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九九卷)  2005/7/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399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六正教甚深,勤首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,我們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若欲求除滅。無量諸過惡。當於佛法中。勇猛常精進。】

  這首偈清涼大師的註解我們前面學習過了,它還有餘義,這經文意義無有窮盡。因為勤首菩薩答覆的,只有這首是講接觸到佛法應當是快速能夠得到解脫,後面的八首偈都是說明我們現在學佛的狀況,遇到佛法之後,這一生當中沒有成就。為什麼遇到有成就、有沒有成就?這是文殊菩薩代我們發問的。我們在這章經文裡面就知道怎樣學習有成就,怎樣學習沒有成就,關係我們自己修學太大!

  經文前面兩句,我們要想把一切過失、惡業滅除,這從因上說的。如果這個因斷掉,三途六道的果報就沒有了,這真正叫離苦得樂。佛菩薩是這樣教導我們的,中國古聖先賢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,我們一定要知道。連外國人都說,中國這個民族在這世間建國延續五千年,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。為什麼這一家能夠延續這麼久?一定有它的道理,這個道理就是重視教育,中國人講的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你要怎樣教他!

  永斷惡法,這是世出世間聖賢人教學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理念,斷惡,首先是斷惡,然後再勸你修善。惡斷了之後,善法當然就增長,增長就是長善。《禮記.學記》裡面講教育,教育是什麼?救失長善也,失是過失,救是這個地方講的『過惡』你要怎樣幫助他、救他,然後幫助他善法增長。教學,「教」這個字怎麼講法?古德跟我們講,教是上行下效,叫做教。上行下效,諸位你就要知道,這是身教。所以佛常常教導弟子們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這個「演」就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,這叫上行。人家看了之後,他就會模仿,他就會學習,這是教的意思。長善救失合起來就是「育」,我們講教育,這兩個字的意思一定要懂,上行下效是教,救失長善是育。我們把「教育」這兩個字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才知道中國這個民族在世界上五千年立國有根有本,根就是教,本就是育,有根有本。

  你再轉過頭來看看佛法,佛教所有一切經典是不是講的這個?諸佛菩薩做到之後才說到,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的,諸佛菩薩做到了,他所說的全做到,這上行;很可惜的,我們下沒有去效法。不殺生,佛菩薩做到了,不但不殺生,為利益眾生,可以犧牲自己的身命,在所不惜。佛經裡頭「割肉餵鷹」,老鷹害餓,餓得可憐,割自己的肉去餵鷹;「捨身飼虎」,老虎餓得很可憐,找不到東西吃,自己捨身去餵老虎。這是愚痴嗎?這不是愚痴,這是佛菩薩為我們做出示範,表演給我們看。真誠的愛心自然的流露,連對畜生都能夠捨身,何況對人,又何況對自己的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兒女,我們家裡上一輩這樣做,下一輩當然學習,所以教育。

  今天教育,這倫理道德、恩德情義的教育沒有了,現在教育是十惡業的教育不是十善業,自私自利的教育,損人利己的教育。所以今天社會呈現出這樣的亂象,這個亂象是有史以來所沒有的。所以許多宗教裡面講末日,我相信,我憑什麼相信?憑這因果報應,善因善業必定感得善果,惡因惡業一定要受災難。這個事情,現代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都證明,你還能不信嗎?

  江本勝博士這個水實驗,我是義務的替他宣揚。科學的方法證明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,對礦物,礦物我們現在講,一般世間人講這沒有生命的;植物還有生命,礦物沒有生命。你對它好,它呈現很美的結晶給你看,你對它不好,它的結晶就很難看,就那麼樣的現實。這個現實是什麼?善因它也會有善報,惡念它就有惡報。這個實驗雖然是很小,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用在我自己身上,這身上什麼?身心健康。

  要怎樣身體才能健康?快樂。快樂從哪裡來?首先要把過惡斷掉,你才會有快樂。沒有過失、沒有惡念、沒有惡言、沒有惡行,不管別人怎麼對我,我決定不用惡念惡行去對人。所以我常講,我們要把內心裡面對人、對事、對物對立矛盾化解,不求別人,求自己。他跟我對立,我沒有辦法化解他;我自己跟人對立,我有能力把自己這個對立化解。這就是佛講,一定要先自度而後才能度人,自己未度而能度人,無有是處,沒這個道理,這是我們要懂得的,先自度再度別人。

