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七二卷)  2005/12/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7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第二大段「陳所問中,有二十云何(這就是總有二十樁事情的提問),總十一段,段各十句,成一百一十種德」。下面,清涼大師把這個綱目給我們做了個簡單的介紹。「第一段,明三業離過成德」,這個非常重要。三業就是身、語、意,凡夫在這個世間身語意都是過失,在現在這個時代,我們可以說是嚴重的過失。

  學佛,我們都深信因果,雖然不是「淨業三福」裡面所講的,那是菩薩對菩薩說的,深信因果他那個特別是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對我們普通一般人來講,善心、善行決定得善果,這個果報有的是在這一生,有的是在來生後世,決定不虛,這真的!所以首先我們要相信三世因果,要相信人有前世、有後世。現在這個社會,我們常常聽到外國人講人權,有人來問我,甚至於在國際會議上有人問我:法師,你對人權這個問題怎麼看法?大家對這個都非常重視。人有什麼權?如果說人真有人權,我希望年年十八,做得到做不到?做不到!你一年比一年衰老。六十歲以後、七十歲以後,一年就不如一年,哪來的人權!

  有人問,人生究竟有什麼意思,有什麼意義?生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有什麼價值?許許多多哲學裡頭的命題都在討論這個東西。在佛法裡面來說,討論這些問題都不切合實際,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。實際,佛講得好,佛給我們講,人生到世間來,為什麼來的?佛說「人生酬業」,你看一句話四個字就給你解答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酬償你過去生中的業報!過去生中修善積德,你這一生才得人身享福,過去修的有福報;如果過去生中沒修福,那就要受貧賤的果報。所以同是得人身,貧富、貴賤、夭壽,統統都不一樣。佛法裡頭說得很清楚,同樣得人身,引業相同,引導我們到人道來受生,這個業相同。但是滿業就不相同,滿業就是善惡業,過去生中造的善惡業不一樣。

  明白這些事實真相,人生的意義是什麼,自然就明白了。人生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,提升自己的智慧,在十法界裡頭就步步高升,這個有意義,這個有價值。決定不能在這個世間去爭這些名聞利養,去爭這些榮華富貴,給諸位說,那是爭不到的。命裡有,決定有;命裡沒有,用什麼方法去爭取都爭取不到。所以這樁事情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,還是佛法。

  這段經文講到究竟處了,佛教我們「三業離過」,你看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說的。《無量壽經》我們淨宗同學念得最多,許多同學都把它當作課誦本,好!佛在經上教導我們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把這個擺在第一條。你想想看什麼意思?一般經論裡面,講三業都是講身、口、意,《無量壽經》是把口業放在第一,第二講身,第三講意。這個就說明,凡夫最容易造的業就是口業,有意無意。批評別人,毀謗別人,造謠生事這個罪業就更重了。不知道自己反省,專門找別人麻煩。所以佛把這個放在第一。教我們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別人有過失,不能說。看到別人有過失,你看連《弟子規》上都這樣教導我們,立刻要反省我有沒有,「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」。有,我馬上要改;沒有,沒有要勉勵自己,不要犯這個過失。

  特別是在這一品經裡頭,這個「淨行品」,怎樣在順逆境界裡、善惡緣中,三業離過成德?佛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。我們要真想學,真想成就,從哪裡學起?我講得很多,一定要從《弟子規》學起。《弟子規》三百六十句,每一句三個字,總共一千零八十個字,字字句句要落實,就是真正做到了。確確實實是我們的生活言行、起心動念的寫照,記錄下來就是這樣的,這個人就是成德的基礎具足了。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統統以這個為基礎,從這個基礎上建立十善業,諸位一定要知道,十善業在佛法裡面講是人天法,上品十善生天,欲界天,中品十善得人身,下品十善是阿修羅、羅剎,有福報。福報從哪裡來的?過去生中所修的,這我們不能不懂。

  沒有《弟子規》,十善做不到;沒有十善,三皈五戒做不到;沒有三皈五戒,在家同學菩薩戒你做不到。講戒律都是講德行,所以我們要真幹,就是從《弟子規》幹起,努力用上個一年半載把它落實。有《弟子規》的基礎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凡聖同居土有分,真能去得了。如果我們連《弟子規》都做不到,佛號念得再多,一天念十萬聲、二十萬聲,那就是古人所說的,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不能往生。你要問為什麼?世尊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你看看淨土三經裡面所說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那個「善」具足十善。當然是上品十善,不是中品,因為西方極樂世界都是「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」。上善,用《弟子規》做基礎來修十善業,就是上善;沒有《十善業道》,只有《弟子規》,在佛法可以說是中品善,中下善,不是上善。它跟十善業結合起來就變成上善,你想這個多重要,我們一定要從這兒幹起。

