。在這個危難的時候有個乞丐(叫化子)遇到了,這個叫化子照顧他,幫助他調養,養到身體恢復差不多了,他再去拜,叫化子也走了。他問這個叫化子,你叫什麼名字?叫化子告訴他,我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。問他住在哪裡?我住在五台山。他很歡喜,原來你是從五台山來。路太長,時間也太長,第二次生病又遇到他,又是他照顧。到了五台山之後,他頭一個就打聽文吉有沒有人知道?五台山的法師告訴他,文吉是文殊菩薩。他才恍然大悟,路上遇到苦難,菩薩來照顧他。給我們證明了《金剛經》上世尊對菩薩的囑咐是真的不是假的,大菩薩要照顧小菩薩。佛菩薩用什麼樣的身形不一定,總而言之,你遇到苦難一定有人照顧。

  到你明心見性那就不一樣,為什麼?我們講的,你有特異功能了,凡事都有預知,你今天出門會遇到些什麼人,會遇到些什麼事情,自己都知道。也有一個非常好的例子,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那是什麼?那是明心見性,他那時候年歲不大,二十四歲。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知道想爭奪衣缽的人很多:法可以傳給你,你現在不能出頭,出頭有人害你。所以叫他到南方去避難。雖然老師指點他一個方向,他很清楚。他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,這也是個真正修行人,一生受持《涅槃經》。《涅槃經》的分量也很長,常常讀誦,心地清淨,不懂得經義。遇到能大師,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無盡藏比丘尼向他請教經中的義理。惠能跟她講,妳念給我聽,她就把《涅槃經》從頭到尾念一遍,能大師給她講解,她就開悟了。所以惠能大師一生,他的學生裡頭四十三個人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無盡藏比丘尼是第一個。那個時候惠能大師二十四歲,還沒有現比丘相,在逃難當中。這是說明什麼?說明自己的智慧德相現前得受用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今天所講的特異功能他有,他不是沒有。

  惠明要去奪衣缽,那是個四品將軍出身的,真的看到了。惠能大師一看他來了,沒有法子,衣缽就放在大石頭上,自己躲在樹林裡面。惠明看到衣缽,想提起來提不動,他就明白這有護法神,所以趕緊懺悔,就請他出來:我不是為衣缽,我是為求法來的。惠明是第二個得度的。他就出來為他說法,一說法,他明白了,開悟了。你細心去觀察就曉得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你為什麼不肯放下?所以我講這十六個字,這是基本的障礙,「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」十六個字,這十六個字要不肯放下,大乘的門進不去。不但大乘你進不去,小乘也進不去,永遠你在佛門之外,你沒入門。

  所以佛法肯定眾生平等、萬法平等,佛法肯定宇宙和諧、眾生和諧,違背了性德必定出亂子。什麼時候會違背性德?科學技術達到一定的高峰就會出現這個現象。外國的科學家告訴我們,這個地球上的生物毀滅了再重新生出來已經有好幾次了,不是這一次,至少有三、四次,可是在佛法裡面來講那是無數次,科學家他們證明的有三、四次。在前一次,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五萬年之前,地球上科技發達到極處,所謂是亞特蘭提斯的文明。那個時候的能源取自於太空,飛機、輪船、車輛沒有噪音、沒有染污,科學比現在還進步,可是人怎麼樣?道德淪喪,相信科學不相信神,不相信倫理道德,也不相信因果,隨著自己煩惱習氣,殺盜淫妄,造無量無邊罪業,招致整個世界毀滅。世界毀滅之後,從頭再來起,這是上一次。