  自度那就是此地講要把自己無量的過失、惡業要滅除,因就沒有了。因要沒有了,你看現在處事待人接物真誠的愛心,「愛心遍法界」;無盡的善意,「善意滿娑婆」。處事待人接物愛心、善意,惡緣就沒有。你看惡的因沒有,惡的緣沒有,那惡的果報轉得好快!它就轉成善報,惡報就轉成善報。所以轉變在自己,不在外頭境界,從念頭上去轉,這就對了。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,你才真正得到法益,你真正接受到佛法,接受這個教誨而得到利益。

  經文末後這兩句是說明成就的人,『當於佛法中,勇猛常精進』。你應當在佛法當中,那我們今天接觸到佛法是不是真的接觸到?沒有。原因在哪裡?我們本身有障礙,這自己要知道。本身的障礙就是佛菩薩常講的業障,我們的煩惱習氣太深,我們的成見太深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自己是個過來人,我很清楚,我在年輕的時候不相信宗教,排斥佛法,總認為佛法是迷信。我能走向佛門,很多朋友、同學驚訝!年輕,這根本不可能,那麼樣極力排斥反對,他怎麼會走進這裡頭去?這個障礙怎麼排除的?善友。善知識,老師。善友第一親,師資道合,老師愛學生,老師尊重學生;學生愛老師,學生尊重老師,這是師生當中的道義。我跟方東美先生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這三位是有師生的道義,接受老師的教誨,真正知道宗教是什麼,佛教是什麼,搞清楚了,才知道從前是誤會。我說它迷信,實在講我自己比他們更迷信。

  所以以後搞清楚了,我才明白什麼叫迷信?就是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,你相信它是迷信,你不相信它也是迷信。換句話說,事實真相沒搞清楚,說信跟不信都是錯誤的;換句話說,你沒有資格講話。你要想講話,你一定去研究,你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才有資格講話。你搞得愈清楚、愈明白,你說話就愈有分量,所以說有公信力。你沒搞清楚,你說信說不信,你都是誤導眾生,那你要背因果責任。這個道理年輕的時候不知道,沒有人教,不曉得。有人教,我們的確還是有一點智慧,聽到老師這樣的話,想想真的有道理。我沒有搞清楚,就譬如一篇文章一樣,我連看都沒有看,我怎麼可以批評它?人家說它好,我就跟著他說好;人家說不好,我跟著他說不好。我自己本身沒有接觸到,沒有看過,這不行,這不是做學問的態度。中國古人教人,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」,你對自己要了解、要清楚,你對於外面環境也要清楚,這就對了。

  什麼叫宗教搞清楚,什麼是佛教搞清楚,這才曉得佛教、宗教無非都是教育,那個尊敬之心油然而生。佛教之外,我再看看其他宗教的經典,我都很認真學習。雖然每個宗教文化不相同,背景不一樣,教化的對象也不一樣,方法不一樣;可是方向、目標殊途同歸,無不是勸人斷惡修善,無不是勸人和睦相處。我說這個「和」有四個意思,和睦、和敬、和愛、和謙,裡頭有這四個意思,那怎麼不是聖人、儒家所講的君子!所以這些宗教領袖如果齊聚一堂一定是一團和氣,彼此敬愛、謙虛,哪裡會有對立?哪裡會有爭論?沒有。

  所以文化確實是多元的,沒有獨特的。我常常用身體來做比喻,我們的身體就是多元文化,眼能見,耳能聽,鼻能嗅,舌能嘗,身能觸,各有各的功能,裡面五臟六腑亦復如是。每個人把自己的功能做好,跟其他器官配合,這個人健康強壯。世法亦如是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宗教,就像不同的器官一樣,把自己做好跟其他的配合。

  這個世界和平、世界和睦要靠教育,除了教育之外,諸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?如果有好辦法,這五千年當中難道沒有聰明人,提不出好辦法嗎?好辦法只有一個,早就被人發現了,教育。從什麼時候教起?從胎教起。母親慈悲,母親有智慧,懷孕的時候就教她的孩子,為什麼?她知道這胎兒在胎中,母親起心動念、喜怒哀樂對他有沒有影響?當然有影響。我們喜怒哀樂對一杯水都產生影響,對胎兒怎麼會沒影響?言談舉止當然有影響。我們在史書上看到記載的,那個代表人物文王的母親,在懷周文王的時候他的母親起心動念純淨純善,眼不看惡色,不好的事情不看,耳不聞惡聲,口不出惡言,一舉一動都是如理如法,端莊穩重,影響胎兒。所以這個小孩出世,一出世根就好!