  現在末法時期,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我們學佛到哪裡去學?哪裡是真正佛道場?給諸位說,佛菩薩大慈大悲,早就給我們開了方便之門,只要你誠心誠意斷惡修善,哪裡都是道場。佛法重實質,不重形式,譬如三皈五戒,乃至於菩薩戒,自己可以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誓受戒,能得到。出家戒不行,出家戒一定要三師七證,至少要有五比丘,有三師,兩位做證明的;圓滿的是十個法師傳戒,三師七證,尊證阿闍黎。可是這十個法師找得到找不到?早就找不到了,這個話是明朝蕅益大師所說的。蕅益大師說,南宋以後中國就沒有比丘了,出家人受出家戒是形式,有比丘的樣子,沒有比丘的實質。為什麼?戒律做不到。

  蕅益大師也是佛菩薩再來的,不是普通人,你看他註的《彌陀經要解》。說老實話,我一生最喜歡的書本就是他老人家的《要解》,寫得實在太好,太圓滿了。我過去在美國,曾經有人問我,他說法師,《大藏經》這麼多經典,如果只准你學一部經,你取哪一部?我毫不考慮,我取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,我喜歡這部經,我也很樂意講這部經。一生講那麼多經,都是別人啟請的,來要求的,不是自己意思;如果自己的意思,我一生就講《彌陀經要解》。好到什麼程度?印光大師讚歎,你看《文鈔》裡面不止講一次。印祖說「即使是古佛再來,給《彌陀經》作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」。這個話讚歎到極處!佛來作個《彌陀經》註解,都沒有辦法超過他。我們想印祖,很多人知道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,這個話是從大勢至菩薩口裡說的。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?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肯定就是觀世音菩薩再來,要不然作不出來,寫不得這麼好!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學教、修行都貴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但是在末法時期,真正能體會到《要解》的人還是不多。最方便的還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,容易懂,而且對西方極樂世界做了很詳盡的介紹。這本經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導覽,西方極樂世界的說明書,我們要知道尊重,要知道認真的去學習。從哪裡做起?一定要從三業離過成德做起。起步,最初方便,就是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在家居士;然後受持三皈五戒,念佛真的生淨土。如果是出家人,還得要加一部《沙彌律儀》,十戒二十四門威儀。蕅益大師做榜樣給我們看,他出家了,受了比丘戒,受了菩薩戒,受完回來之後退比丘戒。為什麼?比丘戒做不到,而且比丘戒傳法的時候,五個真正比丘沒有。他老人家講,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,都是屬於名字比丘,有名無實。所以他老人家退比丘戒,一生自稱為「菩薩戒沙彌」,名副其實,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這樣一個大修行人,真正有成就的修行人,如此的示現。他的學生(蕅益大師的學生)成時,我們一般講徒弟,成時法師也了不起。蕅益大師圓寂之後,他老人家一生的著作,成時法師替他整理,替他刻版流通,這個功勞很大!成時法師因為師父稱菩薩戒沙彌,他自己都不敢稱沙彌了,我看到他的文章,他後面的具名是「菩薩戒出家優婆塞」,就是出家的居士;優婆塞是在家居士,他加個出家,出家優婆塞。第一個看到用菩薩戒出家優婆塞,你看看古人。

  在我們民國初年,也有位大德用這個稱呼,弘一大師。諸位都知道,弘一大師研究戒律的,他老人家也自稱菩薩戒出家優婆塞。都是示現給我們後人看的,讓我們後人知道慚愧。可是形式上的戒要不要受?要受,不受,有些人嫌疑、毀謗,那他就造罪業了。為了不讓他造口業,我們也去受。受,自己一定要很清楚,像蕅益大師一樣,決定不能得戒。這是現前的這些事實,我告訴同學們。