  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科學技術發展得也差不多,也到飽和點,所以西方宗教經典裡面講二000年;換句話,用現在的話說二十一世紀,這世界末日。可不可信?你細心去觀察能夠看出徵兆。你再有佛法的基礎,以這個基礎來觀察這個世界,宇宙本來是和諧的,地球本來是和諧的,人跟人類也本來是和諧的,現在怎麼樣?不和了,不和問題就出來了。你再從因果上看就更清楚,任意殺害眾生,任意破壞自然環境的生態,你一定要遭受它們的回報,這就是講報應。你不能跟它和睦相處,不能跟它平等對待,你認為你很優越,你能夠主宰大自然,你能夠改造大自然,大自然對你的報復就是天崩地裂,我們這嚴重講地殼的變化,陸地變成大海,大海又冒出新的陸地,這就是什麼?它的反抗。這種說法很多,而且很多年前就有這種說法,法國預言家諾查丹瑪斯,四百年前就講得很清楚,歐洲人相信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確實要大聲疾呼,希望現在這個地球上的居民要覺悟,要回頭是岸,決定不能破壞自然環境,生態平衡不可以破壞,不可以吃眾生肉,不能再殺害眾生。佛在經上苦口婆心勸導我們,怎樣讓這個世間永遠沒有戰爭?這是我們所期望的,佛告訴我們有一個方法,只要眾生不吃肉,世間就沒有戰爭。這個道理很深很深,你要能夠懂得六道輪迴。

  印度教承認六道輪迴,佛教肯定六道輪迴。印度教比佛教早,現在世界上一般承認印度教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,佛教才二千五百年,宗教裡頭最早的是印度教。印度教修禪定,從禪定可以突破空間維次,也就是突破六道的界限,他統統見到,他們有能力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下面能見到阿鼻地獄,他有這個能力。釋迦牟尼佛出世,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,六道怎麼形成的?怎麼樣演變的?怎麼樣能夠脫離?佛教裡頭講得清清楚楚,就是因果教育。明白之後,我們才恍然大悟,我們一個人一生生在這個世間能不能佔別人一點便宜?不可能。我們會不會吃一點虧?也不可能。我們佔別人一點便宜,來生要還他;我們吃了虧,來生那個人要還我。所以一切眾生彼此之間的關係,佛說得很清楚,報恩報怨、討債還債。所以我們吃了虧,被人騙了,被人坑了,要常作什麼想?還債想,大概是過去生中我騙他的、我坑他的,今天同樣的方式還掉,這心裡很舒服,一點煩惱都沒有,心平氣和,這筆帳勾掉了、清了;如果不是的?不是的不要緊,來生他還給我。所以事實真相裡頭沒有吃虧、沒有佔便宜的。

  你殺牠,你要償命。我們看了北京送來的一套光碟,「為什麼不能吃牠」。你看了之後就明白,自自然然不忍心吃牠。捕殺動物的手段太殘酷,這些動物不是甘心情願,冤冤相報,牠要報復你。裡面還有一個非常感人的一樁事情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一個打蛇、吃蛇最後變成蛇人,苦不堪言,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。在這種危急存亡之時,有幾位學佛的同學聽說了,去看他,他們一幫有二、三十個人,到他家裡面念《地藏經》、念佛給他消業障,因為他殺生殺太多。

  他們家人也不能完全相信,因為病沒法子治,就讓這些人來做。做了這一次之後沒什麼效果,隔了一個星期他們又來看他,看他沒有起色,於是再做一堂。這一堂做了之後,他這個病就不痛,有效果。所以他們過了一個星期之後又來看他,第三次來給他做,人也多了,看到效果,他這個病況好了很多。第三次做完之後,他這個病差不多好了百分之九十。過了一個多星期又來做一次,那時候感動全家相信,鄰居也相信了,一起來誦經念佛,這個人完全好了,不可思議!這是什麼?你所殺的那些蛇,吃的那些蛇,經過四次的超度法會,牠們得利益了,這個帳就算了,不再找麻煩,這些冤親債主離開,病好了,很感動人。所以這幾片光碟,我勸導同學,特別是我們淨宗同學,要把它當作因果教育來學習。看了之後,你絕對不會再吃眾生肉,你絕對知道怎樣化解自己過去、現前的冤親債主。