  出世之後,眼睛一睜開會看,他也會聽,雖然不會說話、不會走路。你想想看,母親在胎裡面就這樣重視,以純善來教導。家裡面的大人在小孩面前,一舉一動都要如理,讓小孩從小看,看到什麼?看到了倫理,看到了道德,五倫十義。這是家裡日常生活當中,天天都在做,天天都在落實,小孩在看。所以小孩到四、五歲很懂事,就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,他就能行正道,他自自然然會避免邪道,他有能力。這就是古人所講的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。周文王是大聖人,什麼人教出來?母親教出來的,你說母親多偉大!這個兒子不但當時影響他一個國家,聖王,他影響了後世,影響了歷史。三千年了,提起周文王我們都會肅然起敬,這母親多偉大。所以印光大師常講,婦女之權天賦的,因為她能夠鑄造聖人,能夠利益萬代,你說這個權多大。印祖這些話我們要很冷靜細心去思惟,才能夠接受,才能夠認同,正確的,一點沒錯。

  我們今天無論是在家出家,學儒、學道都不能成就,原因哪裡?沒有從小學起,也就是我們沒有根,我們沒有本。要以周文王,胎教是根,幼兒這是本,中國諺語常講三歲看八十,七歲看終生。這就是什麼?從根本上來觀察。你這根本好,你將來是一帆風順;根本出了問題,將來縱然有成就,還是有限,不能夠達到登峰造極。我們在小時候,這根本教育沾了一點邊緣,但是現在想想,這一生有這麼一點小成就,非常感激;如果不沾這一點邊緣,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,沾一點邊而已。我以後,像我弟弟,相差六歲,他就不行,他連邊都沒沾上。那我們跟上一代比,我們不如上一代,上一代真的是有根有本。我們跟李老師不能比,跟方東美先生不能比,跟章嘉大師不能比,為什麼?他們的根本比我厚。

  所以教育從哪裡?教育從嬰孩,這中國諺語也有兩句話說「教兒嬰孩,教婦初來」。教媳婦,娶太太教媳婦,媳婦進門的時候就開始教,初來,剛剛來就要嚴格教導。教兒嬰孩,這一出生就要注意,現在有幾個人懂?現在有幾個人存心是純淨善良,起心動念與道義相應?太少太少了,不能說沒有,太少了。所以今天社會這動亂、混亂,這個混亂的局面無法控制,混亂還在擴張、還在深化,這問題嚴重,有幾個人警覺到?非常非常嚴重。

  現在的災難頻率,這大家都曉得的,一年比一年增加,災害一次比一次嚴重,這是果報。多少人在這個果報現前的時候,已經是麻木不仁,好像這些果報與我都不相干,這是天然災害,自然災害。不知道是一切眾生起心動念的感召,你怎麼能說它是自然的。日本的琵琶湖一個小灣,這裡面水很髒很臭,江本博士邀了五、六十個人,請了一位法師到湖邊上對湖水祈禱。他的法事只做一個小時,三天之後,這個角落的水清淨了,可以看到底,水也沒有波浪,他拿照片給我看。五、六十個人意志集中在那裡祈禱,水就起了感應。

  曾經有人問我,這個人是天主教徒,我在新加坡的時候,問我一個問題:明明是一九九九年跟二千年是世界末日,怎麼會沒事?好像預言不靈了?來問我這個問題。我說沒錯,預言確實是很靈,預言只說一個常數,常數裡頭有變數,我說你要了解這個道理。變數在哪裡?因為全世界人都知道,這世界末日到了,全世界的,那個不是宗教徒我們就不說他,大概是宗教徒,是信仰宗教的人,這個時候統統都祈禱,自動的祈禱,你說這個力量多大。這比江本勝博士琵琶湖裡頭邀的五、六十人祈禱的力量大得太多太多了。所以這個末日推遲了,延後了,不是沒有,你沒有能把它化解。你這一念善心一念感應,念念善心就念念感應,很可惜,就這個善念祈禱的時候不能保持。九九年過去了,二千年過去了,沒事,預言不準。錯了,不是預言不準,是我們善意的那個力量,重要!