  另外就真正想受持戒律的,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二十六歲,章嘉大師教給我,五戒、十戒、菩薩戒,都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發願受持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你得要真幹!不必全受,哪一條你能做到,你就受一條;兩條可以做到,你就受兩條。一般人不承認,佛菩薩承認,護法神承認,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。第一次我聽到這麼一句話,「佛教重實質,不重形式」,是章嘉大師講的。以後在新加坡,我遇到納丹總統,我們在一起吃飯。他給我說,他說他是印度教,他的祖籍也是印度人,他說最佩服的是佛教,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。我聽了這個話寒毛直豎,他內行,他不外行,他真懂,居然跟章嘉大師講的是一句話。

  所以,我們要懂得學佛要真幹,重實質不重形式。我自己受戒,也不必告訴人,五戒能做幾條受幾條,自己在佛菩薩面前宣誓,決定不犯!出家人亦復如是,《沙彌律儀》是基礎,可以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的。比丘戒、比丘尼戒不行,一定要有三師七證傳授給你;菩薩戒可以,可以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宣誓來做。《梵網菩薩戒經》十重四十八輕,它原本是出家人受持的。在家同學受菩薩戒多半是採取《瓔珞經》,瓔珞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。所以它的戒條較少,幾乎少一半,六條重戒,二十八條輕戒。我們讀到這個戒本,哪些可以受的,我們在佛菩薩面前宣誓,我們就受了。做不到的不要勉強,做不到,勉強受了,你常常犯戒、破戒,這不好,這是罪上加罪,這都要懂。不管你是在家、出家,最基礎的戒律就是《弟子規》,不能不把這個基礎打好。

  所以講到離過成德,德裡面有智慧、有德能、有相好,無不具足,這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,生佛不二。《華嚴經》上佛講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過,過失。三業離過,我們自性的智慧、德能就現前了。所以在這二十答問裡面,這個是總問,它有十句,向下我們在經文上可以讀到了。

  第二段,「得堪傳法器」,這個不容易。這是說什麼?佛的傳人,佛法代代相傳,你要具備條件,能夠接受承傳。那要具備什麼條件?當然第一段裡頭「三業離過」這是一定要具足的。承傳除這個之外,最重要的是智慧!智慧開了,不開智慧不能傳法。我們看禪宗很好的例子,五祖忍和尚在黃梅多年,遇到惠能,把衣缽傳給惠能。神秀跟他多年,是他弟子當中的上首弟子,常常代他講經說法,教化眾生。五祖衣缽沒傳給他,傳給惠能,什麼原因?沒有開悟,沒有見性。所以堪傳法器標準是明心見性,這是禪宗;教下要大開圓解,他才有能力接受大法的承傳。六祖以後只傳法,不傳衣缽,法是什麼?以心印心,給你做證明,證明你確實開悟了。

  在今天這個世界上,還有沒有這種人?我們不敢講。黃念祖老居士曾經給我談過這個問題,他說在現前這個社會,末法時期一萬年,已經過了一千年,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。依照中國人的記載,釋迦牟尼佛滅度,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。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末法一萬年的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,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的三十三年。黃老告訴我,無論是顯教、密教,開悟的沒有了,得定的可能還有,開悟的沒有。得定,要知道,定有世間禪定,有出世間禪定,不一樣。世間禪定修成了,到哪裡去?到色界天去,四禪八定,生色界、無色界,沒有出六道;出六道要修出世間禪定,恐怕在現前也沒有了,這種常識要懂。

  有很多人不知道,看到人入定了,這一入定十天半個月,或者是一個月、兩個月,他坐在那裡如如不動,他也不吃、也不喝。等他出了定之後告訴他,他的感覺好像只有幾分鐘一樣,實際上已經是十天半個月了,他的感覺只是幾分鐘。那是入另外一個不同的時空,時空維次不一樣。以為這個人就得道了,不是的,那距離得道、證果還差得遠!所以佛法你要對於教理不通,非常容易造成誤會。有些人有修成的,也有與生俱來的,現在人所講的特異功能。佛法裡面講神通,天眼通、天耳通,更高一點的,他心通、宿命通,有這種能力的人是不是證果?也不見得。你不懂佛法你沒有辦法辨別,看到這些神奇的人,以為他是活佛再來,錯了。