  所以我們讀這首頌要想到世尊對我們的教訓,苦行好,生活能過得去就行了。我的老師,李炳南老居士,我跟他十年,他一生可以說就是過苦行僧的生活。在那個時候,他的收入也相當豐富,全都拿出去做好事。你看一天吃一餐,日中一食。一餐的費用,那個時候台灣錢兩塊錢。在當時那個時代,台灣錢跟美金兌換是一比四十,所以他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合美金來算只一塊多一點,一塊半(台灣錢六十塊錢,一個月生活費用),其他多餘的錢全都做好事,他不留。衣服非常節儉,破了補,老師穿補的衣服,外面那一套中山裝穿了幾十年,乾乾淨淨,裡面的襯衣是補的,襪子是補的。在當時我們都不知道,因為裡面衣服我們看不到,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後,看他遺留下來才曉得、才恍然大悟,自己補,「具頭陀行」。生活非常簡單,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,自己照顧自己。我們今天想想我們的福報比他大得太多太多!老師示現做榜樣給我們看。

  什麼叫學佛?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那就是我們的典型、是我們的樣子,我們要認真努力向他學習。萬緣放下,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自然現前,這個時候得大自在,那叫真正的幸福。然後你再看看現在社會芸芸眾生,諸法實相你才真的通達明白。世間有再大的災難,真正明心見性的人不受,為什麼不受?那個境界轉了,境隨心轉,他不受。他能幫助人,他真的能化解災難,只要眾生肯聽話,肯接受他的教誨依教奉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三首偈頌:

  【見樂著人。當願眾生。以法自娛。歡愛不捨。】

  這個『樂(一ㄠˋ;yaoˋ)』念去聲,當動詞來講,『著』是執著。這就是見到一些特別喜歡執著的人,你看菩薩引發什麼樣的大願?總而言之,不違背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最高的修學原則,那就是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回頭。所以這個地方發的願,『以法自娛,歡愛不捨』。歡愛不捨就是執著,歡喜,我們常講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對什麼?對法,也就是說執著,他既然執著放不下,幫助他,這是最初方便,換對象。執著世間法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輪迴心造輪迴業,永遠不能夠出離,把他執著改變一下,並沒有叫他放棄執著。放棄執著很難,那真正是智慧開,明白了,不再用輪迴心,那是很少數的人,決不是多數人。多數人應當要恆順他,讓他在道學裡面得到歡喜,比執著名利那就超越太多了。這個意思就是說要幫助他、誘導他好學。

  人活在世間最重要的是活得快樂、活得幸福,這是大家沒有話說的。什麼人最快樂?什麼人最幸福?明白人。換句話說,要勸導他、誘導他這一生當中做個明白人,不要做糊塗人。糊塗人就苦了,你必定是隨著境界轉。每天你自己想想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個反應是喜怒哀樂,這個苦,這就是佛在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。不學佛的人、在佛法沒有真正得受用的人,幾乎都是這種情形。要想超越,孔子說得很好,《論語》第一句話說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;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這就是「以法自娛,歡愛不捨」,這是一般大眾都能接受的。

  法是什麼?法是倫理,法是道德,法是因果,法是宗教。如果我們能把這一生的方向目標定在學習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宗教,這裡頭有樂趣,這裡頭有真樂。古人說「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」。世間人貪財貪色,以為財色是最快樂的,聖人用讀書來做這個比喻,這書本裡頭,就是聖賢教誨裡面那個樂趣超過黃金、超過美色,比那個更快樂,這比喻意思是這個。

  古時候讀書人常說的「孔顏之樂」,孔是孔子,顏是顏回,孔顏之樂就是我們此地「以法自娛」,孔顏之樂。夫子一生過的是清寒的生活,不是富貴,不富有;顏回過的生活就更窮苦,可以說是清貧的生活,但是非常快樂。夫子也讚歎,顏回居陋巷,「一簞食,一瓢飲」,別人過這個生活總感覺到太苦,可是顏回「不改其樂」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處所,你看到顏回滿面笑容非常快樂。他的樂從哪來的?樂從學來的。學的是什麼?不外乎這四個科目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宗教,這裡頭有真樂,這裡頭有大樂。我們現在學佛的同學有沒有得到?沒得到,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人得到,有人,少數不是多數。那些少數人為什麼得到?我們套一句夏蓮居老居士的話說,「真學」,真學的人得到。換句話說,你沒有得到不是經教有問題,而是你沒有認真學習,所以你沒得到。愈是認真,得到就愈多。不說別的,我們這《華嚴經》,如果我們認真學習,你說這裡頭有多快樂!世間法裡頭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嗎?沒有了。