  真正的宗教徒每天都在祈禱。現在我們特別要為全世界化解衝突祈禱,為世界的安定和平祈禱,我每天都在做,很認真的在做,一個人力量很薄弱。我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樣都在做。有一些人笑我們迷信,他笑我迷信,我還是要在做。實在講,他對這事實真相不了解,說實在的話,他沒有資格講話。他居然開口說我們是迷信,那說隨他說,現在是言論自由、出版自由,誰都不能干涉誰。我們覺得我們應該要做的,無論什麼樣的障礙,無論別人怎麼樣的批評,甚至於毀謗都置之不理,認真的去做。一切眾生的福祉,包括他也在內,我們確實是愛心,確實是善意。

  這就是講到勇猛精進,佛陀教我們從淨業三福、從十善業做起,要勇猛精進把它落實,這樣子我們修學就有基礎;加上勇猛精進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。尤其是淨宗法門無比殊勝,我深深相信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,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,諸佛歡喜,龍天善神擁護。我們每天讀誦這部經,依教奉行,這部經依教奉行從哪裡起?還是從十善業,大家不能忘記。經上明明教導我們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從這裡下手,這是十善業。

  所以我們從淨業三福、從六和敬、從十善業為人演說,化解衝突,一定要聽佛的教誨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。對於作惡的人不討厭他,不要去恨他,別人對我不善,原諒他,不要放在心上。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,要從這裡做起,這才叫做積德。往往我們看到這種人,心裡都討厭,都恨他。你討厭、恨他,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,我們自己錯了。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,從這個地方改起。這個世間眾業所感,這不是我們一個人的,大眾的共業,共業不好,我個人修得很好,果報也不一樣。眾生的共業還是要繼續搞六道輪迴,我們跟他有不共業,我們認真努力修善,這非常非常可貴,憑這個善業念佛求生淨土,哪有不生的道理。

  古時候念佛往生淨土那個功行不希奇,為什麼?那時候環境好,沒有這麼多的障礙,沒有這麼多不善的影響,沒有這麼多的誘惑。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裡頭還能保持清淨心,還能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,不容易。所以能夠放下萬緣,放下殺盜淫,放下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放下貪瞋痴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哪一尊佛不讚歎?哪個菩薩不歡喜?一定是說你太難得了!在這種惡劣的環境裡頭,你還能保持著純淨純善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所以一定要自己勉勵自己,順境善緣不起貪痴,逆境惡緣不生瞋恚,這才是真正的勇猛常精進。

  記住佛經末後一句話,「信受奉行」,對於聖賢的教誨深信不疑,那是真理,那是永恆不變的。凡是真正有志,你佛經可以不讀,因為你並不想超越六道,四書一定要讀。五經可以不讀,四書不能不讀,分量也不多,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確確實實如其所說,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理論、方法、道理、效果統統在其中。這裡頭說得很好,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」。修身,當你智慧沒開的時候,你要依靠父母、老師,那就是教育。所以我套了這句話說,「自天下以至於身家,壹是以教育為本」。諸位想想,我這說法對不對?個人的成就要學、要受教育,家庭的和睦要靠教育,公司行號的興旺要靠教育,國家的強盛要靠教育,世界和平還是要靠教育。離開教學辦不到,不要說世界和平,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保持著健康強壯都做不到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我讀這首偈感觸很深,所以在清涼大師註解之後,我又跟大家說了這麼多。無非是希望同修們覺悟,認真學習,這一生不要空過。這一生如果我們沒有儒佛的薰陶,就像佛經裡所說的,失人身容易,得人身很難。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我們好不容易,真的是無量劫來遇到這麼個機會,得人身又聞到聖教。你說這個機會,真是彭際清居士所講的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我們遇到了,遇到不能空過,遇到好好的抓住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要想決定成就,決定沒有過失,決定不造惡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與聖教相應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正教甚深,勤首菩薩偈頌第三首看起:

  【譬如微少火。樵濕速令滅。於佛教法中。懈怠者亦然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,這是別釋後面八首偈的第一首「火微樵濕喻」,我們看大師的註解,「喻善根生,及三障重,暫聞教,才少修行,而業惑內侵,令所聞速失,所行速廢,故成懈怠,難出離也」。菩薩後面這八首偈給我們說明修行這一生不能成就的原因。經文雖然不多,可是把所有不能成就因素歸納這八大類,非常值得我們警惕,我們在現前有沒有犯這樣的過失?