  佛法,諸佛菩薩、阿羅漢都有神通,不用。為什麼不用神通來傳法?因為神通,妖魔鬼怪都有神通,除了漏盡通之外,他們統統都有,這樣一來,正法跟邪法你就沒有法子辨別。所以佛用講經教學,妖魔鬼怪這個他不會,變法術、變魔術他會,講經說法他就不會了。所以佛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,不用神通。神通偶爾做補助可以,不能用它做教學主要的方式,不可以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傳法最基礎的是什麼?這個應該知道,最基礎的是具足戒定慧三學,持戒修定,發菩提心。那在我們淨宗真正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是得堪傳法器,這種人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要去想那些品位高下,不用。蕅益大師為我們示現的,我們要記住他老人家的教訓。他常講我只要能夠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我就很滿足了,蕅益大師示現的。這個話很有意思。要不要去爭那些品位?不需要,自然提升。佛法不可以有競爭的念頭,換句話說,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。佛法是平等法,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,雖然它確實有三輩九品,四土三輩九品真的有,就像華藏世界確實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但是怎麼樣?平等的,為什麼平等?因為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這些品位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,你要了解事實真相。這是第二段。

  第三段講「成就眾慧」,這個很重要。眾慧,無量智慧,我們一看這句話就曉得,成就圓滿的後得智,也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善巧方便。根本智是一,是相同的,後得智無量無邊。像一棵大樹一樣,根本智是它的根本,後得智是什麼?是它的枝葉花果,無量無邊。根本智是從禪定裡面得來的,定生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後得智就是根本智在種種不同的機緣當中它起的作用,善巧方便。所以,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,什麼樣複雜問題,遇到般若都解開了,沒有一樣解不開。文殊菩薩十波羅蜜,後面有方便、有願、有力、有智,這四種合起來就是善巧方便,就是權智,就是後得智。

  第四句,「具道因緣」,具是具足,道是修道,具足修道的因緣,這一條非常重要。你看看《彌陀經》上佛給我們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善根,我講經講這麼多年,我講得比較白,好懂。善根是什麼?能信、能解,這是善根。接觸了,我相信它,不懷疑,讀經、聽經我能理解,這是善根。什麼是福德?福德是能行、能證。我能把我所信的,把我所解的,用在日常生活上,用在工作當中,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福德!因緣多半講的是增上緣,親因緣統統都有。因緣裡頭最重要的是老師,老師可遇不可求;第二個是同學,第三個是道場。這個緣要殊勝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許許多多真正具足有善根,有福德的人,但是因緣不具足,往往退轉。把修學的功夫中斷了,或者改學別的宗教,這也是我們常常看到的,常常接觸到的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再看清涼大師《疏》,十一段裡面第五段,「五於法善巧」。善巧就是智慧的大用,善則是沒有過失,巧是很巧妙的、圓滿的成就。法就包括太廣了,無論是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所謂是逆順皆方便,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這裡面只要有般若智慧,都能達到善巧之極,往後面我們都會看到。

  第六「修涅槃因」,這是自己修行達到登峰造極,這是講自性。涅槃是梵語,有很多種的翻法,我們不能不知道,最常見的就是翻作滅,四諦裡頭苦集滅道,滅就是涅槃。涅槃因就是修不生不滅的因,從總的原理原則上來講,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是涅槃因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可真不容易!於是乎涅槃就有大小,小乘涅槃、大乘涅槃不一樣。小乘涅槃只斷見思,見思煩惱斷了,見思在《華嚴》裡面稱為執著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。為什麼不執著?他有智慧,他真的明白了,萬法皆空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所以不執著。執著是錯誤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

  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物質,物質從哪裡來的?無中生有,剎那不住,科學家這幾年發現的。這個發現跟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的很相應,佛在經上沒有用物質這個名詞,而是用什麼?用色。色就是物質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空不二;就是科學裡面講空有,空有不二,有是從無中生有。物質是從無中生有,它存在的時間太短,剎那就滅了,滅了它又會生起。所以我們所看的相是相續相,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螢光幕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螢光幕裡面的色相是怎麼回事,是無數的點組成線,線組成面。速度太快,現出這個畫面,我們就被它迷了,以為它是真的,殊不知它根本就不存在。《心經》上這四句話,放在電視機前面作一副對聯是最好不過的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這就是電視螢光幕的真相。

  電視螢光幕裡面的相如是,然後你回頭再一想,我們現前森羅萬象又何嘗不如是!人要是真正契入到這個境界,他還有什麼放不下的,放下是涅槃因。性淨涅槃,涅槃不是從外得來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一切法不生不滅,生滅是緣,不是性,法性不生不滅。所以緣生緣滅,緣有生滅,性沒有生滅,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,這才真正契入涅槃的境界。你把生滅跟不生滅看作兩樁事情,這是凡夫,六道凡夫都是這個見解,都是這個看法,錯了,看錯了。