 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講得不錯,「世味哪有法味濃」。世間法裡面的樂趣決定比不上法味,問題是你沒有嘗到,嘗到了肯定是欲罷不能,你決定不會捨棄,你真正嘗到了,那我們現在是沒嘗到。以前我們老師做比喻,常常跟我們說,說得也很幽默:你們學佛,囫圇吞棗。吃,吃下去了,一口吞下去,沒有嘗到味道,這是真的。要怎樣去嘗到味道?那你要先想為什麼法味我們沒有能夠嘗到?這裡頭有障礙,障礙就是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,這十六個字是障礙,有這個東西在,法味嘗不到。換句話說,必須把這十六個字放下,法味就現前。這十六個字就是「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」,哪個沒有?一切眾生統統都有。你要知道這個東西是障礙,不但是障礙佛法,也障礙世間的聖學。你只要有這十六個字,你學儒,也就是孔顏之樂你得不到。孔顏是世間法,世間法的樂你都得不到,出世間法的那個樂你怎麼會得到?

  所以學佛首先要立志,人生苦短,時間不長,一百年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。這次我接受國家宗教局的邀請,參加杭州「世界佛教論壇」,會議結束之後,我到南京住一個晚上,去幹什麼?邀集我同班的老同學,還有十個人,同班的,好像是初中三年級同班同學十個人,都是七十幾歲以上的。所以一見,從前是小朋友,現在六十年沒有見面,都老了,非常歡喜,我們十個人能聚集在一堂,我都沒有想到還有十個人;另外還有幾個在外地,時間匆促趕不來。同班同學大概現在不超過二十人,還有十幾個人,完全是敘舊。

  從南京,我回到家鄉廬江看看楊老師她們的教學,教得很有成就,我們看到非常安慰。從安徽到北京,北京也是看看一些老朋友。然後有老友們提議到雲南麗江去看看,從前是聽說這個地方,沒去過,趁這個機會到那裡去看看,很有啟發。到那裡去看到古城,一千多年的古城現在還保持原來的樣子,很受感動。這個地方的人民淳樸,現在已經變成國際都市,變成國際都市當然就會帶來污染,現在染污還不算嚴重,再往下去要不知道防止那就很可惜!

  把這塊地方介紹到國外的是一個美國人,洛克,他在那裡住了二十七年,不斷的向外報導宣傳這個地方。我們對於洛克的精神,他真是一生當中一門深入。他居住的房子我去看過,這個人很了不起,也真正是個修道人,一生沒有結婚,發現這個地方保存了中國古文化,唐宋失傳的東西都還在那裡保存著,非常難得。兩千年前的古樂,梵音,從印度傳到中國來,大概現在在外國是沒有了,中國內地也聽不到了,他們給我們演奏了一曲「收經偈」,梵音。我們也把這光碟買了幾片帶回來,明天在這個地方放給大家聽聽,兩千年前印度的梵音。難得這個外國人認識古代的文明,不但認識,熱愛,看到這麼多人能夠保存下來,所以他在這個地區二十七年,考察、蒐集這些資料寫成一本報告,我也帶回一冊。這本報告的原文是英文,用英文寫的,我帶回來的是中文的譯本。

  我們對他的精神很感動,這是一個外國人,我們自己要不知道好好的保存自己的傳統文化,那我們跟他就不能比了。這個人,我們中國的老祖宗如果要在世的話,對他是怎麼看待?他是我們文化承傳的恩人。他提醒我們,我們炎黃子孫把自己東西都疏忽,不但不能承傳,連認知的能力都沒有,不如一個外國人,我們看了非常感動。這個地方地大人少,玉龍山的那一面就是西藏,是個非常理想讀書、修行的地方,非常難得。所以這是我們這一次參加開會,順便去看那個深受感動的一個地區。