  他這八首統統是用譬喻來說的。偈的文字容易懂,『譬如微少火』,就是小火,火不大,小火,小火要燃燒這一塊木頭,『樵』就是木頭。這個樵很濕,火代表修行,修行的功夫很弱,煩惱習氣很重。所以這火接觸這根很濕的木頭,那火很快就滅了。這種現象會發生在什麼時候?發生在對於事實無知。童子無知常常發生這個現象,他點一枝洋火,火柴,現在用火柴比較少,現在多半用打火機。我們小時候用火柴,拿一根火柴去燒樹枝,這樹枝是濕的,燒不燃,火柴就滅了。這個現象我們小時候見到很多,沒有知識,到以後稍稍大了一點,我們就曉得,不會再做這個錯誤事情。應當怎麼樣?應當找樹葉,樹葉很容易點燃,然後再把柴火架在樹葉上,乾的放下面,濕的放上面,它就很容易燒起來。慢慢對於事實真相了解,這了解大概總是十歲左右,八、九歲十歲的時候知道應該怎樣來生火。小時候不知道,五、六歲以下不知道。

  這個比喻,菩薩將它比喻佛法當中修行,『懈怠者亦然』,也像這樣子,為什麼會懈怠?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的註解。他的註解是「喻善根生」,那個微火就是善根,微小的火有善根,善根生,不是沒有善根,善根生起來了。這善根生起來,可是他三障重,三障是惑、業、苦。惑業苦三障,惑是迷惑,無明煩惱,對於世法佛法都不了解,這是迷惑,迷惑的人肯定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。煩惱習氣是什麼?我們常常講的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我這個講法大家好懂。在佛法裡面十惡業,煩惱習氣,殺盜邪淫。隨順殺生,殺生好像看得是理所當然,應該的,蚊子叮上自己,一巴掌一定把牠打死。你看平常這小動物,蟑螂、蒼蠅、老鼠,這是一般家庭常常看到的,哪個不殺?這是什麼?這是殺生的煩惱習氣。現在這個習氣可麻煩了,沒人教!

  從前有教育的時候,「父子有親」,人生在這個世間他有情有愛,愛是天性、是本性,父子有親。古聖先賢的教育原點就是這個字,父子有親,那一種親愛在什麼時候看到?嬰孩時候看到。小孩還不會說話,不會走路,你去觀察他,他愛不愛他的父母?父母愛不愛他?沒有條件的,那是天性。教育是什麼?如何把這個天性永遠保持而不變,這要靠教育。然後再把這個親愛發揚光大,他也懂得愛父母,父母懂得愛兒女,發展如何能夠懂得去愛長輩,愛他的祖父母,愛他的外祖父母,愛他的叔叔伯伯,愛他的長輩,愛他的兄弟,愛他的家族;再擴展愛社會,愛朋友,愛國家,愛人類,愛眾生,這是教育。就是把這個原點擴大而已,這是性德,倫理道德的大根大本就在此地。

  道就是自然的、無條件的,不是哪個人創造的,不是哪個人發明,也不是什麼法律制定的,這是天性,這叫道,隨順道就叫做德,在佛法稱為善根。善根確實人人都有,嬰孩的時候你看得最明顯、最顯著,慢慢長大了沒人教,沒人教怎麼?隨順煩惱習氣,這個愛心漸漸漸漸淡化,學會了自私自利,學會了損人利己,這麻煩大!三障重,迷惑重,造業重,受報重,惑業苦是六道輪迴的根本。

  「暫聞教,才少修行」。他有機會、有這個緣分聽到了佛法。或者我們把這個意思擴大引申,他有機會接觸到聖人的教誨,或是學佛、或是學儒、或是學道,或是接受宗教裡面一切的教學。國外對於宗教教育還是很重視,早年我住在美國,小朋友上學,我們同學當中,有很多同修他們有兒女念小學、念初中,上學的時候老師一定問,你有沒有宗教信仰?你信什麼樣的宗教?只要有宗教信仰都好、都歡喜;沒有宗教信仰,他覺得很驚訝,你怎麼會沒有宗教信仰?好像有宗教信仰就有安全感一樣,沒有宗教信仰就覺得沒有安全感,有這麼一個意思在,很難得。由此可知,外國人把宗教教育就看作道德教育,因為你有宗教教育,你相信神,相信神的教誨,你起心動念、一切作為自己會約束自己,不能夠違犯,這是很難得的。