  第七段,「滿菩薩行」。菩薩修的是六度萬行,菩薩行無量無邊,歸納起來不外乎六大類,這是事實真相,不能不講清楚,不能不講明白。菩薩行是真正究竟的、圓滿的智慧福德,凡夫不知道,凡夫在迷,「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」,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。可是現在的人不讀佛經,不知道這些大聖大賢、諸佛菩薩給我們說的宇宙人生真相,他不知道。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做主,哪有不造罪業的道理?世間人以什麼為心?貪瞋痴慢,貪心(貪而無厭)、瞋恚、嫉妒、愚痴、傲慢,在大乘教裡面這叫根本煩惱。煩惱從哪裡來的?迷失自性來的,自性裡頭原原本本具足的就是圓滿的戒定慧。迷了自性,把戒變成貪(慳貪),把定變成散亂,把慧變成愚痴,把謙德變成傲慢。所以,大乘教常講「煩惱即菩提」,煩惱跟菩提體是一,迷了就叫它做煩惱,貪瞋痴慢疑;覺了就叫它做智慧、德行,戒定慧三學。

  大乘教裡頭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要信、要解、要行、要證。證是什麼意思?證就是從前方先生所說的,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你真的得到。譬如世間人貪財,不論中國外國,古人今人,哪有不貪財的?可是我們有沒有問問自己,財富能夠貪得到嗎?如果能夠貪得到,那每個人都有貪心,每個人都發財了。為什麼有人發財,有人貧窮?可見得財富不是貪來的,用貪心決定得不到財富,你所貪得來的,依舊是你命裡頭所有的。中國人講要信命運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伊斯蘭《古蘭經》也講六個信,裡頭就有一個「信前定」。真主是依每個人的前定,給你安排是享福,還是受罪。這話說得好,說明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,享福也好,受罪也好,真主安排的。不是隨著真主的好惡,不是,是隨著你自己前生定業,這話說得多好。

  我們中國人講命運,你命裡頭有沒有財庫,有沒有聰明智慧,做官你命裡頭有沒有官印,都非常有道理。前世不修,這一生想得到權力、官位、財富,哪有這種道理?得修!怎麼修法?菩薩行裡面六波羅蜜,第一個就是布施,修布施,捨財你就得財富。所以命裡頭財庫豐足的人,前世修財布施所得的果報,命裡頭有大財富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財源滾滾而來。佛在許許多多的經論常常教導,你能相信嗎?你肯捨財布施嗎?一般人說,這個財好不容易賺來,不願意施捨。或者聽到佛法裡面說,「捨一得萬報」,好!我就捐一塊錢,看看明天是不是有一萬塊錢回來。存懷疑的心,僥倖的心,投機取巧的心,這個得不到福報,不但功德沒有,福德也沒有。一定要用真誠、厚道的心,我捨財不求果報,得來的才多;捨財希望要得多少果報回來,能夠得到的是你命裡所有的,總是有限,不是無限。沒有希求就無限,有希求就有限,所以要相信。

 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無畏布施裡頭最簡單的、最方便的是素食。我懂得這個道理了,從今之後不食眾生肉,跟眾生的怨結才能化解;吃肉,那個結永遠在,化不開。要曉得跟這些眾生結的怨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個事才麻煩!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只有真正覺悟的人,真正明白的人,從自己內心改過修善,把自己一生修積的功德,念念迴向給宿世、現前的怨親債主,這才能化得掉。大概是十分之七、八可以化解,還有少數非常堅固的執著,難,不容易。可是自己要曉得,生生世世修行,生生世世不跟眾生結冤仇,才能把這個問題也是長時間去化解,不是一生能夠統統化解盡的,這做不到。

  所以菩薩修行,到了高位還是有魔障,照這個經上來講,沒有魔障的只有一位,妙覺。妙就是果,不是修行位,他沒有障礙;換句話說,等覺以下(等覺是第四十一個位次)統統都有障。那我們現在在凡夫位,以《華嚴經》教義來說,我們連初信位都還沒有得到,我們從哪裡學起?一定要記住,忍辱波羅蜜。什麼事情都要忍要讓,要學吃虧,不怕上當,才能把這些煩惱習氣淘汰盡,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。