  他為什麼能夠在那個地方居住那麼多年?二十七年不是短時間,沒有別的,「以法自娛,歡愛不捨」。他是真正認知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文化,他真的認知,真的愛好。在當地鼓勵當地人、尊敬當地人,他們保存得這麼好,對全世界宣揚,稱那個地方叫香格里拉。發現居然在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一個地區,介紹許多國家的人到麗江來旅遊、來觀光、來考察,看看中國的古文明,看當地的居民風俗習慣、日常生活那麼樣的淳樸、那麼樣的和諧,和諧社會、和諧世界在那個地方落實了。所以我也會把這樁事情介紹給我們的同修們,將來有時間都可以到那裡去看看。

  這就是對一般初學的人要幫助他轉換境界。諸位要知道放下執著,真的不執著就超越六道。那你就要懂得,還有執著的念頭,這就叫做輪迴心。心是輪迴心,你的思想見解、言語造作就是輪迴業,你怎麼能出得了輪迴?輪迴業裡面有善有惡,善業感三善道,惡業感三惡道,總而言之,出不了六道輪迴,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。執著一定要放下,可是執著的習氣可不是那麼簡單,是不執著了,可是不知不覺的又冒出來,那是習氣,不容易。

  在佛門裡面,大乘教裡面,佛慈悲,慈悲到極處,為我們傳授了一個帶業往生的法門。帶業往生就是講執著,你不要執著這個,你執著阿彌陀佛,你執著《無量壽經》。你要執著其他的經教法門,不行,不能往生,可是你執著阿彌陀佛,你執著《無量壽經》,能生極樂世界,這不可思議。生極樂世界就是超越六道輪迴,不但超越六道輪迴,超越十法界,超越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生到極樂世界品位不高,凡聖同居土,為什麼?因為你執著沒放下。執著,連執著的習氣也放下,生方便有餘土,不是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是執著沒放下。諸位要曉得,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就是在凡聖同居土,這要知道,凡聖同居土能夠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執著的眾生,這不得了。我們今天憑什麼往生?就憑這個。堅固的執著,靠定一句阿彌陀佛、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或者是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都行。

  很多同學最近問我,因為他們看到「山西小院」,四十多個人統統都是念《地藏經》,念「南無地藏王菩薩」,病好了。於是同學又問我,這是不是會把淨土法門破壞?他們不念《無量壽經》念《地藏經》,不念阿彌陀佛念地藏王菩薩,這怎麼辦?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他能不能往生?他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淨土決定得生。淨土法門太大!你看看「三輩往生」,這品經文一共有四段,前面三段所講的上品往生、中品往生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這前面三段,最後一段慈舟法師把它判作「一心三輩」,經文裡給我們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修學大乘者」;換句話說,只要是學大乘的人,只要是學大乘經,念大乘教裡面的佛菩薩,都行,都能往生,這是淨宗法門無比殊勝。

  無論念哪個法門,修禪也好,學教也好,學密也好,那是什麼?你的功夫,只要有真實的功夫,我迴向,把我所修學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到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統統來接引,這要記住。我往生的時候來接引我的不是阿彌陀佛而是地藏王菩薩,我要不要去?不去,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我才去,這就對了,關鍵就在這個地方。地藏王菩薩接引我、介紹我,到最後來接引我往生的是阿彌陀佛、是西方三聖,這一點都不錯,這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所以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不好的,依任何經典都是一樣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所以不要猶豫、不要懷疑。我們現在業障太重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教給我們,我們遇到災難,遇到困難,你看看經上沒有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經上教我們念觀世音菩薩,感應不可思議。現在我們的業障非常重,依靠地藏王菩薩消業障,業障消了之後,功夫才會得力,為什麼?身體健康,諺語也常說「身安則道隆」,身不安對於學道決定產生障礙,又有話說「法輪未轉,食輪先」。從這些地方你細心去體會,無始劫來以及這一生所造的罪業多重。