  但是現在在外國宗教也逐漸沒落了,科技發達,所謂是人定勝天,把上帝的權也奪過來了,對上帝也冷淡了。我們修行這是什麼?你有機會接觸,說明你還是有善根,還是有福德,不過善根福德不夠。像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這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佛說得很清楚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這句話重要,不能夠疏忽。少善根、少福德、少因緣都不行。換句話說,得往生的人,這三個條件一定達到一定的水平,就是說善根多、福德多、因緣多。

  如果我們附近有個道場,這個道場具足這三個因緣,許許多多真正修行人在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有福,這個地方就叫福地。這個道理誰懂?雍正皇帝懂,我怎麼知道?我看到他的上諭。他那個上諭,《大藏經》裡面有《十善業道經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前面有「雍正上諭」,節錄的不是全文,全文比這還要多一倍。全文我在哪裡看到?我在《道藏》裡面看到的。《道藏》裡面「雍正上諭」有五篇,他通,他真有研究,而且自己真正學習。所以他囑咐,這上諭裡頭囑咐地方文武官員,特別是有治理地方責任的這些官員,對於真正有修行的這些道場要護持。他們天天在那裡念佛、誦經、拜懺為國家祈福,不是壞事是好事,所以一定要保護、要護持。

  如果這個地方、這個地區沒有一個真正修行人,沒有一個真正修學的道場,這個地方人沒福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大家對於聖教不認識,對於宗教不認識,對於佛法不認識,他才造出這麼一個結果。如果真正要認識清楚,哪個不擁護?像雍正皇帝,可以說清朝開國的那些帝王都是儒釋道的大護法,他們擁護。而且雍正皇帝,說實在話,今天世界上很多國家在提倡多元文化,我說第一個提倡多元文化應當是雍正皇帝,在他心目當中,儒釋道是一家,都是聖人的教誨,也各有所長,也各有所短。如果能夠說是取其長而捨其短,這三教可以互助合作,能夠互相包容,能夠互相尊重,統統是利益社會,利益國家,利益萬民。不應該彼此自讚毀他,這是決定錯誤的,應當要互相包容,互相尊重,互助合作,這就是多元文化。

  你讀了上諭之後,你對雍正不能不尊敬,不能不佩服。可是現代這個社會,有雍正這樣的智慧、有這樣的見解,實在講不多,不能說沒有。有的人怎麼樣?有的人他不在位,他沒有這個權,沒有這個勢力,充其量保自己而已。這正是古人所謂「窮則獨善其身」,我們自己認真努力的修學;「達則兼善天下」,達什麼?有這個機會,那你要兼善天下,你要教化眾生。我們這一生處的地位也是窮,實在講只能獨善其身。

  我們這個窮,我在年輕的時候還沒有完全離開老師,可是常常在外面講經,這我住到台北去了,在台北講經。一個月一定到台中去看老師一次,住個二、三天,有一些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。有一次他老人家就很感慨說:你在台北很孤單。我聽了很感動,只有他知道,為什麼?沒有談話的人,沒有志同道合的人。台北,我過去有朋友、有同學,也有不少,不信佛。雖然我們也常常往來,見到我也很客氣,不聽經、不學佛,很孤單,這是真的。

  因為過去生中沒修福,沒有修財布施,沒有修無畏布施,所以這一生很窮。我講經講了二十年才有一個小道場,在景美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,有很多人去過。圖書館面積不大,只有五十坪,五十坪合中國的算法,一坪是四個平方米,五十坪合此地的算法兩千尺,跟我們現在這一層樓差不多,就這麼一個小地方。這些年來,因為我自己沒有道場,也沒有信徒,皈依的同修是很多,可是我們跟他們沒有聯繫。皈依證發出去之後,我也沒有留底子,我也沒有要別人通訊住址,也沒留別人電話,什麼都沒有,所以可以說是沒有信徒。在國外走了這麼多年,每到一個地方講經,那個地方同學們很熱情都會組成一個淨宗學會,可是各個淨宗學會都是獨立的,沒有統一,沒有管轄,各個都是獨立的。可是也不錯,這樣子好,如果有什麼作法會,什麼講經、打佛七,通知別的淨宗學會,自自然然他們會來支持,總覺得我們是兄弟姐妹,我們是一家人,很難得。