  我們這一生最難得的是遇到淨土法門,這個法門號稱當生成就的佛法,我們可不能輕易的疏忽;當生成就,就在這一生當中成功。六波羅蜜功夫不必太深,有那麼個一、二分,我們把波羅蜜分做一百分,我們只有百分之一、百分之二就行。不要說這一、二分,它起作用,它就能幫助你往生淨土,得要真幹。六度裡頭條條都重要,布施裡面,財、法、無畏,真幹,不再造惡業。持戒裡面,我們講了,最基本的戒條,現在我們不採取小乘,我們用儒家《弟子規》來做基礎,好好的、認真的落實《弟子規》,落實《十善業》。

  《十善業》裡頭最重要的教誨,是佛教我們「常念善法」,心善;「思惟善法」,思想善;「觀察善法」是行為善,三業沒有不善的。後頭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,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上品十善,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所以持戒不必講太多,你有《弟子規》,有十善,有三皈五戒就行了,這就保證你得生。第四個忍辱,非常重要,如果你不能忍,前面都會破壞了,正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。他的成就就是忍耐,你不忍,你就破壞了,就不能成就;能忍才有精進,才有禪定,才有智慧,所以忍是個關鍵,一定要重視。菩薩行通常講綱領,六度、四無量心,要養!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,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。

  第八,「得十力智」,這是第八段得十力智。十力智有如來果地的十力,也有菩薩在因地上修行的十力。如來果地上的十力,前面我們講過好幾遍,當然經文上遇到的還得要講,為什麼?沒做到。甚至於前面讀過,讀完就忘掉了,這是佛法跟世間老師不一樣,佛非常慈悲,不怕麻煩,一遍一遍重複的來跟你講。世間老師沒有佛那麼慈悲,你看儒家常說的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不願意教你,你太笨了。可是佛不然,佛可以不厭其煩的、無數次的跟你講,真正是慈悲到極處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,所以稱之為大慈大悲。

  佛的十力我們簡單說一說,第一個是「是處非處智力」。這個能力就是說明因果報應,你行善一定得善果,你造惡一定得惡報,這叫是處,因果相應!說一個人行善得惡報,造惡得善報,這是非處,沒這回事情。但是明明看到世間有,那個人是個惡人,福報很大;另外一個人真的是善人,貧苦,很可憐,衣食都不周,這是什麼原因?善人沒好報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惡人他作惡,他前生修的福很大,造作惡業把他的福報虧折了,虧折之後,他還有餘福。譬如他命裡頭有一億的財富,無惡不作,已經虧損了什麼?已經虧損了九千萬,他還有一千萬的財富。我們世間人看到作惡的人他還在享受,是,他是;可是你要曉得,他的財富有十分之九已經虧折掉,他自己不曉得。

  如果他要不作惡那還得了,他的財富多少代都享不完,生生世世多少世都享不完。可惜他不懂道理,無惡不作,所以過去多生多劫累積的善因,一生當中統統耗盡。福報享完,大限到了,來生是三途地獄。你要是能夠看到三世因果,你就點頭,沒錯!你不能只看現在這一世,你要看過去,你要看未來。好人一生做好事,他還落在貧窮,生活非常困難,前世沒修,這一世雖然很努力的修,他才勉勉強強混個溫飽;如果他要不修的話,他比現在更苦,要懂這個道理。絕對不是行善得惡報,造惡得善報,沒這個道理,一定要搞清楚,搞明白。

  第二個是「業智力」。一切眾生所造的業,佛都知道,生生世世,所以佛說法契機。這十力統統都有個智字,你才曉得力的根源從哪來的?智慧。所以有智慧,你才有這個能力,沒有智慧沒這個能力。第三個,「定智力」;第四個,「根智力」。第五個,「欲智力」,欲望,一切眾生都有欲望,佛沒有不知道的。第六個是「界智力」,界分。

  第七個是「至處智力」。至處是什麼?一切眾生來生到哪裡去受報,他到什麼地方,清清楚楚。我們雖然沒有得到佛菩薩果地上這樣的能力,佛經讀多了,自己將來到哪裡去也很清楚。想想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起心動念是善是惡?言語造作是善是惡?大概就知道了。善,如果不出六道輪迴,決定是人天福報,上品善生天,中品善人間的富貴。如果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善,念念都想損人利己,果報當然在三惡道。心不善,思想不善,言行不善,常常存著損人利己,對於一切人事物有控制的念頭,佔有的念頭,這不善。這些念頭虧折了自己的福報,迷失了自己的智慧,三途去了,這不能不知道。