  所以我在早年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得很清楚,學佛從哪裡學起?先從《地藏》。新道場一定是先講《地藏經》,第一部講的經,建的新道場第一部經一定是《地藏經》,為什麼?你有地可以建立佛法。地是心地,心是菩提心,大乘。菩提心是什麼?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怎樣菩提心真的發出來?必須要依淨業三福,要依十善業道,要依弟子規。沒有弟子規,沒有十善業道,沒有三皈五戒,沒有沙彌律儀(這是講出家人沒有沙彌律儀),就不得其門而入。《地藏經》裡面就具足這些內容。所以從這部經以真誠心去修,能消業障。業障消除之後,一定要把這幾門功課抓緊,然後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把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,沒有不生的道理。也許有人要問,曾經看到他們沒有修學這些法門,居然也真的往生,有很好的瑞相,這是什麼原因?前生前世、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根。這一生雖然造作很多罪業,遇到了善緣,宿世善根現前那行,決不是偶然的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業因果報,不然的話講不通。所以只要有堅定的信心,懇切的願望。

  所以「山西小院」這六片光碟,還有「為什麼不能吃牠」要大量流通,喚醒大眾快快覺悟。我們自己常常看,警惕自己,帶頭,讓初學的人生起信心。我們很認真在學習,給初學的人做影響眾,這無量功德,自利利他。所以要把它當作功課來學習,而是必修的功課,主要的功課。《了凡四訓》、因果教育跟這些都是一類的,特別重要。印光大師一生所提倡的,在他那個時代,六十年前,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好!我看到這十幾片光碟比印祖所提倡的這三部書還好,非常契合現代人的根機,效果決定超過印祖所提出的這三本書,決定超過。用電視媒體報導的方式來弘傳,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功德,如果能夠再配上聯合國所提倡的六種文字,把字幕打到下面去,向全世界流通,挽救劫運,除這個方法之外還有什麼方法?我們實在是想不到了。

  大乘教學不是那麼容易,儒釋道的教學以及其他宗教教學,對現在人來說是來不及了,所以祖師給我們指出一個方向,「因果」。在這個迫切嚴重災難就要來臨的時候,這個因果教育有效,所以今天我們要把這個做為重點。他有感應,他想回頭,再教他倫理道德、宗教,為什麼?他能接受。因果都不相信,你跟他講倫理道德,他也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。所以我們要把這個當作第一門功課,必修的功課,認真好好來學習。看看現代人對於這些動物,無論是你家裡飼養的,或者捕獵的野獸,手段太殘酷,多看會把你的良心引發出來,你看到不忍心。然後宗教裡面告訴你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全世界,地上走的,天上飛的,水裡面游的,這一切眾生每天去捕殺,你要是看到這個現象,你會感到太殘忍、太可怕。你相信因果,你相信這些眾生都有神識,絕對不是甘心情願來供養你;換句話說,那個仇恨還得了?怨氣不得了,你要是細心去觀察,你能看得出來。

  現在我們常常出去旅行,坐的飛機飛在雲層的上面,從上面看下來都是煙霧,這是什麼東西?怨氣。很少從上面看到下面清清楚楚,這種境界很少。只要一飛到陸地的上空就是看到煙霧,我們現在講空氣污染,嚴重的污染,我常常說這種污染是一切死難眾生的怨氣,不是好事情。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,怎樣能夠幫助這些冤親債主化解怨結,而化解最有效的方法是講經、誦經、念佛、迴向。是不是真有效果?有效果,肯定有效果。

  我過去在講席裡面也舉過很多例子,眾生的業力像大風大浪,我們真正依教奉行,我們的心是平靜的,這個平靜的波跟不平的波衝擊之後,當然我們也會隨波逐流,但是它的那個波,大波,它會降低、會降溫。理是相同的,但是希望真正覺悟的人多,真正心地清淨平等慈悲的人多,我們以真誠心,真誠的願心,祈求化解衝突,祈求世界和平。這個念頭就是迴向,這個念頭不能中斷,不能暫捨,要念念不間斷,它就會產生效果。我們不求別人讚歎,為什麼?我們名聞利養捨掉了,做我們該做的事情,該做就是救苦救難,大慈大悲救苦救難。所以念《地藏經》,地藏菩薩是誰?就是自己;觀世音菩薩是誰?就是自己。以地藏的孝敬,以觀音的慈悲,念念不捨眾生,念念祈求安定和平,念念祈求化解衝突。化解衝突一定要從自己本身做起,我不再跟任何一個人、任何一樁事情、任何一個眾生起衝突,從這做起就有效果;如果不從自己做起,只是有口無心,那就沒有效果,心口相應就產生效果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