  到這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發達,同學們熱心自己在幹,我沒有叫大家幹,他們做網路、做衛星,這個辦法窮也能夠兼善天下。我們把講經教學用網路、用衛星向全世界播放,衛星是二00三年才有,三顆衛星,大概包括的地區是亞太地區,美國的西海岸;到二00四年,增加一顆衛星,整個南、北美洲都蓋覆了;二00五年,今年元旦又加上一顆衛星,全球都能夠收看得到,這也是所謂達則兼善天下。這個達是有機會,有大家這麼熱心在做,我一切隨緣而不攀緣,你們這樣做,我也很喜歡。這樣子弘揚佛法,跟大家一起來修學,不妨礙自己的清修。

  所以現在我講經在攝影棚,攝影棚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著攝影機,我知道攝影機代表許許多多人在電視或者是網路畫面上,我們在見面。所以攝影棚裡頭雖然是一個人,我知道許許多多人都在周邊,這是緣分。沒有這個緣分,那就算了,需不需要去求?不需要,求,心就不清淨,你心理上就有負擔;一無所求,這真正放下,放下才自在,放下才能夠契入。這個道理,章嘉大師教我的,看破、放下。

  人不能找別人麻煩,更重要的,不要找自己麻煩,這聰明人。萬緣放得下,絕不攀緣,這是不找自己麻煩。所以同學們不能不知道。你在這一生當中,要想在佛法上有成就,真正是要出離,離苦得樂,真正能達到這個境界,你可不能找自己麻煩,你找自己麻煩出不去,六道輪迴出不去。你找別人麻煩,你更出不去,找別人麻煩怎麼樣?你將來還還債,你殺生要還命債,你偷盜要還錢債,何必幹這個事情。利他才是真正自利,害他是真正害自己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
  修行功夫不夠,這就講緣分,你要有好老師,好的同學,好的修學環境。這些緣具足,再假以時間長時薰修,過去生中修得不夠沒有關係,這一生中可以能在短時間補足。你要是真的明瞭,真的肯「勇猛常精進」,補足,補齊了。我的這一生當中,這是一般人講運氣好,這個緣具足,我在學習遇到三個好老師,在自己進修、講經、教學過程當中,我非常感激韓鍈居士護持三十年,讓我三十年這種機緣不中斷,這才有成就。

  諸位要知道,我不是上根人,我是中下根人,沒有這麼長的時間,我們怎麼能契入?怎麼能夠不受業惑內侵?業是煩惱習氣,惑是迷惑顛倒。所以天天讀經,讀經是親近佛菩薩,讀儒書親近中國古聖先賢,我不離開這個,這個給我一生最大的樂趣。今天就是現在這個時候,王居士替我做了書架,現在正在安裝。這個書架安裝之後,他們很發心,今天晚上就把《四庫薈要》放上去,這是我很喜愛的一部書。我的書房裡面,現在只有兩套這大書,一套《四庫薈要》,一套《大藏經》,你說多快樂!跟中國古聖先賢,跟諸佛菩薩在一起,永遠不離開。我每個居住的地方都有這兩套書,澳洲我居住的地方有這兩套書,過去在新加坡也是這兩套書,不能一天不讀書。朋友來訪問,我們沒有雜心閒話,我們都是討論聖賢之道,互相勉勵。

  世間事不聞不問,所以報章雜誌、電視已經幾十年沒有接觸了,現在連市廛也不接觸了。我讀書喜歡用這個顏色的筆在書本上做記號,尤其是我講經的經本,我把段落勾出來,重要地方畫出來。綠色的墨水,香港他們找了幾家沒找到,今天從台灣寄了兩瓶給我。我說這是太麻煩了,找不到就算了。好心寄了兩瓶。我看到這個牌子,我過去沒用過,聽說什麼德國東西,我過去多半是用派克(parker),派克很便宜,到處都有得買。我說香港一定有,我沒有出門!所以生活是愈來愈簡單,愈來愈單純,這心地愈來愈清淨。

  你要問為什麼?我告訴你,非常簡單,我已經八十歲了,應該要到極樂世界去報到了,就是為了這個,這是什麼?這才叫一生成就。如果我們學佛這一生不能往生,還要繼續搞輪迴,那就大大的錯了!世間法,經典裡面屢次的提醒我們,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這是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。那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比這個更詳細。所以隨緣就自在,千萬不能執著,最好也不要分別,為什麼?能夠不執著、不分別,生實報莊嚴土;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生凡聖同居土,不一樣。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要放下,但是我們知道,妄想可不是容易事情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,這真的是做不到,可是不分別、不執著,我們要認真努力是可以放得下的。