  第八是宿命,「宿命智力」。宿命就是知道一切眾生過去生,生生世世你是在哪一道,你是什麼樣的形狀,你是什麼名字,你一生所幹的些什麼事情,統曉得。所以佛菩薩說法契機,不是沒有道理,他對你太了解,不是看你這一生,生生世世。第九是「天眼智力」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他看到了,親眼看見的。最後一個是「漏盡智力」,漏是煩惱,就是我們在《華嚴》上講的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了。這是如來果地上十種智力。

  菩薩,菩薩在因地上也修十力,這更重要。為什麼?如來果地上,我們只有聽的分,什麼時候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你才能證得。菩薩在因地,我們就有下手之處,所以菩薩十力非常值得我們做參考。十力第一個,「發一切智心堅固力」,要發心,發求一切智,這個心發了之後不能退轉。換句話說大家好懂,這就很像儒家所講的好學的心,你看對不對,好學跟這個接近。孔夫子自己常說,他跟別人比,沒有覺得有什麼長處,沒覺得自己跟人家不一樣。但是有一點他承認,他說好學恐怕有很多人不如他,好學!這個重要。所以我們用儒家的好學,跟菩薩的十力第一句很像,很接近。

  第二個,「不捨眾生大慈力」。就是對一切眾生要平等,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眼到手到。我看到了,我聽到了,我就要以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。能力做不到,那就是古人所說的,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,我力幫不上你忙,我念佛給你迴向,我誦經給你迴向,這可以做到的,來祝福你,來幫你消業障。至於有沒有效果,那是另外一樁事情,我們的心做到了,這慈悲心。

  第三,「具足大悲力」。慈是與樂,悲是救苦,看到眾生苦,沒有什麼考慮的,盡心盡力去幫助他,救苦救難。第四,「信一切佛法精進力」。對於佛法的修學勇猛精進,決定不退轉。你一定要相信一切佛法是平等法,《金剛經》上佛說得很好,「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所以對一切法要尊重。我們在一切法裡頭只能學一法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就是精進力。《華嚴經》說得更好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所以一法入了,法法都入;一法通,法法都通。這個理跟事都要懂得,我們才真正能夠選擇一個法門一生精進不懈,這決定有成就。

  第五個是「思行禪定力」。禪定,我們千萬不要搞錯,以為我們也去參禪,那就搞錯了。大家都知道,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,這是什麼意思?八萬四千種修禪定的方法,沒有一法不是修禪定。為什麼?不修定不開慧,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教你開慧。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定,這就是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我們念佛是不是修禪定?是,世尊在《大集經》上講,「念佛是無上深妙禪」,不但是禪定,是非常高明的禪定。念佛的目的,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好,「一心不亂」,一心就是禪定,不亂,智慧開了,從定開慧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我們求佛菩薩保佑,佛菩薩怎麼保佑?你得一心就保佑了;你不亂,智慧開了,無論什麼問題,到你面前都解決了。

  第六「除二邊智慧力」。二邊就是我們講的邊見,就是講的對立,唯有智慧力才能把二邊除掉。我們現在參加很多國際會議,來討論怎麼樣化解衝突,我就常常在會議上說,化解衝突是從自己內心。我們自己內心對人的對立、對事的對立、對物的對立,對立就是兩邊,要把這個化解掉,使我們身心和諧,然後我們才能夠幫助別人化解衝突。你不從這下手,你從哪裡下手!第七,「成就眾生力」。沒有這個力,也得有這個願,念念希望眾生成就,幫助眾生成就。眾生修得比我好,我更高興,更歡喜。為什麼?他成佛他來度我。決定沒有嫉妒心,決定沒有障礙他的心,可以修隨喜功德。

  第八,「觀法實相力」。在一切時、一切處常常提起觀照的功夫。實在講,我們讀誦的經文,常常取幾句話就行。在中國佛教,大多數都是用《金剛經》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常常提醒自己,知道諸法實相,不迷,不至於迷惑,不至於看錯了。第九,「入三解脫門力」。三解脫門是空、無相、無願,要契入。三種解脫哪來的門?無門之門你怎麼能入進去!末後一句「無礙智力」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菩薩所修的十種智力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