  可是這種在事實上,我今年學佛五十四年了,一年比一年放下多一點,五十四年有那麼一點成績可觀,你才能夠敵得過內裡面的業惑。惑是起心動念,業就是分別執著,不是容易事情;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夫,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薰習,難。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,你有什麼能力不接受染污?你所看的、你所聽的、你所接觸到的,統統是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時時刻刻勾起你內心的貪瞋痴慢,這還得了嗎?這日子不是人過的,為什麼我說不是人過的?這個果報在三途,六道裡頭人天都沒有分,所以我說這不是人過的。

  我們如果不讀聖賢書,如果不讀佛經,我們怎麼會知道?別人說這個佛法東西不好,我這一生得到清涼自在,得到法喜充滿,得到是身心安穩,這就是收穫。這是方先生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得到了。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財富,不是地位,不是權力。是什麼?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清楚、明白了,過得很本分,一生守住自己這個行業。行業,本分的事業,那我這個行業就是講經教學,我只要把這事情做好了,天天在做,做得歡歡喜喜。能夠用網路跟電視,跟許許多多同學們在一起共樂樂,不是獨樂樂,共樂樂,你說這是多麼歡喜的一樁好事情。

  如果自己功夫不夠,悟性不高,就是警覺性不高,你就很容易被煩惱轉了。財在當前,你要不要?不讀書的人看到好歡喜,拼命去搶。真正把書念通的人,財在面前,他會想到什麼?義,這個義是什麼?我應不應該得。如果說為自己生活環境,不應該得,為什麼?生活環境只要過得去就好,不能太富裕,富裕人志向容易墮落。

  所以世尊在滅度之前,最後教誡學生有兩句話,第一句是「以戒為師」,第二句是「以苦為師」。他老人家一生在世,給我們示現過的生活是最清苦的生活,托缽,沒有積蓄,沒有財產,出家了,他的財產就三衣一缽。那我們今天還有個小房子可以避風雨,比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已經超過太多了。如果還要住更大的房子,豪華的住宅,不像是佛弟子。所以你看看古時候寺院庵堂建築宏偉,那是什麼?道場,很多國家建設的,一部分是大富長者他們建立的,提供給十方志同道合的在一塊學習。住持方丈,這個大道場有住持,你看方丈他住的環境,他住的那個房間多大?一方丈,一丈十尺,住個很小的房子。那麼大的道場,他為什麼要住得這麼簡陋?永遠不能忘記本師釋迦牟尼佛,就是這個道理。接眾可以用大道場,我自己生活不可以,自己生活的房間方圓一丈,規矩,所以寺廟的住持稱方丈。

  這就曉得以苦為師,生活起居飲食跟大眾完全相同。稍稍人家待遇給你好一點,特別一點,那是什麼?一個你有病要特別照顧,第二個你年歲大了,超過七十歲,體力不好,這個飲食起居要特別照顧。不是在這種情形之下,跟大眾一樣,大寮。這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為什麼?簡單的生活,養廉,你懂得廉恥,廉恥是性德。

  在今天社會上,我們跟人往來,我們生活起居不如人,這個不恥辱;我們的道德、我們的學問、我們的修持不如人,這是恥辱。你看看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裡面,這書上對顏回的讚歎很多,顏回有德有學問,生在亂世,沒有人用他。就是《論語》前面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」,他安貧樂道,過很窮苦的生活,他是聖人,是一個什麼?是一個不得志的聖人。誰知道他?孔子知道他,孟子知道他,孟子對他的讚歎很多。我們懂這個道理,所以供養再多,要守住自己清貧的生活,不可以太過分。過分,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對不起祖師大德,更對不起自己,自己不能出離,你在這裡頭起貪瞋痴慢。

  所以沒有這個修養,沒有這麼長時間的薰習,現在這個社會非常容易叫你墮落。「令所聞速失」,你所學的這些道,你都會把它丟到一邊去。「所行速廢」,你的修養,你也把它拋棄掉,行是真幹,不幹了。學是什麼?學是在學經教,不學了,譬如你這個時間不去讀經,你去看電視去了;不去跟好的同參道友去切磋琢磨,你搞這些朋友到娛樂場所去了,退轉了,這懈怠,「故成懈怠」。你這樣子學習當然很難出離,你的學業不能成就,道業不能成就,生死輪迴你怎麼能夠出離?這個比喻好。但是要想具足殊勝的緣分,真的不是容易事情,這是善導大師常講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有真實的認知,方向目標正確,好學勤奮,這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條件。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